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之「魚路古道」
訪談日期:85.09.20
訪談地點:金山
訪談對象:劉貴財
先生
魚路至少在清代便已出現,至於何時便有人擔魚便不得而知。日據時期有人擔魚至士林一帶賣,到了大東亞戰爭時物資管制,只能以走私的方式擔魚,回程順便帶些東西回來,賺取二趟利潤。而阿財主要是從光復後開始擔魚,這已是40多年前的事了,至陽金公路竣工後(民國47年),有車連絡二地,便沒有人再走這條路了。
阿財他們一行三人(包括劉安、劉勇和他)為同伴,船入港時相邀一起去金山街上買魚,亦曾往磺港、水尾、野柳等地買,多買幾次,對價錢就很清楚。認為價錢合理,便各自買60多斤,再花一個小時準備一下。擔魚時穿草鞋,當時一雙七角錢,但只穿一趟便壞了,四個耳只要一個斷掉便不能穿了。故擔魚的人多半會再帶一雙,反正只有半斤重罷了。草鞋一旦壞了,便不能修補再穿,還會滑、抓地不足,不好走。為了止滑,回程時往往會將草鞋反過來穿,真可說是物盡其用。
通常,擔熟魚於早上7:00出發,而魚脯,或少數的生魚則更早,於清晨4:00出發,到山豬湖約8:00。所擔的魚,生的、熟的或魚脯都有,但以小魚(熟魚、魚脯)多,大魚(生魚,如煙仔、鯊魚、紅魽之類)較少,赤則更少,因為赤貴,陽明山的居民買不起,故較少擔來。魚販賣什麼,便買什麼,擔去賣,平均一斤魚可賺2∼2.5元(當時米價1斤=1.5、1.6元)。他們通常一起走,由金山市場到八煙(旺枝家)為一半路程,約走2個鐘頭,再由八煙至山豬湖(何清山那兒)又2個鐘頭。
路上會在三處地方休息,一為重光的菁仔頭(大橡樹)(重光派出所再上去15分鐘處)休息5分鐘,一為嶺腳旺枝家附近溪邊休息10分鐘,另外便是大嶺的土地公廟,休息15分鐘,吃些點心再繼續走路。這條路以大嶺腳的百二嵌最難走,許顏橋一帶,得相互扶持才能安全渡過。後來大水崩壞了橋(50年前左右),人便改由大油坑附近繞上去。沿途沒有什麼人家,只有少數幾戶,如旺枝家、何仔愛、何仔香的店在八煙兵營附近,賣些糕仔、草鞋等物品,陽金公路開通後,建為養魚池,山豬湖附近亦有一間臭龍仔的店,亦有人至此休息。擔魚的人或車往的人倒不少,一趟過去,可遇到十來個回程的人。大嶺附近的路,舖有石頭,圓圓的,似無打磨過,現在路荒廢了,不僅知道的人少,曾經走過此路的人更少。
他們一行,走到山豬湖便分為三路,各到不同地方賣魚,但當時無市場,故採挨家挨戶沿街叫賣的方式,曾到過山豬湖、山仔后、公館地、燒粳寮、尾崙、永福、下庄等地,多為一個個住著30∼40戶人家的聚落。若在一地連續賣了幾天,便需換地點再賣,所以十八分、頂湖、湖底等地亦曾去過,有時生意不好,回程再賣,這時便繞不同的路(經大油坑、下七股、七股、馬槽等地再順著東勢走回金山。沿途大路有五個彎,若走大路則多花一個小時,故多順著電線杆走,比較直。並不將魚擔至士林賣,因為交通不方便,而且魚在山上便賣完了。
光復後,一些民生必需品不再管制,可直接由基隆、淡水等地運來金山。擔魚一趟下來,至魚賣完(2∼3小時)便已花了7個小時,那時已近中午12點了,並沒有再擔什麼回金山(日據時期才有),阿財曾經聽過山豬湖魚貨換擔的事,但這是在日據時期,由台北中央市場的人來山豬湖,因雙方認識,故很放心,由對方擔去賣,下次見面時把應得的錢交付。雙方獲利,但也有虧本的時候。有時走的太累,也會到台北搭火車回基隆再轉往金山。擔魚為生的人,體力是很重要的,否則第二天不能走,豈不虧大了。
擔魚要依魚獲量而定。一般而言,多數的魚在金山街上賣或直接由水尾以汽船,運至基隆(直接將魚煮為熟魚,或曬乾為魚脯)亦有擔往基隆賣。少數才擔至陽明山區賣,故擔魚這行業,有時間性限制,一般以2 月底、3月∼7月(約4、5個月間)最多,魚獲量多時,一星期擔七天,最多還曾連續擔15天呢。若天氣不好,亦曾連續休息7天。沒擔魚時,則從事種田的工作,這樣一來,擔魚只能算農家的副業。天氣不好,對擔魚的人可辛苦了,雨天穿上蓑衣,若碰到冬天下雪,魚被凍硬了,到山豬湖、雙溪等地都沒人要買,吃魚還得放於爐中烘一烘,幸好陽明山地區一年難得下二次雪。擔魚久了,對陽明山地區就很熟了,即使一個人走 也不會害怕,但還是三個人走比較好,有個照應。一人出事可由另一人陪著,第三個人便找人求救。魚販都 很清楚怎麼走比較不會累,不僅不能擔太重的魚,還得邊走邊跑才輕鬆,扁擔是有韌性的,需時常震一震才不容易斷。此外,擔魚多用魚篩,只裝一層,上面再蓋竹葉,以防碰壞與雨水淋濕。
這條魚路除了擔魚之外,更為陽明山、金山二地的交通要道,買牛與牽牛的人、行軍的、擔雞、擔鴨、 擔磺、擔鹽、擔菜的,都會走此路,但以男性為多。日據時期,女人要到台北,也會坐轎過大嶺,經過山豬湖、山仔后、陽明山國小、永福、石角、芝山岩、士林到台北,這已是60多年前的事了。阿財曾聽母親說過,有個擔布的人,綽號鴨母,回金山會擔些磺仔火等,還有人至士林幫忙割稻,因士林那兒人少。一些蔬菜、鹽、米等民生必需品兩地也常常互通有無。尤其過年時,常有人走此路自士林擔些菜回金山。關於鹽,雖然金山本身濱海,但並沒有曬鹽,鹽都自下港(麻豆再過去)運來,至今亦然。大東亞戰爭時,一切物資都管制,連自己種的菜,如茭白筍,都不能私賣,要依公定價格買賣,必須送到金山街上賣,運到陽明山便是走私了。
最後阿財談到販牛的事,提到士林雨農市場對面的吳萬水、山仔后的黃林(紅毛虎、虎仔)與阿貴,都曾於大嶺牧場看牛,只可惜好景不常,原來數百的牛隻只賸下70多隻了,大嶺牧場的草長得太快,景觀不易維持,是否正如魚路一般,逐漸為人所淡忘?老先生迫切希望政府能早重修魚路,不僅為市民休閒活動不錯的地方,也是對魚路曾有輝煌歷史的憑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