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山古道•阿里磅瀑布】--順訪老梅海岸石槽
 
                           留影  航跡圖
【竹子山古道•阿里磅瀑布】--順訪老梅海岸石槽
日期:97年04月06星期日。 天氣:晴
隊伍:山野登山休閒協會。
隊員:21人。
領隊:蔡堃朴。
嚮導:蔡堃朴。
紀錄:劉信誠。

◎前言:
  阿里磅瀑布當地人稱「滴水仔崁」,是竹子山系主要集水區,在兩輝安山岩岩牆峽谷中匯集湍流,形成的懸谷式瀑布,遠觀或近賞皆氣勢磅礡。

0748 台北車站。
0748 台北車站,目前正值竹子湖海芋花期盛開,遊客多,怕陽金公路塞車,改走高速公路經萬里到金山。
  ◎信步走往廣安宮(金山鴨肉),再到慈護宮,這就是金包里老街,原路退回。
  ◎上車,走陽金公路,約3K處右轉過重光橋,走北25鄉道。
0909--0913 朝天宮(供奉三太子),休息。45M
  ◎沿北25鄉道續上行,經三和國小、環湖一橋及環湖二橋,不久,路右為大路崁步道登山口。經環湖三橋後,又遇大路崁步道。經「勝境如桃源」巨石,過兩湖村,接北22鄉道(T字路口),左轉不久又遇叉路,再取左走農路離開北22鄉道,農路盡頭即為倒照湖47號農家。
0930--0933 倒照湖47-53號(農家聚落),下車,整裝後出發,由農家前經過。265M
0934 叉路,右線是稜線路,今取直循山腰路續行,路左有圳溝。272M
0935 山腰路右偏上行,離開圳溝。
  ◎山腰路一路爬升,漸漸與左側溪流靠近,因而漸漸涼爽起來。
1019--1022 溪邊空地,休息。505M
1025--1102 「福德同」土地公祠【見附記一】,對聯「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休息,集結隊伍。533M
  ◎此處是叉路口,直行往竹子山北北峰,右斜上新路徑往阿里磅瀑布(約40分),觀瀑台(約20分)。
  ◎隊伍前後拉得很長,隊員陸續到達,拍團體照後,取右斜上往阿里磅瀑布續行。
1115--1117 十字叉路,右線為大崙稜線步道(可回倒照湖51號農家),左線往竹子山北北峰(反射板),今取直往阿里磅瀑布續行。623M
1122--1124 觀瀑台,隔著溪谷可遠觀對面的阿里磅瀑布,樹幹上有李白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633M
  ◎這段路是繞行左側山腰路,緩慢下降,起伏很小。
1130 乾溪溝。705M
1133 乾溪溝。702M
1151 樹幹上藍天指示牌「前往瀑布約3分,後往竹子山古道」,小心踩踏落石,瀑布就在左上方。
1154--1328 阿里磅瀑布,休息,午餐後原路退回。623M
  ◎這是陽明山區最長的瀑布,瀑布的水沿著垂直岩壁傾洩而下,站在瀑布下方,更顯得自己的渺小。這條阿里磅溪溪水朝北下流,經石門鄉由十八王公廟旁入海。
1348 回到觀瀑台。
1354--1356 回到十字叉路,領隊徵詢想走稜線路的人,結果連我共六位山友外加一隻小狗,取左走大崙稜線步道,其餘循原路下山。
1407 出現箭竹林,帶上手套,一路撥箭竹,看似無路,其實路基很明顯,没有迷路之虞。
1444 鑽出漫長箭竹林,視線突然開朗,登山口附近的農家清楚可見。
1517--1545 下抵倒照湖51號登山口,遇見走山腰路原路退回的山友也到達,大家都到路邊圳溝清洗鞋底污泥。休息,聊天,集結隊伍。
1547--1551 倒照湖47號柏油路盡頭,上車回程。
1605--1615 朝天宮,休息。
1622--1625 便利商店,買飲料。
  ◎沿濱海公路前往老梅海岸石槽,約26K處右轉進入老梅街道,經老梅派出所、老梅國小,過一小橋隨即右轉(路口有莎蜜拉海岸咖啡指標),順溪邊水泥道路下行即可到海邊。
1654--1732 老梅海岸石槽,很特殊的地質景觀,大開眼界,一直延伸到富貴角。【見附記二】
  ◎沿濱海公路往淡水續行,(約13K詳細仍待查),於屯山國小前路口右轉(對面有家7-11便利商店),路面不寬,會車需找地方,叉路取直,過廟仍取直,不久遇叉路左轉即到海邊停車場。
1802--1812 淡水六塊厝漁港,看夕陽,踩貝殼沙灘。【見附記三】
1845--1852 捷運竹圍站,下車,改搭捷運。
1917--1927 捷運民權西路站,下車,改搭公車回家。
1937 三重。

◎【附記】:
一、「福德同」命名的由來
 1.「福德同」語出佛經「福德同佛」,當初設立時,是以建立廟宇佛寺之心意建造,何人、何時所建,尚待考證。
 2.原來土地公本尊是高約六吋石雕,約於一百年前被擎天崗嶺頭喦(看牛人)強行移置,(當地長輩轉述)目前在擎天崗停車場旁土地公廟,頭戴金帽,安全玻璃上鎖保護。
 3.現在「福德同」木雕神像是二十多年前,本地居民奉祀,廟身皆粉紅色安山岩石雕砌成,所在位置仰望竹子山山巔,溯倒照湖溪流而上,應是「鎮山之寶」,希望大家一起瞻仰、敬拜。
         「福德同」義工邱先生敬上 2006年9月

二、「石槽」形成的由來
 1.由於海岸礁岩地層上升,經過波浪長期的歲月沖刷,質地鬆軟的部份被侵蝕,於是剩下較堅硬的岩石部份就形成縱向的溝槽。石槽又稱為「潮溝」、「海蝕溝」。
 2.冬季東北季風盛行時,浪花滋潤了石槽的岩面,也開始滋生「石蓴」、「裂片石蓴」和「扁石髮」等綠色的海藻,等到四月份東北季風漸歇,石槽就長滿了一大片綠色的海藻,也形成令人驚嘆不已的「綠石槽」海岸景觀。

三、淡水「六塊厝漁港」
 1.六塊厝是一個純樸的鄉村小聚落,位於淡水和三芝交界的淡水鎮屯山里,鄰近淡水花海和屯山國小,居民早期以石滬捕漁為生,現在還可見到石滬的遺址。
 2.六塊厝漁港,於民國70年起開始建港,其後陸續建造完成,屬於第四級漁港,有助於當地的漁業、觀光休閒發展。
 3.至六塊厝漁港觀光不僅可以看到傳統的石滬,還有傳統擺放漁具漁網的罟寮以及九孔養殖場,可讓一般對漁業並不熟悉的遊客瞭解傳統的漁業文化及九孔的養殖情形;另外由於港外海底有礁岩,故退潮礁間常有民眾在此撿拾貝類、捕抓魚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