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13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14
14  83/12/25  星期日》--------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本文:二乘人雖能了達諸法皆空之理,------------。 第八五頁 07
    -----------------這是從體起用的道理。 第八五頁 11
[mp3] 00:45CD-17B28:15  
什麼叫做「二乘」?聲聞、緣覺叫做二乘。再說,五地菩薩、六地、七地這都還是權教菩薩,可說是三乘,也可說是二乘。因為雖是權教菩薩,有在說法,不過真義未入,不能達到真實來普化眾生,所以才說仍不夠資格。

二乘人雖能夠辨別,了達一切法理,一切諸法皆空的道理,雖然了解諸法皆空,不過著在偏空,沒辦法。所以我執雖說有破,但這其中,不是真正破我執,二乘不能真正破我執,即使到七地菩薩還有我法二執,還是執著住,所以雖執在偏空,未證真空妙義,雖說有了解偏空,但不了解真空妙義,缺乏真義,所以飲三昧酒,光是獨持,有定力而已,三昧就是正定,所以墮在無為坑,以為這樣就很好了。

所以二乘人認為,我已有入,理論已有入了,我一切都已經破完了,雖說四果羅漢破分段生死,不過還有變易生死,所以一昧執在偏空裡,所以沒辦法。

【音CD-18A所以觀三界如火宅,眾生像冤家,因為四果羅漢看到這些眾生,喔!大家都是有對待,都是對頭冤家主,所以無始以來,不是我們做過其夫,就是其妻,就是都有相欠,所以眾生像冤家,而世間事就像大監獄,一切凡夫彼此都是眾苦無邊,像監獄般,所以二乘人不肯出來教導人。

所以到四果羅漢就死躲著,不敢出來,他已不生不滅,離生死了,已經知道了,但不敢出來,不敢出來代佛宣化,光只獨善其身,修他自己而已,不想教化人,所以叫做自了漢,這種人佛時常在訶責,你們這些死羅漢,是自了漢,執在偏空,不敢出來教化人,像焦芽敗種,敗滅佛種,沒價值,不能成佛,佛隨時都在訶責。

所以對一切都泯滅,但不想要來教化人,只要有他自己的理論,這樣就好了,想說我這樣就很上乘了,很好了。所以到四果還不是無上道,還是不行,法理還未圓通,事事還不能圓徹,雖說教義有入,但都執著住,所以泯滅自己,因此沒辦法來成佛。

所以一切都沒能照我們要學的願望,我們現在要學的人,須要有這種願力,自利要利他,當下即是要利他,我們懂多少,就要教人多少,不要像四果羅漢,焦芽敗種,這是敗滅佛種。我們所學的是佛法,而佛法就是要負擔佛的家業,自利要兼利他的精神,如果沒有這樣,不能成就。

所以如果你有自利利他的精神,才能以三觀妙用來起觀照,成就般若妙慧,才能夠了知真空的理體。所以不是說只要我對四諦理論有入,五蘊理論有入,我這樣就是上乘了,不是這樣。所以要力求上進,佛法是無量義,讓你學不完的,如果你沒究竟到自性了達,不能圓徹一切。

所以佛法就是無量義,法界自性通,如果你究竟自性通,一切法理通達,能夠圓徹一切的事理,理論能夠圓徹,能夠普化眾生,讓人能夠成就,這才是真實,造就一切能救人的生死,我們自己能度生死,還順便能度人離苦得樂,解脫生死,有這樣的價值。

所以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需要我們一心來起用,想來自利利他,如果你沒這樣,不能從三觀妙用下手,理論就不能圓徹。所以有三觀妙用,有深入一心三觀,對外境審察真實,才能起妙慧,才能成就「般若」。如果你沒這樣,沒辦法。

關於「諸法實相」和「真空妙義」,如果你沒究竟到見性,講不到,沒辦法了徹。所以「空義」不是這麼簡單自然,就能夠開拓的。

所以就是說,這個真空妙義,是我們以三觀妙用,對理性圓徹,事理圓通,理論能夠圓徹,才能夠圓徹一切,所以才說「空不異色」。就是我們內在的理論圓徹,才能夠對外色,外的事體,理性能夠圓徹,事理圓通,事事無礙,理事無礙,這樣叫做中道義。

這是我們學佛的人,從體起用的目標,如果沒從體起用,不能成就。為什麼要「從體起用」?有這個假體讓我們利用,有佛經讓我們學,有理論讓我們能夠圓徹,能夠去三觀妙用,審察真實,體事能夠圓融,這就是從體起用。內這個假體,對外的事體,一切能夠圓徹,理用,這就是三觀妙用的道理。

所以這是很值得我們深入來學,如果沒從這裡來學,絕對沒有般若妙慧,到四果還沒辦法能三觀妙用。想深入到三觀妙用,那你就得有信心想要教化人,認真再來學,理論夠充足,才能夠利用三觀來成立,起智圓用,這就是般若的妙智,這個道理我們要瞭解。

@本文:權教菩薩,雖能入空證道,出假度生----------。 第八五頁 12
    ------------這是體用和融,色空不二的道理。 第八六頁 03
[mp3] 12:50CD-18A08:08

剛才講的是二乘-聲聞與緣覺,現在講的權教菩薩就不同了,雖說能出假度生,難免還有我在說法,我在度生,所以有我法二執,還執著在我執與法執,雖說他有在說法,但他對這個空的真實,根本上還偏,没正確的真實,真空妙義不能圓徹,根本還住於空法未忘。

「空的道理」不是那麼簡單講,到七地菩薩還沒辦法圓融,到八地還是權教,只是不退轉,是二死永亡,永遠不會再去執著,雖是這樣,還未見性,要到九地-實地的菩薩才能見性,見性後才能夠宇宙人生萬徹,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真空妙義才能講得圓融。

所以要了解,我們要學的,就是要到究竟,究竟是什麼?是般若!如果你沒從三觀妙用來起用,沒辦法。三觀就是空、假、中,以這個假,外之事體謂之假,我們的妙照謂之觀,觀察事體能夠起慧,以慧而生智,以智而起用,所以以智成理,對事與理圓通,事事無礙,理事圓徹,這樣叫做中觀。

所以你有中觀圓徹,才能入空證道,如果你沒有中觀圓徹,理論沒圓徹,不能深入,入空證道。

什麼叫「入空證道」?深入本來面目,能夠親證事實,能夠圓徹,宇宙人生萬徹,這就是三觀妙用,迴光返照,自己審察自己,找自己本來面目,這樣才能入空證道。

因為你沒到這個理論還不能圓融,妙觀察不能成就,還沒辦法,所以權教都還是著於空。

同時你不了解說,出假度生,非是度,佛都不敢說要度人了,我們要怎麼度人,無眾生可度,無法可說,我的語言動作不是法,你們聽懂才是正法。我要度你們,沒辦法度,須你們想自度,你們想自度才可能度,所以出假度生,無生可度,無眾生可度。

權教菩薩住於我在說法,我在度眾生,他不了解說法是假,是出假,因為語言動作是一個假設,是名詞上,不是正法,你們聽懂才是正法。

所以昔時佛說一音演暢,隨緣得解脫,隨人的因緣,我講一聲,各人的了解不同,各人的深入不同。若是上乘人,我講小乘法,他聽了依然成上乘,我講上乘法,小乘人來聽,仍然是小乘法。所以佛法平等,隨機應變,隨個人的因緣而入的。

所以「出假度生」,雖說出這個假,說這個法,但都是假設,不是在度生,雖說沒度生,但你們聽了能夠自度,所以叫做出假度生。

所以這就是能入於相,就是你能入真實的實相,了徹真實的真義,圓徹事體,理論要你自己去圓徹,不是我講你就能圓徹,所以說法者不住於相。

同時,入空證道的道理,是能入相,能夠讓人入相,不過入相無入相,為什麼?入相是你的真相,我所說的你能圓徹,叫做入相,不是!怎麼非相?這是正法,真義圓徹是你自己有的,是本具的。所以「入無入相,出無出相」,這個道理,我講出去,也沒執著我在說法的相,所以出入平等周徧。

如果你到這個境界,空既然不空,為什麼「空而不空」?了解是假設一切的因緣,此假亦非假,你說空也不是空,空而不空。怎麼「空而不空」?我的自性雖說無物,你的自性也無物,你說空卻不空,是明照,明明照照,所以空而不空。

「空義」實際你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非有非無,實有實無,當下即是,你若說有卻無一物,你若說無,當下是明明照照。

所以要了解「出假非假」。對!我假設這個因緣,雖說假設因緣,不是假喔!你們能夠理論圓徹即是真,你們聽懂即是真,不是假。

所以「色空平等」,要了解一切都是自自如如,各人的因緣來起用的。所以色空都平等,同時不二,這才是真正圓徹的道理。所以只要有兩邊就不對了,空和有兩邊,兩邊就有中,這邊角和那邊角,無中不成立,所以三即一。

關於「三」,萬項都由三,一切萬緣由三。道教中最高的境界就是三陰三陽,有三陰三陽化萬物,具足陰陽,前三三後三三,有前三三後三三,三陰三陽化萬物。

我們來講深一點,真空妙有也是三,因與緣和合成立,一點霧,三即一。再說人生,夫婦生一個男的,謂之二陽一陰,生女的,二陰一陽,雖說是三,即是一,三即一。

所以三觀妙用即是我們一心起用的,不二。兩邊當體即空,兩邊如果無中,難圓融,所以「色不異空」。一切都要圓徹實際真空妙義,所以「即色即空」。一切即是假,當體即是假,所以「空不異色」。所以要了解色空不二,如果沒有中的圓融,不能圓融兩邊,所以色當下即是空,即是就是中,中道義,無中就無兩邊,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體,所以自然而然的變化,都是緣起成立。

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念念度生,其實無生可度。你說你在說法嘛,不是法,非法,所以非法才是正法,雖說我假設語言動作,非法,你們聽懂即是真法。所以說,我在說法度眾生,其實無眾生可度,無一個能夠度,你們如果不學,即使我講得再辛苦,你們也都不用心,須要你們自己想認真聽,依照理論去修持,才能夠成就。

所以心就是我們本來的佛性,不二。所以心就是佛,以心求心才能成就佛。心即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如果你想用心求佛,不對!我們求我們的心,來認真修持,真實來行證,才可以成佛,不是用心求佛,就能夠做佛,這樣不對!

為什麼你就說,面面都是佛?對啊!我們大家都有自性,但你不好好去求證,去修持,要信解行證,有理論,你們能夠聽,你們得深入,了解實際真義-深解奧義,奧義如果沒圓徹不能實證,奧義有圓徹,真實來行證,真實順理去行,照理去行,就是行證,你行到那裡,就見證到那裡。所以不是以心來求就能得到,須要我們的真心想來創造才有的,所以無佛可度我們,用心想求佛,無佛可求,我們得用真心,自己要學,自己要行,才有佛可成。

所以我在說法是無證無度,我說法不能讓你們親證,我所說的不能度你們,要你們自己度。雖說無證無度,我在說法,日日來說法,如是度,以這些法,隨你的因緣去自度。所以如果你想要真實深入見證,需要你每天實際自己想去度,去實行,才能夠實際見證。

所以空假都是很圓融的,所以「色空無礙」,理論如果圓徹,色空就無礙,當體不二。所以色即是空,當體外與內融和,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體,空也即是色,色也即是空。所以「空有不二」的道理,是我們體用和合而成就圓徹的,如果沒體用到那程度,雖然我在講,但如果你在迷茫中,也不了解,所以你要實際去圓徹,去究竟親證,我們要學的就是求證求真。所以「色空不二」的道理,如果沒有自己去體用出來,不能真實了解。

@本文:要知道如果色異於空者,則失了妙體----------。 第八六頁 04
    ------------大矣哉!三觀不可得而思議也!。 第八六頁 11
[mp3] 34:47CD-18A28:13

我們要了解若「色異於空」,如果色與空分別兩用,這樣會失去真實的妙體。為什麼呢?色與空是和合,圓融一切,而「空異於色」就是失了妙用。所以色不能離於空,空也不能離於色,如果色離於空就是失去妙體,空離於色就失去妙用,所以色空不相即,就不能理用。

色空當體則容納,圓融,才能夠謂之能觀,能夠圓融事體,理論圓徹,空有才能夠無礙。同時在色之時,能有隨緣不變的理論,隨因緣,能將色理用,色就是外之事體,要如何圓融理用呢?要到能圓融理用不變,得處於空觀,以空觀對事體審察,同時才能不變隨緣。「不變隨緣」就是遇到外在境界,不會被因緣拖走,不會被外緣所埋沒,反過來還能妙照,妙照就是妙觀察,我們的內在對外去妙照,就是「隨緣不變」,【音CD-18B面對外在事體,我們不會被染,能隨因緣而不變,來了徹,來思考,去深入,圓徹一切緣起,了解自然的變化,所以才成立般若妙慧。

雖說用色來妙照,不過能忘色,我們現在妙照圓徹,這個就無了,沒執著,所以用色而忘色。我們是去妙照,了解緣起,事理圓通,就是我們的妙用了,不要再執著說:「喔!那就是我能解的,我所用的。」這樣就不對了。起用就是我們親證真空實相,但是證空就是當下亡空,證空是指我們圓徹理論,事理圓通後,不再執著我的空相,那個空要亡,破妄顯真,這樣才是真實。

所以自然對「離色皆空」的妙義要了解,如果你不了解,著空也不對,著色也不對,執空廢色也不對,執色廢空也不對,所以要一切無著,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你要了解真實,才沒有執著的毛病,如果你還有一個空有的執著,就是毛病來了。所以一切都是了徹實相而已,不去執著,一切過去就無了。

所以這些是我們真實的實相般若之妙用,實相般若是我們能應用自如,如果沒應用自如的相應,不能圓徹,因此三觀妙用的這三種觀法是妙,極妙無比。

總之,三觀,三是一,依外塵的緣影來妙觀察起用的,如果沒有外在環境讓我們起用,沒辦法。所以有法之時名為假,同時即是,外一切都是假。「兩邊」就是空有,空假不二,同時能夠妙用謂之中。所以三觀即是我們一心的妙用,空假中,有兩邊,有事也有理,圓融即中。所以我們的自性如果沒這樣,不能成就。

所以空假中能起妙用,才能夠成般若,有般若才能夠圓融聖德的道理。所以有智慧無聖德,不能成就;有聖德無理論,也是沒辦法成就,光是慈悲但無慧也會出敗類,有慧無悲也是出敗類。

古德有云:「福慧要雙修,修福沒修慧,白象掛纓絡,有慧無福,羅漢托空缽」,這是怎麼說呢?你光修慧而不修福,就是說你有理論,不去說法度眾生,就無聖德。所以我們有慧,要有聖德,肯教人,度他就是度己,如果光有智慧,而不去教人,不去說法,羅漢托空缽,所以羅漢向人乞食,如果沒對人說法,以後人家就不分食給他了。

為什麼?比丘有四種解說,比丘譯成中文叫做乞士,乞丐,大本乞丐,需要別人分食才有得吃,所以乞士要給人種福田,人家一碗飯分食給我們,我們要對人啟示,讓人離苦得樂,得到安然快樂,下次再向人乞食,人家才會歡喜。如果不肯對人說法,人家分食給你,你接受了卻默默離去,這樣免談!下次吃不到了,所以「羅漢托空缽」。

如果光修福,讓你修多少布施,也是天界的享樂而已。就如同「白象掛纓絡」,就是印度國王在騎的一種象,叫大白象,一年才騎一次,但時常有下人幫忙擦洗身體,全身裝飾得很漂亮,所以「白象掛纓絡」。對!牠有那福報,吃得好,睡得好,裝飾得很漂亮,但有什麼價值?所以福慧要雙修,有智慧無聖德不行,有聖德無智慧也不行。

尤其是「三諦」,三諦就是三觀妙用。佛學的諦就是真,認識事實,圓徹真實,才叫做諦,佛經中只有二諦、三諦、四諦,這樣才是真而已。四諦就是苦集滅道,以後會講,三諦就是三觀妙用,二諦就是空假兩邊。這些以後會說得很清楚,現在暫且不講。

我們要親證事實,一切的規範,如果沒有空觀,不能成立法身,有空觀就是我們的內在去圓徹的。雖說有空觀,但無假觀,不能成立俗諦理,俗諦就是外之法,內的觀察,所以空就是內在的空觀,俗諦就是假觀,空假就是真俗二諦,中諦就是統一切法,中觀,叫做中諦理,所以三諦缺一諦都不行。為什麼無假不能觀?有假無觀也不能起用,有慧不出假去度生,這也不行。所以三觀都圓融,三諦具足,才能夠成立真實偉大的聖德。

所以若無空觀,就不能顯法身,空觀就是我們的妙觀察,有慧成立,才能出假說法,叫做法身,所以空觀起用就是法身的成立。

所以有空若無俗諦,如果你脫俗不能成立,若無假觀不能顯法身。所以有外之假,內有妙觀察,才能起妙用。如果你沒有中的理論,不能入世度生,所以要入世度生,需要有中諦理,中諦就是空假圓融,能夠成中論,就是法身的起用。

所以有法能起用,就是我們觀察真實,如果觀察不真實,說法不能自在;如果觀察有真實,圓徹一切,兩邊能夠相應,圓融中道理體,說法才能無礙,才能大自在。

所以三觀妙用是不可無的,妙用是不可思議的,你們現在還不能到那地步,你五蘊如果沒入,又不想出假,沒辦法用到三觀。所以有到三觀,才能起真實的般若妙慧,安立般若就是三觀起用,最後才能夠迴光返照,審察自己,找自己,能夠圓滿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才是正確的圓論。

@本文:上來初說色不異空,是破凡夫-------------。 第八六頁 12
    ------------,我來說一個譬喻比較容易明白。 第八六頁 15
[mp3] 55:02CD-18B15:47

以上所說,要證色空的真實,你要了解「色不異空」就是要破凡夫的執著(我法二執),這個身體沒離開我們的思想-色不異空,就是破凡夫的我執與物執。

要破色空的問題,如果沒有中道義,得要相融修空觀,修空觀來入中論,所以修習空觀就是「空不異色」,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我們的明照,就沒有外的事體,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們內在的明,沒各異所照的是外面的事體,不異。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就是在破二乘著空,偏空的執著。

如果你修假觀,雖然能夠明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沒離開,也沒各異的道理,色與空不二,沒離開的道理。假觀就是我們內在的觀察,假與觀連帶,假就是外的事體-色,觀就是我們的空-內在,不離也不異。

所以「不離」的道理就是要圓融一切事體,若無色空不二,不能容納,不能圓融,事相不能圓徹。所以「色空圓融」就是色即是真空妙義,當體即是,外的事體即是我們的真空妙義,「空即是色」就是中道的妙理。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相融,就是中道妙理,色空能夠融合理用就是中道。

這個理論就是要破權教菩薩著空與著假,權教菩薩只是執著空假兩邊,沒有中的理論,因為他雖有出假度生,但無真實義,真義不能圓融,理體上,只有外之事體與內的些許理用而已,卻沒有真實圓融的理論,理論仍未圓徹。所以用空假兩邊來教化權教菩薩,讓他能夠修中觀,從中觀而入,才能夠圓融,理事無礙,才能夠深入來見性,所以修中觀。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的道理如果沒連帶,不能圓融中道。

所以三觀妙用是很深奧的道理,不是我現在講,你們就能夠能運用了。所以這是讓你比較容易來明白,修持才會快,如果從五蘊入,才能夠來求上進,對三觀的理用來圓徹,才能夠成正當的菩薩。以上這些是教權教菩薩的理論,所以對中道要明白,來理用。

@本文:比仿有人依金製器(金喻真空-------------。 第八六頁 16
    ---------------。色心的道理推例可知)。 第八七頁 10
[mp3] 1:02:33 CD-18B22:28

以上「色空的道理」是很活用的,現在再來做譬喻,「金」譬如真空,金就是空-本來面目,「器」譬如色,色就是事體。金子來打造成金釵、手環、戒指,種種的幻相就是別,一項金,打造成手環就變手環,打造成戒指就變戒指,所以一項金,器具有所分別,雖然所創造出來的形體是形形色色,但它的體性都是相同一體,打造多款形式,仍然是一項金。

關於這種說法,要了解「不離」的真理,金子的本身就是成立了幻化,我們來將它打造成工具或東西,我們要做成金碗、罐子或戒指都可以,所以假體都是我們妄設創造出來的,外之假體當下即是金,不離。所以「不離」的情理是真實,不能否認的,如果你廢金而來執著手環,這樣就亡失真實本來面目。

外所求之器的存在,是異體而已,異而已,變異而已。所以萬項都是要了解它的本質,本源是什麼?就是要認識金與外一切的體事,體相都平等,所以不要取著外之器相的差別,當下即金,當下即金。所以雖說都有差別相,器器皆是金,如果能這樣,就沒有分別,金與器同體,所以叫做平等、中道,如果金與器分別,這樣就妄說了。

所以對一切要會通,器不異金,器的本體當下即是金來成的,所以器不異金,金不異器,金為器的本體,所以器即是金,器既依金而成,當體即金,金即是器。所以這個假幻的事體,器即金,了解當體就是金,就是金即是器,所以既然器金當體即是,平等周徧,事事都是它的本體,本來面目就是金,所以一項金,雖是異器但當體就是金,雖是各異,當體也是一項金。

譬如說水,水的本質是軟弱,風若吹動波就成,水就不異於波,而波即是水,所以水與波當體不二。你要了解波浪是幻化,這不是說波浪永遠都是波浪,風若靜水就靜,當下即水,波和水是同體,所以色不異空,色空融合,沒隔礙。

所以如果水異於波,水不能離開波,波不會離開水,如果異呢就是妄見,仍未了達。要了解水遇風即起浪,這就像人的心理狀態,我們的心理對外緣,外緣的物質就像風,就像風浪,所以有貪念的心,就像水遇到風,水就是本來面目,遇風就起浪,我們的心是我們本來面目。【音CD-19A對幻化不實的外相,我們被外所引誘心就動,心動就是幻化思想,起滅無常,我們的心理狀態變來變去,隨因緣起滅,所以生死不息。

如果你像水的本體湛然不變,波浪雖是幻,而當體即水,如果能這樣,以色與心的道理來推翻一切的毛病。所以色與心這些道理如果能夠圓徹,就不會被這個假所顛倒了。所以就是我們的幻化執著,造成心浪起變,去造業,才有生死輪迴。所以若能依浪不起幻,當體即水,依色不幻,當體即真。

所以「心色的道理」我們得要了解,眾生都迷故,心被外之物質的風浪,將我們吹倒,造一切的迷執。所以我們要了解真實,色與心要分開,不要被色所顛倒,反過來能夠妙照起用,這才是正確的道理。

@本文:眾生迷真執妄,似昧水逐波,-------------。 第八七頁 11
    -------------空不異色...的道理,就是這樣。 第八八頁 04
[mp3] 1:15:38CD-19A02:30
   
再來了解說,眾生著妄,迷真著妄,迷我們的真心,執著妄見,埋沒我們本來面目。眾生可比水著波,水若著波,隨業流轉,所以我們的心若著外緣,會隨所造的業緣,在六道流轉輪迴不息。所以生死不息,都是為了執著起用的,所以執著起用就是迷色,真心迷昧,遺失自己,才會為我執去造業,才來生死輪迴。

諸佛菩薩是了妄即真,如果你了解一切都幻化不實,當下我們的真心就現。所以能夠知波是水,既然波就是水了,當下即是,不生不滅,波當下也是水,水也是波,哪有生死的問題呢?菩薩了解妄即真,不會隨緣執著一切,所以於十界無礙。

眾生都「迷事廢理」,為什麼呢?為了我執,迷於你的我的,要達取到我的目的,沒有理論來破我們的妄念,所以謂之眾生。

佛是以理性圓徹,能夠了解一切都幻化不實,了解自性本體,就是了妄即真,所以成四聖,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不會去六道輪迴,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聖合六道剛好十法界,所以如果你能夠顯達,十界無礙。

現在不要厭煩,再進一步來闡發色空的問題,再來事實的印證。「色」來譬如一切的物質,「空」指我們的精神,所以物質精神不離,雖然物質精神不離,我們能夠活用,

所以這個主體-精神與物質,就是「色不異空」,外之事體-物質就是我們的精神之應用-「色不異空」,

「色」是我們精神的利用,而精神不會離開物質的作用,精神如果離開物質的應用,就無主體,也無作用,所以精神不能離開物質的作用,所以「空不異色」

物質是精神的使用品,萬物都是讓我們使用的物質,應該用就拿來用,不應該用的就不要用。所以在用之主體上要認識,對不對?如果你了解精神的使用品是物質,物質就是精神的使用品-「色即是空」。精神即是物質的統御者,精神在統御一切萬有,看要怎樣來使用,所以「空即是色」

如果你能夠理與事圓融,就是空色不二,對外的物質與精神,就是融和,不能分離的。如果精神與物質失去聯絡,就像人如果缺乏了物質,就失去現實的作用,所以我們這個身體如果沒有衣服來穿也不行,沒飯可吃也不行,所以物質如果失去我們的作用,就可憐了!

所以物質與精神,一點都不能缺少,如果缺乏精神的思想,沒有精神思想的活動,物質與精神就不能融和,為什麼?如果白癡的人,傻傻的,對外的物質不知道要如何使用,所以失去精神作用,自然就不能去利用,所以愚癡、白癡的人,需要別人的精神作用來餵他,來培養他,才能夠生存。

所以如果沒有精神與物質,就失去我們的生活,生活不能成立,軀體就不能存在,所以精神與物質不能缺失,不只不能缺失,還得要圓融,不取不捨,我們如果偏重物質,對外的物質生活去執著,會失去我們的精神理想的作用,失去我們的精神理想,自然就造一切的惡業,所以同時就不能好好的生存,有罪就要受一切的因果報應。

所以同時也不能偏重我們內在的精神思想,來輕棄物質不用,這樣也是不行,所以物質與精神要當體理用,尤其是我們人生,得靠物質的生活,精神思想就要活用,對社會才能夠交代,所以絕對不要貪,但也不能捨,所以不取不捨。

所以這個肉體是我們的精神在依持,才能夠主宰這個身體,如果沒有我們的精神端正,來主宰這個身體,就失去利用;但有精神若沒有肉體來起用,也沒辦法成立。所以肉體需要我們的精神,精神也需要我們的肉體,彼此密切相應,如果精神與肉體能夠相應,就色空圓融。

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就是一切圓融的理論。所以要中道圓融,事體與精神要有圓滿的智用,才能夠圓融一切的生活,修行才能夠成立,思想才會端正,所以不取不捨的道理我們要了解。

@本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第八八頁 05
    ---------------------丁初遣執竟。 第八八頁 12
[mp3] 1:30:53CD-19A15:39

現在再來了解「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為什麼此處只有受想行識?這如果沒承上起下,不能連貫,所以從上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之前「色空不異」的道理我們要了解,「色不異空」:這個身體沒離開我們的精神;「空不異色」:我們的精神沒離開身體的活動;「色即是空」,喔!這個身體之肉體,當下即是你的本來面目來操縱的;「空不異色」:你的本來面目-自性空,就是你本來面目有這個身體「色」,你的本來面目受了這個身體之我,有這個我,對六塵緣影去接「受」,才有「想」,有想就執著這個想,「行」使一切罪惡,「識」心才會來投胎,生死不息,以前所說的,都和現在說的相同。

現在就是要破我們一切的迷執,顯我們的真實來修道,所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前是約觀身(色-這個身體)方面來講,現在是約心理狀態(我們所觀這個心相,我們的精神)方面來講。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合這四句「受想行識」謂之五蘊。「色」,外就是六塵緣影,內就是有這個身體,有這個身體才會連帶這四蘊-受想行識,所以有這個身體就有眼耳鼻舌身,對外的五塵緣影-色聲香味觸這五塵,所以外是物質(色是物質),這四蘊是心理現象,我們的心理狀態雖然性質不同,不過緣起性空,當體即同時不二,因緣成立,當體外與內融合。

所以這都是我們的變化,有「受、想、行、識」這四種變化,怎樣的四種變化?

「受」就是我們有眼耳鼻舌身這五項神經,去接受五塵,去浮五塵的緣影,有我們的五識(眼精神、耳精神、鼻精神、口的精神、身的精神),五識領納五塵,五識能夠接納叫做受。

有受,自然連帶第六意識的「想」,我們的思想就是第六意識,所以這個叫做六識,六識對六塵;六識對六塵的精神作用,起愛念,貪瞋癡的成立,才會去「行使」一切的惡業;有行使、造作,最後的這字「識」就是我們的統納,第八識精神統納、決斷,你所想的,好!去做,就差使身體去做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此十惡不赦都是我們的自性迷執,失去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讓這四蘊的精神作用,而對外虛妄不實之色蘊-來執著,造業。

你不了解此虛妄不實,當體即是皆空,當體皆空就是說,當體就是我們的本來明照,皆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去明照的,如果能夠了解當體皆空的道理,就沒有這些現象。

不過色蘊就是物質的現象,有我們的精神行使這四蘊的心理現象,雖然心理有這四種分開的性質,雖說有不同的理論,不過緣起是性空,則是一樣的。所以是不二,就是都我們的精神統攝,四蘊合起來,雖然理論上,有受想行識的分別,合起來其性質都是同樣的精神作用。

因為行等四蘊,根本上都是眾緣和合,六根、六識和六塵的和合,來成立迷執的。你不了解六塵和六根是幻化不實,無自體,一一都是皆空不異。所以外和六根的和合,都不異我們的空照,所以即是皆空,所以不異空,即是空,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我們的精神思想就是我們的自性迷執,所以不異空,即是空,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的精神思想就是我們的自性迷執,所以根塵和合造成貪瞋癡,而根塵和合造成貪瞋癡,即「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想行識」,對四蘊要了解,都是我們的精神束縳,矛盾自己,侮弄自己,所以你不了解「不異與即是」的道理,才會去行使一切的惡業。

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切都是我們觀法完成來破色蘊,觀一切法,了徹色蘊,能夠圓徹,不會被塵染,就是我們的成就,所以破色蘊就是要破我們的迷執。

【合釋】 舍利弗就是舍利子,印度稱「弗」,我們稱為「子」,舍利的子就是子叫母名,舍利就是鶖鷺鳥的名,他母親就是屬於美眼,舍利的鳥-美眼鳥。所以舍利弗之舍利就是智慧,也就是說智慧之子,舍利弗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座下,智慧第一。此處稱呼舍利子,就是要叫醒大眾,你們大家要像舍利弗的精神、用智慧來聽。

所以依空幻起用,這個物質生活的現象,對這個色,不異,就是我們的內在空,不異空,所以「色不異空」,物質不異於我們的精神現象的本體。所以「空是不異色」,我們的精神也不異於外面的物質,所以物質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精神作用,物質的本體就是我們的本空去顯現活用的,空的現象就是物質的生活,空就是我們的精神現象,就是物質生活,所以物質與精神不可分離,不能異之。

現在這是在遣執顯性,讓你了解這個觀法,不要執著,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就是破妄顯真, 【音CD-19B破我們的妄想心,顯我們的真心,能夠活用即是我們的實相本體。所以色受想行識是連帶上面所講的色空不二的道理。
(第14卷完)
---第15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