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遇樂
這首詞是辛棄疾六十五歲被韓侂胄起用為鎮江知府時作的。
上片懷念劉裕。裕北伐,先滅山東的南燕,後滅陝西的後秦。稼軒乾道己酉(一一八九)進「美芹十論」,也主張先山東,曾說:「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
下片用王玄謨的故事,歎宋文帝沒有做好準備,冒險北伐,以致大敗,讓佛貍深入南方(這是為韓侂胄而發的,當時韓正要伐金以自立大功,但沒有充分準備,後來果然大敗,正如辛棄疾所料)。
結句以廉頗自比,歎宋室不能進用人才。這時辛棄疾雖任鎮江知府,但韓侂胄並不尊重他的意見,次年就被劾落職了。
京口北固亭
京口,今江蘇鎮江。
元和郡縣志:「孫權自吳徙丹徒,號曰京城。後徙建業,於此置京口鎮。」
讀史方輿紀要:「北固山在鎮江城北一里,下臨長江,三面濱水,迴嶺斗絕,勢最險固。晉蔡謨起樓其上,以貯軍實,謝安復營葺之,即所謂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顧。」
孫仲謀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東漢末,佔江東稱帝,國號吳。京口城,權所築也。
寄奴曾住
南朝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南畿志:「丹徒宮在鎮江府南,宋武帝微時宅也。」劉裕先世由彭城移居京口,裕於此起兵討桓玄,滅東晉稱帝。
想當年
劉裕北伐,先滅南燕、後秦,繼復洛陽、長安,氣吞胡虜。
元嘉草草
元嘉,南朝宋文帝年號。
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綏遠省五原縣西北。漢霍去病勝匈奴,封狼居胥山,後世因以封狼居胥為驅逐胡虜之意。
宋文帝元嘉中,用王玄謨諸人之議,出師北伐,以國力未集,致遭挫敗,故曰「草草」。其後魏太武帝遂引兵南下,直抵長江,飲馬瓜步,文帝登石頭城,北望敵軍甚盛,頗有懼色,故曰「贏得倉皇北顧」。
封,在山上築壇祭天。
狼居胥
山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史記:霍去病傳》載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
宋文帝劉義隆不能繼承父親劉裕的功業,徒然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慘敗國勢一蹶不振。《宋書:王玄謨傳》:『玄謨每陳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謂殷景仁曰:「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元嘉二十七年(四五0),王玄謨北伐失敗,後魏的軍隊乘勝追到長江邊,聲稱要渡江。都城震恐,內外戒嚴。宋文帝登烽火樓北望,對北伐表示了懺悔。《宋書:索虜傳》:元嘉八年上(宋文帝)以滑臺陷沒,乃作詩曰:「惆悵懼遷逝,北顧涕交流。」
四十三年
據岳珂程史稼軒詞論,知此詞作於宋寧宗開禧元年。自稼軒於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率眾南歸,至開禧元年(一二0五)之出守京口,恰為四十三年。
辛棄疾由一二0四年(宋寧宗嘉泰四年)知鎮江府,距其在一一六二年奉表南歸,路經揚州,前後四十三年。南歸之前,稼軒於揚州以北戰火瀰漫的地區與敵週旋。
路,宋行政區名,揚州屬淮南東路。
佛貍
北魏太武帝小字佛貍,他擊敗王玄謨的北伐軍隊後,率兵直追到長江北岸的瓜步山(今江蘇省六合縣東南二十里處),在山上建行宮,即後來的佛貍祠。
此句借北魏太武以喻金主亮南侵,而敵佔領區的廟宇香火旺盛,表示土地、人民己非我所有。
廉頗老矣
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固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說見廉頗,廉頗為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一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為老,遂不召。」
此處稼軒借廉頗自喻,尚祈朝庭能予重任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