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北台文史網站總輯
 

北台盆地文史--目錄
北投區土地公廟  文/蔡學忠
引言
  台灣的宗教,是早期先民由唐山移植過來的,表現於台灣民間信仰最具特色,也最普遍的,就是土地公崇拜。雖然祂神格卑微,卻與民間社區、鄉里之關係非常密切,成為台灣各行各業的守護神尊稱為「福德正神」﹔閩南人俗稱土地公或福德爺,而客家人則稱為伯公。福德正神原為古之灶神,執掌土地行政、農地豐收,崇祀極為普遍,而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諺。同時亦為墓地之主,掌領其地,故稱「后土」﹔後來其職能擴廣到庇祐財帛的興盛,成為無所不包的萬能之神。一般而言,土地公多頭戴員外帽,一手執元寶或如意,一手執柺杖,為一白鬚的慈祥老人狀,常奉祀於土地廟或附祀其他各大廟﹔民家常於每月農曆的初一、十五祭拜土地公,商家則多於農曆初二、十六「做牙」之日祭祀,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以上這些足以說明土地公在台灣民間社會的重要性角色!本人熱愛鄉土,文史研究多年,乃蒐羅北投區各土地公廟相關資料,積極勘查訪問耆老,加以整理爰成「土地芬芳錄」北投區土地公廟勘考之一系列文章詳細介紹,以饗讀者!

  一、福慶宮
    地址:中央南路二段3926
    創建:清乾隆初年(公元一七三九年左右)
    俗稱:北投庄開基老土地公
    神明:主神福德正神,配祀土地婆

  沿革:原名福德祠,位磺港溪下游西畔南側,是早年開闢此地的陳姓地主捐獻初設之水尾土地公祠,已有兩百六十年歷史,昔為北投庄的首座福德宮,其奉祀的土地公,庄民尊曰「老祖」,因此該祠所在地,地名舊稱土地公埔,聚落舊名「下土礱間庄」,昔時以四塊石板砌成的簡陋小祠,為把守磺港溪水口的土地公,至乾隆中葉,已成為當地庄眾移民的共同守護神,道光末年,該祠重修時即築有防禦外敵及土匪的銃櫃裝備設施,當時廟地四周仍為荒埔一片,咸豐二年( 1852 )北投溪洪水氾濫,原祠被沖毀,乃有庄眾等出首鳩資一棟閩南式的石砌瓦厝平房,左右各建有室仔間,建地約十幾坪,早年庄民不分遠近,皆挑擔來祭拜,成為北投庄重要信仰中心,直至日治時代(清光緒末年),即辦理寺廟登記,委託當時北投庄十一保的保正(今里長)許照勳代為管理,迄至民國5 5年配合政府興建八仙集會所(原日治時代講習所,拆建為目前的八仙里區民活動中心),由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公所和地方(利用日治時代講習所拆除後之經費)共同出資興建作當地召開會議及作為福德祠酬神演戲之戲台等用途。

  民國64年,因磺港溪改建堤防線,將福德祠移至現址,且因政府發放補償費不足,遂由地方紳士再行募款重建完成,並於同年811日入廟安座時,增裝鎮殿土地公金身乙尊,廟名為"福慶宮",民國81年擴建兩側遮雨鋼棚,始成現貌,為目前項八仙居民之守護神。

  特色:自清代淡北開拓以來,即為北投區三大土地公廟之一(另兩廟為石牌福星宮和嘎嘮別桃源福德宮),同時該宮亦為北投庄內每年舉辦中元普渡拜拜的主辦單位,也就是北投庄的總廟普,亦即為庄普的祭典中心,該宮之重要性可概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