---第16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17
《卷17
84/01/07
星期六》--------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十二入表
經文: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本文:十二入表,---------------------。 第九六頁 07行
-------------己三:對色心並迷者破十八界。 第九六頁 14行
[mp3]
02:45【CD-22A】16:19
看十二入表,上面眼耳鼻舌身意,「意入」是身的神經系統,叫意根,意根就是心識少許,我們的意識少許,而根較大,對外浮塵而已,後面十八界的意就是第六意識心王了。
十二入的意叫做意根,意根是心少許染法,染塵而已,對浮塵的作用。所以色聲香味觸「法」,法就是意根對事體(色聲香味觸)去接觸發識,這是法境。所以「法」變成在六塵緣影,所以色聲香味觸法的這個法。
眼耳鼻舌身是我們身體的神經系統,外之五種神經合意根,意根就是我們的身體,全身都充滿神經,根是我們的心少許,第六意識的心王一絲兒,去浮塵而已,所以這叫浮塵根,十二入叫浮塵根。所以外的五色(就是色聲香味觸)變成讓眼耳鼻舌身,意根發識浮塵,這叫做發識浮塵,這就是無表色。
意所緣的境,我們的意,那是意識緣境,浮塵而已,這個也無處看,也不能了解什麼,是五根對五塵的接觸作用而已,所以没對識,浮塵没對識,只是浮而已,根本就没有什麼判用。
所以內的半分與外的半分來接觸的,所以是色聲香味觸五塵,再和這個法,剛好變六塵。這個心所,心所法的,六識的心王是少許,在十二入是少許,浮塵用而已没作用,有浮塵没作用。後面十八界中的意識心王(也是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意識正式去染著,才會起用。
所以對塵,無論外面的山河大地,浮到,也是心發起染著,即使聲音也是心王去染著,所以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都是心王去染塵的,所以這個法,發識去浮,十二入是浮塵,十八界是作用,這要了解喔!這個後面十八界會再講。所以這是對色迷的人在講十二入,迷色重在破十二入。
@本文: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九六頁 15行
-------------則無所謂六根,六塵,六識了。 第九七頁 13行
[mp3]
08:07【CD-22A】21:19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乃至」這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簡略法,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這叫做眼耳鼻舌身,乃至意識界,到意識就是第六意識,現在講的意識就是第六意識心王。
現在要講十八界的界限。因為十八界就是說有六根對六塵,剛好十二,再來六識,六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有這五種識。對外去浮塵的眼耳鼻舌身叫做「浮塵根」,而眼耳鼻舌身意,這五識叫做「勝義根」,勝義,入第六意識心王,那叫做淨色,六識、七識、八識叫做「淨色根」,這個後面會講得很清楚。
所以六塵六根六識,三六十八界,混合剛好十八界。為什麼會有「界」限?我們一切都有一個界限,像圍牆內的土地就是我們的界限,再過去就是別人的,所以一界一界不同。
因為有一個界限,眼睛有眼睛的界限,耳朵有耳朵的界限,鼻子有鼻子的界限,嘴有嘴的界限,身體有身體的界限。所以没說外面的物質耳朵能夠看,外面的物質鼻子也不能看,嘴也不能看,身體也不能看。所以只有眼睛能夠看外界,聲音只有耳朵能夠聽,香臭只有鼻子能夠聞,吃的氣味只是我們舌的感覺而已,身體對外的接觸,這就是身體的界限,所以一界一界都有分別,所以眼睛與耳朵、鼻、嘴都各個分開,不能合在一起,所以謂之「界」。
六根接六塵這是十二界,而六識再接六根的緣影發起作用,這又有六界,合起來剛好三六十八界。
我們要了解這個色塵就是色法,那個法就是因為染著,法就是染著,第六意識對外有染著,叫做法塵的法界。所以各法都能夠隨入,因為這個第六意識,物質也想要,聽聲音也想要,鼻子聞也想要,嘴吃的味也想要,身體對外接觸一切,都是第六意識心王起用的。
一切都是隨各個塵境,第六意識才發起染著,所以「法」才在外面,叫做外的六塵,變成六塵緣影,如果没有我們的心發起染著,這樣就没作用,所以「法」才在外境。
所以一切都是各有所緣,意去染著的,意識隨緣染塵,無論聲音也好,東西也好,一切都是第六意識發起染塵。
因為有五根浮五塵,意根去染著,五識對五塵接入,第六意識的心王才發起染著,所以這叫做心所法,心發起對外塵執住了才有想,如果没有意識發起染塵,就没有思想。
譬如我們走在路上,看到一個很熟識的人,很知己的人,擦身而過,明明我們就有看到,但不認識他,這就是没有心所法。
法境就是我們心有去染著才有,就像我們走在路上,普遍大地都看得見,而意識去了解的卻很少,有去差別的很少,所以走在路上,看見的是很多,但是没什麼應用。所以走路時,與熟識的人擦身而過,我們不認識他,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各項,眼睛是眼界的神經和裡面眼界的精神相接觸,耳朵所聽的是由神經將聲音攝入,也是耳精神去接納,一項對一項,所以「浮塵根」與「勝義根」的接觸,第六意識才有心所法,第六意識就是裡面的「淨色根」。如果没有這些浮塵,又没涉入,第六意識就没作用,這叫做淨色根。所以各界都有各界的作用,我們要明白一界一界的,就是各界不相同。
所以所有一切都是一精明,我們的內在就是精明合一,「精」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明」就是我們的精神思想。所以元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雖然說我們是精神和神經,不過分開就是有六根的緣影,六根對六塵接觸,所以各項各項,這都是隨其因緣,耳朵所聽的聲音,眼睛所看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物質,鼻所嗅的香臭,嘴巴吃的味,身體的接觸,所以這叫六種,外六種內六種,所以三六十八的和合,分成六和合【音CD-22B】,六和合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樣叫做六和合。
總之,眼睛看東西時眼識對外攝入,眼睛所看的是「可見可對色」,耳朵所聽的是「不可見可對色」,為什麼?你說「飛機」這個聲音是假,假設一個名相,你的聲音無處看,不過我聽得到,喔!飛機在飛,所以不可見可對色。香臭雖然無處看,不過你嗅到,意識就會分別是香或臭,所以香臭無處看,不過一嗅到就可對色,喔!這是臭。
所以各個機緣,舌吃的味,甜的、鹹的、酸的、辣的等一切滋味,雖然無處看,在裡面看不到,不過我們內在的心王會去分別,分別好吃或難吃,身體的接觸也是我們的心王去領納,雖說各個不同,不過心王對六根和六塵的緣影都能夠接納,所以這叫心王。色是在外,眼睛在內,內在的意識會去涉入而作用,心王對每一樣都能夠領納,即使看不到的東西,也能夠對色。
唯獨法塵是「不可見不可對色」,為什麼呢?心所法是去染著無表色!外面仍是五種,法境是第六意識起作用去染塵。所以法境是不可見不可對色,我們要分清楚,要了解。
意根的「根」就是神經系統,我們的眼神經、耳神經、鼻神經等對外去浮的就是意根,有我們的心少許,這個意去浮塵,這是浮塵,到第六意識才正式起作用的,所以這叫十八界。心王對一切去了別,造作,才生出貪瞋癡,有貪瞋癡就是十八界來成立,意識起作用生貪瞋癡,才連帶身根,就是第七識,我們的精神與身體合一對外執著,能要怎樣,所要怎樣。因為對外就是特別有我執的存在,要達取到我的目的,這個思想特別強。
所以想要學佛的人,要從五蘊下手,要端正思想,在第六意識就要轉了,第六意識如果没轉過,到第七識身和心連帶就難轉了,心不要,身體卻要。
譬如說,有個人看到女孩子很漂亮,起意動念,生理狀態就發出愛,成立,心想:「不行喔!要非禮人,不可以喔!」,心想不行!但身體卻不放過他!所以到第七識我執參合下去,就没辦法轉了,第六識可轉,到第七識就不能轉了。
至於「界」就是說,像中華民國的首都就是臺北,臺北市和臺北縣都有界限,臺北縣到新竹縣又有界限,各個都有界限;像中國有一千一百六十餘萬方公里,這就是中國的國土,以外就不是了。
像現在臺灣的海域是二十浬,不過跟菲律賓的重疊,所以時常被欺負,都是因界限不明,才會造成他們要抓我們的漁船,而我們没去抓他們的,菲律賓來到我們的鵝鑾鼻只是一小段而已,連在我們鵝鑾鼻的界限內,他們也要來抓,實在很橫逆。所以界限不明就是可憐,每每都會没作用,會亂用,所以界限要很分明。
像眼界、耳界、鼻界等就很分明,眼睛不能聽聲音,也不能吃東西,眼睛也不能嗅東西,所接觸的一切物質世界,耳朵所聽的是聲音,這個界限很分明,十八界的理由就是這樣,所以才分十八界。
對外六塵,六界都没和合,外六界没和合,內之眼耳鼻舌身這個根-神經系統也没和合,而且精神也是没和合。所以眼識對眼根接入,而眼根對外之事物接入,這樣一界;耳朵對聲音,與耳朵的精神涉入,這也一界。所以雖說十八界,都是連帶,眼有眼根和眼識的連帶,眼根就是對外之事體、物質、山河大地起用,所以這個界限就是眼界。耳,聲音是耳根在深入的,耳識與耳根能夠連帶,對聲音能涉入。所以一界一界,才分成十八界。
明明根塵識三種合起來,就只有三界而已,怎會變成三六十八界?因為若不說十八界,不能分清楚,因為有識與根的分別,有精神與神經系統的分別,所以不能混在一起,你們要了解十八界的意義。
@本文:【分釋】,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九七頁 14行
--------------以「乃至」二字把它省略了。 第九八頁 01行
[mp3]
31:50【CD-22B】09:52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剛才曾說「乃至」二字是省略,因為我們中國文化的文章好簡單,乃至二字就能夠將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連帶,所以才乃至到意識界,就是連帶關係,這是簡略。對外一切六塵,色聲香味接觸的界限,都是分六塵、六根、六識,合起來才稱為十八界,這不用再講,你們也很明瞭了。所以五識與五塵都没講到徹底,就這樣簡略過去,「乃至」二字是省略的意思。
@本文:能見之根名為眼界,能聞之根-------------。 第九八頁 02行
---------------,現在來略說六識內容:。 第九八頁 04行
[mp3]
33:52【CD-22B】11:06
現在簡單來說,眼根這個看,眼能見,眼界能看而已,而能夠聽的就是耳界,乃至覺知就是意識界,各個都有一個界。
所見的境就是色界,眼睛所看的叫色界,色界就是山河大地與一切的物質,這是眼睛所攝的。所以這個境就是外之物質,精神的涉入,而聲界乃至想像一切的境界都是法界。
一切六塵緣影都稱為法-法界,法界就是我們的精神分別起作用的,法境就是我們的心所法染著六塵的緣影,來對內神經與精神合一作用,所以這都是各境,各項,一界一界的涉入都不同。
對外都是意識界的總包攬去染著的,心所法去染著,生起內在的思考,這都是意識界對六塵緣影和合作用的。所以聲音、香臭、氣味和身體的接觸等等都是意識界的分析,分別在作用的。所以意識就是我們的精神系統,好與壞都是這個意,所以「境無好壞因心有」,外境其實無好與無壞,都是我們的心在分別,起用的。
總之,十八界都總攝歸在第六意識心王的作祟,其內容之前都已講完。現在再簡略來說六識的內容。
@本文:眼根為所依,色境為所緣---------------。 第九八頁 05行
------------第六意識所依的是精神性的心根。 第九八頁 11行
[mp3]
38:00【CD-22B】14:27
分開來講,眼根所依的是外的一切物質,山河大地,這些所緣的一切色境,是因為物質和精神的和合,才產生了好壞的作用,其實外之緣起如果没去分別,就没作用了。所以因為我們的精神分別,對外執著,產生好與壞的分別,才會起用。
耳朵對聲音,所依的這個聲境,所緣的就是我們從耳朵去緣進來,依然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去分別,聲塵才有好聽、難聽,欺壓我、害我,種種的意念。
所以六根對六塵的緣影,六識涉入,第六意識再攝進來,至於意根-意與根,就是第六意識執取,愛念起,深入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我們的心與身體的根,外的物質來讓我們的精神分別,精神才合身體的神經作用,所以這叫第七識,意根,意與根。
根就是神經-我們全身體的神經,而意就是我們的精神,所以精神與神經合一,對外攝取,造作。現量上,七識有去差別使用,第八識才差遣身體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就是第八識決斷-認為可以馬上做,這個身體就去做,第八識就決斷,如果現在不能做就含藏在第八識的心內,所以第八識叫做大倉庫,第八識就是含藏一切,叫做含藏識,無始以來善惡業的種子都含藏在第八識。
譬如說,我們現在没跟別人怎麼樣,不過夢中,哇!有人要殺我們,有人要抓,那就是前世當畜生時,有人或猛獸要來咬要來吃,四處逃竄,喔!那就是我們前世的精神作祟,又浮現出來,第八識的種子浮起來,才有作用,才會去胡亂夢。
我們要了解,所依的都是六識的精神對六境的執著,對外面的物質與一切的聲塵等等,我們去染著,依精神思想(這就是我們的心王)去了別,才會送到第七識,此時第七識就是神經和精神合一,能要怎樣,所要怎樣,才發起大作用。
小乘法只講到六識而已,不過我們大乘就有八識的分別,有這個差別,其實是一識,精神是一個,為什麼會說到八個?若不這樣分別,理論不能圓徹。所以就是有所差別性,你光是第六意識的總用,這樣不行,第七識有神經的合作,這樣起作用,現量就是第六意識,彼量上再出來這就是第八識浮起來。所以若没到第八識,種子没有再浮現,第八意識若塵著,種子就會再浮現,如果再浮出來,就又有作用。
譬如說我們以前跟人家吵架,往者已矣,但第八識嚓一下!喔!某某人於某時對我怎樣,就再起分別,那個分別就是第八識的作用,如果只說到第六識,就没有這些,不能講到這些理論。
後面我會再說得很清楚,十八界配合五蘊的作用,現在分別要教你們的法,我會從三觀妙用一直到義理分齊,到因明,種種的合作,到六相的作用,這些我到時候再來講。
@本文:嚴格的說:前五識的功能是直覺------------。 第九八頁 12行
------------知其是花之色,是花之香及其他。 第九九頁 02行
[mp3]
46:03 【CD-22B】21:11
六識對六境-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識就是心理學所用的名詞,稱此為知覺,知覺是我們的精神系統,如果没有知覺不會起用。
眼識是「視覺」,耳識是「聽覺」,聽的覺,聲音是我們耳朵的作用,「嗅覺」是我們鼻識起用的,「味覺」是我們的舌識,舌的作用,有「觸覺」就是我們這個身體,全身都有神經系統,無論你摸到哪裡都有「感覺」,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感覺起用。
所以前五識就是我們的心理作用,五識是眼耳鼻舌身的精神合神經系統來起用,就是心的感覺,對萬項,六根六識只是涉入而已,是心理學。要了解我們這個心,就是對萬法一切都是我們的思想起用的,萬項都是我們的精神思想,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精神思想。其實五塵、五根、五識只是連帶,就是我們第六意識一昧去染著,心理才會顯用,如果没有精神染著就不會起用。
心理學家說,知道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都是我們的精神知覺,如果没有精神知覺不會起用。香臭種種因緣成立,像耳朵聽到也是精神的作用,眼睛看到的也是精神在作用,鼻子嗅也是精神在作用。
因為神經與精神的合作才能起用,如果没有神經與精神,不能合用,所以身體是對外能夠浮塵,再跟我們的精神連帶,才會作祟,這是我們現在所了解精神與物質的作用。
@本文:前十二入有的屬色,有的屬心-------------。 第九九頁 03行
-------------,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第九九頁 08行
[mp3]
51:35【CD-22B】25:30
十二入是約對塵境來涉入的,因為在十二入時心所法是小的,得要有意識-精神的混合,第六意識就是心法,第六意識的心法就是了別,發生作用就是好壞的分別,所以心理狀態與生理合用才能夠了別,如果没有生理與心理的合併,不能了別。
起初就是眼神經、耳神經、鼻神經等,這個神經系統來涉入,浮塵進來,與意識-五識合參,才能夠對第六意識起用,了別,如果没依根、塵、識來和合,不能生起作用;如果外之六塵没有神經去接受,也不會作用。所以這都是六境與六根附合,六識才能夠去對應起用的,所以六根、六識從外之六塵接入,如果没從六塵接入,就無所用。
六識所依的就是由根而生,而能夠了別外境的功能就是根、塵、識三合,才能起用,否則第六意識絕對不會起用。所以根去浮塵,根塵和合,五識的涉入,第六意識才會發生活動的作用,如果没有根、塵、識和合,精神不會作用。
所以精神思想根本都是根、塵、識來和合,否則不會發生種種的作用。根本上,六境(外之六塵)如果没有神經系統去浮塵,絕對没辦法,單有精神也不會起用。如盲人眼神經已經壞掉,即使外面有什麼東西,他的精神有多精通,都没辦法來起用。所以都是需要和合,我們如果耳聾了,聲音再怎麼大聲,我們都没辦法聽。
所以你要了解各項的生理狀態就是對塵的作用,而我們的精神狀態就是從神經涉入進來的作用。所以根與境連帶,對外之涉入,有物質精神和合,才發生貪瞋癡的作用,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凡夫的心不能分別正確的思想,而且根本没有理論,所以都是對外執著,造一切的矛盾,才來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所以你會煩惱,種種,就是有外境來讓你了別、作用,心理狀態才會起思想顛倒妄想執著,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音CD-23A】所以精神物質一切都是我們的精神作祟,對外執取,才會和合,一致起用,這就是識心,這都是心地不健全的人。
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精神思想能夠一致,端正,自己來了解自己,創造自己,不是要保佑與感應。我們的精神思想如果端正,一輩子就是幸福,不會被這些塵影所侮弄,會有侮弄都是我們的精神思想不端正,妄棄我們自己,不了解自己,在害自己,蹧蹋自己。
如今要學的就是要超越這些,對十八界如果不去認識,理論不能圓徹。現在對十八界來圓論和了解,才能夠對五蘊的事實有發揮的作用。
@本文:六根六境虛妄不實的道理已如上說-----------。 第九九頁 09行
--------------?故曰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九九頁 11行
[mp3]
59:52【CD-23A】01:28
六根對六境這是不實的道理,你要了解眼耳鼻舌身所依的外之色聲香味觸是緣生的,緣生的不能自在,為什麼?這是緣起自然的生態,隨時在變化,忽生忽滅,有緣起自然就會消滅。
所以外的六塵緣影都是假的,現量上假設的,它不能永遠存在,所以謂之假。內在對六塵的境界去分別,了解是我們的明照中,是有照無物,說空,內在都是我們的精神作祟,因為對每一樣都是明照,但你不了解明照,反轉其作用,變成精神思想對根塵造作,所以意迷茫,對過去和現量的都要包攬,執著。
所以我們的精神如果没起用,六根六識就無所依,外在妄之六塵,就是我們第六意識有去了別作用,起用,迷念,執著,這就有差別。
六塵的緣影就是我們六識去染塵,才有妄念,我們如果能明白,了解外都是假的,没有妄心,我們的精神思想有端正,真實要活用,隨物質精神,應該對就對,不對就不對,如果你妄念起,就是貪瞋癡的成立,糊塗,執取,所以才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都不了解我們的精神思想都是幻化。
實際的真空實相就是一切我們都要去分別正用,是去明察事實,如果這樣,十八界就無所依。十八界就是我們內在迷與悟的差別,迷就是十八界,悟是明照,審察,後面對義理分齊會以三觀妙用的作用來講,你們會特別了解,會很愛聽。
@本文:楞嚴經云:「根塵脫粘,識無所寄-----------。 第九九頁 12行
--------------,妄生執著,故不得不破耳。 一○○頁 02行
[mp3]
1:04:48【CD-23A】05:39
這裡要仔細聽了!楞嚴經云:「根塵脫粘,識無所寄,根塵無體,識性元空」,意思是說,六根與六塵的緣影就是你自己去染的,如果你眼睛對外面不去染,精神就無所依。因為根塵相入,識心才會作用,如果你根塵脫粘,不染著塵,識與性元空,這是真實,迷謂之識心,而識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的自性為什麼元空?本來面目元是無一物,若說無,是明能照,所以明能照,才會對塵去染著。如果你真實的作用能夠去分別,不要被外之六塵緣影將我們迷昧。所以如果你能夠了解,不要去著塵,自然真心就顯現了,因為你的精神思想迷執外塵,讓塵影來迷失我們自己。
這個就是說:「若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消殞」,如果你一個人能了解真實,我們的歸元,見到我們的本性,十方皆是我們的眼界,哪有什麼十方?是圓滿,我們的自性圓滿宇宙,無缺,所以如果你到那個境界,怎會被它迷呢?宇宙人生一切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我們能夠真實見性,就没有這些了。
不過没辦法,現量上,無始以來我們被五蘊所迷住,造一切的矛盾,執著,一切都是我們的迷執,習氣難斷,習氣就是現量上,以五蘊來證明你的一切迷執,讓你了解道理,能夠迴光返照,審察自己,能夠了妄即是真,能夠了解外面一切都是我們的妄想心所作祟的,這樣你的真心就能顯現。不過不是!雖說你有理論,但遇境轉不過,明知道,卻偏偏要被拉去,很可憐!為什麼呢?因為被五蘊的入處境,無始以來的習氣,没辦法對治,這個習氣染著太重了。
所以人生都是因外塵的成立,生出貪瞋癡,如果没有貪瞋癡的思想,這個身體就不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合起來剛好十惡不赦,這都是我們的蘊入處境,造成妄執,妄亂的作用。所以妄亂的作用就是凡夫的心理狀態,不明白,因不明白而對外執著。這個我,如果没有這個我來所依,就没有這些迷念,就是這個我,所依這個我,如果不是我的,我絕對不放過,所以在執持中,迷昧造業。
我們現量上就是要去妄了真,全相皆是我們自性的明照,法法當體就是我們的真空實相,如果你能夠這樣,要見性就快了。為什麼?因為無始以來讓五蘊將我們迷住,幻化,造業,來到這兒,你明明知道,但卻難脫,為什麼?被無始以來的習氣著住了,轉不過來。
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要轉五蘊成三德,轉受想行識四蘊成四智,這是我們的智用,如果要轉八識與思想能夠配合,就要以三觀妙用,三觀要配合義理分齊,所依外的體事來一心去觀行,一心去妙觀察,分成六相。
因明就是現量、比量與立量,要立量,所依的要義理能分齊,後面義理分齊的表有三十條,能夠觀察事體,以理來圓通事,以事來圓融理,理事能夠圓徹,造成一切,能夠理論,理能夠奪事,事也能夠隱理,能夠相應相奪,能隱能奪,這個理論要再分六相,六相就是總相、別相,異相、同相,成相、壞相這六相。
現在如果要講,你會亂掉,改天有那個表,我來說五重玄義,配合一切的理論,從義理分齊才再分析,來看那個表,較好圓通,因為有三十條的應用,這個理論要隱、要奪、要成,需要同時具足相應,所以這個理如果不能同時和對方相應,不能活用,不能隱與奪。
再來「一即多」,一項就是很多,像「凹仔(杯子)」一個名是一,不過千千萬萬不相同的凹仔(杯子),一即多,一聲凹仔(杯子)是無限量的形體,一只凹仔(杯子),一即多;我們說凹仔(杯子),日本話說「ちゃわん(茶碗)」,所以各國的語言很多,說法不同。這個理論要依義理分齊再去分配,作用起來無限,所以應用無疆。
如果你同時一心三觀,配合義理分齊,分六相,分因明,現量、比量,要如何立量?從義理分齊去立量,造起來,能夠宇宙人生萬徹,我没騙你。所以我後面那個表,我雖是做這樣,全世界還没有人會用,事實上無人會用,這如果没到見性,難又難,我再怎麼跟你說,你就是應用不起來,知道歸知道,是很妙,但就是難應用,不能融合。所以你們只是聽個趣味而已,以後再來講徹底。
@本文:總上來說:這些蘊入處界的虛妄之法----------。 一○○頁 03行
-------------,法法皆真空,此乃真實義也。 一○○頁 09行
[mp3]
1:19:00【CD-23A】17:55
現在聽這些,講完,你們感覺蘊入處境,因為五蘊是我們自己涉入作用的,是虛妄不實的法,皆是迷真幻現的一種緣起作用,所以假設這個緣起,深入妄念,造一切的矛盾,所以迷真著幻,迷失自己,對外境的執著,蹧蹋自己。
所以「無幻即真」,如果你能夠了解一切都是緣起,幻化不實,不會被幻化的事體所染著,當下即是真,是我們的空相,不過是一種幻化的了別而已,如果你没實際去執著,就不會幻用,了解幻境都是幻,是我們深入去執著,幻化造業的。其實如果你能夠了解自己,能夠有般若的妙用,審察真實,智明能夠顯真,能夠了別,這都是我們對外幻化不實的明照中,也是我們的真空實相,當下即是。
所以理體能夠配合我們的真實,如果理論没圓徹,不能深入了別,我們不能起用,有這個理論,了解虛妄之法是我們的幻化故迷,如果没有幻化就没迷,如果你了解幻化,能夠真實去審察,了別,當下即是實相。我們的本來是明照,若迷,是我們幻化的外緣,就是對事體的執著,所以內之實相,變成落射影。
所以要了解真空的理體,本來就是無虛妄的法,虛妄是我們無始以來被五蘊迷住了,本來的面目是明,被幻化所迷執,無始以來的業識,無限量,好像塵沙,無限多,無法算。
因為蘊入處界而迷失自己,將虛妄的法當成真,是我們不了解自己,所以對幻化的執著,就是我們的苦本,為什麼呢?我們的物質精神無非是我們的執取,如果你没有這個我,没有我執,自然就没有這一切的虛幻,就因為有這個假的我,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卻執著為我,若得不到這些東西,我就不放過,所以因這個我執,對外之緣影執持,要達取到我的,那種極力的思想,不放過,能要怎樣,所以才能夠達取到我的目的,這都是我執的起用,如果你没有我執的起用,真空實相本就没有這些。
我們現量就是要追究真,之前是迷,現在我們是要追究真實的理體,有真實理體才能夠活用,來成立我們本來面目,成就到佛的境界,就是常樂我淨這些。
所以全都不了解常樂我淨的意思,什麼叫「常樂我淨」?佛就是常住,無開始也無終止;永遠是樂,無苦即樂;我就是真我;我們的本來面目當下即是寂照無礙,這謂之淨,叫做常樂我淨這四果。我們擺設四果拜佛,是在稱讚佛。
所以你們要了解,今天有這些經典來讓我們學,就是佛的聖德,讓我們來享受,有這些理論來讓我們脫離一切種種的苦惱,脫開我們的繫縳,解開一切的矛盾,就是解繫縳,無縳,若迷,自己縳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比如說,我們被人打,回來不甘願,現在又在想,他多可惡啦,就是再跑去讓他打,所以他欺負我們太少,我們在這裡想,極力一直想,對方如果會痛苦,我們來報復是應當的,不過並非如此!愈想愈不甘願,想到極端處,喔!極苦!你不了解是自己在打自己,想到如何被他打,就在打自己了,如何被欺負,就是在侮辱自己了。
所以我們要學的理體上,就是根究我們自己,不要蹧蹋自己,要創造自己。所以這個理論就是要顯用,讓我們自己能夠幸福成立,來脫出塵染,如果你五蘊圓徹,能夠轉境,當下即是四果羅漢,這是實際。
所以常樂我淨就是我們對虛妄無染,歸真,能夠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顯出真空實相的理體,能夠宇宙人生萬徹,這才是我們所要學的。所以無始以來,我們被這些塵著蹧蹋很多了,往後不要再蹧蹋自己了。
我現在所講的,是從方便處來讓你們了解,不過理性上,不是那麼好說的,雖知道,但要轉境才是難。不能轉念,我們要不怕辛苦慢慢轉,轉到過才是我們的。
所以一切都是我們自己演戲,殺自己。戲裡的演員也相同,苦旦也是人裝扮的,一個人要當苦旦,要當大官,要當乞丐,都是他在裝扮的,是假的。如同演戲,理體上,我們如果了解現量上,我們的心理狀態,性與理要圓徹,我們的自性就是要讓理性來造成真實,虛妄如果脫開,真空實相就顯現。
所以理性如果没深入,這一切法本就不能歸元。所以一切的法本是我們自性中來融合而審察的,如果没有真實來審察,時時被這些虛妄的相中,來將我們埋沒,埋沒我們本來面目。所以面面都是佛,是我們迷故,被這些蹧蹋到妄迷執著。所以無始以來,迷來到這兒,如今有這些理論給我們,我們如果不實行,很可憐!理論能夠圓徹,就是超出生死的涅槃,所以這就是要超出生死的涅槃。
所以實際有這個法來破這一切的妄執,才能夠隨時顯我們的真,有理性來調琢我們自己,這個理就是這些五蘊的法,能夠讓我們了達,對我們的心,對治我們自己的心,心迷故造業,我們現在自己就是要對治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不要再妄執自己,再來侮弄自己,蹧蹋自己,所以迷昧執著,就都是在蹧蹋自己。
所以法法都是我們的實相,如果没有理體,實相中不能圓融。【音CD-23B】有理論去審察,才能夠達取到真空實相中,真實的真義。真就是我們的疑與義,若迷,疑鬼疑怪,造一切的矛盾,也是我們的本性發出妄念;義是真實理,理性,義就是我們的慧。疑就是我們的妄念,疑念,疑鬼疑怪,造一切的矛盾,所以矛盾自己,侮弄自己。
是因為我們没有理論,不能破一切外緣,所以被這些虛妄不實來埋沒我們的本來面目,失去理智,妄迷自己,無始以來,在生死中不能了脫,就是被這些妄迷執著埋沒,埋沒我們的本性。其實我們的本來面目清清淨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法法皆是我們的真空實相,此乃真實義,這我們要明白,用所得的理性來圓徹,造成我們自己的幸福。
@本文:以上是對於色心並迷者而說的,------------。 一○○頁 10行
-------------(戊初破凡夫我相文至此完)。 一○○頁 16行
[mp3]
1:36:04【CD-23 B】01:52
現在我們要了解,一切六塵的緣影都是我們的識心迷失自己,五蘊就是要破我們之前一切的迷,來顯我們的真,五蘊就是要破迷顯真,把我們一切的迷昧,造業的,過去的,都要排除。
由上可知,六根六塵是與六識合參,識心迷念,才有六境與六根和合,六識去分別,造一切的生死由來。
眼耳鼻舌身接觸五種法塵(色聲香味觸),這十界都是我們的迷執。十界剛好十個半,為什麼十個半?色聲香味觸五個與眼耳鼻舌身合來剛好十個,為什麼會再有半個?就是對事體上,我們的精神去染塵-無表色。所以這個意(心所法)和意根一個半去合那十個半剛好十二,意與意根剛好一個半,合十界十個半剛好十二,這叫做色法,與六識才來混合。
五識也是眼耳鼻舌身五個,合前剛好十七。因為前是十個半,合眼耳鼻舌身這個意(前五識)-精神系統,剛好十五個半,應當是色聲香味觸五個與眼耳鼻舌身,這兩種剛好變十個,合五識來剛好十五,外就是有事體半分(無表色),如果没有這些東西,我們不會去看,心不會去發,所以剛好十五個半,我們的心王這個意,合我們的心王所發的心所法剛好一個半,合十五個半,再加上已經有意根的浮塵作用,變十八個。我們的心所法,就是法境與我們的心王連帶,一個半,加十六個半,合來剛好變十八界。
十八界的意義就是我們心王發出一切的染著,才成十八界,謂之三科,三科就是根塵識剛好三項,根塵識起作用才涉入,意根再和精神合作才起妄念,念念不絕,能要怎樣,所要怎樣,這都是我們根本的作祟,自己侮弄自己,所托的就是迷失自己,造苦。
一切眾生的苦惱都是由此來產生的,如果由這些道理來看,就了解真空實相的理體没有這些,是清淨無礙,本來就是清淨了,因為迷失自己,才會去蹧蹋自己。所以有色受想行識成五蘊,剛好來配合,妄失自己,迷亂自己,所以都是五蘊合十八界的作祟。今日還没講到的,改天十八界那裡再來分發。五蘊怎麼會有八萬四千法門?喔!這個是根本,分發出來讓你算都算不完,如果你没分發,不了解我們的塵染。有多可憐!
所以一切都是由十八界涉入,有受想行識,十八界就是受,有從三六十八界去接受才有想,有思想才會行一切惡業,所以有惡業的成立,難免在生死輪迴,不能解脫。
所以根塵識的和合,我們要了解這是虛幻不實,不要去染著,對這些虛妄之法,我們需要轉念,進而來審察,了解自己,創造自己,不要再去造苦。
今晚所講的這些,無非都是五蘊的造作,要幸福或不幸福,理論如果没圓徹,没去解開,仍是迷失自己,侮弄自己。所以改天對五蘊的分發,是怎樣造業,我們再來講。
(第17卷完)
---第18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