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北台文史網站總輯
 

北台盆地文史--目錄
『包種茶』-坪林綠色黃金命脈
  台北縣坪林地區早在三百年前就有中國閩南地區先民前往開墾,據老一輩人士表示,早期坪林的經濟作物是以栽種茶葉、大菁、樟樹為主,目前產銷文山包種茶為主要經濟活動,因此包種茶是鄉內的「綠色黃金」命脈。

  地方人士表示,明朝天啟六年(一六二六年),閩南地區先民陸續由中國來台墾殖,坪林的開拓則開始於清乾隆末年,清道光咸豐年間(一八五六年),坪林進入經濟性開發階段,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的先人在北勢溪沿岸山區栽培茶葉,鄉內的聚落和村莊也於此時逐漸形成。

  坪林開墾初期,先民因見其為谷地平坦之「坪狀」地形,又有茂密森林圍繞,故以「坪林」為名;前清時期稱為「坪林尾莊」;一九二年日本據台改名為坪林莊,台灣終戰後才更名為坪林鄉。

  坪林鄉在1971年北宜公路全線通車後,加強了坪林鄉對外的連絡,同時也對鄉內茶葉農產品的產銷及觀光資源的開發與地方的繁榮,有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坪林從事茶葉及相關事業的人口高達全鄉總人口數的九成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茶鄉。坪林種植的茶葉以青心烏龍為主,其芽嫩柔軟,乃製造包種茶之上等茶種。本地所產製的文山包種茶即因品質極佳,而聞名於世。目前年產量約一百五十萬至兩百萬公斤。

  一九八三年李總統在省主席任內,指示籌建坪林茶業博物館,並以博物館 為軸心,美化北勢溪沿岸,除保護坪林鄉之自然生態外,也可提昇坪林鄉之遊憩功能,使坪林鄉成為重要的觀光據點。

  鄉代會主席陳明義強調,更有潛力無窮的觀光資源。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及地方自然景觀及經濟建設的發展,配合茶葉博物館的活動規劃,以及村與村之間產業道路的串連,與北勢溪自然景觀的維護,積極規劃茶鄉一二日遊,讓坪林鄉成為一重要旅遊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