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北台文史網站總輯
 

北台盆地文史--目錄
魚路古道
 思想起
  200多年前的某一天,天母(三角埔)至金山的路上,鑼鼓喧天,原來是麻少翁社的遠生與金包里社林業戶的女兒聯姻100多年前,一位在台灣從事自然研究的博物學家郇和(R. SWINHOE)有一段在陽明山做調查的記述(1858)「這是一條很好的路,沿途有河谷及峽谷。橫過一條山腹的小徑旁流著可口冷冽的水(八煙圳),圳水流得很快。對面的山壁高聳而立,無草的爆裂口不停吐出灰色的煙霧(大油坑)。越過一道河流(上磺溪),經過一段顛簸的山徑之後,我們抵達了硫磺區,腳下是一粉礫地。離開這個荒涼之地,改採另一條路前行,爬上一座很高的山,越過平坦的草原(擎天崗),靠近草原邊緣,可以看到遠處的淡水河」。

  時間再推至1895年台灣割讓日本,在當時全台各地零星武裝抗日不曾停止過,其中陽明山區有簡大獅與部眾最令當局頭痛,但在無援助、無民眾支持的情勢之下,以及後來日方提出招降政策,便逐漸瓦解崩潰。所謂招降政策,即除免罪並提拱就業機會外,另還提供事業資金等優厚條件。於是簡大獅便在1898年歸順並被安排去開鑿道路(燒庚寮---山仔后---山豬湖)循著歷史的軌跡一路行來,我們拼湊了些許脈絡---早年陽明山有一條至金山的便捷山徑,為昔日作為金山與草山,甚至金山與士林、北投、天母之間的迎娶利用,而郇和的調查記述也呼應了這條士林---金山道路沿線的幾個處所或景點:簡大獅及部眾開路則又說明了日治時期士林---金山之間築路紀事。

 金包里大路
  「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向來是形容陽明山景物的台語俗諺。金包里大路指的是河南勇路,日本人未另闢路(日人仔路)前,河南勇路乃是士林、金山之主要的交通幹道。所謂大路,只是沿線舖列石塊而己(如右圖所示),其實路面狹隘,車馬難以通行,惟在當時,此等大路即相當現代公路,負有交通運輸等重要功能。河南勇路一詞的由來是在大嶺(擎天崗)附近有個「河南營」,乃是清領時期由中國各省抽調至台灣防務之用兵,之後台語統稱這些兵員為「河南勇」。當時因需在台北府及及金包里兩地移防,所經路線以大嶺、山豬湖的路線最近,而沿途路況定期維修,是以當地才有「河南勇路」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