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修,字永叔,宋朝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生於真宗景德四年(西元1007年)六月二十四日,卒於神宗熙寧五年(西元1072年)七月二十三日,享年六十六歲。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喪父,時年四歲,其母鄭氏因家境窘困,四方受迫,便帶歐陽修至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投奔歐陽曄,此後便在隨州安定下來。
歐陽修天資聰穎,長借別人的書抄讀,抄寫未畢而已能朗朗上口。又鄭氏本為江南望族,深名義理,每日悉心教導歐陽修讀書,因家貧不足以購書買筆,便以細沙舖平作紙,修蘆荻為筆,畫地課字,為歐陽修奠定了求學的基石。修幼時嘗偶得韓愈遺稿殘本六卷,使他得到很大的啟發,他後來在古文方面有高深的造詣,可說是受了韓愈很大的影響。
宋仁宗天聖八年,歐陽修二十四歲,得甲科第十四名進士,補西京〈即今河南洛陽〉留守推官,這是他進仕的開始。他在西京時結交尹洙、梅堯臣、謝絳、張堯夫、楊子聰、張太素、王幾道等,更在其「七交七首」詩中,對他們推崇至極。
宋仁宗景祐元年,歐陽修於西京秩滿,遂罷官回京,厚蒙王曙極力推薦,進入參試學士院,後獲頒宣德郎試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充鎮西軍節度掌書記館閣校勘,專門負責為朝廷編纂圖書,因此職位須有相當的淵博學識,方能勝任,歐陽修不今引以為榮。當時朝廷下詔委官編定《崇文總目》,歐陽修被委任參與編譯工作,更加充實了他的學識。
宋仁宗景祐三年,因歐陽修與宰相呂夷簡作對,後為營救遭貶的范仲淹失敗,而被貶為峽州夷陵縣令〈今湖北省宜昌縣〉,自此開啟他因言事見黜的後半生。官徒幾經波折,最終退居潁水之濱,自號「六一居士」〈「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六一居士傳》〉。
宋神宗熙寧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病逝於汝陰私第,享年六十六歲,諡文忠。
歐陽修自言因壯年好學,欲參閱漢史而公私無有,於是奮發修傳《五代史》,以滿足自身求知慾,亦使得他在夷陵的生活不至太無聊。後又蒙聖上賞識,撰修《唐書》,對中國史書編輯貢獻甚大。其作品含括詩、詞、賦、散文、遊記等,其中又以遊記影響後世最大,堪稱文學大家,與韓愈、柳宗元、曾鞏、王安石、三蘇父子合稱「唐宋八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