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南北朝書法       文/戴紹卿

 

我國書法至秦漢時期,建立了穩定的架構,書體已發展為篆、隸、草與真書,此一階段各體通行,各以當時需要而發展,官府與民間使用分別演進,並奠定了華夏文化書法藝術的礎基。

嗣於公元四二○年開始,即南北朝時代,始於東晉末年,因王室內爭,引起八王之亂,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亂象,南朝有,北朝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此一亂象幾達一百七十餘年。

由於政治影響,書法藝術隨之書風變異,整體來說,當時南北方民間受人民體俗風氣及天候冷暖習性之迵異,產生不同的途徑。大體來說,南朝囿於魏晉遺風,因政府禁碑,乃多以書於尺牘形態,風行書體真體、草書、行書均有富流美逸、婉麗而清媚、活潑而舒暢,後人稱之為江左之風;而北朝方面則多屬固守前人舊法,即碑多帖少,其書法風格雄峻豪邁而剛健,正表達了北人的嚴謹木訥固態,乃為後人稱之為中原古法,在整體書法藝術而論,形成「北碑南帖」之書風。

從書家的觀點來看,北碑多屬剛健強勁,筆法可按方圓論,且碑刻多存於崇山峻嶺之石窟,保存年代恆久,雖曾遭遇天然侵蝕及人為破壞,但原跡仍可存於世,使我國書法之演進與考證,提供了明確的法源,較之歷代前期之甲骨、鐘鼎、金石,更能進一步達到史跡的論證。但北派的形成,依書體來說,應歸納為魏碑體,也可歸屬真書類,尤其因碑刻可保存千秋萬世,其數量之多,數以千計。大致來看,可從墓誌與龍門兩類來觀察,墓誌為記述前人之生年,龍門則記敘當代事蹟,總括來說多為歌功頌德,凡立碑者應為相關後人,當無缺失之記敘。魏碑從筆法來看概分為方筆、圓筆或方圓筆,方筆之最如楊大眼張猛龍等是,圓筆為鄭文公石門頌等,方圓筆兼備者當屬張黑女孟敬訓等為最。

北碑派書家,因當時碑刻書者尚未流行具名,刻石者亦同,能根據遺跡可尋者計有崔宏崔浩王遠鄭道昭江式趙文深張景仁顏之推王褒信等諸書家。

再看南帖書派,因江南天候溫和,地緣縱深廣茅,且王羲之在書法有成後,定居江浙,書法影響,雖其書法作品多為絹綾宣紙類,難以永遠保存,且多贗偽存於後世,故書品甚雜,但存品仍多,且裝池裱褙盛行,就書風而論,無論楷、隸、行、草,均多秀媚婉約,圓潤清麗,書家之多,更屬難以列舉,依年代尋跡,宋有羊欣孔琳之蕭思誥范曄,齊有王僧虔簫子良齊武帝,梁有陶宏景簫子雲庾肩吾,陳有智永僧毛喜等。但南派中亦有具北碑影響之碑刻,如雲南之二爨,鎮江之痤鶴銘,其書風似具魏晉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