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32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33
33  84/03/11  星期六》--------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以無所得故! (承上)
   是故空中 ---無苦集滅道。
@本文:四諦如果照順序來說,應該先因後果----------。  一一九頁 16
    ------------------,是很值得效法的。  一二 04
[mp3] 00:56CD-44A05:27
苦、集、滅、道這「四諦」是怎樣分發?為什麼分發中,以果來先說?而因落在後?這要了解四諦法,就是知果才能夠滅集。

人生問題都是由苦,有苦才知道說:「哦!可憐啊!」,才一句:「早知!」。所以先讓你了解果,才能夠追求集因,所以「苦集」二諦就是人生問題。

再來,「道滅」二諦是修行問題,因為眾生都是貪瞋癡成立-集因,尤其是不了解果,因為造因才有苦果。道法就是要消滅一切的苦惱,如果没有道不能滅集、苦。所以有道法來成就我們的智慧,才能夠安立涅槃的果證。如果没有道諦,不能安立滅集苦這二諦。

所以聖者所證的真理都是出世間法,成樂果,道是聖者所修證的法門。所以出世的樂果就是由了解道諦,有這些道理能夠圓徹,才能夠消滅一切的苦惱。

「苦集」二諦是世間有漏的因果,所以因因果果都是屬於迷的方面,迷的眾生受生死輪迴,都是「苦集」二諦造成一切的矛盾。「集」就是眾生的迷執,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才會生出苦果。

聖者是悟這些道理-種種的「道」,能夠圓證事實,能夠歸納寂靜-樂的因果。所以證「道」因才能夠寂「滅」,叫做無苦。寂滅就是一切圓寂,圓徹理論,證寂,這就是樂果,樂因樂果。

「苦集」二諦就是苦因苦果,所以生生滅滅都由「集」,集能生這個生死,「集」就是造成苦的因,一切後果都是依一切的集因,所感受的果。

如果你能夠了解因果,就要由道諦來滅一切的苦惱,有種種的道理顯發來開導。所以由五蘊的理論能夠圓徹,開導我們一切離苦得樂,端正我們的思想,能夠證到一切的涅槃。

「道諦」就是能顯,「滅諦」是所顯。所以顯用才能夠實際圓證事實,這是我們要學的苦集滅道。

@本文:以上苦集滅道的道理總算大略講完了----------。  一二 05
    -------------真實徹底明白此理謂之「諦」。  一二 11
[mp3] 07:10CD-44A10:26
「四諦」照順序來說,應該要先因後果,謂之「集苦道滅」。為什麼會先說果,而後說因,謂之「苦集」呢?這我們要了解,滅道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凡夫不了解理論而去造因,所以藉由這個苦果才來了解。因為不了解因,因就是會成就果,有因難免會有果。所以為了要容易化導,要讓眾生先了解苦,其次才能夠了解因,如果没從果來讓你們先了解苦,種種的苦,你們不會了解要來斷集。

尤其是涅槃的成立,就是要由果證,如果没有道諦的果證,不能入涅槃,解脫生死。這就是我們所要欣慕的,將來要怎樣有道來領導我們自己,創造我們自己,能夠有解脫生死的法要?就是由知苦斷集,所以慕滅才能夠修道。如果没知苦不能斷集,所以才能夠去慕滅要修道,這是佛陀教化眾生,引誘小機的人,一種善巧方便,讓你們能夠深入教法。

以上所說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寂滅,苦集滅道的道理,總算大略都講完。

為什麼有「諦」?諦的含義有二種,第一就是「審察」,第二就是「真實」。審察真實才能覺知真義去圓徹。如果没有真實了解,不能說是諦,諦就是圓徹事實,這樣才能夠說是諦。因為真實不虛,這就是理論方面能夠圓徹,究證事實,審察真實,能夠真實解脫三界的生死。

所以人生問題,迷的方面就是以苦為樂,萬般都是不了解自己。因為在精神上没審察事實,所以濫用,有我執與法執。而我執、法執就是我們矛盾自己,侮弄自己,有這個我,究竟都是攬生死,不能解脫。所以凡夫就是一句「早知!」,才來可憐。

如果没有「道諦」來解除「苦集」這二諦,都是在三界生死。所以有真實的理論,審察事實,才能滅集無苦,這就是審察問題。所以理性都是得真實圓徹,才能永斷生死,如果没有斷苦集二諦,不能出世間的生死。所以人生都是在六道輪迴不息,為了苦集,無始以來被五蘊埋沒,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

現在我們有「四諦理論」來讓我們審察真實,這是出世的道法,真實能夠使眾生離苦得樂,要能夠安立真實的理論,來圓徹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審察一切苦惱都是由我們的心而創造的,如果没有苦集二諦,不會去招感生死。所以理論有圓徹,才能夠滅因無果,斷集因就没有果報。所以要修道法,才能功行圓滿。

「道」就是以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破一切的迷執,破開我們的迷執。如果没有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道理,不能化解生死;有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才能夠化解生死。所以有「道」的理論,才能圓徹五蘊、十二入、十八界。

所以「集諦」才得以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來成立,安立我們的解脫。這就是讓我們能夠頓證涅槃的真實,徹底地明白。所以真理就是我們的諦,「諦」就是認識事實,審察真實,才能圓徹生死的理由。

@本文:凡夫迷此諦理,不知生死是苦-------------。  一二 12
    -------------此為聖者悟於諦理而得解脫也。  一二一頁 01
[mp3] 16:44CD-44A18:28
所以凡夫迷故,不了解諦理的真實,因為不明白,才來受生死的苦惱。所以迷苦諦,反倒認苦為樂,這根本都是我們的身心不自在,以假為真。

為什麼「以假為真」呢?因為在世間,為了物質精神,我執生起,迷戀物欲,生出貪瞋癡,所以迷在集的諦理。不了解這都是我們的集,依業來受報,這就是輪迴生死的主因。你們絕對要了解這些道理,好來滅一切的集,如果没有理論來滅集,不能成樂。所以有這些道理才可證真實,歸入涅槃的真實道理。

所以這些諦理就是要能夠了徹分發,才能夠成立。眾生都是甘願在苦海萬重波,永遠生死不息,都是不肯學佛,不要修行,所以才迷道諦理。因此在生死苦海中,迷迷茫茫,輪迴不息,在六道受生,不能解脫,這都是我們不了解四諦的運用。

聖者有這些諦理,能夠覺悟三界根本都是火宅,在三界一切都是苦,所以聖者就悟出『三苦』-苦苦、壞苦、行苦,眾生在苦海無邊。

「天界」的天人也有滅,福如果盡,就會再墜下來。所以福如果盡,帽花就萎,五衰相就現,帽子戴在頭上就很痛,腋下就會生臭汗,全身臭穢,衣服就一直破,一直舊,破舊,座位會坐不住,緣盡就栽下來,栽下來就到六道去輪迴。所以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苦,都不了解這些苦是極苦,三界也極苦,天人就有五衰相。

再上去「無色界天」,一切就是靜坐來滅思想,滅到一切都滅,這叫做滅盡定。像這種,爬得愈高,摔下來就愈嚴重。所以「行苦」,八萬四千劫,八萬三千九百五十劫,再過來就一直出定了,所以無想定很可憐,跌下來,碎屍萬段,出定就一直苦一直苦。所以三界像火宅,行苦就是三界最高的無色界天之苦,這是最高的,摔下來反而苦惱。

人生有八苦!什麼『八苦』呢?「生、老、病、死」這叫做正報,這無法避免,再來「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以苦說不完,第四苦叫做「五蘊熾盛苦」,萬般都由五蘊的身心不安然,造成一切的矛盾,對外、內,一切,身是對外的負擔,心是對一切環境的作用。

『八苦』中的「生、老、病、死」這無法避免。

再來「愛別離苦」,人生為了恩愛與生死的離別。所以子孫愛、父母愛與兄弟愛,朋友愛,種種,這都有個情感的離別和苦惱。最第一可惱就是感情不能結合,這種苦就是會自殺,最第一可憐,就是感情最愚癡,最第一可惱,想不開就自殺。再來就是父母的生死、離別,生離死別,不能追求讓他多活幾年,所以愛別離,這也很可憐,極苦!再來就是兄弟情,生死、離別。再來就是母子,譬如母子要離開,像是要去當兵,也很痛苦,要離別也極苦惱,所以這是「愛別離苦」。

再來就是「求不得苦」,人生有貪瞋癡,求不到這就很痛苦。最可怕就是感情求不到圓滿,這也極苦。所以萬般物質生活,不能圓滿我們一切的理想,這也是求不到的痛苦。種種生意問題不能順利,求不到順利,這也很苦惱,這也是求不得。萬般不能圓滿我們自己的必要,因為求不到,這樣也痛苦,這也是苦。

再來「怨憎會苦」,我們做人不能度量狹窄,受不了被人家佔便宜,不原諒人家,時時都會結怨,有那怨恨,見面就苦。我們學佛的人,第一心量要大,要原諒人家的一切。如果心量狹窄,哦!那是苦楚自己,蹧蹋自己。心愈窄的人福愈薄,心量愈大的人福愈大,這是事實的。所以我們如果没有度量,當下自己心量狹窄,一念之間,喔!你拿我什麼東西,你對我怎樣,你對我怎樣,那個苦惱就無邊。所以心量狹窄的人,極苦無比,極會結恩怨,怨嘆別人。所以怨恨是很可憐,時時都是苦,想到就苦,想到就苦,所以心不甘願,可憐!會痛苦。

再來「妒爭」,妒爭就是兩個男人想愛一個女孩子也會妒爭,兩個女孩子想愛一個男孩子也會妒爭。生意方面,我做得好好的,你再來做,這也是妒爭。所以要有一個量度,學佛同行要相照顧,不要相妒忌,我們讓別人賣一點兒不要緊,大家互相能夠好相處,才好做生意。所以要了解「妒爭」極其可憐,有的生意如果拼下去,拼到虧錢也在拼,這樣不是兩敗俱傷嗎?

所以要體悟「苦諦」的理論,三界一切都是苦。能夠審察苦的由來就是由集,悟集的諦理,能夠用這個理論。所以「道諦」轉來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集諦」就是以四科來啟示我們。所以「集諦」也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來迷執我們,諦理能夠圓徹,了解而悟出五蘊就是我們迷執外塵,造一切矛盾自己,侮弄自己。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我再重解一下。主要,第一個字「色」就是外色與內色,什麼叫做外色?外面就是六塵的緣影CD-44B色聲香味觸法【CD-44B】這是六塵的緣影,內有「我」-這個身體謂之我,這是四大假合,這是物質的,這謂之內色。因為有內色才會起用,有這個身體,有我們的精神,有神經系統,所以有頭目,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六塵去攝取,六識的審察,所以第六意識生出愛念,造業,這都是由第七識行使。

所以有「感受」,來生出思想。「想」就是生出貪瞋癡,愛念起,送到第七識。「行」,行使你的我的,一切要達取到我的目的,造成能要怎樣,所要怎樣,才能達到我的目的,行使一切的惡業。「第八識」的決斷,喔!好!差使身體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些惡業,都是由心去造成的。這是第八識的決斷,如果現量不能做,就含藏起來,改天再來做,第八識就是含藏識。所以一切物質精神,由我執造成一切的萬惡,這都是因為五蘊的攝取,所以迷失我們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讓你們了解都是由這此原因,既然知因,來滅因就無果,就是要端正我們的思想,要用五蘊的理論來開導我們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以心來問我們的心,以心來滅我們一切惡念的心理狀態,就是轉念頭,這就是慕滅。

所以「知集慕滅」,要怎麼滅?就是理論能夠圓徹,才能夠滅集無苦。所以同時能夠了解真實的道理,能夠得到涵淨寂滅,這個理論是可證的。能悟滅諦理,才能夠明白各種修行的法門,如果没有道諦的理論,不能圓實來修行、修持、證果,所以要有道的理論。

「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苦。這就是集的因,集才轉來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去分發。五蘊的諦理如果分發出去,有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可以證一切,解除我們一切的苦惱。

五蘊就是我們的對治,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對治我們一切的迷執,所以慕滅就無苦。這就是有道諦,就是聖者的悟道,對我們開發理論,讓我們能夠圓證事實,深入研究,這就是我們要親證了解的地方-四諦的分發。

@本文:四諦法門,是佛成道後,開始在鹿-----------。  一二一頁 02
    ------------按聲聞所證的果位其階段有四:。  一二一頁 12
[mp3] 35:22CD-44B04:45
「四諦法門」就是佛當時在鹿野苑說的,他睹明星而悟道,用『四悉檀』-世界悉檀、為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用『四悉檀』去轉,用第一義諦,第一義空,第一義悉檀去講最高的佛法-華嚴經,說一真法界。一真就是一真如,都是在講我們的本性,就是最高的佛法,讓你們了解你們的本來面目。這都是講給菩薩聽的,一些四果羅漢都退席,聽不懂。最高的法門就是一真,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一真如,就是我們明照宇宙,都是我們的真如理體,這就是圓證事實,第一義諦。

因為用『四悉檀』要轉法輪較難,所以來鹿野苑,才用四諦來轉法輪。首先來鹿野苑度五比丘,就是用四諦的說法-苦集滅道,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苦,種種,解釋苦因,才有苦果,再來募集,「集」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開導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與十二因緣的生死,勸導五比丘,讓他們了解,能夠修持「道」諦,來滅「集苦」。

所以這就是佛『初轉法輪』,他的功夫首先就是「示轉」,啟示這五比丘,要了解一切苦惱都是由我們的心念,起種種的思想,要能夠滅苦惱,就是由思想-我們的心念去破開,用五蘊來開導他們。用譬喻讓五比丘能夠了解,他們才會信受奉行。所以這也是佛所說的法要,就是方便來教授眾生,如果没用五蘊來教導眾生,不能脫離苦海。所以「苦海萬重波」,有五蘊讓你們圓徹,能夠離苦得樂,把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滅,就是證涅槃,解脫生死。

這就是讓你們了解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像車輪的旋轉不停,輪迴不息。會流轉生死都是在「愛取」二支,有「無明」去行使「愛取」,才有生死不息,無始以來都是因為這樣而造成一切的矛盾。所以「愛取」二支就是由貪瞋癡造成,也是我們的心念一切。所以用五蘊來配合,來轉法輪,能夠教化人,讓你們能夠離開生死,達到這個目標,這就是轉法輪的聖用。所以聖者就是「示轉」,開導你們,讓你們了解。

再來就是再「勸轉」,因為鈍根的人如果没再三跟他開示五蘊,讓他能夠證道來滅苦。所以應該要信修,如果没從四諦法去修持,不能證果,所以再「勸轉」。

第三就是「證轉」,證轉就是一切理論圓徹,大家都能夠知道,圓徹集諦。我們都是以我來收集苦惱,要以理論來滅除集,以理來滅集,就是我們能夠親證事實,用理來滅集就無苦。所以道就是能夠讓我們觀修,有道的法門-這些理論,能夠讓我們繼續去圓徹。

『三轉法輪』就是因為佛慈悲故,依眾生的根緣直說。「三轉」就是指三項勸導眾生,讓眾生能夠知覺,能夠以佛的理論來慕滅離苦,親證到一切的真實,能夠解脫生死。所以處處就是要說法,來教眾生直下去承擔,才能夠警覺我們自己,如果没勤修,不能成就聖者。所以佛的純性,對人生能夠覺悟了徹,才用三轉法輪來度這五比丘後,出來就是四轉四聖諦。

佛四十九年的說法,不離四諦。『四轉四聖諦』就是「道」,首先是阿含時,再來方等時,般若時,到法華時就是四轉,所以到法華時就是没有四諦的理論了,親證事實了,到那就是無作,無作四諦,大家都一佛乘,到法華大家都能夠成佛。所以這個理論最高,首先是日出高山,現在是日落高山,最高的法門-一佛乘,這我們要了解,所以要親證事實。佛一生說法,没離開四諦。所以修四諦能夠證果,所說的證果總共分四段,接下來,再來說。

@本文:初果須陀洹(譯為預流,又名入流,----------。  一二一頁 13
    -----------總上四果屬佛教小乘部類聲聞眾。  一二二頁 07
[mp3] 46:13CD-44B13:17
現在特別從四果再來說,「初果」就是須陀洹,須陀洹就是入流,為什麼稱為入流呢?因為深入理論,有深入了解五蘊的理論,叫作預流,也可以說入流,入聖者之流。因為有從理論進來,就是已經能夠了解八忍八智,無漏十六心,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如果盡,就能夠證到初果。

此處不用再講這些,因為初果就是五蘊有入,了解五蘊的理論就是聖者的入流,入聖者之流。因為我們有五蘊的理論,不需要八忍八智,就是指有五蘊的理論就有相當的智慧了,能夠了解我們的見思都是我們的迷執方面,能夠了解見惑,所以對外的因緣成立,所造一切的矛盾能夠頓開,這叫做「初果」,初果就是聲聞。

再來「二果」也是聲聞,二果叫做斯陀含,就是再一來,入二果就是因為這欲界九品的思惑只斷六品。每一果都有九品。因為我們就是有見思惑,九品就是由因感果,有這些思考,了解有一切的妄念種種,才有愛惡慾七情具,一切喜怒哀樂都是本具的,人生的愛慾能夠斷,斷愛慾,而且能夠斷除貪瞋癡,這就是見到修道位,有修道就會慕滅,慕滅斷集苦。這就是說,再來,如果没有後三品全斷,不能成就四果。因為二果羅漢就是再一次,再來生死,名為一來。

再來「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來了。因為他了解生死,能夠斷欲界後三品,種種見思盡,見思盡就去除欲界的煩惱,離一切的煩惱,就解脫生死了,没有欲界生死的果報,故稱為不來,不用再來欲界生死,隨我們的意思,要不要來生,隨便我們。

如果是「四果羅漢」就斷除一切,所以稱為阿羅漢,譯為無生,絕對不用再來生死了,已經不會再來三界生死。因為九品見思惑一切斷除,已經没有這些了,不用再來受生受死,絕對不用再來,在五不還天。所以色界、無色界一切都斷除了,每界都有四地,每一地都有九品;總之,,八九、七十二品的思惑都斷除,這都是我們的迷執,才有見思惑。在欲界九品之中,都是見思不斷,而四果羅漢就是連前欲界九品共八十一品的思惑完斷,所以才證到四果的阿羅漢。因為有見思二惑,才來三界生死。

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這心經後面五重玄義之後會再講,在184頁有那些表,讓你們看得更清楚。

因為現在就是要滅一切的苦因苦果,我們能斷盡,就是不用再來三界受生,永遠都無生。這就是小乘的極果,最小乘的極果就是四果羅漢,這就是諦理一切都圓徹。但是著空,一切執偏空,就是都不用生死了。「初果」是小乘法見道位而已,這還是有漏的,不能達到無漏的真實。

所以要能夠照見真諦理,這就是「二果」、「三果」的修道位而已。有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些真諦理,能夠讓你們了解,所以二、三果去修道親證的,這就是他有真實的理論,能依理修行,慕滅斷集苦,所以他能成就二果和三果。

若是「四果」,那就無學位。為什麼無學位?就是他見思惑盡了,證到真諦理了,不需要再修再學了。因為到此地步,就是他理論圓徹了,就斷盡生死了,所以證實一切都圓徹理論,五蘊能夠分發,事實已經成立見道-真諦理,所受的就是說,他到此境界就是實際可稱為善知識了。所作所為都能夠正辦,有正道的理論,所以不受後之生死,就是證「集諦理」的智慧。

總之,以上四果都屬於佛教小乘法的聲聞境而已。即使讓你到極果-四果羅漢,也還是執在偏空,還是小乘的法門,不能達到真實見性的目標。

@本文:佛法分為世間和出世間兩種,-------------。  一二二頁 08
    ----------------四諦法門便屬這一類的。  一二三頁 05
[mp3] 58:30CD-44B23:06
一切佛法都是脫離世間法,都是出世法,世間種種都是因不了解,所以在世間苦樂參半,不能解開我們的迷執。

佛的出發點就是說,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小乘的人是觀念上,對佛教只了解自利的目標,為了自己要解脫生死,而來自利,只想這樣而已。不了解佛法是出世間法的精神,要了解真實自利是要利他。

所以大乘就是有覺悟的觀念,我不只是要自利,以教導要來利他,有要利他的精神之目標,讓所有眾生能脫離苦惱,所以以度眾生為主。

大乘菩薩所修的法門是超出三界,且能夠救度眾生的因緣,成立大家能夠離苦得樂,能夠到安樂的境界,能夠得到不生不滅,離開一切苦因苦果的生死苦海,脫離三界的苦宅,所以求證真實的不生不滅,讓眾生能夠入究竟涅槃,所以菩薩就是大工具。

小乘人只是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没有要度眾生的心,只是獨善其身,所以不能說是大乘,這叫做小乘,只是獨善其身而已,我如果解脫生死就好了。

「乘」有大乘、中乘、小乘,有這三乘的意思。所以「乘」就是要載運眾生到那個目標,到目的地。所以佛法仍有凡夫與聖者的差別,聖者有四種差別,聲聞、緣覺、菩薩和佛,有這四種差別。

「小乘」人入初地,就說他很好了。因為小乘人他的目標就像自行車,能夠載自己而已,不能再載多少。「中乘」像牛車,能夠載一車,没多少。「大乘」的慧根像大火車,能運萬物,就是指運載無限,這叫做大乘的菩薩,就是大車。

所以聲聞謂之小車,緣覺叫做中車。緣覺有兩種,有的只是自利而已,不能利他,所以緣覺者對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能夠圓徹,諦理能夠分發,這謂之善知識,這所載的没多少人,也會教化人生;所以善知識,也會教導人,不是光只有自利,也有利他。

像這部心經所入的都是大乘法,自利同時就要利他了,懂多少就要教多少。所以有自覺覺他的精神,有這個習氣,這叫做大乘法。所以我們從這裡進來,一入就是要自利利他了。

所以不是只利益我們自己而已,如果是這樣的修持,最没用。所以佛不時在苛責這些羅漢,說:「你們這些死羅漢,你們只有自利而已,不想要利他。如果没有你們自利要來利他的精神,佛法就滅」。所以苛責這些羅漢,這些死羅漢,没價值,這就是敗滅佛種,因你自利没利他的精神,只是獨立,獨善其身,這樣的佛法,即使讓你解脫,也很可憐。所以時常在苛責這些羅漢,你們得要出來教化人,代佛宣化,你自利當中,要再利他,這才是真實學佛的精神。所以在果證中,如果没隨時來教化人,没辦法成大乘者,所以要有教化人的精神,才能夠稱為大乘者。

根本上,一切的因果都是我們的業力,無始以來【音CD-45A因、果、因、果在流轉,這都是我們的不明白。小乘人就是能夠超出一切的界限,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內就是都不能了脫生死。因為世間的業力、因果,種種,而在六道輪迴不息。什麼叫「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在這六道輪迴不息。所以一切眾生都是受業力的業感,所造的一切,我們前有說過了,十二因緣中,果中再造因,有因難免就再來感果,所以受業力牽引不息,讓業力來支配,所以受生不息,不能了脫生死。

所以世間都是因果的定律在輪迴,我們如果能夠解脫一切矛盾,頓開一切,就能離開生死。如果没有業力來作因,無因就無果,有業因就有業果。所以從果來尋因,如果果中再造因,這都是不利於我們的。所以我們要從果中來找因源,其實如果要自利,就不要造業力來感果,從這個方面去追求因,所以滅因就是我們的解脫,如果没滅因,不能無果。

所以一切苦惱的眾生,都受無明而來造業力,在苦因苦果中,追求自利,只求利益,不了解生死可怕,不會來學道,實在是很可憐。

我們既知業力因果可怕,所以要追求五蘊,除惑、業、苦,解脫生死。要了解諸法無常,一切都是無常的,本來面目没有生死,迷故才有生死。所以有四諦的因源,讓我們悟了萬法,求得一切我執能夠破,我執若破,涅槃就成就。所以寂靜,離苦得樂,這是究竟的,四諦是究竟的法門。

四諦是我們唯一修行的目標,四諦的修法就是小乘的修法。不過,四諦更是大乘的說法,大乘如果没用四諦去開導,不能圓徹教化眾生。

眾生就是要求道滅苦,求道滅苦,所以募集,「集」就是我們的因,而求「道」才能滅集苦,如果没求道,不能滅集苦。

聖者,菩薩就是以道來滅集苦,所以以道理來宣導,教化眾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以四諦的教法,諦理分發下去,四諦分發出去有無量諦,無量法,所以四諦如果分發下去,三藏十二部經典都講不夠,這是事實。

@本文:話說轉來,怎樣叫做無苦集滅道?-----------。  一二三頁 06
    -------------全體即真,故曰無苦集滅道也。  一二三頁 15
[mp3] 1:14:34CD-45A05:38
現在再來講,為什麼會說「無」呢?這是菩薩的修持,這究竟「無」,無苦、集、滅、道,這四句就是菩薩所圓徹的「無作四諦」。所以雖說無,不過,菩薩有般若的妙智,照見五蘊皆空,所以照見一切苦惱都是我們的真空實相,哪有四諦可講?因為一切苦都是我們的心所創造出來的,是我們的自性迷,思想顛倒,才有苦,真實本來面目哪有苦呢?也無生死。所以本來面目,清淨本然,具足一切,圓徹一切,哪裡有四諦法呢?就是「無」!

不過,世間一切的苦集,就是迷妄的眾生,被這些虛妄不實的物質生活種種所迷昧,所以在三界生死輪迴。菩薩慈悲故,才再用四諦法,教以苦集二諦是虛妄不實,所以這個法要就是以此道理來開導五蘊,來滅苦集,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這都是我們有「道滅集苦」,這就是菩薩的真空實相所親證的理體,所以有圓徹才能夠教化人。

所以一切的形形色色,都是因為對諸法不明白。人生究竟是因什麼來迷失自己呢?就是無始以來『三細起六粗』,對六塵中的緣影執持,一直攝取來,無始以來的無明像塵沙,喔!執著來到這兒,實在是無限大了。塵沙無明是我們無始以來所染來的習氣,現在要離開苦惱,習氣上要轉,還是很難。雖說菩薩有理論,能夠圓徹教化人,可讓我們修證來講,不過,有理論想轉境,為難!遇境要轉,就要硬拉,喔!如果没這樣硬拉,没辦法。

所以你要了解,自性本然,空寂無礙。本來就無生無死,就是讓五蘊的迷執,埋沒我們的自性,自己遺失自己,不了解自己,才來顛倒夢想執著,造一切的矛盾自己,而有這些苦集。「集」就是由我們的思想起用,造業,才有苦惱,如果没有我們的思想起用造業,哪有這些苦?所以我們的思想顛倒就是我們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不知道自己。所以一切欺騙自己,作完了才來「早知!」,可憐!有的就明知故犯,所以才一句「早知!」,才來說:「哦!應當不要做」。

所以習性都是由無始以來,染著,拆不開。有一種賊性的人,他本身很有錢,看到別人的東西,還是要出手去偷拿,所以習氣很難改。

所以聖者用四諦的智慧,來啟發五蘊,讓我們了解迷執,讓我們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不要再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所以一切的侮弄、來欺騙,都是以苦為樂,這都是欺騙自己。所以人生問題最可怕的就是不了解這些道理,馬馬虎虎,在六道流轉不息,所以都是我們不了解自己。

因為在佛法中,能夠圓徹道諦,所以能夠教化人,以道來啟化人。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功德智慧所修成的,修證到無道,無道位就是菩薩的境界,證到一切無生無滅。

天台大師云:「陰入皆如」。「陰」就是五陰,也可以說五蘊,陰就是淹沒我們的真心。所以陰入都是皆我們的真如。因為外一切無好壞,是我們的心去分別一切,是我們的真心迷執,對外執著,心去染塵的。其實真如就是我們的真實,當下就是真如,理論如果圓徹,就是有正道,哪有苦呢?就是「無苦可捨」,無煩惱可斷,所以煩惱即菩提,「無集可斷」就是無這一切迷亂的思想。菩薩就是煩惱眾生不成就,這就是菩提心。所以一切,到菩薩的境界,就是煩惱即菩提了,無集可斷了。所以一切兩邊俱斷,是中,中道就是「無道可修」,有中道,一切圓徹,就是無道可修,無生死,即涅槃,所以這就是「無滅可證」。

所以要了解一切的說法,都是因為苦集所依的五蘊之法。菩薩就是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哦!對「照見五蘊」能夠圓徹的人很少。照就是審察,見就是徹見徹證。事實上,五蘊都是我們的真空實相,五蘊皆是我們的真空實相。是我們迷故,所以迷於五蘊,被五蘊埋沒,所以五蘊就是我們的思想,你若了解五蘊都是我們的思想造成一切,既然五蘊已空,苦集就無所依。究竟是因為有五蘊,才有苦集二諦來攝取,一切矛盾的思想,五蘊既不存在,哪有毛病可說呢?

所以五蘊就是我們的迷執,也是菩薩的教化。所以我們如果没依理論趕快來修持,來深入研究,業力永遠都不能離開。所以五蘊就是要了解這一切事實,對於苦集要同時能夠了徹,滅集就無果。同時苦集既滅,哪有對象的苦可講呢?因為苦集就是由我們的不明白所造的因緣,來成立苦集。所以這個苦,一切世間都是由苦集二諦的主體,來成立一切眾生的迷惑。

現在所研究的,因為眾生有「苦集」二諦,所造成一切苦因苦果。所以菩薩就是以四諦為主,從「道諦」來為主,所以用四諦法能夠對治一切眾生,就是以道諦做主體。菩薩就是悟出四諦的道法,真實解開一切的集滅,對所有的一切能夠圓徹理論,就是求證事實,親證事實,能夠證涅槃,解脫生死。這就是以四諦反過來再教化眾生,所以苦集滅道就是這個道理,來教化人。

所以到這裡就是「無」,因為菩薩的四諦到這裡就已經無作了。無作,不過得要作,没再倒駕回來,用四諦來教化人,這不是菩薩的境界。所以才用四諦的教法來教化眾生,這是緣起來成就的道理。

@本文:【餘論】此四諦法乃為佛教的根本思想---------。  一二三頁 16
    ---------智無不極,悟無不徹,圓證中諦實相理。  一二四頁 10
[mp3] 1:31:42CD-45A20:15
現在再來論說「四諦」的運用。四諦是佛教中的根本教義,佛四十九年的說法没離開四諦,都從四諦去解無量諦,拆開一切,理論說不完。

因為一切教典都由「四諦」來展現出來的,如果没依四諦法,没辦法真實來啟悟眾生,所以才謂之諦。諦就是真實,實證的理體,才謂之諦。其實,一切大乘的法門都是用四諦來開展,所以說來話長。

關於「諦」,要詳細來了解「諦」,就是審察心要,所以心要就是真理。所以苦諦、集諦,種種的真理,也是由苦來成事。所以「諦」是理性,能夠了解因,苦是以集來成因,造成一切的苦惱。

所以「四諦」的各諦都有『三諦理』。關於「諦」,只有四諦、三諦、二諦才可以說諦,以外不能稱為諦。所以四諦各各都有三諦理,真諦、俗諦、中諦,此為三諦。

「真」就是內在審察,這叫做真諦,「俗」就是外的事體,有外的事體來審察真實,這叫做二諦-真、俗二諦;有真俗二諦,能夠圓融「中」諦,理論有圓徹,親證事實,理體上,事事能夠無礙,理事能夠圓徹,空有無礙,所以這叫做三諦具足。所以要達到諸法一切圓徹,都由此來審察真實。

所以『三諦理』,就是真實的審察事實,理論有圓徹否?有真否?有實際的理性否?所以不能「執事廢理」,也不能「執理廢事」,所以皆空有不廢的事實。所以一切都是假,以假來真實的顯用,這就是真諦理。有真實的理論來明察這些,對外俗諦能夠圓徹。

這個「空假不二」,就是外與內能夠圓徹。所以空假不二,有兩種假說。所以萬有「色空不二」,「空假不二」就是「色空不二」。假就是色,空不是無,萬有就是成住壞滅,「假」就是假設的物質,「空」就是一切物質都會壞,壞就是它的本源-土。所以我們看到萬有,若能圓融,就知道這都是土生的,一切都歸土。

對內的「空假不二」呢,萬有都是我們的明照,外一切都是假設,緣起去明照都是假相,有假相但內無物,所以「空假不二」就是「性相不二」。所以空假一如也,就是有真實的道理,能夠名為中道-中諦理。對外之俗諦理,由事體去圓融,理論圓徹,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這謂之真實內在圓徹,起慧。所以以慧來生智,以智生理,名為中諦。對這個事實,事事無礙,理事能夠圓融,所以「空假就不二」,所以明徹,這就是理體能夠圓論。

迷的凡夫,就是不了解這些理論,所以迷失自己,侮弄自己。如果悟這些諦理,能夠圓徹,就是佛、聖者。所以關於諦理,全迷的凡夫,不了解這是人人本具的,本然的三諦的德性,本來的本性就具足三諦的性德,本具的。

所以迷的中間,有了解真諦,迷中、俗諦的人,這叫做二乘,二乘中迷,執俗諦與真諦,真俗二諦執著,這就是二乘的看法。悟出真諦理,迷中諦理,少許迷的人,這叫做權教菩薩,所以菩薩就是還没具足中諦,只悟出真俗二諦,雖然有理論,但不能圓徹究竟。

「小悟」者就是只悟真諦,不了解中俗諦,所以中俗二諦還不能圓徹,這就是二乘。

「中悟」者稱為權教菩薩,所證的真俗圓徹,但是中諦還没具足。

「圓悟」者就是徹悟三諦理,這是凡夫做不到的,這是本具的,三諦是圓悟的。

「凡夫」對諦理都不了解,所以才被五蘊所埋惑。

「二乘」雖說有見真諦,不了解中俗二諦,這叫做二乘的執著。

「菩薩」所要教化甚深的般若,就是三諦能夠圓融,才有般若妙慧,圓證事實,這就是菩薩所證的理體。雖說未圓極,一切三諦都有具足,能夠有智慧,能夠圓徹來啟化眾生,雖說還没徹底,也是真徹宇宙人生萬徹。【音CD-45B所以菩薩是圓證中道一切真實的理體,這是菩薩的境界。

「佛」就已圓證,圓證就是事實圓滿宇宙一切,妙照一切,寂靜無礙了,到究竟,這是佛的境界。圓證一切真實,萬境都是我們的真空實相理,圓悟,寂靜無礙,這就是到佛的境界。
(第33卷完)
---第34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