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卷01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

【 二七頁 01行 ─→ 三三頁 03行】
[mp3-01A] 

@前言

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後,祂講華嚴廿一日,一些羅漢呢!與一些權教菩薩跑光光,所以剩一些實教的菩薩,祂這時才來鹿野苑初轉法輪,就是用四聖諦,所以用四聖諦三轉法輪進而去度五比丘,首先是用示轉,接下來勸轉,再來才證轉,這後面會講很清楚。

度五比丘後呢!四十九年的當中才用這個四聖諦轉,四轉四聖諦,首先就是轉生滅四聖諦,再來呢!轉無生四聖諦,再來呢!廿二年的般若談呢!把這個四聖諦轉無量四聖諦,所以到法華呢!才無作四聖諦,所以這個四聖諦呢!可以說是佛的基本教義。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呢!都是講我們的心要,從我們的心地下功夫,因為這部心經若對事來講的話,變成没價值,所以一入就是我們的真心,萬法唯心一切依心,所以對我們的心地進而去拆開這樣,所以每一部經都没這字心,獨獨只有這部心經有這字心,佛四十九年呢!說法没離開這字心,所以這部心經雖是說短短二百六十字,不過是我們大家呢!大家都歡迎,因為很好誦、很好讀,不過要了徹這個二百六十字的話,是很難得、很難,所以金剛經、楞嚴、彌陀都不及於心經。 

這部心經可以說一代的聖教中呢!就這個地位來講,可以說最高的境界,從初入講到做佛,有到究竟能夠成佛,能夠宇宙人生萬徹,這是真實,所以這部心經的價值呢!可以說不可思議。

而我們這個判教呢!我們、我是學天台,天台的判教呢!是用這個五重玄義,什麼叫做五重玄義呢?就是說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判教,所以我們這個聖教中,這部心經的判教呢!從這個釋名來講,我們這部心經,這個經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八字呢!以般若呢!就是法,波羅密多心這是喻,所以我們這個釋名就是說,用人法喻進而去判,所以般若就是法,而這個波羅密就是喻。

這部心經的顯體呢!深入就是第一義空,因為往我們的心地深入就是我們本來面目,第一義就是我們內在的通達,這個義與理能夠分齊,達取這個空義∼本來面目,這個後面會講得很清楚,空不可解無,空是破迷顯真,所以這部顯體就是說第一義空。

再來要了解這個宗旨,宗趣要通局,我們這部心經的宗旨呢!就是以觀來觀照般若,以觀照般若為宗旨,就是說照見五蘊皆空,這個觀照就是我們所要學的宗旨。再來論用呢!就是說把這部心經能夠究竟「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就是這些能夠破除三障煩惱,所以以破除三障煩惱為用。

所以後面這個判教呢!我們用這個五時八教,用這個化儀四教、化法四教,那個課本後面判教,那裡講得很明,我們現在若要講往判教,往那裡講去的話,今晚恐怕很延遲我們的時間,而初學的呢!對這些講進去一無所得,也不能了解半項,所以我們今晚從這個經題先來講。

@本文:正釋,當分做三階段來講:........。 二八頁 10
    與本經所說的般若智,真是天壤懸殊。 三○頁 09

為何講經得要從經題先講呢?因為這個經題,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心這是總綱,所以我們要講經,這部心經呢!要分作三部,第一得要從經題,第二要了解這個譯人,第三才往正文來深入。

所以我們起初先從這個經題來講,所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可以說初步先分作兩段,第一就是說般若波羅密多心一段,與這個經,因為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總題,上面七字是別題,下面這字經字是通題,所以我們這樣慢慢一步一步來深入,所以再來用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來分作四段,第一般若一段、再來波羅密一段、再來才心一段、再來才說經這樣。

我們這個對這個的開發呢!為何得這樣分開呢?這個題目是總綱,這個綱目若没通達,後面這些經即使講得多好都不了解,題目若能夠通達,這部經才講得順,所以這個經題呢!像是我們的頭目,我們若歪嘴缺耳,而這個五官若不端正,這個身體即使讓你穿得多美都是醜,所以這個總綱,分釋若没開的話!後面這個正題就講不通。

我們現在先對第一,對這個般若先來講這樣,我們現在先來這般若二字來講,般若呢!是叫做梵語就是印度話,印度的人呢!自稱他們是梵天的苗裔,就是說他們就是梵天人的後裔,所以他們才叫做梵語,因為若這個般若二字,若要譯我們這邊的話呢!可以說很難講,可以說不可說,是怎麼講呢?因為講不到,那麼講不到,要如何講?依然也得要有一個譬喻,所以我們簡單來譯做智慧。

所以你若直接講成智慧的話,這個講不到,世間人一些聰明的人,他也講智慧很好,所以我們的習慣性呢!若一個能人就講他是智慧很好,像一些博士一切都講他的智慧很好,若這樣來的話,對這句般若二字呢!這樣變没價值。

般若的殊勝是不可思議、不可測,怎麼講呢?是妙,妙不可說,為什麼妙呢?般若呢!是我們本俱大家都有,是我們的正定審察真實,那個實相中體會出來的這個智慧,那麼這個實相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這個明照審察真實,才可以說實相。

若是這樣有什麼價值呢?所以這個般若就是我們本具的性德俱足,迷故!被這個五蘊的驅使,在這裡妄生妄死,在不能解脫,所以你若悟的話,是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這是無上正等正覺,這要如何可比呢?所以這個般若的殊勝含義呢!可以說極廣,你若通達般若的話,就是不可思議,了徹一切,所以能夠鑑機,能夠說法,能夠對機說法才是般若,能夠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所以這個般若呢!就是這個價值。

所以因為這個尊重不翻,這個特別的殊勝,所以我們在這個五不翻經的當中就是尊重不翻,所以在這個四例翻經呢!就是這個翻字不翻音,所以其實呢!般若呢!若要講的話得再加一字「妙」,妙就是說不可說,所以這個般若二字就是我們的本覺那個明照,審察真實,宇宙人生萬徹這樣,有這種的真智妙慧才可以說般若這樣。

不可比較我們世間的大哲學家與文學家這些種種的科學家,這是物質文明而已,不能達取到真實的般若二字,那麼世間的人呢?可以說世智辯聰,可以說聰明,能夠超越聰明,這樣可以說,所以不能達取到我們佛學的般若,不能稱得上般若呢!我們的佛理上,就能夠使得我們人生的苦從哪裡來,樂要從哪裡取,能夠離苦得樂,能夠解脫生死,能夠明心見性,這個是超越世間法,這個就不能比了。

所以世間的科學家呢!一利一失,利呢!一些科學像電燈、一些飛機種種,發明這些,這些發明家呢!對我們利益很大,不過呢!依然對我們不利的很多,像發明原子彈這一顆投下去,看就害死多少人,所以這個科學呢!是邪正參半,用到邪去的話,可以說讓你慘不忍睹,利害、真利害,利用得很好的話,對我們世間人的利益,可以說無量的好處,所以這個科學就是說邪正參半。

因為世間呢!這個一切的科學都是我們的第六意識,那個心念的分別,一種的知識而已,不可稱為真實的智慧,他的聰明是有限,其實呢!要能夠到通達到這個人生問題,能夠超越這個人生,解脫生死與見我們的自性,這是難又難。

可是般若二字呢!是我們所要學的妙智慧,學佛呢!若無般若二字不能成就,所以般若是諸佛母,所以後面呢!這個心經後面「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呢!就是說過去成佛的、現在要成的、即使未來要做佛都得依般若二字,所以有這個般若才能夠達取到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就是正等,三菩提謂之正覺。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主要要學就是二字般若,這二字你若能夠得到究竟的般若的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呢!就是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才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晚上要研究的呢!就是從這個二字般若深入,才能夠達到我們的目的這樣。

@本文:基於上面所說的幾點理由,.........。 三○頁 10
    .........,如林檎,食之可除風熱)。 三一頁 05

現在以上所講的這幾點,這個不翻的理由呢!有四例不翻與五種的不翻,這個四例不翻呢!就是說一種是翻字不翻音,現在我們這句般若二字呢!就是翻字而已,不翻音,至於像咒語呢!佛的咒語呢!是翻字不翻音,所以這個就是說後面的尊重不翻。

再來翻音不翻字,像這字卍,這字卍是印度字,所以光是翻音而已不翻字,而像經典呢!這個文字與這個音聲都俱翻,像說譯過來我們這邊的華語,我們這邊的話,像字與音都俱翻,這個經典就是這樣。

再來第四,音與字都不翻,像這個梵本,梵本就是說印度文呢!就是說,字既没翻音也没翻,這個在我們這裡呢!是較難得看到,所以照印度的版文,而讀的依然照印度的音聲,所以有這四例的不翻。

再來,五種的不翻就是說,這個含義很多呢!講不完,所以不翻,像這個「婆伽梵」,婆伽梵呢!是佛的尊號,我們若要譯我們這邊的話,講不完,我們來簡單呢!這個含義分作六種來講,第一就是說自在,第二叫做熾盛,第三端嚴,第四名稱,第五吉祥,第六尊貴。

因為佛的聖德使得我們尊重,我們在尊重呢!就是說祂有這個自在義,講解一切都安然自在,能夠圓論無礙,這樣叫做自在。熾盛呢?就是說祂所講的這個經文,能夠對我們這個識心圓解一切,讓你通達,各人都能夠離苦得樂,能夠安立這個解脫生死,所以這個就是說祂的價值。

第三就是說,祂的莊嚴,祂的聖德莊嚴值得我們來尊重,所以祂的名呢!極其雅音,極其好聽,所以佛在世呢!就是使得我們能夠離苦得樂,能夠安祥快樂,你若能夠深入這個佛法的話,種種都能夠解脫我們的矛盾,能夠解開我們的迷執,能夠端正我們的思想,這個呢!就是吉祥,所以第六,佛就是值得我們尊重,祂的聖德很寶貴,值得我們尊重。所以這個多含不翻就是說,祂這個婆伽梵就是梵語,就是印度話,我們這邊只是翻字而已,不翻音。

第二呢!秘密不翻,像咒語,咒語就是一部經一首咒,咒就是佛的聖德,你若宣讀的話,天龍八部要來護持,所以讓我們密密能夠相應,自性能夠通達,所以這個神咒就是祕密不翻,翻字依然不翻音。

第三呢!尊重不翻,就是像我們般若,它的殊勝我們來尊重所以依然翻字不翻音。

第四呢!就是順古不翻,就是像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這個雅音不翻,因為這個文字上雖是有可解,有這個音聲念起來很好聽,所以很雅音,而且呢!我們很好念,念得很好聽,所以雅音不翻,這個雅音自古早就不翻了,現在就是順古不翻。

第五呢!我們這裡没有的東西呢!不翻,像菴摩羅果,這是一種的果名這個印度的水果名,這種水果呢!像我們這邊的這個蘋果這樣,這個菴摩羅果呢!若在印度是叫做無垢清淨,這種水果呢!是很好,它這種水果吃下去能夠除風濕,吃下後讓我們這個風濕能夠解除,所以若在這個印度文,他們是說用這種的水果名呢!就是他們那裡所說的就是無垢清淨,不會垢染,像這個風濕呢!這樣會傳染,這腳換過來這腳,這手換過來那手這樣,這菴摩羅果吃下去就不會再傳,會痊癒,這樣叫做無垢清淨,所以四例不翻與五種的不翻,我們這裡就是這樣講。

@本文:現在先來把般若─智慧,..........。  三一頁 06
    
....故曰無相無不相。此即實相般若。  三二頁 04
[mp3-01B]
我們現在現在來用這個般若二字,用智慧來顯達,這個智慧的意義呢!我們要了解到,首先就是說明白我們這個真理
(B)這樣,就是以智來顯理妙用,對內的慧來講的話,是達取我們這個空義的功能,通達,能夠鑑別這個事實的作用,這個叫做智慧。

智是了達一切諸法通達,能夠辨別,事理能夠圓通,叫做智。慧呢!能夠斷惑證真,這個惑有三惑,有無明惑,這個三惑後面會講得很清楚,因為這個智呢!就是明外境,依這個事,依事來顯理,所以倘没依這個事體,我們不能起明照。慧就是我們的明心的這個自性去通達的,智呢!就是我們的慧的鑑別,義與理能夠分齊,理事能夠圓融,事事無礙,理事能夠圓徹,這個功用的價值。

所以世間一切,都是依對這個外的執著,所以我們內呢!要了解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色身是我們四大假合,這謂之色身,為何叫做四大假合呢?就是說地水火風這四種來連帶交合成為一個人,我們若死亡三寸氣若斷,風就没有了,而這內的這些污氣會散去,變成水,這些肉與骨變成土,所以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來成立的,不能永遠常住,所以這個呢!就是這個緣起的幻相。

因為生老病死,一輩子呢!讓你活最久若逾三萬日,可以說就很多了,不過呢!讓你活到百餘歲,依然也是難過,若逾三萬日的話,就八十多歲,這個就不得了矣,即使讓你活多久,也不能活上一百五十歲,即使你多會活,不能逾四萬日,所以這個永遠,不是說能夠常住的,所以就是緣起幻化。

這個身體是因緣和合,無實,這個不是實在的我,對這個能夠去了徹對這個事體能夠去審察,這個謂之智,內能夠了悟真心,本來的佛性,所以這個呢!就能夠同等,證到不生不滅的常住的真心。

我們本來面目,永遠都常住不變,迷呢!也是不變隨緣,悟呢!也是隨緣不變,所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所以這個緣起,幻化不實,我們的真心就是佛性,所以無始以來,三細起六粗,造一切的迷執,才有這些煩惱執著,被這個五蘊的驅使造業,在矛盾這樣。

你若能夠找到本來面目,能夠顯慧開智,造這一切的這個佛的事業,所以來這裡呢!就是遊戲人間,所以能夠到這個究竟的徹悟,你若無般若二字的話,不能明心見性,不能審察事實,不能了悟到本來的這個面目,這個是真實。

因為般若是妙智慧啊!所以能夠破迷顯真,無迷呢!即真。妄迷執著即是凡夫,所以我們般若妙慧呢!是清淨無邪的這個微妙的智慧,所以這個很特色,值得我們來研究,才能夠通達一切的自性本空,本來的俱足,這是一種的不可思議。

所以有這種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般若妙慧通達的,若無般若妙慧,也不能找我們本來面目,所以我們這個般若的意義呢!有分三種的般若這樣,有實相的般若,觀照的般若,文字般若,有分這三種。

我們從這個實相來講呢!這個實相就是我們的審察真實,這個真實之相,這個不可以有與無來差別,因為這個審察真實,是我們的認識真實,通達無為這個境界。

因為凡夫的心理呢!被這個迷執,對外的取著,造出矛盾的思想,這是凡夫不了解自己,一切的煩惱妄想執著,對外造一切的迷執,造這個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都是由我們不明白,自己來懵懂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

所以這是一種世俗的矛盾,所以我們要講這個真心,是無可指陳,講不完,要達取到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講不到這樣,你到這個就是說,可以說很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才妙。

所以我們法華經有云:「唯佛與佛能究竟諸法實相」,因為本來就是佛性,你若没見性的話,不能通達到這個究竟,這個是真實,這個諸法實相呢!有三種的意義,第一就是說實相無相,第二實相無不相,第三實相無相無不相,有這三種的意義。

第一呢!是為何講實相無相?這個就是說,離一切的虛妄不實之相,這個講起來是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有照無物,叫做空相,空呢!無一物可得。

凡夫呢!是妄亂的思想,不能回光反照,把我們這個思想都對外取著,想飛機就是外面在飛的飛機,不了解你想飛機,你的心底上所想的就是飛機,真實一架飛機,不了解這個實相,不明白呢!變成落射影,所以這個實相變成無相,對外取著,這是迷與悟的講法,所以這個實相無相,就是說無一物,這個空相。

再來實相無不相,為何講呢?你若能夠回光反照,這個實相中,宇宙人生一切萬徹,具足一切河沙的功德,這個本來面目可以說妙照十方,所以無一法不是,所以才叫做實相無不相。

再對凡夫來講呢!實相何以無不相?我現在講糖甜,雖是說我的聲音没半滴的甜,也没半滴的糖,不過我實相中所顯出來這個聲音呢!能夠通達你真實,你有吃到糖的甜,能夠顯達你真實那個實相的甜,我講糖甜,你就顯糖甜的相,所以這個實相無不相,你說無嘛!我講你們就有啊!所以實相無不相。

再來呢!實相無相無不相,這個就是說雖然說離一切相,這個體呢!不能空,因為所通達的就是所依體事,對外的事體來顯達我們的真相你講有相嘛!空照無物,所以才無相;你講無相嘛!應用萬千,所以這個妙呢!不可思議,真空實相中呢!可以說無物不是,要說空嘛!真空而不空;你講離一切相嘛!一切都是我們的明照,就都是一切法,所以無相無不相。

所以能夠通達到這個的話,這叫做實相般若,對內能夠顯慧,依這個事體起用,能夠顯達,理論圓徹,事事能夠無礙,理事能夠圓通,空有無礙,這個是真實的實相般若。

@本文:二、觀照般若,乃實相理體上......。  三二頁 05
    
............. 同時也不致行錯了路。  三三頁 02

我們現在其次來講這個觀照般若,觀照呢!才能夠顯我們的實相的理體,所以能夠超越一種的智用,所以才謂之。修這個觀,觀能夠能觀、所觀,啟發我們的智慧。

首先這個觀,對外的事體,能夠了解一切都是成住壞滅,這個無實,能夠返觀自照,審察真實,那個心光能夠露現,能夠照了一切的諸法皆是虛妄不實,當體即是我們的空相,這個空呢!不可解往空亡,真實的空呢!是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明照,明照一切,能夠通達這個實相,審察真實,這個就是我們的,見到我們的實相的理體,這個就是觀照的起用證實,所以我們能夠來修證這個真實,這叫做觀照般若。

所以我們現在看這部心經能夠了解,這個聖典上的這個文義的道理能夠通達,依這個理體上能夠去真實修證,用這個修觀的功夫審察自己,能夠找到自己這個真面目,這就是我們修觀的功用,所以叫做觀照般若。

第三呢!這個文字般若,文字呢!是諸佛與這些一切的菩薩所來親證的實相理體,所以假借這個文字、語言來開導,所以讓我們一切能夠通達,是怎麼講?這些文字為何叫做佛的親證呢?祂這些以前祂的語言與這些文字都是能夠啟發我們本來面目,這個是真實,雖則文字是假,不過無假不能顯真,這個語言雖是無物,會顯達你的真實的這個實相,所以這個文字依然是般若。

文字是我們的聖者所造出來的語言,來含容一切的理體,來用這個文字來為我們啟化,所以「聖人造真經,真經非是聖,大道存文字,文言不詮真,真詮自證悟,無文也難成真」,這個文字,若無文字不能啟發我們的真心,所以這個文字可以說,事實能夠顯真實的理體,使得我們自己能通達,文字雖是假,我們本具的能夠來通達。

所以這個般若的理體裡面呢!所詮的真理,若無這個文字,不能夠啟解一切的理論,不能讓我們一切去開發這個智慧,所以有這個文字的話,才能啟開我們的觀照,觀照就是我們的審察真實,所以有這個文字才能起觀照,有這個觀照才能成立這個實相,由這個顯示一切的真實,就是這個文字般若。

又再進一層來講,佛所設的一切言教呢!都包括一切的這個般若在內,祂倘没這個廣說這些妙義的話,不能夠三根普被,所以現在這個聖典上的文字呢!就是佛所流傳下來的,來用這些文字才達取我們來審察,然後才能夠通達,所以文字才能夠讓我們起用,倘没這個語言、文字,不能達取到我們的真實了解深入研究的意義。

所以這個文字雖是假,不過這個義理呢!值得我們來深研,來審察,這個是真實能夠讓我們通達這樣,所以才叫做文字般若,當時佛在世之時呢!依然是用這個音聲,這個音聲也可以說代理文字,現在所有的佛經呢!這些名詞上就是佛的教體,所以歷代的祖師與現在此時要講的呢!依然得依這些佛的啟示,自己去審察真實來自利自己,所以自利了達,才能夠再來開示一般的眾生能夠了悟。

所以語言、動作、文字都是般若,你若能夠深入體會,這個就是實相的般若,以文字才能夠啟開我們的真實這個義理通達,所以用這個文字來起觀照,印證我們的實相,所以假借這個文字語言來方便,來方便來說法度眾生,自利才能夠利他,你倘没這些語言文字的話,哪裡能夠開導一切一般妄迷執著的眾生呢?所以依然得藉著這個語言、文字來導引這些眾生能夠深入,能夠啟悟,這個就是文字般若的事實的價值,所以修行呢!可以說倘没文字般若,絕對没有辦法得以實修這樣。

所以初學的凡夫呢!初入依然得受這些語言與文字來為我們啟示呢!才能夠深入,往這個聖典來研究,才能夠通達到我們的本來的,啟悟我們本來面目,倘没依這個文字的事體與這些語言的道理來實修,没有辦法。

所以要獲得到這個真實見性的,依然得要有這個文字來啟開,才能顯達我們的實相的受用,所以這個對我們學佛的人呢!倘没從這個深入,不可能得以修行這樣,所以有這個文字才不會讓我們盲修瞎練這樣,你若盲修瞎練,錯害我們一輩子,所以害到我們自己,侮弄到自己這樣。

所以這個經典呢!這些文字你若能夠一一去審察真實,了悟一切,這個能夠深入真實的般若的妙慧,所以學佛呢!是修行所不可缺的,所以同時呢!不可錯過這個路徑才對。

@本文:總之:從聽聞言教,或自己閱讀......。 三三頁 03
    .................,文字般若教也)。 三三頁 09

總而言之呢!這個言教上呢!所能夠去聞思修,這個就是以
---第02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