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05
《卷05
83/11/26
星期六》--------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題:心 經
譯人:
@本文:此外還可約比喻解釋:「心」-------------。 第四六頁 09行
---------------。據此則心字即指心要也。 第四六頁 16行
[mp3]
00:38【CD-05B】28:38
「心」有很多種譬喻,總之「中心」的心,有很多種,譬如說一國的中心,地球的中心等等。
現在我們要說的是能夠一切圓徹,理論通達,這個心要,這個中心,也可以說「精要心」。精要心是凡心,所做的一切都是見聞覺知,一切的事實,都是所想的這個心要。所以萬物可能以「精要心」來貫通,心有幾十種,而「精要心」是凡夫心。
這部心經可說是全部般若經裡面的宗要,六百卷的般若經都含藏在心經裡,可說是總經的中心,所以才稱為心經。
學佛有這部聖典可學,雖說只有二百六十字來講,可以說含藏一切所有的經典,没有一部没攝入。所以這部經的精要【音CD-06A】,可以說洞徹無遺,一切圓徹,理論一切,宇宙人生都能圓徹的殊勝理論。所以這部經是學佛最必要的大般若經,教義和理論最圓徹,所以才稱為心經。
為什麼稱為「心經」呢?佛所說的不二法門,指歸心地法門。所以這部心經主要都在指我們的心地,從心地來開拓,圓脫一切對萬物的迷執,與一切妄亂的思想,把一切煩惱展開,端正我們的思想,所以才稱為「般若心經」。有智慧來開拓,頓開一切矛盾,所以才稱為「大般若經」。
佛學之中,如果没有這部心經,很難學,要成就難上加難!所以這部心經最精要,最密切,讓我們對一切修行都能通達。心經如果通達,千經萬卷都通達,一切事理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心經如果圓徹,能究竟到佛的境界,所以心經可以說是最明白,最圓徹的理論。事實上,五蘊對我們心地最必要,所以初步學佛,如果没踏到五蘊這踏腳石,絕對無法修行,任你看多少經典,都是門外漢。
這部心經可說是三藏一切都在心經裡。不空三藏譯云:「菩薩白佛言:我在會中說諸法,菩薩普徧的智慧,如果没從般若心經,絕對不可能成就。」所以般若心經可說是一切菩薩真實修為的究竟法門,以後要成佛,也得依這部心經,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部心經最第一必要,能究竟到佛的境界。只有這部心經才有此「心」字,其他的經典都没有這個「心」字。
@本文:茲再將般若波羅密多與心七字-------------。 第四七頁 01行
---------------以上心字講完了。別題竟。 第四七頁 08行
[mp3]
09:10【CD-06A】04:10
「般若波羅密多心」七字合起來講,約「般若」和「波羅密」兩種來講,就是依「般若」能究竟修到「波羅密」的境界。
「般若」就是妙,微妙無比,萬徹一切,宇宙人生能夠萬徹的般若智慧。以般若修持才能夠登彼岸,離開一切苦惱,離開生死苦海,親證真心。「般若波羅密多心」這個心要,就是實相,究竟的般若就是實相。
「般若」能夠達到究竟涅槃,涅槃就是真正度脫一切生死苦海,了悟真心,真實的本來面目就是真心。所以光是修「般若」到五蘊圓徹,就能夠證到四果羅漢,達到不生不滅。「般若」可說是要證真心的直接法門,能直入到究竟不生不死,所以才稱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以上約「涅槃」來說,有三種意義。第一、修「般若」-真實的修行,主要能夠達到「究竟」,這都是我們一心的創作。如果修持到四果羅漢,就是「一切智」,雖然有種種理論,還執在偏空,没到究竟。
第二、修持假觀,攝持一切究竟,能夠分證到「道種智」,這是分證即心,實際自性通達就是道種智。種種理論能夠圓徹,宇宙人生一切萬徹,才可稱為道種智。
第三、「究竟」就是達到三觀妙用,圓證三智。圓證一切諦理分發,通達一切,通達到種種中道實相,這才是究竟。「究竟」也是由我們的心,究竟義是我們來學,一切圓徹,認真來深入,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心經就是到究竟,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
「究竟」是什麼?就是佛的境界。所以「般若」達到究竟,即是實相真心,即是本來面目,這都是不變的真心所現的一切。佛的境界就是寂照無礙,到究竟就是三覺圓,具足圓備,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才可稱為究竟真心。
這部心經的本體就是能夠到究竟佛的境界,所以心經後面說:「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到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義。
這部心經的經題「般若波羅密多心」七字已經講完。
@本文:四、經(佛所說的教法):--------------。 第四七頁 09行
------------四、繩墨(辨別邪正曲直故);。 第四七頁 16行
[mp3]
16:55【CD-06A】10:14
「經」是佛所說的一切教義。「經」梵語叫做修姤路,也可稱為修多羅或素呾纜,這是印度話,譯成中文叫做「契經」。
為什麼稱為「契經」呢?簡言之,「契」就是契機契理,一切因緣都能夠通達,順利圓徹。「契理」就是對一切佛法都能夠圓徹;「契機」就是能契合眾生的心理,種種能夠圓徹,解開眾生的迷執,斷除眾生的苦惱。
佛就是大悲心,說出的理論能夠下契眾生之機,上契一切佛法真義,達到真正一切圓論,謂之正理、正道。正法能夠對治邪法,一切謬論的法不能契機。邪論是世智辨聰,無事實,邪法者,無正法的教化也。
「契機」能夠契入一切根性,對各人不同的心機能夠深入,這才叫做契機。讓人能信解受持,能夠修成離苦得樂,得到安住,安樂,所以才稱為契機。
有「契理」再約機來分發,理論能夠通達。依世俗的教化,無為種種,為眾生契機契理來教化。
總之,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是具足契機契理,能夠圓滿教化,故曰「契經」。
同時也是一種揀別,因為其他世間的經典都不能達到佛法的究竟。所有的世法和社會的理論只是一種聰明,都不能讓我們了解生死。佛法則能讓你真正的攝歸正法正理,所研究的五蘊,能徹證我們的心機,端正我們的思想,圓徹教義,能夠解脫生死輪迴,離苦得樂,没有佛法的教法,不能究竟。心經不光是解脫生死而已,能夠到究竟成佛,所以才稱為般若實相。
通途而言,有好幾種翻譯。「契經」就是上契佛法,下契眾生的機緣,可說是解空無我的機宜,能夠直接圓徹。
雜阿毘曇心論有云:經有五種意義,
第一、「出生」,出生佛法,真實一切諸法都能夠圓徹空義,理論端正,所以叫做出生。
第二、「湧泉」,修行的過程有經典能學,如果開悟,無盡的理論就像湧泉般滾滾流出。如果你能到那個境界,佛法自然會通達,所以叫做湧泉。從經義去深入研究,理論能夠確實像湧泉般自然流出。
第三、「顯示」,開發一切義理,讓我們圓徹,無盡的苦惱能夠豁開,無始劫以來一切的妄執能夠解開,這叫顯示,就是開導我們。
第四、「繩墨」,辨別一切邪正曲直,能夠圓徹事實,有理論來解開我們的邪正分別。修學要有正法正理,來開導我們,隨時圓徹邪正分明。
@本文:五、結鬟(義理連貫没有散亂故)。----------。 第四八頁 01行
--------------(以上皆是說明經的意思)。 第四九頁 01行
[mp3]
28:06【CD-06A】18:51
第五、「結鬟」,為什麼叫做「結鬟」呢?就是義理能夠分齊,連貫圓徹,能夠闡發理論,救度眾生,這叫結鬟,理論最圓徹,讓我們不會散亂。這部經的結持,能夠貫穿起來,不會散亂,叫做結鬟。
真實而言,經典攝持諸法,常住一切,經總共有四種真義-貫、攝、常、法,「貫」是貫穿佛所說的道理,令它不散失,「貫」就是穿過去,讓它不會散亂、散失。古時候用牒文來寫,一葉一葉來貫穿,讓它不會散失,就像線貫珠般,將它貫住。所以佛的言教如果没有像這樣來結集,會散亂、失傳。這部心經與一切經典,都是流傳千古不失的。
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理論都是針對心的宗要「貫攝」起來,讓眾生能夠順序去學,能夠分明種種,不會墮落。就是說攝持一切,像對小孩般的照顧住,一切都不會散失。佛所說之教義,好像苦海中的般若船,教導眾生,能夠安住,離開苦惱,能夠安樂來修持。佛已經滅度二千五百多年,今天還有這部經可聞,有正法可修,就是以前所貫穿下來的理論,來攝持這些經典,「貫攝」就是能夠攝持常住的意思。
一切諸佛所說的法都是萬世不易的,所有的佛法都是相同,一切都不易。無始劫以來的佛法,與現在的佛法,同體無差別,所以叫做「常住」,佛法永遠都是佛法。以後彌勒佛再來也是「正法」,也是相同的佛法,這些經典都能讓我們尊重,四海皆知。
換句話說,佛法是萬古不變其言,再過幾百萬年佛法都是不變,即使再換幾萬尊佛也是不變,所以才謂之「常」。佛的言教是最真實,理論最圓徹,是最圓滿的教化,能夠到天下一切皆同道,所以正教是天下一同,「正法」都是相同的。
所以有正因才能夠契理契機,才能夠流傳到現在,萬世不滅,萬法莊嚴。凡天下一切眾生,一切皆能隨其因緣。佛經的理論教法能夠圓徹教化人,能夠圓滿修持,能夠廣傳萬世。所以佛理不限時代,時時都是一樣,古今一切,二千多年以來經典仍然不失,仍為大家所歡迎,都一樣能來修持,能夠到莊嚴究竟的佛土。所以經典才萬世不易,這表示「常」的意思。
真理不論古今中外,一切同體,每個地方每個人,如果有正法,都能夠分別去了解。所以不論東西南北,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佛法,全世界都有這個教法在流傳,天下一同。這表示佛的說法,一句句都無差別,每一句都能讓大家深入,了解實際的真理。所以如果對經典能夠普遍安全妥當來修持,絕對無差別。
這部經不是現在才有的,自古以來,萬法萬佛皆同,無差別,一切時間都無差別,皆真實能連貫圓徹的真理。所以這是「經」的殊勝,能究竟貫穿,讓我們現在還能夠來修行,一切都是契理契機,一切賢聖都得依佛法來修持,才能行證。如果没有這部經真實的理論,不能達到究竟成佛。
所以正宗的佛法最難遇,尤其是這部心經最難聽,能夠深入真義,解空無礙的人,我看是很少數,這部經是修行上最圓徹的一部經。
經者徑也(經就是我們的路徑),心經就是我們所選擇要走最必要的路徑,是成佛作祖的真實路徑,是最必要的經典,所以才稱為契經-契理、契法,一切義理能夠圓徹。
約理來講,凡所有學這部心經的人,所了解的都是大法,【音CD-06B】這部心經可說是最偉大的大法,如果没有這部心經,不能圓徹常道。所有一切佛法都是不容易得到的,這部心經更是難遇,我希望大家對這部經,能踴躍來學。
華嚴經云:「剖一微塵出大千世界」,一微塵能夠含藏大千世界。要了解這部心經雖說只有二百六十字,能夠含容一切,宇宙人生萬徹。剖微塵能夠了達出大千世界,一粒沙就是一粒世界。佛法論小無內,論大無外;說大,宇宙人生一切萬徹,說小,無孔不入。這部心經的真義最偉大,是成佛作祖的常住大法。
@本文:按佛所說的一代言教,----------------。 第四九頁 02行
---------------,不過為習慣上所分別耳。 第四九頁 10行
[mp3]
45:40【CD-06B】02:14
按佛所說的一代言教,綜合成三藏。什麼叫做「三藏」呢?經藏、律藏與論藏,這三藏。我們現在要講的這部經典,不包含在律藏、論藏。因為這部經典是經藏,無論什麼經都含藏在這部經典裡,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部經典含藏一切的經典,所以心經的教化最圓徹,最實際,是直入的法門。
按這字「經」,印度話叫修多羅,譯成中文叫做線。印度古時所翻譯的經典,都是用牒文(樹葉)寫的,再用線來貫穿,才能夠流通。
譬如我們中國,古時候没有紙,都用竹簡(竹坏削成一片一片)來寫字,再來貫穿,這樣叫做冊。如果没有這樣貫穿起來,一片一片會失散。現在有紙,雖然不必用線來貫穿,還是得做成冊,所以整本也是要用線來貫,綜合起來,才不會零亂散掉,編集成冊就是讓它不散失,才能夠流傳後世。
因為佛所說言教都是真實,能讓苦惱眾生離苦得樂,跳出苦海,解脫生死,所以世間人編集成冊,佛法才能流通至今不滅。二千五百餘年來到現在都是一樣,一句都没差別,也没增也没減,正法不可增減,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一樣。
「經」像線穿珠子般,珠子鑽洞後,再用線來穿,整串才不會失散,不然一粒粒掉落,噴得滿地都是,很難撿,所以經才稱為「線」。
經在中國的習慣中,都是用線來穿竹板而成冊。如今改用紙來印,聖人所說的一切,才能夠藉由書來成就,所以現在稱為「書」。
孔子、孟子等聖人所說的言教,都謂之經,古時候也是用線來貫穿,所以無始劫以來所說的真實話,都可以稱為經。古時候,因孔子和老子出賢名,才有經可說,所以所有聖賢所說的書叫做經。習慣上,這部般若心經也翻譯為經,在一般的心理上,能夠符合常住的謂之經。
因為經典能夠把一切心理上的歪曲事實和矛盾的說法頓開,契合我們的心機,故稱為契經。
「契」字揀別來說,其實叫做經與線,其真義是貫穿一切的意思。「貫穿」有橫直,直線謂之經,橫線謂之緯,叫做經緯,經是直,橫是緯。所以貫穿世間東西南北,一切經緯能夠圓徹,字字能夠解化眾生,所結集合起來的理論叫做經。
雖然「經」的性質與孔子的不同來講,不過習慣上,那只是大家所學的不同在分別而已,都稱為經。
但是這部心經跟一切別的教不同,能夠貫穿一切眾生的心理,解脫眾生一切的苦惱與迷執。所以這部心經直入,能夠到究竟成佛,才可稱為般若波羅密多心。「心經」就是有這個心來圓徹正法成佛的意思。
@本文:茲再將「般若波羅密多心」與「經」----------。 第四九頁 11行
---------------;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第四九頁 16行
[mp3]
56:49【CD-06B】11:28
現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八字合起來,分成四種來講。
第一,這部心經如果依「般若」來修行,可以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為什麼呢?以五蘊來開導你,能夠離開一切苦惱。五蘊可以解開我們一切的心結,無始以來的迷執與妄想執著,這些迷亂的思想與我們一切的苦惱,都能夠依般若而徹見真實,讓你究竟了脫,「彼岸」就是達到安樂的岸。
第二、如果你用心經來修持,能夠親證到這真心,「智慧」能夠「究竟」徹見真「心」-本來面目的這部「經」典。
第三、這部經典是六百卷「般若」經的中心,是最重要的經典,只有這部心經才能達到「究竟」,所以是最重要的「心」之「經」。
第四、心經是一切諸佛菩薩所依「般若」來修持,實證到「究竟」成佛的境界。這部經是能夠成佛的中「心」,是最重要的「經」。
本經可以說,菩提薩埵就是依般若,菩提薩埵譯為菩薩,因為中國好簡略,菩提謂之覺,薩埵謂之有情。所以依般若二字,才能夠究竟到菩薩的境界,如果没依般若,不能究竟到涅槃。
「涅槃」二字,有究竟與不究竟。三乘一切諸法,因由法理之不同而有差別,但是依般若才能夠究竟到佛的境界。究竟涅槃就是佛,四果羅漢也是涅槃,只是離生死苦海-離分段生死而已,還有變易生死。
學佛的人有「二死」,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聖者),由初果、二果、三果,一直分證上去,所以這種分段也叫做變易。變易生死是四果再變來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再一直修,變易到八地以上就是不退轉,到那時就是要究竟到真實的菩薩了,要證到真實的菩薩要九地,才稱為實地的菩薩。所以要依般若才能究竟到佛的涅槃,四果羅漢也是涅槃,菩薩也是涅槃,佛也是涅槃。
三世諸佛也要依般若來修證,才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没依「般若」不能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就是無,「多羅」就是上,「三」就是正,「藐」就是等,「三菩提」就是正覺。所以三世諸佛要到無上正等正覺也要依般若,如果没有「般若」不能修持到究竟,所以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本文:總之,依照「般若」修行---------------。 第五○頁 01行
---------------,以上是由經字解釋上去。 第五○頁 07行
[mp3]
1:05:20【CD-06B】18:10
現在依照「般若」二字再來講。因為般若就是妙,如果没有般若微妙無比的智慧來修持,没辦法達到究竟。所以修持的方法,如果没有般若的妙智慧就不是究竟,只有般若才能夠到究竟涅槃-佛的境界。
「般若」下面要有「波羅密多」這四字,波羅密多就是到彼岸,因為有妙智慧的究竟來修持,親證到這個心,所以能夠真實達到彼岸,故曰波羅密多。
「波羅密多」下面有此「心」字,就是依般若要怎樣來修行,才能夠達到究竟涅槃。
所以由般若二字講下來,可以達到究竟的目標。所以如果没依照經所貫穿的這些道理,不能流傳到現在,讓我們來真實修持,達到究竟見性成佛,你若没這部心經來貫穿起來,你就不能行持到究竟成佛。
以上所說的,就是由這個心,「經」字上面有此「心」字,就是如果没有真心來證道,没辦法修行,要有真理來傳授,讓我們能夠實證,去究竟真心。所以有這個心才能到究竟了脫生死,到佛的境界,如果没有這個心來修持,不能達到不生不滅,究竟的彼岸,故曰心。
「心」的上面有「波羅密多」四字,就是說有心來修持,才能夠達到彼岸,涅槃,解脫生死。
「波羅密」上面如果没有「般若」二字的功用,不能達到究竟。所以般若的妙用無彊,有般若才能夠連貫,依般若才能夠到究竟波羅密多,解脫生死,登彼岸。所以「般若波羅密多」如果没有真「心」來研究這部經典,也是不能修行到究竟。
這部經就是有「般若」二字與我們的「心」之修持,才能夠達到究竟不生不滅的目標。
@本文:按經題八字,義有四對----------------。 第五O頁 08行
----------------(以上經題八字講完)。 第五O頁 16行
[mp3]
1:11:20【CD-06B】22:45
現在來說經題,按這部經經題八字,其真義有四對:「通別」一對,「能所」一對,「法喻」一對,「因果」一對。
第一、「通別」。因為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前七字是別題,經謂之通題。如果没有般若二字的特別教化,不能成就。經是萬通,所有的經典都謂之經,經典不同,名字也不同。「般若波羅密多心」這七字謂之別,「經」謂之通。所以要了解,「經」就是通,「題」就是別,每部經典都不相同。
第二、「能所」。因為心經這些文字能詮「般若波羅密多心」這七字。能詮就是能以文字來契合我們的心理,能夠圓徹,「般若波羅密多心」這七字是所詮。般若是觀照妙行,波羅密是證果的真實境界。所以般若就是能詮妙行,能夠達到波羅密,就是以此心之實相理體,心就是所詮,經就是能詮,若無此心來徹理,一切圓徹去修持,没辦法修行。所以心就是實相的理體,若無此心,不能生出實相的理體。
為什麼叫做「實相理體」呢?實相是對一切文字萬法,所有的理體,了解其因緣與自然的生態,變化萬千,所詮之理能夠圓徹,能夠親證事實,所以才稱為實相理體。
譬如說,玻璃瓶能夠貯藏清水,水如果没有瓶不能貯藏,水歸入瓶中,圓的就變圓,方的就變方,所以能夠貯藏一切的水。瓶謂之能貯,水是所貯,如果没有瓶來貯存這些水,不能圓滿一切,會散去,所以叫能詮所詮。理論雖如此,不過顯示若没有這些字解不能詮真實,若没理論的字義讓我們來觀照起用,不能成就。
第三、「法喻」。般若就是「法」,波羅密就是「喻」,如果没有正法、正理,不能成就。「登彼岸」是譬喻說,如果依正法來成立,就能夠離苦得樂。所以波羅密多謂之「喻」,般若就是「法」。
第四、「因果」。般若為「因」,波羅密多與心五字為「果」。為什麼呢?有正教、正法、正理的因緣成立,有我們的心去審察真實,理論圓徹,才能親證事實,才能登彼岸。所以要了解,般若二字就是「因」,波羅密多心這五字謂之「果」,因果就是這樣來成立。
合起來說,這部教理是依照「般若」的法門來真修,實際來研究,才能夠度脫生死煩惱的苦海,達到一切究竟安樂的彼岸。因為依般若能夠教化人心,來修持正法,行正道,才能夠度脫生死苦海,所以如果没有般若二字,不能達到究竟安樂的彼岸。
「波羅密」就是我們以此心來親證事實,了脫生死,生要從哪裡來?死要往哪裡去?自己來了解自己,修持我們自己,滅生死苦海,就是由「真心」來貫徹修持,真實了徹實相。所以有這部「心經」,才有辦法達到真實,真心能夠顯現,達到見性的究竟,就是這字心,若無般若二字,不能達到究竟的真心,所以才稱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以上經題這八字已經講完,現在要深入來講正題,「吃水果要拜樹頭,這個法從哪裡來?」我們要了解。
@本文:甲二: 譯人。上面解釋經題,------------。 第五一頁 01行
----------------,故有講述譯人的必要。 第五一頁 06行
[mp3]
1:22:06【CD-07A】00:00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什麼人來解譯的呢?【音CD-07A】這部心經的經題如果没有人來解釋,我們不容易通達。
以上所說的經題就是大意、總綱、總要,道理都圓徹事實,只要經題能夠圓徹,這部心經就能了解得一清二楚。
一般人如果没來學心經,没辦法深入,心經是很不容易能夠學到的。所以今天有這部心經,就要認真,徹底真實來研究,不懂要問,事實上,如果没了徹事實,就要再印證。
現在有這部心經可聽,我們要飲水思源,如果没有這部心經能聽,哪有辦法成就呢?有這部殊勝的經典,是什麼人來譯的呢?我們要了解這部心經翻譯的法師是什麼人?所賜給我們的真理,讓我們現在來講解,讓我們能夠深入,來研究。這個要意我們要知道,這位法師的功德和恩賜實在很偉大,所以我們不能没來思源,來了解這位恩人。
這部心經在佛教中是極偉大的貢獻,實在是我們最尊重崇敬的。這個心,如果没有這部心經的教化,我們不能好好來研究。如今有這部經,我們一心歡喜來研究,來了解講解心經的人,是什麼人來翻譯的?所以我們有必要來了解翻譯這部經的人,飲水要思源。
@本文: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分釋】,------------。 第五一頁 07行
--------------論藏中亦無定學和戒學了)。 第五二頁 02行
[mp3]
1:26:48【CD-07A】03:17
翻譯這部心經的法師叫做玄奘,唐三藏法師玄奘譯,這部經就是玄奘法師到印度去研究,回來才譯的。
「唐」是唐朝時代,唐高祖李淵,因為三世仕隋,後來隋恭帝再把天下讓給唐,建都在長安(陝西),國號曰唐。
玄奘法師是唐朝時代的人,去印度取這些經典來翻譯,讓我們能夠學。這些經典的理論,一切微妙的法都含藏在經律論,故曰「三藏」。
其實佛典被最珍重的保存在國庫,就是所有三藏十二部的經典,都是我們中國佛學,最第一尊重。唐朝時代可說是佛教國家,所有的經典都藏在國庫,不是世俗的人可去研究的。因為經藏就是很寶貴,才藏在國庫,所以稱為「藏經」。
「藏經」就是佛一代說法所記錄到的叫做經。佛所制定的規範,讓佛弟子不去犯錯,來持守者謂之戒。所以有戒來成律儀,來教化眾生,不能犯戒,這些眾弟子能夠皈依持戒,事實來修,言行如果不端正,也是不能修,這叫做「律藏」。論就是佛和弟子所討論的一切,和無始劫以來祖師所著述的理論,這叫做「論」。
總之,「經」就是詮,能夠開示教理。「律」就是重視戒儀、人生的行為、身教,如果不端正,也是没辦法修行。「論」就是解釋一切,發揮經義,所有的真實含義能夠圓徹,審察真實,理論能夠圓徹,叫做論。
「戒定慧」就是經律論三藏,經律論就是戒定慧三學。所謂經明一心為戒學所攝的,如果没有經與戒來學,理論與規律如果不莊嚴,没辦法。理論與規律如果莊嚴,所攝的就是慧。
所以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以經來成理,以心明來明察事實,以身來端正修持,如果没有規律,三業不能滅。所以三業要滅,就是戒來成立,有理論的攝持來運用,才能夠解開我們一切的矛盾,頓開一切的迷執。
所以讓我們有理論來成就,能夠辨別邪正,謂之慧所攝。如果没有理論,不能成慧,所以有理論,有我們一心的妙用,所攝的一切能夠圓徹,這叫做慧學。所以以定能生慧,如果没有定力,不能成慧。所以以往一切都是戒定慧三學,所攝成真實,能夠成就。
其實藏經中,每一部經都具足戒定慧三學。所以讓我們能夠以戒定慧來成立一切,完成修持佛果,如果没有戒定慧三學,不能成就。所以論藏中,就要有定學,契機契理,有戒來成立,才能夠成慧,如果没有戒來成立,不能成慧。所以戒定慧一切都要具足,缺一不可。
(第05卷完)
---第06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