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38講目錄

---第07講---
《卷08 台南開心法師》──心經38卷
[mp3-08A] 
(38-8-1)
假雖假也能夠妙用 這中觀呢就是融合一切事理 事事能夠圓徹 中就是理論 不是說離二邊 若離二邊就不對 中是圓融一切 是咱的理論能夠圓徹 圓達一切事體 所以這一切法能夠圓融去了解 雖是能夠圓融去了解 一樣也無著 同時也無捨 所以這個無捨的同時没執取 應該用才用 應該捨就捨 所以這中就是圓融一切 事理圓通 一切可以說 了達一切 不捨一切 也可以說圓融無礙 這樣才叫做達到中觀

所以才叫做這個「了諸法非有非無,不生不異」 一切東西不是有也不是無 你說無嘛 現在都有 你若要說有嘛 生生滅滅 因緣生因緣滅 剎那就有 剎那就壞去 所以非有非無 不生 不異 所以你說有生嘛 不是 你說不是生嘛 無各異 是因緣和合 萬有都是因緣來和合 雖是和合來說 也是幻 也是幻化不實 緣生緣滅而已

所以能夠通達到你的空假中 能夠圓融 這樣能夠觀出這一切的妙
所以這樣叫做觀自在菩薩 由這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能夠去辨別 能夠事事無礙 理事能夠圓融 這樣叫做自在 這個三觀妙用是怎樣叫做自在 第一就是說觀境自在 第二觀照自在 第三就是作用自在 有這理論能夠圓徹 才能夠成就一切 所以對這外通達 內外能夠圓通 這樣才是自在

@本文:其次自在亦有三種:................。 第六O頁 09行
    ................其次再講通名─菩薩。 第六一頁 09行


自在有三點的說法 第一就是觀境自在 第二就是觀照自在 第三就是作用自在 第一觀境自在就是說 把這事體上都能夠迴光返照 照咱實實的真如實相 所以這真如的境界呢 能夠圓滿通達 這個一切無礙 這樣叫做觀境自在 二、現在來這觀照自在呢 就是那般若妙慧 能夠起用 把咱這思考中 對這個五蘊能夠通徹 了解這五蘊也是咱的實相 五蘊也是咱的空相中

所以能夠一切無礙(没有任何的間隔和障礙) 所以能夠圓證一切 能夠圓通一切 所以這觀照中能夠圓明 圓通 事事無礙 理和事能夠通達這個道理呢 所以能夠通徹一切 所以這個叫做自在 自在二字呢 也可以說一切這理論上 演講上安立能夠暢通 安住這個無礙 這個能夠理論一切 通達一切 所以事事能夠無礙 這樣才是真實的自在

三、再來呢這作用自在 這是菩薩的行為 因為親證這般若妙慧 能夠通達這法身本有 能夠起用 這個體相用 能夠神通化用 一切自在 對外這個緣起 能夠通達 能夠赴感一切 化一切眾生 事事能夠無礙 所以應化自如 因為菩薩就是說以這個般若的妙慧呢 這個自性不變 能夠通達一切 事體上和理體上無礙 不打緊 能夠用這般若妙慧 以這實相的般若 用呢 通達這外和內圓通

所以把一切事體上能夠圓解 應什麼身得度 就化什麼身 所以能夠三根普被 對外對機說法 能夠了解眾生的根性 對機說法 所以叫做三輪體用 所以三輪體用能夠安然自在無礙 這樣叫做作用自在 所以這神通廣化 一切萬用 可以說通達才是永遠不變 所以能夠安立咱的自性 萬古不變 能夠常在這個實相 不會去被顛倒 所以這安立咱的本來面目 所以叫做安立和作用自在

現在菩薩由這觀照般若起用 入這實相 所以因為 就是說把第六意識的念頭 這個五蘊的幻境 那個幻境的不實 就是說咱的迷執 把咱迷執的這第六意識轉過來審察 就是觀照 觀照就是妙觀察 妙觀察去審察事實呢 這個道理 所以能夠達取這個真如自在

所以真如自性能夠通達 就是說安立這一切的理性 真如顯理體 所以真如理體上 能夠圓通一切 外的事事無礙 理和事能夠圓通 親證到這常住的實相 常住的實相就是咱本覺明照 所以妙覺明 這就是咱的常住實相 這個就是咱的安立自在道理 所以安立這自在的道理就要去親證到這 有這理體上和事體上一切能夠三圓解

所以能夠圓融一切 通達一切 才是真實這個事事無礙 理和事圓通 這個才真實觀照自在 菩薩就是說以這觀 觀就是以三觀妙用 所修的就是說以這觀聲無礙 觀這事體 一切 五蘊都是無礙 外就是六塵這個色聲香味觸法 這六塵的中間 這些幻境能夠通達 由這事體以理論能夠圓融 不是說執理廢事 也無執事廢理 所以理事能夠圓融 所以能夠安立到這觀慧的自在 觀慧就是說咱的觀察一切 能夠通達到觀境 觀照 作用一切都安立到這自在 這樣才是真實的自在義

因為咱這個觀照就是可說安立這自在的理論 所屬的是自利 所以 以智能夠圓融這事體 就是說作用自在 所以這作用自在就是說能夠廣度眾生 廣結萬緣 能夠屬利他的事業 這是菩薩所應當要做的方面 所以親證這自性常住中間 所以平等的心上去安立這自在義 才化度眾生 這樣事事無礙 理和事圓通 一切常住無礙 才是真正自在 所以這觀自在的意思呢 就是這個觀境 觀照 作用 叫做體相用 能夠安立 能夠圓融一切 所以這個觀自在的意思就是這樣

@本文:菩薩二字是梵語,..................。 第六一頁 10行
    ................所以叫做觀自在菩薩。 第六三頁 01行


菩薩二字 菩薩是梵語 這叫做印度話 因為咱這在翻譯呢 應當是翻譯菩提薩埵 這個菩提薩埵是較有規律(較正規) 不過咱都簡單(簡略) 都叫做菩薩 那個菩提用菩字 薩埵用薩字 所以叫做菩薩 這個菩提薩埵意思是說 菩提就是覺 薩埵就是有情 所以菩提這覺就是說覺悟一切 通達一切

這個就是說自利的中間那個自覺 了達一切 這是自覺方面 菩提是自覺 薩埵是利他有情的工作 薩埵叫做有情 所以有情呢是包括有感情的 會動的東西 以前所譯的是說叫做眾生 因為眾生的含義很寬 有情和無情包括在內 像樹木這物質一切都是因緣和合 所以這眾緣而產生 這樣叫做一切萬有都是眾緣和合 所以叫做眾生 眾緣和合而產生 這個呢包括一切都通用 .

咱現在要說的 就是說不能說眾生 現在這是指有知覺 會動的動物 所以不是光指咱人 所有會動的動物呢 皆是有一個情感 所以有這情愛的意思 有情愛就是一切動物包括在內都是有情 凡所有會動就是有感情 有感情就是包括在內 所以佛呢就是平等 上至佛 下至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這是咱的平等 佛的平等的說法

所以這菩薩是說 是怎樣叫做覺有情呢 就是祂覺悟無始以來所有一切眾生 所有一切有情 都是有一個感情 都有連帶 不是說光人 連畜生連蟲一切都和咱有感情 所以無始劫以來 這個生死的中間 不是在蟲的結合 就是在獸類的結合 所有一切都有連帶在內 所以才覺有情 所有的有情一切

所以菩薩就是說有四弘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個呢是一切菩薩都要有四弘願 不是說菩薩才有需要這四弘願 連咱現在要學的 也要有這四弘願 因為面面都是佛 咱若能夠求證求真 來平等心能夠去化度眾生 這樣叫做菩薩 菩薩呢你若這行證 自然這有情一切若通(能)度自然就能夠皈依佛 所以要做佛呢不是一世二世 就是要三阿僧祇劫 你做菩薩的中間無三阿僧祇劫來度化眾生呢 這個塵沙 這些有情度不完

塵沙就是說無始以來 這些蠢動含靈和人類的中間一切包括在內 是無量無邊的眾緣和合的 所有都是有一個感情在 所以你有感情就有恩怨 結業 有一個恩怨的結業呢 你没有(去)度不能成就 所以能夠把他度呢! 他若成就呢! 就是咱有成就 所以做菩薩就要三阿僧祇劫 這三阿僧祇劫是多久呢 咱要了解 這一阿僧祇劫(就是)把咱這台南市內 所有把造一個大城圍起來 這城內一切都裝稻子 裝得尖尖 一百年來拿一粒 拿到稻子完 這樣看多久 叫做無量數

所以一阿僧祇劫就是說無量數 無限久 所以菩薩精神就是施無畏 所以安立這自在 才能夠做菩薩 你若没安立自在不能做菩薩 所以要覺悟一切 眾生若没成佛 咱不能成佛 有這種覺悟的心才能夠成就這樣 所以就是說蠢動含靈一切 包括在內咱都要度 所以才叫做菩薩 現在菩薩這二字呢 可以說上求下化 上 對上是求咱的自利 屬慧 下化眾生謂之利他 叫做聖德(屬悲)

所以這智和德能夠圓融 叫做悲智圓融 上求下化 上是求咱的本覺能夠開朗 能夠成慧 下化眾生是以聖德去利他 所以自覺 覺他 覺行若圓滿 才能做佛 所以因為有到這自利兼利他的精神呢 這個叫做悲智圓融 有到悲智圓融 才能夠配稱說叫做菩薩的資格 你若没做到這就不夠資格, 要能夠從這智慧 能夠圓解一切 有那聖德圓滿 才有做菩薩的資格 所以這個就是說菩薩精神都是為眾生故 所以叫做眾生病

咱來說這菩薩呢 菩薩分開有三種的意義 第一是自利 第二是利他 第三是自他兼利 所以第一在自利的中間就是說自覺 自覺就是說自悟 能夠悟得一切 所以能夠開悟了之後呢 了解這一切世間都有情 大家都有感情 不是光人 連蠢動含靈都有感情在 所以這薩埵就是說有情 都有這情 所以自利的中間 自覺 覺悟這個一切眾生皆有情

所以這有情的中間呢 了解說眾生迷昧執著 這個有情的中間呢 你若没去覺悟呢 没對這一切眾生去覺悟呢 這些眾生不能成就 咱也是和他們不能圓滿 所以有欠他們 不能没還 要還呢就要利他 所以有利他的精神 所以菩薩就是說覺悟有情 都是自己的人 這個自己的人你没去度化讓大家成就呢 這樣不行 所以覺悟了就要利他 所以有利他的精神才能夠算咱一切圓滿

所以無始劫以來 所有的結業 你若没去還人呢 不能完結(了結) 所以菩薩就是通常都有這眾生病 所以自利若無兼利他 没辦法可做佛 所以同時呢 給這眾緣能夠成熟 大家都能夠皈這佛道 能夠同登彼岸 能夠讓大家來超生了死 所以這就是說有情的眾生 有情的眾生 就是說甘願有這情感 我也是平等 所以有這平等的心 能夠讓大家都能夠成就 咱才要來做佛

所以這叫做利他的精神 所以有這利他的精神 才能夠兼自利 是怎樣說呢 眾生若没有度盡 咱没辦法可做佛 一絲絲度無到(没度完) 都還是再欠人(還欠人) 所以等覺菩薩都還有一絲的無明 就是說還有一絲無離(未全度完) 所以就要一生補處 要再來這才能夠做佛 所以有利他的精神 才能夠自利 所以叫做第三種自他兼利 這叫做自覺 覺他 這你若没用這樣去廣修六度 這六度你若没去萬行呢
不能成佛

六度要萬行 要自他兼利呢 就要有這四攝法 和四無量心 來配合這六度 這六度就是說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所以有這德性兼利才有辦法 四攝法就是說愛語 布施 利行 同事 有這德性 再來就是說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慈無量 悲無量 喜無量 捨無量 來配合這六度 下去萬行 才能夠圓融咱的德性 這叫做聖德 自他兼利 就是說上求佛道的自覺 下化眾生的利他 啟化這些有情的迷執 所以能夠自利兼利他的精神去度完 才能夠成佛 叫做自他兼利

所以任何一個菩薩呢 若無上求下化去廣度萬緣呢 就不是菩薩的境界 這樣無菩薩的資格 所以衪就是說悲智圓融 所以智慧就是咱的追求自己 利他就是咱的聖德的福證 所以悲智若没圓融 不能成就 所以菩薩的意思呢 你若無到這程度 無到(就没有到)菩薩的資格 現在咱了解這菩薩就是上求下化 咱這部心經呢 是了解這照見五蘊皆空這道理 這是智用 智的作用 就是說菩薩能夠以甚深的般若 去追求這一切真理 通徹這五蘊即是咱的實相 所以能夠起這妙義 叫做成慧 以慧成智 對外去啟化眾生的作用 所以才叫做度一切苦厄 所以這個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屬於智的作用 度一切苦厄就是悲願的作用

所以菩薩就是悲智雙運 一種的無我 無我就是說無這身軀假體叫做我 不是說有用這身軀去度化眾生 若現在有一個我 有我在說法 我在度眾生 有這我法二執 這樣不能叫做菩薩 真實菩薩修行方面 是自利能夠顯這大悲有這精神 要去度脫眾生的這大悲的精神這樣就是說無所得的精神才叫做大悲 所以用這大悲方面去利他 啟化眾生 所以無所得 就是自利和利他 這樣咱有這大悲心 去利益眾生 去分證 才能夠安立這自在無礙 這個分證中 才能夠度這些塵沙 塵沙若度了(完了)呢 所以這叫做大圓鏡智

所以咱這五蘊轉四智 就是說把這眼耳鼻舌身這五識 轉來成所作智 把咱的第六意識轉來妙觀察 現在這叫做觀 審察事實叫妙觀察智 把第七意識能夠轉成平等的心 對外去啟化眾生 能夠悲智圓融 自利兼利他 這樣才能夠以第八識這些種子呢 這些無量無邊這些垃圾呢 才能夠丟掉 所以這些塵沙若盡呢 第八識才叫做大圓鏡智 所以叫做五蘊轉四智
[mp3-08B]
所以菩薩精神就是自利兼利他這個意思 所以這位聖者觀自在菩薩呢 就是觀察事實(38-8-2) 這理體上能夠安立大自在 這樣叫做自在的精神 不會去被這境所轉 所以能轉 不會被所轉 所以心能轉境當下即是佛 不會去被境轉 又能夠轉境 所以不是光不會被境轉 又能夠安立自在 來救度眾生 這些眾生的迷津 能夠去覺悟 給他能夠安立 也能自在 所以叫做自覺 覺他 自利 利他 這個自利利他的精神呢 所以才叫做觀自在菩薩 祂的名稱就是這樣來成立 佛和菩薩呢 不出在祂的修為來安立祂的名號 所以這就是說能夠悲智圓融 安立這自在的精神 就是自利 利他 所以就是這妙觀察起用 安立自在 所以才叫做觀自在菩薩

@本文: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第六三頁 04行
    ...............故曰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第六四頁 09行


現在這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所以來說這個行呢 行是觀行 什麼叫做觀行呢 就是咱的本覺 能夠迴光返照 妙觀察一切 所有一切這境界 能夠運行這功力 修持的方面 所以這個觀察一切能夠通達 行證 有這功行去修習 就是說用這妙觀察 能夠去修習一切的功行 這叫做修行 修行就是說指修習咱的這本覺 就是說迴光返照 這個自利的中間叫做修行

這行呢有大乘和小乘 小乘行就是說聲聞 緣覺 這叫做二乘 這種的修行就是說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 去體證到羅漢 辟支佛 這叫做小乘行 現在這大乘行呢 就是菩薩 菩薩是廣修萬行六度 因為普度眾生 求證佛果 去腳踏實地 能夠安立自在 這才是真實的大乘行

所以普通的修行 可以說叫做漸次行 漸次就是說依這聲聞 緣覺 來才權教 來才實證到菩薩 所以漸次就是說依這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以至於到等覺 妙覺 所以這次第這樣漸次 直修行修習 這個叫做漸次行 也可以說徧成行 徧就是說無直接直入 從外直圈直圈入來(對外依次第漸修漸入內) 能夠成就 這樣叫做徧成行

一種的圓頓行 圓頓就是說頓開 即時頓開 依這圓教的法門呢 那個隨時一心都具足 這是菩薩來示現的 這才能夠圓頓行 所以不是說每一個人都能夠圓頓行 是菩薩示現的 一入即是 所以譬喻這部心經 你若一入能夠通徹 這樣當下即是 當下即是 即是什麼 ? 就是人天聖者 這部心經你若隨時能夠通徹 能夠三觀妙用 能夠配合義理分齊下去妙行呢 這樣能夠宇宙人生萬徹 無所不通 無所不曉 這樣才叫做真實的行深般若 這就是行深般若

現在來說這行深般若 是屬於一門深入 深入這佛經 一切能夠圓解 一切能夠圓解呢 所以這功行能夠超越一切 所以修行的中間和一切不同 這叫做不共般若 現在這個行深屬於一切通達 已經解脫一切 通達一切 因為行深般若就是說修習這見解上的道理 能夠圓徹宇宙人生萬徹 這樣才叫做行深

若行淺呢!這就表示他的功行還淺 所以這就是說聲聞和緣覺所修的法門 聲聞就是說對這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能夠通徹 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這個叫做聲聞境 緣覺呢對這十二因緣能夠圓解 還滅這無明 生死斷 這見思惑已經斷了 所以這是共修的般若 這叫做行淺 所以他修持的中間 入空無出假 光執在我執和法執 所以執在這空理 不了解空而不空 空空就是畢竟空 畢竟空就是說萬有一切都是真空妙有 所以這個空 咱的本覺 真空妙義就是說能夠圓徹一切 所以事事無礙 理和事能夠圓融 這叫做中道義 中道能夠安立呢這叫做三惑圓斷 二死永亡 這樣才是真實證入中道第一義空

三惑就是說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這些已經圓斷 這個就是說三惑既圓斷 就是大圓鏡智 但是還未很圓 也是可以說大圓 這叫做等覺菩薩 就是二死永亡 這個分段生死是對聲聞緣覺而言 這緣覺的中間就是已經斷這分段生死 不過這變易生死還有 所以還有一個變易生死 變易生死就是說聲聞再轉過來緣覺 變過來緣覺 緣覺變過來權教菩薩 權教呢去實證到實地菩薩 這樣就是二死永亡

所以大乘的菩薩所修呢 這個般若妙慧能夠深達到宇宙人生萬徹 這樣才是叫做行深 能夠修證這空假中三種 這不同的這三觀妙用 一切能夠圓通 能夠圓徹圓徹一切 能夠三觀妙行 所以這個叫做
一心三觀 這叫做行深般若這樣

現在因為這大小乘的分別 咱現在這個漸次行 所以依這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到等覺 到妙覺這樣 所以這次第呢咱下去安立 所以第一若無信不能成就 所以這個信呢 叫做道源功德母 所以無這信念的心 不能起行 所以有這信賴的心 才能夠安立 下去修行這樣 咱說這漸次行 漸次有這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至到等覺 妙覺 這個信是道源功德母 你若無信念呢 不能得到修行的規格 所以有信呢 要解

現在把這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這叫做信 解 行 回向就是聖德 十地 等覺 至到妙覺 這叫做見證 實證 所以叫做信解行證 信解行證就要配合聖德 無聖德不通過(不能成就悲智圓融) 所以十信 十住就深入經藏去體會一切 了解一切 住在這經義中 去通徹了解 了解完要去實行 實行呢就要配合聖德 平等心 有那真如心 平等才能夠實證到十地至到等覺 妙覺 這個的境界 妙覺就是究竟義就是佛 所以對這漸次呢 對信深入 對這言教直深入 對聲聞 緣覺 來權教菩薩 來才菩薩 等覺菩薩 所以到佛的境界 這個就是這個次第 你若把這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這些 咱這佛學辭典裡都有 有佛學辭典讓你了解語言 才來配來合信解行證 十回向你光用聖德入去(下去)解 這樣來就會通徹 總說這些是要給咱了解這信解行證的價值這樣 現在這十地呢是菩薩所行的境界 所以信解行 行這境界中就是說從初地起到十地 這中間初地到五地 這都還在權

這權的中間第五地最會跌倒 五地六地到七地叫做遠離 稍微遠離 遠離這愚痴 因為這情還會拖 五地最會跌倒 菩薩第五地最危險 不過跌倒也不用怕 你若怕不敢來反而没辦法(成就) 所以跌倒再爬起來 這樣一直精進一直精進 到六地就較少(較少被情拖倒) 再七地就稍微在遠離 到八地就不退轉 不動地

所以八地以上菩薩呢 那時已經成就了 可以說成就了 到十地呢 這個是說應化自如 法雲是說咱的佛法像湧泉似的 要用就一直湧出來 用不完 所以用不盡 所以這十地菩薩就是再轉到等覺 就是再一生補處 到等覺一生補處 再來就是佛了 佛就是到妙覺 這個行證中就是說這樣下去分證 這樣信解去行 才能證到那果地 一地一地這樣直親證來 所以若没這樣親證呢 不能成就

@本文:時指菩薩修行甚深般若,........。 第六四頁 10行
    ................丁二明所修行竟。 第六五頁 03行


這個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不可當做菩薩在修證那中間那當時說 因為若這樣說就不對了 因為修習這般若妙慧已經成就 成就就是說宇宙人生已經萬徹 能夠深入真正般若真義 通達這般若實相 已經通達宇宙人生 究竟 到那究竟那時候 究竟就是說已經到達 已經成就了 所以這個成就的時在說的 已經成就了才說的 所以叫做般若波羅密多時 是這行 修行已經深入這般若妙慧已經圓解 這個都通徹了

般若是咱的智慧 因為咱現在修習的中間 會迴光返照 審察事實就在深入般若的境界 所以直直入 直直入 這個妙觀察就是咱的般若妙慧 所以成就到究竟 那個行深就是說已經修行深入真實 般若的真義 通達到宇宙人生萬徹 那當時 已經通達 已經究竟 那個才是 咱所明這個觀境 由這行深般若故 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這個就是說了解這個空義

五蘊就是色 受 想 行識 這個空 空的意思不可解無 就是這個五蘊也是咱的本覺明照所現的一切迷執 空就是咱的本來面目 所以呢祂能夠─觀照 能夠觀照這五蘊皆空的意義 這從那裡來呢 明白這觀 這觀是什麼呢 是以一心三觀 實證一體三智 斷一切無明煩惱 得到究竟涅槃

這個就是說他用這一心三觀 三觀就是說空假中 下去審察 對境 境就是一切事體 色聲香味觸 這五項就是外的體事 依這體事來起觀照 外謂之假 所以內這本覺明謂之空 空不可說無 就是有這外的物質聲音一切 才有咱裡面的空相 空就是咱的相 相呢 這個相呢就是想 想 想 就是咱的相 咱現在當下想就有 想飛機就有飛機 想火車就有火車 想糖甜就有糖甜 想什麼就有什麼 想就是咱的實相

所以有這能觀之智 所觀之境能夠辨別 所以就是說能夠迴光返照 把這外的境界呢返回來 咱的妙觀察就是那個明照中 這個觀照 三觀 這個觀就是審察 不是眼睛看 眼睛看就是誤解 所以這個能觀之智 就是在斷一切迷情執著 迷情執著 因為咱的迷 幻化的思想 就是五蘊侵入(六塵)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咱對外塵著 所以咱的身心不會安然

所以色 (頭一個)色就是六塵 受就是眼耳鼻舌身去受 想就是咱的第六意識念頭起 行就是第七識身心不能安然 身心對外染著 能要怎樣 所要怎樣 所以這第八識的含藏 看要放著 或是要差這身軀去造殺盜淫 所以這是凡夫心 被這五蘊的驅使造一切矛盾 所以能夠照見這個蘊 就是咱的空相中迷執 空相中的迷執 所以能夠把這些一切迷執斷開 認識事實 了解一切 所以叫做一境三智 一境能夠三智 所以證一體三智 斷無明煩惱 這個就是說把咱的幻境 這個念頭轉過來 轉咱的念頭 從第六意識打死咱的念頭 救咱的自性活

譬喻說看一項東西很美 咱迷執 哦美 美的中間你再想下去 哇 糟了 這身心全都染在外 非拿不可 要來我的就很好 這個就(都)不是我的 有一個你的我的差別 所以咱若了解呢 咱既看到 咱永遠想就有 那需要再拿來咱身邊呢 咱若看那項 咱若回家想那項 也原在有那項 咱的實相中已經有啦 所以無迷執 不會去迷執在外塵

所以審察能夠對這個境 去把它審察事實 這個是好壞能夠一切圓通 能夠明這一切 能夠通達 理論能夠圓融 所以安立這自在無礙 這個萬緣都俱寂 這個實證中能夠去了解一切 就離開一切矛盾 所以咱學佛這個空 就是在破咱的迷 顯咱的真 破你對外染塵 這些迷執思想 返回來迴光返照 咱的空 本來面目 去明察 審察這個真實 這個妙義能夠通達 圓明這自在 就是圓明一切事體 這外一切都是成住壞滅無一項真 是咱的心迷故

所以境無好壞因心有 心無是非緣境生 所以咱的一切外的境界呢 是無好和無壞 是咱心去把它差別 對外染塵念念不絕 要來怎樣 所要把怎樣 這叫做染塵迷執 其實是咱的一心去造成 心念若壞就壞 你心若念惡 隨念隨行 所以罪惡自追 心念若善 隨念隨行 雖然說無行(没有去行) 心自安然 這個行使中 你的思想迷執 被這個塵把你染 所以才要用一心下去三觀 觀這外都是成住壞滅 不能永遠存在 所以這個呢是假 假 咱不需要去執著 應該用咱的智慧判別 所以就迴光返照 審察應該用就用

所以能夠體相用 所以這空就是咱的實相 實相才顯理論 實相中叫做真如 真如才顯理體 真如顯理體呢 這個理論能夠通達叫做中道 中道義能夠圓融事體 事事若無礙 理和事能夠圓通 咱自然空有就無礙 所以把這一心三觀 這空假中 中就是中道 理論能夠圓通 理論能夠深達這一切 無礙自在 這樣萬緣俱寂 這證實無得 了解說無所得 本來本具的

所有一切是咱的心迷亂故 你若能夠明白咱的自性是明故 所以叫做明心, 見咱的自性 是咱的自性明故 明照一切 審察一切 這個就是咱的顯慧 所觀之境若不能夠轉達 不能轉境呢 被境轉 這樣去染塵就是五蘊 所以能轉境就是照見五蘊皆空 你若能夠轉境 當下即是照見五蘊皆空 不會去被這塵染著

@本文:【預釋】由前行深般若..............。 第六五頁 05行
    ................茲略約二義預為說明。 第六五頁 11行


這個空 所說的空 不是斷滅的空 是真實咱的空相 咱本覺明所照這空相中 那都是有照無物 咱的心像明鏡 明明照照 照萬有 都是咱的空相 無一物可得 所以在這空相的中間 你若能夠去把妙用 就是不可思議 你若去迷執外塵呢 這樣就是五蘊執著 造一切矛盾 蹧蹋咱自己 侮弄咱自己

人生就是受這五蘊的驅使 造一切矛盾 自己不了解自己 所造才一句「要知」早知道 可憐 咱要殺死人以前 人教你說不可 把刀放下 無殺不行(你卻非殺不可) 無論怎樣 人勸說會被關 會怎樣 不要緊 那時都不要緊 做了後呷在走路(逃亡)了 要知(悔不當初) 可憐 所以你去殺一個人 不用花五分鐘 咱的走路(逃亡)悽慘的看要多久 一絲的不明白 做一絲無意義的工作 永遠受這拘執 永遠受這煩惱的纏繞 你走路(逃亡)無所不至的煩惱 時時刻刻都怕人抓 晚上不是遇到鬼 就是在怕警察刑事

所以呢咱若能夠迴光返照 用理智能夠觀察 審察事實 你若能夠可知這因 滅因就無果 所以我們的佛學呢 最主要就是這緣起論 緣起 這個緣起呢 造到壞 永遠不可收拾 所以這緣起若好 咱就多造些 緣起若壞 咱就要滅 滅因就無果 所以這個照見五蘊是咱的身心無安然 要通達咱的本覺 能夠明照審察 這樣謂之五蘊皆空

般若不是不可屬(不是輕易能學到的般若定實相 智慧淺薄不可稱) 理論没到那不能明白 因為這空義 咱重(要要通)達這心這明照 所以這個明照中 就是空 這個空就是咱能顯這真義 真義就是咱的實相 實相就是真如 真如能夠顯理體 所以叫做義 義就是慧 以慧能夠成智 以智成理 以理圓通一切事 這個就是般若 不是不可屬(通達) 般若是咱的妙觀察 妙觀察 審察這樣直直深入

---第09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