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38講目錄
---第02講---
《卷03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38卷
[mp3-03A]
(38-3-1)
所以對外的事體上去把它觀照 這樣這個相才來起妙觀察 審察事實 你若了解一切 通達一切 這個叫做實相般若 所以有文字和這一切事體才能夠利用咱這文字和事體上來去觀照
去看 去審察 所以這叫做妙用 把這事體上去妙察 心能夠去圓融 這樣 這樣就是實相般若 圓融一切就是咱的實相 所以這些總說一句 不是三 是一 是一心三觀
這個心中具足這三項 去把他圓解 這樣去妙用 這樣能夠有這深奧的道理 這樣自然就能夠顯現 所以就是說你若没對這去審察呢 不能顯這深奧的妙理 不能通達一切
所以咱本來像一面鏡 所以這水銀和鏡子合在一起 自然就能夠照 所以這一切都是咱的明照 這三是咱的一 一就是咱的一心去體會 實證 是咱的審察 是咱的思想没妄想
有端正的思想 就是有去把深解 能夠深解呢 自然理論能夠通達 這樣叫做妙觀察 審察事實 這樣這個能夠成這妙慧 這個是很深奧的道理呢 咱就要了解 不可不知道
現在要了解這個本來面目 般若就是咱的本覺明照 所以能夠通達一切 所以本來咱這心好像鏡子 明明照照 萬有都是咱的明照 不是眼睛看就有 咱眼睛是神經叫做浮塵
若没咱的精神去審察 没好和壞 所以就是咱有咱的精神去審察 去想好壞 才有好和壞
所以你若能夠了解這本來面目像明鏡 這樣叫做般若 咱的實相本來就是明照 明 明故 所以有明就能夠照 照 這塊鏡若能夠照 就是有作用 所以能夠起觀照 能夠照呢
就是說咱這鏡 既然呷明就有這光 有光就能夠照 有照呢自然萬有就能夠顯現 所以這鏡內所照一切 都是咱用文字來顯這實相 把這一切事體上和文字能夠啟開咱本來這鏡
能夠照萬有 所以這萬有都是咱的鏡中 所有的這空相
空就是咱的本覺所照 有照無物叫做空相 所以咱這面鏡呢 當下即是咱本來面目 當下咱的本來就是明明照照 大家都明明照照不過都迷執 給這些塵著把咱染住 不了解自己
咱自己能夠照(咱的本來就是能明照) 所以不能迴光返照呢 不能圓成咱自己 不了解咱本來面目 才會迷執咱自己 侮弄咱自己 蹧蹋咱自己
所以你若能夠用這三項的般若妙慧 去把它啟開咱本來面目 能夠圓頓咱這本來 事事能夠圓融 這個就是咱本照 明照 一切都是咱的明照 所以三項般若即是一項 是咱一念的心
一念的心 有動念迷執或能夠有定力返照本來面目 能夠迴光返照 所以一念不生 萬惡不生 所以轉這念頭 轉過來審察 這就是認識事實 能夠反省咱自己 了解自己
這樣叫做迴光返照
所以這三般若呢 就是在咱一念心中 這一心三觀 能夠迴咱一心 觀察這三種 空 假 中 對外就是假設 這一切成住壞滅 這些事體上 這些叫做没永遠常住 没永遠常住呢
這個無所得 是借咱用而已 不能永遠咱的 也没講哪一項能永遠 所以每樣都成住壞滅 包括咱這身軀 也是生老病死 所以没一項可得 只要咱能夠一念中間
能夠追求一切咱本來面目 能夠去迴光返照 把這第六意識轉來審察 這樣就是迴光返照 這樣受用無疆 咱若能夠審察一切 對外理體上和事體上能夠圓融
這樣自然就有那事體才能夠顯咱的理體 若無事體也不能顯咱的理體
所以 以假來顯咱的真 以真來論用 這叫做三般若 就是說把外面的事體謂之假 顯咱的空相 在那空相中能夠顯理性去審察 去妙用 這樣一心三觀能夠通達 這樣你去用呢
用量無疆 這樣就是咱現在要深入這個般若二字的意思
@本文:二、波羅密多:.........................。 第三八頁
13行
.................大家當趕快向前求度吧!。 第三九頁 05行
現在咱前面經題分作四段 般若一段 波羅密一段 心一段 經一段 咱這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分這四段 把這般若二字已經說完了 現在來要說這般若密多 這是一種的梵語呢
所以這梵語的中間 翻譯咱這邊的文句變成登彼岸 叫做登彼岸 所以分有四種的解說 所以雖是說分四種 綜合是一種 就是說離苦得樂 也可以說一切解脫咱的繫縛
現在第一點就是說登彼岸 就是說這邊苦的岸 已經以前的苦惱呢 來了解通達 有這般若妙慧能夠通達一切迷執 這樣叫做離苦得樂 這樣叫做離這邊苦的岸 登上樂的岸
叫做離苦得樂 這樣叫做登彼岸
第二、再來呢也可以說度無極 就是說一切這些迷執已經都盡了 可以說咱若了解這般若呢 有這妙慧呢 把這些迷執─可以說把這些都把顯開 就是說無極 無極是說已經無啦
至極 可以說把咱這煩惱執著這些迷執 這些都可以說都度脫了 所以能夠一絲絲都没那拘執(二種生死和一切苦都度脫無餘) 所以叫做度無極
再來呢也可以說遠離 遠離這一切苦惱 煩惱 妄想 執著 這些 這些苦惱可以遠離開 第四可以說究竟 這個究竟就是說佛 没一切這些迷執和一切矛盾 所以宇宙人生萬徹
這個是究竟義
咱來說到彼岸 什麼叫做到彼岸呢 就是咱苦海萬重波 在這苦海這中流的中間呢 不能解脫這生死 給這些苦惱一切把咱迷執 所以用這般若妙慧 般若叫做好像舟筏 好像大船
在這中流的中間 有這隻般若的船呢 能夠度脫到這彼岸 有這隻船才能夠上岸 所以你若没這般若妙慧呢 不能離咱的迷執 所以有般若的智慧才會判斷這事實
把這些沈迷苦惱一切 能夠解脫一切→就是說離開一切 這樣叫做解脫
所以解脫咱的繫縛 就是咱的煩惱 也是咱自己想 不甘願一切種種 不了解自己 侮弄自己 自己綁自己 煩惱也咱想 不甘願也是咱想的 就是不了解咱自己 綁自己 侮弄自己
所以你能夠用這般若妙慧 破(啟)開咱的迷執 這樣叫做解脫咱的繫縛 離開這中流煩惱 能夠這煩惱的中間 能夠破開 這樣叫做咱的沈迷能夠解脫 這樣這點叫做離開煩惱
這樣能夠登彼岸 叫做涅槃 涅槃就是不生不滅
涅者不生 槃者不滅 這不生不滅是咱本來面目 本來就無生死 給這個迷執造業 一切矛盾 把咱迷執 所以這些一切矛盾就是咱的眾生的三惑 不能了解 給這些三惑把咱迷住
三惑 什麼叫做三惑呢 這見思就是咱的煩惱造業─和這迷執造業 一切無始以來創造的塵沙惑 塵沙就是咱無始以來創造這些業力 無量無邊 所以好像恆河沙無量無數
所以叫做塵沙 所以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所以給這塵沙把咱迷執 把咱蓋住 這咱的本覺就這樣不能照 不會明 不明白 所以剛才說的這三惑的中間 見思二惑
見思就是咱眼睛看到的(含18界)和咱思考無正宗 就是咱的見思不端正 造業 這見惑有五利使 思惑有五鈍使 見是外的執持 思是咱裡面的思想執著 造矛盾 所以這見惑
見有五利使 思惑有五鈍使 所以合起來剛好十使 這見惑呢 有身見 身見就是說執持咱這身軀就是咱的 我這我 這都我的 這個身軀我的 給這身軀 迷這身軀
要利用這身軀造一切壞 所以都給這身軀活活害死 若没這身軀不會去造殺盜淫 造殺盜淫就是要滿足這身軀 所以這身見看很重
再來邊見 邊見就是咱的見解上偏差 不能了解這身和心 對外取著所以這叫做偏見 再來呢戒取見 所以一切都是執取這個我要怎樣 我要怎樣 所以把這修為上没正宗的利益
像有的苦行 亂修 吊一腳 吃雞屎 吃一粒麻 所以苦毒(虐待)咱的身軀 迷執 亂戒 黑白戒(胡亂戒) 所以這不是正戒(没正覺) 所以這見解上迷執矛盾
這後面五利使五鈍使都會說很清楚
再來見取見 將咱的見解上咱看到 咱想的這樣就是對 這樣就是對偏取偏見 這叫做見取見 這十使 這五利使有八十八使 五鈍使有八十一品 現在再來說五鈍使就是咱的思惑
咱的思考上迷執 迷執在這貪瞋痴慢疑 貪就是貪著 痴愛 瞋就是生氣 所以這貪瞋痴 才會造一切矛盾 所以迷執這迷塵 造一切矛盾 所以不了解自己 侮弄自己 蹧蹋自己
所以都給咱的見解和思考迷執 所以才會造一切矛盾 這個呢 這三惑中間就是咱矛盾咱自己 侮弄咱自己
簡單再來說這三惑呢 就是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見思是咱眾生迷執外塵造業 這個思想顛倒妄想執著 這些叫做見思惑 再來無始以來所創造的業力 所有無量無邊的這些業
就是說塵沙 這塵沙惑就是說無始以來 和眾生都有一個瓜葛 和這些有情呢 都有一個牽連
所以叫做無量無邊的這些業識 這些叫做塵沙惑 所以咱這羅漢呢 了解說三界如火宅 眾生都是冤家 所以面面都是冤家 對頭冤家主 多少冤家(欠多或欠少) 這叫做塵沙惑
無明惑就是咱不明白 迷故 給這五蘊迷執 造一切矛盾這就是咱不明白 所以所造一切塵沙 這就是都由咱這見思惑來產生的 所以有這見思惑才會生出貪瞋痴
把這身軀去造殺盜淫 一切矛盾 所以才會生出這二死
二死呢就是說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 分段就是眾生 你現在呢 剎那坐你不那坐(坐著卻妄念紛飛) 剎那想去那 想去那 想去那裡給欠 想去那裡工作没做 想去那 想去那裡
種種的煩惱 都是咱分段(念頭的分段生死)剎那想去那就出生在那 那裡没想 再回來 再想去別處 又再出世在別處 所以一段一段分段
也可以說在這生死中流的中間 咱的業力牽引呢 剎那出世做畜生 剎那出世做鳥 剎那出世做人 剎那做天人 剎那做阿修羅 剎那做地獄餓鬼 所以這六道在輪迴
所以不能解脫這生死 這叫做分段生死 剎那做天人 剎那做人 剎那做地獄眾生種種 這些業緣所產生 叫做分段生死 但是二乘呢 四果羅漢是解脫生死 對!
這分段生死有解脫 不過變易生死還有
什麼叫做變易生死呢 變易生死是聖者的生死 是怎樣變易呢 就是說咱初學入這聲聞 這叫做頭一段(階) 再來變易 變就是說升作二果 三果 四果 這樣直直上去
所以一段一段 一層一層 所以直變易 直升高 現在聲聞 再來叫做緣覺 再來權教菩薩 進入實地菩薩 這樣就二死永亡 變易就是說聲聞變來緣覺
緣覺再變來叫做權教菩薩 權教菩薩變(變易)過來實地菩薩 這樣就二死永亡 這個呢是說咱這三界如火宅 在這這眾生的中間 眾緣和合而生 這些混合中 不是光人類
蟲類以及和一切樹木種種 都叫做眾緣而生 產生有這些物質 這些種種塵著 有這些業力的牽引
所以在這因地因時呢 咱要來能夠迴光返照 對佛的言教來深討(深究) 能夠深入 這個就是說有這般若妙慧呢 才能夠得到這解脫 就是說解脫這一切矛盾 解脫這生死
這就是波羅密 所以這個眾生就是 尤其是這三惑的煩惱所迷 以致沈淪在這生死苦海 現在你若想要求解脫的話 就要仗著這般若的力量 來減除咱這一切矛盾 直直減 直直減
能夠解除咱這繫縛 脫離這生死的痛苦 才會獲到這究竟涅槃安樂
現在咱了解這三界呢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這三界就是輪迴生死的
地方 把這生死輪迴 這苦海中間呢 你若没仗這般若的妙慧 不能解脫咱這些迷執 所以這三界如火宅 就是咱這欲界 色界的中間 給你到無色界 也是定久而已
八萬(四千)大劫呢也要出定 也是再墮落 不能超出這苦惱 也是沈流在那苦惱的中間
所以在這三界這沈流中 你若能夠仗(依靠)這般若妙慧 解開咱這迷執 給咱能夠得到這安樂 因為咱的迷執一切 就是咱的思想顛倒妄想執著 所以佛一再的教化
就是要端正咱的思想 了解咱自己 創造咱自己的幸福 這個呢就是咱的安樂的究竟 你若没仗這般若妙慧呢 要解脫這生死輪迴絕對不可能
所以咱學佛呢最重要 頭一下這解脫就是貪瞋痴這三界 跳出這三界呢 自然就没生死 你若能夠跳出這貪瞋痴這岸呢 自然這樣就到安樂的彼岸 所以這修行的中間
你若不了解這苦從那裡來 這樂要從那裡取 這樣永遠都沈淪在這苦海中 所以咱的般若好像大慈航 有這智慧才有辦法可救濟咱眾生能夠登彼岸
所以般若就是大舟航 所以生死的解決關頭呢 仗這般若妙慧 來能夠得到安樂的彼岸 這就是咱眾生迷昧的地方 咱能夠迴光返照 回頭是岸 現在回來還是很對
這樣能夠究竟了解本來面目 不能永遠給這苦海茫茫把咱沈溺 這就是咱要研究的 無非若没這般若 絕對没辦法 現在咱若有這般若妙慧呢 所以能夠迴光返照
才能夠認識咱本來面目
所以若不認識咱本來面目呢 永遠你都不能解脫這生死 所以咱本來面目可以說好像有這隻舟帆 給咱坐上船上 能夠把這茫茫的苦海 到這彼岸 就是說能夠解脫這生死
能夠到究竟安樂 這個地方是咱自己創造的 你若不了解你自己 不能創造你自己 所以迷迷茫茫 咱的真心好像本來空中的月 無始以來沈迷在這水中 都執在這水中的月 風若動
水若動 月就動 在苦海茫茫中而不能解脫 所以永遠都在水底 不能了解
所以咱今天有這明照本來面目 就是你若能夠迴光返照 返回來本來空中月 這個就是明照 明照呢空中這個月 永遠都是照千江 千江有水千江月 所以水裡的月是咱照
不是說咱是水裡的月 所以能照 所照 這個就是矛盾 所以迷執在這外塵 所以能夠轉 轉來這迴光返照 了解自己 創造自己 這個就是咱─回咱的本來就是咱的明照
所以咱的本來面目是明故 明照萬有 不過你迷呢? 執在外塵 不了解你的明照 所以給這無明的蓋住呢 就是這五蘊的摧帶(驅使) 五蘊就是把咱的思想執著 對外執取
造這愛取有 這些迷執才有生死這樣
所以咱今天有這般若妙慧 能夠迴光返照 能夠照開咱本來面目 這樣當下就是得到解脫 所以若没藉這般若妙慧 不能夠得到解脫 現在菩薩有這般若妙慧呢 所以以法空智
坐無相船 這法空智就是說─法呢是咱的本來這空相所現 是咱的本覺明照能達 能夠了達諸法 一切都是咱的心來創造的 萬法唯心 一切唯心造 所以苦樂也是咱的心來創造
法也是咱的空相而產生 所以叫做這真如顯理體 這個就是說法空智 乘無相船呢 就是以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就是無相 無相 不過有這隻船能夠去度化眾生 而生其心
就是這隻船就是咱的本覺 能夠明徹一切 所以發出這菩提心 平等心 對眾生能夠去啟化 所以菩薩就是說慈悲故 以無所得的精神來去啟化眾生 這叫做無相船
由這生死的此岸呢 把這些一切的眾生能夠給他解脫生死到彼岸 這就是菩薩的精神呢 一定要做到底 普度眾生是無所得 所以能夠同登彼岸 眾生若没成佛 咱不敢成佛
菩薩就是這種的精神 平等就是周徧 眾生的苦就是咱的苦 因為眾生迷故 所以這都在這塵緣中間 不能解脫 就是咱迷執 以前也是迷執
所創造出來這些業惑─這些業力咱也要度到成就 所以眾生皆若能夠同體 同超苦海 能夠同登彼岸 這就是佛菩薩的這願力 若没有這種的願力 也不能做菩薩 也不能成佛
( 38-3-2)
[mp3-03B]
所以就有這種的願力 有這種大悲願 才有法度來做佛 咱不是死去才有極樂世界 當下你若没到那聖德 不能普度眾生 没有那大願力 你若没清淨心 没有那聖德 那有安樂呢?
當下有極樂 未來才有極樂 所以這聖德若没有造呢 那裡有極樂? 一個煩惱的人 你把他帶到真正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他也不能極樂 極樂是咱的心地自己創造出來
你的心地若没有安樂 絕對没極樂可以說
所以光清淨還不是極樂 要你的聖德能夠普化眾生 這個量有那麼大 才能夠得到那安樂 你若到宇宙 萬緣的宇宙一切通達 這樣就是說你也有到極樂世界 若没有宇宙通徹
你没有含藏宇宙 不能到真實的極樂 聖德若没有含藏宇宙 絕對没辦法
所以要說極樂世界 不是念佛就能夠極樂世界 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 祂的願力就是說你若念我阿彌陀佛 我就願度─願度你怎樣? 願度你帶業往生
帶業往生不是極樂世界 就是說讓你能夠帶業往生 到凡聖同居土 凡聖同居土呢不是極樂世界 就是在這裡─也是再來這裡 來這裡修才有辦法 所以給你能夠帶業不去出世畜生
也不去地獄 給你再能夠來這安安穩穩 能夠來修行 這樣叫做帶業往生
你若要念佛不可念要帶業往生的 就當下念 當下來行 當下來實證這本覺 就是彌陀 當下本覺就是彌陀 念佛就是要念咱的彌陀 自性彌陀 你若没念咱自性彌陀呢 不能極樂
你若念你真正自性彌陀 有到那含藏 有到那智慧 能夠啟化眾生 所以度量有到那 聖德有造到那裡 才能極樂到那裡
@本文:二、「度無極」者,能依般若而修.........。 第四十頁 06行
..........................就是這個意思。 第四十頁 14行
現在這度無極就是依這般若妙慧 來修持能夠應化眾生 把這二死永亡 二死永亡就變易生死和分段生死 這個都没半項 這度脫就是說咱一切這塵沙 無明一切都斷
這樣叫做解脫無餘 解脫無餘就是說 已經没有這業力可以剩(塵沙無明已度盡了) 一點點業力 都没剩 没剩下半項業力 所以就是清淨了 你有一個業力還不是叫做清淨
究竟清淨就是說一切生死輪迴 和一切業力 把這眾生都度完 所以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這才是究竟的解脫 這才是無餘的解脫
你到等覺菩薩還有餘 有餘是什麼有餘呢 就還有一點點無明在 所以一絲無明在 就還要再一生補處 若没一生補處 也不能做佛 一生補處就像咱本師釋迦牟尼佛 再來應這世間
再來啟化眾生 開拓這佛法 這樣就是一生補處 當來就是佛了 叫做度無極
這遠離就是說遠離咱這迷執 離開咱這矛盾思想 離開咱這些煩惱執著 這些就是離開 永遠 遠就是永遠 不能再執著在那 不會再有這些塵著來把咱驅使 不會去墮落這七情六慾
把這些能夠斷除 永遠離開這煩惱 顛倒 妄想 執著這些 這些就是遠離顛倒妄想 就是解開咱的繫縛 就是咱這妄想來綁咱自己 煩惱也是咱想的 想才來艱苦 這是可憐
自己綁 自己迷執 所以遠離這些繫縛 這樣叫做遠離顛倒妄想 這就是咱所求的 用這般若妙慧來解開咱的迷執
現在這個究竟 究竟即是佛 要怎樣究竟即是佛呢 菩薩依這般若妙慧去圓滿成就自利 利他 所以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所以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這樣叫做三覺圓
這樣就是究竟義 把這諸法能夠究竟 能夠去啟化眾生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這樣才是究竟
你若没依這般若去修行 去圓證這三智 三智就是說一切智 道種智 一切種智 這個來去徹見徹證 所以這個實相中 你若不了解咱本來面目 不能到究竟
所以這個就是說咱把這一切圓達 自性圓滿 迷 就是咱迷執 不了解 所以今天要依靠這般若妙慧 來啟化咱自己 了解咱自己 了解咱本來就是心明 實相中 靈靈覺覺圓照一切
通達一切 這個就是咱的究竟要學的 這條你若不了解呢 不能迴光返照 不能了解咱的真空義呢 這樣没辦法 所以要能夠三覺圓 就來先把這般若妙慧 能夠審察自己 了解自己
創造自己 能夠三覺圓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這才能夠成作「究竟」
現在把這二乘 就是聲聞和緣覺 這個雖是給你能夠斷這見思惑 度過這煩惱河 所以能夠超這分段生死海 現在就是說你若能夠有斷這見思惑呢 没這些迷執 不會去造業
這分段生死永遠没咱的份 這樣叫做四果羅漢
你有達出到真諦理 不過(只是)偏空的涅槃 偏空就是說你著空 著在這內 自性見達 不過你没出假度生 這叫做偏空的彼岸 這個呢 所證呢不能達出到究竟
所以這個波羅密呢不是光這些 波羅密就是究竟二字 就是含有圓滿 就是永遠離這二死 斷三惑永離這二死
所以到究竟圓滿 所以就是要三覺圓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這才是真實
世間的人都是皆有生滅法 這個迷執在這生死中 不能超越 永遠都不了解自己 所以不能到圓滿 所以永遠都是在這生死苦海 你若要到永久不變 這個究竟不生滅
就要了解說真正實證到這般若的實相 什麼叫做般若的實相 就是以妙慧的中間 妙察一切 通達一切 咱的本覺明 明照這實實的相 所以叫做真空義
空不是無 空就是咱的本覺明照 實相就是咱的本覺「照」 所以性相不二 性和相不二 這塊鏡明和照呢没離開 你既然明照就是咱的實相 永遠離開這些生死
能夠究竟解脫這安樂 才是說算究竟 這個實證就是說咱的本來面目 已經明徹一切 了解一切 這個能夠達出到真理 能夠啟化眾生 能夠永遠給咱的離開這生死
不是光咱離開這生死 能夠到究竟給眾生離開這生死 這樣 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說一個笑話 有一個不懂 只唸心經 人家問說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他對嘴就應啦(順口就回答說) 你不懂 就樹上三隻鳥 所以三隻鳥棲在樹上
三隻鳥棲在菩提樹上 就是說無上正等正覺 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說三隻鳥棲在菩提樹上 所以不了解這印度話 黑白解 不對哦
這個咱要到究竟 這個無上正等正覺 也是圓覺咱本來面目 咱的本來面目 不增不減 永遠都遍滿周徧 這個宇宙萬有都是咱的空相中 所以這個呢
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宇宙人生萬徹 無所不通 無所不曉 這個意思
@本文:茲將「般若」與「波羅密多」合攏來說...。 第四十頁 15行
......................(以上約究竟義)。 第四一頁 07行
現在咱來合釋起來說 般若波羅密多 般若就是永住的法 永遠不生不滅 這個本來面目 本具的性德 這個是咱本來就有的 你若得到真實的般若二字呢 就是說能夠登到彼岸
這個法 般若就是法 彼岸呢是譬喻 你若能夠有這個般若妙慧呢 當下就能夠得到這安樂的彼岸 這個就是這樣說
實相是咱本來明照 不過迷故 在這生死苦惱的中間呢 不了解咱的實相 都對外取著 所以造一切矛盾 所以咱的本覺這個明 變成無明 無明才會去造業 因為不明白
不了解自己 矛盾在這外塵 給這財色名食睡呢 把咱拉到茫茫轉 造一切矛盾 所以不能求證咱的本來 所以這些煩惱的生死呢 這個都是咱的迷執外塵
你若有這實相般若呢 就是離一切生死煩惱 有光就没暗 有暗就没光 咱明照 就是咱照 空中月永遠不會動 圓潤潤 所以轉地球的中間 再轉都是圓的
不會去給無明去(被無明遮蔽) 也不會像水裡的月 汊汊曳(水裡月隨風搖晃) 永遠都明照 所以你迷執這外塵 像水裡的月 風若動 水就動 水若動月就動
所以永遠不能求證實相
所以這般若妙慧呢 所以咱這本心經 就是要給咱能夠解脫 解開咱的迷執 這些理論上呢 能夠圓證咱本來面目 這叫做實相般若 你若究竟給你有圓證到這般若妙慧呢
就是能夠圓具這三種的智慧 能夠圓滿三種智慧 因為你依這般若妙慧來直直深入 來把修
頭一下得到這一切智 再來呢 能夠得到道種智 到究竟就是一切種智 一切智就是說咱這二乘 聲聞就是初入 能夠離苦得樂 再來呢緣覺就是能夠解脫生死 叫做一切智
什麼叫做一切智呢 就是說能夠把這四聖諦呢 能夠轉苦得樂 能夠解脫生死 所以這五蘊 十二入 十八界 十二因緣 能夠通徹了解 這樣就是說咱有得到這一切智 就是說五蘊
十二入 十八界 十二因緣 這些叫做真諦理─能夠了解 這樣叫做四果羅漢 這樣叫做一切智
道種智呢 就是把這四聖諦的道諦 能夠化無量四聖諦 所以把道諦能夠轉三觀妙用 把道諦能夠轉三十七道品 所以把這苦集二諦呢 能夠化用 把這苦諦能夠轉三苦八苦化無量苦
能夠啟化眾生 給他知苦要斷集 所以這個因就是五蘊 十二入 十八界 十二因緣 把這些諦理能夠分發 化無量無邊的諦理 來啟化眾生 對機說法 這樣叫做道種智
一切種智就是說你把這道理能夠去啟化眾生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一切圓滿 就是一切種智 一切種種的智慧 都圓具 能夠以這般若的應機啟化
去啟化眾生給大家都能夠離苦得樂 能夠解脫生死 這個就是究竟的涅槃 究竟呢就是般若波羅密多 所以這般若波羅密就是咱智慧的究竟
現在要了解這般若波羅密多的究竟義呢 這不是世間有漏的法能夠通達的 世間的智慧呢 什麼種的教 不可能能夠達出到這般若波羅密多(除了佛教 任何宗教都不可能)
所以要談究竟二字免談 只有咱這部心經能夠給你到究竟 這個究竟就是說徹證徹悟 徹悟什麼 宇宙人生萬徹 無所不通 無所不曉 所以呢這個才可以說究竟義
無論宇宙一切能夠通達 當下呢無論天庭地獄 山頂海底 要了解這以上般若二字 要了解這顯這安樂的彼岸 是依靠仗這般若 才能夠到這彼岸
@本文:要知道「波羅密多」的上面加般若兩字..。 第四一頁 08行
........................ 愚癡(六敝)。 第四一頁 18行
但是這二字來說呢 不是能夠其他的法門能夠深入的 所有一切咱這般若也重六波羅密 六波羅密就是說第一就要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所以有這六種才能夠自利和利他 這六種呢這自利就是說把咱的六蔽能夠圓達 有這光就没暗 有這安樂就離開一切的苦 所以這六度能夠斷咱這六蔽 這六度有自利兼利他
咱這部心經呢 你若要來聽要來學呢 就要有真實的願力 不可要光自利 若只要自利就不用學 可惜
怎樣說呢 所以佛不時在呵責這些孤獨羅漢 因為責備這些羅漢 說你們這些光(只做)自了漢 你光(只)了解你自己 創造你自己 自了漢呢永遠都不能解脫做佛 不能
永遠都不能成佛 所以叫做外子 你這没路用 所以你這孤獨羅漢啦! 絕對不用怕說能夠成佛 你光(只)自利而已 自了漢不能出來度化眾生呢 永遠你都執在這羅漢
所以永遠不能把這真實的佛理去啟化眾生呢 不能到佛的究竟
所以菩薩就是佛子 羅漢就是外子 所以這六度的中間 自利能夠兼利他 所以上面這檀波羅密 就是布施 布施 咱有布施的心呢 自然能夠度慳貪 把咱的慳貪就放下
不會去貪別人 咱就要給人了 怎會再去貪呢
所以這尸羅波羅密 就是說持戒 持戒能夠度咱的毀犯 所以持戒你就不會造殺業 造殺業 不會去造一切壞事 所以有持戒呢 有戒律把咱戒住 咱不敢去做壞 所以度毀犯
孱提波羅密就是忍辱 忍辱呢能夠度瞋恨 忍辱是什麼叫做忍辱 「常見自己過 不說他人非」別人罵咱就是咱不對 別人會佔咱便宜 就是咱有對人壞
所以咱這瞋恨自然就會降伏下來 所以若没到究竟來問咱自己的不對 找咱的不對 這樣永遠都不能忍辱 所以你若有到這忍辱呢 能度咱的瞋恨 咱的恨心自然就消滅
不但說會消滅能夠再去利他 利他就是說咱的不對去向他陪不對 自然他的不甘願自然就消 不是光度咱的瞋恨而已 對方的瞋恨順便把他度 所以自利能夠再兼利他
精進呢度懈怠 咱若有精進的心 這叫做毘梨耶波羅密 就是咱的精進力有到那 自然若有到精進呢 自然能夠成就 你如果有精進就不能懈怠 所以精進自然就度懈怠
禪那波羅密是說靜慮 靜慮呢會度咱的散亂 咱若清淨就没散亂心 攝心一處 這就是靜慮 這個禪呢 就是說行住坐臥皆是在定中 這樣時時都度咱的散亂 咱的念頭若没起呢
萬惡就不生 所以靜慮就是說靜靜了解咱自己 看咱自己 有被塵著否? 有迷執在外塵否 你若有在審察一切 有在精勉咱自己 來審察咱自己 這樣這散亂心呢 自然就無
你都攝心一處 都光想咱自己而已 也不會去給散亂心去 就没散亂 自然就是清淨 所以這靜慮就能夠度散亂 般若波羅密就是妙智慧 智慧呢會度一切愚癡
所以這個六度會度咱的六蔽
咱把這布施 持戒 忍辱 我再來稍微分說 咱這布施有三種 財施 法施 無畏施 所以這財 用錢 用力 種種也能夠布施 最好用這法來救化眾生 這種的布施最第一好
再來無畏施 這菩薩就是說施無畏 無論怎樣就是要啟化眾生 這個就是呢三輪體用
要三輪體用呢 就是說身輪應化自如 意輪能鑒機 口輪能說法 能夠對機說法 所以菩薩呢就是說以三輪體用 去化度眾生 若布施的方面呢 所以特別就是說衪用這種無畏施的法
你若無論怎樣來把咱問(來問咱) 咱就要啟化人 無論他多壞脾氣來把咱問(來問咱) 咱都要跟他說 所以叫做無畏施 施無畏 種種你再碰到什麼緣咱都要去度 叫做布施
布施呢 有這布施自然慳貪就没有了 就消失 持戒呢 持戒 這僧伽 比丘是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五百戒 菩薩是三聚戒 什麼叫做三聚戒呢 就是說四無量心 和四攝法
和行六度 這樣叫做三慈 這三種慈愛的悲心 來啟化眾生 這叫做三聚戒 所以這就菩薩的持戒 所以這持戒有這戒律 自然不會做到壞事 這樣叫做度咱的毀犯 不會去殺人
不會去種種 不會去毀壞種種 這個呢就是說持戒能夠度毀犯 . 忍辱呢 就是說把咱一切能夠了解咱自己 常見自己過 不說他人非 這個度量能夠含容一切 有那聖德
能夠讓他 能夠容納 度量若没寬呢 不能成就 所以這聖德若没到那不能容納一切 所以聖德就要有到一切容納 容納到宇宙一切都能夠容納 這樣叫做忍辱
自然這個能夠了解自己 迴光返照 看咱的不對 這樣咱的瞋恨心 自然就無 所以有忍辱就没瞋恨 咱這忍辱再來說一遍 要這忍辱不是那麼簡單說 要能夠忍辱 就要常見自己過
不說他人非
所以普門品在說 念彼觀音力遇火不燒 咱若有審察事實呢 有妙觀察 咱了解說觀世音菩薩的力量呢 能夠容納一切 所以衪的智慧就是通徹 了解能夠容納眾生的這機緣
譬如說這個忍辱呢 就是說對人外面 咱若没對人壞 人自然不會對咱壞 咱有不對 人家才會罵咱 所以遇火不燒就是說 遇到這瞋火咱不會被燒 所以念彼觀音力遇火不燒
(以上)這是對理來說呢 咱若說火燒厝 咱虔誠拜觀世音菩薩 遇火不會燒
這是對事說呢 這是虔誠來保庇 不過佛學不是在這 你若有妙觀察力量 能夠觀察咱過去一切 若咱没有錯人家不會罵咱 人罵咱就是咱不對 要了解罵咱的人呢 這就是瞋火在燒
他的瞋火在燒很可憐 他的瞋火在燒是什麼人害的 所以這生氣很艱苦 所以他的生氣是咱來害他 若没咱害 他不會生氣 就是咱有對他壞 他才不甘願 不甘願才會生氣
既然呷罵咱就是要找咱相罵(吵架) 找咱相打(打架)
所以呢有這觀察的力量呢 能夠了解他的苦惱 所以迴光返照 了解咱的不對 要低聲下氣 對他陪不是 能夠使他高興呢 把這些他的瞋火呢都消滅 所以自利能夠再兼利他
所以這樣才是真實的忍辱(度他人解)
---第04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