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35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36
36  84/03/19  星期日》--------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以無所得故!(起下)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今天來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本文:丁四:證果分二,戊初:明菩薩得斷果---------。 一三一頁 04
    ------------般若畢竟空的結晶語,當勿忽略! 一三一頁 11
[mp3] 00:36CD-48A10:24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以無」是承上,現在再來起下,承上知其然所以然已經說完了,現在為什麼「無所得」?究竟無所得是為什麼?就是依般若波羅密多故,有般若的妙慧,能夠離苦得樂,能夠安立不生不滅的究竟。

本經注重「無所得」,「以無所得」,所以「無所得」三字是我們學者當特別要留意。因為初入是有所得,到究竟是本具的,無所得。

所以「無所得」不要理解成「無智無得」,這是不同的。「無智無得」是在教權教菩薩的我法二執-有智有得,所以權教菩薩才有智有得。「以無所得」就是究竟,究竟義,這是正法,正入的菩薩,見性的菩薩,是實地的菩薩,没有這些法執。

總之「無所得」就是對上文來講,究竟「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到「無智無得」,總之這段文是對以上知其然所以然,怎樣能夠到究竟,如果没有這章段,不能了解所以然。這個意思就是這裡的無所得,以無所得,就是我們成就者的結晶,所以不要忽略,這要注意。

@本文:【分釋】以無所得故,這一句是承上----------。 一三一頁 12
    -------------(此處無所得句當連上文讀)。 一三二頁 02
[mp3] 05:10CD-48A13:43
合釋起來說,「以無所得故」,這句是承上起下,我們前是承上,現在起下,就是「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到究竟的徹證事實,這就是承上起下。這些文詞就是要了解理論,知其然所以然,「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到究竟「無智亦無得」,這裡是起下再來說的。

以「是故空中無色……到無智亦無得」承上去的,現在來起下,下文就是「菩提薩埵」。「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菩提」二字是「覺」,「薩埵」就是「有情」,所以「菩提」就是「自覺」,而「薩埵」可以說是「覺他」,自覺覺他。

「以」作因為解,「以無」的「以」就是因為無所得,為什麼?就是因為怎樣才能夠究竟到菩薩的境界。所以「無所得」謂之一切法無有一法可得。為什麼?一切法都是我們所圓徹的,自性通達的,所以才稱為「無所得」。

「無所得」就是無一法可得,因為以上和以下連貫,才能怎麼樣,為什麼「無所得」?這個原因就是「以無所得故」。

所以這句話就是承上再起下文,下文就是「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到究竟義就是起下。為什麼?以前就是所以然所修來的結果,也是依「般若」二字!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才「以無所得故」,所以才一切無所得,這就是所以然,到下文「究竟」這二字,這就是菩薩的究竟,所以稱為「菩提薩埵」。

如今簡略,菩提用「菩」字,薩埵用「薩」字,稱為菩薩。把文字簡略,不用再說到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就是「有情」。也可說菩提是「自覺」,薩埵是「覺他」,所以「自覺覺他」叫做大菩薩。我們要把這個意思理清楚,才能夠了解。

所以菩薩是有「實相的理體」能夠圓徹,為什麼?以上所說的,就是說到「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這就是說,一切法都是我們的自相通達,没有一切外緣與內在去攀緣,所以才「無智無得」。所以不是用攀緣的,是我們要圓徹的,理性是我們所圓徹的。

因為有「以」字就是所以然,知其然所以然,真空實相理體是從哪裡來的?要了解是從實際-本來面目本就是無一物,本具的,清淨,空寂,無礙。本來面目本來就無礙,迷,是謂眾生,迷失本來面目,對外塵執取,造作,因為這樣所以才稱為凡夫。

究竟菩薩就没有五蘊的差別,一切諸法都是我們自性通達的原因,不是對外能夠去得來的,是我們內在通達的。所以才「以無所得」,就是我們以上去圓徹來的,造就來的,以三觀妙用能夠成般若的妙慧,有妙觀察,審察真實,能夠圓徹事理,這是本具的,我們自性通達的,所以才「無所得故」。所以這就是要我們了解「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承上』就是了解我們的自性本空,就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喔!舍利子啊!一切法都是你的空相中,是你的自性通達明照的。所以本具,本來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是故就是這樣,自性本空寂。所以本空寂,無一法可得,這就是以『承上』去深入圓徹,創造來的。

「以無」就是以上是究竟自性通達的,本具的圓徹,依三觀妙用而有般若妙慧,能夠圓徹,宇宙人生萬徹,這是我們圓徹事實,萬法都是我們自己圓徹的,不是對外的。

「無所得」這句就是由以上所圓徹,建立起來的,這就是我們的自性安立的,不是有所得,究竟就是這樣。

@本文:二、約般若功力言:因為般若能摧毀----------。 一三二頁 03
    -------------故曰無所得,此約本具方面言。 一三二頁 12
[mp3] 15:40CD-48A22:47
約「般若的功力」再來講,般若有什麼功力?因為般若的妙智,微妙無比,圓徹就是宇宙人生萬徹,能夠萬徹一切,能夠摧毀一切的煩惱,到究竟一切無礙,這都是我們的自相通達,一切的煩惱是我們迷,對外塵執著,我們的思想顛倒,才有這些煩惱與一切的苦楚。所以「般若的妙慧」就是一切都能夠掃除,無有一法可得。

所以般若是勝妙的功力,為什麼?是我們本照,妙明覺真,這謂之勝妙。「菩提薩埵」就是依般若的妙慧,獲得到心無罣礙,乃至究竟涅槃,這就是我們依所依的妙慧。菩薩就是覺了一切宇宙人生萬徹,有這種妙慧,才會去「覺有情」,就是有妙照才能圓徹眾生的苦惱,所以「有情」就是要普化眾生。也可以說,菩提是「自覺」,薩埵是要「覺他」,依照妙慧,安立到究竟心無牽掛,來教化眾生,如果有牽掛的心,要教化眾生就為難。

所以要到「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没有般若的妙慧不能安立,所以就是究竟義,到這裡安立究竟的涅槃,凡夫地到四果羅漢都不是究竟的涅槃。所以安立到究竟的涅槃,就是實地的菩薩以上才是究竟,如果有絲毫執著,就有絲毫牽掛,你既然有牽掛,就有礙,這就是還有一個法執,不能得到心無牽掛。所以到心無牽掛就是安立究竟了,不會被這些障礙種種來阻礙我們。

「三世諸佛」也依般若來得到究竟無上菩提,一切佛,宇宙一切所有的萬佛都是圓證般若,才能到究竟無上的正等正覺。這就是没有絲毫執著,一切法都没再去執,一切諸法都是親證的,無礙的,所以才稱為「無上佛果」。

「無上佛果」是真實依般若來成就的,如果没依般若,不能起用到究竟,就是依般若處處能夠安立,當下無一法能來罣礙。

現在我們要了解下文,承上起下,為什麼有「能得」、「所得」和「本具」這三種意思?我們依這三種理論來解釋:

第一、謂依般若的勝慧,了達諸法皆空。般若就是妙智圓通,就是能夠明照宇宙,萬法通達,一切都是我們的自性通達。諸法皆空就是說一切法都是我們的空相中,真空實相的妙義。妙義就是我們的慧顯義,我們的慧是顯義,而凡夫是顯疑,疑鬼疑怪,差別在這裡。顯義就是慧,以慧能夠妙用,所以以慧成智,以智成理,以理圓通一切事,事事無礙,一切無礙,故曰「無所得」。

一切法都是我們去圓徹所悟出來了徹的,所以這就是「無所得」的方面,無得。「無所得」,都是為自然的環境,我們的自性的演化,有般若妙慧的審察,來圓徹的。

第二、就是自性本自圓滿無缺,為什麼?本來面目没有開始也没有終止,是本明,不缺,本來就明,没欠缺,不需有這些所得,所以就是本具圓滿,具足,故曰無所得。這是約「能得」方面來解,【音CD-48B是圓滿徹證的,是我們的自性能夠通達,圓滿不缺,這是約「能得」方面。

第三、謂實相本具一切功德智慧,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具足,凡夫迷而不見不知,現在就是依菩薩行深般若的親證實相,一切都是我們的實相門中所顯現的,就是我們明照一切的功用。所以一切功德都是我們本具的,本具足的,圓滿的,並非以前没有,而現在變成有,不是這樣!

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明,没有開始也没有終止,非因緣也非自然來成立的。所以一切都是非,非外非內,是我們的明照,因為這個明本具圓徹,叫做妙真如。這是本具的,這個妙真如心能夠圓徹,故曰非真實有所得。並非現量上,真正有所得,才來成就的,不是!就是無非本具具足,不是現在才有所得,就是本來具足的,圓明覺真的,所以才無所得。

這是約「本具的」方面來說的,萬法都是我們本來具足通達的。是迷才謂之眾生,若悟就是佛,這是究竟義,面面都是,是我們迷執而已,如果你能夠到這地步,就都圓證事實,有安立究竟。

@本文:一切諸法皆因妄情執著而有,-------------。 一三二頁 13
    ------------修般若波羅密多」(大般若經)。 一三三頁 07
[mp3] 28:40CD-48B03:18
一切諸法都是因妄情執著,有妄亂的思想才會對外緣執著。

「凡夫」就是因為執著五蘊,有身心世界可得。為什麼呢?凡夫就是執這個我,我!對外六塵緣影,有我執,心對物質取著。所以有物質世界,我們有所得,萬有都是我們的有所得,執持有這個我。這就是凡夫被五蘊迷執,造一切的矛盾,身心不安然,受苦惱的果報。這都是凡夫的執持,思想顛倒妄想執著,才有這一切的苦惱。

而「二乘」執在偏空,這是偏空的涅槃,也是有所得。

至於「權教菩薩」執二邊,就是空有二邊,還有上求下化,有能所,有這些,我有在求佛法,我有在教化眾生,我能怎樣所怎樣,讓眾生有得度。所以有我在說法,我在教化眾生,我在度眾生,這才有一個所得,有追求與感應,這都是以有所得來說的。

總歸一句,「無所得」是無取著,没有執取,愛取的執著。凡夫是妄做,愛取二字,所得到的都是執取,著於取外,對外執著,造迷執,所造的都是因果。因為我執,我的你的,無論怎樣,能要怎樣,所要怎樣,以致非得我的不可,這叫做妄執,愛取,造成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這是凡夫貪取來執著,妄見一切,所以才有三惑煩惱種種,生死不息,都是我們的妄取造業。

觀音玄義云:「見思取生死相」。「見」就是我們耳朵聽,眼睛看,鼻子聞,嘴巴吃,身體接觸。有「見」以後,對內來思考,能要怎樣才可達到我的目的,所做的一切惡業都是造就我們的生死,這就是生死相。

至於「塵沙」,因為權教菩薩還有塵沙無明,「塵沙無明就是要度盡,才能夠成涅槃」,所以塵沙能夠度盡就是成涅槃。

「無明取二邊相」。為什麼?我們用般若的妙慧來明察,「無明」就是內在對外,內外執著。妄念與情執就是我們迷執,如果能了達,妄情煩惱一切的執著都俱遣,就是遣一切的妄念,如果没有一切的妄念,就没有一切的妄做,然而凡夫都是迷執。

所以凡聖同體,凡夫也是你的心,聖者也是你的心,凡情如果盡,聖者就成,凡情若没盡,不能成聖。所以知幻要即滅,没滅幻不能成真。所以我們幻化的思想,就是迷失自己。所以妄慮一切,就是我們迷執,迷惘執著,受一切環境來埋沒我們,所以生出三惑煩惱,如果没有這些迷執,哪有什麼三惑可說呢?所以諸法是我們當下,迷的凡夫,會去深入,有這些諸法可得;若是菩薩,就不是對法,是自性通達,這就差別很大了。

經云:「如是般若波羅密多,以虛空為相,以無著為相,以無住為相」。因為萬法都是我們的執持,如果你有般若的妙慧,就能夠解脫一切,所以般若妙慧是妙照宇宙,宇宙就是虛空,以虛空為相,如果你自性圓滿,是明照,哪有著?無一切的著,無住一切,所以無著為相,無住為相。

為什麼呢?「般若」的妙慧是登彼岸,「波羅密」就是登彼岸,因為「甚深相中」,是我們深入理論,能夠審察真實,能夠三觀妙用,親證到自性,這就是甚深的般若。所以甚深微妙,「諸法諸相,皆不可得」,一切法與一切相都是我們的明照中而已,所以真如實相就是「無有所得」。

既然無一法可得,為什麼下文又說,依般若而得究竟涅槃,乃至佛果?下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時的得,不是智得,這後面再說。

從究竟的涅槃到一切佛果,我們需要再引一條經文來做答案:

善現言(善現是一個人名):「世尊!若不可得,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若不得一切法,云何能圓滿六度,入菩薩正性,嚴淨佛土,成就有情?」(大般若經)

善現就是有疑惑,才再請問世尊,菩薩既然究竟無所得了,云何菩薩摩訶薩,菩薩就是見性者,能夠教化眾生,自利利他,這叫做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所以大菩薩的修行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大菩薩究竟也依甚深的般若,來修成證果。如果你無所得,云何要怎樣圓滿行六度?深入菩薩正性,嚴淨佛土呢?如果你没有所得,哪能成就有情?度化閻浮提的眾生?如果你無所得,要怎樣去度?

佛言:「菩薩摩訶薩,不為一切法故,修行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無所得故,修般若波羅密多」,這是大般若經,有深解的。

佛對善現說:「菩薩摩訶薩(大菩薩)無有一法可說」。所以不為一切法來修行甚深般若,甚深是究竟,是自己自性安立的,所以才無所得。修般若波羅密多,這都是我們自己有真實的三觀妙用,起妙慧,通達,修成正法,他入正法是通達,無礙了,不是說之前没有,現在修才有,這都是圓滿,自性通達的。所以這在大般若經有說。

@本文:當知有所得則心生執著而受累,------------。 一三三頁 08
    --------------菩提薩埵依般若而究竟涅槃。 一三四頁 01
[mp3] 46:34CD-48B19:11
現在要了解「有所得」,有所得就是我們的心生執著,有一切的牽罣,你既有所得,就有牽罣、有執著,所以有所得就會牽累我們的心,不能安然。

「無所得」是自性通達,自心圓寂,所以無牽罣。一切都是我們的空寂,解脫。菩薩究竟就是涅槃,就是安立無所得。所以由無所得的心,才能夠得到真實的究竟,所以心是自己安立,無得才是真得。

舉例來說,一班不重實學而好虛名的人,不重實學喻不解空義,好名喻妄生執著,這都有所得。如果你不重實學,不能解開空義,空義是最第一必要。没了達空義,就是没實際要學的人,有的還著名,所以有這個我,有名利,就生起執著。

雖然在人生中,能夠做大官,能夠做這些大生意,這都是執著,妄取。為什麼呢?反過頭來,招感業力,為了名,官如果做愈大,罪惡做愈重,就招來大因大果,愛名譽,反過頭來害自己。所以執著的牽引造成一切,為名為利都是我們的牽罣,如果不重名利,不會去造一切,如果我們守自己,安樂自己,知足當下就是常樂。

所以我們做人,如果能無所得,知足常樂,反過頭來,把我們一切的煩惱和種種的苦楚都掃開。如果你有成就,官做愈大,雖說,你做大官,做得好,會流傳千古,對!如果你當清官,能夠為百姓,名聲也會流傳千古。即使這樣來講,當好官,只是天界而已,這種名聲的流傳有什麼價值?我們如果能夠修持正法,能夠到究竟是大解脫。所以讓你當大官,做得很清廉,會流傳千古,也比不上我們能夠成就解脫,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我們要了解:「有所得則無所得,無所得即是真得」。我們如果放下一切,真正安立快樂,清淨快樂;如果有所得,是牽罣一切。所以修持方面要達到無所得,才能究竟清淨安樂,解脫。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所得則無所得)」。所以一切皆幻化,凡夫就是有這些幻化,有所得。你不了解有所得的一切都是虛妄,不是真實,現量有得,究竟呢?死後,哪有所得?都是虛妄不實,我們如果究竟安立知足就可以了,所以「以無所得」最第一真得。

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以無所得故),即見如來(即是真得)」,諸相就是一切我們看得到的,這都是「非」,為什麼?對外一切都是牽引,這是緣起,心有牽罣才有所得,如果你能見諸法非相,我們看,「非」就是一切我們明照到,內無物,就是不會執取外緣。所以不執取就没妄念,無妄念就無相,就是以無所得故,這樣「即見如來」。

什麼叫做「如來」?就是我們本來面目,如如來來,見到我們的真如本體,就是以無所得才有辦法見到我們的真如本體,我們的實相,我們的實相,自性如果没通達,這樣不是得,如果你能夠無所得,就能見到我們的自性,這是真得。所以斷一切的煩惱,種種,都是我們的本性通達,所以如如來來,真真實實,圓徹一切,無牽罣,這樣就是無所得,無所得就是真得。

斷際禪師也說:「不得一法名為傳心,祗無所得名為坐道場」,無所得須我們的心量寬,没牽罣。所以無一法所得,就是無一切的牽罣,如果你有實際到究竟無所得就是道場,你的心謂之道場,道是從心起,不是從外來,所以自心坐道場。我們要了解無所得是真得,這是真實的道理。

同時你要了解,實際我們的「自性空」,本無一物,你究竟無一物,就無得。【音CD-49A無一物,不過有「緣起有」,為什麼有「緣起有」呢?明照,明,明照一切,叫做緣起有,如果你有去緣到,就有照,有照就有。所以我們自性通達,就是對緣起有能去審察真實,成理體。所以這樣就是没有因果的妨礙,没有因就没有果的建立。

所以「緣起有」,本明,不忘「自性空」。你要了解緣起,是我們的明照,我們的自性空空,無一物。是自性空故,有照無物,所以「緣起有,自性空」。所以無一法,萬法都是取著才有所得,你有執著萬法,就有所著,而有所著於緣起有,就是造就牽罣。

所以對萬法一切我們都能夠到究竟無所得,安立無住、無著才是實相的理體。能說空而不廢緣起有諸法,這才是真實般若真空的妙處。般若就是真空實相義,能夠妙用一切,圓徹一切,這就是真實。

是故下文說:菩提薩埵,依般若而究竟涅槃。所以菩薩摩訶薩也是究竟安立般若的妙慧,深入,圓徹,才是究竟的涅槃,這就是究竟義。

下文都是說菩薩的真實,對一切法没牽罣,才能夠安立到一切究竟的涅槃,這就是真實的無罣礙故。

@本文:菩提薩埵,略稱菩薩,已如前釋。-----------。 一三四頁 02
    -----------------而有變易生死的恐怖。 一三四頁 11
[mp3] 1:03:15CD-49A03:14
「究竟菩薩的安立」,菩提薩埵現在簡稱菩薩,菩提取「菩」字,薩埵取「薩」字,這樣簡略稱為菩薩。我們前所說的菩薩境界,就是不立有所得。

菩薩云何會没牽罣?就是依般若波羅密多故,依妙慧,實際圓徹的究竟妙慧,安立究竟的解脫,所以依般若才能究竟有空慧,所以能獲到心無牽罣。心如果無罣礙,乃至究竟的涅槃。

「罣礙」就是我們對一切的不明白,有妄取才有牽罣,所以罣礙就是妄亂我們的一切;無礙,無罣礙,就是無明煩惱都盡的真心,没有矇蔽的妄心,一切無明如果盡,煩惱盡,就是我們的真心現。

所以有真理來教化我們,我們有實際認真來修習,深入,大家都能得到無牽罣。如果心有個牽罣,就好像有個羅網,如撈魚的網,我們被網網住,不能自由,不能動彈,身體被網纏住了,不能自由。

所以有這個礙的牽罣,有滯礙種種,譬如眾生有執著。現在有正道,你卻不想真心去學,而生起對外執取的心,這樣就阻礙我們的正道。如果你生起執取,就阻礙我們的正道了,所以不能進取,不能修證。

這個意思就是說,你的真心,如果没破無明的遮蔽,事事樣樣都是妄執。我們的真心都是被這些矇蔽,被這些無明所矇蔽,所以才事事樣樣都迷執,取用。所以都是罣,有一切的罣,對境生一切的迷執。所以只是獨持要對物質生活種種來有得,想得就有礙,有個愛取就生礙,所以才叫做「罣礙」。

「罣礙」都是被一切萬有的牽連,障礙我們的真心,不能安然自在,都是被這些牽罣來障礙,所以有「障礙」是我們的迷執。

到底為什麼牽罣,才有這些障礙呢?
「凡夫」就是被色受想行識,對外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牽引,來罣礙。所以才有我執,有我的障礙。「我」就是我們最第一牽罣,如果没有這個「我」,就没有這些緣起,一切的執著。都是為了這個「我」,你的我的,要達取到我的目的,所以生出障礙。這個緣起就是我們凡夫迷失本來,被外塵所牽引,造一切的矛盾,都是我們的我執,有這個「我」才有障礙。

至於「二乘」是有偏空的罣礙。因為二乘執在偏空,為什麼叫做偏空呢?就是了達諦理,不了解自性,還執在偏空,不能實際了解真空實義,這叫執偏空。

「權教菩薩」是二邊的牽罣,就是有法執與我執的障礙,二邊就是對外和這個我執。權教菩薩都是:我有在講經,我有在說法,我有在度眾生,所以有法執的障礙。

關於「恐怖」,「恐」是恐懼,就是驚,「怖」就是怖畏,受驚就有個畏懼。所以一下子如果受驚,驚就是恐,駭就是懼,所以驚就是恐,怖就是畏懼,所以恐懼。所以畏懼就是恐怖,怖畏。這都是我們有事的牽引,生出恐懼和怖畏。因為在事業上,種種,怕做下去會怎樣,會恐怖說:「唉!這做下去會賠錢啦!」不然就是怕改天會被退回啦!種種,那都是自己的恐懼與怖畏,就是心不能安然的意思。所以心既然不能安然,自然就都是恐怖與畏懼。

為什麼呢?「凡夫」就是為了五蘊的牽罣,而有分段生死的恐懼。所以一輩子的所作所為都是迷執,到臨死就清算。所以有分段生死就是我們迷執五蘊,造業,一切的牽罣,才有分段生死的恐怖。

什麼叫做「分段生死」?現量上,被五蘊牽罣,剎那想到:喔!那裡生意怎樣,没做不行。剎那又想:哪裡被蹧蹋到怎樣,没來報復不行,有種種的牽罣,所以導致有一切的恐怖。我們對人怎樣了,別人會再來怎樣,所以這個恐怖心都是我們的分段。現量的分段生死,剎那想到那裡,剎那想到這裡,一段一段,那裡生,屬於那裡,在那裡生,那裡不想,再想別處,那裡死,再到別處生,所以在那分段生死。

所以「凡夫」有一切的生生死死,就是分段,時而當人,時而當地獄的鬼,時而當餓鬼,時而當畜生,所以一段一段,就是我們造一切的業所牽引。這就是凡夫被五蘊的牽罣,來分段生死,一段一段。

「二乘」為了偏空的罣礙。就是剛才說的,執偏空!不了解真實的真空妙義。所以這都是我們的牽罣,偏空的罣礙就是還未真實親證到究竟的本性,所以才都有一個牽罣。

「權教菩薩」是為了二邊的罣礙。二邊就是對外的事體,外有法,內有我執,所以我法二執,才有變易生死的恐怖。變易就是五地菩薩變來六地,六地變來七地,這樣,變到八地就是不退轉了,就没有這些了。到八地就是不會退轉的菩薩,就是一定要成功了,這就是有究竟,到八地就是真實能夠到究竟實地的菩薩了,這就是不會退轉了,這就没牽罣了。

@本文:茲單就凡夫方面來說:因不覺故,-----------。 一三四頁 12
    -------------因而也就没有什麼可為恐怖了。 一三四頁 16
[mp3] 1:18:02CD-49A16:24
單獨就「凡夫」的方面來說,因為凡夫就是不覺故,為什麼「不覺」?就是執著四大假合的我,有我執,這個身體叫做我,不了解真實的我,以假我為我,來貪戀富貴,取著一切外緣。有「我」才有愛欲,種種的創造,所以貪戀富貴都是我們的取著。都以此身來牽罣說,喔!我不能達取到怎麼樣,你的我的,不能達取到我的目的,有這種種的牽罣,種種的因緣,以及老、病、死的牽罣,有種種恐怖的發生。所以生病你就會罣礙,也是可憐,會憂悲苦惱種種,都是為了生死恐怖的牽罣,有時發生意外,有種種的執著。對萬法都以「外」為實有,有物質精神,没有這些不行,所以才有這個「我」去妄取,執著,才有生死。所以都是為了「外」的因緣起,有我執,內對外,對萬法一切的罣礙,要得到手,得不到就恐怖,種種都是患得患失,因種種的因緣來恐怖。

所以會恐怖都是由我們的自心迷失自己,執著假我為我,執著萬緣一切為有,没有物質精神不行,所以種種的因緣才發生種種的恐怖與罣礙。

這都是因為我們没有般若的妙智,迷實相的理,我們普通「凡夫」都不了解當下就是我們明照的實相,没有理論,就這樣失去妙照,這叫做無明。迷是落謝影,若悟就是我們的妙照,實相的理體,這是迷與悟的差別。所以對一切迷心,對外去執著,才會牽罣,一向都是生出妄想心來起用一切的事體。

所以一切的妄想和一切的事體,都是我們煩惱的心用。煩惱是你的心來用的,一切的智慧也是你的心來用的。所以盲從一切,有種種的牽罣、恐怖,所造的一切萬緣都是苦。

「菩薩」就是依般若妙智,純粹真實的心用,我們的真心是清淨,用事一切不會去染塵,所以叫做清淨心用事,没有一切的牽罣,所以也没什麼好恐怖。

會恐怖就是我們迷失自己,對一切的妄情,造業,有一切的牽罣,才有一切的煩惱,苦楚。所以本性如果圓徹,真心如果現,事事樣樣,一切都清淨無礙。一切既然清淨無礙,就是没有牽罣,也没有恐怖好說。

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就是要依般若,如果没依般若妙慧,不能顯我們的真心來用事。所以要依般若來修持,才有正道正法來牽引我們,來成就解脫,到一切的究竟。這正是如果没有般若,就没辦法可到究竟。所以般若妙慧是不可思議,我們如果没深入,没辦法。

我們要依般若,就要由五蘊直入,才能親證出來。所以能三觀妙用才能真實顯般若妙慧,這是事實,我們要安立才是。這部經主要就是般若二字,就是我們的真心能夠實證來了徹,這就是我們要學的,真實有精進心,來用心,來認真,才有辦法深入。

@本文:我人要是能依般若而修,到了功行-----------。 一三五頁 01
    ------------而得遠離,故名般若波羅密多」。 一三五頁 07
[mp3] 1:26:06CD-49A23:35
我們大家都要了解因妄作才成苦,如果有般若來修行,到了功行圓滿的時候,就是一切永遠圓立無牽罣。萬法都是我們的心境一如,心與境一如就是我們的真如,都是一真如。一真如就是我們的妙真如性,就是我們能解脫自在,內能夠圓徹,對外萬法不著,所以身心能夠安然,自然身心就無牽罣,無牽罣對外就不執著。

一切萬法都是我們心的用處,萬法都要我們的心為,想悟也是你的心,想造惡也是你的心,一切都是你的真如,萬法都是你的如意。不如意就是對萬法的牽罣,而如意就是真實能夠去了解,圓徹,心境能夠真實安然。

所以依五蘊來深入,才能夠安立無罣礙。無罣礙就是一切萬緣放得下,萬緣如果放下,自性哪裡有生死的牽罣?

所以凡夫的生老病死都是無常的轉變。為什麼?凡夫就是我執,這個「我」會死,所以有「我」的牽罣。如果你了解本來面目無一物,這個「我」是假的,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風構成,地水火風是物質,是我們的精神在活動的,這是我們在對待的。我們就被這個「我」來造成執著,有這個「我」才會恐怖,畏懼,種種,這是自然的生態。

這都是我們妄執自己,妄失自己,執著我執-假我。所以這都是有這個假體來執著外緣,來成惑,一切都是業力的牽引,牽罣著一切,種種的緣起,對未來一切的恐怖,種種的苦楚,都是我們的惑業苦,所造成的矛盾。

如果你了解自己,没有這些執著,哪有惑?如果你没執著,就没罣礙,没罣礙就没有業緣,既然無罣礙,哪裡有恐怖呢。所以有牽罣與恐怖才生出萬苦,萬苦都由心。

如今這個理論就是以心故,何以故?就是「以心」,心如果無罣礙,萬有就無牽罣,所以都依心而作。「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心如果無造作,就無罣礙與恐怖,這是事實。如果你能夠無罣礙且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妄想,如果你没遠離這些顛倒妄想,永遠都是牽罣,不能離。

關於「遠離」二字,「遠」要讀ㄩㄢˋ去聲,「遠」就是離開的意思,所以離開一切,離開一切的顛倒妄想,可以說是永遠離開,無非就是不會再有個牽罣,是永永遠遠,不是暫時的。「離」是脫離,脫離就是解脫生死的意思,所以我們有般若的妙法,是永遠解脫的。

再合大般若經來說:「甚深般若波羅密遠離之相」,又云:「於一切煩惱,六趣、四生、蘊界處等而得遠離,【音CD-49B故名般若波羅密多」。

大般若經所說甚深的般若,就是遠離之相。為什麼叫做「遠離」呢?就是永遠離一切的煩惱。

「六趣」就是六道,因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處的生死輪迴就是分段生死。

至於「四生」,六趣就是有這四生-胎、卵、化、濕。用四隻腳走路的和人一切都是「胎生」;而鳥是兩隻腳,用翅膀飛的,這叫「卵生」;蚊、蟲一切都是化生,雜草如果掩蓋起來,就會滋生蚊蟲、金龜小蟲等,這就是「化生」;而「濕」就是水,魚、蝦等一切水族就是「濕生」。所以一切六趣都是分成這四生,没離開這四生。

在「六道」中,就是你若修善時而生天人,成道,天人若執著、好鬥,變阿修羅;天、人、阿修羅,再來就是造業下地獄。所造的一切,没有度量,心量狹窄,不肯給人,心地狹窄,東西不給人家吃,要放著讓它壞,這種人就生到餓鬼界。時而到畜生道,這叫做六趣。

這六種生死都是「四生」來生變的。所以在六趣中生死。地獄、餓鬼,這些也是化生,我們死後就以意生身,這也是生,或再來投胎於畜生、人、鳥、魚-水族,種種,這叫做四生。

這都是因五蘊的處境等等來成立的,被五蘊所埋沒,造成四生與六道的流轉。

現在就是要遠離,遠離這六趣與四生,就是要解開生死問題,解脫生死,永遠不會再來當人、當鬼、當畜生等。菩薩來是遊戲人間,他是依般若妙慧所作來成立的,故曰「般若波羅密多」。要能夠遠離,如果没有般若的妙慧,没辦法遠離一切的顛倒妄想,究其竟這就是我們迷失自己,侮弄自己;我們要能夠遠離,就是要由般若來修持,深入,才能夠成就。
(第36卷完)
---第37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