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37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38
38  84/03/26  星期日》--------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本文:上面略把涅槃的種類講完,--------------。 一四頁 01
    ---------------則此亦可譯為「出趣」也。 一四頁 08
38 00:11CD-50B24:14
以上我們把涅槃的種類都講完了,現在我們再來講「涅槃」的種種說法。

因為「涅槃」是印度話,分開來講有很多意義。在印度,涅槃的梵語翻成好多種,正音叫做「波利暱縛男」,印度話譯成中國話都很難講,舊稱「涅槃」,現在順古也都講「涅槃」,又可名為「泥洹」,或稱「涅槃那」,所以這個語音很難讀,這都是印度的語言。而我們中國話譯為「滅度」,或「寂滅」,也可稱「無為」,或「解脫」,或「安樂」,或「不生不滅」。

所以「涅槃」二字,「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有這種翻譯,雖然我們的講法不同,但意義都相同,這也可以說「登彼岸」、「離苦得樂」,這有很多的意思。

「滅度」和「寂滅」的意思就是,一切到成佛就是滅度。「滅」是滅什麼?滅一切的煩惱!「度」是度脫生死的意思。所以「滅」就是滅我們一切的繫縛,與解脫一切的矛盾,頓開一切的迷執,這就是「涅槃」。

「小乘」的涅槃是斷見思惑,見思煩惱如果斷,分段生死就斷,所以這是小乘法,度脫「分段生死」,這是小乘的聖者-四果羅漢。

「大乘」的滅度呢?就是度塵沙無明的意思,所以塵沙無明煩惱一切都度脫,這可以說,大乘的涅槃就是度脫一切塵沙無明煩惱與變易生死。

為什麼會度脫「變易生死」?小乘雖已滅分段生死,但還有變易生死,譬如說「聲聞的變易」,就是聲聞死換成緣覺,緣覺死換成五地的菩薩,而五地再變成六地,六地變七地,七地變成八地,喔!到八地就不退轉了。

理性若没究竟圓徹,到八地仍然是權,有到實際的理性就是究竟實地的菩薩,能夠見性,才能夠寂靜圓徹,度脫一切。因為實證的菩薩是一切的煩惱都度脫,所以滅盡一切的苦楚,人生問題一切都能夠度脫,不只是滅盡而已,還能夠把一切眾生的煩惱與迷執都度脫,這種涅槃叫做「上乘的涅槃」。

至於「究竟的涅槃」則要到成佛,佛才是究竟的涅槃。菩薩還得再來度塵沙、無明種種,得來遊戲人間,不過這不能說是徹證,因為塵沙没度盡,不能成佛。所以這就是說,只有當下寂靜,一切無礙,自由快樂,來遊戲人間,自由自在,不會被拖走,這樣而已。

【音CD-51A大智度論云:『涅名為「出」,槃名為「趣」,謂永出諸趣生死。』,「出」是出一切生死,「趣」就是安立樂處,那就是聖者的出趣,出趣-一切安樂無礙。所以就是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妄想,究竟,到「出趣」才是真實的出趣,這樣才是「涅槃的真義」,要了解這個名義的意思。

@本文:如果據新譯--玄奘法師則譯為圓寂----------。 一四頁 09
    ---------------寂靜、滅度等為小乘涅槃。 一四頁 16
38 09:00CD-51A00:49
現在再來說「涅槃的真實」,玄奘大師去印度回來翻譯,將涅槃譯為「圓寂」,這樣比較順適,而且也較完善,因為寂滅、滅度、解脫等,都還只不過是斷除一切而已。

「圓寂」是圓滿解脫,所以「圓寂」的意思比較廣闊,可以說福慧雙修,福慧二德圓圓、圓滿,故今稱為「圓」。「寂」就是寂照,寂照一切圓徹,可以說一切的福德智慧具足,所以這稱為「圓」,永離一切煩惱生死,叫做「寂」。簡言之,即是德無不「圓」,患無不「寂」。寂是寂照,萬法通達,所以圓徹才稱為「寂」。

詳細再來說「福慧二嚴」,因為圓滿無缺的這個「圓」,就是一切圓滿,福也圓滿,慧也圓滿,所以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圓滿不缺,才叫做福慧二嚴;這就是說圓斷三惑煩惱,清除一切苦惱,二死永亡,度脫一切,寂靜無礙,所以永遠不落於一切的苦惱,永遠不用再來生死,頓開一切,不會再來生生死死,再來受煩惱。

所以究竟到成佛,才叫做「圓寂」,圓明寂照!叫做「圓明寂照」,本具的心體,所以本具的心體是明,明呢能照,圓滿,能夠明照宇宙一切,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達到一切絲毫都能夠圓徹,明照,了達。所以宇宙一切絲毫都能夠了解,没有不了解的。所以萬有一切都是真實真空妙有,能夠圓徹到真空妙有,就是真正的解開世間出世間所有一切,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就是對緣起一切都圓徹。所以萬物都是從真空妙有緣起來成立,我們的本明也是對外緣起才來成立成就的,所以「緣起」是我們學佛最必要的。

這就是說,涅槃的境界最好是說為「圓寂」,是最文雅的,且是最圓徹的理論。所以從善的方面,有一切的修持,圓徹,教化,萬徹,這就是福德。所以「寂」就是寂照,圓滿,能夠圓徹事實,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所以就是斷滅一切眾生的苦,而且本身能夠妙徹,無礙,能夠啟化,這就是佛的境界,這就是「圓寂」。

現在我們再進一步來研究,「圓」是屬於大乘無為的涅槃,寂靜、滅度等是小乘法。大乘的聖者才可以說「圓寂」,小乘的聖者是寂靜、度滅等等的苦而已,這樣還是不足,小乘與大乘的差別離太遠了。

@本文:要之,圓寂也就是指得圓明寂照------------。 一四一頁 01
    -------------無所斷,這才夠稱為究竟涅槃。 一四一頁 08
38 16:42CD-51A07:07
現在再來說「圓寂」,這就是指圓明寂照的真心,所以本來面目本就圓明覺真,這是具足的,人人都本具,只因真心被五蘊所埋沒,其實本具的一切功德永遠都離一切的煩惱,寂照一切,故稱為「佛」。

「佛」的證明就是真心是人人都本具,而迷執就是凡夫,如果你啟開一切的妄念,打開我們的妄想,真心就漸漸顯現。

所以「涅槃」並非諸佛才有,這不是他專用的。這個「明」大家都本具的,不過凡夫一向都是妄想執著,被無始以來的業因所牽罣,所以迷執不能解開,才被這些拖累而團團轉。所以迷倒於妄想顛倒執著,凡夫都是這樣,迷失自己,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從無始以來一直連續到這裡。

所以如果没從這部心經來啟開我們的矛盾,没辦法。畢竟我們要圓滿解脫,也得靠這部心經,從五蘊深入,才能夠到究竟涅槃。所以這部心經就是由凡夫一直到聖者都同體,如果你認真學,大家都是聖者,如果你不肯學,懈怠,免談!免談!没辦法!

因為「般若妙慧」能夠妙照宇宙,所以有般若的妙照才能夠圓徹一切。我們的妄想執著-這些虛妄不實的工作,如果没有五蘊來開導我們的智慧,没辦法;如果你能夠從五蘊圓徹,自然而然就解脫生死,没有這些妄想執著,就是解開我們見思的矛盾,能夠啟開這些迷執,這些迷執如果圓斷,真心就一直顯現。

所以「真心」是被五蘊所遮蔽,迷了我們自己,遺失我們自己。其實妄想執著也都是依本覺真心而起來的,迷也是你的真心,悟也是你的真心。

我們要了解,「迷執」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如今如果不趕快打開,那就永遠都在六道輪迴。如果你能夠滅除煩惱,滅除一切的迷執與妄亂的思想,自然就能啟開我們的一切,能夠覺悟,能夠端正我們的思想,這樣就是能夠深入,來解脫生死。

我們的心如同明鏡,而明鏡被這些污塵所染著,鏡既然被塵沙蓋住,就是不能明照,但並非無明,即使怎麼蓋,怎麼掩,內在本就是明。所以如果能將塵沙無明去一分,就證一分的明,一分的光明出來,如果能夠全滅,就親證真實,見性。所以這即是我們自己所自作用功的功德,為什麼?我們勤研佛法,從心經直入,自然就能究竟,就是我們的功德智慧,這是各人自己自入的,不是任何人能夠幫忙的,自己如果不認真去研究,不認真而懈怠,没辦法。

所以學佛首先就是不能「貢高」,不能「我慢」,不能「懈怠」,不能「自作聰明」,不能「盲從」,不能「欺騙自己」。學佛如果犯到這六條中任何一條,都没辦法。

如果你有實際研究,能夠進取,就能夠到究竟的圓滿,寂照,離一切的煩惱生死,這就是究竟的空寂,到佛的境界就是究竟,究竟義,就是只有這部心經,才能夠達到究竟,其他的經没辦法。所以如果没從心經來圓徹,絕對不能達到究竟涅槃。

如果你有妙慧,理論能夠圓徹,你也得要去造福人群,要教化眾生。所以有慧無福,不修福,還是不圓滿;然而只種福,不修慧,也是不能成就。所以福慧二嚴,一定要圓滿。如果不圓滿,又不求法,如果煩惱、業惑種種未盡,就没辦法。

所以要到寂滅,要能夠斷滅一切生死苦海,如果没從心經來有所求,有所斷,難以達到究竟。

所以要實際,我們不學則已,要學就要到實際的「究竟」二字。所以求到究證,就是究竟到成佛,並非佛他個人才能成佛,是佛佛相同!佛佛都相同!人人都有佛性,是我們還不想成佛而已,如果你有深求,大家都會成就,没有一個不能到究竟涅槃。

所以「究竟」二字就是我們要執取的,有這麼圓徹的理論,卻不會去執取,没辦法成就,這是要圓斷一切,如果没圓斷一切,不能到究竟,而要究竟就要實際認真,由信解行證去深入,去造就,才有辦法。

@本文:按究竟涅槃也就是指得「大滅度」-----------。 一四一頁 09
    -----------曰雞涅槃。這一來,未免太笑話了。 一四二頁 03
38 28:30CD-51A17:22
「究竟」二字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涅槃」有大乘、小乘的分別,「大度」謂之大涅槃,「小度」謂之小涅槃。

大度就是「大滅度」,滅盡一切煩惱,二死永亡,就是大滅度。小乘是「小滅度」,只斷見思煩惱種種,這就是度脫分段生死而已,不能圓融,究竟。

所以「究竟」二字是極端的,不是隨便說就能稱為究竟,究竟就是圓徹,實際圓滿,這才謂之究竟。小乘是有餘涅槃,不是究竟,現在這部經所指的是大乘無餘的涅槃,所以這就是究竟的涅槃。

「究竟」二字有人把它當動詞來解釋,如果當動詞解釋就矛盾了,這就不一定是指大乘無餘涅槃,因為「究竟」是指究竟遠離顛倒妄想,這樣才可說究竟證到涅槃的意思。

本經屬於大乘的般若,因為這部心經是大乘的般若部,最大乘,為什麼?三藏十二部經典,說不出這部心經。所以心經雖說只有二百六十字,但是理論一切可以說最圓徹,最究竟,如果不是從這部心經入,没辦法達到「究竟」二字。

所以心經是最大乘的理論,不是普通的,當然所證的不是小乘的理,我們現在這裡所分發出去的都是大乘理。雖是大乘理,如果根器小的人,修的是小乘法。

所以從心經來修持,能夠含容大、小乘,小乘人深入,從聲聞來一直深入,到緣覺、權教菩薩,到等覺菩薩,這都是形容解脫要由理論來漸入。

雖說大乘無餘涅槃比較有究竟,大乘是很完善,不過小乘人若没到那個根器,也没辦法深入,所以是小乘法。

我們這裡的般若部無大、小乘,從五蘊一直深入,這就是了,從五蘊深入來斷我們矛盾的思想,端正一切。所以五蘊能夠開導我們這些迷執-妄亂的思想與一切的矛盾煩惱,都能夠頓開。首先就是深入端正我們的思想,思想有端正,再來就要了解生死問題,究竟生從哪裡來?死要往哪裡去?能夠有圓徹的理論,有十二因緣的教化,讓我們能夠了解生死由來,能夠辨別一切。

所以我們的根本就是由理論來直入,如果没先從五蘊,再從十八界、十二因緣來深入,没辦法一直進步起來,所以由此根據來一直深入,這就是我們要深入研究的,這是真實的大乘法。

有些不懂教義的人,以為死後就是「涅槃」,這樣根本就是錯誤的解釋。

我們要了解,「涅槃」二字不是指死,而是當下我們的理論圓徹到那裡,能夠解開我們種種的矛盾,這就是涅槃的意義,解開我們的迷執,證我們一切的事實。

所以「涅槃」就是由諸佛歷劫辛苦積行的一切功德,所換來的代價。所以種種都是先由小乘的涅槃來講,來深入,漸漸積修一些功德,所以要多做功德,來漸修,這樣才能夠成就一切,如果没由此漸漸深入,來漸修,没辦法。不是像一般人說的,把「死」稱為涅槃,如果這樣,未免太冤枉,也失去涅槃的真實意義。

至於我們這些修行人,逝世稱為「圓寂」,現今出家人如果死都稱為「圓寂」,事實上來講,凡夫如果没修實際的行,出家没真修,也是不能證到真實的圓寂,圓寂是一般世間人顧出家人的面子,稱圓寂了,這是戴一種高帽子。其實我們自己本來如果没認真修,讓人講多麼好聽的話,都没辦法,這不是真實,須我們實證,圓滿,究竟,這樣的表顯,才能夠換來這句功行圓滿的圓寂,才值得別人來對你講這句,我們如果没證到真實的究竟二字,免談!圓寂二字免談!

即使到四果羅漢,到權教菩薩,這還不能說究竟,也不能說圓寂,不能說涅槃,没究竟不能稱圓寂。圓寂就是圓滿一切,圓徹一切,所以福慧二嚴,圓徹,實證,這樣才可以說圓寂,否則不能說涅槃。涅槃有大涅槃小涅槃,我們這裡說的圓寂就是究竟涅槃,究竟的講法,如果没到實際,不能稱為究竟,

所以「涅槃」二字,不能亂講,有的亂講說涅槃就是死,這都是矛盾。如果是這樣,那雞死了說雞涅槃,狗死了說狗涅槃,豬死了說豬涅槃,這樣有意義嗎?

所以大家要認識事實,不要說出笑話來,這樣就自己矛盾。所以涅槃真實的真義要了解,不能不了解。

@本文,現在不厭麻煩再來把這段文總釋一下:---------。 一四二頁 04
    -----------------戊初明菩薩得斷果竟。 一四二頁 15
38 41:10CD-51A28:02
一切煩惱都是因我們盲從於一切。為什麼以「無所得」?我們從下文再聯合起來講。

總而言之,「無所得」就是没有任何自性見的執著,所以一切的煩惱與所有一切的功德都是無所得。有所得就有執著,這是自性見的執著,所以不能達到真實諸法皆空,自性本無自體,曰空。

為什麼「自性本無自體」?自性,你若說有,無一物,你若說無,明明照照,所以一切皆空,這個「空」,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其實一切有情都是受無明妄想所矇蔽,所以妄生妄死,執著一切的苦惱,造成一切的矛盾,才有生死可言。

所以你若没究竟的般若,若没般若的妙慧,不能達到實際元空的理論,諸法皆依一切的空慧而出。

「諸法皆空」的真義要了解,一切法為什麼皆空?一切法都是我們的自性圓明覺真顯用的,所以諸法皆空。空就是本性明照,圓徹一切事實,這是諸法皆空的道理。諸法是我們的空相,萬法是我們的明照,【音CD-51B我們的明照中,能夠安立,圓徹事實,就是緣起自然的變化能夠圓徹事實,這才可以說諸法皆空,就是我們實證,了徹。

一切諸法都是我們依般若的妙智,去明察事實,所以靈明,妙照,圓徹,這就是現前一一皆了達。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純粹,自性圓徹,才能夠妙照,所以妙照宇宙真空妙有,能夠圓徹緣起自然生態的變化,無非都是我們的自性通達圓明的。所以自性圓妙,無所得,不是外在所能夠給我們的,是我們的圓明覺真,所以這叫做「無所得」。

因為「有所得」就是有執著,有執著難免會發生種種的牽罣,有個罣礙難免就有個恐怖,有個恐怖,就有顛倒夢想,不能斷除一切煩惱。

因為這裡是說究竟,所以「無所得」,究竟的無所得就無牽罣,無牽罣,一切都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現在是遠離,所以顛倒夢想都是我們不能圓徹,我們的本來面目萬徹一切,就是無著,所以無所得,無所得就無著,無著就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就是遠離顛倒,這就是斷除一切執著,如果没這樣,不能達到究竟寂滅,解脫的涅槃。

菩薩就是依般若的妙照,般若就是我們的妙智,妙,不可說,所以究竟的般若就是妙智,妙智圓通就是宇宙人生萬徹,才可以說般若,能照了一切萬法,都是我們的自性明徹的。

所以要了解本來面目是本具的,不生不滅,没有生死的執著,所以既然没有生死的執著,哪裡有什麼牽罣呢?既然没牽罣,哪裡會有什麼恐怖?所以這是永離的。

所以本來面目迷就是被五蘊迷住,現在展開理論,顯開我們一切的迷執,妄想執著,這些解開就是徹見事實,了解自己,創造自己,無形中就能夠進取,能夠了達,自然而然到圓滿解脫。如果你没從五蘊一直深入進來,不能達到圓滿的解脫,所以圓滿解脫才是究竟涅槃。

所以菩薩就是依般若妙慧來度塵沙,一直深入,才能到究竟的涅槃,菩薩如果不想度塵沙,不能深入到究竟的涅槃,所以到究竟二字就是佛。一般有情若要成佛,如果没從五蘊一直深入進來,没從般若的實際來圓徹,没辦法。所以一切諸佛要成道,也得由此來接引,來下手,去度脫自己。

三世諸佛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由此而成就,如果没由這部心經深入,絕對不能到究竟二字。

現在再合釋起來講,因為般若就是能夠照諸法實相,明徹,圓徹一切,所以般若就是我們的妙智慧,妙智慧就是能夠解開我們的一切,明照事實,所以能夠照見一切諸法實相,這就是我們無所得的,本具的。

所以菩薩就是依般若法門來修行,才能夠達到究竟,所以一心無罣礙,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所以都是由「心」,有這些牽罣是你的心,無牽罣也是你的心來造成。

所以這個「心」最第一妙,為什麼呢?人生為何會恐怖?因為有顛倒夢想,才會生出恐怖,如果没有顛倒夢想,就没有這些恐怖。所以對五蘊如果你有圓徹,就没有顛倒夢想,這就直接,這樣一直進來。所以會顛倒夢想都是我們的迷,迷我們自己,我們的心量上不能啟開,不了解自己,才會侮弄自己,實際上,如果你能夠深入心經,就能了解你的矛盾,頓開你的迷執。

所以「矛盾與迷執」就是眾生的執著,因為眾生都矛盾自己,首要就是這度量,度量若不寬闊,無法修行,如果心地狹窄没度量,理論再怎麼多給你,還是無法成就。所以大家想修行就要深入這部心經,最重要就是度量要大,度量如果不寬闊,不用修行,再怎麼修都不會成就,都是執在妄裡。

所以我們的牽罣都是自己的迷執,如果没離開顛倒夢想,不能證到大滅度、大解脫的究竟。究竟涅槃就是由度量寬,從五蘊一直深入,顯用我們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這樣就不會矛盾自己,就没有這些夢想顛倒。所以一切妄想都是我們迷茫執著,都是我們的心理狀態,是因為没有深入理論,才會去造一切的矛盾。

這部心經就是大解脫經,也可以說大究竟,如果依照這部心經實際去修習,圓斷一切煩惱與迷亂的執著,能夠遠離顛倒夢想,就能到「究竟」這二字。

所以這就是要明了菩薩的斷證,事實就是由此來成就,諸佛所得的也是此「究竟」二字。

今天講到這裡,究竟涅槃已經講完,現在要講三世諸佛都依般若波羅密多故而成立。

@本文,戊二:明諸佛得智果-----------------。 一四二頁 16
       -----------------而不譯為覺人。 一四三頁 11
38 57:48CD-51B11:46
現在來講『三世諸佛』,所依的也得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如果没依般若波羅密多,無法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再來略說一切,分釋來講。

「三世」分成好幾種說法,三世就是依十方,不是只有我們這裡,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可以說極多,現在講過去與未來,都是依般若,不光是我們這裡依般若,宇宙一切十方諸佛所依的,如果没有般若二字,免談。所以十方諸佛也是依般若波羅密多,如果没有般若不能成波羅密多,這是諸佛所應該修持的基本。

這部心經就是成佛的基本教義,所以三世諸佛,宇宙一切萬佛,都得依照這個,所以佛法平等,不只是我們這個地球的有情,依這些法來成佛而已,宇宙一切,無始以來所成佛的,也都是依這個般若來成就的。

關於「佛陀」,我國簡稱為佛,梵語叫做佛陀,真實的話,「佛」譯為「覺」,「陀」譯為「者」,叫做覺者。

其實,譯為覺者還不夠圓徹,佛可以說是「大覺者」,才算有真正事實的名詞,為什麼?大覺就是宇宙能夠圓徹,才是大覺,覺是覺悟,所以說有圓徹覺悟的人才稱為「大覺者」。

至於,為什麼會譯為「覺者」?而不譯為「覺人」呢?因為「人」的範圍很小,如果譯為覺人,只有人才能夠成佛,而「者」的範圍很廣,相比較下,這個範圍是無量,因為能活動的,都有這個本性,所以「者」的範圍,包括一切蠢動含靈和人類,都是有情,叫做有情,有感情的生命體,就是都可以來成佛,所以所有的蠢動含靈都能成佛。所以就是說,有這個心,能知覺的,這就是真實能覺一切,有這個心,能夠知覺,皆謂之「者」。

所有有這個心,有知覺能作用的有情,都能成佛,所以才没譯為「覺人」。因為除了人類以外,其他的眾生還很多,一切有情就是有這個心,能活動的人,而能夠活動的畜生都有感情,不是只有人才有感情,畜生也有感情。所以並非畜生就不能成佛,如果這樣講就矛盾,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佛的理論最第一平等周徧,絕對没有矛盾。

像以前龍女八歲就成佛,如果你用「覺人」,那龍女不就叫做「覺龍」了嗎,如果這樣就又矛盾了,所以採用「覺者」。因為佛就是平等周徧,無高低,既然成佛,眾生皆同體,眾生就是包括一切蠢動含靈,每一個都有身份來成就佛,所以才稱作「覺者」。

如果這樣,雞如果成佛,叫做覺雞、覺牛、覺豬,這樣就矛盾了。成佛就是大覺周徧,圓徹一切,如果你没用覺者,未免太冤枉,在名詞上,不能圓徹平等,「覺者」二字較屬平等。如果謂之覺人、覺龍、覺牛、覺豬,這樣來就更加矛盾。佛就是平等周徧,没有分別,没分高低,當體即是,所以才謂之「覺者」。

@本文,佛陀到底覺些什麼?-----------------。 一四三頁 12
    -------------------按覺的意義有三: 一四四頁 04  
38 1:08:23CD-51B20:35
佛陀到底是覺悟什麼?怎樣才叫做大覺大悟呢?由這些真理,能夠知道一切的真實,人生都是被宇宙所欺騙。因為「宇宙人生」的問題,都是緣起,屬於假,如果你能觀察事實,是非常有趣,如果你了解宇宙人生,能夠清楚,洞徹是非,這種種我們都要明白。

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實相,究竟是什麼?我們這個人生,事實上都是由宇宙妙有,緣起自然的變化,來成立萬有。這都是欺騙一切眾生,因為無實故-成住壞滅,緣起都是自然變化的生態,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生態,這是什麼?就是要老實了解「緣起性空」的理論。

因為緣起的萬物都不能常住,不是永遠能夠常住,是時時都在變化的。我們這個假體也時時在變化,從嬰兒時一出生,吸到空氣就變化了,隨即成長,源於空中微妙的細菌,自然造成我們的身體一直長大。

佛就是觀察到宇宙人生的一種正確結論,一切都透徹,没有迷情,了知真實緣起自然的變化,都是性空的道理。

為什麼「性空」?萬物的緣起是我們的自性去明照,是我們的明照中,這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凡夫就是妄認宇宙萬有的幻象謂之實法,將四大假合這個幻化不實的身體謂之實我,這叫做我,所以迷執在這個假我,處處迷妄執著,胡作胡為,一切都是迷失自己,侮弄自己。

佛陀是覺悟了這些道理,能夠了徹真實,不會被這些所迷,能夠圓徹、明徹,照見皆空,宇宙人生無非是一個緣起而已。

所以如果你被這些所迷,要如何稱為「覺者」?同時也不能說是「覺悟的人生」?他覺悟到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佛陀的啟悟,人生一切都是苦海萬重波,都是空來一處。所以「無常」,時時變化。「無我」就是没有這個假的我,這就是眾生迷昧執著,才有這個我。其實三界內,没有一個事實。所以「覺者」就是能夠圓徹,三界像火宅,覺悟眾生都是苦,充滿一切的苦惱。

而矛盾的就是以苦為樂!不了解萬有都是緣生緣滅,全體都是假,没有事實,所以認假當真!不了解一切諸法無常,萬有都是無常,幻化不實。

凡夫就是「無常計常」,不了解此四大假合都是生滅的,這不是我。所以「無我計我」,這不是真實的我,而你計為真實,這就是我,我的你的,所以顛倒是非,都是由此而妄迷執著。

所以宇宙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無始以來都是緣起的變化,自然的生態,而成宇宙萬有。

所以無始以來的我執、法執,就是眾生迷夢未醒的事實,一旦你能打破一切的妄迷執著,你就明明白白,看開一切,了達,能夠圓徹。所以如果你有理論,能實際圓徹,就是覺悟宇宙萬有都是幻化不實,人生不過是一個幻化而已,生生死死。所以分段生死都是我們的迷執,無始以來,在苦海萬重波,生死不息,此謂之人生。

佛陀是覺悟,突破宇宙人生生死的迷團,一切能夠圓融,揭穿宇宙的秘密。所以就是了徹,才叫做圓徹事實,才稱為「覺者」。

所以就是要了解「覺」的真義,這個意義如果不了解,到底「覺」是覺什麼,不知道!

「覺」有三種,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三種。就是教化眾生一切諸法無非都是幻化無常,所以我們所得的都是矛盾的。所以來開導這部心經,讓我們人人能夠來覺悟,來行真實的真理,來成就到不生不滅的究竟。

我們本來都有佛性,【音CD-52A如果能夠深入這部心經,大家都能到究竟不生不滅的常住佛性,這是我們人人所本有的。

@本文,一、自覺:外而覺悟一切諸法-------------。 一四四頁 05
    ---------------應緣既畢鶴林示寂為覺滿。 一四四頁 16
38 1:20:52CD-52A00:14
第一、「自覺」,自覺就是覺悟自己的幻化,無非都是無常,所以無住於生死。自覺是開悟,圓徹不生不滅的道理,所以自覺就是覺悟本具的常住佛性。

第二、你既然自覺,就要「覺他」,覺他就是佛的先知先覺,再覺後覺的意思。因為眾生不了解人生一切的矛盾,且没有理論,不能覺悟,佛陀是不忍一切眾生不能解脫,所以就用這些理論來勸化眾生,讓眾生得到解脫安樂。所以這就是說,佛不會坐視,就是要讓這些沉淪苦海的眾生得度,不願讓這群痴迷的眾生來受苦,所以才把自己所覺悟的一切道理,一一來啟示,積極來開導眾生,救度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他就是要大地的眾生能夠一同覺悟,成立覺悟,才能夠獲得解脫的安樂。

因為佛陀就是平等,並非他離苦得樂就安樂了,而是不忍心眾生,在眾苦無邊,他不忍坐視不救。就是因為這樣,才來普化眾生,讓眾生能夠解脫。

所以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現在就是「覺滿」,所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一切的功德能夠到究竟圓滿,才叫做「覺滿」。自覺是「慧滿」,覺他是「福滿」,為什麼?

所以「自覺」就是智慧充足,圓徹宇宙人生,能夠圓徹眾生是眾苦無邊,為什麼呢?因為眾生像水裡月,所以佛睹明星悟道後,當時就唸說:「奇哉!奇哉!大地的眾生皆有佛性,面面都有本來面目」。所以就是說『空中的月與水裡的月』,這個月就是明,明就會照到水裡,而水裡自然就有月與星,種種。而『水裡月』,風如果動水就動,水動月就動,所以月在水中,受到這些風浪而浮浮搖搖,苦海萬重波,他才覺悟眾生的苦惱,所以在那裡覺悟自性,圓徹本明,這叫做「自覺」。

而會來覺他就是說,眾生在苦海無邊,如果不來啟化眾生,没辦法,所以叫做「覺他」。

所以,自覺、覺他,福慧圓滿,這樣叫做「覺滿」。

所以在那發出菩提心,佛覺悟後,隨即用華嚴經來開導這些菩薩。華嚴經就是一真如,總而言之,都是我們的自性-本來面目。所以他初開悟就了達本覺,依本覺心能夠起始覺智,本覺就是他當時初悟,了達本來面目,叫做本覺的理。有本覺理來起始覺智,開始用智慧顯發來教化人,以這個智能夠教化眾生斷惑。所以教化眾生先斷見思,如果見思斷,復次再教眾生度塵沙,斷無明,這樣叫做「三惑圓斷」。所以他能夠教化眾生,三惑圓斷,這樣叫做「三智圓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樣就是圓證。

所以至到一心本源,智慧圓滿,這就是「自覺的慧滿」。「覺他福滿」者,就是覺後,依自覺的理論,來教化人,覺悟一切理論,從小乘開發到大乘,一直到上乘,他就是發菩提心故,以利益眾生為事業,所以才弘法四十九年,這就是他的家務事,所以經三祗劫-就是三大阿僧祗劫,廣修六度來成就的。

所以佛之前也是一位凡夫,從凡夫一直修,修到成為菩薩,以菩薩道,經三大阿僧祗劫,將無明塵沙度盡,燃燈古佛才為他授記。所以三大阿僧祗劫修六度萬行,他就普遍一切覺悟圓滿,就是一切的覺法都能圓徹有情,所以佛為他授記:「你來世能夠當釋迦牟尼佛」。

所以功德圓滿,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一切圓滿,所謂「三覺圓」「萬德具」,才名為佛,如果没有三德具,不能說是佛。

釋迦牟尼佛實際上從出家一直到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後,這叫做「自覺」。從初轉法輪度五比丘起,一直到涅槃為止,四十九年的說法,都是「覺他」的身份。一直到圓寂,最後在畢鶴林示寂後,就是「覺圓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樣就是究竟成就,這就是佛。
(第38卷完)
---第39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