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賞析:
紹興四年(1134)冬十月,李清照避亂金華,次年歸臨安。此詞寫雙溪晚春,當在紹興五年(1135)。那時,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流離異鄉,歷盡劫難,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在一個暮春時節,一番風雨過後,花兒都凋落了,連塵土也被落花染香。主人公面對花盡春去的冷落景象,心灰意懶,雖然日上三竿,仍無心梳洗打扮。
詞人從暮春三月景色切入,略去春歸的漫長過程,只將結果寫出。『風住』一句,通俗凝練,富于暗示性,此前風吹雨打、落花紛飛的景象如在眼前。『塵香』,極言花落之多。對于傷春惜春的人來說,這一景象是多麼無情和令人傷感。主人公是否就是因春去而情緒低落呢?怕不盡然。客觀景物只是外因。從後文即可知,主人公內心早有所感,這只是觸物興懷而已。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風物依舊而人事全非,事事竟是那樣的不如人願。心中百感交集,千言萬語還沒說出口,眼淚已奪眶而出。這兩句緊承上文,點明一切悲苦都是由于『物是人非』。其手法由含而不露轉向坦陳胸臆。
清照在北宋淪亡後,舉家南渡,後丈夫病逝,自己飄泊異鄉,從前的幸福生活只存于記憶中。此時,她不僅生活困苦,更重要的是歷經劫難後,精神上備感孤獨與痛苦。『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將家國之難、時局之艱、飄泊零落、紅顏遲暮、身世之痛等,盡數囊括其中,概括力極強。『欲語淚先流』,這是人在極端悲痛而想傾訴時的自然舉動,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它真實而形象地表達了詞人悲愁之極、痛苦之極的情狀。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詞人筆鋒一轉,另換新意。她說:聽說雙溪的春色尚好,不妨到那里去泛舟游覽一下吧。『雙溪』,水名,位于浙江金華縣,是永康、東陽二水的交匯處,故名。
上闋剛寫到春色不堪、心情淒楚,這里卻說意欲探春。乍看頗為突然,其實是有脈絡可尋的。首句提到花落春殘,所以這里才提出要去雙溪尋春;上闋末二句極言愁懷不展,這里則說向往解脫,這是很自然的,更何況詞人歷來就喜游賞。據周輝《清波雜志》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
『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松,節奏明快,恰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它們之前分別加上『聞說』、『也擬』,則顯得婉曲低回,說明詞人出游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其實,我們也可認為這是虛想之景、虛擬之行,是詞人意念上的偶一閃光。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事實上,主人公的痛苦是太深了,哀愁是太多了,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排遣?所以她說:只恐怕那雙溪的小船,載不動我心頭許多的愁。『舴艋舟』,狹長小船,形如舴艋。
詞人連用『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在上面一句鋪陳之後,最後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也使詞意波瀾起伏。
『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看不見,摸不著,為增其可感性,詞人通常採取誇張性的比喻。歷來詩家喻愁的,多種多樣。李後主《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之多喻愁之多。秦觀《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愁已經物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而流的東西。李清照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並且可以用船來載。這一比喻立意新穎,設想奇特,不著痕跡。因為它承上句『輕舟』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于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