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07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08
08  83/12/04  星期日》--------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本文:丁二:明所修行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第六三頁 03
    ---------真心本體徹底現前,所以稱為「行深」。 第六三頁 16
〔mp3〕 00:00 CD-09B08:14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行」有很多種講解,修行的過程就是以「觀行」最妙,「觀」就是三觀妙用。「行」有行深、行淺的差別,一切修行就是看願力的大小,大願就修大行,小願就修小行。

「行深」就是一切修持最圓滿,能說一切法,圓斷一切煩惱,這叫行深。小乘人的修行是修四諦、十二因緣,證到不生不滅的涅槃,這還是「行淺」,這是小乘法的修行。大乘法的修行,就是萬行六度,普度眾生,求證佛果,這是大乘的行法。

有一種「漸次行」,就是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覺、妙覺的境界。所以「行」的方法有大小,漸次行就是從聲聞、緣覺、權教菩薩,究竟到實地菩薩,到等覺菩薩,一直到妙覺,這樣由小而大成就到佛的境界,依這個次第叫漸次行。

有一種「頓行」,這就是修行真實有到那個境界,他本來就具足了,本具的,一入即是,叫做頓行。「頓」就是隨時通徹,見性,通達,宇宙人生萬徹,頓與漸有差別。

譬如說,修行的過程,也有一種叫依賴,一切都要依賴的話,要成就很難。至於「行深般若」就不是在依賴了,能夠深解一切,依深淺出,言論自由,一切修持圓徹,宇宙人生萬徹,這是行深。

像所修的「人空般若」亦名為共般若,這尚未實際圓徹,雖說也有人空的境界,但只是依法來破我執、法執未破。因為修持的方面,有的但見於空,不見不空,空義若要實際圓徹,就是要見性,才有辦法深解到真空實義,但是聲聞、緣覺乃至權教菩薩所修的都還没到那個境界,所修的仍是行淺。

「法空般若」亦名不共般若,一切我執已破,又破法執,空又不空,乃至空空,這就是實際「三惑圓斷,二死永亡」。

『三惑』是人生最為難的。先說『二死』,凡夫的「分段生死」,就是迷茫執著,造一切矛盾,所造的業力,時而當畜生,時而當人,時而在天界,這就是分段,一段段在生死不息。譬如說,凡夫在現量上,没事情閒坐時,時而想到這個地方錢還没收,哪裡又怎樣。又想到去台北要跟人說什麼,那裡剛想完,立刻又想到別處,這就是去台北那裡的念頭死了,又想到別處去,所以念頭分成一段一段。分段生死就是業力牽引,造一切矛盾,造成生死輪迴。

再來「變易生死」,變易就是修為中有入流,分有究竟和没究竟。聲聞變來緣覺,緣覺再變來權教菩薩,權教菩薩再變來八地菩薩就是不退轉,這樣就是『二死永亡』,證入中道實相的第一義空,這才是真正實際有圓徹。

「第一義空」的義理很深,「第一義」就是我們實相的妙義,我們的本性圓徹,義理圓徹,義就是我們的自性通達,第一義空,這是究竟佛的境界。所以就是本來面目明故,能照萬有,圓徹一切,雖然有照但是空無一物,徹證實體,皆是究竟。所以第一義空就是究竟佛的境界,這是大乘菩薩所獨修的法門。

所以這個行深,不單說所修的力用,只有能觀之智,所觀之境,而是一切能夠明徹,就是說一心三觀,空、假、中謂之三,三觀妙用是我們一心的應用。

雖說三觀是我們一心的妙觀察,審察真實,外是假,對外一切的六塵緣影-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假觀」。假,為什麼「假」呢?萬有都是成住壞滅,不能永遠常住,所以謂之假,假設,因緣成立而已。

三觀是我們的一心,空,「空觀」就是我們的妙觀察,這是我們的內在圓徹。空觀就是妙觀察,微妙一切,對事體能夠圓徹,了解緣起與自然的變化,一切通達。所以物質上,了解它一切的工巧與因緣成立,能夠圓徹,這叫做空觀。空觀就是妙觀察,有審察真實,內在才能起慧,起慧而成智,以智而作用,智就是外用,外用就是「中」,中就是宇宙人生萬徹,事事無礙,理事無礙,圓徹一切,所以理論有證實圓徹,這叫做中,中就是理論。

所以空假中,對外的事體來審察,是我們一心的觀察,實際入空觀,妙觀察,審察真實來成立慧,再依慧而起用來闡智,依智成用稱名中,中是理論圓徹。因為空就是實相義,什麼叫做「實相」?能圓徹一切事體,以及緣起與自然的成立,這叫實相,這種境界非到菩薩不能達到。

「觀行」是最真實,能夠入三觀妙用,初步就是五品位的弟子了,然而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要觀照實際,宇宙人生萬徹,這個實相義不是那麼容易講的,非到菩薩的境界無法了徹。

「三觀」就是由此次第而成實相,能了達,能夠同時修空觀,就是一切最妙的。所以能依空、假、中的次第,這樣實際去圓徹事實,這叫行深。

「深」是對「淺」而言;「深」就是深入圓徹,深解一切,圓徹一切,才是深。「淺」是淺行,就是淺解,没到那個境界。所以菩薩是能到實相的境界,一切都是一心三觀,照了一切事體,種種都能圓徹。

空、假、中謂之「三諦」,真諦和俗諦謂之「二諦」,真俗二諦。「觀」有三觀,三觀就是三諦理,三諦就是空、假、中,二諦就是真、俗二諦,真諦是內在圓徹,俗諦是對外去分別,這叫真俗二諦。

能夠到「能所雙亡,頓證實相」的般若。什麼叫做「能所」?凡夫第七識對外一切執持,分別我的你的,要達到我的目的,「能」要怎樣,「所」要怎樣,才能達到我的目的,這就是凡夫的執持,造一切矛盾。「能所」就是凡夫最大的矛盾,造一切迷執,妄亂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所以一切的業力,生死輪迴,都是由「能所」來造一切矛盾。

所以能所能夠雙亡,頓證實相般若,這就是實際深入真心的本體-就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能夠徹底現前,就是宇宙人生萬徹,才可稱為「行深般若」,就是以妙觀察智,成立一切種智,種種能夠圓徹。所謂「行深」就是成就深解,無礙,圓徹一切事實。

般若有三種,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與實相般若。要了解般若的妙用無疆,妙就是最行深,才是妙,行淺雖說也有般若智,但只了脫生死而已,未到實際。所以都是由文字而起觀,依觀而起智,成實相般若,這叫做「行深般若」,

二乘轉五蘊,分發身心能夠安然,修持,解脫生死,這樣是「行淺般若」。大乘轉五蘊成四智,依四智成三德,這就是「行深」。

什麼叫「轉五蘊成四智」呢?就是把受蘊,受就是對外攝受,能夠成就空義,這還只是行淺。菩薩的成所作智就是成就一切語言動作來啟化眾生能夠安然自在,無礙。

「行」就是成就所作能夠「三輪體用」。什麼叫「三輪體用」?身輪應化自如,意輪能鑒機,口輪能說法,這叫做三輪體用。有一種「三輪體空」,就是我們布施時,没有我在布施,一切空,無礙,没有能施者與所施者。

我們修持要「行深」,就是依成所作智,為什麼會成立「成所作智」?就是因為有妙觀察智,能一切圓徹,事事能夠通達,這叫「妙觀察智」,第六識是觀察,審察真實,「平等性智」就是第七識轉平等。

「行深」就是對一切世間,平等無礙,佛和菩薩的境界就是都平等周徧。菩薩就是眾生没度盡他不願成佛,有這樣的平等,直到人人都能成就佛,他才要成佛,這叫平等。

再來,眾生的苦就是我們的苦,所以就是要度一切苦惱的眾生,無論他有多惡多壞,就是平等要度他,有這樣的修持,有度量,圓融一切,無礙,這才是屬智的應用。

所以有三智並用,什麼叫做「三智」呢?實證的果證徹底,三智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此三智之作用就是,修「空觀」成證一切智,斷見思煩惱,以「假觀」來成就道種智,斷一切塵沙無明,「中觀」就是證一切種智,【音CD-10A斷除無明煩惱,一切都圓斷。到一切種智是佛的境界,實證無礙,一切圓圓徹徹,證一切事實。

「一切智」是一種所謂的行淺,能夠證分段生死和見思無明圓斷而已,還没到一切圓徹,這是小乘的修法,所以一切智是行淺。

「道種智」是菩薩的境界,什麼叫道種智?種種理論能夠圓徹無礙,宇宙人生萬徹,種種的道理能夠圓論,實證無礙,這樣叫道種智。

所以「行淺」就是對行深,雖然能夠證到生死解脫,這都是行淺,行淺般若就是斷見思煩惱,分段生死,證有餘涅槃,所以這還是一種行淺。

「行深」就是究竟解脫,能夠圓證三智,究竟無礙,這就是菩薩和佛,因為他不只一切圓斷,能夠見本來面目,能夠明照宇宙一切,萬法齊通。所以「行深」不但能斷一切煩惱,連生死都永斷,證到究竟涅槃。

什麼叫「究竟涅槃」?就是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一切都是我們的明照,宇宙一切都圓徹,萬有一切都是我們的明照中,能夠到究竟涅槃,這就是「行深般若波羅密」。

「波羅密」就是離苦得樂,也可說到彼岸,也可說解脫生死,也可說涅槃,這之前都講過了。所以生死圓斷,亦無變易生死。

證到有餘涅槃,這都還只是「行淺」。到「行深」就是以大乘菩薩-實地的菩薩,八地菩薩還只是權教,未見性,到九地菩薩才有見性,才稱為實地菩薩。實地菩薩就是指九地,能夠再來一心三觀,妙證我們的一體,三觀下去妙用,教化眾生,成就到十地-等覺、妙覺的境界,就是究竟到涅槃,這樣才能稱為行深般若。

有究竟才是「行深」,没究竟就是「行淺」。

@本文:復因般若有三:「文字般若」僅屬-----------。 第六三頁 16
    -------------------丁二明所修行竟。 第六五頁 03
〔mp3〕 31:52 CD-10A04:50
現在來講三觀妙用的智用,所修的境界就是三智成就,由於修「空觀」般若,證一切智斷見思就是「空觀」,這個屬智。

修「假觀」就是斷一切的塵沙無明種種,修證實際的道理圓徹,能夠圓斷塵沙煩惱,這叫假觀。

「中觀」就是證到一切種智,所斷無明煩惱,能夠親證事實,理論圓徹,成就一切種智,「中」也已成就道種智,這叫做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有這三智的圓徹,就是因修中觀而成立,能圓證三智,這就是「行深」。

「行深」就是斷見思煩惱,無明生死永斷,了徹這都是我們一心去親證事實,三觀妙用是用量無疆,能夠從觀而入,就已經是五品位的弟子,所以能夠觀到究竟,才是「行深般若」。

「時」不能說是菩薩所修行深那當時,這是一個尾詞,是菩薩行深般若的功夫那時,不是說所成就就是那當時,是用力成就功夫的那當時。

以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以觀照般若成實相般若,實相般若修到究竟,所證就是中道義,「究竟」二字是觀聽圓滿,自在無礙那當時。

「觀」就是妙觀察,對外一切及聽聲音,能夠安然自在。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以三觀妙用來安立此「觀」,以觀而起用,安立對音聲自在。「自在」之時,不是只有對音聲,是萬有一切因緣具足,都能夠了徹,是到無證無得之時。

為什麼會「無證無得」?就是已親證到那境界,為什麼說無證?你要了解本來面目本自具足,是修持的過程才有得,到究竟就是無所得,是我們本來具足,境智自如,圓徹一切。

實相般若者,乃開悟見到本來面目,這就是能夠明照一切萬有都是實相,所以義指實相般若現前那當時。

大般若經云:「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無如是等一切分別,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無分別故」。所以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之修持,就是一切都無分別。如無分別,云何能真實了脫?因為甚深般若之所謂無分別,就是一切平等的意思,平等無礙,平等周徧,才叫做無分別。所以菩薩就是能夠究竟到無分別,才是甚深般若的功行。

甚深般若無時無處不是,到處皆現時時般若,因為無處不是,到處都是我們的妙觀察,到處都是我們的妙智圓通,對萬物都通徹,所以才說「無處不是般若」。

「無時無非般若」,無時就是無論何時,永遠無「非」,一切都是。所以般若就是以願行-六度萬行,時時都是圓徹,時時都是在教化,有這種功夫,才是真實行深。

我們要了解,這裡所謂的「時」,別誤認為菩薩正在修行甚深般若之時,不是這樣!此「時」是究竟義,究竟圓徹之時。

因為我們能夠一切連貫通達,照見五蘊皆就是依「行深般若」,到究竟圓徹-「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修行甚深般若,到究竟圓徹五蘊皆空,同時能夠度一切苦惱的眾生,到這一段是連貫。其實,菩薩所修習的般若就是成就圓徹事實。因為「照見五蘊」(後面會真實講得很徹底)這是理體上,以理來解的。五蘊有三圓解,就理解、自利解、利他解。

所以「度一切苦厄」就是菩薩的願力,他修習行深般若之時,就願意用五蘊來教導眾生,讓眾生離苦得樂,能夠解脫生死,離一切種種的苦惱之作用。所以修習般若之時,才來連貫到能夠圓徹五蘊。這就是修習般若到究竟,照見蘊空,度一切的苦惱。

所以「度一切苦厄」就是度一切苦惱的眾生,能夠解脫苦惱,五蘊就是要破我們的一切迷執、妄亂的思想和一切煩惱,要端正我們的思想,這就是五蘊的運用。

合釋來講,聖者觀自在菩薩,修習甚深般若,功行到極點,證到究竟涅槃之彼岸時,故曰「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因為「觀自在菩薩」就是以耳根圓通成立一切,了徹眾生的苦惱,要怎樣來度化?這是智慧的說法,所以才稱為「觀自在」。

@本文:丁三:明所觀境,預釋,由前行深般若---------。 第六五頁 04
    ----------------茲略約二義預為說明:。 第六五頁 11
〔mp3〕 48:10CD-10A17:27
現在再來了解所觀的實際,觀是觀境,没有境就不能觀,所以一切的行深,都是依觀行,能觀照一切,到能觀而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因為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就是能觀之智,起觀所用的,能夠圓徹此五蘊,是我們的自性通達,能夠了徹色、受、想、行、識,都是我們的自性去了解,圓徹,成就。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是聖者所觀照成立的空,而凡夫是以五蘊來執著,造業,苦惱。

「五蘊皆空」所講的空並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義,若想了解圓徹真空妙義,要見性才能夠圓徹,未見性的空都講成斷滅空或邪見空等等,對空義不了解的,誤解空為無,空不是無,無就是斷滅一切。

我們的本來面目,你說空,它不是空,非空非有也,是什麼呢?我們本來面目明故能照,你如說有,無一物,無一物故說空,你說無,明明照照,能照,所照一切,能夠圓徹妙用。所以「空」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明故能照萬有,無一物,故說空。

若說無一切善惡業的因果,同時也不需要修一切福德善行,以及莊嚴佛果,這叫「斷滅空」。「斷滅空」就是指不必修一切的功德了,心同時即是佛了,這就是斷滅,這是不了解本來面目。

「邪見空」就是一切所執的都没有,「聞空解脫之法」就是光說空就是解脫了,空就是一切都没有了,認為都不用修行,也不用有什麼功德,所得的就是究竟了,這就是邪見空。這種邪見不可能成就,所以這種人都往地獄去,無一切,斷一切的邪見,無善惡可解,這就是「邪見空」。

譬如食物為什麼會有美味?就是摻了一些鹽,有一點鹹,這樣就會好吃。有的不懂,認為說:「喔!鹽的滋味就是最好的」,要加就大把將鹽攦下去,這樣就會比較好吃,這種看法就是不穩當,這就是邪見,不了解鹽的鹹度要剛好,甜氣種種才能夠成立,如果太鹹,吃下去,喔!很難過,這就是愚癡,没辦法辨別。所以「邪見」與「斷滅」都是愚癡,不了解。

楞伽經三云:「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不墮「斷滅」「邪見」二空,始可與言般若空義。然而般若空義的深奧,並非簡單所能了解的。

楞伽經是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我們要了解,一切人的所見很多,須彌山代表很高,所有人的見解都像須彌,須彌是我們的思考,所以「山高不是高,人心節節高」,山的高不高,我們的思想比山還要高好幾倍。

所以要了解都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理想最高,認為自己的思想最棒!最高!所以會起增上慢,就是貢高我慢。我們要了解這一切,「空」,不要墮入斷滅和邪見,如果你墮入斷滅和邪見,這都是愚癡的人。

「般若的空義」是真實有見性才能了解的,能夠見到本來面目,才能圓徹真空妙義。「真空妙義」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能夠明照宇宙,能夠明徹,宇宙人生萬徹。

所以「真空義」極深奧,未見性者,不能親證到事實,我用講的,你們聽了也没用,真空妙義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顯達的真實,不是那麼簡單用聽的就能了解。真空妙義的真實是看也看不到,學也學不到,如果你没到究竟見性,不能了解真空妙義。所以若要說到讓你們明白,難又難,空義非言說可指,要去實證,就如同你們没到過月球,不了解月球,我再怎樣說,你們還是不了解。即使是聽到了,但不能了解真實。

譬如我說糖甜,你們實際有吃到甜的滋味,就隨時能了解甜,若没吃過糖,再怎麼說甜,也永遠甜不起來。所以「真空妙義」要去實證圓徹,如果没到究竟實證的地步,没辦法了解。

@本文:一、就方便門中說(屬事方面)------------。 第六五頁 12
    ----------(以下經文中凡談空者皆依此二義)。 第六六頁 08
〔mp3〕1:01:44CD-10A29:21
所謂「空義」有內的空與外的空。一、約方便來說,先對外來講,這屬事體方面,「空」就是虛妄不實的意思,為什麼會「虛妄不實」呢?就是宇宙萬有一切都是成住壞滅,生生滅滅,不能常住,虛妄不實,所以說「空」。依眾緣而生,是一種生滅,幻化不實,所以這個幻相非真實,實際上雖然有一個事體來講,但成住壞空,萬有都是緣起自然的變化,這屬實際安立自然的方面,成立萬有,因緣成立自然的變化,【音CD-10B到究竟還是滅,謂之「空」。

「內的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外的空」就是萬有都是成住壞滅,滅謂之空。為什麼「滅謂之空」?空就是本來面目,萬有都是土生,土顯,一切萬有滅了也是變成土。

譬如用一些土,來燒成杯子,杯子腐壞,也是變土。樹木也是靠土成長壯大的,這是因緣成立,自然的生長,等年歲到,也是死,也會乾,爛,腐壞,也是變土。所以土就是它的本來面目-「空」。即使這顆地球有朝一日也會破裂,地球若破裂,就是畢竟空。什麼叫「畢竟空」?萬有一切都歸真空妙有。

「真實空義」就外在因緣成立的空,有二種解釋:萬有幻化不實「成住壞滅的空」與「畢竟空」,地球破裂,萬物都化無,無呢,歸真空妙有。

「真空妙有」不可見,不可說,你們看不到,用不到。在真空中,「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在我們生存的空間裡,都充滿水也都充滿火,水與火本應是不能相混的,不過在真空中互不礙,空間中若没有火的元素,點不著火,如果在没有空氣的地方能點著火,我隨便你。空間中看起來没有水,但只要將礬與牙硝相混合,就會變水出來。我們生存空間的水如果全都凝聚下來,水約可淹到胸前之高度,所以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空間中萬有齊全,看起來是空無一物,空間中有微菌,微菌中還有微菌中的世界,所以妙。為什麼「妙」?我們吸的微菌本應是毒,不過我們喘一口氣,吸入無量數的微菌,在肺中變化,變成身體內種種的細菌,如白血球等等,成就一切的菌質,我們全身所有的肉都是菌質,如果你用顯微鏡來看,我們的肉就像山河大地,生靈很多,不停蠕動。

「真空妙義」不是我們這樣看就能夠了解的,如果没實際證到究竟圓明覺真,自性没通達,不能妙照。如果你能夠妙照空間中的氣體,就像一波波的水在流,每一種氣體都不會相混,光是這裡的氣體就有好幾百種,讓你論不完。所以要了解真空實義,外在空的意思。

二、約真實來說,屬於理的方面,空是理論上,真空實義是第一義空,是我們本來面目,謂五蘊虛妄相中,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所以五蘊是虛妄的,迷就是受五蘊的迷執,虛妄不實,思想顛倒,妄想執著,這就是迷的方面。

如果你證真,了解第一義空,當體即是真空實相,五蘊當體也是我們的真空實相,迷也是我們的思想,悟也是我們的思想,五蘊就是我們的思想造化而成立的。

所以無非要了解一切假,以假成立我們的真實,所以離一切相叫做空。空是我們本來的真如理性,就是我們的明照,我們本來面目是明明照照,當體即是真如。每個人都本自具足真如實相,迷!變成落謝影,為什麼?你想飛機,就是照那架飛機,我們所想的就是照,照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真實我們想的那架飛機,跟我們以前看過的飛機一模一樣,我們的心所想的就是像明鏡所照的,真如就是真實跟外面那個事體一模一樣,謂之真如。

真如的理性是我們的真空實相,就是真如實相,迷就是妄相,悟一切即是實相。所以「離迷即真,入迷即妄」,我們如果離迷執,當下即是真,真實,一切妄想執著的相,都迷我們的心情,幻化不實,妄想,執著,所造的一切都是矛盾,所以迷情執著,就是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如果你能夠反過來,對五蘊圓徹,端正思想,每一項都是我們的真空實相,所以真空妙義是一切實相所顯現的。

迷是對幻來講,因為幻相是假設,外在一切萬有都是幻化不實,你不了解而誤以為真,所以精神物質對外執持,不了解那都是假相,幻化不實,緣生緣滅的,所以是幻有的。

因為有六塵緣影假設的一切矛盾,來自己不利自己,對外幻起,內在執著,愛念若起,貪瞋癡就成立,對外執持,分別你的我的,能要怎樣,所要怎樣,所造的一切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其實一切都是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所以五蘊就是要破除我們對外幻化不實的迷執,來成立實相,實相無相故說空。

實相無相,本來就是空寂,實相是本體上對外没執著,能夠圓徹真實義,圓徹真實無著,實相即是無相說空,只是圓徹事實而已,無著一切相,所以才說空,實相本空就是這個意思。

雖說空,自性不空,自性明明照照,雖說對外没執持,自性還是明明照照,對於所照的不執著,才謂之無相無不相。本來面目有照但無著,所以無相無不相。若說無,卻有照,若說有,卻不執著,所以無相無不相,這叫實相。

所以要了解萬有都是緣生無實,因緣成立自然的變化而已,不是永住。虛妄不實的東西是成住壞空,所以萬有都是無實體,當體即真,謂之第一義空。能夠了解萬有是成住壞滅的,緣生緣滅,了解因緣成立,自然的變化,就是第一義,即是真空實相,所以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是指我們的本來面目,實相中無著,唯真如佛性,我們的本體當下即是真如佛性,即是明照,了解,無著外塵,當下即真,當下即是真如妙體。真如是我們本具的,就是我們的明故能照,明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佛性。

所以這就是涅槃妙心,為什麼稱為「涅槃妙心」呢?因為本來面目無開始亦無終止,妙心,是迷故說名為心,悟則是本來的明照。

佛性要如何才能真實深入呢?本來面目,什麼叫「明」?如何會「明」?「明」從哪裡來?我們的明本來就無開始亦無終止,也不是因緣來生的,也不是自然的變化,那本來面目到底是怎樣呢?我們的本來面目如果没迷,不能成真。

我們要了解「果徹因源」,我們現在有這個我,有我們本來面目,有這個我,是從哪裡來的?果徹因源,現在就要了解,我們的本來面目明故,未緣起以前,只是明而已。

本來面目有三義-「空、淨、明」,未開始照到以前就是空、淨、明,三即一,即是我們的本來「明」,明無照一物謂之「空」,無照只是明,淨淨,所以「淨」,這樣空、淨、明。

那為什麼會迷失?就是「三細起六粗」,空、淨、明是三,很微細,明明而已,不了解什麼。所以明就能照,照到山河大地,空成有,有照就有真如,有明照山河大地,空成有,有呢,淨就轉動,一動,即精明合一來投胎,分成六和合。

什麼叫做「六和合」?有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六和合,有身體就有意識,就有眼耳鼻舌身成就,叫做六和合。

來出生時,就有六相:首先是「智相」,就是指我們出生後,就能看,能聽,能吃,能呼吸,只有相尚未有作用,不會作用,傻傻的,無知。再來是「相相續」,一天天在接觸外塵,大約到八九個月時,就會「愛取」,接觸外塵就會愛取,八九個月的嬰兒,到處抓到處拿,只是要拿而已,没分好壞,叫做愛取。這樣一直相續,到兩、三歲就有「計名字相」,差別你的或我的,兩三歲時喜歡的東西會互相搶,搶贏的就會歡喜,搶輸的只是哭而已,不會起恨心。

這種計名字的相續,隨著年紀的增長,到七八歲時就會分別了,要達到我的目的,搶贏了就好,搶輸的會不甘願。再來,年歲愈大,就會執取,一定得要是我的,我非拿到手絕不肯放過,叫做「執取相」。既然有執取,就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就是「業繫相續」;而有了業繫,難免再來生、老死,這個後面十二因緣還會再講到。

所以由三細起六粗,因六相的妄執,造一切業繫,由生再死,死了又生,不斷造業,越造越多,造到現在,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喔!難免很重,罪業也難講,所以在迷不知迷。

如今我們就是要返復,將迷返悟,求證實相,能成就「涅槃妙心」,這就是親證佛果的真實意義,無迷也不能成佛,迷再來悟,才成立般若妙慧,能夠圓徹。

觀佛三昧經云:「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涅槃經十七云:「佛性名第一義空」,三藏法數四十六云:「涅槃之法空無有相,是為第一義空」,這就是我們的佛性,真如,實相,涅槃,皆為真空實義,都是空的異名。

「真空實義」是究竟到圓徹,這是有見性才有辦法,如果你見到本來面目,實相自然現前,空義圓徹,真空妙義就是我們明照宇宙,所照一切安立,理體能夠圓融,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宇宙人生萬徹,所以這就是我們本來的第一義空,就是實相。

「第一義空」的道理,無非就是我們本來的實相現前,能夠圓徹一切,見到本來面目,能夠妙用一切,宇宙人生一切能夠妙用。所以要了解處處都是我們的般若,若有消極破壞的作用,這都不是般若,第一義空就是般若妙智,能夠積極建設,宇宙人生一切萬徹,這才謂之真實的實相般若,才是完成第一義空,就是本來面目能夠圓徹。

@本文:按前一屬漸門,後一屬頓門,-------------。 第六六頁 09
    -----------可為全經之要髓,學者幸勿忽略!。 第六六頁 13
〔mp3〕 1:33:08 CD-10B26:27
按前所講的有漸門,漸就是從聲聞、緣覺,漸次去修持。還有一種頓門,頓是般若正義能夠圓徹深入,一入即是,這謂之第一義空。

雖然對一切智能夠圓徹,都還是小乘的教法,所說的都是教化你當體虛妄不實,能夠圓徹,對一切妄亂的思想和一切不實的執著,用五蘊來教化我們。

對大乘的人,當用真空實相來講,當體即是真空實相,能夠真實隨機應變,對人生一切圓徹,理論能夠圓徹,要教化眾生,能夠明照他的心,對機說法,這才是真空實相。

藥不分粗與細,對症最要緊,如果没對症下藥,即使仙丹妙藥也無效,如果對症,青草藥幾味就很好用了,所以要對症下藥。所以法無深淺,佛法不離世間法,所安立的就是要能夠對機,如果没對機是没辦法。所以這是真實對一切的眾生能夠圓徹來教化,都是要有對機,對機就是針對他的心機,能夠明照他的心,對他的根機去闡發,才能夠分別,去教導他。

同時我們要了解「照見五蘊皆空」這一句,就是實相般若,以妙觀察的法門,能夠合以上「行深般若」二句,可說全經都是由我們的觀行所得來的,能夠實際圓徹,這叫行深般若,如果没這樣,不能真實了徹,來教化人。

所以我們要學佛的人,不要疏忽,要從五蘊先去圓徹,再來三觀妙用,才能成立一切真實般若,所以我們對真義要了徹。
(第08卷完)
---第09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