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11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12
12  83/12/18  星期日》--------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本文:同時又要知道到底誰在驅使著-------------。 第七八頁 15
    -------------------,故無一切苦厄。 第七九頁 15
[mp3] 00:45 CD-15A15:56
為什麼「五蘊」會驅使我們去造業呢?「五蘊」為何會使我們煩惱而造一切的迷執?種種的災厄都是因我們迷執外塵,主動我們自己,矛盾我們自己,造一切的迷執、矛盾,這都是我們自己所造的「三惑煩惱」,就是自己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

為什麼你會煩惱?煩惱是怎麼來的?我們要了解,煩惱就是我們對一切所想的迷執,都對外緣深入,造成我們的煩惱。煩惱既然是我們想的,那為什麼要想得那麼痛苦?就是迷執外塵,不了解自己,侮弄自己,連蹧蹋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煩惱?我們沒想到煩惱是在蹧蹋自己。

所以三惑都是我們迷失五蘊,不能了解五蘊是空的,凡夫就是被這一切所迷,所有一切的煩惱都是因為接觸外境-山河大地、物質精神和聲音、香臭、美味這些接觸,為了所感受來造成我們的迷執。

所有一切的煩惱,都是由五蘊來成立,尤其是五蘊連帶十二入、十八界,為什麼呢?「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什麼叫做「十二入」呢?就是外之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內有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內有六根,對外之六塵的浮塵,對外緣來扶起,這叫做十二入。所以六根對外面的緣影的接入,叫做十二入,外六塵與內六根合起來剛好二六十二,接入稱為十二入。

十二入為什麼會變成「十八界」呢?就是再加六識,也是眼耳鼻舌身意,有眼睛的精神、耳朵的精神、鼻子的精神、舌頭的精神,身體所接觸的一切(包括淫欲等等)的精神,所以內有六識。根、塵、識三合剛好十八界,三六十八,六塵、六根、六識(六識就是內之精神)三項和合,剛好十八界。

十八界謂之受(接受),有十八界的成立,才能夠展轉一切所感受的,來深入第六意識去思考,而第六意識思考生出貪瞋癡,有貪瞋癡的成立,第七識才來思考,能要怎樣,所要怎樣,第七識就是身心合一,從這裡去深入,你的我的,要如何才能達到我的目的。

所以有這個身體就是我,有這個我所想的就是要達取到我的目的,想是我們的精神思想,有精神思想和身體的執著,對外一切接觸的緣影,執持、造業,會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所造的十惡不赦,所以才招感生死,在分段生死中生死不息,剎那轉生各道,忽爾當人,忽爾當豬,忽爾當狗,忽爾當畜生,種種的畜生,忽爾地獄,這就是由於我們不明白的思想而招感生死,。

「二乘」的修行者,也是被塵沙煩惱所蔽,所以要依四諦的領納來教化人,四諦包括十二因緣和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剛好四科,四科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科在集諦,因為有四諦的理論,有這四科的圓徹,所緣起的都是偏空,執在偏空,執著偏空,所以不能成為菩薩。

至於「權教菩薩」,尤其是無明煩惱的遮蔽,要從六度起用,力量還不夠,對六度行的還不夠,所以權教菩薩還有我執和法執未斷,因為對外緣還執著,有我在說法,我在講經,我在度眾生,有這個「我」,我在度眾生,我在說法。

其實哪有說法?我現在所講的是以文字來起用,我來假設名相,名相是一個名,是聲音,哪有法?無法!無法可說!因為「以言顯你的無言」,我所講的理論種種,你們要深入的思考,你們有了解才是法,不了解就不是法,究竟這裡面聽不懂的也有很多位,聽不懂哪有法?根本不知道我在講什麼,這樣無法,所說的不是法。

所以「權教菩薩」就是執著在我執與法執,因為有我執與法執,所以還招感變易生死的苦惱,為什麼呢?「變易」就是說,初入是聲聞境,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再上去權教菩薩-五地菩薩、六地菩薩、七地菩薩,都還是在權,需要再變易來八地才不退轉,到八地就是二死永亡,無這些了,所以權教菩薩還是有我法二執,八地仍是權教,可是他不退轉了,二死永亡了,到九地菩薩有見性,才是實地的菩薩。

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就是行深般若,就是能圓明一切,圓徹,有三觀起用,能夠明徹,宇宙人生萬徹,所以才能夠了解一切「五蘊皆空」的道理。

「空」,之前都已講完,沒深入真實的見性者,「真空實義」講不圓徹。此處之「空」,內的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外的空就是萬有的本質歸土,外的萬有有畢竟空,地球如果破裂,畢竟空是真空妙有。

所以「五蘊皆空」,是菩薩他行甚深的般若,能夠圓徹一切事實,五蘊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妄想執著,都是我們的本來迷故,「迷」也是我們的本性,「悟」也是我們的本性,所以迷與悟的差別,所以能夠對四諦以及十二因緣、六度等種種法,能夠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所以一一能夠照見皆空。

五蘊就是四諦的集諦,之前所講的是苦諦,現在這裡所講的是集諦,集諦分四科-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你們要學的人要記住,這些不能不了解,這四科如果不了解,沒辦法修行。

為什麼要分成四科呢?因為五蘊沒分開來,講不通,需要十二入、十八界,再分成八識來運用,理論才會圓徹,如果沒這樣,不能實際圓徹。

下文講「是故空中,無色……無智無得」CD-15B這就是說,因為五蘊連帶四諦,四諦連帶無智無得,以無所得,在教權教菩薩,這些都有連帶。

心經現在先講「照見五蘊皆空」,這段文是說要怎樣來度一切苦厄?先簡略來分釋,才能夠適應理論圓徹,所以照見五蘊等,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都是四諦的成立。在初學因緣上,如果無智無得則不行,所以如果沒有四諦就沒智慧,沒有所得的一切理論,則不能圓徹修持,來離苦得樂,來安立解脫生死。這裡所講的因緣先需要有所得,後面就是無所得。

所以五蘊是我們文字上簡略來講而已,但是,下文所要講的,是故空中,無色………無智,無得,互相照應,這都有連帶,因為修行的過程,就是要從五蘊深入。

因為五蘊有『三圓解』
「照見五蘊皆空」這是菩薩境界的理論,讓我們能了解五蘊的理論。

再過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裡是對我們自利,要怎樣行持,要怎樣來深入,來行證的真實,這是「自利解」。

再過來「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就是在對外「利他解」,這後面會講得很清楚。所以這就是連帶到「無智」,到「無所得」,到究竟無礙,無牽掛,互相才能夠照應、和合,成就到菩薩的境界。

現在先來講為什麼需要標出這一切真實?怎樣一段一段來發落?因為現在所講的就是要「度一切苦厄」這句。修持的人,如果沒離開苦,不能修持。凡夫有分段生死,這都是一切的苦惱,造成一切的生死問題,而來生死不息。

有這部心經教我們從五蘊來下手,這是最大乘的法門,是最扼要的修持入門,如果沒深入五蘊,即使看了很多經典或被稱大法師,都是門外漢,為什麼?五蘊沒入,沒跳出五蘊區,不能端正思想,修行哪能成就?

有這部心經從五蘊直接下手,是最大乘,最第一容易,且最第一深解,最第一圓徹,能讓我們修行安然自在,因為五蘊是解脫分段生死的真義,實際能合乎真實修行人所需要的目標。

大乘的教義,按義淨譯本,照見五蘊下有一「等」字,唐朝時代窺基大師他所解的心經,也有「等」字,這是值得我們來參考研究的。因為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再加「等」字,比較怪異。為什麼呢?五蘊就是要度一切苦厄,而「一切」就是包括在內了。

因為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就是讓我們度脫六道輪迴的法要。所以我們的迷情若能夠破,我執會破,煩惱會破,一切見思如果圓斷,就是我們的思想端正了,見思如果圓斷,就度脫我們的生死,同時就了解我們本來就無生無死了。如果你沒從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去深入,來斷見思惑(見惑有五利使,思惑有五鈍使,這個後面會講得很清楚),所以見思如果沒斷,不能解脫生死。

有四諦、十二因緣來空一切的迷執,所以二乘能夠成立(二乘就是四果羅漢和權教菩薩,這叫做二乘人)。四諦就是對緣起最第一實際的圓徹,能斷塵沙無明,到那境界就是無智無得。

一切菩薩的方面就是成就三世諸佛所傳下來一切的真理,才能夠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親證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就是正等,三菩提謂之正覺(三謂之正,菩提叫做覺)。所以三世諸佛所深入而成就也是由心經,後面有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每一尊佛都是由此來成立。

因為,如果沒有理論圓徹,來斷無明惑,不能度脫變易生死。什麼叫做「無明圓斷」呢?我們無始以來種種的業緣,像無量無邊的塵沙,所以需要來當菩薩,剎那來遊戲人間,度脫眾生。無始以來欠別人的,都還清了,這樣叫做無明圓斷。無明如果圓斷就是等覺菩薩,若沒到無明圓斷,不能授記,所以塵沙無明如果圓斷,佛就給他授記,還有多久?要在什麼地方成佛?要稱什麼名號?

「無智無得」是要教化權教菩薩(有我執法執),我執法執如果破除,就是以無所得故,為什麼「無所得」?後面每一項都會講。十方菩薩也都是由此起用,才有辦法二死永亡,到塵沙圓斷,才能夠究竟。

什麼叫做「究竟」?就是一切苦厄都圓斷。「苦厄」包括煩惱,無所不至的妄想執著,這一切的煩惱與妄想執著,就像是黑暗中的東西,看不到,所以迷就像是在黑暗的地方,找不到路,胡作妄為。

如今有「般若」就像燈燭,能夠照耀一切,有光明讓我們能順利來走路。所以「般若」二字非常言所能及,若沒深入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來了解,不能斷惑證真。「般若」就是能照一切,三惑苦惱種種都能夠圓斷,若沒由此入,種種業識和生死都不能斷。

所以「三惑」就是所造的一切業(惑業苦),一切苦惱的本源,根本就是依三惑,就是因緣成立,所造一切的迷執,來起貪瞋癡,因貪瞋癡的成立,才造成一切因緣成立,造一切的惡業,有業因難免有苦果,如果有般若妙慧來照耀,自然一切的苦果就都沒有了。

所以一切的苦厄都是由自然的環境,依自然的心態,順其因緣與自然的變化,造出我們的迷執,遺失我們自己,所以自己迷失自己,才來妄亂自己,蹧蹋自己,此謂之迷。

現在從「五蘊」深入,就是要破迷顯真,破我們的迷,這個理論確實能夠圓徹我們真實本來面目,不生不滅。如果你有般若妙慧,就不會起貪瞋癡;凡夫就是迷執,才有貪瞋癡的成立。所以有「五蘊」來教化我們,才能夠度一切苦厄,悟徹一切諸法皆空的道理。

什麼叫做「一切諸法皆空」呢?了解一切事物,凡是眼能見或言說所能及的,都是剎那生滅,萬有都是我們的空相。讓你了解這個理論,能夠圓徹,才不會取著;不生取著,有理論來圓徹,來教化自己,利益自己,創造自己,能成立到菩薩的境界。所以自利才能夠利他,以菩薩的行動,再來教化眾生,讓眾生離苦得樂。所以這都是由「五蘊」來教化人,才能夠度一切苦厄。

@本文:統上所說,般若能觀為智,--------------。 第七九頁 16
    ----------------(丙初總示文至此完)。 第八頁 12
[mp3] 40:00CD-15B20:42
以上所說,都是依般若的能觀、所觀,有能觀起用之智和所觀之境能夠妙徹一切,這是有般若能力才有辦法三觀妙用。

因為五蘊所證的一切都是觀境能夠安然自在,讓你所修能夠深徹這個結果,但我們都是迷執,而不了解本空。所以五蘊的理論圓徹,才能夠讓我們所得的利益能夠自利。

因為菩薩就處於五蘊能夠圓徹,講解自在,無礙,才能夠度一切苦厄。如果講解沒自在無礙,理論沒圓徹,要教化眾生來離苦得樂,要讓這些苦惱能夠圓徹離開,難!難又難!所以有真實的教化,才叫做自在,如果沒有真實理論的教化,不能安立自在。

「自在」二字不是那麼好講的,自在是指說法自在,令眾生離苦得樂,也就是得法,能夠有理論修持,自在安樂解脫。如此才能說是真實度一切苦厄,如果沒這樣度苦,不能一切自在。所以有五蘊的理論,才能夠教化眾生來離苦得樂,若沒有五蘊圓徹,不能離苦得樂。

如今我們深入五蘊,就是要自利,來離苦得樂,依理論來修持有到那種境界,有自利才能夠利他。

總之,這些理論都是對五蘊的圓說,才能夠圓徹教化人。所以說五蘊的理論,都是真實能遣開一切迷茫執著。因為你的心思若迷執,就是大的心結,我們的大心結,如果沒解開,永遠不能達到身心自在,如果你有理論來深入,能夠圓徹,且能三觀妙用,有這個理體,才能顯我們的實相,所以這就是我們真實要學的。

譬如天上的月,天上的月像我們本來的月,明明照照,五蘊迷像水裡月,水裡月在水面浮浮搖搖,風若動,水就動,月就浮浮搖搖,不實。昔時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就是了解水裡月像迷茫的眾生,本來面目就像天上的月,「一月照千江,千江有水千江月」,所以在水底的月是浮浮搖搖,小孩看到水裡月,覺得好玩,喔!不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月,如果你想撈月,不小心跌到水裡,那就危險了。

所以迷執的人像小孩,心起貪愛執著,看到一切萬有都想要,想拿,而想拿就是顛倒。所以造這個因的業力,牽引我們苦惱,就是起貪瞋,去造一切的迷執。所以都是我們的迷茫執著,造一切的煩惱,無始劫以來都是無明執著,造成一切的矛盾自己,侮弄自己。

凡夫都是愚癡,不了解本來面目,遺失自己,不了解自己,面面都是佛,本來都是佛性,妄認五蘊一切幻化不實之法,誤認身體謂之我,不了解本來面目這個實我,所以迷失自己,來造業受報。

在茫茫苦海中,我們有五蘊的理論,更有般若船,能回頭是岸。如果你了解所作的一切,都是我們迷茫執著,為了愛念起,造一切矛盾,因我執而無所不至,要達到我的目的,所以隨緣逐物,隨我們的意去造業。萬事都是我們的如意,萬事都是你自己想的,你想要什麼?你就會拿什麼!如果你想要做什麼?你就會去做什麼!一切都是你的如意。所以我們都陷在五蘊的圈套裡,造一切的矛盾,在幻化不實的因緣上,造作一切,矛盾自己,侮弄自己。

因為遺失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現在就是要實際回轉過來,迴光返照,審察自己,找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CD-16A有這些苦厄【音-16A】就是我們迷-我們要了解,要創造我們自己,就是要生樂,當下就是脫離苦惱,脫開我們的繫縳。所以一切苦厄都是由我們的心所生,我們有般若妙慧,隨時能夠解開一切苦厄,所以說度一切苦厄,用五蘊才能度一切苦厄。

因為菩薩行深般若,能夠明徹五蘊皆空的真義,他不只自利,更是以理論來教化,度一切眾生的苦厄。所以菩薩就是以利他的精神,他的悲願故,來教化我們,讓我們度一切的苦厄,破我們的迷津,能夠撤開我們的矛盾,如果沒頓開我們的迷執,思想不端正,都受五蘊的驅使,如果能頓開,就自度一切苦厄。

五蘊雖是虛妄不實的法,但修行要以五蘊來圓徹理論,所以五蘊的理論就是讓我們對治自己,以心對治心,自己對治自己,所以如果沒有好的策劃,來使自己的心理端正,沒辦法脫出苦厄。

現在來比喻,像畫師畫山水、樹木、人物種種,遠遠看圖中有山有水,都像是真的,近看都是假的,所以圖畫也會欺騙人。好比像王侯將相,因為他是一時有了權力,有大官可做,其實好像圖上的畫物是假的,一輩子不超過三萬日,即使官做很大,過得多麼享受,也是瞬息剎那間,所以王侯將相都是假設,像一齣戲。演戲時,忽爾當皇帝,忽爾當乞丐,所以王侯將相,時而官位很高,時而被殺死,時而再來出生,喔!這都是自然的戲上談兵,所以山水人物與王侯將相都非真實。

迷執的人認為這是事實,有了解的人就不要做官,官當越大罪越重,他的一句話,一支筆畫下去,戰爭禍患無所不至,害人不淺,所以惹事生非。我們如果不當官,沒有權力去為害,當官有時也會冤枉到人,看你多清白,做得多公正,不能永遠的清正,再怎麼能幹,都會出差錯,會害到人。所以當官就像愚癡的人,萬事都為了當官的名利,認為當官真是好,然而實在是顛倒愚癡,取著造業,所以官如果當越大,造罪就越大。

譬如當今的一位大官,在老蔣時代,本來有五百多億要買武器的錢,老蔣死後,卻全部登記在他女兒的名下,現在雖然還是在當大官享福,豈知地獄已安排好了,這一去是剝皮地獄,都安排好了,我問說:「這是要刑虐誰的?」,他說:「某某大官的」,地府地獄都已全部調查得一清二楚,他當官時所貪污到的幾千萬暫不說,要先從這五百多億的貪污先辦,貪得的錢他用得到嗎?用不到!

譬如當時的宋子文,老蔣讓他當財政部長,他一上任,就將所有的財產全部拿去買黃金,黃金都掃進來後,再將人民幣廢掉,換銀圓券,用銀圓券再如法炮製,將黃金全買進來,再將銀圓券廢掉,換成金圓券,用金圓券再將全國的黃金都掃光後,再廢掉,換成關金。年紀稍長的人都知道,那時候七換八換,害死很多人,一日三市,直到換成關金,人家就不理他了,人民就不用關金了。而老蔣不但沒將他抓起來,反而放他走,用好幾艘船幫他載運,載到許多國家存放,還用飛機幫他出國。

所以老蔣會過來台灣,就是因為包庇宋子文,百姓都不甘願,毛澤東反過去,百姓和大官都自己跟著反過去,不理老蔣,所以沒多久,大陸就被毛澤東佔光了,這都是矛盾的。

如今的宋子文在地獄吞金銀銅鐵球,都這麼大顆,喔!好大一簍,用扳杯將嘴巴扳裂開,夾起陰火球(陰火球其硬無比,火焰劈啪叫,火力很大),一粒硬塞進去,整個肚子燒光光;然而他所貪得的那些金銀財寶,用得到嗎?用不到!吃虧的卻歸自己。

所以我們了解這種道理,不要當官,當官再怎麼清正,都會冤枉到人,所以賢能的人不當官,實際上能修行才是最第一妙。

佛學就是智慧,我們要學智慧才能夠具足圓滿的理論修成菩薩,因為要成就菩薩需具足般若妙智,才能夠圓徹五蘊皆空的道理。所以我們這些迷幻執著的愚癡凡夫,因為沒有智慧,不能找我們的本來面目,讓五蘊的幻化來造作一切,妄生妄死,執著一切的罪惡,妄迷造業,有這個業因,難免有生死之果,果中再造因,有這個因,難免要再來生死,所以生死不息都是這個因因果果,來妄受一切的苦報。我們現在所深入的這部心經,有五蘊的說法,就是要來度我們一切的苦厄,我們一切的苦厄如果沒由五蘊來深入沒辦法度。

【合釋】 五蘊就是眾生身心一切的造業和受苦的總根源,現在既然了解「五蘊皆空」,如果你圓徹,哪會有一切苦厄呢?自然就不生!本來面目原本當下就不生不滅,本來就無生無滅,是有苦厄來矛盾我們自己,才有生生死死,其實本來面目無始以來就沒有生滅,本來無生滅,是這個假體才有生滅。

如今有自然的環境,使我們矛盾自己,侮弄自己,現在有五蘊來讓我們了解自己,能夠度一切苦厄;一向都是因我們的妄念、造業,才有苦厄,如果你有智慧,就是能解開我們的苦厄,解脫生死,所以我們要了解能有所得益就是由五蘊來完成我們的離苦得樂。

後面要了解般若的真實義,真空實義分成四種,真空實義就是破我們的迷執,顯我們的自性,破妄證真,證果就是我們有理論,如果沒有真空實義,不能親證實際到究竟的理論。

因為我們就是由集而招感一切苦惱,現在有五蘊皆空的道理來發揮,能夠廣結善緣,能夠發揮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我們後面會進而顯三觀的妙用,三觀是我們的一心所顯現,造成我們的利益,有般若,如果沒三觀妙用,不能實際求證真實的般若。

@本文:丙二:詳明般若真空實義分四------------。 第八頁 13
    ---------------!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第八一頁 07
[mp3] 1:10:12CD-16A16:53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部心經就是以舍利子為當機者,前面是序分,現在從這裡開始是正宗分。前面序分是結集經者對觀自在菩薩的讚言而寫的,現在這裡再來是正宗分,全經分成三分,後面到「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止是『正宗分』。

再過來,「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到這裡是『流通分』

一切經都分成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如果沒這樣,不能實際圓徹。

舍利子是本經的當機者,觀自在菩薩要說法之前,先招呼一聲,提醒眾人注意!其實叫「舍利子」,這是他以甚深奧義要來教化,讓大家都了解,雖說他叫舍利子是一人來講,其實不是只有他一人要聽,是他充任當機者,因為舍利子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而這部經都是智慧,所以才以他任當機者。

觀自在菩薩就是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因為觀世音菩薩當時修耳根圓通,成就佛以來,成立般若的智慧,能夠了解五蘊都是無自性,所以皆空的道理是因為這樣來起用,來造就一切的慧命。

因為舍利子是菩薩中最第一可愛,能夠深入「般若」二字,所以菩薩就是以般若波羅密多心來教化眾生,所以對舍利子提名,今我說法,你們要好好諦聽,要善思念,我當為汝說心經,讓你們了解,這是當時要說這部心經的動機。

「舍利子」是人名,印度昔時常子稱母名,他母親叫舍利,舍利是一種鳥名叫鶖鷺鳥,也可稱為美眼鳥,因為這種鳥極其聰明,極其伶俐,而舍利子的母親很聰明,智慧很好,全族都是婆羅門教,舍利子的母親就是因為孩提時很聰明,兩隻眼睛很漂亮,才稱為舍利-美眼鳥。

舍利弗未出生前,舍利的哥哥叫梵志,是婆羅門教中的大人物,他的弟子也很多,時常跟他妹妹討論,理論上舍利贏不了他兄長,但也差不多,兩位智慧都很好。等到舍利子投胎後,他母親懷孕時,她哥哥就辯不贏她,「咦!怎麼會這樣?之前我倆相辯,我不會輸她,且比她好一點,她一懷有身孕,我就辯不贏她,喔!這個孩子一出生,不知道智慧有多高」,心有不甘,「如果辯輸我外甥,就糟了!」就自己跑去修行,再去修持,修到指甲很長,才稱為長爪梵志。

舍利弗出生後,舍利教子有方,稱他為舍利子-舍利之子。因為他很聰明,長大後也是一位善於教化的能人,他的弟子很多,他和目犍連是好朋友,有一天,目犍連出外遊玩,遇到二位出家人,遠遠看到,他們的規範和威儀十足,氣派很好,目犍連就上前問道:「你們住在哪裡?你們的師父是何許人?教你們什麼法?」,回說:「我師父叫釋迦牟尼佛,他教我們萬法都由心造,亦由心滅,就是『萬法唯心,一切唯心』的道理」。他一聽:「喔!這就是我要找的大道理」,就問他佛在什麼地方,急忙去通報舍利弗,二個人就皈依佛的門下。

後來,舍利弗的大舅回來找他母親,問:「舍利弗現在多大了?他的智慧怎樣?」,回說:「沒什麼啦!現在他皈依在佛的門下!」,「什麼!誰有資格收我外甥當他的徒弟,在哪?在哪?跟我講!」,梵志心很不甘願,就找到佛陀跟前,要找佛理論,說:「你有什麼資格來教化我外甥?我要跟你理論!」,本師釋迦牟尼佛說:「好啊!隨便你,看你要論什麼?」,他說:「辯論,好啊!但有條件!」,說:「什麼條件?」,「如果佛你論輸我,我外甥要還我,我如果論輸你,我的頭讓你斬下來」,「好啊!你先出題」,梵志就說:「好啊!你要讓我先出題,你就永遠輸定了!」,他說:「我出題了!」,「好啊!你儘管出,照辦!」,他說:「我什麼法都不認,什麼法都不認啦!」,佛說:「這樣喔?這樣好不好?你講這句好不好?」,「好啊!對啊!隨便你啊!看要論什麼法我都不認,看你要論什麼?來!」,他想說:「這樣最妥當了,我本身不認法,你再怎麼論,我都不承認,你就沒有我的辦法」,佛說:「這樣好喔?那你講的這句話,你要不要承認?」,哇!完了!這句話如果我不承認,我當場就輸了,但如果要承認也是輸,不承認也輸要承認也輸,哇!想來想去都無法回應,最後才說:「好!甘願啦!這顆頭讓你斬」,佛說:「我這裡沒在斬人頭,只有剃頭,沒有斬頭」,這是長爪梵志皈依佛的故事。

舍利子是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連他大舅都贏不了他,所以在佛的弟子中,就是他的智慧第一。

@本文:【分釋】舍利子,是人名,就是------------。 第八一頁 08
    ------------現在先來把這四句文義略釋一下。 第八一頁 14
[mp3] 1:25:36CD-16A30:12
「色不異空」的「色」是什麼?「色」是指宇宙萬有一切的現象,「不異」就是沒離開-無各異,一切萬有是怎麼無異呢?歸真元-「空」,CD-16B亦即它本來面目就是土,所以我們對空義,要了解其真實。

「色不異空」,萬有就是色,沒離開它本來面目-空。這只杯子是錫製的,錫的本源也是土來成立的。我們來譬如一個瓷杯,這只杯就是瓷,杯不異土,土沒離開杯,杯沒離開土,土即是杯,杯即是土。因為杯子就是土的緣起,製作來成立,所以杯子就是土來製作成立,來成立這只杯子。因為土需要先磨成粉,再過濾壞土,濾到都真實的赤潤土成立,再來碾,一直搓揉,搓到很Q,才來印模,下去燒,燒好再來上釉、印花種種,才來成立一只杯子。所以杯子沒離開土,杯不異土,土不異杯。

我們現在解『色空的問題』,我們的身體謂之「色」;「不異空」,沒離開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沒離開我們的本來面目。

前面只是解釋「色不異空」,現在連帶來解說:這個身體沒離開我們的本來面目,「空不異色」,我們的精神思想沒離開身體的活動及作用,所以精神思想在主使身體的活動,要開口,眼睛要闔,要做種種動作,都是我們的想才能活動,沒有我們的思想,就不能活動,所以「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身體和萬有即是我們的自性起用,同時就是我們本來的自性在,空就是我們本來的自性在,當下即是我們本來的自性。

「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喔!我們的本來面目即是受這個身體,對外去感受,思想顛倒妄想執著,才有這一切業因的成就。這是只有我才這樣依此順序來解釋。

「空有的問題」就是這部經所要了解的,如果沒把這句「色不異空」解開,不能了解真空實義,萬有一切都是緣起,造成自然的變化。所以「色空的問題」就是緣起,自然的事實,我們要了解。
(第12卷完)
---第13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