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赤壁賦談書法 文/戴紹卿
提到赤壁,中國人大都知曉,這個曾經為三國之戰被喻為千古風流之地。兒時曾閱讀羅貫中所著三國志通俗演義,其中述及諸葛孔明借東風、向曹操草船借箭,實在令人崇拜孔明的學問,能上通天文,下諳地理,這種戰術,怎不令人佩服。嗣又有幸看到陳壽所著三國志所載,三國之戰,係於公元二○八年,即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為孔明所設戰術大敗後,奠定天下三分態勢。至建安廿五年,即西元二二○年,曹丕於洛陽即帝位,稱魏文帝;越一年,劉備於成都即帝位,稱蜀漢昭烈帝;再一年,孫權於建業(南京)
即位,稱吳大帝,形成三國鼎立。其後司馬炎篡魏,稱晉武帝,但至公元二八○年,即太康元年,又統一天下,而亡三國。
依歷史記載,赤壁之戰,應為後漢晚期,至於談到我國書法之興盛時代,在此期間,書法藝術的走向,正由秦隸八分書,進而至章草階段,未久,楷書首由鍾繇所書,漸見普及,且發展成行書與草書的盛行,於是使書法藝術奠定了篆、草、楷、行四大書體。
在此稍加註腳,為何強調「篆、楷、行、草」四大書體,雖習俗多稱書法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因為書法傳承中,魏代碑法,亦曾盛行多年,在清代期間,康有為在藝舟雙楫中,更特別推崇魏碑中的多種書藝定位,稱為神品;及至民國大書家于右任所提倡的標準草書,即脫胎於北碑,似宜不便忘卻魏碑在書法藝術中的地位。再說,楷書的最興盛期唐代尚法,最佳書體即為唐楷,而楷書脫胎於隸,隸的最盛行時期是漢,是稱漢隸,加於此三種書體,均宜歸類為楷書的總稱。昔時若干書家,亦多指唐楷、漢隸及魏碑為「真書」或「正書」,再觀諸若干史蹟,所傳承迄今之書體,亦以正楷為宜,既通俗且易於辨識,站在今後國家民族千秋萬世之觀點,當應以楷書為上乘,至於行、草書,常因點畫異位或增減筆,易茲錯誤而悖於本意,為整合書體之統稱,當宜將唐楷、漢隸、魏碑,歸納為一類,命名為「真書」。
至於彰顯書法藝術的唯美觀點,此四類書體,皆各具「美」的表達。例如「篆書」,無論是大篆、小篆、古篆或秦篆,其內涵之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基本形態皆極具美的畫面,也無論是刀刻、塑鑄,均可令人興起美感;他如真書之「唐楷」,有法的莊嚴,絲毫不變,統整的說,剛柔均備,有者外剛內柔,有者外柔內剛,其內涵的深邃,正是漢文書法藝術的特點,就拿永字八法來說,初習者從點畫入手,再認識點如側,撇捺如勒如策,如馳馬之雄姿,亦謂啄,如鳥之啄木,如磔之碾,如掠之出力徐徐,其傳神之處,絕非其他蟹形文字可與評比;何況書法之運筆既多且繁,大書家蘇東坡曾云:「真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真是絕喻,近世舞蹈家林懷民於研究舞術中,稱其某種妙舞,名如「行書」,亦可體會其對書法藝術之讚美。
再談到「草書」,深感草書體,通行迄今雖已逾千年,但其運筆多因歷代書家,迄未能尋到較可定型之論,因草書至今只能稱其為狂草即大草,今草為小草,另有通行不到五十年的章草,近代大書家于右任曾創標準草書,亦只能歸類為小草,但于右任創行後,其共研之同好雖又耗盡心血,但終不能被書法界視為完美的書體,憶昔曾有書家米顛云:「草書若失格,神仙認不得。」從這句話中,可領悟到書法藝術之發展,應體悟書法之曾上標桿,要標示正統,不可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