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真蹟 文/戴紹卿
智永禪師是南陳會稽人氏,俗家姓王,別字做法極,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他寫字得到王羲之的秘傳,住在吳興永欣寺的樓上。他天天臨帖,也曾發過誓說:「如果我的字寫得不好,誓不下樓。」他在樓上住了四十多年,寫過八百本千字文,分送給江東各處寺廟。因為天天不斷練字,寫禿了很多支毛筆,把這些禿毛筆,丟在大竹簍裡,漸漸便積滿了五大竹簍禿毛筆,但是他很珍惜那些禿毛筆,把它埋在泥土裡,叫做「褪筆塚」。古人使用的毛筆,多是兔毫,又叫做紫毫,或者叫做狼毫。後世的人,多是用羊毫,兔毫有硬性,比不上羊毫耐用。所以古人形容一個勤奮練字,稱為五日一筆,十日一墨,這個情形也許會有的。
智永在樓上,埋頭練字,由於苦練,書法大有進步。所寫的字,筆力縱橫,正楷和草書,都寫得非常好。人們批評他,說他得到王羲之的肉。求他寫字的人,越來越多,有的拿絹來,有的拿紙來,堆滿他的几案,他來不及寫,絹和紙擱在那裡太久了,便蒙上一層厚厚灰塵,求他寫字的人,依舊往來不絕,真是其門如市,他的門檻,被客人踏壞了,於是用鐵片包裹著門檻,免得常常被踏破,當時的人說他的屋子是鐵門限,後來蘇東坡有一首詩,贈給常州報恩寺的老和尚說:「憑師為作鐵門限,準備民間請畫人。」就是引用這一個典故來的。
說到千字文,根據梁書以及廣州書跋記載,跟王羲之有很大關係,當初梁武帝得到王羲之的字跡,叫殷鐵石搨了一千個字。每個字用一張紙,便很雜碎,漫無次序。又叫周興嗣編成韻語,湊成四字一句,周興嗣的才思敏捷,費了不過一夜的功夫,便編成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千字文。因為心思用得過度,使得他的鬢髮,一夜間都變白了。後來智永禪師所寫的是正楷和草書的千字文,寫得秀潤圓勁,八面俱齊,但是留傳於後世的搨本墨跡,其中真偽雜出,很難辨別。
智永的上代祖宗是王羲之,王羲之最出名的字是初寫蘭亭序,在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支遁、許詢等一班佛教徒,遊山陰的蘭亭,用鼠鬚筆寫在蠶繭紙上,寫得遒媚勁健,多變化而十分自然。在寫字的時候,趁著酒酣興濃,如有神助,後來他再寫了許多本,都比不上初寫的一本好,因此他自己,對於這一本蘭亭序的墨跡,非常珍惜。這一本墨跡,一直傳到第七代智永禪師的手上,智永是王羲之第五個兒子王徽之的後人,他也是善於寫字。智永出家後,帶著這一本墨寶到寺院裡來,還是天天練習,他差不多活到一百歲,在沒有死以前,把蘭亭序真跡傳給弟子辯才收管。
唐朝何延之有一篇蘭亭記,敘述這件事情的始末,甚為清楚。記中說:唐太宗很愛好王羲之的字跡,知道蘭亭序是真跡,在辯才老和尚那裡收藏。於是下了一道詔書,請辯才入京,辯才奉詔入宮,謁見唐太宗,奏道:「皇上召貧僧前來,有何吩咐?」太宗很殷勤的招待他。過了很久才說:「寡人召你來,為要查明蘭亭序的真跡。」辯才答:「從前我師父智永禪師圓寂的時候,曾把它交給我,但是經過多年,兵慌馬亂,早就失落了。」唐太宗聽了,無可奈何,只得讓他回去,但是唐太宗心裡放不下,明明知道辯才還是收藏著,偏偏又不肯承認,這一件事情,被宰相房玄齡知道了,向唐太宗獻計,教他打發御史大夫蕭翼,前往會稽雲門寺,設法盜取蘭亭序的真跡。
蕭大夫是負責編撰國史的,他當然是無書不讀,而且又善於談論,對佛教經典,又有相當研究。於是他打扮成一個書生模樣,帶著一個書僮,假裝遊山玩水,往會稽去。他到了雲門寺,拜見過辯才禪師,禪師見他是一個書生,便跟他攀談起來,竟然談得很投機,於是借宿雲門寺,日夜談經論史,讀書評畫,如是者搞了十多天,他們兩個成為很要好的朋友了。
有一次,蕭翼拿出王右軍的親筆字蹟,給辯才看,辯才看了說:「這是真蹟,不過比不上我所收藏的蘭亭序!」蕭翼聽了哈哈大笑,很驚訝的說:「蘭亭序還在世間嗎?大師!你欺人太甚了!」辯才一本正經的說:「貧僧一向不打誑語,不信嗎?我拿來給你看!」蕭翼此時,暗中歡喜。辯才說過之後,便進去把蘭亭序拿出來,跟蕭翼兩人共同欣賞。辯才那時,已經是個八十歲的老人了,但是他還是天天不斷練字。他認為蕭翼既是個好朋友,所以練過字後,就把蘭亭序留在桌上不再秘藏了。
過了幾天,辯才出外赴齋,蕭翼趁此時機到書房來。小和尚見他是師父的好朋友,便打開辯才的禪堂和書房,請他進去。蕭翼對小和尚說:「我不坐了!只拿回我的幾幅字就走,明天再來。」於是他走進去,順手牽羊的把蘭亭序一起帶走,匆匆忙忙的趕到京師,把蘭亭真蹟,獻上唐太宗,太宗大為歡喜,賞給他東西,並且提升他的官職,同時也賞給辯才很多錢財和穀米。只可惜唐太宗臨死時,遺囑要把蘭亭序做他的殉葬品,從此初寫蘭亭的真蹟,便隨唐太宗的陰魂,埋入昭陵塚裡,永不與後人相見了!
現在世間只有搨本留傳下來,真蹟不可再見,真是萬分可惜。智永和辯才,這樣的愛惜著家傳墨寶,卒不免被埋沒在荒塚之間,王羲之死而有知,也該慟哭流涕啊!
◎附錄: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脩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脩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邗,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嘆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註解】
01.永和:晉穆帝年號。
02.暮春之初:即上巳日 (農曆三月三日)。
03.會于會稽句:會稽,郡名,今江蘇東部浙江西部皆其地。
山陰,縣名,今併山陰會稽為紹興縣。
蘭亭,今浙江紹興縣西南二十七里有蘭渚,渚有亭,即名蘭亭。為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修禊之地也。
04.修禊:三月上巳 (農曆三月三日) ,臨水洗濯以祓除不祥,謂之修禊。
05.激湍:急流也。
06.映帶:環繞照映也。
07.流觴曲水:古人修禊曲水,與會者散列兩旁,投觴 (酒杯) 於水之上游,聽觴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謂之流觴也。
08.品類:猶言物品也。
09.遊目騁懷:遊目,目光轉動也。騁懷,謂開暢胸懷也。
10.晤:對也。
11.躁:浮動也。
12.修短隨化:謂人命長短,隨造化作主也。
13.齊彭殤:齊,一律看待之意。彭,即彭祖,八百二十歲,古之長壽者。殤,未成年而夭死也。莊子齊物篇: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此齊彭殤之說也。
14.致:意態也。
【評語】
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尚清談,鮮務實,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意譯】
東晉永和九年,時當癸丑年,農曆三月三日,許多人會集在會稽郡山陰縣蘭亭這個地方,主要是為了禳除不祥而行祭祀之禮事宜。老老少少和許多有賢德的人都齊聚在一起。這裡崇山圍繞,峻領矗立,有茂密的樹林,修長的竹叢,還有清水急流,映照環繞在亭子的四周。在曲流中空地擺設酒筵,大家依次列坐兩旁,雖然沒有管弦琴瑟音樂的熱鬧盛況來助興,卻有品酒吟詩之樂,同樣能夠暢敘幽雅情懷也。
這一天,天氣清朗,空氣清新,微風和緩,心胸歡暢,抬頭仰望宇宙浩渺深邃,再審視地面上萬物羅列,種類繁多,極目所及,任由我們放開心情,舒展胸懷,毫無拘束的盡情享受視覺與聽覺的歡愉暢快,實在是一件多麼快活的事呀!
想想人生在世,人際關係,一生作為,無非是各自舒發自己的懷抱和理想,或者鍾情於某些技藝與事物,盡情投入發揮各自的才華所長,雖然各人的喜好取捨各自不同,為人處世的態度有的積極有的消極,做事也是有快有慢,但是當大家都感覺到得其所哉的時候,那種暫時的志得意滿與適意的快感是無可言喻的,讓人有不知老之將至的忘情與暢快啊!然而到了對所作所為感到倦怠的時刻,事過境遷,情境和心情又起了變化,難免就要感慨系之,莫名以對了。之前所有的歡樂,頃刻之間起了莫大的變化,都成為過往陳跡,早就無法再興起浪漫的情懷了。況且天地變化,生命長短,總是有定數的,古人說過,人生人死,實在是人生最難以突破的大事,談將起來也夠令人唏噓悲痛難忍的了。
經常看到古人對人生世事興嘆的原因,竟然都是若合符節,幾乎都會在字裡行間有所嘆息悲悼,就算是自己,也無法坦然釋懷。儘管我們都明瞭,人的生死大事是虛幻不實的,然而把長壽夭逝都等同看待,這倒是令人難以苟同的,後世之人看待我們,就如同我們現在看待從前的人,其心境是相同的。想起來實在是夠悲傷啊!所以我就把今天聚會的所見所聞,以及各人所做的詩詞,都詳細的記錄下來。雖然將來的時代不同,情境也必定不一樣,然而興起感慨的情懷,大家的心態應該是一致的,後世之人,看到這篇文章,應該也會像我一樣,有所感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