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盆地文史--目錄
★北投老街區的過去與現況★
一、北投老街區聚落發展篇
A)面臨發展的十字路口
捷運北投站到捷運新北投支線所環抱的地區,曾是北投發展最早的地方。光明路早期是通往溫泉的主要道路,淡北古道也是往返淡水與台北之間最繁榮的大道。但事過境遷,繁華鉛盡,今日老街區與北投新興的地區發展呈現極大差異,一方面老街區呈現公共設施質量嚴重失衡的問題,停車問題的解決方案一直乏善可陳、巷道狹小令人憂心消防安全問題..;另一方面則面臨容積移入的衝擊與影響、新式住宅高樓紛紛竄起,老舊建築物加快凋零,老街區的歷史紋理與脈落逐漸消失殆盡。
老街區的發展經過多年的停滯之後,正面臨變遷的十字路口,停車場、安全寬敞的街廓、便捷的交通動線、現代高樓大廈、青鬱的大屯山景觀以及富有歷史趣味的老房子和蜿蜒的巷弄.,這些要素如何重組北投的都市紋理?能否共存或互斥?什麼是我們最想要的生活環境?
本章由歷史的角度,重新爬疏北投老街區一路變遷到今日的軌跡,幫助我們以更寬廣的角度來思考老街區發展的問題。
B)『北投老街區』聚落的發展
所謂『北投老街區』在過去北投的發展中,舊地名即為『北投』,也有人稱為『舊北投』,以有別於磺港溪以北、大致以捷運新北投站為中心的『新北投』。
雖然台北盆地開發,始自淡水;淡水發展,由唭哩岸揭開序幕,北投卻在後來變成這個區域最早成形的、具規模的聚落。從許多的北投開發史研究來看『北投老街區』時,不難理解為什麼『北投老街區』會是北投區的行政、文化、商業中心。從清代開始,官府就派員駐在『學仔內』,負責調查私採硫磺以及處理當地人興訟事件。而北投區第一座官辦教育機構的北投國小也是早在..
1902年就設立。
『北投老街區』沈澱了北投區最深厚的歷史文化記憶,至今從清江路、中正街、大同街這條昔日的淡北古道沿線,還可以找出來許許多多的聚落痕跡。
『北投老街區』珍貴的,不只是這裡擁有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市訂古蹟的長老教會北投教堂、北投穀倉,如果循著古地名的考證的資料,走訪『淡北古道』,還可以找到許多的老建築如與節孝坊一起的代天府、大同街豐年路口的『頂店』,往南的大同街.. 34巷.. 19號的『學仔內』、大同路.. 32號的『陳仁隆號宗祠』、古稱『下店』的中正街、中正街與中央南路一段交叉口的『店仔口』、清江路.. 113巷.. 21號的『陳春記』、清江路.. 121號的『仁記內』、169號的慈后宮、公館路底的鎮安宮,再轉到東華街二段路邊.. 406號的兩棟磚造農舍。這些傳統的閩南式和院建築雖尚稱維持原貌卻年久失修,廟宇建築維持良好卻已是鋼筋水泥的仿古建築。即使是這樣,如果我們可以超越『古蹟』侷限於單一具保存價值的建築的角度,站到更高的台灣聚落發展、都市紋理的角度,『北投老街區』與『淡北古道』是非常難得的『歷史古跡』。
C)因為硫磺的開採,吸引平埔族以外的移民進入北投開發
追溯北投聚落的發展,如果從漢人的開墾移民史來說,北投地區是台灣北部最早被開發的地方。從許多有關北投地區開拓史的研究來看,北投地區開始有原住平埔族以外的民族進入開發,主要是因為北投所擁有的硫磺。在當時的環境下,硫磺可以製造火藥,跟當時的國力擴張有非常大的關係。
根據歷史記載,陽明山採硫最早可追朔到元朝。在元朝的島夷治略,提到台灣第產砂金、黃豆、硫磺,其實在當時台灣的貿易已經很發達,後來的兩三百年,文獻上的紀錄就很少。直到明萬曆年間(1573~1620),又有漢人抵此、以採集硫磺為主的貿易紀錄。天啟年間(1621~1628),荷蘭人佔領北台灣,硫磺的交易更頻繁,年產量以萬斤計,此地亦成為當時淡水港出口的最大宗貨物。
崇禛五年(1632年)三月,一個由八十餘人組成的西班牙探勘隊也進入到現在的台北平原、佔領北台灣、發現了此處的硫磺池,一直到崇禛十五年(1642年)被荷蘭人所驅逐止,也是與平埔族人進行交易,大量換取硫磺。不論是荷蘭人或西班牙人,當時對於台北開發都是著重於探採金、煤、硫黃等礦業,對於拓墾並不熱中。
北投因硫磺而受到注意,但卻沒有因此而繁華。因為硫磺可以製成火藥,清廷害怕漢人結黨造反,因此把火藥和亂黨連在一起,除了長期禁止移民外,都是多次下令嚴格禁止偷採硫磺,後來才部份開放。
康熙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來台勘察硫磺礦。他由磺溪經過麻少翁社(今天母一帶),在今天的大磺嘴一帶找到硫磺坑(磺嘴硫煙),當時所採集的硫磺多銷往大陸供製爆竹與火藥。而郁永河撰之「裨海紀遊」,對於北投荒野、採硫苦況的描述甚為詳盡。清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建省,清政府於北投設立磺務分局,專司硫磺的出口,進而促進舊北投地區的發展,硫磺成為早期北投地方發展的重要元素。北投地區現今尚存有清代時期「清郁永河採硫處碑」,及為當時歷史之見證。
德記礦業在清朝末年開始對採硫有興趣。日據以後,日方對採硫採開放的態度,於是德記礦物就在大油坑開始經營礦業,後來更把日本人的礦業也取過來,一直到數年前德記礦業才把大油坑礦交給國家處理,中正街上原本有一棟德記礦業的建築,因為建商的更新才於數年前拆除,至為可惜。
D)溫泉的開發把北投從商旅轉運進入到休閒遊憩
早在日本人運用豐富的溫泉知識,大量開發北投溫泉之前,清光緒十九年
(1893年)五月,台北洋商德籍奧利
(Ouely)獲悉北投有天然溫泉,就已經來此間開設俱樂部,雖非對大眾營業,但確為溫泉旅社之開山鼻祖。而日據以後,日本人的投入更是把北投溫泉逐漸帶向高峰。當時除了開設溫泉旅社者大有人在,也有因溫泉而吸引來的私人別墅、機關俱樂部之設立,日軍並在此設立療養地
(即今國軍八二一醫院現址)。因此,前來北投觀光商旅與日俱增。
溫泉的開發把北投從商旅轉運推進到休閒遊憩的時代。而北投捷運站出來的光明路,就是.. 100多年前淡水線鐵路開通、把遊客從北投火車站前引到溫泉區的主要道路;也是把北投聚落的發展,從分佈於淡北古道沿線的線狀發展,沿著光明路延伸到『新北投』的.. T形聚落發展。
其實早在鐵路開通前,光明路就已經存在,只是尚無資料可以確切辨認當時的規模。但是當.. 1901淡北線鐵路鐵路開通、『北投停車場』(北投火車站)設立後,光明路變成台北來的仕紳名媛到北投享受溫泉休閒生活的主要道路。具耆老的敘述,當時火車站出來後的光明路兩旁遍植櫻花,當冬末初春、櫻花盛開時節,可以想像許多遊客走在櫻花樹下、走過滿鋪碎石的光明路前往水氣氤氳的溫泉區享受北投特有青磺、白黃泉的滋潤。
北投跳脫過去是淡北鐵路上的一個節點,除了是地區的行政文中心外,也變成整個台北地區的休閒度假中心至此,北投乃漸入佳境,從原來荒山幽谷的北投,一躍而趨於繁榮。
E)北投的陶瓷產業
北投因大屯山麓貴子坑地區蘊藏質地優良的瓷土礦,因而具備陶瓷發展的先決條件,從清代以來即有窯場的設立。而日人松本龜太郎,於..
1897年(明治四十年)設立「北投陶器所」,從京都招聘陶藝技師來臺,產製日本式的製品,有花瓶、茶杯、酒杯、飯碗等,以雅緻的風格聞名,使日用器皿成為後來北投陶瓷發展的重要產品。
1919年(大正八年)二月五日,窯場由後宮信太郎接手經營,改組為「北投窯業株式會社」,於.. 1934年五月再改組為「臺灣窯業株式會社」。除了飯碗之外,並以耐火磚與瓷磚為主力產品,從此以後,餐具、瓷磚與耐火磚成為北投陶業的三大主流產品。
另外,日本兵庫縣人賀本庄三郎在.. 1923年(大正十二年)來到北投水磨坑,創設「大屯製陶所」。最初燒製花器,後來則專業生產餐具,產品稱為「大屯燒」,和「北投燒」共同形成北投陶瓷的兩大系統。大屯燒的系統一直以餐具為主要產品,直到.. 1950年代時,才轉向耐火磚與瓷磚發展,飯碗已退居次要地位,乃至停產。
北投耆老許坤山先生在民國.. 41年,和朋友共同成立了永裕窯業廠(在今北投區一德里),努力開發磁磚技術。約在民國.. 42年下半年,終於在現在的北投區中和街一帶,成立建興窯業廠(後來改名皇冠窯業公司),以在貴子坑生產的北投土為原料,生產壁面磚,以王冠牌行銷國內,同時自金門進口磁土,製成馬賽克。當時臺灣建築業正在起飛,對於磁磚、馬賽克等需求很大,同時發展出生產碗盤、藝術陶瓷等精美成品,因此許多窯業廠陸續設立,這時可說是北投窯業的黃金時期。
到了民國.. 60年以後,因北投土大量開採,水土保持不良,造成貴子坑溪一遇大雨就氾濫成災,加以燃燒煤或重油等污染空氣、稻田。於是政府禁止開採,並輔導業者遷廠至鶯歌,使得北投磁磚業日漸衰落,現在已經沒有窯廠存在了。
台灣的陶瓷工業以鶯歌聞名,但如果說台灣陶瓷的現代或與工業化,北投絕對是展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應該。根據台灣陶瓷文化工作室主持人陳新上老師的研究,台灣許多知名的陶瓷業者,不論是投資設立、合資設立、技術移轉、技術人員創業、外聘.,多半可以追溯到與「北投陶器所」的關連,可以說北投地區陶瓷工藝的發展,是臺灣陶瓷發展的先驅,並隨著技術技術人員的移動,把陶瓷資訊傳播到各地,對於提升臺灣陶瓷的技藝貢獻與影響十分深遠。
F)北投的行政中心
據云明鄭時代有屯弁鄭長,來此墾殖,康熙中葉,有泉人洪、陳二姓人入墾,至康熙五十一、二年間,雞籠社通事賴科來墾成莊。」
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驅荷,但荷人占雞籠不去,永曆二十二年(1668年)荷人終被驅逐,卻仍不時騷擾雞籠一帶,而今台北市則傳說有鄭氏屯卒入墾之事;例如傳說有鄭氏屯弁鄭長由鹿港至淡水港(八里坌),溯淡水河而入芝蘭二堡(今北投唭哩岸)開屯招佃;又傳說北投的慈生宮和大直的劍潭古寺都是鄭氏時代創建的。
清代,官府曾派員駐於「學仔內」,審理有關硫磺興訟事件。明治.. 44年(1911年),北投設「役場」(公所)於「陳仁隆號宗祠」,又稱「陳綿隆號宗祠」。
G)北投地區的教育中心
另外,『北投老街區』也是北投的教育中心。早在清代,『學仔內』即設立私塾,並由福建延聘教師,教導幼童讀書識字。『學仔內』原本是一間家居的多護龍合院,是當時北投陳姓大墾主的所建的合院式住宅建築。也因為北投物賦民豐、陳家家脈綿長,所以也就有這個財力延聘唐山來的教席來此教導宗族內的晚輩讀書識字,而變成北投地區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文教中心,而學仔內所設立的私塾就是後來北投國小的前身。
日據之初明治三十五年(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日本人在學宅內的北側設立八芝蘭公學校(士林國小)『北投分教場』,即今北投國小前身,為北投第一所國民學校。據北投國小的研究記載,當時最早的校址就是陳家所捐的,校舍也是先利用原有的兩間民房就開始上課,兩年後,第一間教室才完成。同時依據北投國小早期的學生學籍資料,甚至高達百分之八十是陳姓學生,可見陳氏家族與北投淵源之深。
光復後,部隊陸續移防台灣,軍舍不敷使用,所以當時北投國校有部份校舍必須暫借予「輜汽一團」。當時的陳全成校長便曾商借陳氏古厝「學仔內」舊厝旁的「陳氏宗祠」,收留幾班學生。
H)「中街仔」的市集
清代及日治時代,「中街仔」(即今中正街)商店林立,街市繁盛,尤以明治..
34年(1901年),淡水線鐵路完工通連,北投設站,站前光明路與中正街,更加繁榮。據《台北文獻
直字第..
75期》記載,著名的德記洋行也在下店設有事務所,辦理硫磺產銷事務。
大正.. 8年(1919年)下店東口(店仔口)又興建北投市場(又名舊市場),以供農產品、魚肉之交易,為臺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公有傳統市場之一。當時位於民生巷(現為光明路七十二巷),民生巷為一丁字形巷道,巷道的三個出口分別為現「中正街」、「光明路」與「中央南路」,而在中央南路出口處顯得特別寬敞,因為當時傳統市場便是緊臨中央南路(市場所在地現為五層白色樓房)。
光復後,因市場規模太小(亦有一說是除市場不敷使用外,當時的中央南北路為往淡水主要道路,車輛繁多,市場所聚集的人潮既危險又有妨礙交通之虞),計劃將市場遷移擴大改建,當時鎮公所經費不足,故亦接受攤商捐款,平均每攤捐款六百元整。民國四十二年,市場於現在新市街位置正式開業,開業時為類似四合院的一樓磚造瓦房,市場有兩處入口,其中之一位於「現新生巷口」附近,另一入口則面對「現中央南路二十五巷口」(舊稱新興巷)。如果我們回到當時,從入口走進市場,除四面均有攤商外,市場廣場中間還蓋有二列平行的攤商,市場一側緊臨磺港溪。自此,下店的繁榮市況逐漸為新市街取,如今已是寧靜的住家。但殘留的老建築,如光明路、大同街口的二樓建築,嵌上北店標、中正街的「幸福牌自行車店」、中央南路一段..
47號的老豆腐店,依稀訴說這片段的歷史。
二、北投聚落紋理篇
A)交通建設改變聚落紋理
過去,在一個村鎮聚落發展過程中,最快面臨的問題是道路狹小不敷使用,或是交通流量大增、擁塞、危險。因此,拓寬道路或是開闢外環道變成直接解決的手段。觀察北投幾條主要道路的開闢與建設,『淡北古道』在清代到日據初期都是扮演著連通台北、淡水的重要道路。1901年的淡北線鐵路通車,從火車站下來,沿著光明路到新北投洗溫泉的遊客不決於途,更把北投火車站前的『中街仔』以及『下店』變成北投最熱鬧的地方。
但在因為市集的繁榮發展更加重了台北到淡水的交通量,因此後來開闢了的中央南北路以及後其的大業路,便取代了淡北古道的功能。
另外,因應溫泉休閒的興盛,日據時代修築了『新北投站』,讓外來遊客無須經過光明路、直接在『新北投』下車,取代了光明路的運輸功能,也將外來消費人潮帶離開了北投街。加上民生的巷菜市場因為出主要口位於中央南路,基於種種考量移至新市街,另建市場,因此加速了北投街的沒落、衰敗。
B)重建與改建改變聚落紋理
中國人改善生活環境的傳統作法就是改建老房子。因此,拆除舊屋、改建新大樓不僅是改善生活品質,也是財富實力的展現、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新房子要蓋得比以前要大、要新、要高。
在引進財團資金與專業開發公司的開發模式,追求高於改善生活水準以上的開發利潤,本來就是營利事業必須要做的事,但也因此在提供硬體的生活設施水準之外,拉高了房地產的價格,大量進入的新住戶稀釋了老北投人在社區中的比例。從許多訪談中,已經可以發現新舊住戶對社區發展方向的歧見,甚至讓里民大會不容易召開、召開不容易達成決議、有決議也不一定是社區共識。
近年因為大業路的開闢、捷運的開通,北投區原有溫泉的號召,新開發之各案多為大量體的設計,這樣的開發案對於傳統低量體的老舊社區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加上這些量體多以整併原先老舊建築物,使其建築基地面積達到一定的面積以利其開發,但在建物整併的過程中對於原先街區的紋理及尺度造成一定的影響,加速改變北投當地的場所型態以及北投新生代對北投的記憶。
在本區目前進行開發的各案其基地多位於捷運北投站週遭,依據都市更新條例的規定,捷運車站週遭.. 500公尺範圍內(北投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細部計畫案訂本區為.. 200公尺)的地區為容積接收區,因此意指本區捷運站附近的開發可以依法購買容積以增加其量體,在量體增加的同時,除了增加基地的容受力以外,這些因樓地板面積增加而移入的人口,一方面衝擊原先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外,二方面缺乏當地原先的場所記憶,因而對地區的認同感較為薄弱,因此在對地區議題的討論上其意願及共識的凝聚上較為困難。
C)開發時程不一,無法進行整體規劃
目前『北投老街區』因為捷運開闢的關係,有兩處鄰近捷運路線地區計..
7.8公頃劃為都市計畫更新獎勵區,期望加速地區的開發。然而舊社區的土地開發由於產權絕大部分屬於私有財產,不可能由政府主導。而民間的開發單位限於財力與經營時效,所促成的開發規模,也絕對有限,因此其開發面積多視其與當地地主洽談的成果而定,因此基地的大小及開發的時程多視開發商而定,不可避免的讓這些開發案是各自進行,開發的規模不一定、開發的時間不一定,是否能夠順利開發也不一定,因此,也絕對達不到所謂『整體開發』的效果。
因為未開發前的『北投老街區』狹窄的巷道多半屬於私人產權,不僅施工困難,連要取得施工同意也可能會延宕許久,加上可以整合產權問題的民間開發案規模不一、時程不定,政府在進行北投區的公共設施的質、量時,即使有心,也很難做實質有效的『整體規劃』。
D)新舊量體的錯落
政府開闢捷運,除了是城市交通運輸考量外,也希望解由捷運的開通,帶動地區的高度利用與發展。前面有提到,『北投老街區』因為符合是捷運車站周邊地區,除劃定兩處共..
7.8公頃的量更新區外,更在捷運北投站周邊..
200公尺範圍化文『容積接受區』。也界是可以在現有的都市計畫使用分區規定的商業三區,再加入從其他地區因為更新時的保存維護考量而轉移過來的未開發容積,因此,捷運北投站前可望有超高層大樓的出現。而捷運北投站正是過去的淡北線鐵路的北投火車站,是北投百多年發展歷史的重要場所,至今仍有頗為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以及記載北投發展軌跡的聚落空間及傳統建築存在。如何去平衡發展與保存、生活設施改善與人文素質提升,將是地區居民非常重要的課題。
E)商業區與住宅區
『北投老街區』內主要街道兩側的使用分區多為『商三區』以及少部分的『商三(特)』。『商三區』的目的是要加強區內的商業使用,允許的使用登記內容多了非常多種。民國九十二年台北市北投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主要計畫)之發展總體目標指出,北投的發展為結合生態、文化教育、居住、景觀、產業與休閒機能,創造具有山水文化特色之優良住宅區。但在本區原先為一個傳統住宅聚落,地區原先存在商業型態亦是以地區商業為主,但其使用分區在調整時卻將其改為商業區,而且均沿著傳統住宅聚落,這樣的型態與北投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主要計畫)之發展總體目標,創造具有山水文化特色之優良住宅區有著一定的落差,加上商三的業種相當廣泛,其實就意味著一定的複雜,因此在塑造具有山水文化特色之優良住宅區的同時,複雜的頁種其實有著一定的牽制作用。
F)老舊街區原有的都會綠帶與藍帶消失
『北投老街區』內的開放空間不論是先天環境或是因應程式發展所做的都市規劃,在空間的量上應該是足夠的。但因為過去時代與建材科技的發展,採用的是水泥化的設施,在過去的時空背景下,對公共建設的開闢與維護上不失為一個高效率、簡便的方法。但是隨著全球溫室效應、聖嬰現象的日趨嚴重,現在來看開放空間水泥化的結果,卻變得有趕不上生態環境觀念的進步,大量使用水泥的結果,增加區內都市的熱島效應,非但市民對這些公共設施的利用率會無法提升,都市生活的舒適度也會大大降低。
由於生活品質的提升,公共空間已經不能單存由『面積的大小』來滿足,還要以『綠化程度』甚至是『親山親水』的可及性來看。放大到看北投老街區擁有許多都會城市所缺乏的大片開放空間,以及尺度適當的河川經過聚落的中間,可惜的是絕大部分的面積仍維持著大面積的水泥表面,尤其是作為現進國際城市指標的『河川面積』,在磺港溪流過『北投老街區』的河道幾乎是以『加蓋』的形式處理。這雖然提供了籃球場、溜冰場、音樂台、停車場等空間,卻也大幅降低了北投居民享受親水空間的比例大幅降低。目前唯一有良好親水性的的空間是位於新北投的北投公園,由於所在區位為的特性,主要的使用者是大量的外來遊客,對本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反而沒有直接的貢獻。
永續發展的理念,不僅是自然萬物輪迴以及人類世代生存的重要法則,在人所生活的都市環境中,除了自然資源的保存與維護,與人類維生系統攸關的都市工程與重大建設,更需要在永續發展與經營的前提下進行。因此本區是不是應該,以及如何在往後都市發展中能夠兼顧永續發展的理念,這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G)北投入口意象捷運與北投的關係
捷運路線利用原先的淡北鐵路架設成高架方式,把原來平面的北投火車站前景觀變成三度空間的高架景觀。有因為捷運代表著城市的進步與發展,要在厚重的捷運高架軌道上表現現代感,捷運局費心的採用了輕巧的桁架式建築。北投入口意象一躍成為現代化的都市意象。
值得思考的是,我們要呈現怎樣的北投面貌?是位於北投的『信義計畫區』?還是位於廿一世紀的『北投街』?北投未來純粹是靠一個地名來辨識她的存在,還是靠著.. 3歲到.. 100歲都熟悉的『北投街』風貌來辨識?
不論是現代的建築符號或是傳統的聚落空間因,在各地區在享受捷運的便利性同時,是不是需要多加思考地區特色的應用及發揮,使車站這著個代表地方的「門戶」能真正發揮吸引人進入及駐足的功用。
H)人行道及騎樓的步行空間缺乏連續性
『北投老街區』由於發展速度的差異造成新舊建物夾雜、公共與私人建築錯落的情形,在建築的形式及功能上皆呈現不同的樣貌,因此在許多建築物公共空間部份的連貫性並非相當順暢。我們已趨內主要道路光明路為例,因為社區的發展,從百年前開始,就有學校、公家機關、銀行分佈在光明路沿線。但是這些單位在下午以致於晚上是休息、關門、不營業的狀態,加上有人行道以及騎樓斷斷續續、人行路面高高低低,整個光明路的空間在品質與氣氛上是明顯的不能延續,這點從沿線的商店的買賣氣氛可以觀察的出來。
加上夜間照明設施的不足,因此使得夜間的光明路呈現出一種冷清的街景,此影響對視覺景觀及使用者來說皆造成一種不舒適感及親近感。由於舒適感及親近感在『北投老街區』的人行動線中感受不出來,因此大大降低人們在夜間使用的意願,因此本地區夜間幾乎呈現毫無特色及夜間景色可言,實為可惜。
I)都市更新不一定是只有拆除重建才能夠解決
拆除舊建築物,全部改建符合未來使用功能與目的得新建築,一定是最快速、最經濟的途徑。但是,城市的更新,並不是推土機式的更新,全部重建後的聚落,雖然能夠滿足視覺上、身體上的舒適,但不一定能夠填補心理上的安全感。
J)消失的空間與記憶
從捷運北投站出來,到北投公園大約..
800公尺的光明路上,如果告訴你有兩條橋存在,現在的住在北投的大學生以下的年輕世代,有多少人可以辨識出橋的位置?即使問問四、五十歲成年人,很多也不記得這兩座橋長什麼樣子。許多有趣的生活記憶一點一滴的在消失,為我們熟知的生活空間一點一滴的在改變、在消失。隨著文明的推進,台灣的文化不斷的在更迭,卻沒有累積。台灣人趕上了時代的進度,卻也有不少人因為文化的厚度不夠而被時代的進步刷了下來。
在地方現代化及工業化的同時,一些地區傳統特色及產業逐漸在生活中褪色、消失。當工業化的「量」以達到某一種水準時,人們要往更高一層的層次提升,終將又要回頭追求「質」的提升,而本地區由於受到速成主義及工業化的影響,本地區原先許多具代表性的建設、產業、景觀.等,皆被忽略及忽視,因此如何找尋及應用地方的特色實為重要。
K)老街區的定位
根據市府的統計報告,以及時地進行居民訪談的結果顯示,北投區的人口成長穩定,未來人口成長率甚至調降預測顯示,北投老街區的居民大多是長期居住的北投人,對於本地區發展的看法,不見得是外界對北投的瞭解。北投的更新發展基本的目的是要改善研究本區域的生活品質。因此,什麼樣的生活品質,以及朝怎樣的方向改善,最大的可行性是存在於此區域的居民心中。
都市發展政策由於法令繁雜、程序繁瑣,以及涉及一定程度的專業性與公眾利益的公平性,加上資源的限制,自然不容易讓受到都市政策左右生活品質的居民參與政策的制訂,只能用有限管道溝通。市政府不久前曾排除萬難、嘗試邀請社區居民代表列席參與都市設計及都市更新審議,並與社區團體共同參與擬訂並協調公營事業單位同意推動「大理街附近地區都市計畫案」,揭開了居民可以定位自己生活環境與未來發展。北投長久以來透過民眾團體的力量,參與許多公共政策的討論,如能藉此機會進一步、共同來探討自身生活環境的發展定位與區域都市發展、更新政策制訂,將能讓未來本區的都市發展更貼近區域的特質與居民意願,也自然而然的變成實質可行、受到支持的都市更新政策了。
參考資料:
1.北投虹燁工作室
2.八芝蘭鄉土文化館
3.八里坌文史遍覽
4.八芝蘭村
5.台北溫泉鄉
-
大磺嘴溫泉
6.話我故鄉--北投
7.認識北投地名沿革
8.湯煙北投--溫泉鄉的歷史聲
9.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
10.北投區土地公廟
11.「Arsue
自由行
BLOG」
- 2009年1月24日(六)「淡北古道」記行
12.公正橋福德廟
13.北投屠宰場畜魂碑
14.磺谷、地熱谷與新北投溫泉區
15.北投女巫部落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