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書門徑         文/戴紹卿

 

  一、 求師

(一) 今師:能得今人書家口講指劃,耳提面命,隨時指導,隨時指錯。

利弊:能得全能書家為師,誠不易得,倘一旦所求之師為自我行銷而無真材實料者,反為其誤,或則已成名書家聲望已高,俗務太繁,不暇指正,或束修太昂,難得深入,或則徒浪虛名,實銀鎗臘桿頭,徒誤時間,尤其書法研習採取遠距教習,絕屬錯誤。

(二) 古師:藉古版碑帖研習,并多閱讀書法理論深研。

二、 才識

研習書法,基本學識,宜具中學學力,對中文讀寫基礎,愛好詩詞曲者尤佳,當然對四書五經亦宜有認識,因書法與寫字不同,習書到相當階段,必需閱讀古人碑帖,如不能瞭解,當屬一大瓶頸,而影響進度。

三、 品德耐力

綜觀古之書法家所能薪傳至今者,若無道德基礎,決難留存。例如宋四大家,當時所指為蘇軾黃山谷米南宮蔡京,且其排列依年齡順序,但其後經歷史評論,蔡京當朝品德不端,乃改以年齡較大之蔡襄補列,而後人習書者,亦從無臨習蔡京書法者,藉此可見我國書法崇尚端正傳統,即所謂古樸敦厚,忌以飄浮細滑之書,不為學者接受。

所以談到耐力,因書法藝術講求美,講求法,既要有規律還要合乎美的要求,更要自然,初習書需循規蹈矩,依筆法而行,無悖古意,法體合於說文,寓巧妙於規矩中,但亦不可墨守古法,食古不化,免為奴書,所謂「字無百日功」,此乃謂書法研習須常予練習,不能一蹴而及。嘗有一些天資聰慧者,恃才而蔑視筆力,祇重飄逸,自以成家,或詡為新潮,殊不知乃自以誤人,形成矯揉造作,病筆連綿,當然吾人有鑒於此,應體認學習書法,須有耐力,勿求急效。

四、 學程

習書程序,自古意見分岐,難有定論,因中文基礎不同,天份不同,性格不同,而有所軒輊。依個人從事習書數十年之經驗,各人習書學程,當應各依景況而定,惟可自行適度權宜調整,茲就個人體驗狀況說明,本章所述應依成年人習書學程為觀點,因彼時本人習書始於幼年,且係私塾型,故在時間上,今非昔比,無此環境,供作啟蒙參酌,而且依現時代狀況,欲養成一書家,甚為困難,蓋因昔日生活程度低,生活安定,精神安閑,基於未來志業著想,立志願為書家者,幾若晨星,且書法研習範圍遼濶,種類有篆、隸、楷、行、草等,而篆中又分甲骨金石文,與大篆小篆,種類又依時代變化為體,體即歷代書家法書作品,如楷書中顏、柳、歐、趙,隸書中秦隸、漢隸八分,及至清代名家高手更予發揚,是否應稱之為清隸,尚無定論,故習書學程應依各人立志標的為準,例如:

一、專一書體者:祇攻一種書類或一種書體。

二、 全能書家:各種各體全攻。

茲就上列二種習書者之學程分列如下:

一、 習書者均須初步認定,習書宜先學楷書,楷書可從永字八法著手,八法中點畫分明,最正統楷書應屬唐楷,所謂唐人重法,當時能代表唐楷者,有五大書法家,初唐虞世南歐陽詢,中唐褚遂良,晚唐顏真卿柳公權,而適宜初學臨書則多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三種體材進入,較易入門,但自唐而後之大書家則多為習顏者。此三書體,各具特色,體較剛勁,橫平豎直,較險峻,則外柔內剛,蠶頭雁尾,左弱右強,特色明顯,則接近顏,筆劃柔媚攲正,習褚遂良書體似應俟學習者能具備唐楷初基後,再行臨習,若擬學習其他種書法或書體,當可得心應手。

二、 冀望成為全能書家者,其習書過程較多,宜列如次:

<>唐楷基礎奠定

<>隸書臨習先習漢碑,因漢代遺存碑石甚豐,可就其較具特色之曹全碑、華山碑、史晨碑、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著手,再試探較不具波磔之秦隸及竹木簡。

<>依書法種類劃分,習慣上多稱篆隸楷行草,但嚴格來說,應分為篆、真、行、草,將隸書歸類正真書,尤其冀求全能書家者,更不應忽視真書中之魏碑,魏碑寶藏龍門石窟最夥,其中且以龍門廿品為最,康有為編著廣義舟進楫中,對北碑深為推崇,且揚碑抑帖,重北輕南,雖感其評述偏頗,但魏碑書法確有其雄健茂密峻整鋒利,秀逸疏朗之處,欲求全能書家必須多予深研。

<>行書之運用極廣,當為習書者必修,宜從鍾繇季直表,王羲之蘭亭序,褚遂良聖教序研習,繼則宋四家蘇、黃、米、蔡諸家,有謂宋人尚意,實則標示宋人對書法之求取自然與內涵之深遂耳。

<>草書因書之不易,識之尤難,一般來說,草書應分三類,古之章草今多不盛行,也可說是草隸行於秦漢,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書而相當之,損隸之規矩,縱令奔逸,起速草就而創,斯時為章帝,為章奏所用,每字獨立不聯,最後一筆為捺,此書體流行極短,今則少見,草書今則分為大草與小草,大草即狂草。實際來說,一般書寫當為小草,可稱為今草,當可從二王書著手,帖有十七帖,集字聖教序,唐孫虔禮之書譜,懷素自叙帖,惟以上各家草書,其簡化與省筆方式偶有不一,且難辨識,正如古傳草書百韻歌首句「草聖最為難」,近世書法大師于右任曾創標準草書,當可臨習互補。

<>篆書體裁,圶類別上有大篆小篆之分,秦以前者當為大篆,秦後統一文字李斯創小篆,但史籍所載分類觀之,又可分為

1.古文-三代、2.彫戈文-彫蟲篆、3.大篆-石鼓文、4.小篆-嶧山、會稽諸碑、5.繆篆-唐、宋、元流行之玉筋篆、6.飛白篆-趙宦光作,7.刻符-秦漢印文。

從近代觀點篆書又可依下列方式分之:

1.甲骨文:可稱之龜甲與獸骨文,清代以後,方有發現,近代仍陸續發現出土,故字數多寡尚難斷定,有謂近五千字,惟辨識尚不及半。

2.金文:即鐘鼎文,為載於青銅鑄成之器物上,率多銘文,可分為彝器、炊器、酒器、食器、盥器、樂器、兵器、量器等八大類。

3.石鼓文:石鼓始見於唐,十枚天然圓石,鼓形,石質粗劣,後宋代又發現五枚,歷代研者頗多,存字約四百餘,至明拓僅存二百六十字,原石字跡漫漶不清,近世深研者僅吳昌碩一人。

4.小篆:此類篆文可見之於泰山及瑯琊刻石,因字數不多,且秦代甚短,唐代李陽冰曾研習,清代鄧石如亦有涉獵,惟不足觀,可求於說文解字,或研習秦權秦量刻字中觀之。

篆書由於使用不廣,今之研書者,多為金石彫刻者所需。

綜上所述,乃為學習書法之先決觀念而已,其餘需進入之術科,應可分為下列諸項次,當另文為之。

一、 用具之準備與認識

二、 文房四寶之選用標準

三、 執筆與姿勢

四、 運筆與筆法

五、 選帖與愛好

六、 臨摹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