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書根源         文/戴紹卿

 

  

書法是中國人值得驕傲的歷史文化傳統,全世界能把文字運用在藝術上的,唯我中華民族,我國歷代教育都非常重視書法基礎,孔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唐代設置「書學」,六朝編印叢帖,元、明、清尤重書法研究,民國初年仍盛行書法,嗣後因近世硬筆問世,基于科技需要,配合西文蟹行,文字書寫與書法形成分途,書法成為純藝術欣賞,自成書法學,乃成少數好學者之專研,似有逐漸頽淡現象。但社會上一般有議之士,仍不願使我國文化傳統湮沒,目前我國政府受「去中國化」影響,較不重視書法教育,但大陸彼岸,自文革後,朝野都痛感傳統文化遭受摧殘,乃在文化單位中普設書院,以保護並致力研發書藝,近曾數度赴大陸參加兩岸書藝交流,親見北京、南京、洛陽、四川、宜賓等地書藝蓬勃與受到重視,北京琉璃廠、開封與濰坊建碑林,上海與南京的古藉書店及新華書店堆積如山的書藝出版品,反觀台北重慶南路若干書局將書藝版品束之高閣相較,尤感政治影響文化的嚴重度,所幸民間書藝社團的林立,應可予以補強,唯一讓人引以為憂倒是方今若干書法家將發展方法導向新潮,尤其今之社會受電腦普及影響,很多人整天價日埋首於電腦前,自必排擠書法研習,而書法研習,也需要化費時間,所謂「揮管一筆鋒,豈祇十年功。」若未將傳統書法磨練到相當程度,卻逕走新潮異途,無異走入象牙塔,胡適之當年推行白話文,須知他的傳統文學造詣是相當豐厚的,吾人固不應反對書法發展的新走向,但是,一脈相傳的傳統書法,背後必須有兩千年「法書」後盾,使其不逾矩,說至此,乃引述我國書法根源之。

書法簡史: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應始於商朝,早期發展過程,史籀造大篆,李斯造小篆,程邈造隸書,王次仲造楷書,劉德昇造草書,當然這些史籍所載,應屬時代的代表性,正如于右任代表標準草書,研究群的表徵而已,孫中山肇建中華民國,蔣介石抗日戰爭勝利,因為文學的初創,在於實用,便於以毛筆書寫,而產生美妙的書法。

但過程中神農造穗書,黃帝造雲書,少昊造鸞鳳書,帝堯造龜書,須經過若干演變而薈集,其後商代的甲骨文,由盤庚武丁,由祖庚祖甲,從禀辛康丁,由武乙文丁,由帝乙帝辛,從書刻到墨飾,所謂「草鞋無樣,漸打漸像。」周代乃有鐘鼎及石鼓,及至秦朝雖祇四十年,但書學變化卻很大,李斯趙高胡毋敬作秦篆,程邈成古隸,漢代書學漸成熟,根據「學左編」記載有蝌蚪文、籀文、小篆、秦篆、八分、漢隸、款識等七種,而此一時代已通行楷書、行書、章書、今草等,並盛行刻石,為書代奠定真實的史跡,尤其漢隸的美妙,蔡邕及其女蔡琰,這父女二人,俱為古之大書法家,及至三國時代,僅四十餘年,但戰亂頻仍,書學卻不受影響,有魏碑的出現,摩崖問世,大書家皇象鍾繇韋誕梁鵠諸葛亮曹操皆列名,到晉朝書風仍盛,惜因禁止立碑,稍影響書跡,但書風普及,皇帝亦多善書,民間更是風行草偃,尤以衛家的衛瓘衛夫人鑠張芝陸機及東晉的四大家族,其中王羲之更是鼎鼎大名,寫出千古留名的蘭亭序,南北朝有二百年,國家多達十餘國,書風仍舊風行,如雲南的爨龍顏碑,鎮江的瘞鶴誌,滇南爨寶子碑,張猛龍張黑女可說集魏碑之最,隋朝書學三十七年,集天下一統,時間雖短,但書學仍盛,像龍藏寺碑,碑評甚高,且此一時期隋煬帝亦是大書家,佛門的智永智果,亦均為書學留下美名,書學到了唐朝當法,收歛了豪雄壯氣,盛行楷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五大書家,奠定了唐楷的大盛,唐代的二八九年中,皇帝能書,臣民更能書,書法家車載斗量,不勝枚舉,其後五代梁、唐、晉、漢、周,五十三年,也為書學畫出燦爛的美章,楊凝式徐鉉徐鍇俱屬書學名家,宋朝三一七年,書家尚意,人才輩出,,可說代表了大未書風,南宋岳飛陸放翁姜夔文天祥都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大書家,元朝由蒙古人治國九十一年,建國之初頗有輕視漢人之味,後到仁宗英宗方始重視中華文化書學,並延攬趙孟頫承書學傳統,鮮宇樞康里子山等亦為元代書家,明朝自朱洪武打下天下,即重視書學,仍多行草書,盛行秀媚館閣體,似稍庸俗,明初三宋克宋廣宋璲,及孝宗後,祝允明文徵明王寵董其昌劉伯溫方孝儒唐伯虎黃道周,頗能發揮書學後繼之風,大清一朝二六八年,創造了書學轉變,由帖學而碑學,由衰微變極盛,書學大放異彩,鄧石如包世臣康有為劉墉趙之謙楊守敬沈曾植李瑞清曾熙成親王顧炎武傅山王鐸朱耷張照、及楊州八怪的鄭板橋高鳳翰、書風突出,均盛一時,另汪中錢南園綫玷俞樾伊秉緩何紹基陳灃等書家,可謂人才盡出,當然,也是因為近於民國,書跡較易保存,讓吾人石以從清代書藝中窺見百花盛開的書學。

方今民國後,礙於內戰頻仍,人民顛沛流離,書家習書環境,時受影響,民國初建,繼而北伐戰爭及抗日戰爭與國共之戰,頓使甫及光復台灣未達三年的大陸國民黨政府瞬即轉進台灣,而嗣後留在大陸的書家蒙受清算與鬥爭及文化大革命,這一慘痛的文化破壞,停頓了數十年的書學,而來台的書家與本土書家,在光後初期,也沒有習書的環境,尤其毛筆和宣紙皆無,尚且需要到日本去買,造成書學頓挫,直到六十年代,環境才稍改善,而大陸方面,正面臨文革期,文人環境破壞無遺,十年中無法安定,台灣至六十年代,方始有恢復習書環境,但歲月不繞人,大陸來台與來台書家,多已老邁凋零,現代的書家受環境影響多暢行自我行銷方能立足,這是文人所不屑為的,所幸目前 台灣書藝學會已如雨後春筍,有識之士多能自我奮勉,盡文人天職薪傳書藝文化之責,有厚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