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38講目錄

---第05講---
《卷06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38卷
[mp3-06A] 
(38-6-1)
宇宙人生萬徹 所以你若研究到這呢 自然就通徹一切 萬緣就能夠放下 一切都通達

@本文:按佛所說一代言教,..........。 第四九頁 02行
    ........不過為習慣上所分別耳。 第四九頁 10行


咱這佛所說 祂的一大言教 這言教中才分做三藏 三藏是怎樣分呢 分做經 律 論 所以分做經藏 律藏 論藏 這經律論的中間 才分做十二部 咱現在所說這是經藏所屬的 經藏所屬的 不過是它這歸類上 無論什麼經 無論經藏 律藏 論藏 這個把這部心經都能夠通達

所以這佛法呢是通 萬通 一通就萬通 所以佛法無量義 法界自性通 你自性若通達 萬法一切通達 能夠宇宙一切通達 這個就是咱本來 咱要修 要學的 這才叫做 這個名叫做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咱從這修多羅 若譯咱這華語呢 叫做線 印度古早時代呢 是咱叫做貝葉就是說用樹葉 叫做牒文 佛所說的言教呢 就這樣再把記錄起來 所以阿難才用佛所說 才一一再把記錄起來 所以用這樹葉一一在把抄寫下來 像咱古早時代咱中國呢 用這竹簡 用竹子削成整片 才寫那文字在上面才慢慢用線把貫串 製成竹書

所以咱以前書讀書三車 五車 讀三車五車 現在不用 十本八本 古早用這竹簡就要三五車 所以很厚 所以一片竹片是寫幾個字而已 所以這書他所製的冊 這樣若現在咱一本書 就給他等於很多竹簡 給你揹不完 所以用這來把貫攝起來 串起來用線來串這樹葉 一葉一葉才不會散失 這樣才能夠流傳後世

因為佛所說的言教呢 若没阿難來把結集成經 就没有今天 咱還有這佛法 可以流通 所以有阿難結集經典 用這樹葉才流傳來到現在不滅 像線在串珠 不會散失去 永遠都留存 所以說叫做線 現在比喻這經典 咱孔子學說和孟子學說 他們的教育也是很好 所以咱這裡叫做這個經 因為咱這習慣上 就是說咱這裡聖者所寫的 就是叫做經 所以為著一般的心理上 所以咱這裡也是叫做經

其實在印度的解釋叫做經緯 這經就是直經 直經 直的 直線叫做經 橫線叫做緯 叫做經緯 所以不論橫直都能夠貫穿 能夠攝持 所以叫做攝持一切 所以能夠貫攝 能夠圓通 這經典就是屬這一切理論能夠圓徹 所以才把這習慣上的習氣 才稱為經 這樣把分別做 也和咱這的名字才叫做經這樣

@本文:茲再將「般若波羅密多心」....。 第四九頁 11行
    ........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第四九頁 16行


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 和這經八字 合起來說 這有四種的意義 所以說明這依照這般若的妙慧去修行 可度出這生死的苦海 達到這彼岸 能夠親證咱的真心的一部好的經典 所以你若能夠照這般若妙義 去修習 真實能夠解脫生死 和親證咱這真心的這一部很好的心經

第二呢這經呢 經是叫做修成智慧 這部心經就是說究竟 能夠給你達到徹真 徹見 能夠達取到這真心的這部經典 所以咱這經呢就是無非 就是要讓你了解你自己 創造你自己 的這真心的這部

第三這部經呢 以般若的經中呢 最究竟 可以說最究竟的中心的思想 心的重要的經過 你若没用這部心經呢 不能得到這中心思想 歸咱本來面目 所以這部心經最重要 能夠給你歸納你本來 自己了解自己 自己創造自己 所以這部經的很重要的中心 就是這個

第四這部經就是說諸佛菩薩呢 你若没對這部心經來親證呢 絕對不能達取到究竟的涅槃 所以這部重要 從這真心的徹證徹悟的真正的心經 所以這部心經呢 就是說菩提薩埵依般若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這部心經是怎樣才叫做心經呢 就是諸佛菩薩呢 都依這般若妙慧才能夠修到這究竟涅槃的地方

所以祂三世諸佛 三世就是說過去的佛 現在要成的佛以及再未來佛 也都依這般若妙慧才能夠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若没從這部心經來深究呢 絕對没這般若妙慧 你究竟若没這般若妙慧呢 不能親證到咱的真心 你諸佛菩薩呢 就是也依這般若妙慧 究竟能夠依這般若妙慧就是說 無上的正等正覺 所以依這般若妙慧 去修正才能夠達取到這宇宙人生萬徹 所以才故曰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本文:總之,依照「般若」修行可以得到「究竟....。 第五O頁 01行
    ..................(以上是由經字解釋上去)。 第五O頁 07行


總說一句 依照這部般若去修行呢 這個徑行才能夠達取到這究竟 所以這般若呢 下面才有這波羅密 所以照這般若修行 才會達取到究竟的涅槃 涅槃就是說涅字不生 槃字不滅 能夠到究竟不生不滅 就是登彼岸 所叫做波羅密多這四字 這個達到究竟若没真心呢 所以也没辦法 所以有那真心去修持 照這心經的經過把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去徑行 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 能夠修持到究竟 本來面目 親證咱本來這真心 依照這經中所說的這道理和這方法去修學 這樣就叫做般若波羅密多心 若没依照這經 衪 佛所說的道理去修行呢 不能到這般若波羅密多心

所以下面才叫做這經 「徑」 經就是徑 徑就是畢竟 畢竟就要經這部 心經的徑過 若没經過這部心經的徑過呢 不能達取到這涅槃 不能出生這般若二字 所以般若就是說依這次第去徑行 所說的這道理呢 去實地修正 才能夠明心見性 才能夠達取到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實證咱的本來 這叫做這般若的妙慧 所以有這真心去親證才了脫這生死 得到這不生不滅 這彼岸這個心

以上所說波羅密多這四字呢 就是說達到彼岸的涅槃 所以才藉仗這般若妙慧的功力 才有辦法可到波羅密的境界 所以若没有般若二字 不能夠到波羅密境界 所以上面才叫做般若二字 所以般若二字就是咱的妙智慧 所以照這妙智慧 去行使這一切的真力 迴光返照 能夠達取到咱的真心的境界 才能夠了脫一切的生死 所以達到這究竟的彼岸 所以若没般若妙慧 免講這樣
所以 以上就是說用般若的徑行呢 才達取這無上正等正覺的目的

@本文:按經題八字,義有四對......。 第五O頁 08行
    ........(以上經題八字講完)。 第五O頁 16行


現在咱按這八字來 再來說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八字 所以有四對 通和別一對 通就是通題 通題就是說每一部都是經 別 別就是咱這心 般若波羅密多心 叫做別 所以通別一對 能所一對 能! 能怎樣 所以怎樣 能是內 所是外 能要怎樣是咱內所思想 能 所 所以就是對外一對

再來呢法和喻一對 法就是說佛所說的法 譬喻就是把佛所說再來譬喻 譬喻它的用路 和它的去處 所以叫做法和喻一對 因和果一對 有因便有果 所以這個呢 這四對的通義呢 可以說含藏很寬 所以這八字的含容呢 可以通達咱本來面目 能夠別釋這根機 通別 別就是對外的分別 通就是咱內在能夠通達對方的心機 所以通和別能夠圓融

能和所 就是說能要怎樣 所要怎樣 會攝持來這能 能就是能轉 和所轉 能就是咱內 所就是外 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能夠把辨別 所以是轉 能 能要怎樣 所要把怎樣 這是凡夫 所以了解這個能和所呢有分別 智慧就是能觀之智 下凡夫是能要怎樣 所要怎樣 所以這能要怎樣就是咱的貪瞋痴 所以能達對外所要怎樣 這樣才會去造殺盜淫

所以法和喻 法是佛的方法 能夠利益眾生 喻 能夠達取真理 因能了這因 達取這果 有因便有果 所以這因果可怕 所以這四方面能夠通達 這通和別呢是般若波羅密多 般若波羅密多心七字謂之別 與這他經不同 不同名(不同名字)才叫做別 經一字叫做通 祂每部的經 每部都是叫做經 咱這部叫做心經 金剛經 叫做彌陀經 法華經 種種的經 都是叫做經 所以每一部都要叫做經 下去做尾字這樣

所以經就是通題 現在把咱這經題八字合釋下去講 有四種的妙義 四對 這通別一對 通就是通題 通就是通這個以般若波羅密多心這七字 是別題 若這經謂之通題 所以通和別呢 要了解說般若波羅密多是別 別就是光咱這經題中 才有這般若波羅密多心 所以般若心經只有一本 金剛經 也是金剛般若波羅密 這也一部金剛經

但是呢咱這別題的中間 就是含藏這般若妙慧 能夠登到彼岸 通就是說以這般若波羅密多心 去行呢 自然通達到這理性能夠通達 到究竟佛的境界 所以就是說能夠解脫生死 而且能夠到究竟 宇宙人生萬徹 這叫做通 通達 所以通就是經 再來呢 能所一對 能 能要怎樣 所要怎樣 這是凡夫 凡夫的境界呢對外取著 所以內在顯這貪瞋痴 對外取著 能要把怎樣 所要把怎樣 能所是造業 現在這是能詮 所詮 能是內 所是外 所以能詮是內智慧 去審察 所詮呢是這部心經 所以這部經呢是以文字來成立這部心經

所以「聖人造真經 真經非是聖 大道存文字 文言不詮真 真詮自證悟 無文也不成真 」 你若没這文字不能徹底悟證咱的真實 所以呢這個真詮 真詮是說裡面的文義呢 你通達的 是你去能詮的 能詮的,這文字是所詮 你若不了解這文字的意義呢 這個不能說叫做寶(實) 所以文言不詮真 以這些文字呢不能詮你的真 真詮自證悟 依這些文字的好處呢 是你去親證 去把了達出來 若不去親證了達呢 這些文字没價值 所以呢能詮 所詮 能所 能是內的鑒別 所是外的含義 所以有能詮所詮這些你要了解 咱有這能詮這些文字才能夠所詮

再來呢法和喻 咱這部心經的法 就是以般若為法 以波羅密多為喻 你有般若妙慧呢 能夠到究竟 咱這心量能夠寬闊 能夠含藏一切 能夠宇宙人生萬徹 所得的結果 所以就是說這有這般若妙慧 所以這譬喻才能夠通達 這個波羅密多心這字心 能夠通達到這究竟 所以叫做喻 喻 有這法譬喻 才能夠跟你說 你若照這本經去徑行 自然就能夠得到波羅密多 這個究竟這個字 這就是喻

因和果一對 有這般若妙慧的因 所以呢那個果證 果證就是說會能達到這個彼岸 能達能夠宇宙人生萬徹 所以這個因和果 咱萬項都是因果 咱有念壞的因 自然就會去做壞 有念好的因 自然就做好 所以這有這般若的因 咱來去實修呢 究竟就能夠登到彼岸 波羅密多這個彼岸

所以這個果證呢 就是說你若純然用這般若妙慧 去鑒察這一切是非 了徹這一切迷執 能夠貫徹咱本來面目 了解咱本來 這個就是喻 喻呢就是究竟這果 果證 你若有般若妙慧 你的果證一定能得到波羅密多心 所以這要了解說因和果 所以很有價值 咱學佛呢 主要重這因果 所以緣起論若不了解呢 什麼經都没用

所以第一點要了解緣起論 來才因果可怕 所以咱來真心來修 能夠修證本來面目這就是咱要學的第一點 所以再合起來說 依照這般若的妙法 這般若妙法去修行呢 便可到達到度脫煩惱生死的苦海 到這究竟安樂 涅槃的彼岸 就是波羅密 親證不生不滅的這真心 這實相的一部經

咱現在是說以這八字再把含容合釋 以般若的妙法去修行 定能解脫這些煩惱生死這些苦海 能夠到彼岸 就是說到 到就是到這安樂的究竟 這個波羅密的岸 所以親證到這裡的這真心 就是這部 咱能夠親證到這部 這個咱的真心能夠了解 就是這部經 你若能夠要給通達到本來面目 了解咱本來這實相 這個真如 你没對這部經深入 没辦法 所以是有到那價值 給咱研究的一部經典這樣 所以才叫做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本文:甲二:譯人................。 第五一頁 01行
    .........故有講述譯人的必要。 第五一頁 06行


這本經的由來 從那裡來 要了解這譯人 所譯這本經的人 教起因緣 這個要先清楚 咱吃水果要拜樹頭 這個因若不了解呢就没效這樣 所以咱要看這部經 了解這恩德是什麼人惠賜咱 這個要清楚 現在咱現在要所講的這教起因緣 這部心經的來源 是從那裡來 要了解說一個人所譯的苦心 他是怎樣有這部心經 他的苦心是從那裡來 所以飲水要思源 了解他的貢獻 他的大德

所以呢你若不了解他的大德呢 咱看這部心經就很枉然 所以這教起因緣若不知呢 這樣就很可憐 不了解這些恩德 咱要讀書呢 若不了解這書都是孔子的來源 不拜孔子這樣就可憐 咱今天有這部經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流傳下來 對 不過在印度呢 咱這不能拿到 所以若没玄奘法師呢 辛辛苦苦賣生命(不惜犧性自己) 過去印度去取過來 再來翻譯 他的偉大的精神呢 可以說讓咱很欽敬

@本文: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第五一頁 07行
    ........經云:「為有貪瞋癡,即立戒定慧」。 第五二頁 05行


現在把這唐 三藏法師 玄奘譯 咱普通大家都不懂 說三藏取經 這都不對 三藏是經 法師是通名 這個玄奘是別名 咱要了解說他就是唐朝時代的人 他到印度去研究 研究這三藏十二部經典呢 能夠通徹 理論能夠圓徹 所以才叫做三藏的法師 三藏的法師 不是簡單的法師 簡單的法師是說他若一部經會講就是法師了 有的不會講經他也說叫做法師 所以這法師呢是很多種

所以他這三藏 就是說三藏的義理都能夠分齊通達 能夠圓滿 能夠解釋 這個三藏就是說經 律 論 經藏 律藏 論藏 都能夠三圓解 這樣才是叫做三藏的法師 所以玄奘是他的出家名 所以玄奘譯 後面這詳細會說很清楚

現在把這三藏呢 叫做經藏 律藏 論藏 經是佛所說的這些言教 所有言教叫做經藏 所以祂所說的妙義一切 能夠開拓咱世間人 能夠離苦得樂 能夠得解脫 有這了解生死 能夠自己了解自己 創造自己 所以這奧妙的義理呢 都含藏在這經藏

再來這律藏呢 就是佛制訂的規律 所以叫做戒 所以咱佛子呢 出家眾呢有叫做二百五十戒 尼師呢有五百戒 所以這是佛的制訂 咱在家菩薩呢有三皈五戒 這些要守這樣 這叫做戒儀 這論藏呢 論 論就是佛所說的經典 這些菩薩再來理論 像龍樹菩薩呢 有叫做中論 和咱這大智度論 咱天台宗根據大智度論和法華經(38-6-1)
[mp3-06B]
所以根據這個再下去體用 所以有中論 大智度論 大乘起信論 論藏是很多

所以經律論再分做十二部 所以下去分發 這三藏法師呢 就是說他三藏的經律論 都能夠圓通 能夠三圓解 理論會通徹 所以才叫做三藏法師 所以叫做玄奘 這珍貴 寶貴的這些佛的言教以及這律儀 和這些論呢 都會通徹 才是叫做三藏法師 究竟這三藏呢 歸納下雖是說經律論 你若用中間叫做戒定慧三學 戒定慧三學 所有的經典要給你明心見性 要給你有一個成就 就要有戒儀 才給你有這定力 你若没定力所攝呢 這規儀若不通達 定力不夠呢不能起慧

所以戒定慧三學都要連帶 所以少一樣都不行 有戒才能夠起定 有定呢才能夠起慧 所以戒定慧三學 一定不能缺少 咱這部心經不是光這部心經 包括一切三藏十二部的經典 這都是佛說的 佛說這麼多法門 無非就是要治眾生的心病 没有別的 只是眾生的心病太多 有八萬四千的法門 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的煩惱

這八萬四千的法門呢 所以佛在說的 不過是戒定慧三學 這戒定慧三學呢 會攝取眾生的這眾心病 所有的病呢很多 不過戒定慧三學是在對治咱眾生的貪瞋痴三毒 所以咱要修行呢 第一點貪瞋痴若不捨 那他說多高 說多少呢 都没有用 没真實 他既然還貪瞋痴帶住 那都無果位 也没深入 不了解

所以對佛法只要 有的說多高 没有用 第一點從頭層階(第一階)要爬 對這貪要捨 第二才來瞋 再來捨痴 所以貪瞋痴這三部份呢 是萬惡的根源呢 所以才叫做三毒 就是萬惡的根源 都在這個出來 所以咱的心念若起 無非都是這貪瞋痴的裡面 所以能夠攝取八萬四千的煩惱 都是這貪瞋痴 歸納下來無非都在這三毒 所以咱現在要學的 第一點要捨就是這貪瞋痴 若不捨呢你怎樣學都不會成就

你若要深入呢 第一點對這佛法 咱這部心經就對這五蘊 十二入 十八界 十二因緣 若能夠通達 這樣對這貪瞋痴來捨才捨得開 所以若没根本的理論你要捨 也捨無路 所以第一點要從貪瞋痴要來捨 所以這戒定慧這三學 無非就是要對治咱三毒 這樣而已

@本文:法師:法是佛法,師是師範,..........。 第五二頁 06行
    ........這位譯主乃是自他兼利之法師也。 第五二頁 08行


現在法師二字 雖是很快叫 不過實際真正的法師無處找 因為這法是佛的言教能夠成立 安立這個理論 能夠通達 能夠圓解 所以 以法能夠圓解 師是軌範 叫做人天聖者 這人天的軌範你若做不到呢 不能做師 師就是也可以說做天人師 所以叫做阿闍梨 就是人天的軌範 所以若不好好修持呢 不能建立這個律儀 律儀若不端正 造一切矛盾 所以這樣没這好的軌範 所以這法是佛說 你要把圓解 你也就要好好的軌範你的聖德和你的規儀 有安立所以人才會尊重

所以要利他才能夠成就 你若没說要利他呢 光自利中 不能說叫做法師 所以自利的中間 去安立自己 了解自己 創造自己 這是自利的精神而已 所以能利他才是法師 有究竟能夠安立 有自在義 有那軌範 有好的模範 所以才能夠受到人的尊敬 所以法師二字呢要叫是很快 事實要找是很為難 無處找 包括我都還没資格 所以這個呢 很難找 所以要安立到法師很難說 咱做一個法師 就可以說人天的軌範

所以這比丘 比丘是印度話 咱出家人叫做比丘 所以比丘的意思有四種 第一就是說乞士 第二就是說叫做福田僧 第三就是應供 第四就是說怖魔 怎樣叫做乞士呢 因為當時佛的制度呢 就是都宮內這些大臣和這些富有的人 身份都很高 所以為著要平等心 使能夠較定呢 所以才設律儀 所以要穿叫做布袋衣 這衣服若一套進來 不可以再做新的 所以叫做福田 福田就是說你要撿這補的 壞布來補 直直補 直直補 所以一角一角黑白補 這補起來 能夠補不能再穿新的 所以你若穿壞呢 心才會謙下

所以要做乞丐 要去乞食才有得吃 你若不出去分就没得吃 所以做乞士 你要把求乞這碗飯 不可隨便拿來吃 所以你若隨便拿來吃呢 這樣以後還人不完 所以叫做給人種福田 福田是什麼 他有福報才能供養到咱 他若没福報絕對没辦法供養到咱 是怎樣有福報來供養咱 咱會把啟示 他的可憐在那裡 教他就怎樣做(如何去行) 才能夠離苦得樂 使給他能夠安樂 能夠把啟示 這樣就是他的福報 有福才能夠當下離苦得樂 眾生能受到他的啟示 所以他(比丘)叫做應供 我有價值可給你請 所以叫做應供

所以學佛就是說怖魔 是怎樣叫做怖魔呢 因為學佛的人 就是要超出三界 天魔會怕 咱若跑一個 他的子孫少一個 所以他會怕 怕恐怖萬分 所以他就是會恐怖 會把咱阻止 所以學佛呢 全都這些天魔 心魔 來在阻止咱 所以第一點就咱的心魔最第一大 這心魔就是咱這身 身軀 身魔最大 再來才心不能安然 若没這身軀 若没這身魔 心就安靜

所以這身軀最第一恐怖 所以咱學下去呢 就是要身心能夠自在 安然 所以能夠到究竟解脫 就是說無罣礙故 所以有這無罣礙安立 就無恐怖這個一切矛盾 你既然有安立這無罣礙呢 這個呢就是自在義 要到究竟呢 就要說以無所得的精神 才能夠安立自在 才能夠安立無罣礙 以無罣礙才能夠安立到究竟的自在

所以佛法呢是無量無邊 所以這學佛的人 要深深要研究 研究一項 就來布施一項 所以用法來施 你若有這種的願力 慢慢進來 所以你没到法師的資格 也可以說到究竟安樂 能夠解脫生死 所以要到法師的資格呢 就是人天的教化 人也要教 天人也要把教化 所以叫做人天師 所以叫做人天的軌範 這才真實叫做法師

@本文:玄奘:乃譯主之名,....................。 第五二頁 09行
    ........故曰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譯人講完) 第五五頁 13行


現在咱來說這玄奘 玄奘就是他的法號 這後面他的身世 會詳細說給咱聽 玄奘這個法師呢 就是去印度取這三藏的經典的法師這樣 所以這三藏的經典呢 他不是光去把拿過來 , 去那學 去把取過來 所以再回來咱中國再來翻譯咱這邊經典 所以把咱這印度文梵文改過來咱中國文 所以叫做翻譯 翻譯經典就是說把印度的字 翻譯咱中國的字這樣

所以咱前也有這四例翻經 和五不翻經 所以這要了解說他來譯這些經典的精神 是很偉大 所以是玄奘法師過去印度 取三藏十二部經典的法師這樣 所以才叫做三藏法師這樣 心經有很多版本 雖是說一樣是法師所譯的 這個文字有一些較不相同 不過譯的意呢 大體上没差別 雖是聲音較不同 那個意都相同 像說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這是同一個人 所以咱這部心經就是這唐三藏玄奘法師來譯

出家人就要考試 比狀元還難考 所以當時的佛學呢 很高尚 可以說很高雅 所有的佛學呢都在這朝中 所有大法師都要入宮去講法 給皇帝聽 所以没大臣呢 不能聽 所以那陣的出家人 可以說比官更加賢勉 出入大家都很尊重 没很大學問的人 不能做這和尚 所以要做和尚 就要過考 考試 考中了皇帝才賜牒文 牒文是說他的戒牒才要給他

當時他考到和尚呢 那時才十三歲 考中時才十三歲 所以入淨土寺去出家時 十三歲才拜道基作其弟子 所以他拜道基法師呢 在那裡面也很認真研讀經典 不過三年後他才出來周遊這國內 到處去訪道 去聞師訪道 參學佛理 當時的佛理的言教呢 還没充足 所以他感覺咱中土的聖典還不足 所以當時才決心要去印度去留學

所以那個貞觀三年 公元六百二十三年 民國前的一千二百八十二年前四月初一 才冒險去印度 咱這位法師去印度要留學 所以冒險不惜他的生命 偷出這玉門關 所以一路受到很多危險 可是一國一國都對他很歡迎 因為他的理論很好 所以他的學問也很好

所以不過來到這中間要過印度呢 就要八百里的這沙漠 那陣的中間他要過這沙漠 剛好遇到一個由印度要來咱中國買賣的生意人 幸虧剛好和他相遇 二個交談呢 很有意義 這個印度人很讚嘆 所以很欽敬 所以把他很得意的一隻馬 他這隻馬呢 這條路牠很熟 所以走這趟沙漠的人呢死在那的很多 所以他這隻馬是得意的腳力呢 才甘願 才跟他換馬這樣 若没這隻馬也没辦法可過這沙漠

因為在沙漠中 東西南北的方向都不知 所以在那沙漠中 他這個給他這隻馬的人 忘記跟他交代 到那裡就要取水 所以在這沙漠中呢 一個很大險没死去 所以這走的中間呢 難免這沙漠中死很多人 所以在那死的人都陰魂不散 所以晚上在走很危險 都有那奇形怪狀 都會來蹧蹋這樣

所以他玄奘法師呢 所以為著要過去那取經呢 要過去那留學呢 所以他用這部心經直直念 他若念這部心經呢 這些鬼怪就都不敢接近他 所以在半路呢因為不夠水 所以不夠水呢 走不到路 所以這半路他不知取水 他也不了解 不知路多遠 所以走到人睏馬乏 馬也没辦法可走 他也没水可喝 就這樣馬也倒 他也倒

所以他去取經的精神呢很偉大 所以天就這樣幫助 所以就這樣下雨 下雨呢這隻馬先醒 起來喝水 所以下得那邊有一個坑 剛好有水 下到沙漠中有水 那雨就很大 所以那隻馬給淋醒 才起來喝水 後來他驚醒起來 才見到這些水 才趕快再裝水 才再起走 所以才千辛萬苦呢 才過這八百多里的中間才入印度

進入印度呢 所以進去直直研學 所以直直走 直直學 直直深入 所以最後才來那爛陀寺 他的主旨就是要對這學說能夠通達 所以他在那爛陀寺呢 所受指教的都是叫做唯識學 和瑜伽師地論 所以這最大乘的經典 他對這唯識 唯識就是以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下去唯識 下去再叫做開闡出來 所以他的理論 可以說很雄博 大家都很仰慕所以在叫做大會的中間呢 受到眾人的熱烈的掌聲

所以他要做論主的時呢 他開大言 我要這唯識論 若有人辯駁到他會倒呢 他甘願這頭要給人斬起來這樣 所以他這樣把這唯識論說完了 没一個人敢出來把反駁這樣 所以可以說把印度所有佛教 可以說大家都論不贏他 所以可以說咱中國的佛學呢 都是在那這麼盛名 他這樣受到一般印度 所有的國家呢 都來把他慶賀 所以他這名譽會這大呢 也幸好 受戒日王的崇重 把他擁護 才有今天咱有這本經這好 可以來研究這樣

@本文:甲三:正文分二.......................。 第五六頁 01行
    ........同時這一段文也可說是本經的綱要。 第五七頁 05行


要講的起因呢 要分別下去演講 譬喻正文分有二分 分顯說和密說二分 第一是說顯說般若二分 顯說就是說 現在從這觀自在菩薩起 這些就是顯說了 可是它總示菩薩修行的過程 再來證這究竟 這是分四分 四分是能觀的人 現在就指這觀自在菩薩 這個觀世音菩薩 是什麼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要怎樣辨別 所以能夠去修行 和所這觀境能夠自在 能夠去得益 這發起文就是讚嘆 咱這中間呢 應當序分 正宗分 流通分這三分也很明顯

因為這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到這個止呢 這可說是阿難特別對祂欽仰 對祂讚嘆 這讚嘆詞 也可以說發起詞 這叫做序分 再來舍利子 色不異空起 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後面這止(這句為止)這叫做正宗分

後面有這說咒 咒語 後面這個是說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這個是說這個結論的中間 能夠再流通後代 給人能夠信受 能夠去念 這可說是是流通分 所以這三分 無非結經者呢 也分做前後下去結經的 (一般經典都有)如是我聞 不過這部心經呢 是祂觀自在菩薩講的 所以才没留存這如是我聞 所以因為咱要了解說這講經的人是什麼人 譯經的人是什麼人 所以這教起因緣 若不了解呢 會起誤會

@本文:觀自在菩薩...................。 第五七頁 07行
    ........二約果上利他的度生大用。 第五七頁 13行


現在咱把這觀自在菩薩這五字呢 來先開經下去講起 因為這個經的方面呢 現在這是讚嘆詞 讚嘆觀世音菩薩 得到這自在義 能夠通達一切 這個是咱把讚嘆的 所以也有人說叫做觀世音菩薩 這是怎樣没說觀世音菩薩 怎麼說是觀自在菩薩呢? 因為這部心經是般若的妙慧 所以 以智慧來說呢是自在義 才通達這妙義 能夠通達這意思

觀世音菩薩是慈悲 這是智慧 所以觀世音菩薩可以說 悲智圓融一切通達 所以這邊是智慧 才叫做觀自在菩薩 這觀呢!要了解說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能夠把辨別 能夠有這能觀的智慧 對外的境界這觀察一切事體 能夠去把辨別真假 能夠辨別好壞 種種的事理能夠圓通 這樣叫做觀 觀是觀照 審察事實 這叫做觀

觀也可以說以三觀妙用 才生起自在 就是說能夠妙觀察 審察一切事實 能夠去啟悟一切 通達一切 所以能夠到安樂自在 無罣礙 就是得到解脫的意思 所以這個無礙 就是咱這自在義 自在義就是
說 後面的無牽掛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這個呢!就是對這以無所得的精神做菩薩 才能夠無罣礙 這樣這個的安立 才成叫做自在這樣 所以這自在義呢就是祂的審察 一切能夠通達 這個妙義能夠圓善 對這義和理能夠分齊 事事無礙 理和事能夠圓通 這個就是祂的觀法所成就的叫做自在 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有這兩種的名號呢 所以觀自在是智慧 這邊來說的 觀世音菩薩這個是救度眾生 大悲心所以是以慈悲來說 所以現在說這觀世音菩薩的這個聖號呢 有兩種的意義 一種是因中自利的功夫 和一種果上利他的功夫 這個兩種的意義呢

@本文:一、因中自利:......................。 第五七頁 14行
    ................這可為表顯自在的明文。 第五八頁 07行


祂因中自利就是說以聞思修 把這對這外的聲音來聽 去正思惟 去把深入這聲音的境界 所以能夠得到這耳根圓通 所以叫做觀世間的音聲 可以得到耳根圓通 就是能夠自利的中間 體會一切世間都是受這音聲的折磨 所以這耳根不能圓通呢 都對塵染著 叫做背覺合塵 現在祂對這耳根圓通 叫做背塵合覺 把這聲音看準 妙音 海潮音 祂觀世間的音聲能夠圓明 不會去被這聲音把他拉去

所以世間最第一可怕就是這聲音 聲音一句呢也要給你笑 也要給你哭 也要給你爬起來跳 也要給你煩惱一世人 所以一聲的中間 使給咱悲喜交集 種種都是一個聲音 所以這聲音的厲害很可怕

---第07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