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20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21
21  84/01/21  星期六》--------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本文:菩薩行深般若用一心三觀,照了一境----------。 一一三頁 11
    ----------------,及第一義空之意同)。 一一三頁 16
[mp3] 02:22CD-27A28:53
我們現在說十二因緣的還滅門,菩薩行深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怎麼「行深」呢?他就是有一心三觀,什麼叫做「一心三觀」?我們是一心,用心,外是假,內是空,理論就是中,空、假、中這三觀是我們一心的妙用,如果没有一心三觀不能成般若,所以般若的妙用就是我們一心三觀來成就的。能夠有三觀妙用,能夠照了三諦圓徹。

所以没有三諦理圓徹,不能究竟。什麼叫做「三諦」?俗諦理、真諦理與中諦理 (中觀理),中諦理就是最好的審察真實,圓徹,有中諦能夠圓徹一切,事事一切圓徹,這是三觀起用成三諦理。

有三諦理才能夠了達無明當體即是「真空實相」。【音CD-27B我們迷,無明也是我們的自性,萬項都是我們的如意,我們要來殺人也是我們的如意,要來打人也是我們的如意,要做善也是我們的如意,所以萬項都是經過我們的心決定,而創造出來的。所以無明也是你的真心,迷故才會成無明,造業,如果你了解,當體即是我們的自性,迷與悟的差別。

所以有「無明」才有「行」「識」,有行、識才有到「老死」,因為無明才會牽識入胞胎,無明就是導致去行的業因,有這個業因識心才會去投胎,所以無明緣行,造業,牽識入胞胎,入胞胎就是「名色」,來「六入」「觸」「受」「愛」「取」「有」,喔!這十支就是現在的因,再來「有」就是後世的「業識」,難免有因便有果,所以有業識牽引,難免就再來「投胎」,再來「生」,再來「老」,再「死」。

所以從「行」「識」一直到「老死」都是我們的本來迷執,都是不二,都是一心造業。所以一心没圓徹,迷與悟的差別,所造的一切惡或善,那就差太遠了。

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要了解無明也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現在就是要還滅無明,無明非滅不可,無明要滅就要配合五蘊-色、受、想、行、識,端正我們的思想,無明才不會起,才不會造業。如果要滅無明,也得要五蘊的連帶。

永嘉大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喔!雖然是你的無明,實際上也是你的本性-本來面目,雖然有這個幻化之身,如果你有理論能夠圓徹,當體即是法身,這個假雖假,有這個假才能夠說法,普化眾生,所以「幻化空身即法身」。我們的身體雖然是幻化的空體,不是真,幻化就是生老病死,不能永遠常住,這就是幻化不實,不過我們的自性也是可以圓徹理論,利用這個身體來說法,這樣當體即法身,所以「幻化空身即法身」。

「佛性法身就是實相」,我們本來面目,面面都是佛性,迷故做凡夫,如果實際有見性,法身當體即是實相。為什麼?我們能夠圓徹一切,這個身體雖說是假,不過實際上,如果没有我們的實相不能說法。實相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顯達,法身就是我們的實相所現的一切理論,如果没有實相的理論,没辦法圓徹,不能成就。

所以佛性就是本來面目,法身當體即是我們的實相中顯發來起用的。所以內在起慧,以慧成智,以智成理,智是外用,實相是內在的慧,出假是智,以智成理,以理能夠圓徹,事事無礙,理事能夠圓通,這就是中道理論,所以没有實相不能說法。

關於無明,如果我們不了解,没辦法。我們的無明當體即是我們的實相的道理,因為不明白,是我們迷,當體也是你的實相,為什麼?你想要殺人,當體就是你的實相,為什麼?實際上,你對這個人的恨,能要怎樣,所要怎樣,就是你的實相中所現的那個道理。你要了解萬項都是我們想的,我們想的實際要怎麼做,就是我們迷故,才會做為矛盾,所以無明當體也是你的實相。

所以也可以說是一種極有力的證明,就是我們心所想的就對了,萬項如果没有我們的心想,就没有一切的造作,都是經過我們的思想,才會去造這一切的矛盾。所以萬項都是我們的如意,事事實實,如果没有經過你的心來想,你不會去做東西。所以思想就是我們矛盾,迷失自己,才侮弄自己,蹧蹋自己。

現在要了解,之前所說的無明都是虛妄不實,也是你的真心來顯現的,無明也是你的真心,無明當體即真,所以無明當體就是你的真心。

所以前文破五蘊的虛妄不實,要了解五蘊就是在破我們這些虛妄不實的。『五蘊的理論』我們現在再多講一遍,因為五蘊没入,可憐,不能修行。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有內色外色,外色是六塵的緣影,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緣影,內是我們自己這個假體,這謂之色身,這是由四大假合,這是假的,有這個假體才有眼耳鼻舌身意去「攝受」六塵緣影,六根對六色(六塵)染著才有「想」,有涉入塵,如果没攝入外塵就没有思想,所以六根對六塵浮塵,六識去容納,來第六意識起念頭,這個思想就是我們的五根五識對六塵緣影,根塵識三合,起用,成立思想。

所以有第六意識的思想,一念的偏差,愛起,就是貪瞋癡成立,就會送到第七識。第七識就是「行」,行就是身心合一,我們的心和身體合一,分別你的我的,一定要達到這個假我的目的,否則絕對不放過,就是這個虛妄不實對外的執持,造一切的矛盾,行使能要怎樣,所要怎樣,行使就是要怎樣才能夠達取我的目的。所以「第八識」才決斷,現量這個身體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看要馬上做,或者現在不能做的,暫且藏入第八識,第八識就是大座倉庫,這些惡業的種子收入倉庫,改天如果想到,喔!就去做。

所以「五蘊」就是我們無明的業因,無明也是五蘊起,想消滅也要從五蘊的理論,能夠圓徹外一切都是假的,成住壞滅,不能常住,這就是假的,內要了徹,不可去染塵造業。

所以五蘊就是在破妄顯實,如果没有五蘊來破我們的虛妄不實,我們就不能圓徹一切,所以要有五蘊來成就空義,實際來領納,圓徹第一義空。究竟「第一義」是什麼?第一義就是我們的自性,圓徹一切叫「第一義空」,空就是萬徹,空不能解成無,就是宇宙人生萬徹,這就是第一義空的意思。

@本文:無無明句,是空流轉的十二因緣;-----------。 一一四頁 01
    ----------己初破緣覺十二因緣法竟。列表如後  一一四頁 12
[mp3] 18:55CD-27B13:20
無明是自性迷,才會流轉十二因緣的生死,因為十二因緣就是流轉生死的因緣。如果無無明就没有流轉十二因緣,無明如果盡就無行,也無識,也無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些都没有。

因為有無明故,才有十二因緣的說法,如果没有十二因緣來詳細說明流轉生死的由來,我們不能了解生是從哪裡來?死要往哪裡去?就是因為前的無明,行使一切的迷執,造業,所以才會牽識入胞胎,所以業力的牽引,隨這個因緣,去找與我們有因緣的父母,才會再來投胎,有再來投胎,難免就再生,有生又再造業。生就是果報,在果報中,又再造因,有因難免就再來生死,所以流轉不息,就是這十二因緣在流轉,流轉我們的生死,這都是我們無明去造的。

如果没有無明,自然就没有一切的矛盾,所以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要頓開無明,使無明空,空之空亦空,無明就都破,一切消滅,無明如果滅,就進一層,没有生死了,無明如果滅,就没有生死,就是能夠顯「般若真空實義」,般若就是妙智慧,妙智能夠圓通,能夠圓徹本來面目,真空義就是你能夠見性,當下即萬徹一切。

所以「佛法無量義,法界自性通」,如果你自性圓徹,就是一切宇宙人生萬徹,這叫真空義。理論都是我們的真空義,萬有一切都是法,所以我們能夠達取到自性通達,萬法就通達。這都是我們能滅除無明,破我執、法執,就是一切都遣除無餘。

因為我執和法執就是我們一切的矛盾,所以你有法執才會起無明,為什麼叫做「法執」呢?就是六塵緣影,萬法都是我們的執著,才會起出無明的思想,造一切的矛盾,行使一切的罪業,如果你能夠將無明全破,就是無餘了,不再有其它,無明既然滅,生死就斷了,這些都不用再講了。

我們過去就是因為有無明,才有十二因緣的流轉,現在說的這些就是要來還滅十二因緣。關於「還滅」,你要了解十二因緣法,也是在四諦法裡,不過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四科都是集諦,這就是集諦。有集諦才有苦諦,集就是因,苦就是果,四諦在後面都會說得很清楚。

有這個識心就是之前的無明,才會來投胎成名色,「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支合為「苦諦」,為什麼?因為貪外塵(六塵的緣影),所以造一切的迷執,才會識心來投胎,如果没有無明來行使造業,我們的識心不會來投胎。所以識心投胎-胎獄,這就是苦了,有六入由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來接觸外塵,感受一切,都是我們的苦,苦因苦果,一直到老死都是苦,生也苦,老也苦,死也苦。所以你要了解是無明的緣故,造出一切的苦惱,這些苦都是由我們集的因,苦諦就是集的因。

如果你能夠觀其因緣而來了解,就不會去造業。但是「無明、行、愛、取、有」,無明就是能夠去行使一切愛念,受外塵的引誘,自然就有「愛取」,有愛取就有「有」,有就是業識,這就是因,「無明、行、愛、取、有」這五支就是集諦,就是因。如果没有去取的因,就不會牽識入胞胎,所以愛取有都是集諦,造了因,有集罪業的因,識心才入胞胎來成「觸、受、愛、取、有」,這都是我們的苦諦,有集的因才會變出苦的果,集就是因,苦就是果。

所以觀因緣而生智慧,能夠了徹道諦,道諦就是能夠三觀妙用和三十七道品能夠化用一切,種種的理論能夠圓徹,所以有道諦就没有這十二支的因緣,道諦就是在消滅這一切的集因,消滅集因就無果,因如果滅,果就滅,無因就無果。

所以會流轉生死都是由苦集二諦而成立,還滅門就是「道滅集苦」!就是以「道」的理論來滅「苦集」這二諦,所以「道滅集苦」。

雖然名稱是不相同,實際上,再說下去也是同體。道諦就是生出五蘊的理論,迷就是迷五蘊,道是成就五蘊的理論,來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所以如果没有自己親自適合來由五蘊起用,没辦法滅。

眾生的機緣就是由適合你的機宜來圓徹,了解真實,五蘊就是迷失我們自己,所以有五蘊的理論來對治我們自己,以五蘊的理論就是以心對治心,我們的心迷故,如果没有五蘊的理論來對治我們自己,没辦法解脫矛盾。

所以五蘊就是要頓開我們一切的迷執與妄亂的思想,一切的煩惱,就是要頓開我們一切的矛盾,來端正我們的思想,這就是適應眾生的機宜,最第一適用,如果你不從五蘊深入,没辦法。

【合釋】 真空實相的理體究竟是清淨解脫,如果我們的本來面目能夠了解宇宙人生萬徹,有一切種種的理論,喔!這就是究竟,當下就清淨,無牽罣,為什麼呢?理論既然圓徹,就不會對塵牽罣。所以真空實相的理體能夠圓徹一切,當下即是清淨,不會去染塵,無染就是清淨。像一池清水,如果你抓一把沙下去就混濁了,如果你都没撒沙下去,清澈見底,清淨無礙。

凡夫就是迷失自己,不了解五蘊,十二因緣没圓徹,才去流轉生死,這是凡夫自己踏入十二因緣(也可以說十二荊棘,也可以說十二重城)難以脫離,被這些圍住了而生死不息,都是流轉,同時就是無明起造,才流轉不息。

我們現在當體就是要了解無明的因,無明的因從哪裡來?就是從五蘊的塵著,才造起無明的心態,所以無明就是自己不明白自己。十二因緣就是由五蘊起,來迷執外塵,生出無明,才有十二因緣的理論。所以如果你不了解緣起,都影響到我們自己,對六塵的緣影緣起,執著,就會造業。

我們能夠當體有這些理論,對外塵的緣影,如果緣起,能夠去思考,思考萬緣都是假的,當體能夠有理論來圓徹緣起與自然的變化,自然的變化法能了解圓徹,當體哪裡有無明呢?

所以諸法都是我們的空相中,也是我們的如意,萬有一切如果我們迷執,就失去我們的本來,如果你當體能夠圓徹,當體即是實相,萬有都是我們的空相中,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所以我們的自性圓徹,既然你已圓徹就没有無明可對治,本來清淨的自性哪裡有這些無明可對治呢?就是迷故!所以我們被六塵的緣影迷失自己,才會來侮弄自己。

所以十二因緣的因就是五蘊的造起,如果没有五蘊的造起,就没有無明,既然没有無明,哪有老死可說呢?自然就解脫生死!所以自然而然,如果你圓徹,哪有生死可說呢?無生就無老、無死,有生難免就又有老死。 【音CD-28A故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如果盡,老死就盡了,就没有這一切惡業。

這就是還滅無明,破緣覺的十二因緣法,這就是究竟從五蘊起,讓你了解是五蘊所造,才有無明的牽罣,這就是要破緣覺的十二因緣法。

@本文:三世十二因緣表                     一一五頁 01
    三世十二因緣表                     一一五頁 16
[mp3] 39:28CD-28A00:51
這裡有三世十二因緣表,過去兩支就是「無明」與「行」,這是煩惱道,為什麼無明和行是煩惱道呢?無明起,一念不覺就是障礙我們的真心,喔!這個好!這個怎樣!無明去行使一切,不覺而妄造這些惡業,無明和行就是後面愛取有這三支來成因,前就是無明,行使一切愛取有來成因,所以過去兩支就是障礙我們的心念,有無明的障礙來違反我們的真心,去行使一切的惡業,才有苦果。

因為「無明」就是緣行,「行」就是牽識入胞胎,「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支就是苦道,為什麼呢?識業(第八識意識的業力)發識入胞胎,如果没發識入胞胎,不會成立這個身體,所以發識去投胎,投入胎門就是攬父精母血,識心去投入父精母血謂之名色,名色就是精血來成立,識心投入成名色。

有「名色」漸次就會生長這個身體,漸漸腳、手、頭、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這些六根就完備,隨境才能入塵,如果没有六入成就,腳、手、身體如果没圓滿,不能接觸外塵。

所以有「六入」完具才來觸,觸就是生,根塵識,就是有外境同時接觸外塵這謂之「觸」,有觸當下就有「受」,孩子生下來,眼睛就會看,耳朵就會聽,差在對境没分別而已,有感受但没感覺到苦樂,苦樂他現在還不會。

所以當體在受胎,投入父精母血這個胎獄,吃這些污氣長大,在胎獄中,母親如果吃熱的,就燙得要命,吃冷的就凍得要死,隨母親的氣色在流轉,才一直長大。所以在胎獄中接受胎報,這都是苦,接觸到外塵,感染-受,有受難免就有愛、取、有這三支,有對六塵的接受,漸漸長大。

在這當中,我們要了解『六相』,出生就是有業繫來相續,來出生,有眼睛耳朵鼻嘴就對外塵接受,有這些「相」-會浮這些相,有相但没感覺,不會感覺。

有「相的相續」,對外六塵一直接觸一直相續,自然就會起愛。像八、九個月,他就會亂拿東西,只是想要拿而已,不會分別好壞,就是「愛取」,依六塵的緣影一直接觸,他會愛取,取就是只想拿而已。

再來兩三歲就「計名字相」,有你的我的差別,孩子兩三歲就會相爭,爭贏就是他的,爭輸了就哭,就是計名字,分別你的我的。所以對外物一切塵影,身心受外塵的引誘,接觸外塵一直受到引誘,首先就是愛取,再來就是計名字,你的我的相爭。

再來,長大到十五、六歲時就會「執取」,一定要成為我的,有惡念的分別,没達取到我的絕不善罷甘休。所以這就是取,愛取兩支成立,執取呢就執住,執取什麼?就是去執取要達到我的目的,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一切惡業,這就是愛取兩支來成立因,就是「有」-有業繫。

既然你有妄因來造取成業力,有業力難免就牽識入胞胎,再來生,有生難免就再老死。「生」就又有愛取的業緣,難免就再生、老死,生、老死。隨著你所做的惡業而流轉生死不息,這就是流轉門。

我們現在所說的這些,從後面要滅老死就要滅生,所以「老死」就由「生」而來,如果没有生就没有老死。

既然老死由生,「生」由哪裡來?生由業力「有」,從有來的!

云何有此「有」的因?就是由「取」,貪取而來!有惡取才有業因。

那有「惡取」從那裡來的?從「愛」!愛才會生出貪瞋癡,侮弄一切,我的你的之差別,才會去執取,如果没有「愛」就不會生「取」。

既然愛會生取,那「愛」是從那裡來的?愛就從「受」!感受,因為對六塵的緣影攝受進來,所以有攝受才會起愛念。

有「受」從哪裡來的?從「觸」來的!從接觸外塵來的,所以感受就是接觸外塵。

那為什麼會「接觸」外塵呢?就是由「六入」!由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才會去接觸。

那有這「六入」從哪裡來的?從「名色」來的!如果没來投胎,那能生出身體來成立這六入,所以六入從名色來的。

云何有「名色」?我們的心怎麼會來投胎?就是依「業識」來的!第八識的業識牽引來入胎的,所以名色由識心投胎來的。

那麼「識」從哪裡來的?就是之前「行使」愛取有這三支,才有業力的牽引,才會牽識入胞胎,所以識心由行的業因來的!

那「行」從哪裡來?行就是由我們「不明白」的心念而起。所以無明如果没滅,難免會生死輪迴,有生死就是無明去造因。

所以「無明」如果滅行就滅,「行」滅識就滅,「識」如果滅「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全滅。

關於十二因緣,你要了解還滅要從無明滅掉,無明如果滅盡,自然就没有這些業識來生死。

@本文:己二:破聲聞四諦,無苦集滅道------------。 一一六頁 01
    ---------------,必須修「道」(道諦)。 一一六頁 07
[mp3] 52:25CD-28A12:35
「集諦」的因從哪裡來的?集諦就是佛當時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了解人生的苦惱都是自己迷失自己,不了解自己,了解天上的月無遮掩,一切明明照照没有苦;水裡的月,如果風動水動,月就浮浮搖搖不自在。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悟道,人生的苦惱都是迷失自己,不了解本來面目,在苦海萬重波中生死不息。

在菩提樹下悟道後,才先了解「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為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在那裡了解四悉檀,要來開導眾生。所以用第一義悉檀才下來說華嚴,依第一義諦(第一義悉檀)去開導一真法界,華嚴都是在開導我們一真如,一真如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顯照真如,一真如就是宇宙一切能夠明照圓徹,所以一真如就是一真法界。(在華嚴時,一些羅漢跑光光,只有菩薩才聽得懂。

因為說得太深,佛才來鹿野苑。在菩提樹下說華嚴經,這就是說日出高山,佛當時剛開演華嚴經-最高的佛法,就是一真,是最高的理論,日出高山,再來鹿野苑就是日照平地,平就要明理,因為用四悉檀要來開導眾生不適合,所以世界悉檀來轉苦諦,為人人悉檀才來轉集諦,對治悉檀轉滅諦,第一義悉檀轉道諦,用苦集滅道這四諦三轉法輪來度五比丘。這後面會說怎樣轉法,來啟發這五比丘來成立,來修道,所以四諦法就是在教化這些二乘的真理。

四諦這字「諦」謂之真,諦就是真,真實没偏差,一點都没差。所有的諦只有四諦、三諦、二諦可說,其他不能稱諦。

「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謂之四諦,「三諦」就是一心三觀-空假中,這謂之真,真實能夠顯達我們一切的智慧,如果没有空假中來顯用,不能成般若的妙慧。所以能夠圓徹三觀妙用,「二諦」才能夠相續,二諦就是空假,外就是俗諦理,內就是真諦理,有真才能夠成立我們真實的慧。真諦理就是我們圓徹事實,這叫做慧,以慧才能夠起智,慧就是內,智就是外用,所以叫做智用,有這個智成理論,對事事能夠圓通,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空有無礙,這就是中,中諦。如果没有二諦,不能成立中諦理,所以三諦、二諦可以稱呼,其他不能稱諦,此外種種的道理是理論,没有這些不能顯真實。

四諦可以說四聖諦,因為聖者才能夠圓徹這些理論,所以叫四聖諦,如果没有聖者來開悟,没有這些理論不能成立真諦理,有聖者來啟悟才成立真理,依這四法來修行,事實能夠超凡入聖,如果没有四諦法不能超凡入聖,所以才稱為四聖諦,就是聖者來開導這四種道理,因此聲聞、緣覺才能夠直修,佛教中如果没有四諦的理論,就没辦法。

大、小乘都是隨緣能夠深入四諦,因為小乘法如果没有依四諦的開導來深入,也是没辦法。那麼佛對聲聞、緣覺來開導什麼?開導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讓他悟道,去實際修行,才能夠成就。

這都是為了讓聲聞、緣覺開悟,開悟什麼?開悟生死都是我們的迷執,了解三界生死都是一切苦惱,所以三界的生死就是苦道,三界內都是苦,後面有三苦、八苦會說得很清楚,所造的都是苦諦。

同時讓你了解苦的根本是從哪裡來的?就是貪瞋癡!身口意一切就是我們造諸惡業,而貪瞋癡就是我們惡業的種子,有貪瞋癡才有身口意三業,身造殺、盜、淫,口有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都是我們的意念不端正,才會受貪瞋癡來迷失自己,造一切矛盾,才成苦諦。

貪瞋癡從哪裡來的?從集!由你的心念迷執,集這些惡業,惡的思想,所集來的一切矛盾,把我們一切的虛妄不實,來實際深入貪瞋癡,才會去造一切的迷執,矛盾自己,侮弄自己,所以貪瞋癡如果斷滅,一切就無苦。

我們現在當下要離苦,就是有五蘊來調適我們的心,解脫一切妄亂的思想與一切的迷執,才能滅這個業因,如果斷滅貪瞋癡,就是端正我們的思想,我們現在所說的就是從五蘊來深入,理論能圓徹,才能滅一切的苦惱。

我們由五蘊入門來深入,就是要了解自己,創造自己,思想能夠端正就是離苦得樂,能夠安然無事。

要離苦就是要斷集-集思,矛盾自己,集一切迷失、矛盾來成貪瞋癡的,所以道理如果不懂,没辦法離苦,如果没有道理來圓徹,來消滅貪瞋癡,没辦法離苦得樂。所以才有「道滅集苦」,這個原因。

@本文:這裡有個問題不可不知的!--------------。 一一六頁 08
    --------------------這是講不通的。 一一六頁 12
[mp3] 1:07:40CD-28A25:53
關於四諦法,如果不了解,不能成聖者。以前佛在世時,聽聞佛陀的四諦理能夠開悟(四諦就是苦集滅道)一切理論就是聲聞了。

四諦的講道是從何說起?佛就是從集諦成立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四科,從五蘊的理論實際去圓徹就是開悟,如果五蘊有深入,理論有了解,這就成立聲聞。聲聞是初入的聖者,能夠對境去轉念,把一切妄念的思想轉過來正念,這就是正確成立五蘊理論圓徹,所以聲聞就是慢慢轉,遇境硬轉,轉到一切都没有,遇境不變,能隨緣,這樣當下即是聖者,稱為四果羅漢,這就是緣覺的聖者。

佛在世說法,才能夠圓徹這些理論,那佛滅後,難道就没辦法了嗎?佛當時說法,後來有這些遺教(我們眼前在看的這些經典就是遺教),直接說的與我們間接所看的,有經典來啟悟,能夠直接圓徹,這樣也可說是成立聖者。所以没有佛來啟示我們,有這些四諦的真理能夠去圓徹理論的眾生,也可稱為聲聞、緣覺。

所以這個四諦法呢,不只是到聲聞緣覺,四諦是聲聞緣覺在修持的法要,菩薩是把四諦轉無量諦,來代佛宣化,教化眾生,這樣就不只是聲聞而已,如果你能夠自利利他,當下就超越四果。因為我們這部心經有四諦的理論,從五蘊下手,如果圓徹,能夠去啟悟眾生,代佛宣化,當下就是聖者。什麼是聖者呢?就是了解一切眾生的識業,種種的苦都是我們的業識,這樣能夠善知業識,啟化人,謂之善知識的聖者,這就超越四果以上了。

能夠成立善知識後,再深入,親證一切事實,再來超越三乘後,就是說從教化再來啟開我們的本來面目【音CD-28B這就是菩薩。所以真諦理能夠圓徹來教化,謂之善知識,而善知識能夠三觀妙用,迴光返照,審察自己,找自己本來面目,找得到當下即是菩薩聖者。

並非佛在世時,才有三乘的聖者(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佛滅後就没有了嗎?不是!這樣講不通!我們現量有四諦法,就可以教化人,所以能夠讓我們深入去研究,就會成就聖者。

因為你從這部經的五蘊認真去圓徹,當下就是四果羅漢,我這裡是直超的,絕對能成就的,如果你認真,有實際,信解行證如果成立,我保證你們絕對都是四果以上,這裡是學成就的,這部心經絕對要讓人成就的,不是馬馬虎虎,出家啦,吃素啦,拜佛啦,這樣不是在修行。

如果没從五蘊直接來深入,絕對没辦法,任憑你多出名,學多少,五蘊如果没入,門外漢,免談,不會成就。如果没有五蘊,不能端正我們的思想,你既然没有五蘊來圓徹,踏不出五蘊區,五十陰魔絕對跳不過,五十陰魔既然跳不過,没辦法成就,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真實道理。

@本文:【分釋】一、苦諦,苦是逼迫性------------。 一一七頁 01
    ------------------,死後有地獄鬼畜。 一一七頁 07
[mp3] 1:16:18CD-28B02:30
現在來分釋四諦,先從苦諦來說,苦就是果,苦是逼迫性,因為人生的愚癡,一切種種的痛苦,就是使眾生的身心受種種的苦楚,這就是我們的身心不安然,造一切的矛盾,這就是苦。

苦有五種,第一、依身體方面來講,我們這個身體有生,難免有病和死的痛苦,所以我們的身體就是正報,生、老、病、死這都是我們的正報。所以這個身體的正報,像說飢餓,無水的飢渴,以及我們的身體,腳斷手斷這種殘廢的痛苦,這都是我們為了這個身體的苦。

二、依內心方面,因為我們內在迷故,受外塵的引誘生出貪瞋癡疑慢,所以對外塵就有厭惡與嫉妒,有嫉妒心就有怨恨心。所以没有度量的人是很可憐的,當下這個心就極苦,無度量就是嫉妒人,別人如果富有,我們也嫉妒,別人優秀,我們也嫉妒,種種對外,只有我,這個我。所以這就是說,若嫉妒心重,很會怨恨人,就是無量,一點都不肯吃虧,這種人没辦法修行,所以嫉妒心重的人,絕對可憐,這種絕對下地獄的。

所以憂悲苦惱就是由嫉妒而起,怨恨就是憂,憂就是我們怎麼不能像他那樣富有?這種人這麼富有,有嫉妒心就悲,悲恨自己怎麼不能像他這樣?這就是一種怖懼,恐怖和畏懼的情形出來,所以這種苦都是我們不了解,生出貪瞋癡,所以没有度量極苦,量如果大福就大,你度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度量如果狹窄,心地狹窄,緊縮著,地獄道,很可憐的,所以這就是我們的內心所創造出來的一切苦惱。

三、依外緣-外界的因緣,像遇水火雷電,就是水災啦、火災啦,啊這個雷公打死的這種種,寒熱,有這些風雨來襲擊我們這個身體,這就是依外緣,依瘟疫和災患,都是我們對外所受的地水火,地震啦、水災啦、火災啦、寒熱來襲擊我們這個身體。

所以對外不是只有這些,其它還有瘟疫和虎狼豹彪、蛇蠍,虎狼豹彪的彪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彪這種獸類就是虎和獅交配,成立獅頭虎身,這種叫做彪。至於毒蛇和蠍子都是有毒,被蛇咬到,毒性很難說,為此而死的也很多。蠍子是一種蟲類,前面有兩支鉗子,尾末有毒鈎會螫人,那叫蠍仔,被咬後毒深入體內會死。所以外患都有這些種種的苦。

四、依人事方面,就是刀兵相殺,小偷來劫我們的錢財,盜賊侮辱我們,謀害我們。

像遇到流氓威脅我們,種種的壓迫,有一種是有錢的壓迫没錢的,有這種對外的壓力,所以被人罵啦,埋怨啦,仇恨啦,種種都是怨恨,相殺,種種嫉妒的原因,就是因為對外因緣的嫉妒,就是這些刀兵、這些流氓、小偷,種種的侮辱,這些也是很苦。

還有一種很可憐的就是嫉妒和失戀,喔!講到八苦時我會說很清楚。失戀愛不到,自殺最苦,人為所作的,一切自己矛盾自己,所以失戀極苦無比。

再來就是犯罪拘禁種種,所以說內憂外患,種種憂亂苦惱,這就是憂悲苦惱的業緣成立。

五、死後墮落惡趣的苦,就是我們一輩人所做的,死後照報,有因有果。像剛才在說的無度量,有一種無度量,一點都不給人,寧可拿去丟掉,或放著讓它壞,既捨不得也不讓人用,自己不用也不讓人用,這種最第一可怕,這種死後就是去「貧民窟」。

「貧民窟」極苦,四面八方都是石頭,得去砍竹子、樹木、樹枝來搭小棚,用草來遮掩避風,再攢進去睡覺,還得再去割草,喔!要割很久才夠鋪蓋那些石頭,讓它們不會那麼尖。至於吃?很可憐!没得吃!要去翻石頭,翻開來種蕃薯,一窟一窟去種,三天吃不到一粒蕃薯,很可憐!所以飢寒交迫,風如果刮起,雖有草掩蓋著,還是受到寒冷。若下雨,整晚不能睡,就爬起來,這裡躲,那裡躲,卻無處可躲,整個溼答答,裡面的草整個溼答答,不能睡,很可憐!所以在貧民窟有夠可憐,我們人類,若没有度量的人,就走這條路,極苦無比!你没到那裡,不了解事實,到那裡才知道苦,太遲了!

因為我們造前面的因,就要受後面的果。你若當小偷,偷拿人家一塊錢,死後做苦工還人家差不多要還一百元,你偷拿人家一塊錢,要還人家一百元,來世再出生當老鼠,很可憐的!做苦工,有做但没得吃,吃那六級米是苦澀、難吃,而且也没有茶湯可下飯,很可憐!所以偷拿東西很可怕,如果你知道拿別人一元,要還人家一百元,大家都不敢拿,所以你要了解「貪」極其可怕。

再來「瞋」,貪瞋癡這三業,貪的苦如上所說。再來瞋就是生氣、瞋恨,瞋恨重會造種種殺業。

所以第一難就是「癡」,愚癡最難修,愚癡就是淫慾最愚癡。男女之間的愚癡就是淫慾,最愚癡,淫慾重的人不會修行,没辦法,不能成就,你愛淫慾,造成因緣,牽識入胞胎也是為了愛淫,所以愛父憎母,出生當女的就是愛父憎母,出生當男的就是愛母憎父,所以都是因為吃醋來成立,才來投胎的。所以淫慾也是難修行,没辦法修行。

我們學佛就是要戒淫,這很重要,出家人如果不戒淫最可怕,下地獄,没有一個能成就,十個不戒淫就十個下地獄,一定的!

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內亂成立外緣,來造成一切的苦惱。所以死後墮落惡趣-就是種種地獄,餓鬼和貧民窟。貧民窟是比餓鬼還好一些,餓鬼是永遠没得吃,貧民窟還能讓你種蕃薯,還能止飢。如果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這都是因緣起。

所以有因緣的纏身,才有老死這兩支,有因緣成立才會成立「憂心苦惱」,就是貪瞋癡慢疑來造成憂心苦惱,有貪瞋癡才會成立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都是我們有生和有死,難免有天災禍患種種,更有死後的地獄。

所以要了解苦,苦諦就是這樣,這些就是苦,這都是我們不了解,憂心苦惱造成貪瞋癡,起外患來造一切的迷執,所以才有這些苦楚。這都是我們的身心不安然才有苦,苦就是果,後面要再講,有集諦來成因。

@本文:以上依自身和內心所受的苦為之內苦----------。 一一七頁 08
    -----------------於是便找出一個集來。 一一七頁 11
[mp3] 1:35:48CD-28B19:44
以上所說的苦因和苦果,都是因為有這個身體,內心所受的苦惱就是內苦,內苦就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妄想執著-貪瞋癡,這都是我們的「內苦」。

外就是依外界所受的苦楚,就是剛才說的地水火風,種種,對外緣來造作,身體來受苦楚,所以這就是「外苦」。

依人事方面來感受的苦,就是我們一切都是為了憎、愛,種種人事問題就是因種種嫉妒貪愛,造種種的業,所以會苦惱,還有這個身體來受飢寒等種種的苦惱。

死後又下地獄,種種所受的都是我們從感受上對外造業所引起,才有這些感觸的受報。

我們的身體謂之正報,由外緣和合來接觸的都是依報,所以我們的身體接觸外緣,所感受的就是我們的依報,都是我們的思想不正確,才有這些逼迫的苦惱,所以受到身心不安然的束縛。

這都是我們自己造成自己的危險,一切都是我們的不明白,去尋求苦,我們自己去找苦,受逼迫造妄取,追求這一切的矛盾,都是我們所找的苦惱。如果没有我們的身體對外緣執著,所找出來的這些矛盾,不會成苦楚,這一切的苦惱因源,都是由此而起。

如果你要了解,就要找集的因,我們會這麼痛苦的因是從哪裡來的?今天講到這裡,明天才來說集-就是因,苦就是果。
(第21卷完)
---第22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