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路的物換星移
金包里大路在昔日具有交通運輸功能,除了己知的迎娶活動外,還有其他的經濟活動,如魚貨、茶葉、硫磺的挑運,甚至牛隻的運送均仰賴這條大路。金山、萬里、石門位處北海岸,早期魚業活動頻繁,不論牽罟或魚船作業得所得魚獲,欲銷往陽明山地區甚或士林一帶,除了走水路經淡水至士林外,便只有取道金包里大路,所以亦有人稱這條大路為「魚路」。在大東亞戰爭時期物資管制,不少人為賺取暴利,挺而走險,私自擔魚賣魚,在當時稱「闇取引」,意思是走私交易,即「走Yami」。因需躲警察,擔魚人都趁夜間行動,晚上7、8點自金山出發,午夜12點至山豬湖、山仔后一帶,待一早準備賣魚。擔魚人多穿著輕便汗衫加短褲,頭戴斗笠,腳著草鞋、叉趾膠鞋甚或打赤腳,手拿臭油燈、磺仔火或火把,辛苦走完這趙崎嶇山路。
陽明山地區的茶自清朝中葉開始種植,到日據時期大量種植。這一段茶業的輝煌歷史,雖然今日己不復見,而早期的茶樹也僅殘餘幾棵夾雜於森林中。日治時期台北州的茶業公司有13家之多,茶園多分布北海岸及金包里大路沿途,所製的粗茶裝袋運送到台北地區的茶行精製,從石門阿里磅至三重橋再翻上大嶺到達士林的這條路線為主要擔運路線之一,而在三重橋處即與金包里大路重疊。
農村社會時代,田間作業主要靠牛,所以便有牛隻販賣行業。金山、石門、萬里一帶,係取道大嶺,經山仔后往士林一帶販賣。而大嶺(擎天崗)正位於金包里大路的中點,又為一片草原,日據時期為牧場所在。
陽明山地區硫磺的開採可溯自清朝時期,至民國80年左右才停止開採。而硫磺的運送在早年亦需以人工搬運,擔磺工入多在清晨4點多,先到山仔后的煤炭店領土炭及土炭單,於7、8點擔到大油坑換磺塊(約80台斤重),再領一張磺單回山仔后,經天母再到北投,交出磺單就可領一天的工資本(約10斤米)。與今日相較,昔日擔磺實在辛苦。
走過金包里大路
金包里大路從金山至士林長達30餘公里,步道特色為天然石塊舖設而成,寬6呎,沿途有土地公廟、石屋及石橋等。目前園區內金包里大路的南側入口,位於菁山路101巷山豬湖附近,昔日先民曾在此廣泛種植很多大菁藍染植物,所以地名有「菁」字。其實大菁並非本士植物,是清初從國外引進做為藍染植物,先民將其栽種於較涼的溪邊、山坡或森林底層,通常1年兩穫;製作藍染過程,為首將地上的莖葉刈除,再置於菁礐(貯放大菁染液醱酵用的坑池)醱酵數日,再除枝敗葉,加入石灰製作藍靛後供染布或外
銷。藍染產業至日據初期才因人工染料合成而漸趨沒落。
由此進入金包里大路後,則沿著山豬湖舊圳岸邊而行,這古圳灌溉山豬湖附近的梯田農園,也是附近居民重要水源。行約1公里,可看到絹絲瀑布,此段金包里大路皆位於林蔭底層,再行不久於路旁可看到舊時荒廢的石砌牧場事務所,其旁於日據年間又興建了新的牧場事務所,現為台北市農會代管的陽明山牧場。由此續行,在雞心崙的小山丘上,早期有一營盤,俗稱"河南營"或"番仔營"遺址,此處展望良好,日據時,日本人推展登山健行活動,河南營亦為必經之地。從絹絲瀑布步行約1.5公里後,可至擎天崗草原,草原上有一土地公廟,其上方為嶺頭嵒,是先民過往金包里大路途中的休息站,士地公200年來歷經滄桑,護佑行經過客旅途平安。而昔日的擔魚人路過此地,為希望魚貨能賣好價錢,會以擲茭決定挑往何處販售,另外,擎天崗草原上牧場的牛主人與牧牛人也會膜拜這土地公,以前這座廟全是石塊搭的,空間極小,要見士地公還得彎腰參拜!
由土公廟沿草原上的牛垺循金包里大路路徑前行,至城門(圖為金包里大路的城門口)往下行沿線有多處河勇路與日人路交會點,日人路於日治時代所築,是為行軍拖炮而開,因河南勇路坡度太陡,不易拉動炮輪,因而另闢新路,以之字型迂迴切過河南勇路而下。嶺腳坪是兩路首先交會處,清朝曾有一兵營在此,循階而下,經過獅子頭下方的痟人墓後,就是二層坪,二層坪是平坦階地,在二層坪下,有一水源,泉水清澈沁涼,這處水源是一路上有的, 所以從前由金包里經此的擔魚人或趕路人,一定會停下來休息喝水。
而二層坪旁有一座頗圓的山崙稱圓山,駐足此地可見前方大油坑的磺煙裊裊,及舊時厝地的田園階地景觀,田野上偶有黑色神戶牛漫步其間,一付悠遊自得。過二層坪後則遇一陡坡稱百二崁,原有路跡久經沖蝕,路面陡斜難以通行,現己修復。百二崁之下,東側聳立一塊大石,人稱大石公,是金包里(金山)---八芝蘭(士林)道路整修的分界點,大石公以上的路段由草山、山豬湖居民負責;大石公以下則由金包里的人負責,這也呼應了當時日據末期,日人實施的保甲制度,每一戶人家需提供壯丁義務勞動。過大石公後便進入森林,此段沿溪而行,兩側殘留有以前人家居住的厝地景觀,綠竹、菜圃夾雜於樹林當中。繞出竹林後,只見眼前豁然開朗,一片綠草如茵,其實這原本是舊時人家的田地,但現已沒有耕作,只留平坦短小的類地毯草以及灌木狀的粟蕨。沿溪而行,傾聽流水潺潺、鳴蟲呤唱,遙想當年辛苦的過路人行走其中,也會因有此大自然樂章而忘卻辛勞。
續前行,則遇另一昔日厝地---憨丙厝地,此厝地為早期的店仔地,專賣草鞋、糕餅、飯粥及簡易器具等服務過往旅人,現已由國家公園復舊整建為展示站及休憩涼亭,遊客至此可於休憩亭內稍作休息,並藉展示站內的解說牌了解金包里大路石屋、石橋及石階步道的打造方式。經過憨丙厝地不久後,即見河南勇路又與日人路交叉,由日人路往上行約15分鐘,有一茅草石屋緊倚日人路旁,這是一戶昔日以打山豬為生的人家,當地人喚此地為山豬豐厝地,年久失修,原只剩頹牆倒石,國家公園已依原貌將其修建,並陳設當時民家生活起居所使用的器具及解說牌。
由此折返河南勇路,淙淙水聲流過許顏橋,最早的許顏橋修築於西元一八九六年,搭建於金包里大路所經三條溪溝中最寬的上磺溪河面。許顏係一人名,石門人士,以製茶為業,其正確的名字應為許清顏,此橋即為許清顏所修,當時修橋的動機應是擔運茶葉所需,因由石門擔運茶葉經此需過溪,為防粗茶濺水潮濕,影響品質,才有此橋。由於是許清顏修築,再經大家口耳相傳,就變成橋的名稱。此橋於日據時代已遭沖毀,新橋係由國家公園考據其拱型舊觀於85年復舊,倚橋佇足,令人愈發思古之幽情 。
河南勇路與日人路在過後又一分為二,日人路由此至陽金公路頂八煙出口,清朝古道之河南勇路則隱藏在林中,人跡罕至,目前尚在整理中,而其出口則是八煙。
此段日人路,於光復後因採白土礦,將日人路再拓寬為12呎以利車輛通行載運礦土,而路邊的灶也述說採礦工人曾經在此的採礦點滴,其實在未拓寬前,礦土的運送乃是將礦土和以溪水後以陶管輸送,現沿車埕連絡步道至上礦溪停車場途中仍可見當年所遺留的陶管,而車埕一處則為昔日車輛迴轉的地方。
走過這段採礦路後,不久,即可遠遠聽到滂沱水聲渲洩而下,一道有如銀白水鍊的番坑瀑布映入眼簾,行路至,清涼水氣陣陣襲來,只覺心曠神怡,消除了路途的疲憊。再行30分鐘,便可到頂八煙出口,走過這條金包里大路,晃如進入時光遂道一般,所見所聞,是魚路古道也好、是婚姻道、茶道、行軍道也罷,且讓我們緬懷先民的勸奮刻苦、開荒拓土的精神,一為保存愛護這條國家公園的古道---金包里大路,付出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