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26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27
27  84/02/18  星期六》--------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以無所得故! (承上)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本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第八一頁 01
    ---物質的本體就是空,空的現象就是物質。丁初遣執竟。 第八八頁 12
[mp3] 02:09CD-36A25:53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以無所得故」的「以無」呢,需要承上起下,我們之前有說一個大略,從「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講起,需要再承上,我們上一次講到88

我們從「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但是從舍利子,這需要再承上起下,從『色空的問題』-81頁,我們之前有講過。

「色」有內色、外色,內色是這個身體,外色是六塵的緣影,所以「色不異空」,我們的身體没離開我們的精神,我們的身體不離開我們的精神,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我們無明故,是我們的精神作祟,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我們的精神思想不離身體的活動。「色即是空」,哦!我們的身體即是我們本性的存在。「空即是色,受想行識」,本來面目即是被這個身體,有這個身體才有眼耳鼻舌身,對六塵的緣影接受,有受才有想,有想才會行使一切的惡業。

所以『色空的問題』就是了解「不異」與「即是」,當下對外的六塵緣影,譬如說「色」,色是手鐲、戒指、金頭釵,「空」就是指本來就是金,金不離鐲,鐲不離金,金不離鐲,鐲即是金,金即是鐲,鐲没離開金,金是它的本質,說「空」。

所以內外的分別,內的空是本來面目-我們的本性;外的空是萬有不能永遠常住。所以「不異」就是萬有不異土,所有的物質壞掉都變土,空是本質。譬如說「空」是水,風如果動,水就起波浪,浪是「色」,海浪,海波,波「即是」水,水「即是」波,萬有都是相同。

所以「色空不異」的道理,我們之前都已說得很清楚,可是我們雖然對不異的道理了解,不過為何有「五蘊」?我們現在要再來分釋。

【分釋】 舍利子啊!舍利子是一個人名,現在這裡是重複,我們已經講過。關於南天竺人的命名,因為他母親叫做舍利,舍利是一種鳥名,因為那種鳥很聰明,眼睛很漂亮,稱為舍利鳥,舍利是指很聰明的鳥,印度人取名都是子取母名,子以母為名,稱為舍利子,也稱為舍利弗。所以這是再重呼,舍利子是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這就是說,舍利子就是最有智慧的。

【音CD-36B為什麼這部經都以舍利子來當主題呢?就是因為這部心經都是智慧,這都是顯我們的智慧,讓我們能夠圓徹了解,了解「色空不異的道理」,宇宙一切萬有都是真空妙有。最主要就是這個空義-「內的空」與「外的空」,外是萬有都歸真空妙有,因為這顆地球如果破裂了就是歸真空妙有,而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自性,所以空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迷謂之凡夫,稱為心。現在這裡講的,就是要了解色空不異,以前都說得很清楚。

現在我們再從五蘊來開導,我們現在從色受想行識,看88頁第五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的本來就是迷執在五蘊,讓五蘊將我們埋沒,因為對人生、物質、精神都是不了解,對外執著,所受的一切愛念起,想的愛念起就行使,能要怎樣所要怎樣,才會達取到我的目的,為了這個我,所以對萬有,這個我就是我們的對待,思想不端正都被這個我活活害死,所以行使要達取到我的目的,才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

所以對一切就是要了解,讓思想端正,五蘊就是能讓我們思想端正,才能夠了解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所以修持如果没從五蘊來深入,不能對內有所了解而來圓徹,因為學佛如果五蘊没深入,思想不能端正,不能了解自性是什麼模樣。

所以五蘊圓徹才能了解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就不生不滅了,哪裡有生滅呢?就是無生滅!迷故,受惡業的牽引,這些業緣後面十二因緣會再說,這都是牽識入胞胎,才有這些苦惱,種種不明白的作法,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這都是我們自己不明白的。

現在再重呼舍利子!因為人生都是空幻,起用都是物質的現象,所以對外色-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緣影執著,不了解「色不異空」,一切外塵没離開我們的空相,都是我們思想的作用,所以萬有都是我們思想的迷執,造成我們的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因為有這個身體,難免在物質生活中都是究竟要貪取,要達取到我的滿足,所以我們就是不滿足,不滿足才會造出惡業,一切都是我們不滿足,要追求到一切,所感受的就是苦,所以苦海無邊。我們要能夠從五蘊了徹,了解自己,創造自己。

所以這就是要讓我們重複了解智慧,能夠解開空幻,了解自然一切,物質是自然的生態,所以緣起,自然的變化,生生滅滅,即使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虛幻不實,這不是我們的,其實我們的本來是不生不滅,没有一個開始也没有一個終止。

@本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第八八頁 14
    ----------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故曰是諸法空相。 第八九頁 02
[mp3] 16:08CD-36B06:21
現在再重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在開示我們「色空不二」的道理,若已經了解,你要破迷顯真,没有執著,本來是不生不滅,本來面目没有一個開始也没有一個終止。

因為顯諸法的性體,都是了解真實我們的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是迷故才有生滅。為什麼迷才有生滅呢?因為迷就有我法二執,所以對外的六塵執著,造一切的矛盾,所以侮弄自己,蹧蹋自己,迷失自己。

現在這裡重複就是首先你要了解五蘊等諸法皆空,雖然五蘊拆開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不離十二入、十八界與十二因緣,這都是我們所要學習和了解的。

所以一切法都是受五蘊的迷執,才有生死,有十二因緣的顛倒,這都是我們自己不了解。所以我們首要研究的就是四諦真理能夠圓徹,來解開迷執,五蘊就是破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迷執種種,能夠轉開。因為你不了解思想會顛倒妄想執著,就是我們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所以五蘊就是要讓我們的思想端正,五蘊就是我們的對頭,要悟也得五蘊,迷也是受五蘊的埋沒,造一切的迷執,所以就是要打開我們的妄想執著,才用五蘊的正法,佛用五蘊來開導我們,破我們的迷執與幻化,一切妄亂的思想與煩惱都是由此色受想行識,所以用五蘊來開導我們,破我們的心思,使它端正。

所以五蘊如果能夠了解圓說,這樣就有深入,這就是看你的境界,你對外塵的緣影有離開否?遇境能夠轉念否?如果不會被境所拖去,這樣就是四果羅漢了。所以用五蘊來破我們的思想,斷我們的見思,見思如果斷生死就斷,就没有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就是在開導我們流轉生死的由來,為什麼會生?為什麼會死?這就是在勸告我們,會流轉生死都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十支,這就是我們造業所成立的十支,再來,你既有「有」,有這個業因就有個業果,你所有去行使一切的惡因,難免業識就再來投胎,要再來生與老死,這十二支就是要讓我們了解生死種種的狀態,這後面還會再說清楚。

所以這都是由五蘊的起用,受外塵的引誘,都是我們迷失自己,在侮弄自己。所以要了解「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就是都是我們的空-本來面目。

@本文:實相理體真常不變──非可以作之-----------。 第八九頁 03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道理。 第八九頁 13
[mp3] 22:38CD-36B11:47
現在要了解「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為什麼能到菩薩的境界?現在是從那裡,知其然、所以然,要怎樣才能成佛果?這就是現在成就者所解的,現在就是要從理性來了解,哦!就是這樣才能夠成為菩薩。

所以然呢?不能不了解,知其然就要了解所以然,所以然就是「實相的理體真常不變」,我們學佛若到菩薩的境界,一切萬有都是我們的實相理體,永遠真常不變,所以到這個境界,萬徹一切,當體即真。

所以不要認為「有其生」與「有其滅」,本來圓徹就是不生不滅了,是非皆無,都是依般若妙慧來照見一切,圓徹,明徹,所以有自主義與自在義。

所以本來面目本就不生,不是說有般若能夠圓徹才來不生,不是這樣。般若是我們修持到能夠三觀妙用,能夠徹見徹證事實的理體,圓融一切。所以我們的本來面目,你說有所學嘛,没有!是無所得,没學也没減,有學也没增多,本具的!所以謂之不減,不增。

所以本來就是空寂,没有染著!没染著哪有垢淨?為什麼?本來明故,明呢明照一切,在污垢的地方明照,它還是不會染垢,照向淨處,它也是相同,不會著也不會垢。所以本具的本來面目,明故明照宇宙一切,所以清淨一切無礙,所以才稱為「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

所以我們的本來面目虛幻即真,所以實相就是理體上能夠圓徹,如果迷就是幻化不實,才有這些增減,才有生死,這些道理,所以實相理體中就是不變。

現在我們要了解生滅已盡,生滅既已盡,就没有這一切的牽罣。所以後面連貫下去,就是「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就是這個,你既没有生死,既滅盡,本來面目就是不染垢。所以萬法都是由此,我們自己的深入研究來實行,究竟見證的道理。

所以面面都是佛,大家都有佛的性體,因為迷故,我們的自性埋沒,才來妄亂自己,侮弄自己。所以凡聖無差,凡夫也是有佛性,迷呢是凡夫,若悟同時即是佛。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自性通達,能夠圓徹一切,我們的自如,一切明照,宇宙萬有一切,能夠圓徹這個理體。

所以事實上,是無所得,明照一切圓徹。凡夫不了解到此,其實這個明照,如果你不是見性者,不能圓徹真實,如果你見性,隨時宇宙一切萬徹,你能夠明照到那兒,一切都圓徹到那兒。

所以任何人只要想學,都能成就到這裡,大家都能夠成佛。所以凡聖無差別,你們如果想認真修,大家都能夠成就,大家都能夠成佛。

所以究竟就是不垢不淨的道理,就是一切都斷惑證真,德性圓滿,也無淨,一切都是具足,本來就是本具的,就是無生無滅,也無垢無淨,這才是「無所得」的道理。

@本文:良以真空實相絕待平等,於中本無,----------。 第八九頁 14
    ------------這些道理很深奧,我來說個比喻。 第九頁 02
[mp3] 31:26CD-36B18:36
現在再來了解,真空實相是平等的。為什麼呢?真空實相中是没有差別,都是平等,平等周徧。因為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了,是你迷故,有種種污垢,如果你不迷,本具充足,清淨,所以是平等周徧。這是在說本性平等,每一個人都相同,無差別。

「垢淨」是因為因果的迷執,所以有因有果造成有生滅與垢淨,這是真實,因為妄生計度,造一切的因緣執著,才有這些垢淨,所以都是我們虛妄不實的相,你不了解,讓這些虛妄的現象將我們埋沒。

所以緣起都是我們妄見有身體這個我,有這個我!以我為生,我現在活著。其實這個緣起就是我們妄見才有生,緣散為滅,所以有妄見才有生滅。凡夫就是在生死中,才不能解開六道,在六道輪迴,都是由生死問題,因為迷失自己,侮弄自己,造這些惡業,有這些惡緣的感著。所以虛妄的淨垢都是咱隨因緣,隨善緣就清淨,而隨惡緣就造一切惡業,都是虛妄。

所以這就是我們不明白,若悟則没有這些妄計執著,有增減就是因為迷才有增減,悟之時就没有這些妄計執著的增減,這都是我們迷時的計度,所造的矛盾。

我們現在用般若空觀,進而了解三觀妙用的好處。能夠用「空觀」照之即見「真諦理」,空觀就是我們內在明察,一切圓徹,就是真諦理。為什麼呢?我們有智慧對外塵能夠明察,緣起自然的生態,一切能夠圓徹理論,這稱為「真諦理」,所以即「不生」。

用「假觀」照之即見「俗諦理」,如果你用假觀就了解外一切都是假,成住壞滅,所以俗諦就是假,能夠圓融假設,這是因緣和合,所以稱為俗諦理,即「不滅」,有俗諦理就是「不滅」。

為什麼「不滅」?一切是我們的思想問題才有生滅,如果你了解一切外緣都是假設,緣起自然的生態,為什麼不滅?真空妙有!你怎麼滅都是歸真空妙有,就是不滅,所以真實了徹事體的變態,現量所變的是土,也是空,是其本來面目;畢竟空,這顆地球如果破裂,歸真空妙有,所以不滅,不是說東西壞掉就滅,不滅!所以是輪迴的關係,緣起的流轉在變化,緣起自然生態的變化,生生滅滅,其實本體都不滅。所以虛空中有真空,真空的理體圓徹事實,真空中一切萬有齊全,所以這是真空;畢竟空就是真空妙有,空間中都是妙有,這謂之俗諦理,圓徹,不滅。

用「中觀」照之,即見「中諦理」,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可以了解到用中觀,三觀妙用,真諦就是我們的內在對外的事體圓徹理論,謂之真諦理,能夠看出一切外之緣起自然的生態,所以理體上能夠圓徹,內是起慧。中,就是以中,中就是中道,中道就是智,以慧顯智,以智成理,以理圓徹事體,事事無礙,理事能夠圓徹。究竟此中道之理體,都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真實道理,可以了解一切甚深的道理,這就是見性者能夠圓徹理論,事實的究竟。

所以用這樣才能夠了解三觀妙用的不可思議,就是由此才能夠成就到等覺菩薩種種,不生不滅,我再來譬喻一下。

@本文:「不生不滅」,如電球投於電則光-----------。 第九頁 03
    ---------------不增不減的道理亦復如是。 第九頁 08
[mp3] 41:04CD-36B27:03
現在比喻「不生不滅」的道理,因為像電燈泡裝上去,電如果打開就光,電再關掉就暗,雖然有光與暗的生滅,其實你將電燈關掉變暗,電也没減少,也没增多,原本存在,再將電燈打開就光,所以可見生滅像我們的生死,肉體好像電燈泡,有精神存在就活著,精神如果脫開,肉體就腐爛,這是生滅法的道理。

我們要了解,本來是没有一個開始也没有一個終止,也不是現在再來出世就再生,不是這樣!這個肉體是四大假合,是借我們使用的,迷故才有生生死死,在六道輪迴,若悟哪有生死?本來具足,没有生滅。為什麼?菩薩來生嘛,不生!是來遊戲人間;死了嘛,不死!本來具足,當下即是,當下即是實相,即是本來的明照。所以光暗就是有生滅,我們的身體雖然有生滅,本來面目「無生無滅」。

所以「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你要了解,照到污泥種種,它也不會污垢,我們的本來面目照到清淨的地方,它也不會清淨,也是相同,不會垢染也不會清淨。所以不是說因為有乾淨或骯髒,本來面目明明照照,本具充足,清淨的本體,哪裡會染塵呢?不會染!不染!所以清與濁種種,因緣上無染。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為什麼?本來面目圓滿宇宙一切,明照宇宙,具足,哪有增減呢?没增減!

所以本來就是一體,迷故才有我執,這個假體謂之我,其實這個假體也是我們的自性在操縱,所以一體,無差別,無二無別。【音CD-37A本來面目隨處,一切圓徹。這是因緣成立,都是我們因緣的造化,才有生滅。

楞嚴經云:「掘地一尺,即有一尺虛空,掘地一丈,即有一丈虛空」,其實哪有?没有!本無增減,這個空本就具足,你掘一尺,那些土挖出來外面,外面增,原來裡面空,對!其實那邊空,這邊增,没差別!像我們造一窟水池,這邊的水放過去那邊,這些水也没減,再放過去那邊,也没增。這就是說,你挖土,空也没增,也没減。

所以你要了解,虛空本自清淨,圓滿,不增不減,虛空也不增不減,為什麼?虛空本具,無邊,哪裡有增減呢?無量無邊的真空,哪裡有個增減呢?不增不減!所以了解虛空無增無減。雖說地有空,有多,有增,有去補增種種,有這個緣的成立,但是本具也像虛空一般,你這裡增那裡減,那裡增這裡減,這裡增那裡減,没差別,都是一體,所以這是無增無減。

所以這是真空實相,不增不減的道理種種,亦復如是,就是這樣,你要了解。

@本文:復次當知,這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第九頁 09
    ---------------------丁二顯性竟。 第九一頁 01
[mp3] 48:35CD-37A02:34
現在再來講五蘊、十二入(十二處)、十八界,這是凡夫迷的法,因為迷五蘊,讓一切十二入、十八界來使我們反覆無常,有這個思想都是緣起去受一切外塵的緣影,所以迷失自己,凡夫就是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所以才有生死因緣,才有生滅。

四諦法就是了徹十二因緣與智得,就是出世間的聖者所修之法,本都是不生不滅的。因為迷故,蘊入處界,垢淨,就是說你有五蘊,對外之緣起執著,就是我們的瘟疫種種,就是我們自己虐待自己,蹧蹋自己,侮弄自己的,所以是指迷才有垢淨。

因為諦就是真,所以四諦法就是了解緣起一切的增減種種,都是我們的迷執,所以四諦的真實就是要開導我們一切,讓我們了解「苦集滅道」,「苦」就是由「集」而生,如果没有因就没有果,苦是果,集就是因,有因有果。「滅」就是聖者所求的道理,能夠親證事實,圓徹,滅一切苦惱。所以「道滅集苦」,有這些道理才能夠滅眾苦。所以諦就是真實,無虛妄即真,就是依諦理分發,用五蘊的教化讓我們能夠離開生死問題。

所以這都是我們所求的,就是現在的果證,菩薩的果證就是了解緣起的都有增減,所以有智得都是還有因果的眾生,迷真。因為智得就是有所得,這都是業因的所在,你還在有一個我,有這個得,東西拿到就說:「哦!我得到了!」,東西遺失了就說:「哇!没有了!」,其實遺失的那個東西並不會消失,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其實這還是無增無減。所以會生死就是由十二因緣的流轉門,迷故,屬於苦集二諦,造一切的矛盾,所以才有生死流轉,才有垢淨的生態。

如今我們所了解的就是,菩薩能夠還滅,還滅什麼?還滅無明!所以這有道滅二諦,這是出世間的因果,都是清淨的境界,没有這些垢染。所以出世間法就是還滅一切的生死,叫做還滅門。因為十二因緣就是在六道中,輪迴不息的眾生,時而當人,時而當狗,時而當豬,種種,時而地獄,時而天庭,在六道輪迴,流轉生死,菩薩就是還滅一切眾苦,有道諦來滅眾生討厭的苦惱與因果,名為淨。

我們現在所說菩薩的境界,所修的一切都是依眾緣而有差別,為什麼呢?菩薩的修行就是能夠圓行一切,身輪變化無疆,身輪能夠應化自如,意輪能夠鑑機,口輪能夠說法,稱為「三輪體用」,能夠用一切來教化眾生,這是菩薩能讓你斷惑證真的真實,讓你能夠還滅生死,如果你能夠還滅。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證明事實上,實相的理體本無凡聖差別,不過你迷就是凡夫,如果你對這些理論能夠深入,學進來,大家就實際有真實的道理,來解開一切的迷執,打開我們一切的矛盾,所以有般若的真空妙慧成立,就能夠一切圓徹,泯滅一切,泯絕一切。

因為我們不了解一切的情分,對萬法都是由於迷故,眾情和合,因緣成立,有情物,所以受迷惑,造一切的矛盾,這都是因我們没解脫,才有生死。今就是要用般若的真空實相來教化一切,讓我們一切眾生能夠解開迷執,脫開一切的煩惱,解開我們的生死。這就是菩薩所用的法境,現在這些理體上,就是菩薩成菩薩的理體,不是之前說的那些。

現在合釋起來說,舍利弗!五蘊等一切諸法,現象上雖然都是假,如果五蘊圓徹,本體上就是我們的真空實相,五蘊也是我們的真空實相,所以本來就是没有這些,是一切的因緣成立,才有生與滅,如果没有因緣和合,没有生滅可說。所以五蘊就是讓你了解緣起諸法都是我們的空相。

今天特別讓我們了解,五蘊就是我們的思想造成一切,所以萬法唯心,要造惡也是你的心,要造善也是你的心,要成佛也是你的心,一切諸法都是你認真要學,大家就都能成佛。所以這都是平等,没所謂你是凡夫或是佛,平等!佛法就是非因緣與非自然,萬有都是緣生造一切,才有垢淨。

萬法如果你能夠了解緣起,諸法都是假,都是我們迷執,如果你能這樣就不會隨流而垢淨。如果你有了解到這些,也是不增不減,所以虛妄之相都是我們迷失自己的。

所以「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一切諸法都是我們的空相中,其實無生無滅,這是我們要了解我們的自性,現在是顯性來說的,不是像之前迷執說的,之前那是虛妄,要怎樣修持,才能夠成立眾緣能圓徹,成立緣起與一切自然的變化,這就是我們深入五蘊來研究。然而這裡不是,這裡是顯性,現在此時是顯性來說的,我們的自性圓徹來說的,所以這就是破妄顯真,這裡有這個表,你們看了就知道,這之前都已講完了,現在不用再多說。

現在這裡是真實,你們要了解究竟菩薩是怎樣來成就的?也是得了解理論,知其然所以然的就是這樣才來成就的。

@本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第九一頁 07
    ----------------;此謂色心俱開之法。) 第九一頁 16
[mp3] 1:02:34CD-37A14:55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現在菩薩就是要開導我們一切,五蘊都是我們的空想,所以都是我們的空相,所以破相文就是菩薩要教化眾生,對這些凡夫的迷與二乘的迷,尤其是一切權教菩薩都是有我法二執,這就是他的施教,用五蘊來施設教化這些凡夫,破這些妄想執著。

我執就是凡夫最可怕的執著,如果没有我執,就没有一切外。「心」有兩種解說,有迷的心,著思想,執著緣影,虛妄不實,這些為心。所以迷就是對色-外塵著住了,為了我執與物質的生態,所以都是執著四大的幻質為實我,而不了解是地水火風來成立的,此幻化不實是有生滅的,都執著萬有的假相謂之實,所以自無始以來,讓外緣來侵入我們,讓我們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迷失來到這裡。因為所迷的都是各種各種的外緣,有外之六塵緣影,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就是迷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對外之六塵緣影執著。

外塵就是眼睛所看到的美色、物質,才會生出愛慾、愛念,因為美色是最第一巨迷,所以都被這些所迷,淫慾是最第一可怕,就是迷失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我們最迷就是淫,淫最第一迷心。所以這都是我們被幻化的四大所迷,如果没有四大就不用這些物質生活,因為有這個幻化之身體,才會去執著萬緣,來造一切的矛盾。

五蘊就是我們的心態,所以迷心重的人破你五蘊,迷色重的人破十二入,再來心色俱迷的人破十八界,讓你了解有受想行識才去造業,受、想才有行、識造業,就是你的思想才行使你的惡業,去造一切的矛盾,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等惡法,都是我們的思想矛盾,才會行使一切的惡業,識心才會來投胎,生死不息。

因為一切都是我們的思想所造的矛盾,「心法」就是說心所法,對外塵緣影執著,迷呢就偏重外塵,「色法」就是說外有事體,內有想,心發去染塵,這叫做心法,心所法。

「心所法」就是說,外有半個,內我們的意識,心發出去,這也半個,如果没有內去對外染塵,心不會去發,而心有發出去就是染塵,所以叫做心所法,內一半外一半。這個一半都是對外的法,有法執,這之前都講完了。十二入、十八界的心法都是對意根一,法境一半,外塵一半,如果没有這樣,不能圓徹。

總之,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外之色聲香味觸本來五個,為什麼變六個?就是心所法對色聲香味觸染著,多這個法,所以心所法就是六塵緣影,這個法就變成外。

所以由此開我們的心法,能夠了解對塵染著,迷著一切,都是我們的思想,就是我們對十八界了解,有外之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有六識、六根,三六十八,有這十八界的成立,思想才會緣外塵而造業,這就是意根所發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迷心,造業,執著的,不是說外塵會來染你,是你的心自己去染塵,不是塵來染你的心,所以啟開你的迷執,對外因緣造起,成立惡業,這都是我們的不了解。

所以才「是故空中」,你要了解這一切的業緣,都是你的思想顛倒才有受、想、行、識的作業,如果你没對外塵的緣影執著,那都是你的空相中,哪有思想的作用呢?没有!這就是說本來面目明故,空照無物,這個意思就是菩薩所修的境界,就是這樣成立。

@本文:【分釋】 是故空中,此四字當連貫到---------。 第九二頁 01
    --------------------己初破五蘊竟。 第九二頁 07
[mp3] 1:13:32CD-37A24:10
「是故空中」這四字要連貫,就是到「無智無得」,這些就是還是迷,凡夫到權教菩薩,這四句連帶。

這就是說,「是故」二字就是承上起下之詞,為什麼?就是為五蘊之法,眾生就是迷五蘊,下文這些就是跟你說,就是你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才有這些智得,造成這些矛盾,其實這都是我們的空相中,真空實相的理體,絕非!絕非!所以没有這些五蘊,前五蘊就是幻化,對眾生的基本教義就是本身虛妄故,才用五蘊來破你的執著,讓你了解真空實相理的本質,就是没有這些虛妄,這些都非事實。

現在不是重複,這就是說承上起下,再照這些一直講進來,才能夠圓徹菩薩修持的境界,就是由這個,所以就是破迷顯真,讓你了解他的真實的修持,就是由此來圓徹,才能夠究竟到菩薩的境界。

所以就是說,對迷心偏重的人與迷色偏輕的人所說的,才合眼耳鼻舌身,用理體來勸導你,讓你能破這一切的迷執。所以四蘊就是我們的思想,受想行識這四蘊就是我們最密切,要了解說,如果你不了解這些,五蘊不能破,所以就是被五蘊所迷住。所以心色一切都被迷掉了,才造一切的矛盾。現在我們再來說十二入的緣起。

@本文:己二:對迷色重迷心輕者破十二入-----------。 第九二頁 08
    ---------------六根為所依,六塵為所緣。 第九二頁 13
[mp3] 1:17:45CD-37A27:22
現在再來破「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在破你的十二入,現在這就是菩薩教我們的垢染的緣起-十二入,如果没有十二入就没有這些垢染,有垢染就是由十二入的根源,所以現在就是要破我們十二入的緣起問題。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做六入,「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此六塵就是由六根去緣,對外涉入,謂之六入,所以這就是十二入,昔時稱為十二入,現在稱為十二處。

因為這個塵,是我們眼耳鼻舌身去涉入這一切緣起,識心才會動念,如果没有涉入,識心不會動搖。所以所入的十二入就是依此緣起的意思,所以緣起,涉入,六根六塵的生態,這就是由我們的生起,才會去造緣。

現在這是先破十二入,緣起,就是生滅的問題,垢淨的問題,都是由此而起,才有這些成立,如果没有六根六塵來成立,也就没有意識可再出生,生死所依的就是對六塵來緣起,這就是先破我們十二入,讓我們了解,這就是緣起,生滅與一切的變化都是由此起才有。

@本文:【分釋】 眼耳鼻舌身意,此為六根----------。 第九二頁 14
    ----------大乘則以八識中的第七末那識為意根。 第九三頁 05
[mp3] 1:21:48CD-37A30:24
現在再重複分釋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做六根,因為眼睛耳朵鼻嘴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對外之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需要分釋,【音CD-37B眼有眼的作用,耳朵有耳朵的作用,鼻有鼻的作用,舌有舌的作用,身有身的作用,意就是我們的精神活動,所以相次去生起,此真義要了解。

像樹木,根如果旺,枝葉就旺,所以樹根如果旺,樹幹會粗,枝葉就茂盛,就多。所以我們眼耳鼻舌的生態就是,有眼耳鼻舌能夠去分析,對外緣起,第六意識會去造作,這就是根塵和合生起的,才有六識的作用。因為眼對色,眼睛能看這些物質,所有看得到的都是眼睛的生態,叫做眼識。因為根對塵,就生眼識-眼精神,因為有根對塵生起,才有識-精神的分別,識就是精神分別。所以意根就是對法境,對外生起就是浮塵而已,浮塵如果没有意識,如果没有眼識去緣,不會作用。所以「眼睛」就是緣色的作用。

「耳朵」就是緣聲的作用,這都是我們的器官造成這個作用。所以耳朵對所聽的聲音而起的動作,這是不可思議,一聲要使我們笑,一聲要使我們哭,一聲要使我們暴跳如雷,一聲要使我們不甘願一輩子,所以因聲音而起的動作最第一可怕。我們的根對塵緣起,器官的作用,要了解聲塵最可怕,不要隨隨便便對外塵接觸到,就馬上現出一切,就是矛盾自己。

所以「鼻根」是緣香與臭的作用,所以鼻子也是我們的器官,能夠去緣香臭的作用。

至於「舌」就是緣味的作用,所以舌就是有關於吃的,所以舌對外,鹹酸苦淡,種種味的接觸,甜的、酸的、鹹的、冷的、熱的種種,好吃難吃,都是舌的作用,所以舌是緣味。

「身」是緣觸的作用,身體就是接觸熱的、冷的、硬的、軟的,種種接觸,包括淫慾,都是我們身體的接觸。

身體所接觸的就是身體的感覺,都是我們的感官造成各項感覺,由眼耳鼻舌身,五種根來連絡意-就是我們的思想,連帶思想作用,所以器官如果没連帶思想,不會起作用。

所以這就是說,有器官來對外一切去染著,有器官去染塵,意才有知覺的作用,意就是我們的精神去了達。

所以根就是我們的神經,就像是報馬仔在向我們通報消息,通報外面有什麼,我們的精神才去觀察,所以根就是傳令的一種通報者,來向我們通報外面有什麼,精神才去接觸,才起用,這都是屬於精神與物質和合,這是一種心理狀態,所依的根本,如果没有精神與神經和合,如果没這樣就没辦法,不會起作用,所以根塵屬於精神的一種連帶起用。

小乘法就是以前念的意識為意根,我們大乘的法門不是這樣,八識田中最第一主要的造作就是第七識-末那識,第七識就是末那識,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含藏識,第七識就是身心合一,神經與精神和合對一切外塵接觸,一切都是要執著我,這個我,這個身體稱為我,所以第七識的思想就是意根,意與根,因為精神與神經合一叫做意根,第七識叫做意根,所以會造作起用,如果没有這些,就不會去造業,惡用。因此有六塵的緣影,有六根會去接觸,所起的第七識,起思想,能要怎樣,所要怎樣,才能夠達取到我的目的,就是為這個我所害的。
(第27卷完)
---第28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