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02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03
03  83/11/19  星期日》--------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題:般若 波羅密多   
[mp3] 00:00 
今說「共般若與不共」,對聲聞和緣覺來說,這都是「共般若」。因為修行人還未到菩薩的境界,都是「共般若」,「不共」就是正式實地的菩薩以上,那叫做「不共般若」。

般若能通一切三乘,三乘聖者以及凡夫都能夠來共學,這叫「共般若」。總說,修行者對般若方面都能夠參修,所以叫「共般若」。

若單對上位菩薩的境界來講,因為他是行深,義理能夠圓徹,種種理論能夠圓徹,故叫「不共」。不僅是自己圓徹,還能來教化眾生,唯一上乘的佛學,能夠圓徹了解,所以才稱「不共」。

同時能夠真實深入空義,圓徹,不只是了脫生死而已,能夠宇宙人生萬徹,這種修行人才可稱有大般若。

「般若」在佛學上,可說是最殊勝,如果没有般若二字,免談!學佛旨要就是深入般若,所以般若就是妙智慧。

真實大智是能夠深入中道的理論,萬徹,能夠教化人,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理論圓徹,證實無差別,這樣才可稱為「不共般若」。

此「般若」可說是觀自在菩薩,在靈山會上代佛宣說。這部經是觀世音菩薩來開導我們的,在大乘佛法中,是最深入,最能了解,最圓徹的一部經。

【音CD-03B 「般若」就是殊勝,微妙,空慧的解脫。是以大悲為方便,能夠通達般若的妙法,是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理論都很圓徹,教化眾生,能夠成就成佛,才可稱「不共般若」。

不修行的除外,若想深入修行,如果没從這部般若經來深入,没辦法。所有修行者的第一步,如果没從五蘊來深入,免談!這部般若心經所說的五蘊,可說是聖教上,最第一必要的第一步踏腳,五蘊若没踏到,不管他看多少經典,都是門外漢。為什麼呢?五蘊就是真正的心地法門,五蘊若没解入,五蘊區没跳過,没辦法修行。

佛廿二年的般若談,總共有六百卷的般若,其中最第一重大的主要經典就是金剛經。而這部心經二百六十字,可說是六百卷經典中,最第一妙、最第一圓徹的總歸納,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字來講,所有的經典都歸納在這部心經裡。

大品般若有十萬偈,放光般若有二萬五千偈,光讚般若有一萬八千偈,道行般若有八千偈,小品般若有四千偈,天王問般若有二千五百偈,文殊問般若有六百偈,金剛般若有三百偈。

這部般若經可說是最殊勝,六百卷的般若經中,金剛經是最妙,解空無礙,最第一上乘的經典。

然而心經是六百卷般若經的總歸納。為什麼呢?這部般若經就是四諦-苦集滅道,四諦能轉無量諦,每一部經都含藏在心經裡,所以這部心經非常地微妙。

無論哪一宗,都很需要心經。佛學中有八大宗,每一宗都需要深入般若經,如果没有這部心經,不能成就一切智。

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就是共般若,指緣覺與權教菩薩。
「道種智」指實地菩薩,種種道理能夠圓徹,能夠教化眾生,才生出道種智。
「一切種智」是佛的境界,一切圓徹,了達諸法性空的真理,這是聲聞、緣覺所不能證到的境界。

「空義」,未見性不能通達真空妙義,見性才能通達真空妙義。為什麼呢?見性就能夠明照宇宙一切,萬徹宇宙,一切人生的真理都萬徹,才稱為「道種智」。種種道理能夠圓妙教化人,能讓人啟開迷執,打開一切妄想,這是真正究竟的菩薩。

十法界中,一切種類,一切事理,在此法界中,都能夠通達。所謂一切因果,能在一念之中,一切圓徹,能夠到洞證無為,這就是親證事實,一切萬徹,才可稱為「道種智」。

而佛的境界,就是一切種類,一切種法,乃至十法界的一切性相、事理、染淨、因果,在一念中,不只洞徹無遺,還能生出大覺圓徹,圓滿,才稱為圓滿實際,無上的般若。

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本體,本來都是空,空不可解成無,本來面目面面都相同,無差別,一切的智慧都是圓滿。是因為我們迷故,無始以來被習氣迷執到現在,外在的六塵緣影,把我們包攬,使我們不能了解物質精神,執著在物質精神上,造一切矛盾,不能頓開。如果見性,萬徹一切,無所不通,無所不曉。事實上,面面都是佛,一切都無差別。

這部心經能夠讓你明徹一切,若修到究竟,也是佛的境界,光是這部心經,就能夠究竟成佛。所以這部心經的妙,不可測。在聖教上,如果没有這部般若心經,没辦法到究竟圓徹。三世諸佛也是依般若,若没依般若,不能成佛。

如今大家有這部經可聽,如果有疑問,可以再來問。因為我學這部心經很有自信,憑我的經驗與我的究竟,事實證明這部心經,如果你想學,要讓你們每個人都能成就。如果你們實際能夠信、解、行、證,有信有深解,去實行,不被境拉走,如果不能成就,你來找我,隨你處置。

@本文:二、「妙觀察智」(通達一切諸法,----------。  三七頁 02
    -----------,和成所作智即化身,文字般若也。  三七頁 10
[mp3] 17:28CD-03B11:48
唯識宗是明四智,什麼叫「四智」呢?就是以五蘊轉四智,唯識没這樣說,天台宗主要是五蘊,而唯識所說是五蘊的標。我們從五蘊來講,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六塵浮塵,六識對外去審察,這叫做受。轉受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我們現在一項項來了解五蘊的智慧。為什麼能夠成就「大圓鏡智」呢?這不是普通的智慧,學佛的人從五蘊深入,是最微妙的心地法門。

「成所作智」有兩階段的講法。先說凡夫深入五蘊,能夠成就第六識不被六塵緣影拖走,不被色與塵所染,就是成就到四果羅漢,這稱為緣覺,緣覺境。

再對大乘聖者-實地的菩薩來說,「成所作智」是成就一切種種理論,能夠教化眾生,意輪能鑑機,口輪能說法,身輪能應化,稱為三輪體用。能夠三輪體用,教化眾生,才可說是成所作智。成就教化一切,種種能夠圓徹,使人能夠成就,這樣才可稱為「成所作智」。

所以妙慧是不可測,我們要了解種種因緣成立,自然的變化,能夠明確圓徹,到成就一切理論圓徹,就是因緣與自然能夠圓徹,成就他的本願力所應作的事實,依成就來教化,這叫做「應如來之現化身」。

為什麼稱為「應如來」呢?因為佛滅度後,就是由菩薩來代佛教化眾生,能夠化度一切眾生。這是不可思議,他圓徹到那個境界,才稱為「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就是能夠審察,一切理論能夠圓通,一切諸法能夠圓徹,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所以正法當下即是,若没當下即是,不是正法。能夠普應眾生的機緣,來對機說法,這種智慧才可稱為妙觀察。妙觀就是能夠鑑機,一切事理能夠圓通,能善用六波羅密,所有一切都無漏,圓徹,才可說是實際的「妙觀察智」。

所以觀察一切諸法,都能夠隨機應化。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的因緣不同,所以隨機有一個動作或是物質,即可以教化。所以諸法轉用無礙,時時能夠圓徹,隨時能夠教化,隨便一個物體,一個舉動,隨機就能教化人,這樣才可稱為「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就是普利眾生,能夠諸法平等,眾生的苦就是我們的苦,所用的智慧能夠平等圓說,依各人的根機,能夠隨緣,平等,隨機能夠圓徹。

「平等性智」就是轉第七識有漏的差別轉為無漏,種種智慧能夠普遍,平等來教化眾生,利益一切眾生,才能證實,通達到平等,眾生如果成就,我就成就。所以運同體大慈,起無緣大悲,普濟眾生,這樣的教化,才可稱為「平等性智」。我對一切眾生無差別,眾生對我再怎麼兇惡,對我再怎麼壞,我就是要度他。

「平等性智」就是說,若想成為聖者,度量不大,不能含容一切,没辦法修行。能夠平等一直普化,度量很大,能夠容納一切,事事都能原諒人、同情人,這樣才可稱為平等,無差別。你再怎麼對我兇惡,我就是要度你,你再怎麼對我壞,我都無礙,一樣要度你,這樣才可稱為「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是究竟佛的境界,轉有漏的善惡業為無漏,顯現一切萬德莊嚴的境界,這就是佛。轉第八識的含藏識,成就大圓鏡智,有漏轉無漏,一切皆為了利益眾生,種種智圓徹,直到眾生都教化完,才可稱為「大圓鏡智」。所以究竟到佛的境界,就是普照宇宙一切,無物不照,用之無疆,萬徹一切,這樣稱為「大圓鏡智」。

所以這可說是凡夫依正法來轉為無漏身,能夠成就一切種種,來教導人,時常都莊嚴自身,具足一切功德。如果没具足一切功德,不能大圓滿。有大圓滿,能大圓明照,能夠萬照宇宙,了解一切,一切都能隨心所欲,方便能成就一切,這樣才是真實「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就是以法身成立實相般若,來教化一切,有究竟,實際圓徹。「平等性智」就是報身(菩薩來遊戲人間,普化眾生無礙,平等周徧,這樣才能成佛),是觀照般若來成就的。如果没有妙觀察來成立種種智慧,不能平等。所有一切都能到應身自如,化身也自如的境界,才可稱為「妙觀察智」,這也是文字般若來成就的,如果没有文字般若,絕對不能修到這個境界。

我們要了解「四智」的成立,就是這樣來成就的。

@本文:上面所說即是轉識成智的道理,------------。  三七頁 11
    -----------,即便轉識成智,轉凡夫為聖人了。  三八頁 02
[mp3] 35:48CD-03B27:51
上面所說是「以識轉智」的道理,我們要明白。識心就是妄想心、執著心、凡夫心。凡夫心是有分別、污染,造作一切罪業,這就是有漏的眾生,不是智慧,智是無分別的!

為什麼「智是無分別」?智是妙慧,啟開一切圓徹,智是妙用,妙用就是無分別,清淨的境界,無為、無漏才可說究竟,這叫做實際的無漏智。

「識心」是凡夫所用的,一切的審察都迷茫執著,被惑業苦蓋住,心念不能清淨,智難生。

「智」是聖者所證的圓明妙覺,這才是實際的般若妙慧,能圓明妙覺,才能有轉識成智的妙用。才能轉分別心成無分別;轉污染的心成清淨;轉有漏的心成無為的理論;CD-04A轉妄想迷茫執著,成圓明妙覺。所以這是【音-04A】一種妙智,來轉迷成真,破妄顯真,轉凡成聖的意思。所謂轉境,一切障礙轉成無礙。

所以都是五蘊的造作,才會成為「成所作智」,如果没從五蘊理論來圓徹,不能成就成所作智。所以「成所作智」就是藉五蘊來成就,成就緣覺的境界。因為所作的智慧,不會被境拖走,能夠清淨心。

所以要對治妄想心與分別心,隨時都要能夠把第六意識的念頭轉成無漏。有漏轉無漏就是說,第六意識大部分都迷失自己,對六塵緣影執著,造一切的迷執,矛盾自己,舞弄自己,蹧蹋自己。所以妙觀察,審察真實,從第六意識所轉出來的就是「妙觀察智」。

能夠觀察一切諸法實相。什麼是觀察一切諸法實相呢?諸法就是萬有的緣起,自然的變化能夠圓徹,無礙。轉我執為無執,凡事都是第七識的我,身心合一對外執持,造業,你的我的,要怎樣才能達成我的目的。

所以我們有「妙觀察」,能夠審察事實,這個身體是假。為什麼呢?這是地水火風成立的,不能永遠常住,不能永遠讓我們使用。所以了解一切諸法都是成住壞滅,了解我法二執,能夠破一切,成就「平等性智」。如果没體證諸法平等之性,不能成立種種理論。有「妙觀察智」的成立,才能夠成就「平等性智」。

所以就是以妙觀察,轉此執持一切的諸法種子為第八識的結納(結污納垢)。因為第八識可說是宇宙的大座倉庫,無始以來一切善惡業的種子,都含藏在第八識。我們要了解諸法的種子,都是以前所攝持的舊毛病。所以要轉第八識來圓通,宇宙人生萬徹,轉為「大圓鏡智」。能夠顯現法界一切萬有,都是因因果果,能夠洞徹一切無遺,圓徹,了達。總之,所有的執著與分別,能夠轉為圓證事實,把意識轉為大明鏡,叫做「大圓鏡智」。

我們的本來面目都無分別,面面都是佛,是我們迷故,所以無明,不明白,無始以來的我執,使我們迷執。如果你能夠依這部心經去深入,能夠有妙觀察,了達一切,就隨時能夠轉我執,有漏轉成無漏,實證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大家都是明照,明呢當下就是明,迷呢當下就是執著外塵,內的明照變成落謝影。所以一切法都是受這個迷執,造一切矛盾,來舞弄自己,蹧蹋自己。如果你能夠深入研究,自性如果通達,萬法就通達。所以我說:「佛法無量義,法界自性通」,如果你自性通達,萬法就通達。所以「以識轉智」這個道理很微妙,能轉凡夫為聖人。

@本文:上來說了許多話不過解釋般若二字,----------。  三八頁 03
    -------------,器物顯現,智者思之!思之!  三八頁 13
[mp3] 49:10CD-04A08:23
為什麼叫做「般若」?般若二字不是那麼簡單讓凡夫所能夠了解的。很多課誦心經的人都唸過這句「般若」,但真要了解般若卻很難!

實際上,「三般若」就是由實相本體。實相般若是證悟圓常大覺的真理真心,才能夠成就本來面目。所以一切生滅的煩惱,造業,就是由這個「心」。般若二字是本來能夠圓徹的,究竟是親證我們的本來面目,把我們一切的妄念、習氣與迷執,能夠互相研討改進。這是聲聞、緣覺等等,能夠成立這個基礎,所以謂之般若。

凡夫是見聞覺知,不能圓徹事實,都被六塵緣影所迷茫執著,造一切矛盾。我們學般若就是要轉迷執、迷妄成為了達,轉妄想心成為實相,突破妄念才能轉苦為樂。如果妄念没轉,顛倒妄想執著,造一切矛盾,都不了解自己,舞弄自己,隨因緣來造業,來生死,不能解脫。

眾生會輪迴生死都是因為迷執,被六塵緣影所遮蔽,不了解自己,舞弄自己,蹧蹋自己,造一切矛盾,才來生死,造業。所以在流轉生死當中,如果你能深入般若,就能夠究竟解脫。若没深入「般若」來研究,實在是枉度此生。

今日遇到有般若妙慧來教化我們,面對面能夠實際來研究,如果實際親證,不用怕不能解脫。

事實上,若要依賴般若,需由文字來起觀照,如果没有文字來助緣,没辦法。文字就是言論種種與文字、舉手動作,都有那個功用。

所以能夠遇到善知識,用五蘊的理論來教化,讓我們成智,破一切諸法,妄想心能轉來真實,以迷來轉悟,以妄來轉智,當體皆空!

「當體皆空」的道理,不是簡單就能夠了解的,空不可解成無,「空」有內空與外空,當體的空就是本來面目。

為什麼「當體的空就是本來面目」呢?因為本來面目無一物,你說無嘛,明故能照,所以才說空。如果你能究竟證到空義圓徹,見到本來面目,無一法可得!為什麼?萬徹一切,本來就具足。所以能夠顯露我們的真心,一切妄情當下能夠展開,這是智慧的證實,去圓徹事實的境界。

所以如果你没深入五蘊,時時來解開迷執,不能脫離生死。凡夫就是輪迴於這個生死苦海,所以苦海萬重波。「般若」可說是功德無量,來教化眾生,就像一艘大般若船,雖是苦海無邊,如果你能親自爬上這艘般若船,就能圓斷顛倒,永了生死,超出苦海。所以般若像妙船,般若船最妙,使大家都能登彼岸。

什麼叫「登彼岸」呢?在苦海中,搭般若船能夠上岸,離開苦惱,在苦海裡若能夠深入般若來研究,種種苦惱都能徹開。因為五蘊能夠端正我們的思想,圓斷迷執,實際證到離苦得樂的境界。

「般若」像明燈,照明路徑,讓我們能夠直行無礙。所以有般若的妙照,能夠將我們的煩惱和一切黑暗都展開。譬如在黑暗中的一切器物,我們因迷迷茫茫,不能看清楚,故受阻受礙。今有燈燭來照,能夠顯明,何處會礙到我們,隨時都能用。所以般若妙照能圓斷煩惱,顯現實相境界,能讓我們正知正覺。所以「般若的妙」就像電燈一照而現,黑暗都消滅,萬物都在我們的眼前,事實能夠圓徹,這個智慧是不可思議的。

如今有這部心經,如果没有好好的把握住,五蘊没有深入,没辦法。所以五蘊就像燈燭,能照迷路,讓我們好走。事實上,智慧就是由五蘊起用來成立的。

@本文:我們要知道上面所說的三種般若,-----------。 第三八頁 14
    -----------!以上般若二字的意思已經講完了。 第三九頁 04
[mp3] 1:02:26CD-04A19:17
以上所說的「般若」,是我們每個人一心中所圓具,必需去深入的。如果一心能夠妙用,謂之「實相般若」,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體,一切本自具足的。這就是我們的自證分,如果没自證,没辦法。因為如果没深入去研究,不能圓徹事實,不能成「實相般若」,這即是心的本體,「實相般若」就是我們自證深入去圓徹的。

「觀照般若」即是心的妙用。因為迷,我們的見分都受一切外塵的迷執,如果有理論,即時能夠妙用,所以「觀照般若」就是心的妙用。

「文字般若」即是心的勝相。因為文字是我們去明察,深入,來圓徹的。

所以這三項,以文字來啟發觀照,在觀照中深入般若的妙用。如果没有文字來起觀照,不能成就實相般若。

所以三即一,即是一心的妙用。有文字若没有我們的心,也没辦法起觀照。雖說是三,是我們一心來啟用的。所以般若的妙用,可說是極妙無比,迷亂的心能轉成智,這是依觀照來生慧,依慧來生智,依智來起用。所以智是外在的妙用,慧是內在的通達,是我們的妙照圓徹。智是外,理論,事理圓通,啟用無礙,事事無礙,理事圓徹,才可說是真實。

我們的本來面目,就像一面鏡子。因為玻璃如果没有水銀,也不能成立這面鏡子。所以實相般若就是我們的明照成立,像這面鏡子,照下去,鏡子照到什麼,就顯現什麼。所以實相般若就是我們的妙照圓徹,妙照圓徹就是有觀照般若的智用。如果没有觀照的智用,一切文字以及萬物,不能成立般若。

所以這面鏡子當中,也是三項都圓具,不二,不可分別,不可分離,三即一。所以在三般若的智用,也是依「我」的念頭,轉來一切的明照。所以心中所依的一切,能夠妙照圓徹,對外所有一切,能夠了解所有的因緣與自然生態的變化,能夠圓徹,才可稱為實相般若。

所以一切能夠迴光返照,審察真實,萬物現前能夠圓徹,當下能夠受用無疆,這才是真實深入三般若的智用。所以我希望大家,當下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以上「般若」二字如果没來深究,是做人最第一没有意思的生活。傻傻的,自己舞弄自己,蹧蹋自己,煩惱是我們自己想的,不甘願也是我們自己想的,種種的苦楚都是由我們的心地。所以「般若」就是以五蘊成立觀察,來成就的。

@本文:二、波羅密多:也是一種梵語,------------。 第三九頁 05
    -------------那麼,大家當趕快向前求度吧! 第四十頁 05
[mp3] 1:12:08CD-04A27:26
「波羅密多」也是梵語,就是印度話,翻成我們這邊的話,有四種真義。

「波羅」譯成彼岸,「密多」譯成到,合起來是「彼岸到」。我們這邊的話講「到彼岸」較順暢,而「彼岸到」較顛倒,不過每個地方的風俗不同,語言不同。「波羅密多」也可翻為「度無極」、「遠離」和「究竟」。

什麼叫做「到彼岸」呢?這是一種比喻,譬如眾生在煩惱的苦海這邊,煩惱的心,如果能夠坐到船筏,渡過河,由苦的此岸過去那邊樂的岸,這樣叫做彼岸。渡過中流苦惱,到達對岸極樂無苦,這叫彼岸。因為眾生沉迷物慾,沉迷在苦海,生死輪迴。如今仗般若的渡輪【音CD-04B來度脫一切沉迷的苦惱,到安樂的對岸,這叫彼岸。

再說明白點,由這岸-沉迷苦惱生死的中流,有般若渡輪來救度我們到對岸-涅槃的岸,涅槃也可說是解脫生死。總之,能夠解脫一切苦惱的意思。

所以眾生如果在三惑煩惱中,極其可憐。沉迷在生死苦海中,好像在迷茫的水中,沉迷,苦惱,不能解開。

今天有般若的空慧,讓我們在穢土的煩惱能夠斷滅,無所不至的痛苦能夠解開,生死能夠解脫,這樣稱為「到彼岸」,也可以說究竟安樂的涅槃。

所以迷茫的眾生,如果没有般若的渡輪,不能度脫一切中流的三重苦惱。所以學般若,就是為了要解脫生死,離一切苦惱,到達涅槃安樂的彼岸。如果没有藉般若來度我們,絕對没辦法。

另外還有一種譬喻,眾生沉迷在輪迴生死的三界大海中,受盡一切苦楚,如果没有般若妙慧,不能解開痛苦,所以般若像一艘救度眾生的大法輪。世間的痛苦,如果没有般若大慧的船來載,永遠不能脫開苦惱,永遠沉迷在海浪中,被水淹没,不能脫離一切生死。所以般若大渡輪可說是救急的大船,如果大家來搭這艘般若船,每個人都能到安樂的彼岸,不用受生死輪迴。

再說,如果你不願沉淪苦海的話,就趕快來學這部般若經,才能度脫一切苦惱。「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有般若來教導我們,能夠出離生死苦海,到達安樂彼岸,如果没搭上這艘大慈航,實在太惋惜。眾生因迷妄本性,迷執外塵,沉溺生死,如今有般若大船,如果没搭上,實在枉費此生。

人的一生,壽命再長,不出三萬日,生死永難解脫。如今有般若智慧來開示,讓你認識事實,能夠深入,直到真心顯現,獲得解脫。所以這要靠般若渡輪,來出離生死。

如今有般若心經來讓我們學,能夠明斷一切煩惱與了脫生死,證到涅槃安樂的彼岸,這是眾生的福報和榮幸。因為佛的德性,佛以智慧來啟示我們,今日我們才有心經能學。如果没有佛的庇蔭,我們現在也没有這部心經可學,永遠都沉迷在苦海。

「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善知識更難遇」,如今有佛法可看,可學,深入空智,成就無為,解脫生死苦海,能夠成就到菩薩的大悲大願。所以佛不只是自利而已,他有大悲的精神,讓我們現在有經可看可學,如果没有這樣來自利,不能解開迷執。

這部心經一定能夠普度一切眾生,超越苦海,如果大家來學,能夠同登彼岸,永遠離苦得樂,如果不來學,實在太可惜了!

@本文:二、「度無極」者,能依般若而修-----------。 第四十頁 06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第四十頁 14
[mp3] 1:27:36CD-04B08:52
什麼叫「度無極」?就是依妙般若去修行。因為智慧是依五蘊去深入,才能夠圓明,離生死,離一切苦惱,度脫無餘,這樣叫做度無極。

「遠離」呢?就是說用般若觀照的智慧,能夠遠離一切顛倒妄想執著煩惱,永遠離開,不受一切煩惱的苦楚,所以叫遠離。

「究竟」是什麼?這是菩薩真實圓滿的般若妙慧,其實不是自利而已,上求佛法,下化眾生,自利利他。如果没有菩薩來代佛宣化,不能度一切的功德。「究竟」二字不是單指自利而言,更有利他的精神,要讓一切眾生究竟圓徹、成就的意思。能夠圓滿教化眾生,都依般若實際去了解,依此修行,達到圓證三智,徹見諸法實相,這才是究竟的般若。

所以「究竟」二字不是二乘可以了解的。「二乘」只能度脫見思煩惱,超越分段生死。什麼叫「分段生死」呢?就是指眾生的生死一段一段,時而做畜牲,時而做人,時而做牛,時而做馬,這叫分段生死。

能夠由五蘊來深入,自利來成立,解脫生死,這叫做偏空涅槃,這還不是實際的究竟。「二乘」不是究竟的聖者,他所證的只是偏空的道理,解脫生死而已,只是離苦得樂,還稱不上實際到彼岸-波羅密多。

「究竟」二字就是函就一切有為法成無為,能夠圓滿解開一切,永遠離苦得樂,能夠安立一切世出世間,宇宙人生能夠萬徹,這樣才可以說生出一切種智,成立圓滿的解脫。所以一切都做到圓滿,什麼叫做「圓滿」呢?自利利他圓滿,自覺覺他圓滿,這才是永久不變,才能稱為「究竟」二字。

所以依「般若」修行,親證事實,一切實相圓滿,永了生死,究竟解脫,安樂,這才是真實的究竟涅槃!所以本經後面說:「究竟涅槃」,就是依般若波羅密多,能夠生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成我們這邊的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第03卷完)
---第04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