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盆地文史--目錄
淡基橫斷古道,沿途地名------摘錄自李瑞宗的「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研究」
01.圳口埔:
大坪往鹿堀坪的入口,為水圳出山處的平地。
02.三截彎仔:
由三個轉彎構成的之字形爬升路徑,在轉彎的地方各有一塊大石塊。
03.三十六崁:
這段爬升的陡坡,由36個石塊堆疊而成,石塊長約60公分,寬約30-40公分,厚約15-20公分。
04.石(石庶)瀑布:
頭前溪上游的瀑布,風景優美,水量豐沛,稱石(石庶)瀑布。
05.鹿堀坪土地公:
鹿堀坪土地公,位於大樹下,為三塊石頭堆疊而成,由鹿堀坪居民奉祀。
06.火炎山:
昔日坡面裸露,呈現紅褐色的土壤,遠望似燃燒狀,居民稱為火炎山。
07.溪頭尾土地公:
這是一座很小的土地公廟,稱為溪頭尾土地公,歷史悠久,最初僅有一土地公爐,後由二坪居民整建奉祀。
08.風鼓手仔彎:
朝大尖山的方向看去,山勢類似早期鐵匠用的風鼓把手,所以當地人稱風鼓手仔彎。
09.落崙仔:
從擎天崗往磺山的途中,這段山崙一直下降,綿延最長,稱為落崙仔。
10.聖公媽崙頭:
聖公媽崙頭的眺望極佳,有一間國家公園管理處闢建的避難山屋,不過附近沒有水源。
11.聖公媽:
昔日在此有一聖公媽小廟,目前設有欄牛的木柵,附近留有大嶺牧場的石樁。
12.炭窯大崙(火炭嶺):
這座山嶺昔日雜木極多,且設有炭窯,並有一條分叉路通往風櫃嘴。
13.王厝風水:
附近山坡上有二座王姓人家的墳墓,規模極大。風水坐南朝北,正好對著大尖後山。
14.後湖底鞍部:
此地的南側為後湖底,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設立磺嘴山生態保護區入口告示牌與柵欄。
15.二萬八:
日據大正時期造林(樟樹與相思樹),種抵此處時,正好植滿二萬八千棵樹苖。
16.城門:
擎天崗北側的歷史據點,日治初期,簡大獅的部隊曾在此設有哨站,防守警戒。
17.嶺頭喦:
擎天崗附近的土地公廟,歷史悠久,行走魚路古道的擔魚人都會到此拜拜與休息,現由金山與山仔后的居民共同奉祀。
18.河南營:
為淡基橫斷古道上清兵設置的營盤遺址,該遺址位於擎天崗西方約600公尺的雞心崙上,中央有著寬闊的平地,四周芒草叢生,常有牛群出沒。如今雖然地面留有清朝的碎磁片,但仍很難想像這裡是清兵行軍的中繼站。殘存的石牆僅剩北面較為完整,長約30公尺,高約2公尺,東面有零星散置的石塊,南面有殘存的地基,西面則蕩然無存,只有荒草一片。依據北面方形的石牆與南面的地基為準,測得東面石牆原有的長度約24公尺。因此,河南營遺大致長30公尺,寬24公尺,是一個長方形的範圍。
據山豬湖耆老表示,南面的石牆設有窗戶與槍孔,民國四十年代仍有約及肩高的規模,但後來這些石塊都被擎天崗的駐軍拿去充作建設碉堡的基礎材料了。古物今用,依然都是軍事的用途,這便是河南營的命運。
而昔日的河南勇(湖南勇)亦即湘軍,若不是移防調回中國,就是客死臺灣,即使留下墳瑩,亦被視為無主墳墓而遷移了。
19.七星墩田:
冷水坑南側的平台,清代即有開墾田畝,因鄰近七星墩山(七星山),故名。
20.冷水坑:
七股山南側的山間凹地,因泉水極冷,故名冷水坑。
21.打石窟:
曾為打石的地點。這一段古道鋪設的石階至今仍相當完整,每一階均清晰可見,每塊石階長約90分,寬約25公分,高約10-15分分,連綿約60公尺,可說是淡基橫斷古道中最完整的一段。
22.後山頂坪:
民國四十幾年時,曾有台灣礦業公司,於附近開採瓷土礦,並開闢道路至坑口,便利白土的運輸。
23.馬槽:
因下凹的地形似馬槽而得名,具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可供大眾休憩。
24.七星山格土地公:
位於七星山與小觀音山之間的鞍部,昔日曾有小土地公廟,淡基橫斷古道從旁而過,現今移至頂湖。
25.濁水溪仔:
自七星山北麓流向鹿角坑溪,因受硫磺源影響,溪水呈紅褐色且帶有硫質,故稱濁水溪仔。
26.小油坑:
海拔805公尺,昔日曾產石硫磺。因煉製硫磺時,磺油流動如油,故名油坑。這裡的地形規模與硫磺產量較大油坑小,因而稱為小油坑。--磺嘴硫煙
27.頂湖:
竹子湖內最小的盆地,位於北側,面積14.8甲。
28.下湖:
竹子湖內最大的盆地,位於西側,面積29甲。
29.蜜蜂巢:
冬日時野蜂聚生於石縫,躲避風寒,因而得名。
30.鞍部測候所:
舊稱滬尾格仔,日治時期即設立測候所,記錄大屯山區的氣象資料。陽明山區另一個測候所在陽明書屋附近,稱為竹子湖測候所。
31.國立公園山之家:
昭和十二年(1938年)完成,提供登山健行者住宿的高級小屋,為木造18坪的平房,內設食堂,浴廁及寶店,並有壁爐設施,周圍草坪可供露營,屋前設有升旗台,但現今只剩地基遺址,及一座高約4公尺的壁爐殘跡可供憑弔。
32.大屯自然公園:
舊稱草濫仔,以草濫溪為界,分為前後濫,前濫為鞍部測候所一帶,後濫為大屯自然公園一帶,後濫有座稱為破埤仔的小池,1985年6月擴建為自然公園,並添設環湖木棧道,成為遊憩據點。
33.鱟殼山:
鱟是一種螃蟹,煮食後留下的硬殼能舀水。此由大屯山向下望去,形似膨大圓胖之鱟殼,因而得名,海拔890公尺。
34.貓頭:
位於大屯自然公園的西側,為枕頭山南邊的緩坡,遠望如貓伏於地,頭在東,尾在西,因而得名。
35.十八彎仔:
自草濫仔出發,經貓頭,再下至百六碶腳的古道,沿途在冷水空仔附近,因連續彎折下降,稱為十八彎仔。
36.百六碶腳:
聚落地名,在北新庄至竹子湖途中。自百六碶腳聚落升至百六碶頂聚落,因山路陡峭,居民用一段段筆筒樹鋪設台階,總計162階,後來改用石塊鋪設,簡稱百六碶,約闢建於1816年。
37.半天寮:
自北新庄上來的第一個聚落,位於高台之上,自山下望來,猶如懸於半天一般,聚落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