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09
《卷09
83/12/10
星期六》--------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照見五蘊皆空
@本文: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能觀之智-----------。 第六六頁 14行
--------------,非同凡夫隨塵流轉之妄見。 第六七頁 03行
[mp3]
00:17【CD-11A】00:00
【音CD-11A】照見五蘊皆空,「照」是以三觀妙用來觀察,審察真實。所以有「能觀之智,所觀之境」,能夠圓徹,有事實的理論。「照見」二字是觀照,照就是審察,所以「觀照」二字就是能觀之智,就是三觀妙用,以空假中去分析妙用的。
「五蘊」實際上是外和內的一切境界,一切眾生都被五蘊身心所迷住,我們的身心迷,而不能了解。所以在五蘊當中,造一切的矛盾,生死問題都是由五蘊而起。
本經就是菩薩他明照皆空,他能「照見五蘊皆空」,所以用這句令一切行者能夠警覺,能仔細觀心來審察真實,了解「五蘊」就是我們的身心,我們要從心地法門而入。
這個問題就是有身與心兩種-「外是以心作則」,「內是以身作則」。為什麼呢?外是我們的明照,我們的審察,內在去對外審察,這個目標就是這個身,為了這個我執,為了這個我,萬事只要是我想要的,就一定要達取到我的目的。
為了內這個身體,非達到我的目的不可,而去盲從,迷於緣生虛妄不實的境,而造一切的矛盾。在生死之中,都是由五蘊的因緣成立,造一切迷執,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所以不能了解自己,創造自己。
「照見皆空」的意思就是要警覺我們的身心,要了解五蘊是迷執,所以要脫離迷執-妄亂的思想和一切的煩惱,所以才需要用五蘊來開導我們。
「照見五蘊皆空」這裡是理性,修行人要先從理入。五蘊有三圓解,現在這裡是從理解;後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自利解,再過來「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利他解。所以五蘊有三圓解,你們要專心聽,現在這裡是理解。
現在來分析「觀照」二字,「觀」是能觀之智,能夠觀察,審察真實,「見」是徹見事實,有能觀之智,了徹真實。正當觀之時,就是妙照,能夠妙照,了了證理,能夠了徹謂之見,妙照能夠圓徹五蘊的真理,能圓徹才是徹見。
「照」是三智之用,「照」是空、假、中來成立的。「空」是內在能夠審察真實,叫做能觀之智,外是「假」,能夠審察外一切都是成住壞滅,六根對六塵的緣影都是假,外一切都是緣起的,不能永遠常住,是成、住、壞、滅,所以謂之「假」。「三觀妙用」就是從事體來審察真實,內能夠圓徹理論,依觀而起慧,以慧而生智,以智來妙用,對外能夠圓徹,事理圓通,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這謂之「五眼之用」。
「照」是般若的妙智,有般若妙智才能夠妙照宇宙一切,實際能夠圓徹一切。所以一切凡夫都是妄亂的思想,造一切矛盾,盲從一切外境,來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所以在生死中,都是我們迷茫執著,才會去造這些矛盾。
「照見」就是徹見,圓明真見,能夠圓照一切,這叫圓明真照,這不是凡夫所能夠深入了解的,這是聖者用五蘊來流傳,來教化眾生,他已經徹見徹照,圓徹理論,要來審察事實,來教化眾生,這是理之用。
@本文: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 第六七頁 04行
---------,執持一切染淨種子,和合積聚以為識。 第六七頁 11行
[mp3]
09:47【CD-11A】08:10
什麼叫「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
「色蘊」有內、外,外塵謂之「外色」,內有身體謂之「內色」。色蘊就是有內與外的分別,「外」就是六塵緣影-色聲香味觸法,謂之色,「內」有這個身體,有這個我。
有這個身體就有眼耳鼻舌身,對外塵來接受,六根對六塵,有六根來「接受」,要有六識的分別才有想,「想蘊」就是對外塵的緣影執著,去思想,造一切矛盾。
想蘊就是起念,第六意識念頭起,愛念如起,就送到第七識-「行蘊」,行就是身心合一,對外執持。萬有一切,有你的或我的之差別,為了達到我的目的,就「能」要怎樣,「所」要怎樣,才能夠達到我的目的,就是行使一切的念頭,要怎樣來造作一切,才能夠達到我的目的。
所以因思想顛倒執著,身心合一對外執持,所以才會去造作一切,含藏一切的意念,就是第八識的「識蘊」;去決斷,好!去做!身體才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些十惡不赦都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執著去行使的,會去行使這些都是第八識的決斷,現量能夠做的就馬上差使身體去做,不能做的就含藏,第八識叫含藏識,五蘊的基本就是這樣。
我現在是先說個基本,如果你了解,就知道「蘊」是積聚,積聚是我們的思想妄想執著,積聚業識,造一切的矛盾。所以究竟「眾緣和合」是什麼?並不了解!其實即是積聚一切的迷執,造業的。所以凡夫就是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蘊」就是我們的心念積聚迷惑,行使造業。所以眾生積聚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就是我們的見思對外所造的矛盾,塵沙無明都是我們無始以來所積聚的矛盾,都是我們的迷執,所以到現在還是執著在這些,因這些塵沙、無明,而造一切的煩惱。所以無始以來都在生生死死,永遠生死不息,就是因五蘊的迷執,而造一切的矛盾來生三惑-見思、塵沙、無明,而來生死的。
「五蘊」舊譯為「五陰」,五陰比較難講,所以現在翻成五蘊。陰是遮蔽的意思,陰影的遮蔽,像黑雲遮住就看不見陽光,就没有太陽可照。所以陰就是遮蔽,遮就是遮我們的身心,不能安然,不能脫開五法-色受想行識,脫不開,被這些遮住,造一切的矛盾。所以不了解我們的本來,我們的本來就是明照圓徹,「迷」就是遮蔽,「悟」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心是端正的。
所以五蘊就是在教化我們的真心,使之能夠端正,把一切的迷執脫開,把一切的苦惱解開。所以五蘊就是要解開我們一切的矛盾,一切迷執和妄亂的思想,都是因為我們身心不能安然所積聚的,因而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造一切的迷執。
「五蘊」的每一蘊之中,都有它獨具的意義!為什麼呢?積聚就是以「色蘊」對外-六塵的緣影,去領納,有眼耳鼻舌身對六塵的緣影,這叫五根對五塵浮塵,有浮塵,五識接納才去分別,有分別謂之「受」,有受,第六意識才會起「想」,有想就是愛念起,第六意識的念頭起,自然送過去「第七識」,能怎樣所要怎樣,造一切的迷執。所以思想顛倒妄想執著,都是由此而起,第七識的念頭起,積聚業緣,「第八識」才用這個身體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些都是我們的迷執,被五塵迷住,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矛盾。
眼是「受」色,眼睛看山河大地一切的物質,這是眼睛所看的,耳朵就是「受」聲音,能夠聽聲音的好壞,鼻能夠嗅香臭,所以香臭也會發起惡念與愛念。
「想」是我們惹這個意識來與六塵和合,因為外塵的因緣成立,所以一切都攝在我們的思想,造一切的矛盾。所以意識就是著在外色,外色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緣影來垢染,著聲就想聲,若著聲音的好聽與不好聽就起執著,若好聽,就想再聽多點,若不好聽,就討厭,就怨恨種種,所以此聲音是我們的心想聲。
五塵的緣影都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去受,耳朵聽聲音,鼻子嗅香臭,舌嚐味道,身體對外塵的接觸,包括淫欲一切,都是我們的接觸,接觸過程中,就起「行」蘊,即意識的思惟,造一切矛盾,這都是因為我們自己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我們現在要學的五蘊,是自己要了解自己,創造自己,以心來對治我們的心,五蘊就是真實的心地法門,要端正我們的思想,如果没從這裡入手,一切都是在造惡業。所以這是虛妄不實,而造一切對外塵的和合、積聚,來行使一切殺、盜、淫等,這些矛盾。
過去與現量如不能做的,都含藏在「第八識」,所以第八識是我們的大倉庫,無始以來善惡業的種子,都含藏在第八識。
所以要了解,一切法都是本體起執著,有這個我,因為有這個我,身心對外執持一切,所以我們的精神物質上,一切都是為了我的需要,種了這些壞的種子,來和合積聚,造業。這是五蘊首先要開導的目標,能夠含藏都是第八識。
@本文:扼要的說:「色」以集合而有-------------。 第六七頁 12行
-----------地水火風四原素所構成之色身而言。 第六八頁 05行
[mp3]
24:27【CD-11A】21:11
現在再從「色蘊」來講,色有外色、內色,外-色聲香味觸的集合,來讓我們接受,如果没有外塵來讓我們接受,就没有一切的矛盾。因為對外接觸的,都是我們所受的一切的成果,都是我們矛盾自己的。所以一切緣起都是我們的行使,我們的身心計度,對外執著,造一切的迷執,才會起衝突,造一切的矛盾,自己來害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詳細再來講,「色蘊」是積聚,積聚謂之質礙,對外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包括山河大地,宇宙一切,都是外塵的緣影,凡所有的形質都有障礙,所以一切都是我們不明白,不能了解,才會去積聚這一切的迷執,造一切的矛盾,這叫做色。
「色」就是外塵和我們的身,外是色聲香味觸法,包括山河大地,一切空間,都是外色。這個身就是內色,所有萬物都是我們的身去造集的。因為人有這四大,就是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身體謂之內色,虛空一切都屬於外色的積聚,外色是我們內在所攝的,所以謂之色法。
概括來說色蘊有三種:
第一、「可見可對色」,就是山河大地一切物質,圓的、扁的、黃的、紅的、青的、白的、綠的這些色彩,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可見可對色,
第二、聲、香、味這三種是「不可見可對色」,耳朵能聽見聲音,但聲音看不見,不過我們的見解能夠了達,你佔我的便宜,你對我好或對我不好,種種因緣成立。鼻子能嗅香臭,但看不到,不過嗅了就知道是香或臭,所以是不可見可對色,知道香臭就是可對色。氣味是嘴巴在嚐的,那個味道看不到,我們嚐的味道,好吃或難吃,是舌頭的感覺,這也是不可見可對色。
所以一切的動作都是我們的眾緣和合,產生一切的迷執,外塵的緣影都是我們的心對外的形質所造的一切。所以眼是「可見可對色」,能看到的外面一切。「不可見可對色」是聲音、香臭與氣味,這都是我們的分析作用。所以眼能見的,耳能聽的、鼻子嗅的和舌所接觸的,這都是屬於「可見可對色」和「不可見不可對色」。
第三、「不可見不可對色」又名無表色,為什麼「無表色」呢?這無法分類來講,因為我們的心對外接觸,心所法去對外塵接觸,執著,這不能表對。「不可見不可對色」就是依外在因緣,聲音也是我們的心去接觸,去分別的,味與外塵一切所有看得到的,這都是我們內在的「心所法」,因為如果没有心所法,不能對外去表達,不能去造一切愛念。
因為有「心所法」對外緣影,去緣境執著,不能忘,所以依外塵一切的色法(即是指第六意識所對的法塵-第六法塵)而去執著,第六意識對外塵執著,這看不到,也不能對色。因為我們的造作,對外執持,有聲音、有香臭,種種因緣和合,這就是以接觸而成立。所以心對外緣起,心所法發起,喔!這是什麼?這又怎樣?譬如說,我們看到一樣東西很漂亮,喔!我們就想要,那就是心所法對外塵執著,非我的不可,這就是我們的心所法。
所以我們現在單取心所法,這是我們的第一步。能要怎樣,所要怎樣的,就是我們的心所法所攝入一切外塵,此識心造一切矛盾,而去造業的,都是因我們的心所法。第六意識的心所法發起染著外塵,才來起思想,第七識才來造一切的行使。所以一切都是由身心和合,對外塵執持,造一切矛盾的,這就是眾生迷執的原因。
@本文:二、「受蘊」,受是領納義,-------------。 第六八頁 06行
-------------屬第六識攝,因六識想力強故。 第六八頁 12行
[mp3]
36:16【音CD-11B】「受蘊」是接受,領納外塵的意思,對外塵境來承受,像對事物是以心而起作用,所以對物質精神都是由我們心的作用,這謂之五根對外五塵,我們有眼睛、耳、鼻、嘴、身體這五種去接受五塵,眼睛看山河大地萬有,領納一切,這就是眼界所受的。
「受」有順和逆兩種,順境容易引起我們的貪心,順著境而對外塵執著,貪受。譬如說,看到漂亮的事物就起貪念,「喔!這要是我的多好!」,引起我們的貪心,來受一切的矛盾,這叫做苦受。為什麼對外起貪心就是苦受呢?想要而得不到,非要得到手不可,很苦惱,這謂之「苦受」。
所以受到逆境會引起我們的瞋心,譬如說,有人罵我們一聲,喔!我們就生起瞋恨心,這種受就是「瞋恨的受」,所以有貪心和瞋恨。
也有一種不苦不樂的境,叫做「中庸受」。雖然無苦無樂,不過人如果太閒,會起痴心,痴心就是愛欲,一切的念頭就起,這都是我們的受。
「接受」就是我們有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對五塵,有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去接觸到外面就有受,這五受較強,能夠分別好壞。
再來五識通第六意識,具足六受,第六意識就是我們的想,有想才會起矛盾。所以四蘊分配成八識,受蘊有五識,再來第六意識是我們的想,再來第七識是行,再來第八識就是含藏識。八識的門中,四蘊分配八識,有五受來接觸一切,這些法要才能夠圓通解開,才能講得清楚。小乘法只講到第六識而已,我們大乘法講到八識,所攝一切的妄想執著,裡面一切分開說明,才能夠圓徹解開。
所以眼耳鼻舌身這五識是領納,領納外塵順境之時就是樂受,領納一切外塵,如果意識不喜歡就是苦受。所以意識如果領納得好的就是喜受,領納得壞的就是苦受。所以五識領納順境和逆境,都是我們的五識在分別。
耳朵所聽的,只是浮塵而已,須要耳朵的精神去接納,才有真實的受。譬如說,我們在走路,眼睛都有看到路,如果我們跟一個很熟悉的人擦身而過,我們没注意,眼識没去分別,這樣雖有看到,但就是不認識他。為什麼擦身而過,我們會不認識他呢?就是因為没去分別,眼識没去分別就不認識他,如果他再叫我們一聲,喔!是你啊!那就是我們有去領納,五識如果没領納就没有這一切,有領納就有苦受與樂受,這些意識的分別。
所以一切憂思苦惱都是我們受外塵的迷執,五識去分別,攝取五塵的緣影,我們的心來起分別,造一切迷執,受這一切塵影,造一切矛盾。所以都受第六意識的念頭而作用,因為第六意識的想力較強,隨時接納到,苦樂二受隨即分別。
@本文:三、「想蘊」,想是想像義,-------------。 第六八頁 13行
----------------,(七識思力極勝故)。 第六八頁 16行
[mp3]
45:51【CD-11B】07:54
第三、「想蘊」,想就是我們的思想,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對境時起分別,我們的心的作用,對外接受境界來分別造作,這就是我們的想蘊,第六意識的分別,這些分別較強,五識接納的分別較弱,第六意識的分別較強,而最大就是我們的意念起來,一有愛念這個念頭起,一切就是第七識。
第四、「行蘊」,行就是造作,遷流不息,行蘊是雙頭蛇,過去善惡業的種子,從第八識再取出來,也是在作用,又如現在的愛念起,身心合一,對外塵執著,所以善惡都是我們心的作用,如果没有第七識的作用,就不會去造惡業。
所以第七識就是我們的身與心合一,對五塵緣影執持,分別你的或我的,要達到我的目的,所以行使一切的造業,要來能怎樣,所要怎樣,才能夠達到我的目的。所以一切都是第七識的主意,造一切的矛盾。所以最極端就是這個第七識,「能要怎樣,所要怎樣」這個目標,這就是我們第七意識所作的緣影。
@本文:五、「識蘊」,識是了別義,-------------。 第六九頁 01行
-----------------,大乘宗中則明八識。 第六九頁 03行
[mp3]
45:51【CD-11B】10:20
五蘊分成五種,色、受、想、行、識,對外塵謂之色,這叫做外色,如果没有外色不能去接受,雖然能去接受,如果没有我們的想就不會作用,所以有我們的思想才來行使,送過去第七識就是第四蘊,第四蘊就是行一切的造業,行使「能要怎樣,所要怎樣」,最第一可怕的第七識。
因為受、想、行、識的受有五識,想是第六意識,行謂之第七識,「識蘊」謂之第八識。這個含義要了解,八識就是心王,譬如說我們所對的塵境,過去一切的心念都含藏在第八識的本體,第七識能將八識田中過去的種子再拿出來用,所以一想到,就又出來了。一切的種子都含藏在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可說是執著,執持全身的「能要怎樣,所要怎樣」,去分別要做與否,這就是第八識的決定。
所以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對外塵接觸,來受,第六意識來想,想會引出貪、愛,第七識的分別會去愛取,造一切迷執思想,能要怎樣,所要怎樣,第八意識是決斷,這也可說現量的決斷和含藏,我們無始以來善惡業的種子,都含藏在第八識,這座大倉庫,可說是徧滿宇宙。
所以五蘊的見分,就是我們內在去分別外塵一切諸法,第七識的種子有「能要怎樣,所要怎樣」的功能。在小乘法都没講到第七識,只到六識而已,因為大乘法有講到八識的分別,才能夠達到理想,能夠圓滿,理論圓徹,所以才分成八識來講,本來是一識,但如果没這樣分開,不能圓通理論。
@本文:總之「色」是物質的一切現象。------------。 第六九頁 04行
---------------,認識(識)的道理相同。 第六九頁 10行
[mp3]
49:04【CD-11B】14:49
「色蘊」是物質,是外塵一切的現象,如果没有外塵的色聲香味觸,六根不能去接受,有六塵的緣影才有六根,有六識才會去「接受」一切。所以這都是我們的精神思想所作的,如果没有受,就没有精神思想,有接觸一切緣境,起用,才分苦樂二受,分別,造作,就是「想」,想就是對塵境的分別,有一切的迷執,起分別就是我們的知覺,我們的思想就是我們的知覺,進而去「行使」,造作,因為我們思慮的作用就是第七識-思考,能要怎樣所要怎樣。
「識」就是第八識,就是統御前四蘊的心力,能含藏八識的境界,有了別這一切的功能,才能夠隨用。隨六識的了別,去了別一切的事體都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又名分別事識,就是對外塵-六境來分別。第六意識就是兼對法塵的執著,就是心所法對外塵去執持而起愛念,第七識才會了別,對過去五塵的緣影,起一切的妄想執著,就是因為對外攝取來,第六意識送到第七識,一切都是我們的妄想。因為五塵就是對我們第六意識心王來落射,落謝影就是第六意識執著在外,不了解本來面目是明照,因為迷,執著外塵,有照,但是執持於外面,不了解是我們的明照當下就是真如,我們的思想都是真如,想飛機就有一架飛機,和所看過的一模一樣叫做真如。迷時,我們想飛機,就是什麼時候在哪裡看到的那架飛機,這樣叫做落謝影,不了解我們的明照,變成落謝影。所以八識心王了別真實自體,才能要怎麼樣,了別自識,所規範的一切外境,無論過去或現在,要起用或放著,有這個作用。第八識(含藏識)也可以現在起用,譬如我們以前跟什麼人吵架,現在遇到,喔!對!又出來了,喔!我被你佔了多少便宜,所以要將你怎樣,當下就要報復。所以第八識的起用,是執持六塵緣影,過去與現在都攝持住。
如果没有我們的精神去了徹,就没有五蘊,所以五蘊就是有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的分別。
「色蘊」之內色謂之生理狀態,為什麼?我們的胃腸在運轉,食物的流轉種種,我們內在的五臟六腑都有在動作,這都是我們的神經系統與我們的生理狀態,生理不是我們的精神而是我們的六根,根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的作用,六塵的緣影也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去浮塵的。生理是父精母血來結合,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來成立這個身體,這謂之身,這叫做內色。除內色外,還有受、想、行、識這四蘊,這是我們的心理狀態,接觸外塵所起的幻境,都是我們的妄心,造一切的迷執,所以謂之色蘊。
「色蘊」就是我們的生理之現實生態,生理就是我們的根-我們的神經,有眼神經、耳神經、鼻神經、舌神經、身神經,有這些生理作用叫做浮塵。五根能夠對外浮塵才有五識去接受,五根浮塵,五識來接納,由受連帶到想,受、想、行、識這都是我們的心理狀態,所作用的一切都是感情問題,愛取有,愛念一起就執取,有執取的觀念-想蘊與第七識的意念,意志投合,行使一切的矛盾,造一切迷執。所以一切都是我們凡夫不認識自己,才被這些心理狀態所迷執,造一切的矛盾。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勤快的來聽,來了解,有理論才能夠圓徹,解開我們的迷執。
@本文:依五蘊相生之次第當云:識、受、-----------。 第六九頁 11行
--------------,有這種意思故色蘊列在先。 第六九頁 14行
[mp3]
1:05:18【CD-11B】24:11
現在來講五蘊的思想生起之次第,「識」就是我們的本來,我們本來的思想,去接受外塵,有受,如果没有識心就不會去受,没有受就不會起想,没有想就没有執行,對外塵-色蘊的染著,造一切的行使,這就是五蘊的真實。
為什麼會有「識」?這個心,就是無始劫以來,一切都是領受、造作,造一切的矛盾,所以有了思想,才能夠去造一切的矛盾,如果没有我們的識心就没有思想,有思想才會起矛盾,才有這些造作,去行使,所造的業,都是我們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為什麼呢?為了外表-外色,都是沉迷在美色、愛欲、錢財-這些物慾,所以思想才會顛倒執著,都是為了外塵的緣影,執持,行使,造業,都是因為我們的愛念所引起的。
色塵其實無好壞,「境無好壞因心有,心無是非緣境生」,都是我們的心地緣境,造業,其實外境無好也無壞,你不了解一切都是我們的心思,造一切的迷執,所以如果没有色蘊,我們也不容易來生起一切的矛盾,執著。
尤其是「我執」太大,這個身體稱為「我」,如果没有「我」就没有這些迷執,没有這個「我」就不會去造業,我們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些惡念,都是為了這個身體,如果没有這個身體,怎會去造殺盜淫?如果没有身體也不會講話,一切的貪欲都是為了這個「我」,所以有了「我」的領受,才在想之中起分別,才有造作的行,如果没有造作的行,就不會造業。
所以都是為了「色身」去貪外塵,執取外塵,色蘊就是有外色(六塵的緣影)和內色(這個身體為我),會生起執著都是這個「我」,有「我」的執著,才有根本的思想,造業,如果没有我執就没有業可造了。
所以眾生都是迷於「外塵的緣影」,不了解外塵都是成住壞滅,一切都是在戲弄我們,迷執我們的。如果你能夠了解一切外塵緣影都是假,就不會去執著,没有執著就没有造業的功能。所以都是這個緣起,心理狀態的變化,自然的變化,造一切的迷執自己,侮弄自己。所以會迷執,都是為了色蘊而來造的。
@本文:以上五蘊的內容總算略略講完了,-----------。 第六九頁 15行
--------------,色屬物質的,心屬精神的。 第七○頁 02行
[mp3]
1:11:57【CD-11B】29:52
「五蘊為什麼皆空」?我們就要了解「空」是空什麼?「空義」實際能了解的人很少,「空」都講成偏空、斷滅空、邪見空。
「空」不是無,這句「空」的意思,內就是我們的自性,外是物質。【音CD-12A】為什麼有內空與外空?內的空是我們的精神思想,是我們的明照,有照無物,說空,外是五塵的緣影,成住壞滅,是因為身心對外緣起,所以才造一切矛盾,這都是生滅法。
為什麼稱為「皆空」?因為所受的外塵緣影,四大假合,這都没有實性,無實,是我們內在的思想-受想行識,由妄念起,分別起用的,外塵緣影畢竟都是假,無一物可成,因為都是成住壞空,空不是無,萬有都是土生,萬有滅,畢竟也是歸土。所以基本上萬有無真實,都是由土來緣起,萬有都是土來變成的,樹木和一切的木石,種種的物質,都是土來化合利用的。因為對外的塵影都是假,才說空,所以空就是要了解它的真實。
維摩詰經有云:「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為什麼?一切法怎麼無所有?都是成住壞滅的,是因緣與自然的變化,忽爾生,忽爾滅,不能永遠存在,這樣叫做無所有。「真空妙義」有畢竟空,畢竟空是什麼?地球如果破裂,都歸真空妙有,這是畢竟空,所以才可說無所有。這個真義要了解,「空」的真義我們不能解錯,空義解錯,是很可憐的。
詳細再來講,總之三界萬有不外都是「色」與「心」兩種,色是外塵,心是我們的思想,這兩種作業。所以我說:「外塵無好與壞,因緣成立,是心的變態」。「色心」二字就是看我們對外塵有執著或没執著,色是物質,心是屬於精神狀態,所以精神物質種種都是我們起念去分別,如果没有心的分別,就没有這些。
@本文:先就物質方面言:凡宇宙間--------------。 第七○頁 03行
---------------,四大假合莫不當體即空。 第七○頁 10行
[mp3]
1:18:13【CD-12A】04:15
我們要了解「真空妙義」,先就物質來講,凡宇宙所有一切的萬有,形形色色,没有一個實體,都屬物質的現象,都是緣生緣滅。「外」之山河大地,一切都會生滅,連地球都會破裂,所以無所有。「內」是我們的身體-肉體之身,這是緣影,我們要了解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是不真實的物體。世間人都是迷故,妄生執著,喔!生下來就執著一切,不認識,不了解「自己」的實義。
人之軀體是地水火風來成立的,而山河大地也是地水火風四大來成立來組織的,這都不是究竟,本來無自體,為什麼「本來無自體」呢?本來這個空間都無自體,宇宙一切是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緣起,一點霧轉起來,這能了解的人很少,如果没見性,不能看到真實。
地球是怎樣成立?怎樣來成住的?因為一點霧起,一直轉,一直轉,漸轉漸大,漸轉漸大,幾百萬年才轉成一粒地球渾沌狀,渾渾沌沌的,還要再轉,一直轉到地水火風分開,氣屬「天」,水與地屬「下」,「上、下」就是地水火風來成立。
我們的身體有血與口水,裡面的津液都屬「水」,身體會溫暖是有熱氣,這屬「火」,因腎邊有磷質,能夠讓身體的氣血循環來成立溫暖,我們的呼吸屬「風」,我們的骨和肉死後四大分開,肉屬「地」。
所以四大的和合,有這個身體就要有精神來成立,如果人死了就是精神分散,人如果死了精神先出來在外面,神經才從毛細孔漸次脫離,最久要脫廿四小時,最快當下就能分開。
如果我們有修行,不怕神經會脫離不開。會脫離不開有的就是因為大家族,子孫多,孝順,有的是因為家庭的種種因素,掛念,所以死後脫不開,捨不得離開,雖然精神已出來,但神經脫不開,所以很慢,最慢需要廿四小時。
我們要了解,今天所說的妄身-這個身體是妄執的,没有一樣是我們的,這都是地水火風成立的,由父母精血來成立這個身體,其實都是我們的精神造作,如果没有精神造作,這個身體就不會動。後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會再講清楚,所以這是虛妄不實,了解空義就是依虛妄不實,來明色蘊。
再進一步來講,就是死後四大分離後,哪裡有所有呢?無所有!所以就是說空,本經最第一重大就是要了解四大假合,了解這是緣起的,萬有都是我們緣起,這個身體是假的,這是四大假合的,不是我們的,所以當體即是空,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有我們本來面目,這個身體才能夠活動,身體如果没有本來面目就不會活動了。這就是我們了解這個假,為什麼稱為「空」?這個意義就是我們最需要知道的,以什麼來成立的?就是四大假合,是我們的精神思想在作用,這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這後面會再講清楚。
@本文:次就精神方面言:凡舉心動念-------------。 第七○頁 11行
-----------------,以明受想行識四蘊。 第七○頁 15行
[mp3]
1:27:15 CD-12A】11:38
我們再來安立,過去我們的精神狀態,一切都是凡心,由對外的六塵緣影去動念,所以我說:外的六塵緣影,境無好壞,是我們的起心動念,由我們心的分別,如果没有心的分別,六塵緣影就不會起用了。所以「境無好壞因心有,心無是非緣境生」,我們精神狀態的作用,都是對外境,我什麼時候怎樣了,什麼時候又怎樣了,所以緣外塵來使心地不能安然,煩惱啦,種種的妄想執著,造一切的矛盾,矛盾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不了解自己。
所以佛經有云:六識是妄心,此心之生起,亦須藉眾緣,積聚因緣,六根與六塵和合,是虛妄不實,而且剎那生滅,轉變無常,當根塵不偶,一念不生,誰去領受?所以要了解佛經所講的都是我們的心,這部心經就是心地法門,由我們心的生起,造作一切的矛盾。
所以有六根與六塵的和合,才有虛妄的思想,而虛妄的思想是剎那生滅,剎那剎那,我們的思想剎那剎那的變動,無常。「根塵不偶,一念不生」,如果眼耳鼻舌身意没有對外塵來接觸,就没有念頭可生,没有事體,內就没有念頭,有外之事體,有色聲香味觸法來引誘,我們來接受,才有一切的妄想執著。
所以我們的妄想是對外的一切去接受,「受蘊」就是對外塵的執著,有好壞,才會起想,「想蘊」就是對外塵的接觸,我們來受,有理想與不理想,這個緣起是我們的一念之差,所以有種種貪念、愛慾,妄想的執著,行使一切,要來將它怎樣,所要怎麼樣,所以都是我們的心想。「行蘊」-造作,行就是我們的身與心,分別你的我的,要達取到我的目的,如果没有這些就没有「識蘊」-第八識的含藏,就是對過去與未來去領受,如果没有這些去領受,就没有行使。
所以這都是我們一念之差,如果了解受、想等的妄心,皆是因緣成立的,所有一切都是皆空,都是對色蘊來緣起的,如果你了解對外塵影都是空,就無所對,四蘊就無礙了,都是迷失了,因為有色蘊才有受、想、行、識,這一切都是我們的緣塵造集,我們的心去分別,分別就是我們的妄想心,這些一一都是我們的空想,所以這就是皆空。
所以「五蘊皆空」就是要了解這個思想,都是虛妄不實,無真實義,才稱為空。這個「空義」要明白,是因為有受、想、行、識這四蘊來成立,起妄念來造作,才有這些業識。
如果你了解「空義」,萬有都是我們的明照,明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想就是照,想就是照,當下即是真如,如果你能這樣去明白,就是一切都是空。這個「空義」你若要真實去了解,其含義極廣,不光只是這樣而已,以後還會講很多,如果對「空義」不是真了解的人,無法講解出來。
@本文:統起來說世間一切諸法,---------------。 第七○頁 16行
-------------眾生識心分別諸法皆屬妄想)。 第七一頁 12行
[mp3]
1:35:21 CD【CD-12A】18:30
現在再來說「緣起」,要了解世間一切法都是我們的心理狀態,對外大小的緣起-心對色,皆是虛妄不實,都是緣影所生的,如果没有緣起,就没有幻化不實,因為幻化就是我們對外塵的緣影去接觸,不了解外塵的緣影生滅無常,都是緣起,因緣和自然的變化,忽爾生,忽爾滅,這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緣生緣滅,這是本空,本來就是空,無一物,都是我們緣起,心態的造作。
既然了解這個滅之時是空,如果這樣,本來就是没有過去與未來,為什麼?我們本來面目没有過去與未來,當體即空,空是無所有,你若說有,無處可看,你若說無,明明照照。這個「空義」就是我們本來面目,迷故,受外塵所有一切的幻想,無始劫以來的一切都是我們的塵緣,迷執,執著。所以一切無非都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執著住,一切法都是我們的迷執,幻化不實,謂之「皆空」。
凡夫迷執所有的一切,不了解非實有,所以最可怕就是我們不了解,對外塵執著,菩薩悟出一切塵緣都是矛盾的,頓開一切,了解空義,所以才說「皆空」,皆空就是明白塵著都是空無所有。
大般若經有一段文譬喻五蘊幻妄不實,讓我們了解這個理論就是在解開我們這些矛盾,讓我們能夠頓開。所有因緣的出入,都是對我們的考驗,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被外塵所迷,「色」可比喻像水沫,風若動,水一直湧起波浪,就有水沫,你不知道水沫原來也是水,水就是水沫,水沫就是水。我們的色身就像水沫,幻化不實,所以身心不安然,都是幻起,造一切的矛盾,我們的思想顛倒妄想執著,所造的一切迷執,認假合的身體為實有,所以永遠都在生死不息,造一切的因緣,來造業的。
因風吹水而成沫,這是虛有的狀態,其本體本來就是水,所以這是虛妄不實的水沫。我們要了解身體像水沫,也是虛妄不實,生生死死,生死不息,這就是虛妄不實,讓我們自己不了解自己,我們的色身是四大假合,不是永遠能存在,所以無實。
所以要了解「受」像水泡,水泡是浮漚,不穩,因為有風浪起,漂浮成水泡,水泡兒就是一粒一粒的,水泡的生起,因風浪而生起,忽然就成泡,看是有,「啪」一聲,就消失。所以要了解一切都是緣起,本無自性,這都是生滅,緣起生滅而已,非實有。
所以眾生就是受一切的迷執,苦楚自己,事實上不了解自己,才侮弄自己,就像水泡般生生滅滅。因為無始以來,我們就是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我們今天就是為了要了解生死問題,才要來學這部心經。
所以由「想」的原因,如果没有想來起用,就没有這一切的矛盾。「想」如陽燄,因為緣起無常,可比喻像春天的日光,遠遠照在土質地上,有光燄,就好像那裡有水,因為太陽照在土上,會起緣影,乍看像是有水般,其實這無非都是假。因為太陽所照的,你迷,不了解那不是水,因為口渴就說,喔!那裡有水了!一直衝,衝到那裡,没半滴水。所以緣影是不實,都是被因緣所困,迷妄不實,起妄想執著,來矛盾自己的。所以眾生都是迷失自己,將妄想不實當成實,這個妄想執著就像陽燄。
我們的「行使」像芭蕉,芭蕉樹欉不實,虛脆,其實體没有硬質,裡面都是空心,一孔一孔,不堅實。眾生的一切妄念,就譬如像芭蕉一樣空心,全棵蓬鬆不實,都是造作一些雜亂的矛盾,雖說芭蕉樹裡面是虛脆,如果我們的身心不健全,就會像這棵芭蕉般不實,虛脆,不能堅實,思想都是幻化不實,都是幻化。
「識」如幻事,幻事就是幻術的事業,因為幻化不實,我們所想的一切都是無實,像變魔術的幻師,所變的萬有一切,看似真實,喔!他會變,其實如果没有那些道具,就没辦法變。所以都是幻化,讓你看不清,認為實有,喔!真的會變出東西,這都非屬實。
所以眾生的主張如果不真實,就是幻化,像土所生的瓜,因為土所生的瓜樹,需要一日一日的長大,大到能生長瓜,不過變幻術的人,用符水能夠化這個瓜,喔!水一澆下去,一下子就長得很大棵,其實那都是幻化;符水噴下去,能化成魚,水能夠化成魚,這全都是幻術,【音CD-12B】不是真,所變成的都是本來就具足在那裡,只是隱藏著你不知道而已,所以無非都是迷你的眼,讓你看不見,你認為他真的會變!其實都是假的。
所以眾生就是識心的分別,對一切法皆屬於妄想執著,我們要了解妄心的執著,就像這些理論所說。
(第09卷完)
---第10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