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28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29
29  84/02/25  星期六》--------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以無所得故! (承上)
   是故空中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我們前十二入說完了吧,現在要說十八界。
@本文:無眼界乃無意識界,【預釋】-------------。 第九六頁 15
    -------------則無所謂六根,六塵,六識了。 第九七頁 13
[mp3]
01:33CD-38B25:21
現在講十八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因為簡略,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聲香味觸法,這有三六十八界,根塵識三合謂之「十八界」,所以十八界分「六識」、「六根」與「六塵」,這樣三六十八,因為六識是對六根涉入,六根是對外之六塵浮塵來作用的。

話說回來,十八界要了解「外」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內」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六塵」謂之十二入,我們前已講完,現在再加「六識」,也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六識就是精神系統,六根是神經系統,根是「浮塵」,識是「作用」。

所以各各都有它的「機能」來配合,因為眼睛所看的就是山河大地一切物質;聲音是我們耳朵所聽的。所以眼睛不能看聲音,鼻孔也不能嗅聲音,嘴也不了解聲音,所以單單只有「耳朵」能夠聽聲音,「眼睛」能夠看東西,「鼻孔」能夠嗅香臭,「嘴」所吃的味道,鹹甜苦澀種種,好吃或難吃,這就是舌的監視,所以没有舌的感覺,就没有那滋味。再來,「身體」就是對外的接觸,我們的身體接觸外塵,就是硬的、軟的、熱的、冷的,包括男女的淫慾,這叫做觸,身體就是對外接觸,所以各部份都有它的「機能」。

所以「六根」有六根的作用,「六識」有六識的作用,「耳朵」只有聽聲音,「眼睛」看東西,「鼻子」嗅香臭,「嘴」只有嚐味,「身體」只有接觸。所以「意」就是五塵配合五根,五識的涉入,第六意識心所法對外染著,所以對外才變成六塵,這個法是心所發的,不過你若没有心所法不會去染塵。所以外的事體,內的心發去染著,這叫做心所法,這個之前有講,內一半,外的事體一半,所以接觸外塵,我們的心發起染塵,這個法變成在六塵。

所以我們要了解,耳朵所聽的一切與眼睛所看的一切,最第一可怕,都是由此起貪瞋痴,造一切的矛盾。

我們要了解,今天所說的十八界就是六種作用,「六塵」有六種作用,「六根」也有六種作用,「六識」也有六種作用,所以去涉入分別,我們的心王起心所才會作用,才會想,有想才會起愛念,有愛念「第七識」才會行使,【音CD-39A所以行使一切的罪惡都是第七識,行使後「第八識」決斷,如果現量上能夠做就去做,不能做就含藏起來,第八識含藏叫做含藏識,第七識叫做末那識,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

所以十八界各各都有一個「界限」,所以才謂之「界」。像我們的國土也一樣,台灣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中國總共有一千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有這個國土,有一個界限,所以國土的界限,像說我們縣市的界限,都有一個溪,或是什麼來隔界,所以都有一個界,如果没有界限,不能成一個國土。所以眼耳鼻舌身如果没分界,這樣就失去妙用,所以十八界各各都有它所用的界限。

我們要了解,如果失去界限就不行,眼睛如果瞎掉界限就破裂,耳朵如果耳聾聲音的界限就破滅,至於香臭,鼻子如果失去嗅覺,這樣界限也是破滅,所以不用說,各各都有它的界限,所以分成六根、六識、六塵這三合,根塵識三合才會起作用,所以這叫做十八界,這我們後面會再講得很清楚。

@本文:【分釋】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第九七頁 14
    ----------------現在來略說六識內容:。 第九七頁 14
[mp3] 12:37CD-39A02:29
現在詳細再來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就是簡略,「乃至」兩字就是文辭上一種簡略法。因為「眼界」就是有眼乃至耳鼻舌身意,「根與識」,也是眼耳鼻舌身意,有這些作用。「乃至」二字,「意識界」就是我們第六意識和外面的六塵,所以這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還要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緣影來浮塵,再來,也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精神去接納,所以每一項都有一項的界限。

所以外面六塵的緣影,需要眼睛來「浮塵」,和眼睛的眼精神去「分別」,而聲音就是耳朵的耳神經和耳精神來接納,香界就是我們鼻子的神經和精神來接納,味就是我們舌的根和精神來涉入,觸就是我們的身體對外的接觸,就是身的神經,我們全身都有神經系統。再來,有我們心的精神去接觸,才能夠起這個法,成法界,這個法就是我們心對六塵來染著謂之法,所以六根六塵六識這三六十八界,都是各各有差別。

所以「五識」總共有「十五界」(因為外六根對六塵和內六識,這樣合起來才有十八界),因為外有五識,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五種精神,和五種的根-眼耳鼻舌身,因為對外塵有色聲香味觸這五種,這就是三項的五,剛好十五,再來「乃至」就是說有意根和意識合起來剛好十八,變成十八界,為什麼?因為心所法也變成六塵的緣影,所以才變成十八。所以根塵識三五十五,再有我們的心所法對無表色,剛好十六,和意識與意根-神經仍有精神負擔,所以才變成「十八界」,所以這是簡略,「乃至」二字就是我們的簡略。

能夠看的就是我們的根,能夠看的根就是我們的眼睛叫做「眼界」,能用根來看,再以識來接納,所以眼耳鼻舌身都有各各的知覺名為「意界」,「意」就是我們的思想,意就是精神所見的境,所以一切的色界都是由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些界限來涉入,來作用,所以對境名為「法界」,對外的六境(法界)去了別,有了別才有這一切。

所以眼所看的一切事體,所有看得到的山河大地和一切的物質就是「眼睛的意識界」,再來能夠了別聲境,這都是耳識界,「乃至」二字簡略,就是指鼻舌身意這些各各的境都是我們的意識界來分別的。合起來說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六識,其內容在上面都已講過。

現在是簡略再來說個更清楚,有些没聽到的人才會了解,才知道十八界的造次,能夠圓徹了解。

@本文:眼根為所依,色境為所緣以生了別-----------。 第九八頁 06
    --------------第六識所依的是精神性的根。 第九八頁 11
[mp3] 21:03CD-39A09:40
我們現在要了解所依的,對外六境是我們六根來接納,色等六境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依的境,能夠生出了別一切相貌,聲也有相貌,鼻的香臭也有相貌,所以耳等種種都是對外境來接納,外境就是我們內在的根對塵的接納,所緣的一切就是依識心(就是我們的精神)來分發,叫做「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就是以第七識為根,因為我們的精神思想之愛念起,「第七識」就是身與心(根與識),因為我們的身體都有神經,這謂之我,我們的精神接納,所迷的就是從第七識,依我執,有這個我,以及你的我的這些差別。

所以依眼耳鼻舌身意對外攝入,六識來牽納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意根(意與根),意根就是精神與神經系統,所攝的就是我執,我的你的之差別,要達取到我的目的,對物質上和一切的需要種種都是第七識的作用。

「乃至」就是說,一切總共有六境,所依「第七識」來幻念造作,「第八識」才來歸納作用,這就是「五識」對五塵所依的一切物質精神來配合。

所以一切都是依六塵緣影,我們的精神思想造一切的心念,造業,一切都是由我們的心。我們的精神說起來就是我們的心,所想的一切歸納在「第六意識」所現的,「第七識」才來分別你的我的,要達取到我的目的,造成一切的矛盾,所以念頭涉入後,要怎麼做,「第八識」才決斷,看是「現量」就差使身體去造業,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或是將之含藏,所以一切都是第八識的歸納,這就是現量上的作用,過去的彼量上就是第八識的含藏,那個種子如果再浮起來,他就再想起來,喔!怎樣,以前怎樣,要來怎樣做,所以造作這一切,惡業都是由此產生,這個心被一切外塵所迷昧,所以為了這個我,為了這個我,造作一切的矛盾,所以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那都是迷的方面。
因為現在這裡說的是「無」,無是菩薩能夠了別思想顛倒夢想執著,這些精神作用都是由我們的心,就是在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菩薩都是以破迷顯真,攝歸我們的本來,這就是菩薩的作用。

@本文:嚴格的說:前五識的功能是直覺,只能---------。 第九八頁 12
    ------------知其是花之色,是花之香及其他。 第九九頁 02
[mp3] 27:45CD-39A15:18
現在進一步再來說,「五識」的功能就是直覺,直覺只能對現量上緣起,而緣起各緣都各界一境而已,眼睛看物質,耳朵聽聲音,鼻能夠嗅香臭,以及到舌是獨緣味,所以眼耳鼻舌身只是緣現量的外境,不能緣過去與未來,這是我們的分別,就是我們的心緣起,是現在的作用。「第六意識」的功能是分別計度,也緣過去和未來,「第八識」的含藏過去未來,這都是第八識的含藏識。

所以我們一切的眾生都是不了解,被這些外緣所迷執,所造一切的矛盾都是依根塵識的和合才起作用的。

六識依生理學來說,視覺就是眼識,聽覺就是耳識,嗅覺就是鼻識,味覺就是舌識,所以對一切的接觸,觸覺就是我們這個身體-身識,而有這些知覺都是我們的意識對外萬有接入,心理狀態的感覺就是以五識來配合第六意識,就是我們的精神起用,對外境-色聲香味觸法這五境來各各分別,去知覺作用。

所以心理就是有知覺的差別,思想都是由對色境與聲香味觸一步一步去審察,了別。這就是說,像一切的香味與一切的美味,好吃,種種,以及對外美醜,音聲的執用,知覺分別是好聽難聽,種種,這都是我們的心理作用,才能夠對外了別,如果没有心理作用,五塵與五根五識没辦法採納,不會作用,所以還是需要我們的精神思想,才能夠造一切的作用。

@本文:前十二入有的屬色,有的屬心,唯此----------。 第九九頁 03
    ---------------故曰無眼界及至無意識界。 第九九頁 11
[mp3] 32:48CD-39A19:22
前所說的十二入是以觸這個塵與根的和合,也得要屬心,以此才會作用,也是我們的少許心境來接納,六識是屬於心法。

總之,依色心連帶才能夠發生一切相依為命,六塵如果没有六根去浮也没辦法,有六根没有六識的相依也不能對外分別。

所以根塵識三合就是能夠了別,對一切六境接納,如果没有六境,六根也不能有所緣,有六識如果没有六根對外一切的境相來緣起,也不能起作用。

所以要有外的六境、內的六根與內的六識生起,處處攝合,所以六根六識所生起的都是對六境的功能,讓我們的心來起用。所以根、塵、識三就是相依,所屬的密切就是我們這個心能夠攀緣六境,所以才能夠了知一切,對境才能起用。

所以一切的事物與發生的種種能夠作用,都是由根與識,所以根與識必須攝合,對六塵去分別,才能夠發生精神作用。如果没有根塵識聯合,精神系統不能對外接納,也不能起用。所以如果没有根與識來連帶,對境聯絡,所以這就是有連帶,所依一切都是我們的精神思想,才能發生一切作用。

因為菩薩所了別這字「無」,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就是十八界,一切都是有所依的六境,有這六境就是我們的心有去接納,才有作用。

所以「心如果不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味」,一切六根六塵就是虛妄不實。這都是因迷故,對外六塵緣影接納,起一切妄念,這都是我們凡夫虛妄不實的境界。聖者所依的根塵識三合,是去觀察,攝入觀察,審察真實,不會起妄心,不會胡亂去作用。

所以內外都是我們的精神作用,歸納起來,就是我們的本性,如果没有我們的本性,也就没有這些眼識等。我們的本性就是真空實相,能夠明照一切,萬有都是我們的真空實相。所以十八界就是我們的精神作用,就是我們的攝入。菩薩是以觀察,審察真實,種種,歸納一切能夠圓徹,事事一切圓徹,理論圓徹,這就是無意識界,無,没有意識去作用,就是以明故,能照,圓徹,審察真實,這叫做真空實相,這就是菩薩作用的境界。

@本文:楞嚴經云:「根塵脫粘,識無所寄-----------。 第九九頁 12
    ----------------妄生執著,故不得破耳。 一○○頁 02
[mp3] 40:30CD-39A25:30
楞嚴經云:「根塵脫粘,識無所寄,根塵無體,識性元空」。這要了解我們的眼根和色塵,這六根的接納就是對外的六境,如果没有六境來顯現,就没有六根的接納,所以我們的六根如果没去染塵,這個識(我們的精神)就無所依。因為我們的神經(眼神經、耳神經、鼻神經、舌神經種種)没對六塵緣影接入,精神上就没起用。

所以這就是說「塵無體」,為什麼?我們的內在没有眼耳鼻舌身,如果眼睛瞎了就不能看東西,對外一切色境就没緣影,如果耳朵聾了,聲境既失去作用,就没有聲境。所以就是根與塵如果没作用,就不能歸納,所以「識性元空」,我們的識心就是我們自性本來無一物,「元空」就是說無一物。你說無嘛,明明照照!你說明嘛,没得看什麼!所以明故,說空,所以本性元空,本來面目本來就空,就是無一物,故說空,以明故,能照,才說空。

這也可以說,「如果有一個人,攝歸這個真元」,就是說能夠真實了徹我們的本來面目,「十方一切,都是虛空,悉皆消殞」。所以因為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明照宇宙一切,所以没有一切來阻隔你。因為我們有眼耳鼻舌身,對外的六塵,有這些虛妄不實,所以來阻隔你,所以「虛空」是妙有,而妙有是歸納現量的色境,如果没有虛空的妙有,就没有這些六境。

所以就是說,有現量上的六境,就是依真空妙有來顯起的,所以一切都是迷故,才讓六境蘊入處界,就是說六境就是我們的心的迷執作用,就像是虛妄的法,要了解這就是瘟疫,像瘟疫般,誤我們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要了解我們的自性,就不會妄執那些,菩薩一切都是没有這些虛妄的眼界,都是實際明照,一切圓徹。

所以都是凡夫的心生,造一切的迷執,對六境的執著,才生出一切的恐懼、恩怨,種種的業力來牽引,造一切的生死,不了解一切都是虛妄不實,都不是真,這六境的緣影是成住壞滅的,所以緣起是剎那間就消失了。譬如說聲音,我們緣起有聽到,我們若没起作用,就消失了,所以美味等等一切的緣影,都是我們對虛妄的接納,【音CD-39B這個心念念,造一切的迷執,對外六塵緣影執持,没了別,去造一切的矛盾。

所以你自性如果頓開,一切的真實,萬有都歸「真空實相」。所以真空就是妙有,是成住壞滅,畢竟空就是真空妙有,我們的明照中都是真空實相。所以「真」就是了徹,世間一切都是緣影,都是歸納真空的妙有,所以才能夠歸納真空實相,這就是菩薩對外緣起一切,當下即是真空實相,没有被幻相所攝。

凡夫攝入就變幻相,造一切的迷執,所以才有五蘊來造一切矛盾。所以會矛盾都是「根塵識」轉入我們的相。所以一切相中,心思造一切的迷執,都是對外塵分別你的我的,要達取到我的目的,所以這都是迷所作的。

我們如果能夠了別,從理論來圓徹,能夠轉六根和六境,就能夠無所依,為什麼?六根去浮塵時,念轉成:「這是虛妄不實」,這樣就是我們對一切無所依,所以轉八識為四智。

為什麼『轉八識為四智』呢?這就是說,我們的「受」,受就是根塵識三合謂之受,受轉來「成所作智」,成就我們對外塵能明照觀察,成就一切的理論圓徹,所以「受」轉來成所作智。

第六意識轉「妙觀察智」,有第六意識去審察真實,能夠妙觀察,一切事事能夠圓徹,所以成就一切圓徹理論,種種,了別,這叫做妙觀察智。

第七識轉「平等性智」,所以第六意識如果能觀之智和所觀之境能夠辨別,一切無礙,所以事事樣樣第七識就平等無差別。

第八識轉「大圓鏡智」,因為含藏一切都是真實,所以能夠圓滿圓徹,有外境能夠圓徹理論,叫做大圓鏡智。

六祖惠能云:「識本是智,更不須轉,只是悟得八識自性清淨,當體便是大圓鏡智」。六祖說的都是直入,一入即是,他對六塵不須要轉,因為見性者八識田中一切都是圓徹,當下即是大圓鏡智,不須要轉,這是聖者。

因為菩薩若没用理論來教人了別,不能使凡夫來了解處境,都是被這些根塵識所攝用,所以不能了解,被這些六塵緣影來迷昧我們,埋沒我們的自性。如果你能夠了解「蘊」都是處境,都是我們一切的對頭,我們如果圓徹,本是極圓妙,一切根塵無非都是自性普照,圓明覺知。所以無非是眾生迷故,菩薩就是没有這些妄迷執著,一切所依的都在破這一切的迷執,所以根塵識能夠化用,化來妙觀察,攝入一切真實,就没有這些處境所用。

@本文:總上來說:這些蘊入處界的虛妄之法----------。 一○○頁 03
    ----------即實相,法法皆真空,此乃真實義也。 一○○頁 09
2953:53CD-39B06:35
總之以上所說的這些蘊入處界皆是虛妄之法,菩薩就是在啟示我們這些,他修證了達這些皆是妄迷執著,迷真幻現的一種緣起假相。我們都是對外境的幻化不實不了解,所以起心動念,造一切的矛盾。要了解根塵識和合,當體也是本空,為什麼是本空?因為根塵識攝合就是我們的明照,本空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的明照。

凡夫都是依根塵識攝入,迷執一切的矛盾,造一切的罪業。菩薩就是用般若妙智視之,了知真空實相的理體,看到就馬上能夠深入,圓徹,明徹一切,事理圓通。所以這就是菩薩了知,都是明照中,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本無這一切虛妄的法,就是當知一切都是迷執。

凡夫不了解本來面目是明故,都是看、想,聽也想、看也想,種種的思想,對外六塵涉入這個處界,種種,都是對虛妄之法去根究,你的,我的。不了解這個「我」本來就無常,外一切的事體(六塵)也是無常的。所以這個假體不是我,為什麼?這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來成立,這是物質,這是會生滅的。本來面目則不生不滅,所以虛妄造成一切的生死。

菩薩就是極力能夠除這一切的妄想執著,一切都歸納真空實相。真實的究竟就是以理來圓徹,造成我們本來具足的常樂我淨,這是本具的,能夠徹底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分別,造作,迷就是一切的虛妄造作。菩薩就是明照,到處都是明照,真空實相,這就是菩薩方便能夠知一切的真實,義理能夠圓徹,當下就是都有理性,來教化一切,萬有都是我們的法本。
因為没有事體也無法可說,所以從事體上來融合一切理論,才能夠破虛妄不實,全體能夠讓你了解,圓徹,捨去一切的迷妄執著。所以能夠歸納,虛妄實體也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迷故所依的就是幻化,能夠迴光返照審察,這是本具的一種正覺。

「生死」是以妄來成立生死,「涅槃」是實相圓徹,解開迷執謂之涅槃。所以實體上無有少法可說,所以萬有即一切法,虛妄的法也是真法。如果你能夠事事樣樣都圓徹理論,當下即是我們的實相,所以一切相皆生出一切法。

所以無智、無得、無證,法法皆實相。因為有智得,就是迷故才有智得,如果你法法相應,實相中皆真空實相。所以都是我們的本覺明徹,能夠了別一切法的真實義,就是對事體隨時都能夠圓徹,明徹理論。

@本文:以上是對於色心並迷著而說的,------------。 一○○頁 10
    ------------(戊初:破凡夫我相文至此完)。 一一頁 08
[mp3] 1:02:40CD-39B13:50
以上所說的,是對迷心與迷色種種這些人來說的。對心色俱迷的人,才從十八界來破你六根與六識,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本來只有眼耳鼻舌身五界,因為有六塵的色聲香味觸這五界,所以合起來十個,法塵當中有無表色的這個法,心所法。

因為有六根,「根」就是「根識」,根識就是說有「根意」,精神有接納,神經有對外塵接觸,有「意」就是我們的精神的接用,所以變六個半,合外五界-就是五塵,剛好五個半,合我們六個半,剛好十二入,所以一切六塵與六根才分成「十二入」。

所以到「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就是說六根六塵六識,為什麼會變成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裡的意半個,對六塵十一個半,根塵剛好十一個半,而這裡識有六個半,合起來剛好「十八界」。

因為這個「界」是我們的「心法」,心法去界限,如果没有心法不能變成十八界,所以就是依根塵識合來剛好十八界,這些我們之前也已說得很清楚。

所以主宰上就是依一切的法,就是心所法染著,這就是我們迷,對外塵密切,對這個需要,才這樣一入被這些六塵緣影所迷惘。所以這是指一切迷心與迷色重的人來說十八界,所以心色俱迷,就是破十八界。

照以上所說的一切都是諸法空相,現在這些是諸法空相,是對我們生起,「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這是再從本來面目,為什麼能夠成就我們本來面目?知其然所以然,才又從五蘊來開導理論,讓我們能夠真實生出本來面目。能了別有十八界,如果在理體上能夠成立「真空實相」,則本來面目清清淨淨,無一物,這就是空,說空!

「識」就是妄想執著,因為有色境讓我們的五根五識來接納,所以才會想,有想才會行使,有行使第八識才會含藏一切,所以稱為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就是說對色、聲、香、味、觸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去接受,我們的精神思想接納去分別,我們的精神就是第六意識,行使就是第七識(所以能怎樣,所要怎樣,這個行使,第七識的行使),第八識的決斷與含藏,這就是五蘊的理論,這就是五蘊本用的理論,如果你没有這些來了解,不能圓徹理論。

所以六根六塵六識去應付,就是說我們這個身體以及眼耳鼻舌種種,這六處對外境虛妄之法,讓你破開應用,了解這都是迷故,虛妄不實的法。所以破五蘊與十二入、十八界,這就是在對眾生開導,讓眾生不會起妄迷執著,造一切的惡業。

這是聖者在開導我們的法門,如果你不了解這些,不能深入來找到我們本來面目。所以得從五蘊來圓徹成四果,再來能夠三觀妙用,化用一切,能夠生般若,才能夠迴光返照,審察自己,找自己本來面目。這是修持一定必要的,如果没有生起,不能見性,來成菩薩。

@本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一一頁 09
    -----------------輪迴六道的一種由來。 一一頁 13
[mp3] 1:12:20CD-39B22:17
五蘊說完,現在再來說十二因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都是簡略法,叫做十二因緣。所以為了這個因,就是外的六塵來引誘造業,成無明。所以生起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十支,就是從業識成立,有業識而成立「有」,有業識,難免就再來生與老死。

所以「生死輪迴」都是緣起,眾生無明故,造一切的迷執。所以有六道輪迴都是由這十二支的流轉門,來牽礙我們,造一切。現在就是要破生死問題,生死的由來就是由十二因緣來成立,所說的都是真實,有這十二項才有生死。

@本文:二乘人雖破了我執,而法執尚存------------。 一一頁 14
    ------------------此為小乘辟支佛果。 一二頁 11
[mp3] 1:15:17CD-39B24:07
我們要了解「二乘」,二乘就是對聲聞、緣覺這些來說,無非是能夠了生死,不過我執還未破,所以法執還是執著,所以有「我法二執」。所以實相門中來講,還不能說是菩薩的果位,因為一切還不能成就到本來面目,這都還是小乘法。

所以這只是了解虛妄不實的所在,還不能破真實真空的理體,真空實相的理體是菩薩能夠圓悟一切,自性通達,所以才能夠圓徹事實。

現在用十二因緣,所入的能夠成就就是緣覺,梵語叫做辟支佛,也可以稱為辟支迦羅,這就是由因緣所覺悟來成就的,才稱為「緣覺」。雖然有佛來開導我們十二因緣,讓你覺悟生死,能夠破因緣,所以合起來稱為因緣覺,由因緣來覺悟,簡稱為「緣覺」。

還有一個名稱為「獨覺」,這就是了解因緣所生的一切法皆是幻化,能夠了解一切是生滅,所以佛不在世時,自己能夠去圓徹,悟生滅不息無常之道,能悟出這個道理就是「獨覺」,不是佛開導的。

如果你聞佛闡十二因緣的這些法要,能夠圓悟去了脫生死,這叫做「緣覺」。其實不一定有佛在世,才能成緣覺。有佛在世,緣起一切的法要都是佛來開導我們,讓我們成立圓徹理論,來修持,生起,能夠來解脫生死,這就是「緣覺」。

總之,是我們的善知識有了解,善知識心能夠開示我們,或是我們自己讀這些佛典,種種因緣的生起,了解生死問題,所以緣起,能夠隨時了悟生死問題都是虛妄不實,幻化才會造成生死,這就是「緣覺」。

如果生在無佛的世界,没有知音來開導我們,一切都是自己對外的經典或是從因緣來入道,這也可以稱為「緣覺」。

再來,生於無佛之時,也没人跟你開導種種,我們自己去覺悟物質與樹木一切,譬如說秋天到葉就黃,就枯萎,就掉下來,春天呢樹就再萌芽,再來青翠,開花,種種,看物會變,感覺一切都是無常的,生死能夠圓斷,這叫做入道,這叫「獨覺」。因為你了解一切物質是無常的變化,所以對因緣成立,獨自悟道來圓徹,解脫生死,這叫做自覺,能夠解開一切的迷執,這叫做「獨覺」。

所以一切都是緣起,迷與悟的差別,無妄即真,佛就是了妄顯真【音CD-40A善知一切,就是佛的境界。「善知識」其實是對識心的作用能夠圓徹,對五蘊的運用能夠理論圓徹,教化眾生,這樣叫做善知識,善知一切識心的作用,叫做「善知識」。

因為眾生都是被一切虛妄所迷住,無非是迷妄執著,所以佛在世就是讓我們能夠入道,成立,來圓徹生死由來,這就是十二支。現在就是有這個機會來了解十二支的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一切,成立生與老死,這十二支就是讓我們了解眾生為什麼會生死?就是前的無明,前的無明來牽識入胞胎,名色演變成六入,來出世有身體,接觸外塵,所以被六塵緣影所迷沒,生起愛念,愛才會執取,如果没受外塵的埋沒,不會去執取,造業。

十二支因緣就是說,你都是不了解,被這些無明成就愛念起,對六塵緣影迷執,造一切的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所以「取」這些惡業,成立這因緣,來生死不息,在這流轉,都是我們迷的眾生,在這十二支流轉。

如果你覺悟這十二支因緣,無非理論如果圓徹,所證的就是聖者,就是聖果,能夠圓徹,如果只是獨立了解十二因緣的生死由來,能夠滅無明,這是緣覺而已,這是小乘法所修的一種佛果,這無非都是我們要了解「緣起論」,一切能夠順利,没被這些外緣埋沒,不去造業,就没有生死。

@本文:【分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一二頁 12
    --------------乃由悟而入聖,是樂因樂果。 一三頁 02
[mp3] 1:28:17CD-40A03:28
合釋來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關於「無」,如果没有無明,哪有老死可講呢?無明盡,乃至老死盡,由此就明白「無」字的差別。「無」字就是我們的空,空就是本來,能夠圓徹,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無」這句就是打破迷執,開導我們的明空,我們的本來就是明,無物,謂之空。

所以由無明起,才會去造業,無明乃至到老死盡,就是由此成立,無明如果滅,生死就滅。所以這就是說,我們十二因緣都是由「乃至」二字去簡略。所以十二支的因緣,起先了解「無明」成立,無明就是不明白,讓這些外緣迷昧才起無明,就是不明白,所以不了解自己才會侮弄自己。所以以後乃至「老死」這二支就是說,這當中都是被業識牽引,一切都是被「無明」乃至到「老死」,就是這樣簡略,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以這就是說「行」到「 生」十支,到老死就是說,有這些就是有老、有生、有死,這十支成立十二因緣,生與老死來合摻,才有這十二支的意義。

我們現在所說的是「流轉」十二因緣,也可以說在這十二重城跳不出去,在這十二支緣起,流轉在這生死不息。所以這就是讓我們了解,主要的問題就是「無明」來造一切生死,這十二支就是流轉生死的由來。

不過十二因緣有「還滅門」,就是聖者理論圓徹,解脫生死,根本就是滅無明,凡夫就是成無明。無明如果滅,一切就滅,凡夫就是由無明起,萬惡就生,你既有無明,十二支就存在。所以「還滅門」就是解脫我們生死的主要理論,這個法門如果没旨歸無明滅,因果不能滅,生死也不能滅。
(第29卷完)
---第3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