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紹卿老師書法作品--170926/IMG_5809.png

上一頁 | 首頁 | 下一頁
《連橫詠茶》
新茶色淡舊茶濃,綠茗味清紅茗穠。
何似武夷奇種好,春秋同挹慢亭峰。
安溪競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
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犀心。



連橫曾說:「茶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位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茶必武夷』–武夷岩茶
武夷茶早在唐代就以「晚甘候」著稱於世,宋代范仲淹《鬥茶歌》:「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蘇軾《詠茶詩》:「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說明了武夷茶在宋代就已成為皇家貢品。
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南畔創設皇家焙茶局(御茶園),武夷茶單獨進貢,名聲日漸擴大,武夷山成為元、明兩代皇家貢茶中心。至明代萬曆年間,崇安(今為福建省武夷山)皇家貢茶達四百七十點五公斤,約佔全國貢茶的四分之一。
十六世紀,武夷山創制了烏龍茶與紅茶,成為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起源地。武夷茶早在十六世紀就走向世界,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成為英國皇室飲品,當時的歐洲人把武夷茶作為中國茶的代名詞。

壺必孟臣–紫砂壺
紫砂壺,為江蘇宜興最負盛名。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現代更是紫砂史上絕無僅有的繁盛高峰時期,名人輩出,工藝及造型的多樣化,更使紫砂添上了神秘的色彩。壺必孟臣是指品功夫茶最好是使用紫砂壺 ,孟臣及大彬兩位紫砂壺名家名人已經成為紫砂壺的代名詞。
惠孟臣,惠孟臣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明代天啟到清代康熙年間,荊溪人,著名壺藝名家。《陽羨茗壺系》說“不詳何時人”,根據其遺留的紫砂壺底款有“天啟丁卯年荊溪惠孟臣制”楷書十一字,約公元1598~1684年。時人評惠氏製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
孟臣所造小壺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壺馳名於世,後世稱為“ 孟臣壺 ”,這種紫砂小壺特別適合於飲功夫茶,因而風靡南國。惠孟臣制壺除注重壺體渾樸精妙外,尤注重銘刻的書法。他的刻款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筆法絕類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制”、“荊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有的前面標有製作年份或絕句,如“大明天啟丁卯孟臣制”、 “水浸一天星孟臣”、“葉硬經霜綠孟臣制”、“煙村四五家孟臣”或“雲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詩句,一般是在十幾字組成的詩句或吉祥語閒章下鐫刻孟臣制,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筆勢靈動,具書法韻味,用竹刀刻劃,後期作品並用鈐印。孟臣壺的款識以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最佳精品

杯必若琛–若琛杯
若琛杯(Ruochen Tea cup) 亦稱“若琛甌”。白瓷質飲具,傳為清代江西景德鎮燒瓷名匠若深所作。工夫茶“烹茶四寶”之一,用來盛放茶湯。若琛杯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紋,杯身有山水字畫,杯底書“若琛珍藏”。
若琛是清代江西景德鎮的燒瓦名匠,若琛燒出的茶杯小巧玲瓏,薄如蟬翼,色澤如玉,極其名貴。故此後人將品飲工夫茶的細小瓷杯統稱為“若深甌”或“若深杯”。
“若琛杯” 是一種小得出奇的細瓷小杯,其大小與“孟臣壺” 相配恰到好處。而它的口沿外撇的設計也有獨到之處,杯小而淺,容水量約10-20毫升這樣即使杯中盛有非常滾燙的茶水,口沿處都不燙手。

清代張心泰《粵遊小識》:“若琛所製茶杯,高寸餘,約三四器,勻斟之”(1832年)《廈門志》載:“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孟臣壺,杯必若琛杯。”茶諺云:“茶三酒四玩二。”品飲以二¨三人為宜,三杯如“品”字。因清代景德鎮仍有仿定窯製作,故若琛杯有“純白定甌” 之稱。現時多用景德鎮和廣東楓溪出品的白瓷小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