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15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16
16  84/01/01  星期日》--------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本文:【分釋】,是故空中,此四字當連貫----------。 第九二頁 01
    --------------------己初破五蘊竟。 第九二頁 07
[mp3] 00:47CD-20B22:36
「是故空中」這四字要連貫,要連貫到無智無得,到以無所得故,還得再承上起下,從這裡再講起,這是天台的教義,要七番共解,還得再連貫性去解。

「是故」二字,是從上之因緣再講起,連貫到下,到「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止,這有連貫性,這就是承上起下,這樣才能夠圓徹理論。

為什麼會成就呢?要承上,從修持起,怎樣見性?改天會再從是故空中,「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講的,再承上,再從「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再講,連帶下來,怎樣修持來成就的?這個改天會再從前面一直講下來。

我們現在就是要連下,「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智亦無得」,這是連貫性,下去講解,如果沒這樣,不能說真空實相中是如何來的?

所以無色等二字,「無」是最重大的一字,最高的意思,這些含義到「無」是極端的道理,我們要了解,後面會講得很詳細。

前「照見五蘊皆空」是約五蘊本身虛妄來說真實的理論,所以「照見」二字就是徹證,圓徹,五蘊就是虛妄不實。

所以這就是能夠深入,對五蘊的理論圓徹,真實能夠到真空實相的理性中,能夠圓徹理論,能夠解開虛妄、妄念,這一切的迷執,煩惱能夠轉開,這就是要破我們的思想顛倒妄想執著。

這個道理就是要破我們的虛妄,能夠轉來端正的思想,思惟如果不端正,都是馬馬虎虎,造一切的矛盾。所以要了解五蘊的論說是最妙,對我們心地最必要的頭一階,如果沒入,絕對不能修行。

所以這是對迷心重的人,破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再來合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色蘊外與內的和合。再來就是內外和合,怎樣和合?就是十二入,再開發十二入來附合受想行識這四蘊,才能夠破五蘊的種種迷見,對迷色重迷心輕的人,要破十二入。

@本文:己二:對迷色重迷心輕破十二入------------。 第九二頁 08
    ---------------六根為所依,六塵為所緣。 第九二頁 13
[mp3] 07:18CD-20B27:34
十二入就是「無」最第一重大,無「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沒有身體就沒有眼耳鼻舌身,其實「意」就是我們本來面目,迷故變成意。至於外色,無「色」,無「聲香味觸法」,無外塵自然就無意念,因為有六根配合六塵的緣影,才會成立思想,追究現量上就是浮塵,十二入是浮塵而已,還沒作用。

對外就只有「色聲香味觸」這五項而已,為什麼會有「法」?我們要了解「法」就是「意」,意就是我們的心意,心所發,這個心所法。

因為我們的眼睛對外塵,能夠看「有形有色」的,而心能夠發起染外塵。「聲」是耳朵所聽的,心對聲塵去接觸,接納,染塵,就是接觸,接觸就是心發起染塵,染聲塵。再來「香」,香、臭是鼻子在嗅的,不過我們的鼻子如果嗅到,心就發起執著味,香的臭的,好聞難聞,接觸這個就是心發起染塵,叫做法。美「味」好吃是我們的嘴,不過舌所感的,心會去接觸,心就會染美味,好吃,染著住了,所以叫心所法,心發起染著,這個很好吃,心所想的就是好吃,那就是對塵染住了,所以這就是法,法就是心發起去染到了。「觸」是身體接觸到熱的、冷的,硬的、軟的,圓的、扁的,種種,因緣上,包括淫欲在內,都是【音CD-21A我們身體的接觸,不過你身體的接觸,如果沒有心所法去染著,就沒感覺,就是你的心所法去染著,才有喜怒哀樂,種種的感受,所以如果沒有心所法,就沒有喜怒哀樂。

「法」就是色聲香味觸,有這些事體,五色是五個半,總共合起來五個半,開心法剛好一個半,我們的心,有外的事體(法一半),心所發起的就是著在外面的塵著,所以法境才在外面,所以色聲香味觸法合起來剛好十二入。

「意」就是我們的心意,心所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做的就是我們的浮塵,所以十二入的法境就是內與外接觸,這個「法」就是塵,所以才六塵,合來剛好十二入。

「十二入」就是六塵的緣影與六入接納,剛好成十二入,也可以說十二處,也可以說十二界,眼睛所看的,是外在有形式的,跟耳朵有差別,眼睛不能聽聲音,也不能嗅、不能吃;耳朵是聽聲音,但不能看;鼻是嗅香臭,舌是吃好壞,身是接觸,各有一界,所以才稱為十二入或十二界。

再合六識就稱為十八界,這就是說,如果沒有根去涉塵,就沒有接觸,不能成立意識的念頭,所以有根塵和合,涉入,才會生識,起念,並且所入的一切法與物質都是虛妄不實。

古名「十二處」,今稱「十二入」,這是所攝處的意思,因為有根塵和合,能夠攝塵,塵能入根,外塵能入我們的根,而我們的六根會浮塵,六根去浮塵會涉入,五識的精神去接納,所以根塵互相涉入生識(意識)

有五識接納,第六意識才有念頭,「識」所入的一切都是對十二處來顯用的,十二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處來涉入的作用。

六根六塵如果沒涉入,意識不會接納。所以六根六塵相合,生出意識來接納,才能夠有根塵和合,所起的念頭才會作用,如果沒有,不能接用,所依的都是六塵為所緣的,六根是能緣,如果沒有能緣和所緣,不能和合相應,所以有六根六塵相應,才能夠起用。

@本文:【分釋】,眼、耳、鼻、舌、身、意----------。 第九二頁 14
    -------------以八識中的第七末那識為意根。 第九三頁 05
[mp3] 17:03CD-21A05:35
眼耳鼻舌身意的「意」就是第七識的意根,第七識就是身連帶心合用。所以對外的塵著就是第七識念頭最第一矛盾,為了這個「我」,物質精神如果沒達取到我的目的,絕對不放過,就是執著這個「我」,所以這謂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

眼根對物質,耳根對聲音,鼻根對香臭,舌根對好吃的美味,身根對接觸,意根就是能接納,就是染塵,浮塵,這叫做法,意去染塵謂之法。

所以五識剛好配合意、根,意和根就是身體的總包含,全身都有這個根,全身都有神經系統,所以身體的系統對五塵的接納,意發起去染塵叫做法,所以才有法境。

所以五塵與法和合剛好六色,就是外的六色,六色就是外的污塵來染我們的意,才會生起妄念。

所以根的真義,好比草木要有根,有根的草木才能生長,如果根不旺,樹枝不能充滿,不能滿枝,根如果旺,這棵樹就很旺。

我們內在的意如果充足對外染著,六根對六塵的緣影作用,成立六識,六識也是眼耳鼻舌身意,有眼精神、耳精神、鼻精神、舌精神等,根塵對六識三合,接納,才會起用,十二入是剛浮塵,後面十八界才說六識。

眼睛是對外所看得到的,就是種種物質與草木,山河大地;耳朵的接納,就是專門對聲音,好聽難聽,這個聲界,一切種種的音樂。

「根」就是器官,就是神經系統,耳就是緣聲的作用,對一切聲音都是生起造業的較多,所以聲音最第一可怕,一聲要使人哭,一聲要讓你笑,一聲要讓你暴跳如雷,一聲要讓你氣到發抖,一聲要讓你煩惱一輩子,聲音最第一可怕,所以聲音的作用最第一可怕。所以耳根如果能夠圓通,是最第一圓徹的修持,最第一好的修持。然而耳根想圓通,很難,我們都是被聲塵侮弄,造一切矛盾的較多。

再來鼻根,鼻根是緣香味,香臭都是我們鼻子的作用,所以這都是我們器官的作用。

舌有緣味的作用,根就是舌的神經,對美味能夠去審察,吃到苦的舌就會麻,辣的、酸的、甜的種種味,都是舌的欣賞,所以這就是能夠品嚐的器官,了解到甜的、酸的、鹹的、淡的,種種的分別都是我們的舌起用的。

身有接觸的作用,身體就是接觸外物,硬的、軟的、熱的、冷的種種,包括淫欲,種種的器界,都是我們神經的作用,全身都有神經,所以身的接觸就是神經的接觸,我們的神經接觸到冷的,意就生冷。

所以這都是器官的作用,全身都能分別,是器官在作用的,所以眼睛是對外的緣起,所依的物質而起作用。

總之,眼耳鼻舌身各個都有各自理想的接觸,所以意根所攝的,都是唯心所依,叫做心所法,屬於精神方面對外執持的,根塵和合是浮塵,得要我們的心所依,才會有精神作用的。

根本上,小乘是說到第六意識,我們現在所用的是大乘法,說到八識的理論,有說到八識的理論,才能夠圓通一切,五蘊才能夠圓徹事實的作用,因為五蘊展開有八萬四千法門,如果沒分成八識,理用不到。我們這裡是大乘法,依照八識的真實去圓徹理論出來,所以這就是我們的特色。

@本文:此六根如果以生理學的名詞來說,-----------。 第九三頁 06
    ----------------眼司視,耳司聞......)。 第九三頁 08
[mp3] 28:33CD-21A15:00
我們六根所依的就是對外理想的應用,本來所有的感官都是各有各的感念、感觸不同,所以依眼耳鼻舌身(皮膚)(腦筋),來造成作用。

能夠看東西就是視官,這就是以眼來作用的;能夠聽就是耳根,這叫聽官;聞香臭就是嗅官,鼻根所來形成的;味官就是舌根,所以根就是神經系統來作用的,觸官就是我們的身體感觸外塵,一切生理學都是我們的感官來成立,心理狀態才會起作用,所以意根的根就是感官,識就是精神的作用,各具有差別。

所以每一方面,眼耳鼻舌身各樣器官所感的不相同。眼睛就是能夠看東西,耳朵能夠聽,這就都是感覺,叫做感官,如果沒有外之接觸就沒有感覺,沒有聲音耳朵就沒作用,如果沒有物質眼睛就沒作用。所以各根都是對六塵的緣影接觸,所應用來的感覺,叫做感官,如果沒這樣不能隨機應用。

@本文:又此六者有扶塵根和淨色根的不同-----------。 第九三頁 09
    ------------------,不可當為正確)。 第九四頁 01
[mp3] 32:04CD-21A17:49
六根如果沒依生理學來理論,不能圓徹,根塵和合就是體質與外的接觸,體質方面就是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皮膚與腦筋的作用,尤其是六根的作用就是對六塵,這謂之浮色,六根謂之浮塵,與我們內在所依的,裡面的精神謂之淨色。

所以浮塵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根」都是神經系統,是父母所生的身體,對現量的形狀一切去接納,這是器官的作用,都是物質的,身體是四大假合,所以身體全無知覺,是由神經來參合才有作用,身體的肉質是地水火風,如果沒有神經系統不能對外浮塵。所以耳朵能夠聽,眼睛能夠看,都是因有神經系統才能接觸。

經中所謂: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意如幽室見。因為它能扶助正根,正根是什麼?叫做淨色根,能夠扶助淨色根的作用,故名扶塵根,扶塵就是神經對外浮塵。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有神經才能夠浮塵,如果沒有神經系統,只有皮膚,則無實,不能作用,所以神經與皮膚的對外塵接觸,才名為浮塵。

浮塵根不是永遠能夠存在,浮塵根是這個身體,這會腐壞,會生老病死,無實體。所以對外能夠浮塵作用,不過不能永遠。所以如果沒有發識取境(我們的精神去取境),光是浮塵也是沒作用,我們的意識就是我們的精神,有對外取境的功能,才會對內之精神思想起作用,如果沒有勝義根不能浮塵,有浮塵根合勝義根,才能夠涉入淨色根的作用。

浮塵就是眼耳鼻舌皮膚與神經系統,勝義根就是六識,也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六識就是六種精神,有眼精神、耳精神、鼻精神、舌精神、身的精神作用,這都勝過浮塵,叫做勝義根,有勝義根的功能才能夠涉入,我們的第六意識無處看,這叫做淨色根。

所以有清淨四大的成立來起浮塵,有四大和合的身體,需要我們的本來面目來涉入才有精神作用,所以我們的精神如果離開四大,身體就腐爛。所以內才稱為淨色,因為淨色是內部,體細淨淨,沒得看,就像琉璃,不是眼睛看得到的,因為思想是各人的自性顯達的,如果沒到天眼,不能看他人的思想,所以才叫做淨色。

生理學家叫做精神細胞,其實對我們來講這樣不正確,我們的精神不是細胞,細胞是身體的菌質-神經系統,神經與精神要分別,有兩用,神經系統是接觸外塵的感覺,這是感覺而已,不能說是精神作用,你有感覺如果沒有我們的精神去接納就沒作用,所以六根六識與六塵,根塵識三合叫做十八界,才會生出理想的作用。

總之,都是神經與精神配合才會生起作用,如果沒有視()的神經、聽的神經、嗅的神經、味的神經、觸的神經,神經系統所感的都是我們這個身體的感覺,這叫做感官;不過這是對外的一種作用,實際上,我們內在的精神作用,才是最厲害。如果沒有我們的精神接納,不能有事實的顯用,根塵識三項缺一不可,如果沒這樣三合,不能起用。

十二入是對外的現量上,還得後面十八界精神作用的附和。

@本文:如上所說,眼的扶塵根,就是眼球-----------。 第九四頁 02
    -----------六根所緣的六種境界,故名六境:。 第九四頁 08
[mp3] 44:19CD-21A27:58
上面所說的這些都是有眼神經去浮塵,謂之浮塵根,浮塵根就是我們的眼球,眼睛的瞳孔,如果沒有瞳孔去浮塵,就沒有作用。所以眼睛主要就是這個眼球,眼球如果壞掉,就不能看。

所以能浮塵就是這個眼球,眼內有勝義根,就是我們的眼精神,眼精神就是能夠看的精神作用-這就是眼精神。但是勝義根是要視神經去浮塵出來的,如果沒有視的神經與眼球接合,接納,沒辦法。所以沒有眼球的人,就像瞎子一樣,怎樣都不能浮塵。所以有眼球,如果沒有勝義根,仍然不能發生作用,勝義根就是眼的精神,去接納才能發生作用。

如果你不了解,對浮塵與勝義就不能圓徹,所以這個理論就是真實對外與內有附和,才能作用。

所以「眼睛」如果沒有眼球,就不能發生作用,其他像「耳根」-耳朵如果沒有耳膜,不能作用,因有耳膜,而音聲是波動,空間無聲,是我們發出音波震動耳膜,有耳膜才聽得到聲音,音聲是我們的耳膜所接聽的【音CD-21B外只是音波而已-波動,而波動的作用就是我們的耳精神去接納,才有好壞的分別,如果沒有耳朵的精神,來隨這個意,就不能顯達,好聽難聽都是聲音,如果沒有耳朵的精神來作用,不能起用。其他「鼻、舌、身」也一樣,要神經與精神具備,才能發生作用。

「色聲香味觸法」這謂之六塵,色聲香味是對外來講的,外是五塵,是我們的心去接觸發出來才染塵,對外稱為法塵,所以叫做色聲香味觸法,變成六塵。所以六塵是靠我們的六根去染污的,塵無好壞,「境無好壞因心有」,是我們的心動搖、造作、分別、判斷。

所以同樣一件東西,各人的判斷不同,因為這六種會威脅我們的真心,為什麼呢?色聲香味觸怎麼會威脅?就是我們的心不端正,對六塵接觸,接納後愛念起,生貪瞋癡成一切染著,對六塵的緣影執持,美的醜的,沒達取到我的目的不行,這個聲音罵我很多,欺負我很多,是怎樣橫逆我,所以對此執持,我們的意反念,造業。所以都是六塵來埋沒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來面目因五塵與五根接納及五識的運用,才生出生滅的變態。

所以為了對外的真實,不了解這是成住壞滅,真實不能永遠常住,這是假的,我們的心理是動,我們對塵一切的動念,為了這個我,對六境取著,要達取到我的目標,所以這都是對外塵的緣影來埋沒我們的自性,如果沒有六塵的緣影,我們的心理狀態不會變化,所以有六塵的緣影,也有你的念頭的作用,所以境無好壞因心而分別,造就一切,造成五蘊的塵著。

所以心理與生理,對外的接觸,一切都是為六塵來染我們的神經與精神,打擊我們本來這個自性,產生心理變化,所用的都是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造這些惡業,才來生死輪迴不息。

所以如果沒有這六境來讓我們接觸,我們不會起變化,也不會起作用,所以因緣的成立,自然的變化,都是我們的心理狀態,不是外,而是內,是我們心理的作用。

所以五蘊分十二入、十八界,就是要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對外塵接觸,讓你能夠安立,造就無罣礙。所以這些理論就是要成立對六境能了解都是成住壞滅的,讓你能夠了解,才不會對外塵執著造業。

@本文:「色境」,眼所見的一切對象-------------。 第九四頁 09
    -------------,謂之變異味。餘者例此可知。 第九五頁 06
[mp3] 55:15CD-21B06:19
現在再來詳細了解六境-色聲香味觸法,感觸的真實。像「色境」就是外,眼睛所看的一切都是,所見的對象是青黃赤白種種,長短,與男女的形貌美醜。所以眼睛所對的,看到美麗的物質就起愛念,男的看到女孩子漂亮就起妄念,就要感觸要淫欲,種種,才會造作強姦,種種的壞緣。所以眼睛所看的境,對外都是美色,才會生愛欲。對物質上的要求與美色的要求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精神與物質作用。

「聲境」就是耳朵所聽的一切,所對的都是我們的精神去接納。對外是緣起,音聲有好聽難聽,像音樂演唱,種種男女的音聲,種種的境,就是我們耳朵所聽的。耳朵最第一微妙,聽到好的聲音,越聽越微妙,越愛聽,聽到難聽的,氣呼呼。

所以對聲音的感覺,一聲聽到就氣呼呼,一聲聽到就哭不停。譬如張三遇到李四,說:「你父親死在哪裡!」,哇!一聲就哭出來了。但一聲:「喔!你發財了!你中了什麼,我知道你中了六合彩,中了什麼奬!」,馬上高興得笑咪咪。所以一聲要讓你笑,一聲要讓你哭,一聲要讓你暴跳如雷,什麼人說你怎樣啦!馬上起身氣呼呼的,我不甘願,我要報復。

所以聲音(聲塵)極其可怕,耳根如果沒圓通,很可憐,都被聲塵所誘拐,造一切的矛盾,所以聲塵是我們最第一要警戒的。

所以眼睛與耳朵是最第一難領受的,所領受的都是那些壞的,沒對好的去領納,好的你不想,壞的就馬上不甘願,所以對色塵和聲塵要特別注意。

再來「香境」,香、臭這是鼻子的接納,一切都是我們嗅的味,香臭一切,像龍涎、麝香,檀香、沉香、脂粉,與男女的身所造的香味,像噴香水啦種種,這都是香境。

「香境」你要了解,像麝香是製造而成的,這是工巧所成立的。麝香是一種山狗的睪丸,叫人在後面一直追,追到牠無處逃,走投無路,睪丸就一直脹一直脹,一直大,大到最後不能再跑,人又圍在四周一直喊,一直放鞭炮,山狗氣極了,牠就將睪丸咬掉,喔!那隻狗就死了。所以麝香就是山狗的睪丸來製造的,這是工巧來成立的香。

像栴檀、檀香與沉香都是自然香,胭脂和脂粉的粉味就是和合香,和合製成的,有香料與粉土來成立,而男女之間有的就愛噴香水,種種,讓那個味道能夠好聞,使人會喜歡,所以香水也是和合香,東西混合來製成的,像鳥糞來造的香水最第一香,牛糞也能造香水,越臭的做起來越香,這你們不了解,我是實際有圓徹,臭的製起來變最香的,最臭的變最香的,如果你曾看過製作香水,就知道了。

「味境」就是舌的感覺,一切甜的、鹹的、酸的、澀的、苦等的飲食,好吃難吃,就是舌的接觸。所以舌的神經會去浮味,有感覺就是我們的精神,舌的精神接納,味才能夠顯出來,所以鹹酸苦淡等一切的滋味,都是我們舌的精神與神經來和合成立的,所以才能成美食與厭煩。

感「觸境」就是身體感觸的一切對象,冷暖、輕重與柔軟等,一切都是我們身體的接觸。譬如摸到衣服,喔!這很柔軟或硬繃、好壞都是我們的身體去接觸的感受。所以這是感觸,以及到男女的關係,男女的交合也是我們的精神感覺,我們身體的神經對外接觸的感覺,分出好壞,這個好壞就是我們的心所法對境而生,我們的意就是精神,對外緣起的一切對象。

所以眼耳鼻舌身對外的感觸,都是我們的精神接納才有好壞,五塵與五根就是我們的精神思想來成立作用,不過這都是一個幻化的形影。外塵形影如果沒有六根與六塵來接觸,精神不會去接納。外為何是幻化的緣影呢?一切都是成住壞滅,不能永遠常住,這就是假,是幻化,是因緣成自然的變態,造就生滅,都是生生滅滅。

所以六塵與我們的六根具足對境接觸,我們的真實「意」的成立,才有可意不可意這兩種精神。聽到好聽的聲音,就可意,這很好,聽到難聽的在罵我們,就不可意,佔我便宜,看到好看的,漂亮的,就可意,這很好,如果是我的多好;看到醜的東西,就討厭,不要,不要看,就不可意。

所以都具足和合,變成俱生、和合、變異三種,有成立意識,一切可意、不可意才能夠成立,所以這都是我們的精神,對外的塵緣去接納。

所以你要了解,我們的思想如果不正確,被境拉去團團轉,造一切的矛盾。矛盾就是我們的思考不正確,對塵執著,造一切的外緣,來成立貪瞋癡,有貪瞋癡的成立,有我執,而有這個我才會對外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都是身體所造的。

內之精神會發出貪瞋癡,而身體是會造作殺盜淫,要殺死人也得身體拿刀來殺人,要去偷東西也得這雙手當賊去偷拿,淫欲也是這個身體看到美色,愛欲生起才去強暴,若成立意念,和合或不和合,這都是我們的精神思想起念,對一切外緣由我們的意來作用,成立愁苦、憂愁、苦悶,一切的煩惱都是對外境緣起,我們的心理變態,造一切的苦惱。

所以對外生起的接觸,一層一層,來對聲與見以及思想,造一切的俱生,俱生就是我們的心理具生一切,造惡業或是造善,而有俱生就是我們對外塵的和合,有對外塵的和合生起變異的心態,具生一切的惡業與善行。

至於對外的俱生、和合、變異,也是這三種。像栴檀和沉香的香味都是它自然俱生,本來就具足這個香味,所以這叫俱生物,這個香味是它本身具足的,本來有此沉木,就會香了,有這個沉香木,自然就具足,與檀香的木材具足,都具足清香。再來由異物和合的人工製作,像香水和麝香種種,都是因緣和合來製成的,人工製成的和合香(和合而成的香叫做和合香)

至於物質會變異,像肉你平常聞無好壞,是肉味,但是如果你放到腐臭,那就是變異,物質變異會臭。像水果怎樣變異?小粒會酸,大粒就會甜,所以一直成熟,自然增加甜味與香味,這是變異,這都叫變異。像甘蔗會甜,這是自然的,也是變異出來的,小棵時不甜,越大棵越甜,越大棵越甜,所以就是變異甜。

像黃蓮的苦,這是俱生的,黃蓮的本質就是苦,自然苦,這就是自然,它的本性就是苦,所以生長出來你去摘它就是苦了,你吃起來就是苦的,所以這是俱生味。

美味與苦味一切都是有和合與變異來成立,東西要有好味道、要好吃,如果沒加鹽、味素下去,不能變好吃,這就是和合成立的。所以食物應該用煎的?還是用煮的?還是用蒸的?這都是和合而成的,隨時它的變異成立,這個好吃難吃,好味壞味,甜酸苦辣,都是有變異與俱生的成立。我們以前講的就是這樣,如果沒這樣,你不了解接觸成立,為什麼有苦樂?有香臭?有種種美味?這就是和合、變異與俱生三種來成立,才有這些的成立。

@本文:前五境(色聲香味觸)的道理-------------。 第九五頁 07
    -------------,何以故?能劫一切善法故」。 第九五頁 13
[mp3] 1:18:00CD-21B26:02
前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緣影,是引導我們來成立這個理念,我們要明白,外之六境如果沒有我們的理念就不能成立,因此才叫法境,法境,就是對外了解法境都是成住壞滅,是假,不是真。

換句話再來講,因為一切事情都是我們的思念執著,譬如以前受人輕視、侮辱,就會不甘願,一切都執著住;以前別人對我好讓我感念,於是對他就成立歡喜,使我們有所愛的感動。一切好聽的就是我們的耳朵所聽的,喔!很好,對我們的精神安慰種種,這都是過去內心意的執著,時常在想,回想過去,這都是幻化不實。

我們要了解過去的就過去了,不要再執著,過去的緣影如果你執住,苦惱隨時都會隨你的心而起。所以法塵就是我們的相對待,我們對外接觸一切的感動,成就幻化的心態,造成矛盾。我們之前被人罵,現在想到又不甘願,喔!你罵我欺負我,如何又如何,我們在虐待自己,卻不知道,你不了解這樣是在虐待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被他罵,過去了就算了,聲音也不會打我們,何必現在再想?我們在想,如果他會難過,這樣來想是應該的,我們去想是蹧蹋自己,他會知道你在不甘願嗎?不知道!所以這個矛盾就是我們自己的幻化,造成我們的意境造業,所以有幻化的思想,要了解過去的就算了,不要再想它,若想起來就要將它擺平,過去了就不要理它,算了!這樣就沒事情。

但是凡夫都不是這樣,反而執著外緣一切,所以法塵是最第一可怕,我們的執著,在幻化的心態中,時時著外緣。所以十二處各個都可稱為法,為什麼呢?就是對外的接觸,外的六境就是法處,法塵造成你對前五境起一切的精神思想,這叫做自性矛盾,埋沒我們自己,在蹧蹋我們自己。

意根對立的,就是對外境的徧攝,對一切都執著,這都是你的矛盾。【音CD-22A眼睛看到一個美女,喔!糟了!這如果沒讓我追到手,沒娶到手,沒如何又如何。這是我們所攝的,徧攝一切,我們想要,也得看人家是否想要,如果人家不要,只是自己妄想,行嗎?所以迷就是迷失我們自己,在侮弄我們自己,蹧蹋我們自己。

所以法境就是攝取我們的精神,這謂之六賊,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個賊,因為這六個賊來劫我們的神經與精神,有六根為媒,這就是媒人,六根對六塵的接觸就是媒人,由媒人深入六塵,侵入我們的精神意念,所以會劫我們的本性,使之埋沒。

所以凡夫就是迷失自己,不了解自己,一切的功能不會正確的應用,被六塵所侮辱,所以六賊就是在劫我們的精神思想,造一切矛盾。

我們的功能就是要了解,我們要對法境審察真實,該用就用,不應該用就不要去想。所以六境就是六賊,我們如果能來應用就是實相,能夠審察真實,這就是我們的真實實相,本具的;若迷,對六境執著,這就是我們迷執外塵,造一切的矛盾。

涅槃經云:「菩薩摩訶薩,對此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善法故」,對外的六塵緣影執著,就是由我們內在的思想,本來我們是有一個善緣的思想,但被六境所拖累,變成造惡行,這都是我們的矛盾,對六境不認識,被這些害到悽慘無比。

我們要了解六境是要劫我們的自性起矛盾的,外境是因緣具足成立的,自然的變化,我們能夠去觀察,審察真實,本來就具足,精神物質不會亂用。所以我們對境能夠轉,心能轉境當下即是佛;心如果不會轉境,遇境就作用,造一切的迷執,常在六道輪迴不息。

所以生死輪迴都是由六境和意識接合,所攝的一切,造成我們自己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生死都是由此起而產生。所以我們現在所要學的就是對六境要審察,對緣起要了徹事實,這就是我們具足審察的因緣,有智慧來判別,我們的精神思想就是正確。

@本文:無眼耳等的無字,有兩種說法-------------。 第九五頁 14
    -------------------己二破十二入竟。 第九六頁 06
[mp3] 1:29:36CD-22A05:00
為什麼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字有兩種說法,第一、離因緣,眼等和外塵都是假,了解因緣成立,自然的變化。所以眼睛就是對各項的事物,六根是無自性,與外之六色(六塵的緣影)都是假立,假設來成立的。第二、六根對色等六塵起用時,能夠不起妄念分別,就沒有眼耳等的虛妄不實,一切的作業就是由「無」字,就是成立「無」作用。所以對外(色聲香味觸法)不貪取,謂之無眼耳鼻舌身意。

所以離因緣,隨其因緣,能夠審察因緣,若能成立,六根六塵六識就不起作用了,這就是我們的精神作用,精神能夠對外六塵緣影去審察真實,這叫真空實相中。所以有虛妄不實都是我們的迷執,如果沒迷執,就沒有這些虛妄不實,能夠審察就是真空實相。

所以要了解,在實體上,是我們自己沒能力,才會讓一切外塵將你埋沒,如果你能夠悟妄本空,妄也是我們的精神作用,就是我們的本性埋沒才謂之妄想,如果你融合相歸本性,能夠審察真實,對外塵就無體,自性本空,空寂,所以外塵既沒作用,我們的自性就寂寂,明明寂寂,無礙。

如果你能夠循塵作用,找六塵的緣影來起用,這就是般若智慧。為什麼呢?你不僅不被塵染,還會去觀察,有三觀妙用,對塵能夠審察真實,事與理能夠圓通,中就是理論圓徹,這樣哪裡有塵著?有罣礙呢?就是以塵來起用,造成我們的智慧,能夠起觀照,成大般若。

大般若就是佛的境界,宇宙人生萬徹,一切寂照無礙,這就是大般若。大般若就是深入真實,宇宙人生能夠圓徹,才是純然的真實般若。所以才叫做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我們對這字「無」-沒起作用,就是對眼耳鼻舌身意沒起作用,既然眼耳鼻舌身意能不作用,就是無色聲香味觸法,無這些的形成,就是我們本性寂照無礙了。

大般若經云:「眼處但有名,乃至法處但有名,眼處空,乃至法處空」,就是取這個意義。所以眼耳鼻舌身就是一個名,如果你對這個法(色聲香味觸法),這對外本無自性,這如果能夠空,六根六處如果能夠歸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能夠應用一切。所以「無」就是沒起用,一切都是本空。

本來面目為什麼稱為「空」?空義不是那麼好講,如果沒見性,不能了解真空妙義,空就是本來面目,為什麼說空呢?明故無一物,說空。若說有,無處看,若說無,明照宇宙一切,萬徹一切,所以才說空。「空」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實際本來面目就是明故才說空,無物。

外的空呢,萬有一切都是歸本源,所看得到的山河大地都是土來形成的,所以一切如樹木、石等都是由土變化出來的,歸處還是土,石頭也會化去,會腐朽,終歸會變土。所以原來的物質就是土,空就是它的本質;內的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外是畢竟空,畢竟空是怎樣呢?地球如果破裂,山河大地歸真空妙有,畢竟空就是真空妙有。

我們要了解這個意思,不要被埋沒,都是我們的真實本來面目顯達一切,萬有是我們的眼界成立,而我們的眼界就是我們的精神作用,而我們的精神就是我們的自性,能夠分別起用就是自性通達,如果你不會起用,被六境拖走,就造一切的矛盾。

以上是對迷色重的人和迷心重的人所說的,都要由「無」來起用。所以精神作用都是五蘊的思想,就是精神作用,迷色重就是十二入對外執著,迷色重就是對外六塵緣影的接觸執持,造一切的矛盾。

這就是六根六塵和合,所作用出來的。對五塵我們的心所發的,法塵就是我們的心與色,我們的心一半,如果沒有色的事體一半,我們不會去染,有外的事體一項與我們的眼睛看到心顯達,所以外一半,內的心想發出對外的色境染著一半,所以外有五個半,合我們的意半個,剛好成六,剛好變六塵。這樣外有五個半,合我們的五根剛好十個半,十個半合我們的意根與心,意發起去染塵剛好一個半,剛好變十二入。所以法就是我們的心所發的,叫做心法。現在這些就是在破十二入,對塵著重的人破十二入。
(第16卷完)
---第17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