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18
《卷18
84/01/08
星期日》--------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十八界表
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本文:十八界表(色心俱開)----------------。 一○一頁 01行
-------------------並意根為七界半。 一○一頁 06行
[mp3]
02:17【CD-23 B】09:40
「十八界」就是說,前五根來對外的五塵去接納,因為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根就是神經系統和少許的精神叫做意根,意根來接六塵,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現在這是根與識,識仍是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心王,所以接納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說六根、五識與無表色合起來剛好十一個半,合色聲香味觸五個,剛好十六個半,十六個半合我們的心王-我們的第六意識一個,外之法塵是我們心所法半個,合起來剛好十八,三六十八界,十八界的工作昨天就已經說得很清楚。
因為迷色重的人是破十二入,心色俱迷的人破十八界,十八界就是接納叫做受,合在一起叫做受,受會連帶第六意識心王-想,有受才有想,思想會對這些法塵去造業,都是心所法迷失自己。
「眼界」就是眼根、眼識,對外之物質(山河大地等)染著,眼界分開差不多有三萬個法門,因為關於眼界的事最多,眼睛看到錢也會起愛念,看人家富有我們也會羨慕,看人家窮我們也會對人輕視,種種,單單金錢問題就有很多因緣成立。
再來精神對種種物質,各人有各人的興趣,有的愛欣賞古董,有的愛欣賞字畫,種種,各人的欣賞和愛取不同,所以物質精神分很多類,可以說好幾萬類。所以物質與精神的和合,去造業緣的人,都是為了物質精神,為了「財色名食睡」,這都是精神活動去作用的。
為了「金錢」而有種種的煩惱,為了種種的不合理想,金錢上的來往不理想,種種,欠人錢或被人欠,種種的因緣,造業很多。
關於「色」-美色愛慾,這都是我們的精神思想與神經系統,統攝愛慾,因此來造業的也很多,萬惡淫為首,有的通姦害夫,種種的因緣,有的愛不到要傷害致死,也極多。
所以「財、色」是很大的因緣,所造的業都是有關這些較多。
再來就是「名」,為了名利不擇手段造一切矛盾,這也很多。有的要升官,有的想要富有,想要好名聲,在種種因緣上來造業的也很多。
「食」,愛吃美味,造種種殺業,這也都是我們迷失於食物,都是我們矛盾的因緣,愛吃就抓來殺,造一切殺業,都是因我們貪食美味。
「睡」,懈睡,就是說懶惰不工作,吃飽只想睡。這分兩種:一種是愚癡,一種是懈怠,在種種因緣上,造一切矛盾。
「眼」,我們的眼睛會造極多的業識。
再來「耳」,耳朵對聲音,因聲塵而造業,聽到一句話不甘願,就不放過,就爭執吵架,種種聲音,會使人造業,會使人煩惱。所以一聲會使人哭,一聲使人笑,一聲會讓人暴跳如雷,一聲會讓人一輩子不甘願,一聲會讓人煩惱一輩子。所以一切都是苦惱,為了聲塵來造苦惱也極多。所以這些聲塵的業力牽引,也有好幾萬種。
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對治這些,有眼耳鼻舌身對外攀緣,所造的業力都是由我們的思想,歸納都是我們的心,萬法唯心,一切唯心,唯你的心。全在於我們自己的裁判,好壞,要放過人,不放過人,要造業,不造業,都由我們的心來顯現。
所以五蘊對六塵的緣影,所造的業力,都是由於牽罣,埋沒我們自己,在侮弄自己,所以五蘊就是身心不安然。
若由受入來明察,能夠圓徹,對外的事體圓融,這就是最第一妙,妙就是三觀妙用,能三觀妙用才能夠由五蘊啟發,來普化眾生,如果你没有三觀妙用,做不到。
所以有三觀妙用,配合六相,配合事體,有事體也得要義理能分齊,義理如果不能分齊,不能應用六相。而義理要分齊,得要現量比量,要怎樣立量?「立量」是最大的問題,就是理論要安立,對理要反顯事,事要顯理,以理要奪事,以事要隱理,能隱能奪,能夠緣一切的事體。所以對六相能夠和合,才能夠理論圓徹。
所以有這些緣起,理論要造成,也得再配合,能同時具足相應否?我們要跟美國人講話,如果不會說美國話,就不能相應,所以理論要相應,語言也要相應,如果不相應没辦法,所以理事要隱要奪,首先要能相應,同時能夠相應。
再來,這個事要如何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喔!這得要圓通,一即多,多即一,這個到後面我們如果講完後,再從五重玄義與七番共解及義理分齊,這些融合來說才能通達。
今晚所說的是把五蘊結納,我們就是有這個身體才有六根,有六根才能夠浮六塵,有六塵緣影要有六識來和合。所以外是六塵,內是六根-「浮塵根」,再來五識-「勝義根」,勝義根連帶六識、七識、八識這叫「淨色根」,這些如果你還不能詳細了解,可以再問。
所以對外緣起,我們內在來審察,若迷則對外塵著,心所法對塵染著,造一切的矛盾,就是我們的思想,萬項都是我們的心,萬法唯心,一切依心,善惡都是我們的心,自己開導自己,創造自己,造業也是你自己創造你自己的惡業,要善行也是你自己的善心來造善,依然是你的思想,萬項都是你的思想,迷就是思想,如果你了解一切,開悟,就是我們的明照,當下即是明照,我們的心當下即是明。
這個問題很深,如果你五蘊没圓徹,没從三觀妙用來迴光返照,審察自己,找自己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如果找不到,要應用也没辦法,要如何教化人?五蘊要如何創造理論?這都是我們的妙觀察,對義理分齊能夠圓徹,造成一切的妙法,所以能對機說法,這都是我們五蘊的教化,最第一妙。
學佛初步對五蘊如果没深入,絕對不能端正我們的思想,思想若不端正,没辦法修持,任憑你如何修,都不能成道。所以五蘊是學佛的人最第一初步的踏腳,最第一難行,最第一難就是五蘊,最第一難入,也最第一難行,所以五蘊如果没認真深入,絕對不可能成就。
五蘊如果圓徹,當下即是四果,五蘊如果你實際圓徹,當下即是善知識,善知一切,善知識就是知道世俗人的識心,如何造業?如何矛盾?就是善知一切的業識,我們的識心是如何矛盾?所以善知識能夠對你開導,能夠對機說法,這樣就是善知識。(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到此講完。)
@本文:戊二:破二乘法相─分二─己初------------。 一○一頁 07行
-------------涉歷三界輪迴六道的一種由來。 一○一頁 13行
[mp3]
18:29【CD-23 B】24:47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叫十二因緣,因為文中簡略,第一是「無明」,再來「行」,再來「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再來「生」「老死」,這就是生死輪迴。所以流轉門生死不息,都是十二因緣的牽帶,所造的業力,無始以來都讓這十二支在旋轉而生死不息。
所以一切因緣起,會生起種種的自然變化,所以對緣起,我們會隨無明來造緣,造一切的矛盾。所以緣起,我們的心思像工程師,要創造怎樣,都隨我們的因緣之變化,造一切的矛盾。所以生死就是由此來造緣由,一切的因緣成立,無始以來就是因這十二支在輪迴生死,一切都是外的事體和我們的思想共立,造一切的矛盾。
關於這十二支,「無明」就是前世所造的,不明白,「行」就是行使,造惡的業力,之前業力的牽引,才來牽「識」入胞胎,識心入胎內叫「名色」,名色就是父精母血,後面會再講清楚,有名色自然就生「六入」,有耳朵鼻嘴身體和手腳,種種成立之後,再來就出生後接觸外緣,「觸」得再「受」,接受外緣一切環境,所以在環境上,物質精神會起種種念頭,生「愛」,有愛念才會去執取,「取」就有因了,有取就有業緣了,你既取就已經去造業,殺人放火種種,做壞事情,就是成立業力,就是「有」,有業緣了,有業緣難免得再來「生」與「老死」,再來生,再來死,這一切都是眾生無始以來在三界輪迴,在六道輪迴不息,就是由這十二支來牽引所造成的。
現在先講流轉門,至於要如何還滅無明來解脫生死,後面會說清楚。
@本文:二乘人雖破我執,而法執尚存,------------。 一○一頁 14行
-----------------,感時遷而入真道」。 一○二頁 05行
[mp3]
24:08【CD-23 B】28:50
「二乘」就是聲聞、緣覺,要破我執與法執,這十二支的因緣就是要破我執與法執,因為實相門中,本無這一切的妄念,本來就無這些,不過我們平生隨前世的因緣,不了解虛妄不實,所造的都是以假為真,不能圓融理論,故不能破十二因緣,在此輪迴不息,因為執著而造一切矛盾,就是這十二支所造的。
如果你能夠突破這十二支,突破無明,就是成緣覺,緣覺就是不生不滅,當下即是,梵語稱為辟支迦羅,就是說緣覺,也可以說辟支佛,辟支就是因緣所成立,辟支佛就是因緣覺,隨因緣來覺悟叫因緣覺,簡稱為緣覺。為什麼叫「緣覺」呢?就是隨因緣來成立,能夠安立,離開十二支,解脫生死,名為緣覺。
【音CD-24A】有一種獨覺,什麼叫「獨覺」?佛不在世時,隨因緣造善,之前有善巧,安立方便,造好因緣,所以現在來,看到樹葉變黃,就知道葉子快掉了,冬天到了;看到樹葉變翠綠,就知道春天到了,了解這是緣生緣滅,而成立緣覺,所以叫「獨覺」,自己獨自覺悟所以叫「獨覺」,通常成立的都是緣覺較多,獨覺很少,「獨覺」是佛不在世時才有。
通常都解釋為「緣覺」,緣覺就是生於佛在世之時,有理論,聞佛說法,了解十二因緣來悟道,這樣謂之「緣覺」。其實,不一定佛在世,佛滅後我們有佛的經典,造成我們好的因緣,能夠來學,來悟道,這也是「緣覺」。像現在佛不在世,不過有這部心經,讓我們能夠來研究,了解五蘊皆是因無明而造一切的迷執,你能夠深入,破我執或是破見思,就是成四果。
所以有佛的因緣,造就我們能夠圓徹五蘊的理論,能夠對別人開示,這謂之「善知識」,善知眾生的業識,能夠解開眾生的業識,這樣就是「善知識」。所以這都是我們依因緣來成立,造成我們自己研究,來立這個道理,來悟道,這稱為「緣覺」。
所以因緣成立,了解因緣的變化,成就佛道,有這個緣起,來依佛的教化,而解脫一切的苦惱,進而了脫生死,這就是緣覺聖者。像四果羅漢可說是聖者,為什麼是聖者呢?他就是解脫生死,超越三界,我們普通凡夫跟不上,所以稱為聖者,超凡入聖就是聖者。
生於佛前佛後的眾生,並非永無成佛的因緣,還是有。像現在佛已不在,不過他的經典還存在,就是他的聖德還存在,我們就是還有因緣可以學,能夠了脫生死,所以並非佛不在世,就不能成立解脫生死。
如今有這部心經來了解一切,外是緣生緣滅,能來悟道,這樣就像「獨覺」一樣,單單能夠了解物質是緣生緣滅來悟道,這樣也是「獨覺」。
獨覺就是「秋觀黃葉落,春觀百花開,看物變以悟無常,感時遷而入真道。」。無常就是萬有都是生死問題,生滅不息,能夠遣除我們一切的矛盾,離開我們的矛盾,頓入了脫生死的法門。了解本來都是生死不滅,雖生生死死但永遠不會滅,一切凡夫能夠超凡,就是對一切的幻化没攝入,能夠解脫生死,這樣就是遷入真道,有真道讓我們了徹,離生死,這叫「緣覺」,因緣來覺悟,離開生死,叫做「緣覺」。
@本文:如是觀察因緣生滅的道理,--------------。 一○二頁 06行
------------------此為小乘辟支佛果。 一○二頁 11行
[mp3]
34:15【CD-24A】06:14
我們要了解人生在世,我們的修為就是由善緣起,所以有善緣,自然就有因緣來成立,讓我們能夠有了脫生死的道理,所以因緣生滅之理就是要讓我們解脫生死。
有因有緣就是生滅法,了解會生滅不息都是矛盾自己的,能夠觀察真實的道理,這樣獨自覺悟,能夠解脫者,叫做「獨覺」。以你的善緣來契合你的本質,成立悟道的真實,這樣叫做「獨覺」。
雖說當有因緣才能悟道,其實各人有各人的因緣,並非一定要受佛的教化,或是善知識的教化,才有辦法,其實不是說,無佛或無善知識就不能成立獨覺,是由你的心能夠善解一切,造一切的善緣,這樣呢,這類的聖者都是以前佛在世之時,就已聽到,有成立善緣,所以有了善緣,今生來之後,能夠善行,惡業的緣没入,來結成好的善緣,因為我們的思想上,以善而能生道,如果無善,免談!
所以一字「善」,能萬化,不是那麼簡單就可稱為善,喔!我來布施,我來造橋舖路,這樣就叫善。真正的「善」是能夠善用一切,善用一切就要有智慧,有智慧深入才能夠善用一切,所以有善用,有因緣來成立,自然就成聖者,如果你無善緣的成立,難又難,再怎麼學佛都無效。
所以做人要廣結善緣,不要去造一切的矛盾,我們跟人不好,就結一個惡緣,有惡緣難免就不能成就善果。所以要多結善緣,不要一點點也不放過人,不放過人,每每要與人計較,所以愛計較的人,絕對不用學佛,度量不寬闊的人,學佛無效。所以我們自利,光是一點兒虧都不肯吃,別人就不跟我們和合,這種人要怎麼成就?我們做人就要有善緣,我們的心思有端正,對人好,人家才會尊重你,才能夠成立,有好的因緣,才有好的修行。
總之,十二因緣這個法門就是要你來造善,結善緣,這是要覺悟之首項,如果你没造好的善緣,没辦法,要悟無生,證到善果,不是那麼容易。所以就是你平時有好的善緣,有那一切善念,用十二因緣法才能夠破我們的無明,這後面會再說。
現在講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後面要還滅無明,你没有多結善緣,没有善心,度量不寬闊,無明難破。什麼叫做「無明」?你小事就不甘願,小事就不放過人,種種,都是無明起,造業,你既没度量,無明絕對不能破,一點點都不放過人,學佛不能成立,你再怎麼學,都不能成就,絕對不用學,度量不寬闊的人,絕對不用學佛,絕對不能成就。
所以有好的因緣,才能夠成立緣覺,也可以稱為辟支佛,辟支佛是印度的名稱,辟支佛果就是緣覺,我們稱因緣覺悟來成立,解脫生死,這叫緣覺,因緣覺,簡單稱為緣覺。
@本文:【分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一○二頁 12行
--------------乃由悟而入聖,是樂因樂果。 一○三頁 02行
[mp3]
41:49【CD-24A】12:37
【分釋】十二因緣的成立,「無無明」之「無」字,我們最高的講解是空無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如果你無明盡,乃至老死就盡,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就是十二支最第一必要,從有無明乃至老死,這句就包含流轉。
「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這句,無就是空,空無明,斷,無明如果斷,老死一切盡斷,所以乃至無老死,空,就是說連生也盡,這樣這滅就盡,無生就無滅,有生自然就有滅,生死,乃至因緣所生的,所以如果你能夠破無明,一切這些就都滅盡,所以能夠滅無明,就是不簡單了。
「乃至」是縮短簡略,十二支簡略的說,雖說有十二支,「無無明乃至亦無老死盡」,這樣就是十二支都簡略起來,最初無明是緣起,造一切的矛盾,所以最必要的也是斷無明,如果没有無明,一切就無了,也無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再來就是生與老死,這十二支都是我們無明的應用,造一切的矛盾,才有生死輪迴,無明如果滅,生死就都滅。
所以我們現在於實相門中,所要了解的就是要怎樣來滅無明?行、識就是我們迷取,如果無無明這支,就無行、識,無行、識就無名色、六入,無六入就無觸,無觸就無受,無受就無愛,無取,無有,無生,無老死,這些都是無明的起因,要滅要從無明斷。
所以了解一切緣起都是因無明,才造一切的迷執,連環帶這十二支,如果無無明,就不會連帶這十二支,這個真義我們不能不了解,因為緣起而造業就是無明,有無明難免會牽識入胞胎,流轉不息,有生難免就有滅,滅就是死,生與死,這就是十二因緣的「流轉」。
如果你能夠還滅,無明如果斷,老死一切都斷,就没有輪迴的相狀,會輪迴就是這十二支來成幻,造一切的苦惱,這就是苦因苦果,十二因緣法的流轉門就是我們的苦因苦果。
「還滅門」就是在開示我們一切,解脫生死的法門,如果由還滅,無明如果破才能夠入聖,無明如果没破難以入聖,所以十二因緣法的還滅門就是我們的樂因樂果,要破無明才能夠成立解脫生死的法門。
@本文:何謂流轉門?這是一種譬喻;-------------。 一○三頁 03行
--------------是逆觀十二因緣,屬淨緣起。 一○三頁 08行
[mp3]
48:46【CD-24A】18:17
何謂流轉門?這是一種譬喻,凡夫就是在生死無盡,都是由本來的,迷而造一切的矛盾,無明起,造一切的流轉生死。
像山泉水,這個水流轉不息,再怎麼流入海,水還是流不完,所以流動不息;像車輪的輪圈,再怎麼轉也没離開輪軸,所以旋轉不停。
所以無明的旋轉,造一切的生死,就是無始以來無明的造惡,來流轉生死,這叫「流轉門」。如果没有無明來流轉,就没有生死,也没有六道凡夫的法規,就没有這些生死問題。
我們現在要解脫生死,要有這個還滅,還滅什麼?要還滅無明,無明如果斷,一切煩惱生死就全斷,就没有這些生死可言。所以能夠攝歸真實實性,叫做涅槃,涅槃就是解脫生死,解脫繫縳,所以以還滅來稱呼,還滅無明。
而要還滅,這個理論就是三乘聖者解脫的法。什麼叫三乘呢?「聲聞」入「緣覺」到「權教」,都得要從無明來斷,才能夠成解脫。
無明就是我們緣行,無明緣行就是說我們無明起,行就是去造業,緣起,行使惡業,有行使惡業,識心自然就有罪業,有惡業來成立,才有孽生(孽緣)來成立,所以業就是我們自造。
我們現在要修緣起論來打破無明,如果没從緣起論,永遠就成孽緣,孽就是自己自作孽,自己不明白,不明白才來造惡業,來生死輪迴,所以有業緣的成立,難免就有生的機會,有生難免有老死。
所以「流轉門」就是由無明緣起,造一切的惡業,在流轉不息,好像車輪,轉不出車軸心。
所以我們要了解,要觀察十二緣起,十二緣起都是無明染著,現在就是要由無明來滅,如果没滅不能盡脫一切的苦惱,無明如果滅,才能夠盡脫一切的苦惱。所以萬惡是緣生,萬惡也是緣滅,所以緣生緣滅,難免生死不息。
無明如果滅,無無明就無行,無明如果滅行即滅,行如果滅識心就不會投胎,生就滅,乃至老死滅,生滅都是我們有業緣的成立,有生難免就要有老死,所以如果没來生,老死就滅,這是流轉門的順序,滅無明這十二支就都滅。
所以這樣再說回來「還滅」這二字,前面這因果是屬流轉門緣起,從老死倒轉回來,這叫做還滅,還滅這十二支,名字上,如果你没這樣解釋,不能圓融。所以從老死要還滅到無明滅,這叫做「還滅門」。
@本文:在要講流轉門以前,當先把十二因緣----------。 一○三頁 08行
----------------,起妄謂之枝末無明。) 一○四頁 02行
[mp3]
56:18【CD-24A】25:07
「無明」起,所造的惡業,被一切幻化不實所迷,造成一切的煩惱,這就是根本無明的造業。所以無明最初就是一念的妄動,不覺真實,迷了我法二種空理,眾生不了解五蘊的幻化不實,妄執四大自身謂之我,對六塵緣影來緣起,自心的變化,所造的都是以我執,執著器界一切因緣法,迷住這個我。
無明起,行一切的惡業,才來投胎,出生就能夠接觸外塵,漸漸長大就又執著愛,愛就是五蘊的念頭,第六意識生起愛念,有愛念起,就轉到第七識,第七識就是貪瞋癡,有貪瞋癡才會執取,執取就會去造業,有造業難免有業識--就是有,有業因難免後面有業果。所以妄執我法,有這個我,萬項都得依我,這個我是假,你不了解這是四大假合,真心是我們的妄亂來迷執,造一切的矛盾,失去我們本來面目,所以這都是對外的緣起執著,為這個我來執著,去造一切的矛盾。
所以貪瞋癡,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此十惡不赦,都由無明緣起而造這十二支,迷昧,造一切的矛盾,以迷來埋真,埋沒我們真實的本來面目,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被無明所遮蓋,為了假設的這些迷事,造一切的惡業,所以「迷事無明」。
所以不了解萬法不是實有,萬法都是緣生緣滅,不了解這是假,根本去迷理,這就是没有理論,叫做「迷理無明」,没有理論去解脫這一切的妄見,所以以假為實,以萬項為實,無理論,這叫做「迷理無明」。所以這都是我們一念之差,没深入理論,一念不覺,造成一切的萬惡。
我們現在要學的,有中道實相的理論,就能顯發一切,要了解無明-「迷事」和「迷理」等一切妄見,就是由我們的見思煩惱來生起,才有生死,所以我們要斷見思,如果没斷見思,難免惡業不能消。
所以見思如果没斷,惡業就不能消,有惡業都是由我們的見思所生起,生出無明,來行惡業,所以著於邪見,邪見名為「見思無明」。
在見解上入偏,對外緣生起一切的矛盾,造成無明,造業,這都是我們凡夫不能悟真諦理,不明白真諦理,著法,成立邪見,造業。如果你有俗諦理,了解俗諦理,就是了解外一切萬有都是緣生緣滅,【音CD-24B】能夠圓徹事實,這叫俗諦理。
著於空寂名為「塵沙無明」,因為二乘理論没深入,還有塵沙無明。為什麼理論不充足就是權教菩薩?對!你有入空理,但是無始劫以來無明造業的塵沙,這些惡業未盡,成為權教,不了解,這樣叫權教菩薩,不了解中道的理論,中諦理不明白,著二邊叫「根本無明」。
二邊就是空、有,只有俗諦與真諦這兩條而没有中諦理,没有中道的理論就還是迷覺,没到正式的正覺,所以這叫權教菩薩。執著真理,根本上不是說有理論就能夠滅盡無明,你光空有二邊執著住了,我就著空了,了解啦,不會起妄了,不對!你既然没有中諦的理論來教化人,根本就還迷失於中道,這叫「根本無明」。
若無中道真實的理論,不能圓徹修證真實,深入真實。真實的菩薩就是九地,有見性才可稱為菩薩,權教還在迷,還有我法二執,根本中道的理論還不能圓徹,所以不能見性,雖然没造惡來講,不能有實際真實的善行,有中道的理體才能代佛宣化教化眾生,這樣才是「實地的菩薩」。
我們要了解真實,怎樣才是真實?到權教菩薩還不是究竟,即使到八地只是不退轉而已,還是權教,還未成立實地的菩薩,九地以上才有見性,真實宇宙人生萬徹,這樣才是實地的菩薩,我們就是要了解這些,才能夠成立。
@本文:行是造作義,指一切行為,--------------。 一○四頁 03行
------------隨母氣息上下出入,名為識位)。 一○四頁 10行
[mp3]
1:08:23【CD-24B】03:46
生死是由「行」來成立,如果没有「行」一切的惡業不會入生死,所以依「無明」造善惡,無明是怎樣創造的?就是行使,對外牽引來造業,這就是行,以行緣這個識位,自然業識就是成立八識。
所以人生就是第八識叫做總報王,為什麼叫做總報?無始以來的業力,善惡的種子都在第八識,緣生也是八識來投胎的,所以叫做總報王。隨我們的因緣業力來受報,所以緣起,所造過去的業力,攝受未來的生死問題。
所以這是善惡不分所造的一切種子,都是不正確的,由業識隨身,難免要來投胎,有這個業緣,隨惡業來追求與我們有緣的父母,才能夠去投胎。所以緣起都是隨緣變化,而因緣的變化就是生死流轉,而生死流轉就是找與我們有緣的父母才來投胎。
當時,我們的父母交媾就是淫慾,而我們的緣起,就是四邊都黑暗,一見淫光,一道光,喔!我們就闖進去,闖進去就是由業力的牽引,隨我們的父母來投胎,所以淫光如果現,我們的神識也是會淫感,所以會妒爭。
總之,都是為了邪淫,我們的念頭也是淫慾,男的看母親如同妻子,而女的看父親如同丈夫,所以在父母的身邊想爭取,才昏昏迷迷,順淫光進去投胎,所以一念就是愛心起,也是由愛。我們一生對淫慾如果没改,永遠都在生死,所以戒淫最第一要緊,好淫的人,難以斷滅生死。男的就是愛母憎父,也是吃醋,女的是愛父憎母。你們没到那個境界,不能圓徹這些事實。
受胎的種種因緣,都是納識為胎,就是流念愛慾的心才來受生,如果没流念愛慾的種子,自然就不會來受胎,既然受胎,以父精母血來成胞胎,神識迷迷糊糊,既入胞胎,在臭穢之中叫做胎獄。在母懷孕期間,我們的神識入胞胎,就是污穢的胎獄。所以在這期間,你就知道慘了!糟了!又輪迴生死了。
因為有神識入胞胎,業識隨父精母血來自然演變,成立凝滑,就是父精母血來成立的,最初第一念而入的,成初胎,最初入胎的叫凝滑,這叫第一念的入胎。
止觀云:「初托胎時名歌羅邏,此時即具三事,一命、二煖、三識」。初托胎時叫做歌羅邏,我們稱之為父精母血合攏,這就是初入。而初入胎就有生命了,在母親的胎盤裡,以父母的精、血成立我們的命,就有煖氣,在胎內活動,識心隨母胎的緣起,在母胎內都在吃這些污穢的東西,也都在活動。所以「識」就是在胎內隨母氣息出入在活動,我們得接受母親的呼吸,我們才有氣息的上下,所以有母胎的煖和吸這些污氣才成血,才漸漸成立,才會變化,這些後面會一段段來說。
@本文:名色,名指心識(即神識初投胎時-----------。 一○四頁 11行
--------------四、中年位,五、老年位)。 一○五頁 05行
[mp3]
1:18:02【CD-24B】11:42
何謂「名色」?就是初投胎時,是一個名謂之「色」,因為神識不明白,投胎之時只有形體,只有父精母血來成立一個形體,還未形成肉團,由初念著胎盤轉為名色,這是一個名「色」而已。
為什麼會只是一個「名」而已呢?就是父精母血,赤白二渧來成立胎色,這叫名色,初入胎之時稱為名色。所以心物二合還未成胎,這只是心與物而已,我們的心就是第八識入胎盤,初成胎色叫「名色」。
所以愛念起才會入胞胎,入母體之時,隔一切,隨因緣來成立,有因中的變化,之後精神、物質就都會具足,初投胎之時,六根還未成立,只是心識,顯發了別的功能。
因為有這個心,所以稱「名」,雖說有心的作用,是想動但動不了,只是歌羅邏,心來攝持凝滑,所以稱為名,是一個名叫「名色」。
初投胎之時,形體都還未完全,五官也没成立,没有肉體,所以才不能稱為身,叫做凝滑,所以這為「色」。
所以初入的變化,才變嬰胎,嬰胎的變化成長才出胎,六根完備時才能夠出胎,這個階段都是我們人生在胎內的發育,有一個次第。
所以就是分成五位,首先入胎,第一個七日時叫做「羯羅藍位」,羯羅藍就是歌羅邏,也叫凝滑,也可說雜穢,因為父精母血來結成的,這個名稱才為「色」,有這父精母血來成立「色」。
精血的交合後,第二個七日才成立一個「皰位(頞部曇位)」,圓圓一粒就像皰。
第二個七日過去,漸漸長成瘡疱,漸形成第三個七日,變較硬的軟肉,這叫「閉尸位」,有「尸」就是有肉塊,硬硬而已,所以這叫第三七日。
再漸漸成立,第四個七日叫做「羯南位」,成一粒肉塊,小肉塊,叫做硬肉,第四個七日,七四二八天就成立一塊小肉塊,硬硬的肉,這是第四個七日。
再來第五個七日名為「鉢羅奢位」,此時就像只有腳和頭,形位還未充足,因為神識在胎內,這五個七日如果成就,才稍微會活動而已。
由第五個七日漸漸到第六個七日,這就有一個腳形與頭形出來。
到第七個七日,七七四十九天才成立「嬰兒胎」,胎形成立,胎位完成,才又漸次成立。
所以投胎後這五位就是這樣,一直成長著。至於出生後,也是分成五位,嬰兒位、童子位、少年位、中年位、老年位,有這五種的變化。
今晚講到這兒,後面從六入(六根)再來講。
(第18卷完)
---第19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