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自東漢起,重陽登高,飲菊花酒以避禍,已成為中國的民間習俗。本首曲題為九日,即已點出寫作的背景。不過重陽登高,觸動思鄉之情,似已成為文人慣有之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傷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此種感懷的代表作。張可久亦本著這種心情來作此首曲。
(一)首三句 由觸景生情開始,時值重陽佳節,看著一陣陣南歸的雁子,感嘆自己之不得歸。首句「對青山強整烏紗」在寫作技巧上,採用典的方式,用東晉孟嘉「龍山落帽」之典故。也化用了杜甫「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的詩句,自然而不著痕跡,豐富了曲意,也增添了雋永的情味。此外,若詳加品味,亦能發現張可久的用字極巧,「強」字有勉強之意,寫出他對官場的厭倦、徘徊於仕途與歸隱間之矛盾;「歸」字是整首曲的眼目,直接帶出了下句的「思家」之情;「橫」字則寫出一行大雁的孤寂,並將秋日天空的畫面給定格了;「倦」字則寫盡了七十多歲的張可久心境之疲累與沉重。
(二)次三句 寫繁華熱鬧的宴客場景。看似突兀,切斷了思鄉的情緒,細味之,原來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一段跌宕,回憶起昔日官場生活的一些片斷。美女殷勤服侍,弦聲熱鬧,不過這燈紅酒綠的生活已是過往,無可留戀;另一說法是登高宴飲,縱有美人勸酒、杯觥交錯、音樂助興,但卻與上段之「倦客思家」、「強整烏紗」形成強烈對比,乃鬧中寫孤之手法,所謂「景愈麗而情愈苦」之謂也。此處亦化用了晏幾道《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之詞句。
(三)七、八兩句 此二句是曲中之名句,以倒裝與對偶的句法寫出年華易逝,好景不常的感慨。西風吹著白髮,驚覺到自己的衰老;面對過時凋謝的黃花,蜂蝶都要發愁,物猶如此,人又情何以堪?蝶愁花謝、人愁衰老,自己已是垂垂老朽,厭煩、也無力去競逐險惡的官場,思家之情更是濃烈。此處亦化用了蘇軾的詩詞「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屬對工整,寓意深沉。
(四)末三句 觸景生情作結,登高遠眺,望極天涯,蒼茫暮色之下,回顧一生的道路,只見數點歸林的寒鴉,似乎說盡了自己之無力與無成,更增傷感。此處仍是化用前人之詩詞,用得是秦觀的《滿庭芳》「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回顧天涯,遲暮思歸之情畢現。
年華老去、潦倒他鄉,思鄉之情已濃得無法化解。詩詞典故巧妙入曲,更增雋永情味,文詞清麗,對偶工整,強烈的客愁已濃結在字裡行間。全曲語言清麗,對仗工整,音韻和諧,更有強烈的對比色彩。藝術價值極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