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賞析一:
本詩為懷人之詩,係思婦因物時,感別離之久,而折芳寄遠,為閨婦想念遠遊丈夫之情。或謂鴻儒學成而無由自達於君之詞;或謂係臣不得於君而託興於奇樹也。全詩僅八句,由樹而花,由花而人,由人而情,款款道來,層層深入,從容和婉,一氣呵成。前四句就折花欲遺所思引起,以庭院中有一珍奇美好之樹,正是綠葉茂密,花朵盛開,於是拉住枝條,摘下花朵,用以贈送所想念之人。從奇樹而綠葉而發華滋而攀條而折其榮,寫禁錮深閨之思婦,朝夕見庭中奇樹之生長榮枯,望見歲月流逝之痕跡,蘊蓄離別久長之哀怨。奇樹亦所以象徵貞婦,綠葉華滋而馨香為表徵貞婦之青春、芬芳、高潔。次二句就馨香莫致,醒出路遙。以癡癡執花在手,任其香溢滿懷袖,卻也無可奈何,因路途太遠,無法送?所思念之人。其為青年思婦,惟悴憂傷,顧影自憐之神情意態。末二句就物不足貴醒出別久。以此花何以值得獻給你,只是感到別離時日已長久。其為送花在心中一時之感觸,睹物思人,乃全詩用意之歸宿。
綜觀通篇筆法皆用「興」,藉採芳一事,興起經時遠別相思之感。其就奇樹之「綠葉」而「發華滋」而「攀條」而「折榮」而「馨香」一意層層寫來以見美盛。而以「路遠」反振出「感別」便住,不更贅一語,如山之蛇蜿蟺迆邐而來,至江以峭壁截住,格局筆力,千古無兩。詩中歷敘奇樹之生長榮枯,蘊含閨婦之熬煎消磨,不提苦而苦處就藏於奇樹之花葉枝條中,人物合一,情景交融,語言淺淡,情味深長,誠所謂「深衷淺貌,語短情長」頗耐人細讀。
賞析二:
此詩描寫婦女對遠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用季節的轉換來發端,因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生活圈子狹小,周圍的一切永遠那麼沉悶而缺少變化,唯有氣候的變化.季節的轉動是她們最敏感的,因為這也表示她們的寶貴青春正不斷的逝去,而懷念遠方親人的綿綿思緒卻仍然沒有盡頭。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寫的很樸素,其中展現的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可見的場面,把這種場面和思婦憶遠的特定主題結合,卻形成了一種深沉含蘊的意境,引人聯想。本來以為春天綠葉發芽時,思念的人就會回來,可是綠葉已扶疏,繁花開滿樹,卻只有她孤零零的一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看著花開花謝,樹葉從翠綠到鵝黃,心裡的煩惱也一分分的堆積起來,這種與日俱增的痛苦,多麼令人難以忍受。此時,她摘下一枝花來想送給遠方的親人,因為這花凝聚了她的哀怨與希望,寄託著她深深的愛情,希望這花枝能打動遠方遊子的心,促使他早日歸來。
從「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開始轉折,進入第二個層次,一個盈字暗示我們:主人公手持花枝站了很久。本來她因為思緒久積所以才情不自禁摘下花來,卻猛然想到:天遙地遠的這花永遠也不可能送到親人的手中。古時交通不便,連通信都很困難了,更何況是這枝容易凋零的鮮花呢?所以就痴痴捧著花兒站在樹下,任憑香氣充滿懷袖而無可奈何,似乎忘了一切、忘了時間。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想像,這位婦女究竟在想什麼呢?是在回憶往日的幸福時光嗎?夫妻雙雙在樹下做過的事情嗎?遠方的丈夫在哪?有些怎樣的遭遇?是否感受到自己對他的思念?古代婦女的生活,本來就單調狹窄,只有真誠的愛情能給她們帶來人生的樂趣,而現在生活是多麼黯淡無光啊!花開花落,寶貴的青春又能經得住幾番風雨呢?
再來回顧這首詩對庭中奇樹的描寫,就可以明明白白看到詩人始終暗用比興的方式,以花來襯托人物,花事的興盛顯示了人物的孤獨痛苦;另一方面更深的寓意就是:花事雖盛如遇風吹雨打,很快就會敗落,那不正象徵著主人公一生的遭遇嗎?
最後「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是主人公無可奈何、自我寬慰的話,同時也點明了全詩的主題。大意是說:這花有啥稀罕,只是因為別離太久想藉花兒表達懷念之情罷了。但是從前面六句看來,本來詩人是極力讚揚花朵的,突然又說此物何足貴,未免使人懷疑,這樣一抑一揚讓詩的感情變強了,最後的結句也顯得格外突出,雖然結束了,但是它的題外之意仍耐人尋味:折花本是為了解脫相思之苦,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兒無法寄送,平添苦惱;相思懷念更加無法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