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35
《卷35
84/03/18
星期六》--------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以無所得故! (承上)
是故空中 ---無智亦無得。
@本文:法藏心經疏云:「知空智不可得------------。 一二七頁
12行
-------------如果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 一二八頁
01行
[mp3]
00:27【CD-46B】18:48
關於「無智無得」,法藏心經疏云:「知空智不可得,故云無智。所證空理亦不可得,故云無得」。如果你了解真空妙義,有見性,那個智是本具的,不是能夠得的,無得!無所得!關於「得」,是初學有深入,喔!說有得,其實呢無得!是我們本具,自己體會,通達,這不是得。
「無智」就是說無所證,真空妙義是不可得的,是我們親證,所以這是「無得」。所證的真空理,是我們自己自性通達的,不是對外能夠拿進來的東西,「無得」是自證的,親證事實,所以才說無得。為什麼?這是迷的人才有得。
所以萬項是我們的三觀妙用,所以「智」是我們所證的理體,皆不可得。因為我們有三觀妙用,就有妙觀察智,有妙觀察智就能夠起用,審察一切事體,一切能夠圓徹,所以這是「不可得」。
由於眾生迷故,所以要用智慧-觀智,這就是說,人家教我們,我們來聽,通達,深入,這樣說有所得。其實智慧是我們的審察所用出來的,如果没有我們的審察、圓徹,不能通達。如果你没迷,當下即是,你的心量是圓徹、了達。這是我們的心量,萬法都是我們的心,不是對外能夠拿,是我們自性能夠圓徹,這無非都是「無智」。
如果你迷,初悟以後呢,那個時候有所得,所以到四果都還是有所得。其實自性本具的,無所得。要怎麼得?親證事實,哪裡能夠得呢?所以,故曰「無得」。
有這個智,是我們的智慧,所說的智慧是六度最主要的頭一度。所以六度如果没有般若,免談!没有智慧,六度都不能用。所以般若是六度的第一首要的妙用,六度中其餘五度,是我們用般若的妙慧去妙用。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都是我們的智慧,智慧像大石頭,五度像小石頭,大石頭如果没有小石頭來撐著也没辦法。所以六度中如果没有般若,不能親證事實到佛果。所以菩薩修六度萬行,就是求無上菩提,就是要求證佛果,所以修萬行六度,萬行六度就是以般若最第一妙。
德清大師心經直說云:「智,即能觀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如果你是以有所得的心來求,都不對了!其實「智」是我們的審察。所以三觀妙用就是空、假、中。「空」就是我們的妙照,就是我們的妙觀察智,所以叫做能觀智。能觀智就是能觀一切,對外之事體能夠明察事實,對事體能明察事實,才可起慧。以「慧」才能生出「智」,以智生理,以理才妙用。所以六度都是我們的智慧,能去分別,能創造出來。所以佛果也是不可求,不是對所有的境來求就有的,如果你用心所求的,都不對!用我們的智慧來成就,才是真正真實的佛果。佛就是以智來成立的,如果没有以智來成立,免談!所以就是有妙觀察,起慧來妙用的。這都不是我們所求的,是直證,本具的,我們的自性本具的,這是無所得!
@本文:此無智無得二句,是明菩薩之修------------。 一二八頁
02行
---------------可為著相修行者當頭一棒。 一二八頁
09行
[mp3]
09:37【CD-46B】26:26
「無智無得」這二句,就是對權教菩薩來教化,你要明白真實菩薩的修行,所以「智」是我們親證的智,「得」是我們當要對相去圓徹,所證的。所以「智得」就是無住了,無住於有所得,如果你著相修行,這樣免談!
所以菩薩真實行六度萬行,不取,他說是有在教化,没在行。所以如果你有所證之果,這樣不能成佛果。其實如果你有所住就是執著,執著就没辦法,就是法縳,讓這些法綁住。所以我們通達的不是法,所圓徹的是無為法,這說不到。
金剛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為什麼?菩薩教化眾生,他没在度眾生。所以無量無邊的眾生能夠得度,都是自度。其實如果你要度他,没辦法度,得他自己認真去研究修習,親證真實,這是自度。所以菩薩所說的法不是法,雖然有在說,這是語言動作,一切皆無所住。所以說法者若住於有在說法,這樣就不對了。
所以「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為什麼?如果你住於「我在布施,哦!什麼人讓我來布施,它是我所布施的」。這樣就是著法布施,是有所得。無住布施,才是真布施!我們布施時,不認為有在布施,也没有人讓我們授施,也没有人來接受我們的布施。所以菩薩是應無所住來布施,這才是實際,無住!無住!無念!所以才是實際。這就是說,要明白不著於修行,無著!我們是去圓徹一切,自心了解自己,創造自己。這修行的路,就是要我們理論有圓徹,親證,能夠去行證,這樣就是我們有事實,我們自己自行自證。
所以這樣所修的不是智,「無智」!雖然智是六度的代表,不過我們所修的是有智慧去鑑察,【音CD-47A】不是我們所得的智,叫做「無智」,是我們的自性通達,自己起用,鑑別,這就是我們所了徹親證的,不是有得,所以叫做「無得」!
又云:「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在,一切哪有法?無法!無法可說!為什麼無法?我所說的不是法,我的語言動作無非是一個代表,你聽進去能夠圓徹事實,那才是法。所以如果你有以法來教化人,這樣不對!是「以言顯你的無言」,萬法是以事體上來比較,讓你圓徹通達的,不是我能夠教你,不是我能夠說法,無法可說,所以才真實可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為什麼?一切法都是假,要不然如何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內在自己通達,這是無為法,無為法不可說,無為法無法可說。
就好像說,我知道糖是甜的,我有吃過糖,是甜的,不過說的「甜」是一個名相而已,名相不是真正的甜,這個聲音、語言,没有糖也没有甜,不過你們聽進去,你們有甜,有甜就是你們有親證,有吃過,這樣才有甜。
所以一切都是我們的親證事實,不是對外能夠得到。所以如來所得的一切是無為,無為是自達,自己通達的,他没通達到那地步,没圓徹到那地步,燃燈古佛不會為他授記。所以就是他有妙覺,究竟圓徹,了達,才會為他授記。
所以如果你是求世間的一切,當下能夠成佛果,這樣不對!世間法一切是現量,這是無實。因為一切語言動作,無非都是一個標,如果你能夠說明一切事體,安立理論,能夠圓徹,事事無礙,理事能夠圓徹,這就是我們所證的果證,無非,我們再怎麼講,他如果没圓徹,還是不了解。所以果證是我們圓徹真實的,所以才「無得」。
菩薩他修證的都是只有正念,圓徹事實,自己的心能夠圓徹理論,所以這樣是我們親證的,不是說這樣叫做修行。修是我們修習正法,來圓證事實,依照一切的理,能夠實際去行使,這就是無著相修行。不是說:「喔!我有理論,我在修持了,我在怎樣了」,這樣不對!所以不能著相修行,如果你修證到那裡,就了徹到那裡,圓證到那裡,所以無所得!
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菩薩還有個我執,有你與我,有眾生的差別,有壽數,我活幾歲了,那都不是菩薩,為什麼?本來面目,本來無一物,哪有一個我?所以人人都是明故,明,菩薩看眾生都是佛,每一個人都明明照照,所以平等周徧,哪有個眾生與佛的差別?没有!没差別!所以本來就無一物,本來面目没有一個開始也没有一個終止,哪有歲數可講呢?本來就是具足。宇宙同體,没有開始也没有終止,無量亦無邊。所以真實菩薩見證到那裡,如果你自性通達,明照宇宙,萬徹一切,哪有生死可說?
所以菩薩就是這樣講的:「我是應當要莊嚴佛土」,為什麼莊嚴佛土呢?我要莊嚴我這個心,有正念,不會偏,不偏!不捨!不取!這才是真正菩薩。如果你没執著,隨時只以我們的心,問我們的心,莊嚴我們的心,不要妄亂,不要迷執種種,就是真實圓徹的,是明明而已,没什麼!本來面目就是明故,所以才為菩薩,菩薩就是見性圓徹,才稱為菩薩,不會再去著相修行。所以這就是對修行人當頭一棒,你要照這樣才有事實的親證,實際去修行,這我們要了解。
@本文:雖能照見諸法皆空之理,一再存有-----------。 一二八頁
10行
------------------無得之得方為真得。 一二九頁
02行
[mp3]
25:00【CD-47A】09:19
我們修能觀,能照,所以能夠照見諸法皆空之理。這就是要了解,你有能觀之智,所觀之境,一切萬法能夠圓徹,都是我們的真空妙義,真空理。
為什麼會有「真空理」?我們所觀察,通達,這是內慧。空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有這個慧才能夠生出理體,所以以慧生智,以智生理,以理妙用無疆。如果你存有個能觀之智的想法,這樣想就不對了!所以能觀之智是我們的妙察,審察,是我們的妙慧起用,當下即是我們的明照,事實圓徹,所得的都是空相。如果你認為是你的理體圓徹去想出來的,這都是空想,不是真實。所以真實三觀妙用,就是我們有妙觀察智,當下就是妙觀察,就是我們明照事體,一切圓徹。所以事體圓徹,不會執著,是以慧能夠起用而已,没有能要怎樣,所要怎樣,若這樣就不對了!所以如果你有一個能所,那還有法執,没契合般若的妙慧。
所以般若就是真空妙義,般若就是真空妙義,為什麼?般若就是妙智,妙!不可說,妙是怎麼妙呢?宇宙人生萬徹,才是妙義。所以真空妙義就是宇宙人生萬徹,才能夠了解一切空的理用,「空」有內的空和外的空。
所以菩薩就是以廣度,修六度萬行,無所求;只有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無所得。所以「妙」就是自通自作,圓徹是我們的慧,本就具足了。真空妙義是我們見性,才能夠圓徹。所以真空實相是菩薩能夠明照一切,妙照圓徹,就是宇宙人生萬徹,當下即是。所以修六度萬行,都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已。
要了解菩薩有兩種,我們要來求證事實。有兩種,一種權教菩薩,一種實教菩薩。
如果權教菩薩是對『事的六度』,不是對理的六度,隨著相來修行,處處都有所修的法與所行的果,六度就是他所得的,所證的果證,這樣叫做佛果。這是權教菩薩,修事的六度,所以還是著相修行,到處都是執著,我在修行,我在行六度,我在度眾生,所以我法二執,就是還有所得。所以他隨時處處,都有他的智慧與他的所得,所證的都有所得。
其實,如果是實教的菩薩,就不同。實教菩薩是修『理的六度』,隨六度中的因緣,隨舉一度都是三輪體空。什麼叫做「三輪體空」?我空、法空、人空,没有我在布施,也没有眾生來受施,所以一切都是修證而已。所證的果位都是事實,六度一切都是三輪體空,没有我在修六度,没有境與智,所以無證也無得。一切都没有相,也没有我在度眾生,也没有我在布施。所以真實無證無得,這才是真實大乘菩薩修證的境界,所以才稱為「無智無得」。
所以實相門中,菩薩一切的煩惱等於空華,哪有煩惱可說呢?本無煩惱可斷-無智,本無菩提可證-無得。雖然,是這樣說無得,這是對以無智無得來行一切六度萬行而言,真實是我們親證真智才是無得。一切都是我們的真實,所以我們的理論是我們的自性通達,萬法都是我們一切的妙用,所以才無智無得,所以無所修的可證,也没有菩提來所修,來修證,所以才說一切無得。
所以無智無得才是真得,為什麼稱為「真得」?是我們見性圓徹,真實自證的,這才是真實。如果是權教菩薩對事的修持,修事的六度就是有所得,真實無所得才是真得。
@本文:「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 一二九頁
03行
------------雖略,理則互顯,願學者考究之。 一三○頁
02行
[mp3]
36:37【CD-47A】19:33
現在再來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這就是「三輪體空」。實際上,我們所說的一切善法都是無所得,有到究竟,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再來,佛對須菩提說一句:「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就是無上,三藐就是正等,三菩提就是正覺,能夠到無上正等正覺,哪有少法?無上就是宇宙一切萬徹,萬緣的宇宙一切圓徹,所以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是真實無上的正等正覺。
大般若經云:「無得無證,即是證佛法身」,如果你有所得,有所證,那都不是真實。因為無得就是自性通達,才能夠圓證佛法,所以才能夠親證到佛的境界,
大般若經云:「無所得是般若波羅密相,無所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大般若經說,無所得是真正妙智圓徹,所以以妙智慧才能夠實際登彼岸,才能夠實際的解脫,真實的解脫,就是無礙,無所得,真實有這個般若。所以實相的般若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下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這就是無智即是真智,無得即是真得,一種事實的證明。因為自性本具,所以才真實無證無得。
本經單云:「無智無得」,是屬法空,無智無得,屬於這個法,一切都是我們的空法,萬法都唯我們的心,如果你親證本來面目,當下萬法齊全。「佛法無量義,法界自性通」,自性圓通一切,其實,同時都是,現量就親證了。
再進一層來說「無智亦無得」。像我們之前在說十二因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說一切無得,也無所得,究竟盡,這就是顯中道實相理。所以中道實相的妙義,不是簡單能夠說的,就是我們的自相通達,我們的本來圓徹,叫做第一義空。第一義就是我們本來面目能夠圓徹妙義,這個妙義是我們的自性,空就是我們的自性。
所以觀上,一切的文中能夠遣執,一切顯的都有三相,有我相、法相、非法相,實際上,實證的,自得的,没有這些,一切都圓徹,皆非,一切法皆非,一切都是非法,為什麼是非法?我們所說的都是假的,真實義是內在的圓徹,這個無為不能說。
一切的文都簡略,而所說的要說到徹底是很難,這是親證,我說的你能自性去通達,這無非是一個引證,語言動作是一個引證,讓你們自己自性去通達的,如果你能夠去理徹,當下就是你所親證的。
我們再引楞嚴經破相一文來作參考,文中云:「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此空五蘊)」。我們學佛當下,就是要滅塵合覺。因為迷的眾生對外執持,外的事體-色聲香味觸法,為了這個執著,不覺我們的自性,就是遺失自己,所以不了解自己。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滅外的六塵緣影,不執著,能夠把它轉用,轉用就是合覺,我們的覺就是圓徹,審察外的事體。所以滅塵合覺就是我們現在自己問自己,問我們的心,有被外塵引誘否?有妄亂的心否?如果你能夠實際去審察真實,當下就是合覺,對外塵又能夠去分別。所以對外塵能夠明照圓徹,這樣就是般若-真如妙覺明性。
真如,什麼叫做「真如」?我們當下大家都真如。你想的就是真如,那個物質,你所想的一切,都是完全跟一切的事體,明明證證,真實一樣,所以叫做真如,真實宛如那個物質。所以我們的真如,真如就是我們妙覺明-自性,就是我們的明所照的就是真如。所以萬有都是我們的明照,當下也是你們的明照,不過你們没有妙覺,不了解真如,都是迷執外塵,不能了解我們的明照,當下在想,就是我們的明照,聽到看到那一切的事體也是你的明照,所以當下都是我們的妙覺明性。
「如來藏本妙圓心」,這個本來大家都具足,第八意識就是含藏識【音CD-47B】你能夠妙照,當下即是如來藏。這個如來藏也是我們的妙圓覺心,所以如來藏就是本來面目,圓照妙有,圓照宇宙一切。
所以本來面目也「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火、非風」,地水火風都是自己集的,所以地水火風都是五蘊遮住的,本來面目没有地水火風。也「非眼、非耳、非鼻、非舌、非身、非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所以要了解我們本來面目,也没有十二入、十八界,這些都不對!所以十八界是我們對五蘊迷執,才有十八界。
所以以上就是說,世間法都是我們的迷執,你們要了解這些都非真,這些都是成住壞滅。總之,世間法是我們來圓徹,審察,要了解世間法都是假。
所以本來面目,「非明、非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這就是空十二因緣。因為本來面目没有無明,無明就是迷,明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所以無明是我們迷執六塵,起一念就是無明,不明白,因為不明白才會造一切,行使萬惡,我們之前十二因緣已說很清楚。
「無明」與「行」是前的因,你有這個因緣成立,有這個因,難免有果報。所以「識、名色、六入、觸、受」,這是現量的果。因為現量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受前的無明,行使惡業,來感受一生的痛苦,我們受外界的苦與一切的病苦,種種,這個因緣都是現量上的苦報。所以有無明的因,才有現量苦的報應。所以現量的果報,你不了解,果中又再造因,造「愛」「取」二支,才成立業緣,而有業緣,難免就再來「生」,再來「老死」。
所以生死不能解脫,都是由無明起,造出愛取二支,來成立因,造惡。所以有業因和業緣,難免在生死不息。所以十二因緣就好像車輪的旋轉不停,無始以來,生生死死,都是因、緣、果。所以有這個因,來受報,果中再造因,難免再來受報,在這裡流轉不息。
所以一切都是「非智非得」,要了解。權教都是對這個執持,有所得,所以權教菩薩都是有所得,現在這裡就是要棒喝這些權教,你們要了解一切空,就是你們的本來面目,要能夠圓徹這些出世法。
故又云:「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此俱即世間法)」。
所以本來就是無一物,本空,明故,不過有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當下迷亂的心,妄亂心也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當下是迷故,不了解自己。所以你不了解這個身體就是地水火風來成立的,這個身體是假的,有這個假即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有我們的精神與神經對眼耳鼻舌身去造作。所以有神經與精神才能夠對外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對外的六塵緣影,眼睛看一切的物質-現量上的物質,耳朵聽聲音,鼻子聞香臭,嘴接觸味,身體接觸外,所以這就是我們的眼識界,乃至到意識界,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具足,對世間法執持,這都是我們凡夫迷失自己。所以這些如果你們了解,就是破除你們世間法。
所以當下「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所以我們的無明如果盡,一切老死就盡。為什麼?如果没有無明,就没有行使,没有行,識心就不會去投胎,既然没投胎,自然就没有名色,没有名色就没有六入就没有身體,没有身體就不會接觸外塵,没有接觸外塵,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對外的生愛,没有愛就不會去執取,没有執取就没有業識,没有業識哪有老死二字呢?所以這就是老死盡。
所以「苦、集、滅、道」四諦就是我們的起用。以前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乃至無明生死,都是由苦集二諦來藏一切的苦因苦果。所以苦集二諦就是眾生迷失自己所造來的,道滅二諦就是智慧來安立創集出來的。所以才有這個道,種種的理論能夠去圓徹,世間出世間的一切都能夠了解。所以這就是依修持四諦法來對照,從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去圓徹,有這些理論,親證真實。
所以彼此一切要了解,「照見」能夠圓徹,「異」就是能夠變異。你有明文能夠去審察,對世間就不會去執取,這樣就是變異。變異,有文中語言來教化我們,我們能夠深入修持。所以這都是我們的常照,要來找我們的本來,這個文中就是說「無」,現在那裡文中就是說「非有」,一切的文中都是假的。
所以這字「無」字就是要了解無所得,無非是我們的自性通達的,這都是我們的明照,圓徹,所以離一切的語言動作,這是妙照圓徹。我們凡夫就是無明,不能了徹,所以不能妙照。妙照就是離一切的理論與言說,照是我們的本來具足明照。現在文中簡略說,在理體上,是我們自己的內在圓徹,互顯利用的。所以我們大家如果要學,就要了解,研究真實。
現在詳細了解文字一切都是假設,如果你看不懂,哪有理呢?没有!所以「聖人造真經,真經非是聖,大道存文字,文言不詮真,真詮自證悟,無文也難成真」。雖說文字是假,也得要藉文字,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去圓徹,所以真詮自證自悟,真理是我們自證的,不是那些文中有真理,是我們親證事實,圓徹一切,這就是我們實相文中,所互顯的,我們就是要從這裡去研究下功夫,所學的就是從這裡,依照這些理論,不要說我有在做什麼,照這些理論去行,無所得才是真實學佛的正法。
@本文:上來初明蘊處界三者屬凡情;-------------。 一三○頁
03行
----------------(丁三破妄文至此完)。 一三一頁
03行
[mp3]
1:06:01【CD-47B】16:14
以上所了解的,明蘊入處界-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都屬凡夫的迷執。再來明四諦、十二因緣、無智無得,這屬於聖境。為什麼?明文中所顯的,就是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讓我們明白這些理論好去修持。如果你没有這些理論,如何能夠去修持?所以四諦就是了解十二因緣法,一切都是無智,無得才是真得。
以上所說的,凡夫就是破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來了解我們一切的迷執,端正我們的思想。再過來是四諦,就是了解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這是凡夫,破凡夫的迷執,端正思想,十二因緣就是破我們的生死由來。所以一切都是無智無得,聖者就是圓徹,是圓徹了,不是修持,所以這就是聖者的境界。
所以於空相中,所有的一切,一一都是無。為什麼?一切諸法都是你的空相,如果說你有空相,就是染淨雙亡。你能有空相,也不會去染。雖說,聖者是能夠情盡,就是凡聖同體的意思,凡夫與聖者是迷與悟的差別。五蘊等一切諸法,都是破開我們處處這些虛妄不實,讓我們了解一切所想的都是虛妄,所以才會迷失自己,侮弄自己,蹧蹋自己,這就是破我們妄亂的思想,能夠來端正我們的事實。
十二因緣、四諦,這都是菩薩所修的階段,來教化人。如果没有四諦法來轉法輪,啟化眾生,没辦法。無非四諦法是一種治病的功夫而已,藥到病除,對機說法。就像吃藥來對治,對症下藥,你的病既然好了,藥就不需要再吃了。就好像我們過溪,如果你要過溪,没用筏來渡,難過溪,要游過去很難,你既然到對岸了,就不要連筏也揹上去。
所以我們行證到那裡,所修到那裡,這個過程是修持的應用而已,這是接引我們的過程。這是我們不了解,才得用這些理論,你既然圓徹了,這個空相的本體對我們一切都無關。這個空相中是我們的明照而已,本體上是無交結,因為我們的明照是明徹而已,你不了解是你的明照,所以不要再執著境與相,境相如果不捨,會發生毛病,我們對空相所執取的都是矛盾。
金剛經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哦!譬喻說筏,過岸就不要再舉筏,正法尚且要捨了,何況非法。所以這句話,過去如果没有聽到這些圓說,現在你聽到就要了解這是我們的一種工具,像坐筏渡河,没藉筏不可,既然我們圓徹了,既已過到對岸去了,我們哪須要再去舉筏?法是我們去深知圓徹,去應行而已,你既已圓徹,這一切就不用了。
所以智就是真空智,智空就是一切都是我們的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我們圓徹,審察,照見就是審察,徹見徹證,五蘊是我們的空相中,是我們的本性。所以迷才有五蘊,悟哪有五蘊?五蘊就是迷執,才得用五蘊來破你。有理論讓你能夠去修持,能夠離苦得樂,能夠得到自在,心量才會寬闊,才不會執著。
所以我們自己都是應無所得,一切都是我們的空理,過去這個空智,是我們要了解說,過去是你的理解而已。所以聲聞如果没有這個理來讓你解脫,没辦法修持。因此聲聞也得藉五蘊的理論來深入,才有辦法解脫。所以我們了徹,得要放下,不要再執著。所以這個理都是我們未了解以前,要去圓徹,有真實的理論來修持,既然你已親證了,這些就不需要了。
再統要來說,空是空五蘊,是破「凡夫」的一切法空。所以凡夫都是對外執著,不了解我們的明照。如果没有理論來破你,你不會了解你自己,才會矛盾你自己。所以凡夫得用這些法,才能夠了解自己,創造自己。
四諦、十二因緣,是破「二乘」的法。因為没有四諦、十二因緣來開導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因為迷失自己,所以讓你了解生從何處來?死要往何處去?要怎樣滅無明?所以這是對二乘。現在空智得-無智無得是在破「權教菩薩」。
空五蘊之智是在破人空智,因為五蘊就是在破你的我執,有這個我才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個不是我。所證的事實,在理體上,跟我們說得很圓明,這是會生老病死,這是四大假合的,讓你了解四大假合的這個我,究竟是假,這個是借我們用而已。我們的精神狀態就是我們本來面目,迷故謂之精神-心理狀態,如果你悟,明明照照。所以所證的理是讓我們了解「人空理」,如果没有理論不能修證,都被這個我拖去團團轉,所以一切都是迷失自己,把假我當成我。
所以二乘如果没對照理論去修持,不能修證。因為四諦法,種種,也是得用智慧才能夠諦理分發,才能夠教化眾生。因為四諦的教化就是圓徹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由四諦分發的。諦就是真,真就是認識事實,圓徹一切才是諦。
所以這是我們的修證,有三觀妙用,有親證三十七道品,才有般若妙慧,把四諦能夠轉無量諦,所證的理體,才能夠圓徹理論,【音CD-48A】所以這都是「法空理」。所以「諦」就是認識事實,菩薩是由修證的結果,現在是以四諦法來修證事實,到究竟,他就親證到菩薩的境界,這都是空智了。因為菩薩到究竟就是妙照,妙照就是結束一切的眼界、意識界,這都是屬智,萬有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在妙照而已。
所以才空智得,所以無智無得。因為本具故,一切都是我們的明照。所以一切都俱空!什麼叫做俱空?宇宙一切都是我們的明照,都是真空,真空妙照。所證的就是一切具足理體,因為起慧故,妙照起慧,所以才會顯用理體,這也都是「俱空理」。現在所說的這些都是佛陀所修證的結果。
你要了解現在所說的智得,都是二乘的聖者所深入的,才有智有得。現在這裡是要破我們的我執、法執。所以一切法都是皆空,我們的親證,理也是我們的明照顯慧。所以所用的理也是簡化,非理,所以無智無得,智得俱空才無得。
所以一切都指「俱空理」,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就是,萬般都是我們想的,迷就是你的心,悟就是你的明照。因為我們這部心經的旨趣,真實都是顯「第一義空」!無非是先由聲聞小乘法來破,如果没有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來破你的迷執,讓你去修持,没辦法,連大乘的菩薩法,無非一一皆空。所以「空」就是屬於第一義空,義是內在的慧,義就是我們的慧,空是我們的明照,所以叫做第一義空,本來面目就是第一義空。
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要破一切,五蘊與十二入、十八界,破智得。因為菩薩修證的結果,就是無所得了。
【合釋】 在諸法空相中,是「不立一法」。為什麼?一切法都是我們的空相所現的,所說的不能說我們在說法,所以不立一法。這是凡夫才有法,聖者哪有法?說的不是法,無非是一個語言動作而已,如果没有凡夫來緣起,我們這些語言動作也是没應用。所以凡夫就是有這緣起,有五蘊、十二入、十八界,才會有一切來對我們的身心,讓我們衝動。所以無非這些語言動作,就是對這些凡夫,讓我們成立,了解緣起與一切的迷執,所以能夠離顛倒夢想,能夠究竟端正我們的思想,這無非都是在對凡夫的一種勸說而已。連對二乘的四諦法、十二因緣也皆是。
菩薩所修的一切,有能觀的般若妙慧,所以有般若妙慧,才能夠以觀來正用,觀一切眾生的機緣,對機說法,所證的法空理,是對症下藥而已,對機說法,這也無得,菩薩如果認為說法有得,這樣不是菩薩。
所以見性者就是能夠明觀人的心,他所證的理體能夠圓通,對機說法,妙用而已,無所得!所以內在是我們的圓徹,語言動作無非是要叫醒而已,是指一個路徑。像以標指月,我以手指月,手無月,月在天上,是指引給你們看,指引你們的路,所以才說「無智無得」。我們不是教人就有得,無得!讓人成就,我們也無所得。
所以現在「無智無得」是在破權教菩薩這些法相。所以這些真實的菩薩-見性的菩薩,就是以後要再說的。所以我們是破妄顯真而已,這完全都是一種果證,分發下去教化人而已。如果我們要了解菩薩的斷果,現在再來要初顯,「以無所得故」才是真正的菩薩。
「以無所得故」,現在我們承上已經說完,現在再來就是要起下,前是承上而已,現在再過來,明天才說起下,「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究竟明天再來說。
(第35卷完)
---第36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