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古文觀止目錄
《弔古戰場文》/李華
【原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予曰:「此古戰場也,嘗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秦歟?漢歟?將近代歟?
吾聞夫齊魏徭戌,荊韓召募。萬里奔走,連年暴露。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腷臆誰愬?秦漢而還,多事四夷;中州耗斁,無世無之。古稱戎夏,不抗王師。文教失宣,武臣用奇。奇兵有異於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
嗚呼噫嘻!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野豎旄旗,川迴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鬚。鷙鳥休巢,征馬踟躕,繒纊無溫,墮指裂膚。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
鼓衰兮力竭,矢盡兮弦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牧用趙卒,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痡。任人而已,其在多乎?周逐玁狁,北至太原,既城朔方,全師而還。飲至策勳,和樂且閒。穆穆棣棣,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竟海為關,荼毒生靈,萬里朱殷。漢擊匈奴,雖得陰山。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歿,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寤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悽悲。弔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離。鳴呼噫嘻!時耶?命耶?從古如斯,為之奈何,守在四夷。
【譯文】
廣大遼闊的無邊無際的曠野啊,極目遠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彎曲得像帶子一般,遠處無數的山峰交錯在一起。一片陰暗淒涼的景象:寒風悲嘯,日色昏黃,飛蓬折斷,野草枯萎,寒風凜冽猶如降霜的冬晨。鳥兒飛過也不肯落下,離群的野獸奔竄而過。亭長告訴我說:“這兒就是古代的戰場,曾經全軍覆沒。每逢陰天就會聽到有鬼哭的聲音。真令人傷心啊!這是秦朝、漢朝,還是近代的事情呢?
我聽說戰國時期,齊魏徵集壯丁服役,楚韓募集兵員備戰。士兵們奔走萬里邊疆,年復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尋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結冰的河流。地遠天長,不知道哪裡是歸家的道路。性命寄託於刀槍之間,苦悶的心情向誰傾訴?自從秦漢以來,四方邊境上戰爭頻繁,中原地區的損耗破壞,也無時不有。古時稱說,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軍隊為敵;後來不再宣揚禮樂教化,武將們就使用奇兵詭計。奇兵不符合仁義道德,王道被認為迂腐不切實際,誰也不去實行。
唉喲喲!我想像北風搖撼著沙漠,胡兵乘機來襲。主將驕傲輕敵,敵兵已到營門才倉卒接戰。原野上豎起各種戰旗,河谷地賓士著全副武裝的士兵。嚴峻的軍法使人心驚膽戰,當官的威權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賤。鋒利的箭鏃穿透骨頭,飛揚的沙粒直撲人面。敵我兩軍激烈搏鬥,山川也被震得頭昏眼花。聲勢之大,足以使江河分裂,雷電奔掣。
何況正值極冬,空氣凝結,天地閉塞,寒氣凜冽的翰海邊上,積雪陷沒小腿,堅冰凍住鬍鬚。兇猛的鷙鳥躲在巢裡休息,慣戰的軍馬也徘徊不前。綿衣毫無暖氣,人凍得手指掉落,肌膚開裂。在這苦寒之際,老天假借強大的胡兵之手,憑仗寒冬肅殺之氣,來斬伐屠戮我們的士兵,半途中截取軍用物資,攔腰沖斷士兵隊伍。都尉剛剛投降,將軍又複戰死。屍體僵僕在大港沿岸,鮮血淌滿了長城下的窟穴。無論高貴或是卑賤,同樣成為枯骨。說不完的淒慘喲!鼓聲微弱啊,戰士已經精疲力竭;箭已射盡啊,弓弦也斷絕。白刃相交肉搏啊,寶刀已折斷;兩軍迫近啊,以生死相決。投降吧?終身將淪於異族;戰鬥吧?屍骨將暴露於沙礫!鳥兒無聲啊群山沉寂,漫漫長夜啊悲風淅淅,陰魂凝結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陰雲厚積。日光慘澹啊映照著短草,月色淒苦啊籠罩著白霜。人間還有像這樣令人傷心慘目的景況嗎?
我聽說過,李牧統率趙國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開闢疆土千里,匈奴望風遠逃。而漢朝傾全國之力和匈奴作戰,反而民窮財盡,國力削弱。關鍵是任人得當,哪在於兵多呢!周朝驅逐獫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築城防禦,爾後全軍凱旋回京,在宗廟舉行祭祀和飲宴,記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適。君臣之間,端莊和藹,恭敬有禮。而秦朝修築長城,直到海邊都建起關塞,殘害了無數的人民,鮮血把萬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漢朝出兵攻擊匈奴,雖然佔領了陰山,但陣亡將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實在是得不償失。
蒼天所生眾多的人民,誰沒有父母?從小拉扯帶領,抱著背著,唯恐他們夭折。誰沒有親如手足的兄弟?誰沒有相敬如賓友的妻子?他們活著受過什麼恩惠?又犯了什麼罪過而遭殺害?他們的生死存亡,家中無從知道;即使聽到有人傳訊,也是疑信參半。整日憂愁鬱悶,夜間音容入夢。不得已只好陳列祭品,酹酒祭奠,望遠痛哭。天地為之憂愁,草木也含悲傷。這樣不明不白的弔祭,不能為死者在天之靈所感知,他們的精魂也無所歸依。何況戰爭之後,一定會出現災荒,人民難免流離失所。唉唉!這是時勢造成,還是命運招致呢?從古以來就是如此!怎樣才能避免戰爭呢?惟有宣揚教化,施行仁義,才能使四方民族為天子守衛疆土啊
【賞析】
《弔古戰場文》是李華“極思研搉”的力作,以憑弔古戰場起興,中心是主張實行王道,以仁德禮義悅服遠人,達到天下一統。在對待戰爭的觀點上,主張興仁義之師,有征無戰,肯定反侵略戰爭,反對侵略戰爭。文中把戰爭描繪得十分殘酷淒慘,旨在喚起各階層人士的反戰情緒,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邊防,具有強烈的針對性。雖用駢文形式,但文字流暢,情景交融,主題鮮明,寄意深切,不愧為古今傳誦的名篇。
《弔古戰場文》名為“弔古”,實是諷今。全文以“古戰場”為抒情的基點,以“傷心哉”為連綴全篇的感情主線,以遠戍的苦況、兩軍廝殺的慘狀、得人與否的對比、士卒家屬弔祭的悲愴為結構層次,層層鋪敘,愈轉愈深,結末點出主旨。結構緊湊,一氣呵成。開篇劈空描寫古戰場陰森悲涼的氣象:沙漠空曠無邊,杳無人跡,河水回環纏繞,群山交錯雜列,天地昏暗,氣象憔悴,飛蓬根斷,野草枯死.飛鳥不肯落下,野獸離群而奔突,使人觸目驚心,魂失魄散。接著文鋒一轉,借亭長之口點題,敘說古戰場“常覆三軍”的歷史和天陰鬼哭的慘狀,增強了文章的可信性與感染力。再以“傷心哉”的慨歎,傾吐深沉的
弔古之情,給全篇籠罩上了一層愁慘黯淡的感情色彩。“秦歟?漢歟?將近代歟?”發問深婉,有力統領起全文。
第二段寫士卒遠戍的苦況和秦漢以來“多事四夷”的原因。作者以“吾聞夫”提領,展開了對歷史的回溯,描述遠戍士卒歷盡行軍、露營、夜渡、屯戍之苦。地闊天長,戍邊日久,歸途知在何處?寄身鋒刃,性命難保,怨憤向誰傾訴?但是,戍卒的悲慘遭遇是怎樣造成的?“秦漢而還”以下便指出其原因。認為自秦漢以來,為開邊拓土,“多事四夷”,邊境戰事頻仍,致使“文教失宣”,王道莫為。這就把罪責推到封建帝王及其所推行的政策上,極為尖銳深刻。作者行王道,反霸道,以“仁義”安撫“四夷”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第三段描摹兩軍廝殺的激烈、悲慘的情狀,是全篇的主體。作者以“吾想夫”馳騁其宏偉的想像,用鋪排揚厲、踵事增華的筆法,描繪了兩次兩軍交鋒的戰爭場面,且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殘酷。如是在北風掀動沙漠的地方,胡兵憑藉地利進犯,中原主將驕慢輕敵,倉促應戰,兵卒畏於嚴酷的軍法,不得不拼命死戰。兩軍相搏,廝殺聲震撼山川,崩裂江河,攻勢迅猛,如雷鳴閃電。如是在“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的“苦寒”季節,胡兵又憑藉天時“徑截輜重,橫攻士卒”,中原將士被殺得“屍填巴領旁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慘不可言。行文至此,作者又以騷體句式抒寫淒惻悲憤之情,深沉憑弔之意。兩軍交鋒激戰,鼓衰力盡,矢竭弦絕,白刃相交,寶刀斷折,士卒浴血拼殺,場面悲壯而激烈。在此生死關頭,士卒心情極為矛盾:“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真是字字悲痛,聲聲哀怨。這發自士卒肺腑的心聲,是對擴邊戰爭的血淚控訴。作者滿懷沉痛心情,以凝重的筆墨,描寫了全軍覆沒後戰場上的沉寂、陰森、悽愴的景象,與前文兩軍廝殺時那種“勢崩雷電”的聲勢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也是對前文“往往鬼哭,天陰則聞”的呼應。面對這種慘相,作者那“傷心哉”的感情發展到了高潮,發出了“傷心慘目,有如是耶”的深沉浩歎,它撞擊著歷代讀者的心扉!
第四段以“吾聞之”領起,採用歷代戰爭對比的方法,說明戰爭勝敗的關鍵。先用“牧用趙卒”和“漢傾天下”相比,一個“大破林胡,開地千里”,一個搞得“財殫力痛”,從而得出“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的結論,說明解決邊患問題關鍵是選用良將,而不在於用兵多少。再以“周逐獫狁”與“秦起長城”、“漢擊匈奴”對比:有的“全師而還”,君臣和樂安閒,雍容嫻雅;有的“荼毒生靈,萬里朱殷”;有的“雖得陰山”,“功不補患”。說明解決邊患的辦法是以“仁義”、“王道”安撫四夷,而不是黷武開邊。引古是為證今,作者用歷史事實揭露了唐代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也諷刺了唐玄宗用人不當。
第五段通過“弔祭”的場面,進一步對造成“蒸民”骨肉離散的戰爭作了血淚控訴。“蒼蒼蒸民,誰無父母”幾句,作者從人道主義出發,用鋪排的句式,反詰的語氣,氣盛言宜地對“開邊意未已”的統治者發出了“蒼蒼蒸民”“殺之何咎”的質問。接著又襲用漢代賈捐之《議罷珠崖疏》“父戰死于前,子鬥傷於後,老母、寡妻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的文義,點化出“布奠傾觴,哭望天涯”,悲愴淒涼的弔祭場面。面對著這“天地為愁,草木淒悲”的慘狀,聯想到“從古如斯”的一幕幕悲劇,提出了“守在四夷”的主張。結尾點明全文的主旨,與上文相呼應,極為巧妙有力。
《弔古戰場文》雖以駢體為宗,但與六朝以來流行的講求偶辭儷句,鋪陳事典,注重形式美,內容空洞貧乏的駢文有很大的不同。作者李華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李華提倡古文,力求克服齊梁靡麗之習,於駢儷之中寓古文之氣,以散馭俳,崇雅去浮,使文章顯示了清新質樸和剛勁有力的格調,充分表現了盛唐新體文賦的特色。
謝榛說:“熟讀所作,有雄渾如大海奔濤,秀拔如孤峰峭壁。”(《四溟詩話》)《弔古戰場文》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富有創造性。過去的吊文多以抒情為主,而《弔古戰場文》則以議論為主。這些“帶情韻以行”的議論,高屋建瓴,一瀉直下,氣勢甚壯。中間用感歎句、反詰句調節節奏,使音調鏗鏘,參差成趣。運用誇張、對偶、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造成了一唱三歎的韻致,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段與段之間又以“吾聞夫”、“吾想夫”、“吾聞之”等散文性質的詞語連接,使全篇始終保持著像“大海奔濤”一樣“沛然莫之能禦”的磅礴氣勢,一掃歷來駢文那種綺麗柔弱的文風。這對後世的文賦有著頗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李華(715-766),唐代散文家,人。字遐叔,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735年(開元二十三年)進士,743年(天寶二年)登博學宏辭科,官監察禦使、右補闕。安祿山陷長安時,被迫任鳳閣舍人。“安史之亂”平定後,貶為杭州司戶參軍。次年,因風痹去官,後又託病隱居山陽以終,信奉佛法。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病故。李華為著名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並與蕭穎士、顏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柳古文運動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經為泉源”,“非夫子之旨不書”。主張“尊經”、“載道”。其傳世名篇有《弔古戰場文》。亦有詩名。後人輯有《李遐叔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