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盆地文史--目錄
歷史傳統的士林
士林的「三大廟寺」是哪裡?答案是神農宮、惠濟宮和慈諴宮。
士林最早的區民為台灣史前原住民,在當時,士林被稱為「八芝蘭」,意思是溫泉。爾後原住民文化在現芝山岩附近區域出土,為這段歷史做了見證。士林區最早的漢人聚落出現在前清中葉今日士林舊街(舊佳里)的位置建構,咸豐九年漳泉械鬥,聚落遷移至下樹林區,也就是現在以慈諴宮為中心的仁勇里、義信里一帶。廟宇不但是信仰中心,更是傳統精神的凝聚寄託,最能表徵士林的歷史傳統。已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的慈諴宮,就是大家通稱的「士林廟口」所在,又因為前身是昔日蘭林街的「天后宮」,所以又稱「士林媽祖廟」。
往昔稱為「蘭港」的雙溪,在乾隆末年可以行駛小型帆船,由滬尾淡水溯基隆河,由蘭港抵達蘭林交易貨物。嘉慶元年,何錦堂獻地於蘭林街建天后宮,嘉慶八年蘭林街改稱芝蘭街,咸豐九年發生漳泉械鬥,艋舺人連絡社仔庄和北投庄的泉州人夾攻芝蘭街,鄉人避逃到芝山岩,連天后宮也被燒毀,就在咸豐十年遷村到地勢較高的南霞樹林地,八芝蘭新街,就是以慈諴宮為中心發展出來的,久而久之聚集的周邊市集,形成日後的士林夜市。
芝山岩的隘門及奉祀開漳聖王的惠濟宮,也都是內政部指定的國家三級古蹟。始建於清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的惠濟宮,同時也是士林的文化源頭,道光年間鄉紳潘定民所設「文昌祠義學」就淵源於此。日治時期之初,日人伊澤修二也在此創設「芝山岩學堂」,翌年更改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當時是日語學校),雖曾發生仇日事件悲劇,但卻是百餘年歷史的士林國小前身。惠濟宮歷經幾度重建,如今所見是一九六八年重建,位於芝山岩山頂,可俯瞰士林地區。
芝山岩隘門相傳建於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八年),當時大龍峒同安人來犯士林漳州人,士林戰敗退守芝山岩,將老弱婦孺安置惠濟宮,就有賴山勢阻隔,壯丁全力守護下,終於保住漳州人在士林的支配權,並得重建家園,芝山岩隘門也因此成了士林漳州人的攻防護翼。不過,原有東西南北四處隘門,僅存西隘門較為完整,見證清代泉、漳分類械鬥事件的歷史,門外巨巖刻有清代士林名士潘永清所題的「洞天福地」大字。
原名「芝蘭廟」的士林三大廟之一神農宮所在的舊佳里,是士林區最古老的里,就是因為位居士林舊街而得名。前街七十四號的神農宮,原本供奉福德正神,後主神改為神農大帝,廟中保存有芝蘭廟碑記,以及五方石碑兩項史蹟。
神農宮附近的百年老店郭元益糕餅店,就發跡於士林舊街。一八六七年清同治年間,福建漳州人郭樑楨渡海來台,在台北士林橋頭第一門市現址,白手起家開設了糕餅店,為緬懷漳州祖厝「元益」而以「郭元益」為店名,如今傳承到了第四代,不但全面更新企業商標,推動企業識別系統CIS,郭元益創設的糕餅博物館,寓教於樂讓小朋友認識傳統糕餅的製作過程、了解糕餅應用與民俗的關係,還可以呷餅配茶,並且用大碗公吃古早餐,薪承傳統的古意新用,非常受歡迎。
位於基隆河畔、承德橋後港墘一帶的「三腳渡」,因做為葫蘆堵、劍潭及大龍峒三地的對渡碼頭而得名,在淡水河、基隆河航道運輸全盛時期,常可見數百艘漁船在河面作業,漁民撈蛤仔、撈蜆、捕魚滿載而歸,在基隆河截彎取直、河水被工岸排放廢水污染之後榮景不再,但被視為「台北末代親水族」的三腳渡「紅蟲特攻隊」漁民,為了抓紅蟲轉進陰暗的下水道,不惜與污水為伍,展現不妥協的強韌生命力。
二○○○年起,為重現三腳渡在台北歷史的記憶而舉辦的「三腳渡親水藝術節」,就結合影像創作、傳統藝術、宗教信仰、人文關懷、社區營造等二十三項活動,來表現台北市最後碼頭──三腳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