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運交會-【深坑】盛極一時
台北縣深坑地區位於景美溪流域中游,境內南有升高坑溪,北有萬順寮溪的流灌,提供先民地開墾時灌溉上的便利。而景美溪早期水運,以楓仔林為終點(當時楓仔林尚屬深坑),也造成深坑在早期的交通上,扮演一個水陸轉運的樞紐角色。
福建安溪移民胼手胝足開墾
據深坑的文史記載指出,早期漢人到深坑萬順寮溪南開墾,大致是沿著寬約一百五十公尺到五百公尺的河岸平向東拓墾。
先民沿河拓墾,其原因之一是距離河岸近,取水灌溉均甚方便;另有於深坑屬山區,交通不便,利用陸路交通倒不如水路來得便利,所以居住河邊取其近便。
當時大批福建安溪移民進入深坑地區時,他們首先到達萬順寮及大坑地,同秀朗社番業戶繳出一筆費用,以獲得土地開墾權。而整個地區的開墾需要投入大批資金和人力,不是個人所能勝任,於是產生了開墾組織。
在最近新發現的一張契約中指出,深坑確實是有墾號存在的,墾號名稱就叫「吳高陳」,且有其戳記-「萬順吳高陳記」,此契立於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年),此時萬順寮庄名已經出現,即已經建庄。對照伊能嘉矩對萬順寮庄建立情形的記載,則應屬可信。
七股開墾主力完成深坑初墾
此一墾號在乾隆後期成立,向雷朗社番業戶給墾,先開闢溪北的萬順寮,而深坑仔在同一時間開墾。此時溪南的開墾人陳金瑞,因勢單力薄,遂邀「吳高陳」墾號加入開墾。
在嘉慶三年(一七八九年)的補墾契約中,確定了深坑地區的墾拓主力,即吳、高、陳、張、潘、黃及番業戶韓敬元。
之後阿柔、麻竹寮、烏月、旺耽、楓仔林,甚至溪北的土庫,都是以這七股為主力,從乾隆末年至道光初年,完成了深坑的初墾。
深坑在清朝時代初屬諸羅縣,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隸淡水廳轄下,乾隆時設立拳山堡,其轄境包括了公館以南至深坑一帶之區域。日本統治臺灣後,於明治三十四年(一九○一年)十一月,設立深坑廳於深坑街,管轄原文山堡地區。
日本人將深坑老街作為行政中心,據老一輩人士表示,主因是深坑適居水陸運交會之地,交通地位重要,另當時茶葉外銷暢旺,深坑適為文山茶葉集散中心。
日本統治時期成東南方重鎮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北部抗日義軍首領陳秋菊、陳捷陞均為深坑贛耽庄人,深坑廳設置於此,有「去敵之近,制敵之便」的用意。
深坑街既然成為行政中心,它的地位自隨之提高。
日本人在街區上的建設,除深坑廳署外,尚有臺北地方法院深坑登記所、深坑郵便電信局、深坑公學校、深坑小學校(全文山區唯一之小學校,供日童就讀)、深坑區街長事務所等建築,氣象已大異往昔,此時深坑已儼然臺北盆地東南方之重鎮。
深坑廳直轄地區包括陂內坑、深坑、楓仔林、石碇。而景美支廳所轄包括今之景美、木柵(部份)、新店地區,而後者戶口數和人口數約為前者之一點六倍,這說明了在深坑廳統治中期,行政中心雖在深坑,而人口密集區卻集中在景美、新店的事實。
交通網路開通重心移到景美
在深坑廳統治後期,新店已成文山地區最大城鎮,其次為內湖(木柵)、萬盛(景美),深坑只有深坑仔庄列名第九,由此可見文山地區整個的發展重心,已經移到新店溪流域,而非景美溪流域了。
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年),蘇澳至基隆鐵路通車。在此之前,其支線平溪線亦已於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年)通車,深坑原本具有通往蘭陽平原孔道的地位自此被取代。深坑和台北市的連絡交通而言,雖有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年)鋪設景美至深坑之輕便軌道,用以運茶、運媒和載客,但是整個運量來說則不如萬華至新店鐵道。
再加上中和景美道(一九○六年開)和板橋景美道(一九一二年開)的相繼開通,完成了景美四通八達的聯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