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01講---
《卷02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三三頁 03行─→三六頁 07行】
[mp3-02A]
我們自己倘没往這個經典去開發,不能深入我們的這個真實的智慧,而這個呢!叫做文字般若,這個語言動作呢!使得我們能夠開拓,這叫做聞慧。
所以我們要學這個經典的話,依聞思修進而去下功夫,這個聞思修就是我們信解行證,所以以這個文字來審察能夠達,依這個理來解悟能夠達我們的自性,倘没這個道理上實際來體驗修習這個真實,不能達取到我們的這個觀照般若這樣。
雖是這個文字是假,道理上是我們自己啟開去通達的,文字是讓我們修習去將其深解,這樣叫做觀照般若,所以有這個觀照的審察,啟開我們的迷執,頓開我們的矛盾,實證到我們的了徹,這叫做觀照般若,也可以說叫做思慧,觀就是我們的審察,就是我們的思想有正確叫做思慧。
所以由這個觀照的功夫通達,實際來深造能夠理論圓徹,能夠貫通到這個本來這個實相,這個呢!能夠豁破我們的無明,找到我們本來面目,所以這個叫做實相的般若,這個也可以說叫做修慧。
所以這個修,修是修集真理來圓徹理論,修證自己,這叫做自利,所以修行兩字,修就是我們自利,行呢!就是利他,能夠所證依這個理體上,義理能夠分齊,圓徹這個事體,事事能夠無礙,理論能夠圓徹,能夠達這個一切有為之法,通達到無為之境,這個就是說不可思議,去行使這個理論,這個就是說自性通達,把這個聖教上的理體,能夠開發,演講無礙,辯才無礙,事事能夠圓通,事理若圓通,能夠開拓個人的實相真實顯達,所以這個就是由我們這個修持的過程的方法這樣。
所以這個教體上,倘没語言文字來顯達的話,這凡夫不能去開展我們的思想,不能去認識事實,所以有這個語言文字的話,能開展我們的,開拓我們的迷執,能破開我們的迷執矛盾,頓開一切的苦惱,放下一切,能夠離苦得樂,所以用這個文字語言能夠純粹通達我們這個生死由來,能夠回光反照,審察自己,了解自己,找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是真實。
所以倘没文字不能起觀照,所以有這個語言文字的話,能啟開我們的迷執,我們的思想能夠來端正,審察真實,所以有這些語言文字才能夠起觀照,有這個觀照才能夠起我們的妙慧,能夠審察真實,能夠通達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就是我們的通達實相,親證到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就是實相般若。
所以這個實相般若就是理,觀照般若就是我們的行,文字般若就是我們的教,所以有這個教體才能夠起觀照,没觀照不能妙用,而且也不能去妙行,能夠起觀照才能夠歸納我們本來面目,有這個理體顯達我們的實相本來的這個明照,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要學的過程,倘没這些文字不能夠啟開我們的迷執,這個是事實這樣。
所以要教化眾生,倘没語言文字依然没有辦法,所以這個就是文字才能夠啟開我們的觀照,有觀照才能啟開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實相的理體,這是真實。
@本文:「文字」,「觀照」,為什麼........。 三三頁 10行
..................,救度一切眾生)。 三四頁 01行
現在我們用這個文字與觀照,為什麼這個文字可以說般若呢?倘没文字不能追求這個真實的理體,所以文字呢!才能夠啟開我們的矛盾,啟悟我們的實相,所以這個文字是我們修持過程的一種的工具,倘没文字不能追求我們這個般若的妙慧。
所以有這個文字呢!才能夠起觀照,所以有這個觀照才能夠求證這個實相,所以没這個觀照的話,不能去體會這個實相,所以有這個文字才由觀而起慧,體證本來面目,這個實相的理體。
所以倘没依這個事體上,不光是文字,一切的物質與語言文字都是我們依這個體事來審察才能夠解悟,所以依這個字體呢!能夠啟開我們一切的矛盾,頓開我們的智慧出來,所以才這個文字與實相這都是般若。因為文字是一種的理論的追求,倘没依這個文字來追求這個理體來開發我們的智慧的話,這樣没有辦法明白這個真理,所以依這個文字來起觀照才能夠明白這個理論,所以依這個真理呢!是我們觀照來開發出來的。
所以這個觀照呢!是我們一種的心理訓練,訓練我們的思考,解悟我們的本來的,這才叫做觀照起用,成這個本來的這個實相,倘没依這個文字來起用的話,不能觀照,而没這個觀照的話,這個理體不能發達,所以文字與觀照呢!才能夠修習這個實相,所以這個真實呢!能夠追求到究竟本來面目,能夠徹宇宙人生,這個究竟的真義就是般若。
現在再來換一種對外來講的話,還有一種方便般若,什麼叫做方便般若呢?因為我們能夠達一切的這個諸法,能夠化度眾生,依這個方便呢!來開解,所以這就是菩薩的果位了,所以佛與菩薩的當中,就是所依這個方便來方便說,說他無言說,這樣的話,依這個理體上破這個凡夫的俗智,通達這個利生,方便來說法,這個語言動作就是方便,這個方便門呢!就是假,依假呢!才能夠詮他的真,倘没假設這個文字與語言來方便應用的話,不能啟化這個迷昧的眾生,所以叫做方便法門。
所以佛菩薩就是依這個方便法門呢!廣修六度萬行,度化眾生,一切苦惱的眾生,這都是佛菩薩的這個真心流露來廣化萬緣這樣,所以這個就是我們這個文字與般若的起用,自利能夠再出假度生,用依然這個文字語言來應用方便說法,以假來顯真,這個是真事實這樣,倘没這個語言動作,不能普化眾生這樣。
@本文:三般若表。.....................。 三四頁 02行
......,在三佛性謂之緣因善心佛性。 三四頁 09行
我們這個般若分成三種,分成觀照與實相、文字這三種,因為這個觀照呢!是依這個文字來解悟去實行親證,倘没這個文字來依教奉行的話,不能行解相應,這樣没有辦法,不能成立,所以就依這個文字來起觀照才能夠成這個實相,所以這個實相呢!是我們的性體上依這個文字能夠圓明了徹,妙照無礙,所以這個實相般若就依這個文字起觀照來成立,倘没依這個文字來起觀照的話,不能審察我們的本來面目,不能通達,所以文字、觀照、實相這都很有必要這樣。
這個觀照就是依文字來奉行的,所以觀照就是依這個教來審察真實才能夠去實行,行解倘没相應,没從文字去體解不能去實行,没實行的話,不能通見證,所以行解要相應,實相是追求這個文字來觀照起用的,文字是讓我們解悟,這是聽聞聖教啟發我們的智慧,所以依這個文字與言教來啟開才有辦法,所以有這個文字來行解相應的話,顯我們的實相般若呢!才能夠方便度生,所以能夠廣度萬行呢!倘没這個文字起觀照成這個般若來自利的話,不能方便來利他,所以這個方便就是廣修六度萬行,普化眾生的這個價值。
所以我們下面這個文字就是般若,就好像一艘竹筏與一艘船一樣,文字雖是假,倘没借這個文字不能起觀照,所以觀照呢!就好像我們駕駛員,所以竹筏若没櫓篙不能過岸,所以一艘船若没人駕駛的話,依然没有辦法,所以得有這個觀照起用才能夠成立這樣,所以有這個觀照起用呢!才能夠達取到這個實相般若,實相呢!就是究竟到目的地,像譬如說一艘船已經來到目的地來靠岸,這樣就能夠下船這樣。
所以這個文字與觀照、這個實相三即一,雖是說三種呢!即是我們一心進而去審察來利用的,倘没我們的一心來認真去審察,不能求證真實,不能夠應用這樣,所以三即是我們的一心進而去運用這樣,現在把這個般若呢!能夠證圓證這個三德,所以這個三德中呢!有這個三因佛性的通達。
所以這個實相般若呢!在這個三德的之間叫做法身德,實相就是我們的自性通達,宇宙人生萬徹,理論能夠圓徹,所以在這個三德的當中叫做法身德,在這個三佛性來講呢!就是正因理心的佛性,因為我們本俱的性德本來就俱足,所以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迷謂之凡夫,心理若端正謂之佛,所以這個實相般若就是理心的佛性。
觀照般若呢!在這個三德的當中謂之般若德,所以觀照起慧就是般若,而般若就是我們的妙慧,所以這個觀照就是我們的般若德,在這個三因佛性呢!謂之了因慧心佛性,是怎麼了因呢?我們的審察當中了解這個因,萬法都是這個因、緣,所以這個緣起呢!倘没通達不能成就,所以這個因果論呢!著重這個緣起,因就是空間,緣就是時間,因緣成立的話,就是自然,萬有在這個真空妙有的當中,因緣和合,生出這個萬有,所以我們學佛呢!要了因,要了因的話,得要審察真實,了解這個因源,所以這個慧心才能夠開朗,所以這個觀察呢!叫做了因慧心佛性。
文字般若呢!在這個三德呢!叫做解脫德,怎麼講呢?依這個文字能夠讓我們體會這個迷執,解開我們的矛盾,能夠解開我們的迷執這些矛盾,脫開我們的繫縛,是怎麼叫做解脫二字呢?因為眾生迷故,被這個五蘊的迷執,這個思想矛盾,自己矛盾自己,侮弄自己,縛自己。
首先就是被這個情縛,被這個我縛,為了這個一切錢財、美色、愛慾與名利這些綁死了,所以這個文字能啟開我們的迷執,所以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這樣能解開我們的矛盾,頓開我們的繫縛,這樣叫做解脫德,在這個三因佛性呢!謂之緣因善心佛性,因為這個文字我們有去緣、有去看,這叫做緣因,因是這些文字,我們要去看就是有緣,會去緣這個文字來啟開一切的這個矛盾,所以我們能夠去惡從善,所以有這個文字的因由,有這個因才會感我們的果,會去行善、布施、說教這就是我們因這些文字的因,我們願要去緣、要去思考、要審察,能夠改惡向善,解開我們的繫縛,這叫做緣因善心的佛性,這個叫做三般若的價值,這樣。(B面
) ……
@本文:其次再約「體相用」三大釋之:....。 三四頁 10行
......,在三佛性謂之緣因善心佛性。 三四頁 09行
[mp3-02B]
體相用,這個體是外的事體,相是我們的觀照起相,用是我們的觀照,體相,相就是我們的實相,用!用就是我們的審察、理用,所以我們這個三觀妙用有這三種特色,要了解到實相般若是這個事體來現的,實相是我們對外的事體上去審察真實,倘没這個事體不能起用,不能觀照,不能成實相,所以實相般若就是外的事體,這個外的事體為觀照,這個文字之體就是我們現在的實相,就是我們觀照文字的體,就是我們的實相。
而這個觀照般若呢!是我們的理用,所以觀照是謂實相與文字來起用的,所以倘没這個文字體的話不能夠起觀照,而没起觀照的話,不能成實相,所以這個實相就是我們觀照之相,所以觀照事實、審察真實之相叫做實相,所以依這個實相才來成立理體來妙用,倘没這個實相,没依這個實相來顯理體的話,不能實現。
所以實相就是依文字啟發我們真實的相,由文字來顯達理性的觀照所用,由觀照而起證實的實相,就由這個體來起實相,體才能夠證實了悟一切通達,有這個了悟就是由觀照的功夫產生一切真正妙用的實相,所以以文字來啟示我們的本來面目,用我們的本來面目去審察真實,用這個文字來成立這個理體,這個就是依這個本來面目去審察真實謂之實相的本體,就是以文字般若來顯達,所以境、行、果這三因。
倘没對這個外境來通達,不能成立一切,所以有這個境的話,才能夠成立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所以一切智就是說初入,緣覺所修的就是一切智;道種智呢!就是理論上,種種的理論能夠圓徹,這是菩薩的境界;一切種智這是佛的境界。
所以這個行呢!就是觀照諸法,了解一切都是我們空相,通達一切的理論來圓徹自利,所以對外呢!才來廣修六度萬行利他,這個謂之果,所以三身、四德,我們課本後面有一個表,這個剛才也講得很清楚,所以三般若呢!就是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所以實相是我們的真心的理體形成這個真實,這個叫做法身德,之前曾講,這叫做正因理心佛性,就是我們審察真實,理用圓徹,這個是我們自利所修,親證真實了,才叫做實相般若。
再來觀照般若呢!就是以觀,審察真實,能夠顯智理用,這個就是觀照般若,所以這種呢!叫做般若德,成立般若,所以這個三因佛性呢!叫做了因慧心佛性,把這個文字就是我們全卷的經文,這就是說這些文字呢!才能夠讓我們起觀照,能夠起觀照,那個精密理體圓融才能夠叫做實相般若這樣,所以倘没文字來起解妙用,不能成真實的實相般若。
在這個三德的當中,叫做解脫德,是怎麼講呢?由這個文字去審察真實,理論能夠圓徹,能解脫我們的繫縳,什麼叫做繫縳呢?就是我們的迷執,妄亂的思想,對外的六塵執取,對這個情執繫縳,情就是自己縳,所以能夠解開我們一切的迷執與我們這個矛盾,頓開一切的繫縳,所以叫做解脫德,解開我們的矛盾,解開我們的情執這些繫縳,這叫做解脫德。
在這個三因佛性呢!叫做緣因善心佛性,就是說有這個文字的因,我們能夠去審察因緣、事實,這就是我們的心量去緣,緣就是我們的觀照審察叫做緣,我們會緣這個因就是緣這些文字,能夠起這個真善的因,就是說能夠離惡,離惡向善,能夠解開我們的矛盾,頓開我們一切的迷執,不會去造業,會去造善,所以叫做緣因善心佛性。
再下面這個,依然是三般若,觀照,觀照就是相,什麼相呢?就是文字相,没文字不能起觀照,有文字,觀照就是我們的相,觀照就是我們的審察,我們的思想,也是我們的相,所以這個觀照起相才妙用,是怎麼觀照來起相妙用呢?就是那個觀照審察真實,對這個理論能夠圓徹,對外能夠出假妙用,論理能夠圓徹,理論若圓徹這樣就是妙用,這個就是般若的妙用,就是我們的審察真實,我們的般若的妙用能夠達起用。
所以能夠起用才能夠成實相與文字的生起,所以倘没這個本來面目顯實相,不能夠對外顯理用,依然得我們本來面目才能夠用這個審察真實,這樣叫做真實就是實相,倘没文字來生起也不能理用,所以這個叫做觀照般若,就是用。
實相般若呢!就是文字的體,實相般若就是文字的體,以文字的體來起用,就是觀照審察起用,這個叫做般若的本體,倘没文字不能去審察,而没審察不能成實相,所以這個實相就是文字的體,所以為觀照文字所依,審察這個文字來依這個真實了徹,這樣才成這個實相。
再來文字呢!文字就是我們顯相,以文字才能夠顯我們的實相,倘没文字不能顯實相,所以有這些文字即是般若的勝相,般若的勝相,什麼叫做般若的勝相呢?就是審察真實,這就是觀照起用,真實理體圓徹成立般若,所以倘没文字不能成立般若的實相,所以即是般若的勝相,所以文字呢!就是為實相,成就這個實相就是觀照的表達成立顯用。
所以這個三般若的體相用,要了解說,没文字不能顯達實相,没文字來起觀照不能顯真實的本來面目那個實相,有這個實相才能夠顯妙用觀照起用,這個就是體相用,所以這個三般若呢!要了解通達就是文字起用,文字不光只是文字語言動作,一切就是可以說成立文字這樣所以我們對這個三般若的了解,就是這樣。
@本文:復次佛說般若有共,不共二類:......。 三五頁 08行
..............,攝導所修大行而成佛。 三五頁 15行
現在我們再來講這個佛說般若,般若二字呢!也有共修,不共修,有二種這樣,對聲聞緣覺來講呢!這叫做初心的菩薩,這共同所說的,所以這個義較淺達。
為什麼這些就是說共般若呢?祂對聲聞來講的,就是對初機把這個叫做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個,從這個說使得你能夠解脫,這是離苦得樂,能夠成立這個思想端正,這個叫做聲聞境,至於緣覺境呢?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通徹,能夠解脫生死,這個叫做緣覺四果羅漢,所以這些呢!是初學的菩薩,初發心的,這種就是共般若。
再來呢!通三乘共聞所修,就是全部一切,就像這個般若經,三乘都能夠共修,不光只是講菩薩,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都能夠共修,這個就是說對淺說來講,三乘都能入,你對下乘來講,淺說來講,他大菩薩所攝受的呢!是大法,小乘所攝的小法,所以這共,這叫做共修。
再來只是對這個大菩薩講,所說的呢!這個真義極深,這個可以說不共般若,是怎麼不共呢?跟聲聞緣覺不相同,所以他在修的呢!聲聞緣覺不了解,所以我們這部心經呢!也可以說三乘共修,也可以說單獨菩薩到等覺菩薩這個就是不共,若我們天台宗用這個四教來講,就是說共般若呢!屬於通教,藏通別圓,藏呢!是最下乘聲聞境,通呢!是緣覺境,所以這部般若心經在這個三乘共修可以說屬於通教與叫做這個藏教,若是不共般若來講呢!屬於別教與圓教這二種這樣。
因為等覺菩薩他在修證的空觀呢!是了達萬法,宇宙人生一切通達,通達到一切這個真空妙有,就是宇宙一切通達真空妙有,能夠證實了達真空妙義,不光是解脫生死而已,能夠教化眾生這個境界,你若只是解空來解脫生死呢!這是下乘的聖者。
所以這部心經呢!就是三乘共修,這個修為的次第呢!都是最妙就是一心三觀,若是能夠深入一心三觀,才能夠了達萬法當體即是真如實相,就是本來面目,萬法唯心一切依心造,萬法都是我們的真心對外明照顯達我們的真如實相,能夠證出這個中道的理體,能夠教化眾生,從這個內在以義顯理,以理圓通事,事理圓通,事事無礙,理事圓通,才又空有無礙。
這個就是說從空出假,從我們的空相中去圓徹理論,才能夠妙用理體,能夠適合一般的下乘眾生能夠解脫,所以這個就是說一心三觀妙用出假度生,這個就是深入利生,解脫眾生的苦惱,能夠廣度萬緣,萬行六度,深入智海,這個就是理論圓徹,能夠圓論一切,宇宙人生萬徹,所以這個智慧呢!能夠三根普被,身能化度萬緣,這個身輪應化自如,意輪能鑑機,口輪能說法,所以這種呢!叫做菩薩,大菩薩的境界,八地以上,這個就是不共般若,七地以下還屬於權教,這個還屬於共,到八地以上才可以說叫做不共的般若,這就是一心三觀起用圓徹,這個才能夠實證究竟,這個叫做分證如來。
所以我們這個觀自在菩薩,就是我們現在後面會講的觀世音菩薩,因為當時在靈山會上承佛的威力代佛宣說,這個就是大乘的菩薩所修之微妙法門,這本心經就是觀世音菩薩代佛宣說的,所以由這個空慧來得解脫,就是他起出大悲心,他有四弘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有佛學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有這個大悲心才方便說,能夠達我們這個無言說,就是讓我們能夠真修,依然深入般若究竟到這個性空,理體能夠圓徹。
所以這是他能夠攝歸一切的真理,理論能夠圓徹,所以把這部心經代佛來宣說,因為以現在我們來講是觀自在菩薩這方面是智慧,觀世音菩薩是以尋聲救苦,慈悲故!所以這個慈與悲,慈就是他愛惜眾生,才來發出這個悲願要來尋聲救苦,所以觀世音菩薩可以說他的法呢!諸佛菩薩要成就的話,倘没照他所說的絕對不能成就。
所以他的所修是大行,他是成佛了,不是現在我們在講的菩薩,他就是慈悲故,現在有佛呢!他降級下來叫做菩薩,其實他是圓通教主,所以本來就是佛了,所以是代佛來為我們說法。
@本文:按佛說般若的時間最長,..........。 三五頁 16行
..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三六頁 07行
現在我們再按這個佛所講的般若呢!祂說這個般若經,這個年度有廿二年的般若談,合起來講呢!有八部的般若,所以八部呢!我們有攝在後面,全部總共有六百卷,所以第一就是大品般若有十萬偈,第二呢!放光般若有二萬五仟偈,第三光讚般若這個有一萬八仟偈,第四就是道行般若這有八仟偈,第五有小品的般若有四仟偈,第六有天王問般若這有二仟五百偈,第七文殊問般若有六百偈,第八就是金剛般若有三百偈,所以這些合起來有二百六十卷。
但是這部心經呢!雖是說短短二百六十字呢!所以祂的精要就是六百卷經中祂的最精要基本教義,不光是總攝這六百卷,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呢!講不出四聖諦這樣,所以可以說統攝,就是佛的基本教義,所以各宗都得依這個般若的智慧,才能夠發揮這個一切的修行親證的方法,倘没依這個般若不能去修證,不能見到本性,所以若没依這個般若的方法來三觀妙用,回光反照,審察真實,不能找到我們本來面目,這是事實這樣
因為我們這個佛的以後,現在呢!分有八大宗,各宗有各宗的特色,我們這裡是天台宗,因為根據這個三智的妙用,所以因為三智,什麼叫做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個就是說把這部心經呢!深入,初入就是聲聞緣覺,到這個四果羅漢解脫生死,真諦理有深入這叫做一切智,再來八地以上的菩薩能夠圓通一切,這個理論能夠圓徹,事事無礙,自己內在能夠安立自主義,說法能夠自在義,這叫做道種智,種種能夠圓論,能夠對機說法,這個須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可以說叫做道種智;再來就是佛,究竟一切種智這樣,所以這個三智後面再來講,這樣這個才可以說道種智,種種的道理,種種的理論能夠圓徹,這叫做道種智。
(第02卷完)
---第03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