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38講目錄
---第06講---
《卷07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38卷
[mp3-07A]
(38-7-1)
所以這聲音的厲害很可怕 所以觀世音菩薩就對這聲音 去下功夫 叫做聞思修 對這聲塵來聽 來思考 了解這苦的由來 受到這聲音的引誘 造一切矛盾 所以離開這迷執
能夠離這而無罣礙 這樣無給(不被)這聲音把它牽掛 所以叫做因中自利
果上利他呢 觀世音菩薩就是觀其音聲 你若念祂觀世音菩薩 苦惱的眾生 你若念觀世音菩薩呢 尋聲會來救苦 所以觀世音菩薩 利他的精神呢 可以說很偉大
對咱娑婆世界這些眾生呢 極其觀照 衪極其慈悲 對咱這眾生的苦惱呢 所以可以說很掩護(呵護)
所以家家都觀世音 戶戶都觀世音菩薩 所以這觀世音的名號呢 大家都通達 大家都知道祂的慈悲 祂的大德 所以就是以利他的精神呢 有不可思議 凡夫妄這個識 這個識心
由這耳根對這聲的境界去執取 所以被這個聲音所流轉呢 讓咱的身心不能安然
聽到逆境就起瞋恚 生氣 聽到這美妙的聲音呢 自然會起貪 貪念的心境 所以貪瞋都是從這聲塵來把咱引誘 所以這聲音的引誘呢 很可怕 所以一句話的中間 使咱笑 使咱哭
使給咱爬起來跳 能夠讓你煩惱一世人(一輩子) 這都一個聲音
這觀世音菩薩就是有那能聞之智 所以祂那反聞自性 就是說聞聲能夠去審察事實 用這般若的妙慧去審察 能夠反聞 聞自性 問咱自己有讓聲塵拉去否 會起貪否 會起瞋性否
譬喻說一個聲音罵咱 咱就生氣說他佔咱便宜 觀世音菩薩不會這樣 觀世音菩薩你呷罵 祂就反聞自性 他(對方)是怎樣會罵咱 咱那裡不對 衪會反省說他的可憐
(反而覺得對方可憐)
所以反聞自己 才再反觀他的做人 外面這位人士怎樣會氣呢 所以就是咱 了解說咱有不對 對人壞 既然他罵咱 就是很生氣 很不甘願 那不甘願的中間就是要找咱相罵
因為咱有對他壞 所以他才會生氣 他的生氣是很可憐 很艱苦 所以會反觀 反聞 問自己 咱若像他 說不定比他更狼狽 比他更生氣 所以呢咱有去對他壞 他才會生氣
所以能夠低聲下氣 再去賠不是 賠不是就自然使他的瞋 就是說生氣的中間 能夠瞋火能夠熄 能夠和藹大家相處 不會冤家(吵架)這樣
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用這反聞自性 去啟化眾生 能夠通達眾生這聲音 這樣不會起出貪瞋痴 不會阻隔(無所礙) 所以叫做真聞 真聞就是聞自性 真正問自己
才真實不會去矛盾 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這因中自利的功夫這樣 現在楞嚴經有在說 「 我從耳門圓明三昧… 得三摩地(提)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現在這觀世音菩薩自利的中間 衪是以這耳根去圓通 能夠圓照一切 通達一切 所以圓照三昧 就是說衪的觀照力量呢 能夠說 三就是正 昧就是定 叫做正定
三摩地也是叫做正定 那相同意思 只是字不同 意思都相同 三摩提 三摩地這都相同意思 所以衪觀聽這十方界 能夠圓明通達 十方一切眾生的聲音 祂都能夠圓明去聽
所以能夠遍十方一切
所以就是說祂從這耳根去修持 得到這圓通的境界 就是一門深入 聞思修 來成就的 雖然用這音聲來立名呢 理由來說呢 可比用看的和聽的都相同 所以 以詳細再來說呢
菩薩觀聽圓明 就是說觀就是咱看到去審察和聽到去審察 能夠圓明一切 觀就是看 和這耳根去聽 能夠去圓明事實 能夠起無礙 這樣叫做大自在
所以祂這耳根圓通 可以說衪的修持上 得到這無礙的境界 就是成就佛 菩薩都是從這個來深入 才有辦法這樣 所以楞嚴經所說 也是觀世音菩薩對這耳根圓通 最第一圓論
最第一偉大 最第一好深入的法門 所以難怪說祂得到大自在
所以祂能夠對這耳根圓通呢 觀空不空 是怎樣觀空不著空呢 能夠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能夠辨別 衪就是說能觀所觀的境界呢 能夠迴光返照都是咱的空相中 了解說空相呢
這都是假 無真 外都是成 住 壞 滅 所以不著在這空相 無著在這空相 是衪迴光返照 能夠通達咱的本覺明照 了解說這個空相中 不著在空相 能夠隨(該)用即用
該離即離
所以像咱這明鏡有照就有 無照反過來就無 所以觀空不著空 觀有不住有 所以根塵俱消 空有無礙 因為觀這外的境界 都了解這成 住 壞 空 無住 無執著
無著一個你的和我的差別 會看(會審察) 能用否 不能用的就不用 能用就用
所以有東西大家都看得到 咱若看到 都無礙 不要住在有和無 所以無著 所以就是空有無礙 無礙就是說咱的空相中 没去對外染塵 所以了解這空相都是對外的塵所照來
外的塵呢也無常住 所以裡面呢無必要(內能寂照無礙) 這樣叫空有無礙 所以有這境界 何嘗不能叫做觀自在呢
所以楞嚴經所謂 「 由我聞思 脫出六塵 如聲度垣 不能為礙」所以楞嚴經在說 衪由聞思修入 脫出這六塵的苦惱 所以尋這聲音 去度脫一切眾生 度多少衪都無有所礙
也無礙到 所以用這聲音去自利 ,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所以有這四弘願 所以願要做佛呢 你要有這願力 所以 以無所得的精神去啟化眾生
這樣才能夠得到境上利他 能夠得到安然自在 這是自利兼利他的這精神 所以這分證究竟才能夠成到佛的境界這樣
@本文:二果上利他:................。 第五八頁 08行
................後世遂沿用之。 第五九頁 01行
所以 菩薩 凡世間眾生一切 有什麼災難呢 你若能夠一心來稱念觀世音菩薩呢 衪菩薩的智照 所以無所不達 所以十方諸土 祂能夠觀徹一切都明白 衪若有大悲心
就是說能夠通達這耳根 就是起出這悲憫的心 有人求度 衪就尋聲赴感 所以無求不應 你若有苦呢 一切都能幫你拔離 你所要的祂會照你的追求 無求不應
所以尋聲救苦 這觀世音菩薩是依這法華所解 就是普門品的中間 最第一必要 , 法華經呢 咱所重的普門品 就是說衪菩薩的名號呢 就是說以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
有那聲音祂就能夠尋聲救苦 所以普門品的中間 就是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 受諸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 即時觀其音聲 皆得解脫 」
這個就是說普門品這樣說 你若無量無邊的眾生 會受到這種種的苦厄的難關 種種的苦惱 你若能夠隨去把祂念(即時稱名)觀世音菩薩 你若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呢
觀世音菩薩 衪觀你的苦惱 能夠隨機去往救 悉皆能夠度脫這苦難 能夠便利這眾生的安樂 也能夠得到自在 所以祂這觀自在菩薩 就是這個的名稱 咱來稱呼
因為祂的大悲故 能夠隨機救度 給眾生能夠安穩 這樣叫做自在 所以咱這叫做觀自在 這個的這聖號呢 是根據這事實 祂的因中自利的中間 就是以聞思修入
果上利他就是建立這聲音 衪聞聲救苦 所以用這個世間的音聲 能夠通達到祂的耳境 衪會觀察眾生的苦惱 在這個能夠隨機去度脫 應付眾生的機緣 讓你離苦得樂
所以這叫做果上利他 也是用這聲 聲音 對這觀看世間音聲的苦惱 來度脫一切眾生 所以才叫做觀世音菩薩
所以利他的精神就是說 祂自利是以聞思修入 利他呢所以觀其音聲 所以才叫做觀世音 利他精神所使給眾生能夠安樂自在 所以叫做觀自在 所以這名稱何嘗不能號做二種呢
所以就是說衪的救度眾生的心切(心很殷切) 所以為著眾生不惜一切 衪時時都能夠應付你 所以因為這現在有的說叫做觀音 應當是叫做觀世音 觀就是能觀之智
所觀世間的音聲的苦惱 衪會尋聲救苦 所以才叫做觀世音菩薩
為什麼現在叫做觀音呢 就是唐朝時代 所以這李世民的中間呢 他有這世字 所以才把這世字拿起來 所以才叫做觀音 無再多這世字觀世音 所以因為這個才叫做觀音
@本文:要知道菩薩是上求佛道,............。 第五九頁 02行
................果徹因源,即此意也。 第五九頁 09行
現在咱要了解菩提薩埵 這個菩薩應當是叫做菩提薩埵 菩薩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當然咱現在所學的是自利 所以叫做上求佛道 現在咱所求的是咱佛的真徹的道理
所以這真徹的道理呢 目的不是要咱要用的 你若想說咱學要用的(你若想學以自利而已) 這樣就矛盾 所以這佛道就是咱能夠自利兼利他
所以這下化眾生 當然有這自利兼利他的背景呢 這個才有辦法可到佛的境界 所以這菩薩就是不可違背這宗旨 要照這自利兼利他 這自利的功德呢 同時能夠利他
這利他的精神呢 是咱自利的好處 所以你若能夠利他 就是兼自利的事業 所以你若没利他呢 咱這功行不能到 所以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這樣才能夠做佛
所以為著要做佛的起見呢 你這無利他的事業呢 不能莊嚴咱的佛土 利他的精神就是咱的慈悲故 咱的慈悲就是咱的聖德 咱的聖德就是在造作咱的佛土
所以呢咱的佛土你若無莊嚴下去創造 這樣没辦法 所以要莊嚴咱的佛土呢 要利他的精神 才能夠開發著咱本來這佛土
這佛土就是咱自己創造 是咱的聖德 能夠利益十方苦惱的眾生呢 這就是說咱要學的 就是要自在 自在是說利益十方的眾生無礙 所以這慈悲喜捨 就是說咱的願力
這法無量無邊 咱這個法門呢另外能夠施捨 施捨就是說無畏施 施無畏 能夠咱的願力 下去安立這個自在 施無畏就是咱的自在 所以你若没到這施無畏的程度呢 不能到大自在
所以眾生你若没去度呢 不能起大用 所以因為咱現在要度眾生故 才會認真下去參學 研究 要教人就要自己學 不學不能教人 所以咱若要利他的精神呢 就要有起大用
要起大用呢就要發揮咱的精神 下去參勉 要教人要兼學 所以因為著要教人 你就要學 學才能夠教人 所以有利他的精神 才能夠先自利 所以咱現在要學的
也是就再有要利他的精神 才會針對事實 徹底去研究 所以有那精神去研究呢 才能夠利他 有利他的精神才能夠成就
所以咱學佛呢 (另有)一種佛學 學佛和佛學就不同 佛學是說你這樣懂一下就好 無利他的價值 叫做佛學 咱要學佛呢 就要所有佛的言教 能夠通達 能夠去啟化眾生
所以呢你若没這精神呢 不能成就一切 所以咱要解脫 也要使別人能夠解脫 利他使他能夠解脫就是咱的大解脫 咱若不能使別人解脫 咱也是没辦法可解脫
因為就是咱有那資格 說得到 做得到 給人利益得到 所以別人才能夠解脫 做得到 說得到 給人利益會到 這樣人才能夠解脫 使人能夠解脫了 咱就自然成就
使別人都能夠解脫了 咱就自然就是解脫 咱若没解脫 不能使別人解脫 所以咱要學的 也就要拿出菩薩精神
所以這位觀世音菩薩就是以音聲去研察 所以叫做聞思修 尋聲能夠去度眾生 對這個音聲通達 所以才能夠得到大自在無礙 祂這耳根既圓通了 一切都不會礙呢 所以這個菩薩
咱現在這觀自在菩薩 祂就是有那妙觀察智 所以審察這音聲最第一可憐 所以由這聞思修入 這樣深證到行深般若 才能夠解脫一切 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所以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 所以咱現在要學的就是說你不了解自利兼利他的精神呢 絕對没辦法
所以因該果海 這個因呢 應該有這個因呢自然就有那果 所以你若了解有這因和有這果呢 所以你就能夠迴光返照 通徹一切 了解一切 所以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所以這個果
現在所受的果 就是以前的因的淵源來的 所以了解這個(前)因 有現在的果 所以咱現在要再造因 要了解未來的果 這個因果可怕
所以咱要造的呢 就要了解這個因果呢 要怎樣創造咱這個能夠這樣解脫一切 你不要迷執才能夠離開這因果 你了解因若滅 果就無 所以要造的因呢 要有一個大自在
所以這佛學深入的因 後面的果呢 自然就是啟化眾生 所以 所謂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 就是說自利的因 才有利他的果 這個利他的果證呢 就是這咱前去研究來的源
現在咱就是這因 來親證這真理 了徹這個真理呢 能夠悟徹一切 改日才能夠去啟化眾生 才能夠圓融一切 所以這事事才能夠無礙 理才能夠圓通 理事才能夠圓徹
空有自然就無礙 這個學佛若没這種的精神呢 絕對没辦法可深入這部心經 就要有利他的精神呢 才有辦法深入研究 你若没有利他的精神就馬馬虎虎看了就過 不要研究
就看有稍微有這樣就好 所以這樣還是不徹底 所以要認真來研究 才能夠利他 所以自利兼利他
@本文:其次觀自在這個聖號,....................。 第五九頁
10行
................就是由這三觀而得到自在的。 第六O頁 08行
所以觀自在菩薩就是自利兼利他的精神才有今日 前說的是聞聲救苦 以聞聲 以這個聲能夠去得到這解脫 所以叫做聞思修入 叫做觀世音 現在這咱這部心經是智慧
以觀自在來稱呼 觀呢是三觀妙用 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能夠辨別 能夠安立 才是叫做觀自在
安立這個對境不會起執著 所以這個境呢咱不會去給染去(被染污) 所以因為菩薩的功夫就是建立這自在義 因為祂的修行 就是從這安立自在 要怎樣自在 就是以觀行自在
祂菩薩的行深 就是說祂所修持的法門呢 都是以般若的妙義 深入這個般若妙義
妙義就是咱的本覺明照 這個審察 這叫做般若妙義 所以咱的迴光返照 咱的真心能夠審察一切 這叫做般若 能夠開拓一切真理 叫做妙義 所以叫做行深般若
所以祂修行就是以般若的精神 下去深學 所以這個甚深的勝慧 才能夠開拓 你若没對這安立 不是從這觀行來安立呢 絕對没辦法
所以這觀行就是以三觀妙用 深入這一切 境界無礙 對外的境不會去染著 所以能夠再深解 般若就是去妙思惟 應用出來 所以就是說咱的思考中無迷執 能夠安立
咱的正念不會被外塵拉去 這轉過來使這個妄念開(能轉開) 去審察這一切的事實 這樣漸行 直直入 所以久呢 叫做行深 修持這個久 修行久 自然深入這般若的真正妙慧
所以叫做甚深的勝慧 甚深的勝慧呢 就是宇宙人生萬徹 這才是叫做真正的般若
所以這照見五蘊身心空寂 就是說衪了徹五蘊是咱一切迷執 使他能夠迴光返照 這個般若妙慧呢 安立這身心空寂 身和心 空不可說無 是破迷顯真 寂照無礙 所以咱的空相中
安立這空相 寂照無礙 所以才身心空寂 (38-7-2) 所以度脫一切苦惱 才得到這個大解脫
[mp3-07B]
所以祂就是能夠安立這觀行 三觀妙用 對這個境無染 能夠轉第六意識 這個壞的念頭轉過來審察 所以能夠深入這審察的功夫 這叫做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所起的勝慧呢
就是咱甚深的般若妙義 甚深的般若妙義 般若就是妙智慧 這就是說咱的妙智慧能夠顯這個理論 圓通一切 所以事理圓通 這叫做妙義
義就是咱內在所顯的這個實相 而實相起慧 叫做義 妙義 叫做真慧 勝慧 也可以說甚深的勝慧 這個就是說得到這自在二字的安立 你若没對這個下手呢
没辦法可得到這自在二字 所以這二字自在呢 不是那麼好說的 就是對外一切無牽掛 能夠安立這個身心能夠健全 無塵著 而且能夠審察事實 能夠照耀一切能夠通達
這個理論圓徹 這個叫做宇宙人生萬徹 這個才是真實 這個自在二字
所以自在二字就是說宇宙一切通達 這個才叫做安立自在這樣 現在咱這菩薩 觀世音菩薩這個自在這二字呢 這個自在妙用就是你的妙用 了解這五蘊是咱的身心没安立
所以身心不自在呢 所以給這外境把咱拖去 所以這虛妄不實的一切外境呢 把咱拖去圓圓轉(團團轉)
現在咱這五蘊!究竟什麼叫做五蘊呢?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 上面這色字 就是色彩的色 這就是代表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這六塵 裡面受想行識這四種呢
所以這四項造成咱的身心不會安然 受就是咱的眼耳鼻舌身 眼睛 耳朵 鼻子 嘴 所以對外六塵 眼睛所看的東西 山河大地和一切物質 耳朵所聽的聲音 和鼻子所聞的香臭
嘴所吃的味 身軀對外的接觸 包括淫欲一切
這個就是對外染塵 所以有眼耳鼻舌身 去對外六塵去受 內這個想就是咱的意識的念頭 這個念頭起呢 妄念這個外塵 所以這個行 行就是第七識 行使一切的迷執 對外取著
這個第七識的安立呢 就是能要怎樣 所要怎樣 能要怎樣和所要怎樣是從那裡來呢 就是咱的貪瞋痴而來 所以有對外取著 內! 這個內心起出這個貪瞋痴的念頭 對外念念不絕
所以能要怎樣 所要怎樣 所以你的思想若決定呢 第八識就差這身軀去造殺盜淫 嘴則惡口兩舌妄語綺語 這就是咱造業的因禍
所以這五蘊就是咱的迷執 去給這(被)塵把咱拉去 所以這個菩薩就是了解這個虛妄不實 眾生生出這個妄執 對外塵著 去把執著造一切矛盾 所以才會造出一切罪業
祂就是安立這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去把辨別 不去塵染 不去執著 所以所轉的呢 是咱的自在 安立自在 所轉過來就是安立自在 能夠無牽掛 不會被塵拖去
所以這部心經呢 就是安立這自在來說的 就是這個菩薩 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安立 有這個觀行 有這妙觀察智 了解這個五蘊的身心不會安然 所以才會差這身軀去造殺盜淫
所以會懵懂也是為著這身軀的滿足 所以才會去造業 一切矛盾 都是這個不了解 才會去造作 所以祂有這個觀照的智力 展開祂的慧眼 就是說行深般若 就是般若的妙義
能夠通達這一切 宇宙人生一切通達 所以能夠解開這一切迷執 祂安立到這自在 所以才用這個稱呼 叫做觀自在菩薩
是怎樣來稱做觀自在菩薩 因為咱這部心經是智慧 以智慧來說是能夠審察自在 這個安立號祂的名號這樣 咱普通在供奉的呢 都叫做觀世音菩薩 是怎樣叫做觀世音菩薩呢
就是這位菩薩呢 在咱這閻浮提 這閻浮就是說咱這裡叫做南贍部洲 在咱這世界上可說祂很看得起咱世間的人 祂的作風 無論什麼人 若叫(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的名
你有苦祂就要把你救
所以因為這個尋聲救苦 所以尋聲救苦 所以這個名 就是說祂為著觀察這世間音聲 尋聲能夠去救苦 所以隨類化身 度脫一切眾生 所以衪有這悲願呢 才立名叫做觀音 觀世音
衪的審察世間的音聲 所以能夠叫祂的人 會哀苦的人 所以就是說祂找這聲音 會度他離苦 所以這立名就是衪這樣來號(以這樣來立名號)才叫做觀世音菩薩
所以家家觀世音 所以就都是祂有那慈悲心 救度眾生 所以有這利生的事業 深入這一般的心理上 大家都很歡迎 所以大家都表達祂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所以大家都要供養
所以祂就是有這尋聲救苦 祂就是說對這利益眾生的事業 就是以大智慧 能夠這事理圓通 去救化眾生無礙 所以這大自在的名就是從這安立 所以大自在就是說
祂去度化眾生也無礙 這樣叫做自在 尋聲救苦所以有這悲願 應什麼身得度就化什麼身 所以可以說三輪體用
菩薩精神就是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是布施無一個所得 以無所得的精神布施 就是說没有一個能夠得什麼 無那精神說我做這些 就有那什麼利益 無所得 這個安立就是說
衪應化自如 化度也是三輪體空 所以一切無這個礙 這邊是說 無礙能夠應化自如 就是說三輪體用 三輪體空就是說人空 法空 我空 這個叫做三輪體空 無一個我去布施
也没一個人可以給我接受(受我布施) , 一切我無物給人 這個是身外的東西 所以没安立這我有一個什麼給人 也没說我要有所得 也没說你接受我的人情多少
所以這叫做三輪體空
三輪體用就是說身輪應化自如 應什麼身得度祂就化什麼身 意輪能鑒機 能夠了解眾生的根機 能夠隨機說法 所以口輪能說法 所以叫做三輪體用 所以能夠三輪體用 安立無礙
安立這無礙 事事無礙 理和事能夠圓融 通達一切無礙 這才叫做自在 所以這安立能夠自在 所以就是祂的大悲心 有這大悲的精神呢 所以才能夠應化 無礙
所以能夠尋聲救苦 尋聲救苦 這就是祂所要做的 所以這觀音的立名就是尋聲 找這聲音 要去度化眾生 這才叫做觀音的立名 自在就是說祂建立這三輪體用 安立自在
安立無礙 一切這樣叫做自在 尋聲救苦 才叫做觀世音菩薩 這個稱呼
眼睛看是以見聞覺知 這叫做凡夫 觀是咱內在的審察 審察 要怎樣審察 對這三種 空 假 中 一心下去對外和內 用這空假中 這三項的觀察 用這三項去審察
第一點什麼叫做空呢 空咱不可解無 空是在說咱這個內在 咱的心所發現的一切 叫做明照一切 咱的心是明照 看到一項東西 你把那東西拿走 你想到
那個原在(一樣)有那東西 叫做真如的實相 叫做空相 空相就是說咱這心所想的就實相了 想也是相 看到也是相 所以咱這空相中 萬有你去迴光返照來
咱的明照就是有那個相
咱若想飛機就有飛機的相 想火車就有火車的相 所以 有 有照無物 咱的心像明鏡 有照到 照 每項都有 不過裡面宛然都每項都清楚 不過裡面没半項東西 有照没東西
所以有照無物 叫做空相 有一個相而已 咱的鏡照下去每樣都有 其實裡面没半項東西 所以叫做有照無物 叫做空相 這個空第一就是在破咱迷執 對外的六塵 那都是假 假
是咱的明照中就有了 有這個空相
所以外是成住壞滅 外面的東西没一項真的 没有永遠 不能永遠常住 所以叫做假 剎那生滅 這樣謂之假 咱的本覺明永遠常住不變 是怎樣說呢 咱的本來面目 没一個開始
和没一個終止 因為不生不滅故 不過迷故是凡夫 所以用這見聞覺知 對外染塵造業 這就是咱看的 想的 一切的 矛盾和迷執 這都是凡夫心 這凡夫心都對外迷塵 執著
造業
咱聖者就是說能夠迴光返照 對六塵無塵染 没達緊(不只是這樣) 照咱這裡面這空相 去把審察事實 這叫做觀 觀察一切 審察一切 所以這觀察 對這身心能夠安然
是怎樣說呢 因為了解審察這外都是假 成住壞滅 不是光(只有)外面是東西而已 連咱這身軀也是四大假合 無常住 這也是地 水 火 風 四大來假合 你若死了後
四大分散 咱這身軀的血變水 咱這呼吸也還風 咱這溫暖也歸火 這些骨頭和肉變土 所以也是地水火風 所以總下(當下)呢也是地水火風來和合 咱若没呼吸就不會活
若没身軀這溫暖也不會活 一切都是地水火風來成立 這個是生滅的 四大若滅去 這個實在的我是什麼 所以你要了解一切
現在這個六識 六識就是說咱的妄心 叫做六識 咱的本來迷謂之六識 六識就是妄心 妄心就是没這自在 時常都在生滅 現在你不了解你時常都在生滅 像(比如)你一個人這坐
你不在這兒坐 剎那想那就出生在那 這人軀殼在這呢 精神不在這 精神跑去別位 現在那若没想 又想回來 那死了 那滅 現在再想回來 現在在想從別位 又再從別位生
所以一日萬生萬死 所以咱的心生滅無常 當下迷執 對這外塵迷執 你不那靜靜坐 (卻妄念紛飛) 給誰欠多少 給誰蹧蹋多少 是那裡工作没做 那裡怎樣 那裡怎樣
所以這妄心的雜念 就是當下的生滅無常 所以叫做心猿意馬 亂亂飛 亂亂跑 所以無一個自在 這個不能自在呢 迷迷糊糊 想那想那 這樣不了解自己 來侮弄自己 蹧蹋自己
所以這叫做妄執外塵 這叫做五蘊的身心無安然 受這五蘊 也就是說你的思想染著這外面的塵染 不了解咱自己的本來面目 所以心不在(被無明遮蔽) 心對外染塵
迷迷糊糊染在外塵 所以拉不回來 所以在這生死的中間 都是這樣造業 所以咱的本性不能安然 所以給這些塵著拖去茫茫轉
所以咱有這般若妙慧呢 去審察一切的境界 都是成住壞空 所以雖然了解呢 你没了達這空義 也没辦法 雖然說能去了解 你不了解說你的空義 空義就是咱學佛最第一切要
空就是咱的本覺明 義就是咱的實相 義。 疑 疑就是疑鬼疑怪 也是咱的心 咱的心疑鬼疑怪 造一切矛盾。 這個義是審察事實 叫做真義
這個空義就是咱的本性所現的這空相中 會去審察事實 能夠 通達這真理 所以對外能夠去圓融 所以圓融這事體無礙 這樣才能達到這中觀 現在再來說這中觀 咱這中道
中道就是能夠圓通 圓通這事體 因為這個緣起論最第一重大 因為空 了解這空義呢 不能廢去這緣起性空 緣起 這個緣起就是對外 若無外的事體 內咱來對外去攀緣
就無內的相 有外才有內
所以這個中觀呢 不能說空有離開去 空有不能離開 三即一 是咱一心去審察 中 理論也是咱的心所法去妙用 所以了解這中觀就是說對這事理能夠通 事事能夠無礙 理事無礙
中就是理論 咱對外這緣起的事體上 咱內在能夠有空觀 去審察 審察 審察這事實 理論就是咱能夠圓徹 所以能夠圓徹一切事體 事事無礙 理和事無礙 這樣叫做空有無礙
所以這性相不二呢 不是說對外去運用的 是咱的心謂之性 咱的本來面目謂之性 性就是明 明能照 所以叫做相 咱的鏡照和鏡没差別 鏡和照不二 若没鏡怎能夠照
照就是咱的鏡 鏡就是照 所以叫做性相不二 咱的性是明照 有明照自然就有相 這樣相是咱的性所去照 若没咱的性不能照 若没鏡不能照東西 有東西若没咱的自性
也不能去起觀照 所以不可廢去這緣起
緣起就是說對外這物質 聲音一切這六塵 叫做事體 聲音雖是說無來說 你無處看 不過聽到會起用 所以這聲音雖是無來說 也能夠對這事體 因為我現在說飛機
這是聲音無處看 不過你會顯這真正的飛機 你聽到了解我說的聲音是飛機 是有形的這飛機 你的相是浮塵的飛機 雖是無處看來說 能夠顯用
你若没這外的事體 來顯咱的內在 我若没發出聲音說火車 你們也不能想火車 我若没這聲音來說糖甜 你們不會去想到甜 所以雖是說無來說 你們會去想到 所以對這外緣起
聲音也好 物質也好 香 所吃 接觸的 對外這些事體上 若没這些事體 不會顯咱的真空的實相
所以就是說有這外才顯咱實相 有這實相 才能夠顯理體 這個理體就是咱的空義 咱的般若妙慧去把它審察 現在就是說咱現在初入的 就是去思考 思考就是審察
没去被塵染不打緊 會去審察事實 這樣就是說會了達這個物質 所以這個妙觀察 審察就是咱的迴光返照 用咱的真如實相顯理體 這樣叫做中 中就是道理 中道義
中道就是義顯的 義和理有分齊 才能夠圓通事 義就是咱的慧 以慧顯智 以智成理 以理圓通事 事事若無礙 理和事能夠圓通 空有就是無礙 這樣這個叫做三觀妙用
所以用把這理論上 去把圓達一切 這樣叫做中 中道 圓融一切無礙 你了解這個空 這個空是不著空 是怎樣叫做不著空呢 是要給你了解說 對這外咱所看的東西
是咱的空相中 不要去執取 不要去著 不要有這壞的念頭
所以因為這空觀就是不著一切法 無著 因為了解這一切 對外一切都無自性 是怎樣無自性呢 不能永遠常住 所以成住壞滅 這樣叫做假 這個假觀就是說給你不捨
不可捨一切法 你了解說假 不過能夠體相用 雖是幻來說 不過可以讓咱使用 你若無這假呢來給咱用 咱也不能成立 所以不取不捨 無著也無捨 應該用就用 能夠利用就用
把看說這是成住壞滅 假的 不是有一個你的和我的差別 萬項都是給咱用的而已
這樣能夠達到這諸法都皆是幻 幻化不實 這樣能夠不取不捨 你若說有染著嗎 我就不需要一定要那個 你說有捨嗎 咱若應該用就用 所以叫做不取不捨 雖然知道是幻
也能夠去妙用 所以叫做體相用 你有咱的真空實相 去審察事實 雖是了解假 不過假雖假 也能夠妙用
---第08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