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體認初階           文/戴紹卿

 

某中學老師和我談及書法,他說很多學生問到對書法的好壞問題,我說這個問題看來事小,實際上茲事體大,由於書法原本是我國國粹,也是一門藝術,書法歷經數千年的演變,且因歷朝歷代,我們的祖先,極為重視,不斷深研,故內涵深邃。總括來說:不離一個美字,而且更要認清書法的含義,不僅是寫字而已,國字代表一種符號,且有一定的意思,書法還要從所寫的字,要求美的境界。

 

書法有若干書體種類,很多人說書法有篆、隸、楷、行、草五大類,個人的看法應為篆、真、行、草,因為若干書法史跡列出的魏碑,似未涵蓋漏列,故應修改隸與楷兩種書體加上魏碑,訂正為一類,命名為真書,也有稱為正書的,倘若大家同意此一說法,那麼書法的美,其要求標準,即應認同此五種書體,各有其要求條件。蘇東坡曾說過「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東坡是北宋大書家,曾有很多書論,以上比諭,應可給予此三種書體一種初步概念。

 

當然,論及書法的好壞,從詢問者所要求答案的深淺度來說,似可認定為真書而已,所以本文所述範圍,擬以僅限於真書三體,試簡述如次:

一、隸書:隸始於代,由篆書或謂小篆進化而成,初流行於獄中,傳由程邈所創,但隸書初流行時,尚無其後發展成熟之漢隸體型,未達波磔之美感,而且此一時期迎合時代需要,又多出一種草隸,即章草書體,亦即在章帝時代所風行,故史稱章草,惟此一書體通行僅五、六十年而已,而且隸書發展至漢代,由於波磔成型,頗合美感要求,乃通行後世,到了朝,為當時頗多書家臨書而加以筆法研進,使隸書更為美化,可說成為隸書極為成熟之清隸。一般說來,隸可分為秦隸與今隸兩種,今隸較具美感,尤其是字形偏於扁平類型的漢隸,強調平穩與莊嚴,如宗廟殿堂的建築,橫平豎直中,絕不可板滯,筆劃從容不迫,且平衡具威嚴,伸張有力,或輔以澀筆美感,讓觀者欣賞時,感佩其血肉筋骨之停勻,風度灑落,平順健勁,分間布白均巧樸拙。

 

二、魏碑:此一書體緣出於北魏,風行及於五代後各朝代,由於地域出自北方,書家習稱北碑。清末前後書家康有為曾在其名著廣藝舟雙楫中,極為頌揚,甚至有輕南帖重北碑之說。北碑最有名的龍門廿品,在河南開封鄭州洛陽附近之龍門山,石窟中遍佈碑石,多為造像記,我曾親往觀摩,石碑一千餘方,另外流傳當時的北碑,據統計有三千六佰八十種,均各具優點。總括來看,北碑的特點是剛強雄勁,如老松之幹,方體多於圓體,字體沈著痛快,奔放而粗曠,充滿生命的氣息,惟異體字特多,如需深研必須多費時日,由於墓誌銘和造像記語多頌揚事跡,且多精緻寫經體,影響後世楷書極大,如初歐陽詢與晚顏真卿,均能發揮楷書之一絲不苟的書體雛型。

 

也許吾人初閱北碑的感覺,似感其字體大小不一,豎畫不正,橫畫不平,錯字甚多,字型稚拙,但是大書家包世臣康有為卻頗激賞,而推崇這種稚拙的美,認為拙厚中有異態,其樸質倔強出自北方人的慓悍氣質,從龍門廿品中可令人感受到書法與佛教融合成宗教藝術的熱忱與直率,產生古典的崇拜,且能媲美漢隸中的曹全碑、韓仁碑、史晨碑、華山碑的高度純熟諧調、完美,尤其是康有為對北碑之推崇備至,視認魏碑能通古今,極正變,像墓誌和造象記的峻拔、瘦硬,融合了雕刻與書法的成就,從拙厚中表顯異態,所以書法體類中,必須重視魏碑的一席之地。

 

三、唐楷:由於楷書是發源於隸及北碑,直到代方發展為正楷的極緻,此一時期經初歐陽詢虞世南,中褚遂良及晚顏真卿柳公權各別書寫出端正欹側莊嚴美勁的正楷,雖然各具特色。綜合來說,這幾位書家,奠定了我國書法的正統,風行於今,可說千年不朽,除卻正楷書體代表了華夏傳統文化,也使此種文字風行全世界,儘管這種方塊字有些難以克服的缺陷,但其使用價值是無法隨意取代的。現在再回到主題,由於文字的美感唯有以書法表彰,吾人評閱書法的優劣,多源始於真書的唐楷,而學習書法的初階,也宜予始於唐楷,也可說是正楷,正楷的體型屬於方塊字,以書法的觀點去評審其優美感,首先應該體認書法的特性,所謂唐楷尚法,也就是正楷必須具備基本認識,有謂楷書要橫平豎直,但在書論中卻有一句話是「橫不得平,豎不得直」,豈不是互相矛盾嗎?但分析其真意是書法不可呆板,不可庸俗,線條和點、撇、捺和勾,都要有如永字八法的要求,方正合度,布白有當,平衡端莊,不可有敗筆或墨團,該正的不可斜,該欹的不可正,粗細勻當,大小得體。八法的運筆為側,如高山墜石,為拏直下挺拔,為勒,為掠,如蜻蜓點水,如磔,如趯,頓筆為之,出筆有力,乾淨利落,直排應有行氣,橫列須整齊有序。又謂書法講究內歛,也就是功力,初習書者以難予認定,須假以時日,多所臨池,先習臨帖,得書體品味,自然增進功力體驗,先求巧,再求古樸敦厚,筆力自然大方,書法評審認識當可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