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19
《卷19
84/01/14
星期六》--------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本文: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 一○五頁 06行
---------------此為有情一生自用之自體。 一○五頁 09行
[mp3]
00:40【CD-24B】19:05
之前,從「無明」講到「行」,以行牽「識」入胞胎,入胞胎叫做「名色」,我們之前講到名色,名色就是父精母血結成凝滑,七日七日漸漸的演變,在第四個七日有堅肉,小肉塊。
來到第七個七日(具根位)就已經成一個胎形了,一個嬰兒形,有七個七日,這叫胎形位,就是「六入」,有頭、腳、手分開,且眼睛、耳朵、鼻、嘴都周全,在胎形位十個月當中,才出胎。
由識、名色,轉到六根長大完畢,出胎後就是對六塵的緣影接觸,謂之「觸」,觸位。對外互相能夠涉入,眼睛也能夠看,鼻子也會呼吸,嘴也會吃,耳朵也能聽到等等,這叫做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做六入。
胎形位漸漸到三十八個七日,剛好二百多天,三七廿一,卅個星期剛好二百一十日,七八五十六,剛好二百六十幾日到二百七十八日,到二百八十日這個中間,孩子就出生,所以我們說十個月,其實還不到,差不多九個月足而已。
生出來後,身體就隨時能夠體用,耳朵能聽,眼睛能看,鼻能嗅,能呼吸,嘴能吃,出生就會想吃,身體都能蠕動,能活動,所以這叫出生位。
@本文: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 一○五頁 10行
---------------此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一○五頁 14行
[mp3]
05:32【CD-24B】22:47
「觸」就是接觸外塵,就是等小孩子出生之後,對六塵的緣影接觸,所以會感受,但是無作用。
接觸外塵就是說,剛出生就馬上會呼吸,眼睛張開就會看,鼻子就會呼吸,種種的活動這叫接觸,去觸外塵。雖有接觸,總而言之,不會感受,有受但不會起分別等種種的作用,所以六根對外六塵的緣影漸漸接觸。
對外的接觸,再來就會愛,愛生取,感受環境種種,如果到了八九個月,對外塵就會胡亂拿,胡亂抓,所以接受外塵的境界,生起苦樂兩種感覺,因為有感受,他餓了也會哭,稍微逗弄他也會笑,如果痛也會叫,肚子痛、脹氣、飽脹種種,這都會哭。
所以到了八九個月都是胡亂拿,胡亂抓,到一兩歲,對外塵就有個名相(計這個名),你的我的,會差別,受外塵影響,看到東西他想要,別的小孩也想要,兩三歲時都會互相搶,搶輸的就哭,搶贏的高興,這樣而已,對外不會心不甘願或要報復種種,沒有這些心態,哭完了,過去就算了。
當到四五歲時,計這個名,你的我的,到十歲時就特別要達取到我的目的,所以漸漸就懂得,沒達取到我的目的,我就不放手,被搶走會不甘願,種種,有知識的作用。
所以在接受一切的境界,無論吃、穿種種,都懂得分別,要挑好的,挑好吃的,挑漂亮的,種種,他會去判斷好壞,會想用好的,都有所求,對外一切要求,直到他能甘願、滿足,如果不能滿足,他就不甘願,就哭。
所以生出愛念,心與身一切想要滿足,從十歲起,這個心就不同了,他的變化,不甘願,種種,對境偏執的一種情結,如果沒達取到我的目的,我就不放手。所以就會生起「愛」,愛取,愛就是貪愛,每項都對外的物質精神起貪愛,就生出貪瞋痴,然後就糊塗了。
從十二歲一直到十八歲,愛就又不同了,那就是成人的欲望了,可以說展開一切,要達取到我的目的,有情愛種種,在心態上都生出貪瞋痴,尤其對外普遍都要追求到手,所以愛就是我們的念頭起,生出一切,追求一切物質精神能具足。
@本文:愛即貪愛。於所對境,能起貪愛,-----------。 一○五頁 15行
---------今愛取二支為現在惑,同時又為未來因。 一○六頁 05行
[mp3]
12:43【CD-24B】28:34
「愛生恨」,「愛」就是說十二、三歲一直到十八、九歲,愛欲就生起了,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就會變化,欲望越重,對外塵一切的境心生貪著,執取,就是說會令他心愛的東西,都要追求到手。所以「愛」字來說,不是單獨一個愛,貪瞋痴都包括在內,這個愛包含貪瞋痴,都由愛的方面來所生。
前所起的貪戀富貴種種,都是遇一切的境,遇到逆境起瞋恨心、怨妒心、爭鬥心,如果遇順境就是取一切,偏著,對外情愛種種,物質精神,都是對外境起,一樣是貪瞋痴的染著,貪心就會變大就會執取。
「取」就是想盡快追求到手,執取,二十歲以上貪欲轉盛,對一切外境都要去追取,一切的意念都為了達取到我的,男女之間也要爭奪,執取,所以都會執取,就是要達取到我的目的
譬如說,兩個男的愛一個女的會競爭,也會追求種種,會怨妒,爭吵,打架,【音CD-25A】所以這都是追求愛,要取到手,所以才會造就一切的矛盾。所以男女之間都是心態的變化,要追求到我的目的。
所有一切都有苦境,「愛取」兩字對我們來說是極苦,愛不到也苦,拿不到也苦,念念捨不得離開所愛的東西,只要他愛的東西,一定要取到手,取不到就千方百計,一切都要滿足到他甘願。所以都是為了「愛取」,因為我們不了解,對外塵一切的染著,都是我們的心思不端正。
如果你對五蘊能夠圓徹,貪瞋痴才能夠捨,如果你沒對五蘊,去了解我們的心思,所做的都是矛盾。所以你要從五蘊深入,「愛取」兩字才不會極端,日子才好過。追求是要隨意,能得到就好,不能得到就算了,這樣才不會執取。
所以迷就是執取,這種的追求如果沒到手,絕對怎樣都不放過。所以這就是之前的無明,過去所感的,一切都受無明所迷,無明就是迷於五蘊,不了解五蘊,對色、受、想、行、識不了解。
「色」要了解有外色與內色,外色就是一切六塵的緣影,內就是這個身體-我,這個物質精神,這個我就是物質,受精神操縱,要達取到我的,所以我的念頭起,就是身心合一,對外一切執著,要追求到,要達取到我的,如果得不到,千方百計就是能要怎樣,所要怎樣,才能達取到我的目的,所以這種追求都是我們的無明起,造一切的迷執,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所以「愛取」二字是最第一感染,同時有追求的因,造一切的矛盾,差使身體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種種的惡業,都是從「愛取」二字來形成這個心態,差使身體去做。
「愛取」就是由貪瞋痴生起,男女之間也是愛取,要追求都是我們的心態不正常,心與身對外染塵,要達取到我的目的,執著我而對外追求,不達目的絕不放手,這都是我們現在所造的惡因,未來的惡果。
所以現在的「愛取」造成矛盾,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等惡業,所造的因,難免後面就有業識,有業識難免會再追求生死,所以業力就是引我們入生死的肇因。我們要了解「愛取」二字就是受五蘊的迷執,造一切的矛盾,身心對外執著所做的矛盾。
@本文:有即業。有因有果之謂,---------------。 一○六頁 06行
-------------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一○六頁 12行
[mp3]
22:00【CD-25A】05:24
有業識成立就是「有」,有業力了,因為愛取的因緣生起,造一切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既然造了因,有因難免有果。
所以由前所受此「愛取」兩支,來成生死輪迴,如果沒有愛取就沒有生死業力的牽引,所以因果不亡。因為有因便有果,所以演變成在六道輪迴,在三界輪迴的事實。
換句話說,「愛取」兩支就是驅使我們去造作種種有漏的業緣,因為有「愛取」才會追求一切,而有追求就會造作,第七識就去分別你的我的,要怎樣才能達取到我的目的,而為了要達到目的,就能要怎樣,所要怎樣,所以就是有漏的業,根本都是造作生死輪迴的果報。
廣而論之,果報就是在天庭、地獄等六道中輪迴,如果依我們所造的業因再來生,不出依正二報,「依報」就是依環境來讓我們苦惱,這叫依報,依環境來讓我們苦惱,凡事不順。依色界起種種愛欲,不能滿足我們的一切,所以就是由依報來造成我們的矛盾-對外六塵的緣影與物質精神。所以依報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我們現量上所做的,來生所依的環境,照這樣來受報。
至於「正報」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會生老病死,這就是正報,這是「本有」,現在既然有這個身體,死了就會變中陰身,身體如果死就是中陰身,之後還是會再成後身。正報就是現量來生,有生就有這個身體,有身體就有病痛,有病痛也會老,有生和有死,所以人難免有生死,有生難免有死。「中陰身」就是死後依活時所造的因去接受一切果報,所以我們若殺人,自己自判下地獄,有中陰身,死後就依報應下地獄,或是轉生為種種的畜生,報應完後再來轉生為人。
身體的「正報」就是由前之無明才生出正報,如果所造的殺業多,身體的病痛就多,所以正報就是生老病死。關於「生」,有的十幾歲、有的兩三歲就夭折,這就是說有生就有病、死,生、病、死是難免的。至於老,就要有種種修養,才能夠長壽,所以活到七、八十歲,就是你有修養,所受身體的正報就較少生病,比較沒有這些病痛。
雖說沒有病痛,年輕時不曾生病,年老時五臟六腑衰退,難免就生出病痛。年紀大了,有的就駝背,需要拿拐扙拄著,舉步維艱,但有的年老身體康健,不用拿拐扙,七、八十歲還很健康的走,所以就是我們的修養有到那個地步。
我們依「行」,「行」就是指過去的業,造得好,就有善緣。我們現在有修持,能夠布施等等,造好的因緣,這屬現在所做的,現在行得善,做得好,未來生死苦惱就較少。所以有業因,自然就有業果。
我們的追求就是因果最第一可怕,有因便有果,讓你無法解開,你既然造了業,業力的感報,既然有因了,果報難免,那是定規,讓你無法逃避,有因便有果。
生死問題都是我們的因果報應,依報和正報就是依我們的業識,依所做的因果來報應的,所以才有依報與正報。
@本文:生即受生,依我們現在所做之業------------。 一○六頁 13行
---------------此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一○七頁 03行
[mp3]
31:52【CD-25A】13:49
「生」,能夠受生就是過去的因,現在所受的業,也是現在的因。前生所造的因,來感生,受生,再來就會感果,依因來感果,像前世所造業與善行,我們都是由前因來受生。
『四生六道』,「四生」是什麼?就是「胎卵化溼」,在六道都是受生,比如鳥生蛋就是「卵生」,我們人與畜生四隻腳等都是「胎生」,所以胎生和卵生就兩種,鳥類都是卵生,至於畜生一切都胎生,我們人類都是受父精母血來成胎而生的。「化生」就是蚊蟲,蚊蟲是在草裡自己化現出來的,這叫化生物,化生蟲。所以受生有胎卵化和溼,溼就是魚類,水類的東西,叫做「濕生」。
有受「生」難免有「死」,而「老死」合併,為什麼「老死」合併成一支呢?有的出生就夭折,有的兩歲、三歲,有的十歲,不一定。因為死是一定的,到老才死的較少,能活到八十歲的人,剩不到三分之一了,所以「老死」才合成一支,有生難免有死。關於「生與老死」,生獨立為一支,老與死則因人不一定活到老,活到老的較少,所以才合併成一支「老死」。
因為受感果的報應,所以現量所追求的一切又去造因(果中再造因),難免未來再受報,所以生死都是承受因緣果報。所以有這個因,來成立緣起,遭受自然的變化,造惡與善,這就是未來要再受報的一種的活動。
「老死」是集老和死,這就是說諸根如果衰弱,漸漸衰退,你活到老五臟六腑就衰退叫做老,身體就漸漸壞,這謂之命快要絕了,等到身體有種種欠缺時,病痛就一直生起,有的臨老就一直生病,病到死。所以既然有生,難免不能沒有死,有生就是有死。
所以有「四大幻化」的身體,這個身體謂之幻化四大,由地、水、火、風成立的。所以自然而然,如果你臨老,難免就要死,沒有人不會死的,世間沒有不會死的人,所以無常如果轉變,死!四大就分開。
人死了,就是我們的精神先出來身體外面,神經才從毛細孔慢慢脫,看你在生時,做人的感受好壞,隨你的感受而異。關於生死,有的人死的那剎那,神經隨即脫離,有的兩小時、有的三小時、有的八小時,最遲到二十四小時以內才脫離。
譬如說一個家庭很圓和,子孫很孝順,老來很好命,子孫一大群,喔!大家都很孝順,漸漸身體若衰弱,就一直生病,子孫就端茶湯種種,來奉敬,來奉養這個老人,如果到死時,種種的感情,如父子的情,子與孫,有的曾孫一大群,感情極其難捨。
關於「死」,如果對這些子孫放不開,毛細孔的神經很難脫,脫不開,不願死,想看子孫,放不下子孫,所以神經這樣漸漸消殞下去,慢慢的從毛細孔一直脫出來,最慢到二十四小時才完全脫離。
在二十四小時內,神經如果完全脫離,身體就變化,身體能夠存在就是我們全身的神經在操縱,才不會腐爛。人活著時,雖說從表面一直腐化,一直代謝,但身體從裡面一直變,所以有死難免會再生。我們呼吸吸入微菌,造成身體的一切細胞,皮膚搓揉就有皮屑,就是我們的皮膚新陳代謝,那表皮已經老化死去,就腐化,就變皮屑,一直搓,再怎麼搓都有皮屑。這個身體全都是細菌組織,全身都有細菌組織,沒有哪一塊是真正的肉,都是細菌來造成的。所以死後,神經如果脫離,這些細菌就全壞掉,身體就膨脹起來,然後就一直腐爛。
所以我們一生活到老,死時就有好死與惡死的差別,做人如果度量大,臨死就安祥,安安然然,不會執著;如果度量窄,心地狹窄,糟了!我哪一項還沒做?我哪一項又怎樣?毛細孔的神經就很難脫離。
有一類吝嗇的人,執著物質,喔!都是我的,一點都不給人,這種人死後很痛苦,為什麼呢?因為執著,貪愛物質,精神染著,一點兒都不願被佔便宜,都是我的,都是我的,執著這個我,所以臨命終時神經很難脫,極不甘願,這項不能讓它沒有了,那項也不能讓它沒有了,所以死後極其艱苦,毛細孔在脫時很苦,如果稍微被摸到,喔!痛得一直顫抖,所以神經要脫離時,不能去觸摸。
如果你一生慷慨,有捨念,不會執著,慈悲喜捨,做人如果有慈悲喜捨,死後,了解這個身體不是我們的,算了!神經隨即離開。所以我們想要學,就是要學轉念,不要迷執,不要有愛取的執著。
所以有愛取的執著,一點都不讓人佔便宜,一點都不行,一點點就怎樣,絕不能有所欠缺。所以因緣上,這就是我們最可憐的一生,一輩子怕被人佔便宜,怕被人怎樣,每樣都苦惱。喔!稍微被人拿點東西,就有種種的不甘願,種種的不服氣,執著在貪愛。
所以要佔人便宜而絕不吃虧,這種人最可憐,一輩子可憐,做人不能慷慨,不能原諒人,不能同情人,這種人最可怕,也很難死的,一輩子也很難過日子,每項都怕吃虧,稍微吃點虧就很痛苦,不甘願。如果你能夠對人慷慨布施,種種,我們都要給人了就不會愛取,沒有愛取,做人就輕鬆好過活。所以有喜捨心,自然就沒有執著、愛取。所以這種人,來投生容易生,要死也安祥。
所以我們在做人的階段裡,度量要寬闊,萬項能夠原諒人,體貼人,同情人,了解人,對一切眾生能夠溫和,就是幸福,所以沒有這些苦的受報,這是一種好的結果。
生、病、死就是因緣上,有這個假體讓你活,如果活到三萬日就八十多歲,這樣就很長壽了,這樣短短一眨眼三萬多日,是多久?沒多久!看起來活到那麼老,活到那麼久,如果是三萬多天,可憐!一眨眼的功夫而已,沒多久。
所以造善緣與善因,受報就是一種好的現象。如果造惡因,起貪念,去執取,而且一點兒也不讓人佔便宜,度量窄的人,一輩子都可憐,要死也死得很可憐。所以這都是我們迷執自己,不原諒自己,蹧蹋自己。所以生死的果報都是我們一生所做的因,後面的果,這我們就要了解。
@本文:總之無明是無始一念不覺障蔽真心-----------。 一○七頁 04行
-------------十二因緣的名義大約就是這樣。 一○七頁 13行
[mp3]
48:34【CD-25A】29:12
現在從頭再說起,總之「無明」就是前世所造的無明之業,為什麼無明會造業?無明起,有貪念種種,會行使一切的罪惡,所以一念之差,不覺,造一切矛盾,來埋沒我們的真心,那是虛妄不實,所以過去的惑業感,都是由無明起所造的因。
無明才會緣「行」,有無明緣行,就是依無明的妄念,所造的一切惡業,都是因無明起才行使,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所以前因都是這樣由來的。
有無明來行,才會感染「識」,才會牽識入胞胎,所造一切的惡業,才來受報,現世的一切都是你前生的惡業,來受「識」,來行「識」,來入胎胞,就是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音CD-25B】所以第八識就是業報主,就是我們本來迷故,妄迷執著的做,善惡業的種子都由這第八識來負責,所以這叫業報主。
有識(八識)來投胎,投胎在父精母血,叫做「名色」。神識入胞胎就是由母身來攝持,因為父精母血交感,識才入胎胞,身心漸次寄在母胎,所以受胎種種的狀態,成在胎內種種的苦惱,在胎獄兩百多天,就是受胎獄的苦楚。
為什麼呢?在胎室裡,都吸那些污氣,母親呼吸,他(她)才借母親吸進來的風而得以呼吸,再借她的身體,才能漸次長大。在胎內的發育狀態,母親如果吃熱食,喔!全身是燙到不行,如果吃到冷食,吃到冰,喔!在這胎內,極苦無比。
所以漸次成長到「六入」,在母胎內六根初成,就是眼耳鼻舌分開,六根成就,腳、手、頭目種種,這就是住胎,叫做六根。經過二百多天,六入漸漸成就,接觸胎境,如果到九個多月,自然就會生。
生就會「接觸」,六根接觸六塵,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接觸外的六塵緣影,雖說有接觸不會起憎愛,眼睛會看,耳朵會聽,鼻子會呼吸,嘴會吃,身體會活動,種種,但沒有憎愛的作用。
剛出生,出胎後,只能夠「接受」六境,不會起分別,所以對苦和樂沒分別,肚子餓只會哭,種種,如果生病或痛,光只會哭而已,沒有苦惱的感覺,沒有心理作用,只是想吃會哭這樣而已。
漸漸長大,到兩、三歲的小孩在一起,就會互相搶,有「愛」了,有愛念了,看到東西就想愛,他也想愛,她也想愛,就會互相搶,到那時候,搶輸的只是哭而已,沒有恨。
如果到五、六歲以後,就有心理作用了,這個愛特別會對境起貪念,有欲望,要達取到我的,相爭如果沒得手,就不甘願,就懂得要報復,就會打架,爭吵,要爭到手。
如果到十四、五歲以後,就會「取」著,對外欲望漸重,需求漸大的一種作用,就是要追求到我所愛,所以五欲就都生起,就會造業,造罪惡,十五、六歲就會造罪惡了。
到二十歲以後,那個作用就又不同了,尤其是貪瞋痴起,所領受的感想,對外就是一直要做,因為這時的感受就是,我如果沒達取到我的目的,就會造殺盜淫,追求轉大,欲望越大,所造的都是業力。
為什麼呢?就是無明故,生出貪瞋痴,對一切慾望就是特別愛取,所以惡業越重,受生的業力越重,所以惡業如果越重,受生一段接一段,光出生當畜生就輪迴不完,有的歷經幾萬億年還是在畜生道,輪迴不完,很可憐。
所以依業力的牽引來受報應,這都是我們的無明起所造的一切,二十多歲所創造的特別都是惡業較多,這就是我們不明白,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所以你自己不明白你自己,侮弄到「老」到「死」,這都是苦果。
所以無常的轉變,這個身體如果敗壞就會「死」,雖說人難免有死,不過造惡業的死和造善業的死,喔!差別很大。
雖說你一生所做所為有如一瞬間,但是死後的報應無量無邊,隨你的因緣,有因難免有果報,如果我們搶人家一元,下地府就要當奴才、做苦工,來賠人家一百元,很可憐!你貪一元賠一百元,所以這個利息是很可怕的。
所以在世時的因緣上,所做的業力都有牽引到地獄的苦楚,你不明白所造的一切,活著時就害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不僅如此,死後業報身就去受地獄的報應,所受的感報,很可憐!
所以我們在世時所做的因,來善行,能度量寬闊,原諒人,體貼人,布施人,種種善因,就沒有這些業力的牽引,死後,隨時就很安祥。
所以在我們腦海中若無明發起,所想的都是壞的,一切都是行使我們對自己的不利,所以行使對我們不利的生死果報,就是我們現在所創造出來的業因,有業識難免有責任,在生死之中,可憐的輪迴不息。
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的心要行使之前,就要先問我們自己,要創造善行,多結好因緣,這是我們創造我們的好因,來招感我們未來的好果,如果造好因,會生天能快樂,就是有福報;如果你從五蘊,能夠圓徹去修持,能夠離苦得樂,隨這個因緣,同時能夠滅見思,見思如果斷,無明就斷,無明斷,生死就斷。所以能斷無明,就是我們一生創造的善因善果,就會成就四果以上。
你若到四果,識心就不會再來投胎,你能了解一切的惡業,會去造善,對理論能夠圓徹,離苦得樂,解脫一切的迷執。這就是我們生死的前緣,有業力才有這十二支的生死輪迴,這都是我們不了解,會生死輪迴都是我們的報應,依所造的業因來受報應,若造的是善果,就會解脫生死。
我們現在所學的就是要解脫生死,而要解脫生死,自然就要行善行,來學理論,實際來信解行證,自然就能解脫生死了。
總之,都是由「無明」造成「行」,依行來創造業,才牽「識」入胞胎,責任上就是「名色」、「六入」,再來「觸」,再來「受」、「愛」、「取」、「有」,觸、【受、愛、取、有】這四支就是生死因源,所以犯罪者都是接觸外塵,感受一切的物質精神,所以愛念起,生出貪瞋痴,執取造惡業,來犯罪所致,所以這叫犯行,造業,造生死輪迴不息的業因,有「生」難免就有「死」,在生的果報中,再來造業的因,果中再造因,生死不息,都是由生、死、生、死,因、果、因、果,所以有因難免就有果,所以前所說的這些,來感受業報,都是我們的因緣生態。十二因緣中的名義,大約是這樣。
這十二因緣的名義就是因為對五蘊不明白,才有十二因緣的輪迴生死,這叫流轉生死的因緣,所以稱十二支的因緣,也可以說十二重城,也可以說十二荊棘,我們就是要跳出這十二支,所以才得來學五蘊,來生起正念,來還滅無明,後面就是要來還滅,現在說的是十二因緣的大意,凡夫都是這樣在輪迴生死的。
@本文:現在要來講流轉的意思:為了「無明」---------。 一○七頁 14行
----------數令有情壽命變異,壞壽命故(死)。 一○九頁 04行
[mp3]
1:08:50【CD-25B】16:23
現在再來講「流轉門」的意思,為什麼會流轉?因為會流轉生死,就是由「無明」起,不覺,無明不覺,愚昧的性情,因欲望而迷失自己,對外的聲、色,一切都要造成對我們有利,處處都偏向執取,所造的因,後面的果報就是無限的苦惱。所以無明不覺,來迷失自己,被聲音與物質來迷我們的心,因此才有一切不合理的做法,行使一切的不道德,所以都是因無明起。
「行」就是行使,有無明因起,一切的造作就是行使一切的惡業,行就是行使,故曰「無明緣行」。
緣是生起,就是引起業力,要造的因,因為有無明使得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所想的無非是引起我們的貪念,所以行就是造作,去造業。
「雜集」的集就是四諦的集諦,集一切的惡業,所集的念頭都是無明。雜集論云:「無明」種子會引起兩種業,一、令有情生愚痴,無明會引我們的愚痴。二、引起我們的造作,因矛盾而造一切的惡業。
這就是緣起,有了過去所造的業因,來又再行使,所以有這個因,難免就再行使一切的惡業,有過去的因難免受報,就是由業識來受報,所以有行的因,前業力牽引行使來造業,業識才會來投胎,有來投胎才會再受報。所以無明的因緣行,而引起業識來投胎,故曰「行緣識」,因為我們的識心,就是我們所說的第八識,無始以來善惡業的種子都放在第八識,含藏在第八識。
雜集論云:「行」有兩種業,一、令諸有情於諸趣中,種種的差別。行使就是想,我們的心想要怎樣做,能要怎樣,所要怎樣,就是各項種種的差別,好與壞,你的、我的,所以就是行使一切種種的差別。二、與識作緣。
有識心,有了業識來托胎,就是因緣所生,因業力所牽,業識來投胎,自然形成有這個體,這個形體看是畜生,還是鳥類、魚類種種,都是體,有形體的差別,是因業識引入,來投胎所成就,種種形體都是由名色而成立,無論胎、卵、化、溼都有一個形體來成立業識,來投胎叫做名色,有名色的成立,種種的緣起,成就攬父精母血,叫做名色,亦名為凝滑。如果卵生,在卵胎,在卵內也是有蛋白蛋黃種種的和合,故謂之名色。
雜集論云:「識」有兩種業,一、持有情所有業縛(令此識心有有情與業縛),二、與名色作緣。
有了「名色」,自然漸漸長成六根,無論胎、卵、化、溼,都自然的成就,有腳、手、頭種種,因緣具備,所以這就是因名色而引起六入的形成,故曰「名色緣六入」。
雜集論云:「名色」有兩種業,一、能攝諸有情自體,(名色有兩種的業因,你的神識惡業重,身體就有其因緣,如果你投入畜生,就出世畜生,入鳥卵就是鳥,種種這些卵質的變化,都會攝入有情的生理狀態。變化成形,所生出來就不同),二、與六入作緣。
如果名色成立,腳、手種種就成形,有「六根」自然就能與一切的外境接觸,所以畜生出世也能夠對六境接觸,無論胎卵化溼都相同,能對外境接觸,所以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的成就,從眼睛能夠看一切事體,耳朵能夠聽聲音,鼻子嗅香臭,口嚐味,身體去接觸,包括淫欲種種,所以這都是六入的完備引起,接觸外塵的作用,故曰「六入緣觸」。
雜集論云:「六入」有兩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圓滿,(六入就是我們成就腳、手、頭、目等,種種圓滿),二、與觸作緣。(所以六入如果成就,腳、手等六根如果具足,一切都圓滿,就會出生,生出來就會接觸外緣,所以與觸作緣。)
既然有了接觸,自然就對順境有樂受,對逆境就是苦受,所以接觸外緣,當孩子肚子餓時就會哭,有得吃就高興也會笑,所以好吃、難吃的感受,對這個緣起,對境有苦樂二受,都是因接觸引起苦樂的感覺,所以有苦樂都是我們的感受,故曰「觸緣受」。
雜集論云:「觸」有兩種業,一、令諸有情所受用境界流轉,(所以接觸外塵,我們的感受,對外境的流轉,依所感受來作用的),二、與受作緣。
有感受,才有好壞因緣的流轉,既然有「受」來作緣,就是有了苦樂的感覺,自然樂則生愛,苦則生憎,樂取就是愛起,一定要愛到手,苦取就會爭鬥。【音CD-26A】所以因此因緣來引起受,引起我們的貪愛情緒,有一切的感受。感受就是由我們的自作而成風波,故曰「受緣愛」,有感受才會生愛取的造業。
雜集論云:「受」有兩種業(感受有兩種業),一、令諸有情於所受用生果流轉,(因為我們對外緣的接受,所感受所作用的,就會有生死因果的流轉),二、與愛作緣。(有感受才會生愛,所以與愛作緣)
既有了貪愛,因此有輾轉欲望的心理狀態,有貪愛就廣造追求、妄取,所以因為貪愛引起我們妄取的活動,去殺盜淫,這就是我們的妄取所造的,故曰「愛緣取」,愛就是緣取著,造業。
雜集論云:「愛」有兩種業,一、引諸有情流轉生死,(因貪愛而引起妄取的活動,所以愛的生起,就是使我們流轉不息,造了因緣才有來生死的業因,就是由愛去爭取而造業,才有生死的因,因為妄取的活動,才會引起生死,所以故曰「愛緣取」。二、與取作緣,愛與取作緣來造業,因為以愛生妄取,因愛取而造業,自然的造作,受業力的支配,因此引起我們的業力對境執取,所以愛取就是執著,引起我們業有的規定,種種的業都是愛取所造而緣起)。
既有「取」的業力,自然廣造惡業而受報,受業力支配,因此才引起業的固定,故「取緣有」,取著就是有,有就是有惡業的因。
雜集論云:「取」有兩種業,一、為取後有(為取去造殺盜淫,才有業力),令諸有情發有取識,(就是說取的業因,有業因自然就有來取識入胞胎的動機),二、與有作緣。
有業有的因,難免就再落入生死的輪迴,所以這都是有業因的結果,成就這些業果,所以未來都會受到果報,都是由六道在受生,所以因此有這個業力,引起帶業受生,故曰「有緣生」。(有這個「有」,才會緣生,再來生。)
雜集論云:「有」有兩種業,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有」,會令我們現量這個因,因中再造果,難免會再來生。所以這個生起就是說,你的感情種種,有業緣成立,才有再來生死的作用),二、與生作緣。
既有了生命,自然有老至死,既然有「生」難免就有老與死這兩支,所以在一切生死的中間,免不了都是憂悲苦惱,有「生」的因難免會生起老死的一切苦惱之結果,故曰「生緣老死」。所以憂悲苦惱就是我們的業因,創造我們一生的苦楚。
雜集論云:「生」有兩種業,一、令諸有情名色、六入、觸、受、愛,次第生起,(這十二支的生起,成立輪迴生死),二、與老死作緣(有生難免引起老死,因為老死合一支,生就緣老死。)
雜集論云:「老死」有兩種業因,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壞少盛故(老),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壞壽命故(死)。這是我們一時的變化,所造的因緣成立,因感受的異狀,變化我們的心量,種種壞與好,所以這就是我們有壞和好種種的緣故,在生理狀態所感受的一切,都是我們在分發我們的心量,依這個心量緣起一切的業力,造惡業就是一輩子的苦楚,造善業就是一輩子的樂因,有樂因難免有樂果。
所以有「老死」就是我們的心理變態,依所造的才有生死輪迴,如果你在現量有度量,能夠布施,慈悲喜捨,有理論來修持,難免依這個理論的變化轉對我們的心理狀態,變成好的,從好的來安立,造成了脫生死,所以因壽命的轉變,由生到老死,我們要多造善,成立好因,成立慈悲喜捨,要能夠脫離生死的問題。
(因為在因緣上,若沒連貫講不通,要及時再接續下去。我們今天講這十二因緣的展轉,「無明」才緣「行」,行才能夠成立緣「識」入胞胎,有投胎「名色」「六入」「觸」「受」才會生「愛」「取」「有」,這些都是連貫性,在流轉「生」「死」,這十二支是我們造成惑業苦的因果報應,所以流轉門,流轉生死由來,生就是由業力的牽引,死也是由因緣來造成的,所以都是因果循環。十二因緣這十二支就是流轉生死)
(第19卷完)
---第2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