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北台文史網站總輯
 

北台盆地文史--目錄
 

「聽無」天母地名的淵源 三角埔
  有個以訛傳訛的說法,說「天母」這個地名是源於台語的「聽無」,當年美軍(1951年代)協防台灣的時候,老美高級軍官宿舍就設在天母地區,有位軍官想了解他們身在何處以英語向當地一位老農說:這裡的地名叫什麼?這位憨實的莊腳人實在聽不懂他說什麼,很老實的回答:「聽無」。想不到這位美國佬自作聰明的,以為他得到了答案於是很得意的告訴夥伴說:我們住的地方就叫「聽無」。大家信以為真,英語的「聽無」傳開後,台灣人為了給他一個譯名,以「聽無」與「天母」的諧音,「天公地母」蠻好的,也就譯成了天母。

  其實,天母的地名是源自一位神祇 ── 天媽;日治時期,當地的神棍勾結了日本神棍歛財,謀設神壇,於是搭蓋了一間小廟,供奉他們所謂的天媽,給人膜拜,日本人因為看不慣「天媽」的「媽」字,乃改稱為「天母」,『去拜天母』成了『去天母拜拜』,天母就成為這個地方的地名了,此廟後來被拆毀,但地名卻留了下來。天母在日據時期,是個有鄉間野趣的小地方,從前有一家日本人經營的天母溫泉,#三角埔#而今溫泉之勝不僅在天母無跡可尋,而且,近年來天母已經蛻變成高級住宅區,高樓櫛比,今之視昔,蒼海桑田,令人噓吁!天母的行政區域,被規劃為士林,而非北投。

三角埔的歷史
  即今三玉里、天玉里、天母里及天山里一帶、,在芝山獨峙(芝湳、坔山)岩北方,係介奇岩山、紗帽山、大湳尾山間,向南開口的三角狀平原。地名起因於拓墾之初為三角狀荒埔。(1746)乾隆11年大地震,社仔陷沒,使在此地的凱達喀蘭平埔族麻少翁社毀滅,被迫舉族遷居此地。(1754)乾隆17年淡水同知曾日英,在今天玉里永和橋舊橋(今新橋上游數10米處)旁立石漢番界碑乙塊,以絕民番爭城。

  麻少翁社遷此地,又被稱為三角埔社,筆者據潘銀貴先生珍藏的(1866)同治511月杜賣古契載:「親立杜賣盡根田契字人曾秦漢,有承祖父遺下,應得鬮(音ㄐ一ㄡ)分水田壹處,坐落牛稠坑口柑仔園莊,東至曾佳山墘為界,西至潘建記山為界,南至曾成坡墘為界,北至曾成山墘石埒為界,四至界址明白,原帶小坑坡壹口,水源上接大坑流下,又帶本界內大坡壹口,水源上承下接通流灌溉,遞年應納三角埔社番口糧租谷參斗止」。

  納番租的事實,至光緒中期仍然存在,復據潘銀貴先生所藏的(1892)光緒18年歲次壬辰拾壹月杜賣古契載:「立歸就杜賣盡根契字人何文同侄照、炎、和尚、明佃等,因光緒貳年拾壹月間與潘義禮記合夥承買過曾智廣、曾聖壽水田山埔樹木果子什物等項壹段,在芝蘭一堡土名牛稠坑庄柑仔園 :四至界址明白帶大坡壹口,又帶圳水上流下接充足,全年配納毛少翁番口糧租谷壹石陸斗伍升正,今陸成實玖斗玖升正。」。

  日治時代日人將三角埔庄劃分為大稻埕、牛椆坑、猴洞、三角埔四個小字,全區納入四個小字中。本文不作面的闡述,謹將各地名作點的探討,茲分述各地名如次:
一、玉潮坑:在天母里東北方,即中山北路7190巷內山谷,其名稱係牛稠坑之諧音,源於拓墾之初,其地建有牛稠,故名。

二、番婆嶺:在天母里東北方山上,其地為山嶺,昔日住有番婆,以名。

三、猴洞:在天母里北力山上,濱臨磺溪,溪邊多叢林,有猴子棲息山洞中,故名。據云,山中有重達20多臺斤之大猴。

四、天母:今中山北路7段底天母公車站一帶。日治(1921)前後「皇民化」政策,政府下令沒收「台灣神明」當時(蘭林、八芝蘭)士林人,每家都供土地公或開漳聖王的較多,早晚燒香膜拜諸多,爾集中焚燬神像。日人中治稔郎者篤信佛教,戮力護救一尊湄洲媽祖與七尊大神像,並在此地(今中山北路七段19146號)興建天母宮祀日本天母波婆神等稱為天母教,內面設有溫泉,稱為天母溫泉,其硫泉水以管線取自2公里外的北投大磺嘴,未幾,就有「天母」地名之稱。臺灣光復(1949)後,神社拆除,所祀神像移祀天玉宮,其教會事務所改為台灣紙業公司宿舍,#台灣紙業公司宿舍(天母的由來「天母里」)中山北路七段19122終戰後1950年〈中國國民黨〉政府三七五減租之後變放民營舊士林紙業廠公司、辦公所廠址)今尚存。日治時代天母宮養有馬匹,用以拉車載客,西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前才改用木炭汽車※註:「木炭汽車」文圖搜尋網路知庫。

天母史誌:
  本地區古稱毛少翁社,為一平埔原住民族聚落。明朝時荷蘭人竊據台灣毛少翁社成其採礦活動區(三百年前大磺嘴的採硫故事)清康熙年間,浙江人郁永和入此經營磺礦,毛少翁社(原住民)始漸開化。

  天母地區,自古稱三角埔庄所轄(轄有三角埔、大稻埕、牛稠坑、猴洞),而廟名「三玉」宮乃是三角埔和玉潮坑的合稱。據文獻上所載,為平埔族毛少翁社的(原住民)所在地,本地至今仍保有「番婆嶺」、「番婆厝」、「番仔井」等地名。

  此地漢人移墾,大概在清乾隆年間開始,我們在《淡水廳誌》〈建置誌〉「水利」找到番仔井圳的記載:「番仔井圳,在芝蘭堡,距廳北一百四十里。乾隆年間,業戶潘宗聖暨農民自置。其水發源於內山吼佛天泉,灌溉田一百餘甲,無水租。」日治時期大正年間,有一地方居民引取磺溪上游之磺水,於今日溪底《天母》公園附近建造溫泉浴場;到了昭和初期,日本人中治稔郎在此設立「天母溫泉」、「天母神社」和「天母巴士」(取自「天上聖母」之名號),是故「天母」一名由此而來。(另一訛傳,當初美軍顧問團進駐,於問路時,在地人以台語「聽無」回答,他們竟以「天母」形聲本地地名因而得名)。在台灣光復後,本地被劃為三玉里,之後又分出天母、天山、天玉里,直至民國七十九年(1990),將三玉里又分出天福、天祿、天壽;天山里劃出天和里,故自清代以來的三角埔庄演變成今日的三玉、天母、天山、天玉、天和、天福、天祿、天壽等八個里。但在鄰里整編之後,「三玉」里民被劃在原先原先三玉里的邊陲地帶,產聖地域任之上之錯亂,所幸本宮以「三玉」為名,尚能清楚地標示出三玉之核心位置。民國四十年(1951)美軍顧問團進駐,台灣銀行於本地建造美軍眷舍供將領住宿,加上美國、日僑學校的移入,本地逐漸成為中西文化匯流之據點,更促使天母成為舶來品、服飾店、高級古董家具、異國餐廳等充滿國際特色的商圈。

三玉宮史誌:
  清乾隆年間(西元1750年),距今256餘年前,福建漳州、泉州移民入墾務農,於田邊以石條疊撘小土地祠,供奉田邊土地一尊,當時廟宇、神衹雖小,神威顯赫,靈感奇異,經年累月,香火鼎盛,遂成本地區居民唯一信仰與精神寄託之源泉。

  民國十年(西元1921年)時為日據時代,政府焚毀神像,日人中治稔郎者篤信佛教,戮力護救一尊湄洲媽祖與七尊大神像,還創天母教讓居民膜拜。

  民國三十四年(1945),第二次大戰結束,台灣光復,日人被遣回國,天母教之神尊,無人垂顧,廟宇破碎,日曬雨霖,容貌全非,地方人士心感不忍,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在福德祠旁另建廟宇供奉湄洲媽祖與七尊大神像(今稱七仙真祖)。斯後,地方日漸繁榮,成為高級住宅區,外人湧入,別墅、高樓大廈林立,天母亦隨之馳名世界。

  民國六十年(1971)間,因道路拓寬,兩廟位居路界內,遂覓現址遷建,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臘月落成。本地區自古由三角埔與玉潮坑兩地合為一行政區,光復後里鄰編制則取兩地名頭字稱三玉里,故本宮亦取名為三玉宮。

  本地居民原都以務農為主,眾議恭請神農大帝(又名五穀先帝),與福德正神為本宮主神,同時奉祀關聖帝君、觀音佛祖、天上聖母、五路財神、文昌帝君及七仙真祖,另有奉祀百年歷史「悅安社」之庄頭媽祖(三角埔媽),以示感念醫、穀惠濟與神恩庇佑之恩澤矣。

五、溪底:即天母公園一帶,因地處磺溪河谷底部,以名。

六、番仔厝:即今天母中山北路714114弄一帶,此地昔日為山胞聚落,故名。清代亦出過一位番仔秀才翁立卿,至今山胞(原住民)的後裔尚存。

七、番仔井:在天山里天母東路69巷旁三角埔山麓低窪處,有數百坪大,內有湧泉數個,清澈泉水山地中湧出,形成一水澤地。昔日水達一米深,酷似天然埤池,盛產魚蝦,今日水已淤淺,上栽種空心菜。清代士林八景之一的「番井沸泉」即指此。《淡水廳誌》云:「番井沸泉,在芝蘭堡,其源自三角埔山下,一線如溝,深尺許,多沙,流泉時沸,冬暖夏涼」。番仔井圳則源於此,《淡水廳誌》〈建置誌〉云:「番仔井圳,在芝蘭堡,距廳北一百四十里。乾隆年間,業戶潘宗勝暨農民自置。其水發源於內山吼咈天泉,灌溉田一百餘甲,無水租。」番仔井圳由此穿越大稻埕南流灌溉三角埔一帶田地。今井、圳俱存。

八、大稻埕:今天山里天母東路6912弄一帶,昔日為三角埔聚落之一,有大曬穀場,故名。居民以李、何二姓為主。今日其地雖高樓大廈林立,但老式古厝尚夾雜其間。

九、三角埔:在天母東路、西路及中山北路7段交會處一帶,昔日為三角形荒埔,故名

十、牛稠坑<位點卍天玉宮>三角埔<東勢>麻少翁社:牛稠()坑山脈,芝蘭牛稠湖、紅頭崎山岡卍福德宮<位點草山消防隊愿地旁>、石确嶺、芝山巖(1750年創)卍惠濟宮、神農宮(1709年創)舊街「魔神仔溝」、慈諴宮(1796年創)竹巷仔頭:供奉天后媽祖廟。(往迴)翻山徒貫程北山,很早以前往金包里之(熟魚)經嶺頭嵒(擎天崗),過牛稠坑或石角、嶺頭挑進士林街、菁礐、公館、燒粳寮、新安(歪庄)、永福之水果品,桃、桶柑、竹筍、柚、芭樂、龍眼、薑與石角芋,及蔬菜都到八芝蘭(士林)市場,早上天黑點燈火(煤油燈、硫磺燈)經草山路下來士林街做買賣。

天母街道的沿革

中山北路五、六、七段
  起自通河街口、北接福林橋,經天毋東西路至山邊止,全長5925公尺,以福林橋、天母東西路口為分段點。5段寬40公尺、620公尺、7412公尺,柏油路面。57段分別和福林路、忠誠路、德行東西路、克強街、士東路、天母東西路相接。5段有圓山育樂中心、昭明寺、銘傳商專、台灣電力公司北區、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北區辦公大樓。

  沿革:中山北路初闢 (1780) 清乾隆四十五年,為北淡道之一部分、起自圓山至今福林路口,轉接文林路通淡水。67段另為一線、亦在清時開闢、惟道路較今線延南,起自竹仔巷(德行)、經湳()仔(蘭雅)、大稻埕、三角埔、牛椆坑、北至山邊止近猴洞、西鄰磺溪,光復後命名為天母路、路線即原中7街接中山北路67段,亦即起自至至誠路口,北行至忠誠路口,接中山北路67段。路東三角埔即麻少翁番社所在,今天母一帶是也。光緒34(西元1908)在路東設士林園藝分所,面積45公頃,廣設園圃,尤以培植蘭花種類甚多,品質良佳,以蝴蝶蘭最為名貴,馳名海外。

  民國58(西元1969)起,修築士林一號路,架設福林橋,同時將中正路往東拓延,全部工程於民國60(西元1971)完成,從此蘭雅天母路與中山北路合而為一,南北貫通,惟位士林區之道路遂命名為中山路12段,及天母一路,前者自通河街口,北至天母東西路止,而原天母路遂分為3段路,路明分別為中7街中山路2段及天母1路。

  民國62(西元1973)7月陽明山管理局撤銷業務併入台北市政府內,次年(1974)82日,士林區中山路更名為中山北路56段。民國71(西元1982)年許,又將天母一路改為中山北路7段,而中7街則變為巷道,於是中山北路乃長達7段,總長約8.5公里之遙。

  八芝蘭(士林)目前,5段東側(三埔竹仔),福林路口以南屬農業區及學校用地(銘傳大學),中正路口西北隅為商業區,餘屬住宅區、機關用地。東側起點至福林路口有銘傳大學,民國46(西元1957)奉准設立,初設圓山南麓,53(西元1964)遷現址。北有電力公司辦公大樓,士林園藝所及民營苗圃。西側臨淡水線鐵路,近中正路口有汽車公司、傢俱店。中正路口至福林橋間,為25樓住宅商店。

  6段起自福林橋中心點,屬住宅區,僅西側福國路口至德行西路偏北處間為工業區。兩側為27樓商店。※註:6段間設:士東國小(1921年創)中山北路六段392號。

  7段起自天母東西路口,屬雙向混合車道,沿線屬住宅區。起點至圓環間,兩旁為平房式住宅商店。圓環以北為57樓店鋪住宅大廈,天母一帶原為番社(原住民)社址如今竟成為外僑居住之良好住宅區,台北市之繁榮進步於此可見。※註:7段間設:美國、日本學校教學用途地。

  #5段註設知<銘傳商專專校地(1957年創今中山北路五段250)>由士林(八芝蘭)鎮公所#牛踏橋墓地◇出售給於因(1859)發生漳泉州人械鬥,戰場亡時,無主遺骨墳墓清除時,後來在此地上興建了納骨塔,以收容、尊重那些無主遺骨。#現在每年中元節,由士林區四角頭(士林街、石牌、山頂(北山)、三芝蘭)人士地區輪流前往祭拜普渡。#牛踏橋納骨塔(銘傳大學邊保靈塔)#從員山仔到四角頭~話說「芝山巖」的由來◇鄰近芝山巖的聚落自有清一代以來,多為漳州籍人士所居住,所以在這片土地士林、北投漳州籍人口分佈區上,發展出了以芝山巖為核心的四大角頭(又作四大堡)的祭拜圈,此祭拜圈依照日治大正9(1920)的地方制度改正的地名為:一堡三芝蘭(「三芝蘭」為三玉、芝山、蘭雅三里的合稱),即石角、下東勢、湳雅、三角埔(除牛稠坑小字);二堡士林街,即士林新街、福德洋(除洲尾頭、山仔腳小字)、三堡石牌,北投庄石牌、頂北投、淇哩岸庄之磺溪、三角埔小字牛稠坑;四堡北山頂,即草山、公館地、永福、雙溪、菁礐、坪頂(狗蝹睏),七股(山)之各大字及福德洋小字洲尾頭和山仔腳,因此「芝山巖」祭祀圈也是上述地域之泛稱。

德行東路(原中十二路、芝蘭路二段、一段)
  西起中山北路6段,東至山邊之成功營區止,全長1770公尺,寬14公尺,柏油路面。屬混合車道,路兩側有寬0.9公尺的石片人行道,本路分別與忠誠路、芝玉路相接,本段路南側有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更名為:兆豐金控商業國際銀行。

  沿革:本路原為中12路及芝蘭路12段,民國64(西元1975)拓寬,民國71(西元1981)85日更名為德行東路,西接德行西路。本路昔屬湳雅莊,傳乾隆年間築湳雅圳以灌溉水田。

  目前沿線屬住宅區,多為5樓住宅,中間有4樓之石油新村住宅區。忠誠路至芝玉路間,為25樓之住宅、商店。※註:設芝山國小(1981年創)芝山里德行東路285號。

德行西路(原中十一街)
  西起文林路,越淡水線鐵路東北行至中山北路6段止,全長630公尺,寬14公尺,柏油路面,屬混合車道,有石片人行道。本路分別與淡水線鐵路、福華路、磺溪街相接。路段上有士林電機廠。

  沿革:本路昔為中十一街,民國71(西元1982)85日更名為德行西路。係文林路與中山北路間之聯絡道路本路昔屬湳雅轄內,日治時期已有道路,為湳雅通至北淡公路之幹道,道路東端有派出所。民國67(西元1978)6月拓寬如現況。目前,沿線屬住宅區及市場預定地、工業區。起點文林路口至淡水鐵路間,再北兩側均為5樓之商店住宅。淡水線鐵路起,至中山北路6段間,鐵路東北隅為市場預定地,磺溪街口以東兩側為工業區。路商為5樓之商店住宅及士林電機廠房北側前段為平房及田野稻田,磺溪街口起為4樓公寓住宅,樓下普設小型家庭工廠。

福國路
  西起文林路,越淡水線鐵路及福華街口,東至中山北路6段止,接福林橋頭圓環,可轉福林僑通中山北路。本路北臨德行西路,南鄰至誠路,全長377公尺,寬36.48公尺,柏油路面。中有綠島,屬雙向4線快車道。兩側有3公尺寬之石片人行道及慢車道。行道樹有榕樹、白千層、印度橡膠樹其399株。路段上有(台灣)士林電信局。

  沿革:本路原為士林21號路,闢建於民國64(西元1975)度,完成後命名為福國路。為台北經士林、至淡水幹道之一,由台北駛入中山北路5段,經福林橋,下橋面後,繞圓環西行接福國路,右轉接文林路、文林北路、百齡五路即通淡水。目前沿線屬住宅區及工業區(路北起點至近鐵路處)。兩側均為57層之辦公住宅大廈,景觀大異於前,係現代化景觀之道路。

福華街
  南起福國路,北至德行西路上。西鄰淡水線鐵路,全長350公尺,寬12公尺,柏油路面。屬混合車道。

  沿革:本街原為福國路之支路,屬住宅區,路東為4樓住宅商店,路西即淡水線鐵路,在街道與鐵路間之間隔地段上,搭蓋有簡易之汽車修理棚。

磺溪街
  南起德行西路,北至克強街上,東鄰中山北路6段,全長590公尺,寬12公尺柏油路面,屬混合車道。

  沿革:本路為民國69(西元1980)11月新拓築完成之道路,為中11路至中17路間再北行道路,民國71(西元1982)11月命名為磺溪街。目前,西側為稻田,東側為工廠及平房住宅。近克強街一帶,始為25樓住宅。※註:設蘭雅國小(1992年創)蘭興里磺溪街57號。

克強街
  東起中山北路5段,經磺溪街口,西至路底止,全長590公尺,寬12公尺。柏油路面,屬混合車道。有天母游泳池。

  沿革:本路原為中17路,民國71(西元1982)85日更名為克強街。日治時期,本街以北一帶.稱牛椆坑,原屬農田一片,間有農舍點綴其間。目前,沿線屬住宅區,兩側為57樓公寓或大廈,均開設商店。路底有座天母游泳池。

雙溪街
  西起文林路,越過淡水線鐵路,穿過中山北路之福林橋下與雨聲街相接,至雨農路,雨農橋上。南臨雙溪,全長1120公尺,寬12公尺,柏油路面,屬混合車道。路底有芝山公園。

  沿革:本路為而農路至福華路間新拓築之東西行道路,民國71(西元1982)11月命名為雙溪街,因路南自文林路口起經淡水線鐵路至雨農橋緊靠雙溪堤岸,故名。北側為5褸之住宅區。雨農橋北端即芝山公園所在。

雨聲街
  南起雙溪街,經至誠路,北至至誠路182巷底石頭公廟(聖佑宮)前止,全長680公尺,寬12公尺,油路面,屬混合車道。

  沿革:本街沿線屬住宅區,兩側為5樓之商店住宅。至誠路到至誠路182巷底,南側為4樓之雨聲新村(眷村)。

忠誠路一、二段(原中十路)
  南起中山北路6段,先東行至雨農國小,改北行至天母東路止,西臨中山北路6段,全長約2公里,寬45公尺,柏油路面。路中央設置綠島,種植路樹,屬四線快車道,兩旁設有紅磚人行道。本路分別與德行東路、士東路相接,以德行東路為分段口,一段上有雨農國小,二段上有蘭雅國中。

  沿革:本路原名中10路,民國68(西元1979)3月至9月拓寬為45公尺,民國71(西元1982)85日改名為忠誠路12段。 目前,路西屬住宅區、公園預定地及商業區(路尾一小段,國中、國小預定地對面);路東,士東路以南屬住宅區及國中停車場、機關用地,士東路以北為體育場及國中、國小預定地,現尚屬農地。

  一段道路兩側均為5層樓之店鋪公寓環境極為幽雅。※註:設雨農國小(1978年創)名山里忠義街1號。

  二段起點至士東路以平房及3褸為主,士東路至天母東路間。東側尚有稻作菜園等農田。西側為457層的商店住宅。西側比東側為繁榮,整條路待建空地甚多。※註:設蘭雅國中(1978年創)忠誠路二段51號。

芝玉路一、二段
  南起至誠路與仰德大道相交處,北至天母東路止,西鄰至誠路,全長2公里,寬8公尺,柏油路面,屬混合車道,本路分別與德行東路、士東路相接。以德行東路為分段路口。路段上有正義之聲廣播電台、雨聲國小(側牆)

  沿革:芝玉路1段一帶昔屬石角庄轄內。石角西鄰芝山巖,原屬一片農地,農舍點綴其間。本路為改制前既有之道路。目前芝玉路1段,兩旁平房和2樓住家及稻田相間,頗富農村氣息。近德行東路處有5樓之公寓住宅。2段至士東路間,為25樓之公寓住宅。士東路至天母東路,兩側大多為稻田、菜圃,西側有數戶古老房舍之農家,此處屬都市邊緣的郊區。若依都市計畫圖窺之,本路終將消失,重作規劃,士東路以北勢將變更為體育場、學校用地,以南改為社區用地及農業區。※註:設雨農國小(1978年創)名山里忠義街1號、雨聲國小(1953年創)至誠路一段6270號。

士東路
  西起中山北路6段,經忠誠路,東至芝玉路上,南臨德行東路,全長950公尺,寬2430公尺,柏油路面。中山北路6段至忠誠路屬混合車道,忠誠路起至芝玉路上為4線快車道,中有綠島分隔路面,兩側有紅磚人行道。路段上有台北地方法院天母看守所、台北職業訓練中心。

  沿革:本路為改制前既有之道路。原為中16路及芝湳路12段,民國71(西元1982)85日改名為土東路。目前,沿線屬住宅區,路南有市場、停車場預定地,路北,至誠路以東為體育場預定地及職訓中心用地。中山北路5段起至忠誠路2段間,兩側係57層樓之商店住宅。有台北地方法院天母看守所,右為5樓之商店;左側為平房或2樓住宅,發展懸殊。

天母東路
  西起中山北路67段口,接天母西路,東行經忠誠路,東至芝玉路上,南臨士東路,全長710公尺,寬1221公尺,柏油路面。中山北路至忠誠路口為混合車道。由忠誠路至芝玉路上,中間設有綠島分隔左右線道,屬4線快車道。路段上南側有三玉宮廟。

  沿革:本路為日治時期已闢之道路,路北為三角埔莊,路南為小字名大稻埕。本路於光復後(1945年後)命名為天母二路。現改為天母東路。東段(忠誠路口以東)於民國67(西元1978)5月拓寬。目前,沿線屬住宅區,惟忠誠路口西南隅為商業區。起點近中山北路67段處為平房式商店,餘為平房至7樓相間之商店住宅,新舊相陳,呈半現代化風貌。※註:設天母國中(1991年創)天和里天母東路120號、三玉國小(1993年創)三玉里天母東路116號。

天母西路
  東起中山北路67段口,經天玉街,西行接石牌36號路尾,轉北行至永和橋上,全線呈L型,全長888公尺,寬28公尺,柏油路面。路段上有日僑學校一所。

  沿革:本路北側一帶昔屬三角埔庄之小地名牛椆坑,清初為番社麻少翁社內嗣後闢路,命名為天母3路,今為天母西路。目前,沿線屬住宅區。為57樓之商店住宅。南側近中山北路6段有一日僑學校。本路32巷巷底為磺溪橋。

天玉街(原天母七路)
  南起天母西路,北至中山北路7141巷止,東臨中山北路7段,全長1公里餘,屬雙向混合車道。路段上有天母國小。

  沿革:本路為改制前既有之道路,原名天母7路,民國71(西元1982)85日更名為天玉街。目前,沿線屬住宅區,為57褸之商店住宅。※註:設天母國小(1981年創)天玉街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