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46講目錄
 

---第40講---   心經46講mp3及文字檔下載     影音檔41
41  84/04/08  星期六》--------根據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講述
經文: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日: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本文:揭諦,華言去也,度也。---------------。 一五四頁 15
    --------------登了彼岸便可「究竟」成佛。 一五五頁 06
CD-54B14:27
「揭諦」,揭諦是印度話,譯成中國話叫做「去」,「度去」,因為般若甚深的功能,能度眾生到彼岸去,就是說能度眾生從苦惱的此岸去到快樂無苦的彼岸。

再一句「揭諦」,揭諦就是表示自度與能夠度人,所以這是自度度他。

所以「揭諦揭諦」連起來說,到彼岸去,般若甚深的功能有自利與利他,這樣可以說自度也能度他,所以這就是能登彼岸的意思。

「波羅揭諦」,波羅是印度話,譯成中國話就是「到彼岸」,「諦」就是真,真實能夠度到彼岸去的意思。

「波羅僧揭諦」,僧是華語的眾,波羅就是離一切的苦惱,僧就是大眾,波羅就是登彼岸的意思。所以這可以說,大眾一同度到彼岸去的意思,僧是大眾,僧眾,大家都同體,度到彼岸去。

「菩提」,菩提就是無上佛果,菩提就是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說佛的境界,所以菩提就是無上的佛果。

「娑婆訶」,就是速速成就,速速,娑婆訶就是速速能夠成就。

所以連貫起來說,「揭諦,揭諦」就是說去,去,般若甚深的微妙,度眾生到彼岸去。「波羅揭諦」同體能夠度到彼岸去,叫做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就是大眾一同度到彼岸去,所以到菩提薩埵,無上佛果。

現在連貫起來說,去,去,般若甚深,能度眾生到彼岸去,所以度到彼岸去,大眾都能夠同體度到彼岸去,能夠到無上菩提的佛果,速速成就去的意思。

現在連貫起來說,就是依般若度去吧,「揭諦」,依般若度去吧,就是說依般若的妙慧能夠度到彼岸去吧,「波羅揭諦」就是把一切大眾能夠度到彼岸去,所以把一切大眾共同快快成就無上佛果去,速速成就去,「菩提娑婆訶」就是速速成就。

所以這就是說,大眾能夠圓徹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每個人就能夠到究竟快樂的彼岸,所以登了彼岸,就是息滅一切的生死,一切災患都能夠消滅,所以無量的福慧能夠圓滿成就的意思,究竟就是成佛的結果,這部心經就是究竟義,不是簡單的。

所以「咒語」就是把這部經典的內幕,同體一切圓徹。所以這就是說,這部經就是這部咒,這部咒就是這部經,心經一切都含藏這四句。

@本文:又揭者去也,諦者真實也。--------------。 一五五頁 07
    -------------如果一落心思,便成知見渣滓。 一五五頁 14
CD-54B21:21
再來說「揭」,揭者去也,這是印度話,「諦」者真實,諦就是真實,實際圓徹事實,才可以說諦,諦就是圓徹事實。

因為依般若妙慧能夠修到佛的境界,所以能夠修持般若的妙慧,能夠依序,對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就是斷絕我們一切顛倒夢想,能夠證得事實真空實相的理體,能夠到達目的,故曰「波羅揭諦」,所以可以說離苦得樂,真實登彼岸去的意思。

「彼岸」就是安樂的地方,最第一安樂,無苦,無顛倒夢想,究竟的境界,非只一、二人能夠去而已,希望一切有情,「僧」就是一切有情,大家聯手同登彼岸去,這就是「波羅揭諦」。

依此甚妙般若而修,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自覺,也可以說等覺,所以願大家快快能夠成正覺去,「娑婆訶」就是速速成正覺去,所以般若波羅密,故曰「菩提娑婆訶」。

這個「咒」可以說彷彿像讀發菩提心文,能夠發菩提心,能夠向一切,能自利利他。

所以再一次的解釋,這就是按字來表達,能夠會意,雖然咒是不可說,不可解,不過在這當中,可以順這個語言來形容,以這部經的文字來形容,可當作一種參考而已,不可以徹底解得真實,没辦法!

若照咒語的本意,你要認識事實,「揭」是去,去,是真實諦理能夠圓徹,四諦、三諦、二諦能夠圓徹,這樣就是妙智圓通,所以妙智圓通就是成就一切。所以「揭諦」就是說,去真實,真實諦理能夠攝用,能夠分發,自然甚深的智慧能夠度脫一切,自利又能夠度眾生,登彼岸去,這叫做「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真諦有圓徹,各人都能夠登到彼岸去,事實上四諦圓徹,大眾都能夠圓徹,大眾,不是只有我們一個,大眾都能夠聯手,如果你能夠把這部心經圓徹,就是度到彼岸了。

不只這樣,「菩提娑婆訶」,能夠速速成就佛果,能夠速速成就佛果的意思。

現在要詳細來了解,「諦」就是四諦、三諦、二諦,所以「諦」就是真,認識事實,圓徹一切,所以諦理如果能夠分發,才能夠離顛倒夢想執著,如果一心持誦,能夠實際去受持,對心能夠去開悟,自然而然能夠自得,密密相應得益,不可思議。

這就是說,依我們的心思種種,誦這部咒,能夠把我們顛倒的心思反過來,能把我們一切的顛倒夢想執著都解開,能夠自利的意思。這部心經的心咒最第一妙,這個咒就是佛的心咒,就好像佛的聖旨,如果你去讀誦,天龍八部要來護持,種種,讓你不會顛倒的意思。所以大家不要嫌棄,不妨多多持誦,多多來研究。

@本文:觀此廖廖數句神咒,即可表露佛菩薩----------。 一五五頁 15
    --------------。此為本經修證的一大旨趣。 一五六頁 09
CD-54B29:10
觀這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字,不過這些咒,「揭諦,揭諦」,這十八字當中,能夠圓滿心經的真實內義,能夠圓徹,可以表露佛為了度眾生,衪的慧心最第一悲切,所以對眾生無微不至,為我們著想得很徹底,要啟示我們,恐怕我們有的没辦法,所以才用咒語來啟示,無非都是要使眾生能夠速速脫離苦海,能夠登到彼岸,就是說衪的悲心太大了。

所以佛菩薩對一切都同體大悲,很關切要來破眾生的苦,能夠將你們全部都度盡。所以佛菩薩的慈悲,憐愍眾生,在這苦海無邊的【音CD-55A這群苦惱眾生,如果能夠誦這部咒,也能夠得到安樂解脫,苦惱的眾生應趕快回頭是岸,來期待能夠解脫生死,所以願大家要依般若波羅密多咒來持誦,當頭也能夠登彼岸。

佛的精神就是以衪的願力,對眾生能夠很親切的擁護,要讓大家能夠簡單容易得益,有勝妙的神咒來接引大家能夠深入來持誦,如果能夠持誦,大家就能夠獲益。事實上,咒好像是佛的聖旨,如果持誦,天龍八部絕對要來護持。

所以衪的悲心就是用這部咒能夠讓大家,用真實心來稱唸,能夠契機且契理,能夠圓通,所以如果認真來持誦,大家都能夠得到利益。事實上,如果你虔誠來持誦,每一個人都能夠得到解脫。所以如果這樣持誦下去,就不會迷戀在苦海,如果你持誦,自然就能夠迴光返照,了解自己,能夠創造自己。

佛有這樣的願心,我希望大眾要勇猛精進,依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來研究,順便依咒語能夠度脫一切眾生,讓我們能夠得到證悟,如果没來持誦,實在辜負到佛的悲心,所以衪的苦口婆心來勸解我們,你們得要持誦,事實上,如果你們虔誠,大家都能夠得度。

所以願大家,這部心咒如果能夠圓徹去持誦,大家在心量上,就能夠依般若來證悟真心。所以實際上,看你是否虔誠,如果你虔誠,能夠再把顯說的般若加進去研究,誠實去追求,大家事實都能夠以這個心,依般若的妙慧,一切的障礙種種和生死因緣都能夠解脫,每一個人都能夠解脫。

所以一切眾生都是由這個心,矛盾自己,侮弄自己,依這部般若的妙慧,能夠不執一切諸法,能夠心身成就,能夠開悟。所以對一切的執著,能夠展開,把執著與妄念一切種種的苦惱,都能夠展開,能夠達取我們的真心,一切無障礙,所以由心經能夠圓徹,能讓你永遠解脫生死。

所以本具的真心,被五蘊埋沒,無始以來,枉受生死與一切苦惱的折磨。今有般若,顯密持用,讓我們大家除障礙,且能夠解開我們一切生死,徹見真心,一切煩惱與顛倒能夠斷盡,生死永亡,實際到究竟成佛。現實中要度一切苦厄,就是只有五蘊,對現實境連帶的顛倒夢想執著,一切都能夠展開,同時能夠開悟,能夠永離生死,這是修證的一大要言。

事實上,如果你依照本經去修證,大家都能夠成就到佛的境界這個旨趣。只怕你們不修而已,如果大家來修,十個修十個都能夠達到。

@本文:復次當知或經或咒,原同一體-------------。 一五六頁 10
    -----------------。全卷經文至此講完。 一五六頁 16
CD-55A06:57
如果你時常研究這部心經,或是唸這個咒,同體都是一律相同。

為什麼呢?「顯與密」同時不二,所以顯與密都無差別,如果你能夠同時互用,即顯即密,同時顯用無窮。這部心經就是佛的基本,最基本,這個咒也是最基本,所以這部經就是這部咒,而咒就是這部經,經是顯說,咒是密密,咒是密說,所以顯、密的利益都是不可思議。

如果你只用密咒,也能夠詮正文,了解實際妙義。因此可了解這部心咒就是佛的指妙之旨義,最妙就是心能夠安樂,持這部咒,無論走暗路種種,犯到一切的難行之事,持這部咒,能夠事實密密得益無礙。

如果你能夠究竟和顯說的文中來參勉,密、顯互通,能夠速速起慧。所以密能夠生定,定就是諸佛修行的法門,不出定、慧,所以佛的法門,指歸我們的心能夠定,慧就能顯,所以定慧二法不離一心。所以把顛倒夢想種種,一切都能夠安立,成立定慧圓滿,定慧如果圓滿就是大美滿,就是佛的境界,這是一種隨時可以獲到般若妙慧不可思議的利益。所以持這部心咒的獲益,實在很偉大。

如果和顯同時能夠顯用,能夠圓滿,能夠圓徹,這部心咒與經義能夠互用,能夠真實攝取無為的實相,理論能夠圓徹,所以知顯再來兼密,能夠歸第一義諦,第一義就是我們的自性圓徹,真實的大慧,叫做第一義。所以這部心經是最大最圓滿的般若功德,若顯若密,皆不可思議的真實,願大家儘量顯密一同來雙修,是最第一妙。

咒語可以不必合釋,因為咒是佛的密語,秘密,密說的。所以這是般若的文章中,最第一勝妙,全卷的經文都是與密咒同體,所以可以不必再來合釋。全文來到這裡已經結束,這部心經到這裡已經講完了。

@本文:結論,諸佛皆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 一五七頁 01
    ----------------最周密而又極善巧的了。 一五七頁 09
CD-55A13:20
現在結論來說這部心經,諸佛菩薩為了一大事因緣,為了生老病死,這一切因緣都了達,所以一大事因緣就是生老病死,最第一可怕。

把普通的眾生能夠同歸正覺,就是依這部心經,能夠觀其度生的工作,第一步就是說法,如果你能夠以這部心經來說法,這是能度大眾的工具,不可思議,最第一妙。

因為眾生的根機有鈍根與利根的差別,但是心量大小各不同。學佛的人主要在心量,如果心量越大,福就越大,學就越快。所以有殊勝的經典,再配合我們的心量如果越大,來學就越快。

所以佛陀在教化眾生方面,特別有形式的不同,教化是一同,經有萬卷,種種,依照你的根機,你的興趣,看哪一部經適合你,去看,大家都能真實了解與成就。

真實能夠直接深入的法門,就是這部心經,一乘法,無論權、實,一切的分別,雖說有三乘,其實佛的顯說都是同體,隨你的根機,隨你的因緣、深淺、利鈍,要自己去深入,所以「佛一音演暢,隨類各得解」,各人的了解,各人的方法,都不相同。

所以特別的是這部心經,以顯與密都能夠同體妙用,所以這部心經就是要開示我們眾生,對這部心經來修持,是最第一密切,能夠不可思議,光是五蘊如果你深入了解,就是能夠脫離一切的苦惱,把我們一切的妄想執著,一切的煩惱能夠展開,再來直持密咒,再來持誦,同體也能夠真實的了解自己,創造自己,若顯若密,都是各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如果你依這部心經,願來深入研究,再對直說的密咒契合,修行人事實上會很快獲到利益。所以這就是有不可思議的種種利益,如果你顯密同修,會很快就成佛,是最快。

所以依功行深淺,各人所證的果證不同,至於文字語言有廣有略,有講較廣也有較簡略,所顯示的這些綱要種種,我們聽的人總是會明白,雖然各人的功用不同來說,總是也能夠明白大意。雖說利根的人一聞即悟,不用費精神,就隨時能夠深入;而鈍根的人,雖然較慢,如果你聽較廣,聽較多,你就這樣詳細一直聽,一切細目解釋你自然就能夠分別,自己能夠了解,所以雖然較鈍來講,如果認真,也是能夠成就。所以我們在多方面,要自己努力,自己打拼,不要放棄這個真實而不學,這樣就是大可憐。

以上,佛陀攝化眾生,就是在各種的方面都有各種的經,而最完善的就是這部心經最周密,最受用,極其最有功力,讓我們大家都能夠圓徹,能夠事實親證到佛果,所以這部心經最第一妙,雖是經典那麼多,根機不同,各人用就不同,其實這部心經没分深淺,没分大小,大家一入都能夠圓徹,大家都能夠究竟,能夠成就。

@本文:蓋權實同運則能圓滿普度---------------。 一五七頁 10
    ------------------。以上為顯說般若。 一五八頁 07
CD-55A21:10
這部心經的內容,分成『序分』、『正宗分』與『流通分』,後面的密說就是流通分。

因為這部心經的內容,就是般若的真實,有「顯說般若」和「密說般若」二大階段。從「觀自在」起,至「三藐三菩提」為止,這就是顯說般若;再來文中,「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至此,到密咒,這就是到究竟,後面就是流通分,讓你了解這部心經顯密同體的功用,所以這就是我們修持這部心經的究竟。

「觀自在」到「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序分』,是菩薩修證究竟的境界。「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能夠安然自在,說法無礙,能夠觀人一切的行者,能夠深知眾生的內心,對機能夠顯說,這就是觀自在菩薩,衪說法自在。

「行深般若」這句就是衪的法門,甚深的法門,無量的法門,一切圓徹。所以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這句就是明一切所觀境,悟境,所以有這個「觀」就是三觀妙用,觀察外一切都是假,悟到究竟,五蘊都是我們的身心未安然,所以用五蘊的理論才來度一切苦惱的眾生。

「度一切的苦厄」,到這句你要了解,觀自在菩薩衪修行甚深般若的妙慧,所以才能明知一切眾生的苦惱,能夠來開導眾生,用五蘊能夠讓你了徹事實,開悟自己,了解自己,創造自己,不會被這些妄念種種所拖走,這叫做度眾生的苦厄。

所以這句就是聖者修持的結果,就是行深,甚深的大行,才能夠得益到種種,利益眾生,廣度眾生,用五蘊來開導,讓眾生能夠得益,這就是讓眾生能夠開悟,解脫生死,這個功用的德性,就是依利他的精神,觀自在就是屬果證,究竟才能夠度一切苦惱的眾生。

從這個利益,能夠獲到一切,大家色空能夠圓徹,這就是利他的精神,屬於果證,這裡就是『序分』,對觀世音菩薩的修持證果,描寫在前面序分中,讓我們圓徹衪修持的利益。

再來,從「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為止,這裡就是『正宗分』。前面是序分,而這裡,由般若真空實義,種種,色空不異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就是把五蘊圓徹,能夠究證,所以能夠由這個文言來教化我們。

關於「舍利子」,我們之前說過。舍利是一種鳥名,舍利這種鳥名是美眼鳥,這是因舍利子他母親人很聰明,那兩顆眼睛很漂亮像舍利,這種鳥中國没有,印度才有,這種鳥很聰明,舍利子他母親就是很能幹,對一切很伶俐,大家都稱呼舍利,而印度時常都有這個習俗,兒子得取母名,兒子以母為名,才稱為舍利子,在印度叫做舍利弗,舍利弗是印度話,弗是印度話,子是中國話,舍利的兒子。

這部經就是以舍利弗為宗教的直指,稱舍利弗這個名,大家比較能了解,舍利子是特殊的,舍利子是智慧第一,在本師釋迦牟尼佛門下弟子中,就是舍利弗智慧第一,所以才叫「舍利子」這個名,做當機者,來開導這部心經,才稱「舍利子啊!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

所以「舍利子!是諸法空相」這裡,這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就不生不滅,為什麼有生死呢?就是因為我們迷執在五蘊,才有這個生死的關頭。

所以「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句,就是顯我們的自性文,開悟的人才了解本來面目,是諸法空相,一切法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都是在空相中,本來就不生不滅了,不增不減了,這就是顯露諸佛,了解眾生皆有佛性,面面都是佛,迷為眾生,悟就是佛,所以本來面目没有一個不是,每一個都不生不滅的,大家都是不生不滅,所以這句就是顯性文。

【音CD-55B是故空中,無色,「無智亦無得」,這句就是破妄顯真,由我法二執而迷茫執著,所以解開權教菩薩的執著。

「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意識界」,這都是破凡夫的我執,這個我,因為凡夫無非都是以假為真,用這個我,這個身體謂之我,所以執持這個我,才使我們迷茫執著,去造一切矛盾也是我們這個身體,所以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一大對待。修行者要了解,我執最第一對待,就是不了解自己,因為無知,把這個假體叫做我,不了解我們的真我,本來具足,是迷故,被意識所埋沒。

因為無始以來,為了無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這都是破二乘的法相,所以二乘都是不明白,有我執,才會去造殺、盜、淫,惡口、兩舌、妄語、綺語,如果没有四諦法-苦集滅道,來諦理分發,破我們一切的我執、法執,一切無非都是我們的無明造業。所以緣覺者如果没由此深入,没辦法修持成就,所以無無明就是破緣覺的生死輪迴,無明如果盡,生死就永斷。

所以「四諦」就是能夠把聲聞、緣覺、菩薩,一切,到佛的究竟,都是由四諦法來修證,才能夠成就。

關於「四諦的深入」,我們之前都已講過,苦就是果,集就是因,滅就是果,道就是因,所以用苦集滅道去化用,苦的果就是對我們顯發三苦、八苦、無量苦,一切的苦,讓我們了解苦,才要來找集,集的因從哪來?就是我們集-思想顛倒妄想執著,這就是以五蘊來開導你的迷執,讓你能夠脫離一切的外境,外境如果没去執持,斷見思就是成四果,所以凡夫與聲聞如果没從五蘊來深入,没辦法。

「無無明」就是十二因緣,要了解生死由來,生從何處來?死要往何處去?究竟要如何滅無明?無明如果滅,生死就永滅。所以這就是究竟「無苦集滅道」,無這些,就是在破二乘的法相。

「無無明」破緣覺,「無苦集滅道」就是破聲聞,一切,到「無智無得」就是在破權教菩薩的法相,因為權教菩薩還執著,我有所得,我有在教化眾生,我有在說法,有在度眾生,這是我法二執,這就是根究權教菩薩,他的法相還執著,著於我執法執。

從「以無所得故」到「三藐三菩提」,全文都是果證的究竟,就是菩提薩埵(菩提就是覺,薩埵就是有情,就是覺有情),依般若妙慧才能夠到究竟涅槃,就是安樂,菩薩就是衪得到究竟,自性圓徹,能夠宇宙人生萬徹,能夠教化眾生,這就是菩薩。能夠斷果,到究竟,這就是說三世諸佛如果没依般若妙慧,没辦法到究竟三藐三菩提,不能到無上的正等正覺,這就是事實,也得依般若二字才能夠到究竟。所以諸佛菩薩的得益,也是依般若心經來開悟,了脫,到究竟,這都是顯說的般若。

@本文:其次,「故知般若....是無等等咒」-----------。 一五八頁 08
    --------------是否有妥願先覺者有所指教! 一五九頁 04
CD-55B07:17
現在一而再的來讓你了解般若,般若實在是「無等等咒」,為什麼呢?因為般若的勝妙,超越一切的咒,所以才是無等等咒,這得要先出名,讓你了解這個利益,才來說般若波羅密多,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這些,親證這個咒語,就是能夠解悟,所以這就是要讓我們唸這部咒,有不可思議的得益。

以上就是以密的般若功用,般若的妙用不可思議,就是依般若的妙咒也是不可思議,能夠同證彼岸,所以顯密能夠同修,最第一妙。

「色不異空」這四句,這就是『略說般若』,為什麼呢?色空不異,讓你了解有這個智慧能夠辨別,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色與空,就是有「內色與外色」及「內空與外空」,色空不二的道理,我們之前也說很多。

因為「色不異空」,這個身體没離開我們的精神,「空不異色」,精神就是在操縱這個身體,所以「色即是空」,這個身體當下即是我們本來面目,「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不過你本來面目被這個身體對外去接受,思想才會顛倒夢想執著,所以就是五蘊的成立。

所以「色、空」是簡略的了解般若,這就是我們本來面目,能夠圓徹事實就是般若,而般若就是我們的妙慧。

「是故空中無色」,這就是說,一切都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没有外之六境,是迷才有外的六境,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没有這些外的迷執。

「以無所得故」,這是承上起下,怎樣無所得?我們之前都說過了,就是依般若妙慧,究竟就是無牽罣,既然無牽罣就是無所得了,你有所得就有牽罣了,無所得就是無牽罣,所以這就是『廣說般若』的究竟。

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四諦法,這都是究其竟的對二乘開導生死由來和種種迷執,所以這就是初入,從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與四諦、十二因緣,開導我們種種的生死由來和一切的迷執,讓我們能夠圓通,這就是開顯二乘,讓我們成立自利來解脫生死。

到「無所得,究竟涅槃」,無所得就是以無所得故,就是究竟無所得,究竟安立,心無罣礙,無罣礙故,才有究竟的涅槃,就是真實到究竟,就是佛了。所以追究種種,都是要我們的般若妙慧能夠圓徹,所證的事實是我們本來具足,不是有所得的,這才是究竟。

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能夠究竟到「得三藐三菩提」,這就是實法,究竟的實法,安立真實到究竟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到這裡就是究竟佛的境界。

這部心經從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實地菩薩,到究竟成佛,都是由這部心經,這都是實法。

「照見五蘊皆空」這句都是破妄顯真,因為五蘊就是迷,所以要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就讓你了解行深般若的境界,都是由般若而成立,才能夠到究竟,安立一切圓徹,才有實際了解五蘊,都是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這就是直說的。

所以「色不異空,無智亦無得」這段文,這都能破妄,以悟出真實本來面目,所以色空的問題就是讓我們內外通達,了解自性本具的,所以才用這段。

所以契合我們的深入,對四諦法能夠真實圓徹,這是廣論的般若,真空實相是我們的圓徹真實,由這部心經才能夠圓徹本來面目,究證自己,事實能夠圓徹到無智無得。

「無所得」就是究竟安立無罣礙,就是自在,到究竟的觀自在。總之都是般若的功力,如果没有般若的光明來顯我們的實相,没辦法到究竟。

「依般若波羅密多」這句就是能顯宇宙一切三世諸佛以及到菩薩,如果没依般若妙慧,不能圓徹到究竟無上的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就是以此顯這部心經的特殊,都依「般若」這句,屬於修行方面,我們要以「心」來安立,對般若直入,這個心才能夠達取到無罣礙,能夠遠離顛倒夢想,一切都是斷妄顯真,這就是究竟的涅槃。所以到究竟就是佛,三藐三菩提屬於果證,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果證事實,究竟的佛,安立寂照無礙,這才是究竟。

這部心經如果照文字上看來,只有短短二百六十字,雖然字很少,這部心經極致的攝取三藏十二部經典,總攝,所以義理極深,功用極廣。

這部心經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都具足,雖說二百六十字,一切很分明,所以這部心經直入,從「觀自在」起,到「菩提娑婆訶」,三分都具足。

「觀自在菩薩」到「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序分』,因為這部心經前面這些,就是阿難對觀世音菩薩,衪的一切證果事實當做序分來說,說衪一切真實的修證,事實就是甚深般若,所以觀自在菩薩到度一切苦厄,這都是序分,就像是在對衪褒獎,他的修持修為,一切就是事實到究竟,這就是衪的究竟,甚深的般若。因為這句是結集經的人,對菩薩修證的功夫作褒獎,這就是序分。

由序分才能夠鼓勵眾生,從正宗分來深入,來用顯說般若。如果你了解「般若波羅密多」到「菩提娑婆訶」這句,可以代表一切,這就是『流通分』。

因為般若波羅密多就是我們要根究的,要從這個深入,正宗分就是以五蘊來開導我們色空問題一直到成佛,這是正宗分,這些理論是最圓徹的,我們有這些語言與文字能夠圓徹事實,能夠究竟成佛的境界。

最後這段文是要顯密兼修,所以再密說,密說就是咒語,這段文就是要讓我們了解顯密能夠同修,而且能夠有般若的光明來助用,所以密咒能夠持誦,隨意能夠自己自悟,如果你顯密兼修最第一妥當,每一位都要讓他成正等正覺,這是事實無誤的境界,這部經說來到這裡都完畢,結論都講完了。

再來「五重玄義」是天台最重要,天台宗根究就是法華經和智者大師所譯的大智度論,所以天台最重要就是以五重玄義來解釋。這部經所說的都有「七番共解」,明天會說很清楚,我希望大家不要走,明天要再來聽,才知道天台的妙義,「五重玄義」第一層就是這樣。
(第41卷完)
---第42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