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03講---


《卷04,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三九頁 07行─→四二頁 06行】
[mp3-04A] 
四種的解釋這樣,現在我們從第一的彼岸先來講,什麼叫做彼岸呢?這是一種的譬喻,譬喻說這邊苦惱的眾生,這邊苦惱的岸,凡夫的苦惱,能夠乘這個般若的船,能夠達到那邊的岸,苦樂離開,有到究竟安樂的岸,能夠度到那邊極樂的岸,所以叫做到彼岸。

渡過這個中流,離開這個煩惱生死,能夠達取到極樂的此岸,這個就是譬喻我們沉迷的眾生,用這個般若的船筏,來度脫這個生死苦海,這樣永遠離這個生死,把這個一切的煩惱解脫,這個般若船能夠度過這個那邊的岸,叫做涅槃。

這個涅槃就是,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所以能夠達取到這個不生不滅,這個涅槃就是印度話,譯我們這邊叫做不生不滅,這個後面會解釋很清楚。

所以達取到這個解脫一切的生死,因為這個解脫是解脫什麼呢?眾生有三惑的煩惱,這個迷昧不斷,什麼叫做三惑呢?就是無明惑、塵沙惑、煩惱惑,無明塵沙煩惱,這些呢!能夠讓你解除,所以沉淪在這個生死苦海,能夠通達到理想度脫到究竟安樂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呢!就是說這個般若二字呢!就是我們不識,没分別心,没這個想要到的心,般若二字是很難,難證能夠實證,所以難修難證這個呢!有這個功力,會刻耐,會這個來實際來深入,没厭煩,一直來深入,所以這個佛法是難行之行,難忍之忍,人家做不到,我們在做,人家不能了解,我們要了解,所以能夠利用這個,就是我們般若二字。

所以能夠深入這個呢!就是說大聖者,能夠到究竟就是大聖者,所以佛就是天人師,我們若能夠深入,依然是人天聖者,所以就是說我們利用這個般若,能夠上這個軌道,不畏艱苦,不怕困難,你若没吃得苦中苦,不能生出這個人上人,所以難行之行,難忍之忍,人家做不到我們要做,有這個聖德與智慧叫做悲智圓融,這樣才是真實直上無礙,才能夠安樂的彼岸,所以你若没一種的努力來親證的話,没有辦法。

所以這個般若呢!譬喻這個三界像大海,所以這個大海就是輪迴生死,三界的輪迴呢!就是六道,天、人、阿修羅這叫做三善道,地獄、惡鬼、畜生叫做三惡道,所以這個三界內,可比海水眾苦無邊,所以我們無始以來墮落在這個深崖,謂之眾生在輪迴生死,所以受這個折磨呢!沉淪在這個大海中呢!永遠不能離苦得樂,這個苦海無邊呢!回頭是岸,能夠研究這部心經,能夠深入審察觀照,能夠回頭審察,回光反照,就是回頭是岸,回光反照就是一照而現,本來面目一現呢!一照,苦海就是都一望無際的苦海,變成樂的境界。

所以你若没去修,若没趕緊來坐這個般若的船隻的話,没有辦法,所以我們當下呢!集齊來上這個船上,趕緊離開這個波浪,能夠登這個彼岸,不用冤枉來受這個生死輪迴,能夠不用再輪流這個生死,能夠求這個解脫,同時自己能夠自度,所以若要求解脫的話!倘没這個般若二字,這樣免談!所以有二字般若,才能夠成立這個波羅密多,能夠登彼岸這樣。

這個古德,古時的聖德的人曾云:「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所以在這個苦海萬重波,你若能夠一念回光反照,即時登彼岸,所以般若就是能夠救度萬端的眾生的苦惱,所以苦海茫茫,眾生是苦,所以倘没大慈大悲這艘般若帆的話,不能達到這個安樂的境界。

所以眾生迷故!本性埋没,回光反照即是本來面目,所以我們沉溺這個苦海這麼久,在這個生死苦海中,現在有這個般若來將我們開示,能夠得到安樂,認識事實,了解真理,能夠見到我們的真心,所以獲得到這個解脫,真正的事實,這是没有錯。

所以靠了這個般若的船隻來離開這個苦海,登這個安樂的彼岸,這是我們現在呢!有這部心經,不煩,不可厭煩,得要有耐力,不畏艱苦,不怕麻煩,才能夠斷除一切的煩惱生死,才能證出真實,離了生死的涅槃,這個就是登彼岸的意思。

所以在這個眾苦無邊的苦海中,能夠立地成佛的彼岸,這個是佛菩薩究竟解脫之地,所以菩薩呢!就是法空智,菩薩是怎麼法空智呢?菩薩就是深入這個本來面目,明照,有照無物,審察真實的智慧,所以乘無相船就是說,本來面目無一相,無!無就是至極,無就是至極,我們這部心經就是至無而至極。

空呢!是破我們的迷執,破迷顯真,叫你找你本來面目,才能夠達取到究竟無為的境界,叫做無相船,所以這個就譬如說生死的此岸,用這個般若,達取到究竟的涅槃彼岸,這就是安樂無比,我們大家了解到菩薩呢!是大願、乘願、大悲、平等、絕對,所以有那個願力,他自利,願要利他,有這種的精神,所以要普度眾生,超越這個苦海,同登彼岸。

是怎麼叫做同登彼岸呢?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若没成佛,我不成佛,得大家一起來成佛,有這種的願力,若這樣的話,我們大家呢!有現在這個般若心經,倘没趕快向前求度的話,極可怕,所以生死事大,若没解脫的話,極可怕這樣。

@本文:二、「度無極」者,能依般若而修,。 四○頁 06行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這個意思。 四○頁 14行


我們前面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呢!有四種的意義,我們前所講的到彼岸,現在第二來講呢!度無極,這個般若的妙慧呢!你若修證這個真實般若的智慧,能夠永了二種的生死,什麼二種的生死呢?這個就是說,叫做分段生死與變異生死,因為佛菩薩呢!倘没解脫這二種的生死的話,不能入這個無餘涅槃,這個就是說無極,就是最極,最高的境界,能夠解脫這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與叫做變易生死這樣。

分段生死是我們眾生迷執外塵,造這些一切的業力,所以在這個六道在輪迴,分段就是說,一下子天庭、一下子人間、一下子阿修羅、一下子地獄、一下子畜生、餓鬼,這六道在輪迴,叫做分段生死。

變易生死就是聖者,這一種叫做我們這個四果羅漢,這個就已經分段已經滅,只是有變異,四果羅漢會再變來菩薩,而菩薩變過來佛這邊,這樣所以叫做變易。

所以聖者的修為呢!像到聲聞境,這還有生死,這還有生死這樣,究竟到四果就無生死,有變異,所以變菩薩,菩薩再來修證到佛,究竟這樣,叫做無極。

第三呢!遠離,遠離就是說,有這個般若妙慧去觀察一切,審察真實能夠永遠離開一切的顛倒煩惱,這些夢想執著,能夠永遠離這個生死這個問題,永離這個生死叫做永遠。

再來第四,這個究竟,究竟就是說,依這個般若妙慧所依的修證呢!能夠圓滿做這個菩薩,去度化眾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能夠到究竟,所以菩薩的境界就是上求下化,能夠到究竟佛的境界,這個一切法都是到這個究竟二字呢!就是依這個般若妙慧,能夠通達宇宙人生,能夠實修,啟化眾生,能夠圓證這個三智就是說,圓證到一切種智,能夠徹見徹悟,諸法實相,這個究竟義呢!就是說佛的境界,宇宙人生萬徹,所以一切,萬法一切都是在他的眼界,所以洞徹無遺,就是說徹證一切,這個跟二乘呢!就差別很多了。

二乘就是說聲聞與緣覺,能夠見這個,了徹這個生死問題,能夠解脫生死,不過這個見思惑還是未盡,所以因為能夠初入,對這個見思煩惱雖是能夠斷來講,還不能超越這個變易生死,所修證的只是深入這個,解脫這個分段生死而已,因為這個分段生死呢!是眾生執這個外緣,所做的業力牽引這個生死。

四果羅漢呢!離這個生死,能夠入這個空觀,著這個偏空的涅槃,因為他所修證的是解脫生死而已,還未達取到究竟,因為他所證的呢!只是解脫生死而已,有入空没出假,不能出假度生的話,哪裡能夠達取到究竟二字呢?這個就是說還是二乘,不能達取到上乘的境界。

雖是說菩薩來講呢!他解脫這個變易生死來講,不過這個微細無明還是存在,還是塵沙未滅,所以還有塵沙惑,不能講圓滿,若達取到這個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永遠究竟,這個究竟義呢!須佛的境界才可以說究竟,就是說永久,一切世間皆是叫做,因為這個世間都是生滅,出世間一切就無生滅。

所以菩薩雖是說有出世間來講,不過他的塵沙還有這些微細的無明,所以要來遊戲人間,度脫眾生圓滿,能夠永遠不變,這個宇宙人生萬徹,這個的境界呢!就是說有究竟。

所以這個究竟義呢!是般若所修行的親證實相,永遠了徹這個生死不打緊,能夠自覺覺他,三覺圓,所以能夠圓徹,宇宙人生能夠明照無礙,能夠永遠寂照無礙,不只是說永遠離生死,會永遠在這個宇宙的寂照,所以這個究竟呢!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現在經典所寫的是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就是究竟佛的境界,所以這個究竟義呢!是圓滿解脫,無礙了,這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已經三覺圓才能夠達取到究竟這二字這樣,所以這個波羅密多呢!就是到這個究竟。

所以這個般若妙慧呢!就是有這三種的含義,度脫,能夠這個解脫這個生死,能夠離一切苦惱,所以叫做登彼岸,也可以說度無極,也可以說永遠、永離、遠離,也可以說究竟,這個含義呢!這四種,若是四果羅漢的話,可以說登彼岸,解脫生死,離苦得樂。

度無極呢!就是所依這個般若妙慧,能夠度出二種生死,這個叫做度無極,但是呢!這是叫做等覺菩薩,能夠遠離,遠離這個就是有般若妙慧,能夠永遠離開這個顛倒夢想執著,這些苦惱一切能夠解脫,永永遠遠離這個生死,這個是能夠成就這個等覺菩薩的境界。

究竟二字呢!就是到佛,依這個般若能夠圓滿,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意思這樣,所以這個究竟佛的境界,所以這個究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這部心經就是說,這個究竟義就是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意思這樣。

@本文:茲將「般若」與「波羅密多」合攏..。 四○頁 15行
    ....般若波羅密多(以上約究竟義)。 四一頁 07行


現在我們來將這個般若,與這個波羅密多合起來講。

所以這個涅槃、究竟這些意義,這都是依這個般若的妙慧去修證,所以般若二字呢!是能夠可以這個茫茫苦海生死的當中,能夠解脫這個一般不相同,所以能夠到安樂的,究竟的涅槃。

所以這個般若二字,若進而去修證的話,我們凡夫在苦海茫茫的當中,能夠得到這個妙慧,能夠解開這個矛盾,頓開我們一切的迷執,能夠離苦得樂,這個是聲聞境。能夠深入這個十二因緣,解脫這個生死,這個叫做登彼岸,就是說離這個生死的彼岸,永遠離開這個生死苦海,究竟安樂那邊的岸,所以叫做彼岸。

所以這個涅槃二字呢!就是說依這個般若波羅密多,這個般若能夠到彼岸的方法,所以有這個到彼岸的方法,這個就是說波羅密,般若是妙慧,能夠使得我們登這個彼岸,就是波羅密。

這個彼岸就是我們修證這個空義能夠通達,能夠深入這個實相般若,這樣呢!能夠達取到這個了達人生一切是苦海,在這個生死輪迴的苦惱,所以能夠有這個般若的妙慧,究竟安樂,深入這個實相,就是永遠離開一切的生死煩惱,這個叫做涅槃,所以這樣叫做般若波羅密多。

現在我們是講這個下乘的般若波羅密多,其實呢!我們依這部心經的理論,照這個心經的理論,能夠去圓證真實去修行,能夠徹證這個真實本來面目,求證這個真實的這個實相般若,所以這徹證到這個實相般若的話,這有三種的智慧。

二乘所證的實相呢!是一切智,這是解脫生死,離苦得樂,這個叫做四果羅漢。

再來呢!能夠圓證這個實相般若的話,有這個妙慧,種種理論能夠圓徹,能夠勸導眾生,這種叫做道種智,這種叫做菩薩的境界,所以能夠圓證這個真實的理論圓徹,能夠出假度生,這才是真實不退轉的菩薩,這樣叫做道種智。
[mp3-04B]
再來呢!這個一切智是自利的當中所修證的了達,道種智是利他的精神,所以自利利他呢!叫做自覺覺他,這個覺行圓滿就是說
(B面 ) ……,達取到一切圓滿,這樣叫做一切種智,這樣就是說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樣叫做圓俱三智,一切種智,這種的般若實相呢!這個就是究竟。

所以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就是智慧的究竟,因為世間是有漏的智,是世智辯聰,是聰明,不可講智慧,無論你多麼優異都是世間法,不能達取到這個通達宇宙人生這條道理,所以不能完成這個究竟二字。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呢!唯一你若能夠純粹照這部心經進而去修證的話,純然能夠到佛的境界,所以過去的諸佛菩薩,依然是由這個波羅密多來親證,而這個波羅密多呢!倘無般若二字,没這個微妙的智慧的話,所證的、所修的不能達取到究竟,不能圓徹這個真實宇宙人生萬徹。

所以有這種的妙慧呢!能夠圓證這個真實無漏智,是一種的圓滿究竟解脫,有這種的微妙無比,真實宇宙人生萬徹,這才可以說究竟的般若波羅密多。

所以諸佛菩薩所修的所證的,仍然是依這個般若妙慧來徹證事實,所以能夠到究竟,就是無所不通,無所不曉,宇宙人生一切萬徹,這個就是說,無事不達,無所不通,每樣都通達,這個就是到究竟的宇宙人生萬徹,才是說真實圓證這個般若波羅密多,這樣才是說究竟二字這樣。

所以我們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般若波羅密多的真實的妙義,你若能夠照本文的當中,能夠去親證、實證,能夠到這個究竟二字這樣。

我們現在是在講這個經題,所以後面呢!才能夠來圓證這個真實的這些理論,我們若了解這個理論圓徹,我們若能夠去實證、實修的話,大家都能夠到這個究竟般若波羅密多這樣,所以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意思呢!到這裡講完,現在是講這個究竟二字。

@本文:要知道「波羅密多」的上面加般若..。 四一頁 08行
    ...................六度,六蔽表。 四一頁 16行


現在我們這個波羅密呢!這個波羅密倘無二字般若的話,不能成就,我們現在來了解這個般若二字就是妙慧,波羅密呢!就是顯示這安樂的這個彼岸,所依倘無般若的妙慧的話,不能達到這究竟的這個安樂,尤其是要親證這個實相的話,倘無真實的般若,依然不能成就,因為般若的妙慧呢!是我們功用的工具,因為有這個般若的功用呢!才能夠達取到這個波羅密,這個意思這樣。

現在我們講這個波羅密呢!有六種的含義,所以呢!依這個般若二字,能夠純粹行這個六度,所以這個波羅密,有六種的波羅密,所以這個六種呢!就是說布施等,能夠達到這個安樂的彼岸,所以這個布施與禪定、智慧,這總共有六種,所以這個叫做六度。

為什麼會有這種六度的成就呢?就是說,我們學佛倘没依這個六種的修持的話,不能親證到真實,解脫這個生死,到這個安樂的彼岸,所以這六種呢!叫做六波羅密,因為這六種呢!波羅密就是說,能夠離苦得樂。

所以六種的波羅密呢!能夠度這個六蔽,六蔽就是我們凡夫執著所造孽,不能解脫這個意義,所以六度才能夠來安立度這六蔽這樣,所以六種的叫做,六種都表達在上面這裡,有這六種。

六度就是說,檀波羅密就是說布施,尸羅波羅密就是持戒,羼提波羅密就是說忍辱,毘梨耶波羅密就是精進,禪那波羅密就是靜慮,般若波羅密就是智慧,所以這個般若波羅密是怎麼安立在後面呢?因為以上五種的波羅密,倘無般若二字,依然是不能成就,這個後面會再講。

所以布施能度我們的慳貪,所以我們學佛呢!倘没捨貪瞋癡不能成就,所以這個六度呢!就是度我們的六蔽,布施就是度我們的慳貪,有那個布施的心,就不會對外去貪取,所以布施度慳貪。

持戒度毀犯,你若有這個戒律不會造殺盜淫,不會去造這個矛盾,所以這個不會毀滅我們的本來面目,不會蹧踏我們自己,這個毀犯就是說,蒙蔽自己、侮弄自己、蹧踏自己,所以你若有持戒的話,不會去胡亂做這樣叫做度毀犯,不會去造殺孽,不會去造一切的矛盾。

再來這個忍辱,度這個瞋恨,這個忍辱二字呢!就是說,不只是說忍,忍是不能夠解脫這個生死,尚還有恨,有一日會再報復,忍要能夠達取到人的恥辱,不會起恨心,無這個瞋恨心,這樣呢!才是真實的忍辱,因為這個忍辱是要度我們的瞋恨,要怎麼才能夠忍辱呢?得要常見自己過,不說他人非,人家罵我們的話,就是我們不對,這樣呢!才能夠受人的恥辱,這樣就是我們的瞋恨能夠解開,無這些瞋恨,所以這個忍辱就是度瞋恨。

精進度懈怠,因為我們倘没認真的話,都會倒退步,所以你若有精進心,有真實,我們這部心經,能夠去真信、去研究,認真修,自然呢!就會成就,所以這個精進是度懈怠。

再來呢!靜慮,靜慮二字就是說靜定,就是說正定,你若有正定的話,就能夠度我們的散亂,因為我們迷的人,每一人都有這個散亂心,一下子想那裡,一下子想哪裡,所以這個散亂心呢!會忘失我們自己、侮弄我們自己、蹧踏我們自己,所以有這個定力,能夠安立我們的心,能夠無礙,有定自然就無這個散亂,因為迷呢!我們的思想顛倒夢想執著,對外一切呢!迷執,使得我們身心不能安然,這個就是蹧踏我們自己,侮弄自己,這種就是散亂心,迷失自己,侮弄自己,所以我們若時時能夠回光反照審察我們自己,没這個妄亂的思想,這樣就有定力,無散亂自然就端正,心理狀態呢!就能夠安然。

所以學佛呢!這個心理若不端正,不能夠成就,所以得要有這個定力,時時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所以審察我們自己,了解我們自己,創造我們自己,這樣呢!真實這個般若妙慧自然就跑出來,所以有定才能夠生慧,所以依這個審察自己,成立這個般若,這個妙慧,所以安立我們自己,了解我們自己,創造自己。

所以有智慧呢!自然就能夠離這個愚痴,所以智慧就是度愚痴,有光就無暗,有暗就無光,智慧像光明,明徹這個事理,安立自己,了解自己,這個是真實,有智慧自然就無愚痴,有光自然就無暗這樣,所以這個六度呢!能夠度我們六蔽,這個就是般若波羅密多,會形成這個六度,而度我們自己,了徹自己,創造我們自己,這個就是般若的妙慧這樣。

@本文:復次波羅密既具六種,怎麼本經....。 四二頁 01行
    ..助行佛果莊嚴的一種不可無的條件。 四二頁 13行


現在我們再來講這個波羅密多,是怎麼有這六種?因為本經呢!單獨講一種,所以這個根本我們要了解到,有這個三種的理由。

首先就是說,因為般若呢!是正行,般若是我們的本覺的觀察,審察真實,能夠好像說我們的眼睛,以外五度像手腳,這個手腳倘没眼睛,路也無法走,所以這五度是我們的助行,般若是眼目,而五度是像手腳這樣,所以倘没這個手腳,這個身體依然不會活動,因為這樣呢!所以有須要這個五度來助行這樣。

其次就是說,這個般若呢!雖然說倘没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與禪定的話,不能成立,就像說我們有眼睛,没這些手腳,這樣只有那顆眼睛能夠看多遠?就没有辦法,依然得需要這些手腳去行走,去拿東西來吃,種種這些,這個五度來幫助這樣。

第三就是說,般若為五度的眼目,這個五度就是為這個般若來所攝,才能夠行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樣,倘没這個般若的話,不能成立,有這個般若微妙的智慧去審察、鑑別種種,才能夠修證,所以倘没這個般若的眼睛的話,像修行人盲修瞎練一樣,所以眼睛瞎掉的人呢!要走路不能安全,所以這個五度呢!像眼瞎,般若像眼睛。

所以布施倘無般若的話,這樣依然是一世人所做的呢!不能真實能造到真實的智慧來好好地布施,布施倘無智慧的話,依然出害到我們自己,有時候你有錢布施會害死別人,所以布施倘無般若的話,不能夠真實用到好的布施,依然不能永遠說不受到災殃,有時候拿錢給人,反玵被人害死,而有時候拿錢給人會害死人,所以布施倘無般若的話,依然不行的。

所以持戒呢!依然得要用般若,無般若的話,不能叫做承受這個一切真實上乘的這個,離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無這個持戒也不能離開這個三界,而持戒倘無般若的話,依然是這個墮落這個泥犁中,因為這個持戒無智慧,胡亂戒,這個戒呢!有這個正戒與邪戒,有這個偏見種種,你倘無這個般若去鑑察,修得不對戒的話,害死我們自己,所以依然墮落泥犁中,泥犁就是說地獄、畜生、餓鬼這個的境界。

所以持戒呢!有需要般若,這個戒呢!使人歡喜就是慈悲,使人不甘心,我們就是罪,所以這個戒律呢!你倘没真實了解的話,依然會持不對戒,所以持戒依然得要有智慧,去認識事實,像我們這個妄語,不可妄語,這樣戒守著,譬如說人要追一個人,要殺死人,從我們那裡過去,跑過去的那時候去躲著,而你若照持這個戒,不可妄語的話,這樣是不是去害死人,所以要有智慧,雖然說,別人要殺,而我們不可說謊,不過你若對他實在講的話,害死那個人,所以會害死,這樣呢!就枉費我們在修行,你若真實對他講的話,去殺死他的話,我們依然有罪啊!所以依然會墮地獄,所以持戒依然要智慧,應該說謊騙他就騙,這個戒律是活的,應該對就對,不對就不對這樣,所以持戒倘無般若的話,會冤枉到一切。

所以忍辱倘無般若的話,不能端正行,所以這個忍辱呢!依然要有智慧,譬如說別人拿刀要殺我們,而我們依然要忍辱在那裡讓他殺嗎?這樣就是害死我們自己,所以要有智慧,應該受人侮辱不要緊,應該跑我們得要跑,不可說默默在那裡讓他欺侮,這樣不走,這樣就是不端正,自己害死自己,所以不能夠得到這個真實寂滅的境界,所以你在修行的當中,只是顧忍辱,而放任被人殺死,要怎麼修證?没這個身體的話,不能修證,所以得要有智慧,應該跑就跑。

再來精進呢!精進倘無般若的話,所以不能成就這個解脫生死,不能達取到這個真實永遠不變,不能夠到這個常住的境界,所以這個「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這個就是說,你若精進而無這個般若妙慧,就像譬如說,我們要修持呢!無這個般若妙慧,壞的書,胡亂看,胡亂修,這樣呢!枉勞無功,不能修證這個本來面目,這樣呢!要怎麼能夠永遠離開生死?不能達取到這個常住的境界,所以學佛就是要解脫這個生死,才能夠永遠常住本來面目,這個才是真正,所以這個精進得要有智慧,認識真實,理論能夠圓徹,這種來精進才是對這樣。

而你若往外道胡亂學,學去這個爭鬥種種,這樣就枉冤到我們自己了,所以這個精進到這個外道去,像譬如說,現在你倘無般若妙慧,不能審察這個叫做現在講叫做密宗,這個就是阿修羅道,這種不是真正密,這種是外道,這個就是要來滅我們佛教,喇嘛教這樣,喇嘛教這個是真實他對外爭鬥,而你倘没認清楚的話,往那去精進,爭鬥下去,到最後,永遠變阿修羅道去,所以枉費我們在修持這樣,所以倘無智慧的話,胡亂精進,不能解脫這個生死,所以會墮入這個阿修羅道去,那就可憐了。

所以我們學佛呢!得精進,要精進什麼?精進我們這個真實佛的言教,往這部心經來真實來精進的話,能夠達取到究竟二字,永遠常住,所以你倘没認識事實的話,胡亂去修呢!盲修瞎練,極可憐,我們這部心經就只是追究本來面目,找我們自己,了解自己,創造我們自己,這才能夠真實得到這個永遠不生不滅,能夠到究竟安樂,宇宙人生萬徹,寂照無礙,這個才是真常海這樣,所以這個精進呢!有需要智慧,審察真實,不可盲從,不可欺騙自己,所以這個阿修羅道極其可怕,所以喇嘛教就是要破佛教,而你若不了解去學到的話,真正去精進下去,往阿修羅道去這樣。

再來禪定,禪定倘無般若呢!但行色界天,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所以因為這個禪定呢!倘無般若妙慧會去真實的這個禪定,譬如說,修到這個外道禪,練這個環轉周天,對這個身體的保護,讓你最會修依然去到色界天,譬如說,我們若這個造成這個,行這個叫做十善,修十善呢!會到天界,天界這個依然是能夠再墮落,天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修十善是到色界天,你若用這個修道的理論去禪定,環轉周天,讓你能夠道胎完成,能夠出這個二元宮,去遊這個世界,所依的呢!讓你最圓滿是到色界天,到色界天這就叫做仙人,比較這個欲界天高一界,這個呢!不是金剛定。

我們學佛呢!是要深入這個真實,對佛的言教來審察真實,没矛盾,所以能夠頓開我們的迷執,認識我們自己,找到我們自己,所以這樣才是真實的金剛定,時時回光反照,審察自己,找我們自己,這就是真實的金剛定,才能夠深入,永遠不生不滅,能夠解脫這個生死,能夠離開這個三界,所以這叫做能夠修成到究竟,這叫做金剛定。

所以這個萬行六度呢!倘無這個般若,只是修這有漏法門呢!去行使的話,永遠就不能契入這個本來面目,不能到這個入這無為的境果。
(第04卷完)

---第05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