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開的天地
心經總目錄 心經71講目錄
---第06講---
《卷07,台南開心法師》──心經71卷
【四七頁 13行 ─→ 五○頁 07行】
[mp3-07A]
經,才叫做契經。
因為經是種種的經,而種種的經呢!同時都能契合種種眾生的機宜,所以不是說我們這部心經,還有其他種種的經典都是叫做經,而種種的經典呢!無非都是要契合我們的真心,所以順合我們的根機而說,所以隨機應說,所以佛在講經呢!應時應機,所以而說。
所以因為這個契合眾生的機緣,同時能夠以理論圓徹,所以能夠三根普被,這樣叫做通一切的途徑,上下能夠連貫,上乘的來聽也入,下乘的來聽也能入,中乘也能夠入,所以貫徹三乘,就是我們佛所說的經典。
本經呢!所以契合般若二字,這個般若二字就是我們本來面目這個實相,一入即是,所以我們這部心經就是般若的實相理體,所以般若的實相理體呢!就是說我們的本來俱足的,所以有這個般若的妙慧,是自利,下契能夠解空無我之機,現在我們所了解的,再隨這個機緣來說,能契合眾生的解空,了解這個無我的因緣。
空是什麼呢!所以這個理論上解開這個迷執,破我們的迷,顯我們的真,叫做解空,空可別解無呢!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迷執,對外取著,所以同時不能啟開我們的本來面目,被這個身體將我們侮弄了,所以我們這部心經你能夠通徹,能夠找到本來面目,了解這個空義,就是說,隨機能夠解你這個迷執,空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明照,有照無物叫做空相,迷呢!對外取著,有這個我,有這個我,這個身體叫做我,所以迷執這個身體,每樣要達取到這個我的目的,所以才會去造矛盾
所以你若對這部心經能夠頓開這個迷執,破開我們的煩惱門,找到我們的本來真心,一切都是空照無物,這樣能夠解空無礙,了解這個空、無我,這個身體不是我,本來無一物,明故!圓滿寂照宇宙萬有,這個就是契合我們的真空妙義,第一義空。
所以按這個阿毗曇心論,雜阿含,阿毗曇,這個阿含經,這個心論,這是明有五種,有五種的意義,這個心呢!
第一就是說出生,出生什麼?我們這個心變化萬千,一切諸法都由心,所以心呢!萬有都是我們的心,萬法也是我們的心,所以我們的心能生一切的萬法,所以叫做出生,生就是生起,因緣和合,一切萬有都是我們的唯心,所以生出這個萬法,所以都是我們的心去攀緣的,所以一切法我們能夠通達,就是由我們這個心。
第二湧泉,就是說這個理論一切,所以就是對我們這個心,就像出泉這樣一直出來,這個義味無盡,如源泉滾滾,義就是我們的實相,顯義,義就是真如理性,義、疑這個有兩種的差別,疑呢!是我們的迷執外塵,疑鬼疑怪,我們的疑心,矛盾自己,侮弄自己,所以這個疑呢!依然是我們的真心迷執;義呢!是我們的真心顯現,義與理能夠分齊義就是慧,慧能夠顯智,以智生理,以理圓通事,事事無礙,理事圓徹,就是無量無邊,就像湧泉,一直湧起,一直跑出來,所以我們這個義理分齊能夠萬徹一切,圓通一切,像湧泉,像我現在講的,我没準備,要說一直講,一直出來,一直講,一直出來,講到那裡,算到那裡,無量無邊,說不盡。
第三呢顯示,闡發一切的義理,就是說能夠開拓這個真義,顯這個理用來圓徹,理論圓徹,啟化眾生,能夠啟示眾生,這個就是開發我們的真義,才圓通理體,這個是事實。
第四繩墨,現在辨別這個邪正曲直,這個都是我們的心去辨別,對與不對,真與假,都是我們的真心,所以用這個真心,顯露這個文字一切,這個都是我們的義理分齊,理論圓徹,能夠貫通一切,直指人心,這個就是我們的經,都是包含這個心,所有的經典含藏,也是要找這個真心,所以這個就是契經,契理契機這個意思。
現在我們這個第五叫做結鬟,因為義理貫通,義與理分齊,就是貫徹一切,所以這個貫徹就是說,這個經典呢!就是佛的義理分齊來繩墨,有這些文字也得來貫穿,才不會散亂,所以這個義理分齊中,我們古時用這個,没這個紙張呢!用我們這個樹葉叫做牒文,一葉一葉,寫一寫才來貫穿,才不會散亂。
所以這個經文中,經就是說,貫、攝、常、法這四種的意義。
貫呢!就是貫穿,佛所說的真義教體,所寫的文字不會散失,這個就是貫徹、貫穿,就像線來貫珠這樣,一粒一粒貫穿過去,才不會掉落遺失,才不會四散,所以因為佛的言教呢!没這個結集的經不能流傳到現在,所以這個經呢!千古不變,所貫攝這個經典呢!就是連一字都不可差別,一字也不可減,一字也不可加,佛的理論呢!極其圓滿,極其圓融,這個千古不變,你再怎麼講都不能變態,所以你若將其貫穿起來,才能夠流傳後代,一代一代,我們今日有這些經可看,就是佛所講,而阿難再來攝這個經,貫穿來讓我們看,我們今日才有這些經典來好學習,所以叫做貫,經即是貫,貫就是貫徹,這個事理圓通,貫徹事理圓通,這個千古都不變,不會流失去,因為妙故!所以這個理論圓徹,大家來學,大家都會成就,所以才能夠流傳到現在。
攝呢!就是攝持所有的應該眾生的迷執不使其墮落,能夠攝持讓他能夠反悟,能夠離苦得樂,能夠解脫生死,不可又在這個苦海中,不可又再墮落了,像嬰兒,我們人迷執像嬰兒一樣,佛的經典呢!無非就是說要來救度我們,嬰兒墮落深涯或是墮落這個水中,佛就是像一條繩子,這些經理就是像一條繩子來將你攝持,讓你不可再跌下去,將你挽住,讓你挽住,能夠再爬起來,所以我們呢!迷執的眾生倘没這些經典的話,會墮落在生死苦海,所以因為有這個理論,才能夠攝持我們這些眾生,讓他離苦得樂,能夠得到解脫,安然不生不滅的究竟,這個就是攝持,就像說佛都滅度圓寂二千多年了,二千五百多年了我們大家呢!能夠有這個正法來聽來看,這就是以前所貫穿來,攝持這個功力,没散失,這些文字没遺失掉,所以才使得我們能夠今日再來聽、再來看,這個就是貫攝的意思,貫穿這個經義,一葉一葉貫住,貫串住,而來攝持這些理論,有這個理論的力量,才能夠度脫眾生的苦惱。
再來講常,什麼叫做常呢?就是說能夠永遠常住,萬世不滅,因為這個經典呢!就像寶貝,没看到没講,不了解就没講,有了解的話,一絲捨不得放,所以常住這些一切法,永遠能夠常住,這個就是說一切這些一切法,我們倘没來常住著,譬如說:「學歌三日若没遛,就爬上樹」,而有這些經卷不時能夠讓我們再來看,能夠再來聽,這個就是永遠常住,有永遠常住就是這些法,正法能夠永遠常住這樣,倘無正法的話,不能永遠常住,所以不光是說僅我們這裡有,世界呢!就都有,所以四海皆有這樣,所以都大家若看到這些經的話,大家都當寶貝,永遠都攝住,永遠都記住。再換句話來講,萬古不變,所以佛的言教呢!永遠、永遠就是常,所以萬古不變就是常,永遠常住,就是說,佛的言教就是真,至真,什麼真呢?真言,有正法,就是理論圓徹,能夠覺世覺人,所以萬古不變祂的言語,所以佛的言教呢!一絲都不可將其變換的,一絲都不可加,一絲不可減,減一字也不可,多一字都不可,所以萬古不變,祂的理論圓徹就是圓通、貫通一切,能夠普化眾生,這是至真的言語,至正的法,能夠普化,度脫眾生的苦惱所以這個至言、至理。
所以天下呢!大家都同遵,没有一個不尊重,所以若遵這個道理的話,這些就是我們心法,心所法,祂的理論是假,所以「大道存文字,文言不詮真,真詮自證悟」,這個理論、真理是我們自證自悟,自己貫穿,自己通達,所以倘没自己去通達的話,不能常住,而也不能救度,所以會覺人,醒世醒人,能夠度化天下,這是事實,所以萬古不變天下同遵,所以這個正法呢!就是佛的言教至善至理,極為契機契理,才能夠令天下同遵,理論就是圓徹,眾生大家聽到都能夠啟悟,能夠回光反照,審察真實,找到本來面目,所以這就為了我們要學,要學的話,得要尊重。
所以因為這個有這個正因來契機契理,所以才能夠流傳萬世,倘没這個正因,正因就是佛為了這個生老病死這四大因緣呢!才來示現這個世間,才用這個理論圓徹來契合眾生的根機,能夠流傳萬世,這個就是正因,能契機契理,所以正因才能夠契機,倘無正因不能契機所以正因就是理論才能契合眾生的根機,所以契理契機就是這樣。
所以我們有這個理論圓徹才能夠尊重,有尊重呢!自利能夠利他,垂範這個天下,垂範就是說隨眾生的因緣,你有了這個佛教理論圓徹,有這個廣博的理論來讓我們修證,能夠上求下化,所以佛的理論我們能夠圓徹自利,不過!還得要有利他的精神,有這個利他的精神呢!這個時代才不變。
怎麼講呢?佛若光是流傳這些文字的話,而祂十大弟子倘没再來傳教,也没來用這個經來再來造這些經典,没我們今日有這些正法得以流傳,所以這能萬世流傳就是因為這個正法正理,而我們能夠自利再來兼利他,才圓滿廣博無限時代才能夠流傳,這個時時都能夠永住,所以二千年以前呢!二千五百年前,一般的學者呢!就是都尊重佛的言教,所以尊重佛的言教呢!所以才今日萬世能夠流傳不息。
所以這個理論圓徹攝取在這個經典,我們能夠去通達,這個萬世不變謂之常,永遠常住,雖是說有這些經典呢!你依然不容易能夠去了達,雖不容易呢!不過有需要善知識的開示,我們不限地、不限地域、不分東西南北,全世界都有這個佛教,而我們在自利的當中,依然可別說我們了解就好,所以可別限這個地區,什麼人我們才要對他啟示,而什麼人我們不對其啟示,得要平等週遍,四海皆是眾生平等,蠢動含靈也有佛性,所以眾生皆是平等,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面面都是佛。
所以依這個教體我們來自利,所以有這個教理來普遍天下,就是同遵的表示,大家聽到大家都尊重,而大家理論圓徹得要利他的精神,倘没自利利他的話,不能圓徹一切,所以能夠圓滿周遍,宇宙人生一切能夠徹證徹悟,這個大家都同遵,而面面都是佛,我們若要由這些經典來深入,大家都能夠親證本來面目,大家都能夠通達,這個就是萬古流傳,流轉不息,這個就是常。
我們現在再來講較簡單的話呢!經就是真理,為了有這個理論圓徹,永遠不變,都能夠普遍周遍,永遠常住,這個意思呢!就是我們的自性能夠去攝持,我們也是永遠常住,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永遠常住,所以我們這個真理呢!是我們的自利,並不是說光我們能自利就好,得要有利他的精神,有利他的精神才能夠普遍天下,才能夠永遠常住,所以你倘没這個法門來深入,你不能成就,既然你有這些法門來深入,自利要兼利他,所以這個自性通達,自利得要利他,所以一切呢!都得要應當得要相應,倘没適應的話,不能來理論圓徹,而理論能夠圓徹的話,適應一切,不分東西,宇宙一切能夠圓徹,理論圓徹這個才是真理,這個理論呢!就不相違,能夠貫通一切,能夠圓論這才是叫做真理,這樣就是叫做經。
這個經就是我們要行的,經者行也,修也,經呢!是理論,文字不是真,文字雖是假,是我們修集能夠圓徹一切,這個理論自己圓徹,叫做修,修就是自利,行呢!就是利他,所以自利的當中必定要行,行六度,要六度萬行,普化眾生,利他的精神所以叫做經,必定要行的徑,就是經者徑也,經就是我們的路徑,路徑就是說,你必定要往這條路來走的,譬如說我們這裡要去台北,要南到北,得要從新營、嘉義,通過這個彰化、台中、新竹,這條路必定要走的。
所以經者徑也,是我們的路徑,倘没這些路徑要怎麼成佛作祖呢?所以有這個應這個經的理路來行徑,徑就是親證,徑者證也,所以必定走到那裡,證實了解到那裡,徑者證也,親證這個事實,理論圓徹,所行印都能夠相攝,理論圓徹就是事理圓通,一切圓論,自利利他這就是必行的路徑,不光是簡單理論圓徹就好,這樣的話,變成知解宗徒,所以讓你最高的境界也是四果羅漢。
[mp3-07B]
所以佛不時在苛責這些羅漢 ( B面 )
說這些羅漢極没用,光是自利没利他,你利益你自己呢!没去度他的精神的話,敗滅佛種,你也不能做佛,別人也不能成佛,所以敗滅佛種,所以羅漢呢!就只是自利没利他,這樣這種真冤枉,永遠就是死羅漢,没價值。
我們這部心經,單獨我們這部心經來講呢!由這個生死的此岸,能夠得到這個涅槃安樂的彼岸,這個路徑是真實,因為心經雖是二百六十字來講,它這個義極廣,這個真義含藏宇宙一切人生萬徹,所以這個義很廣,廣徹一切,所以這個使得你能夠達到這個真實彼岸的般若路徑,所以廣博萬法,因為這部心經能夠含藏宇宙人生萬徹,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呢!不出這部心經,講不離這個心經,所以才叫做能夠真義極廣,理論極寬。
約理的方面,能夠含藏宇宙萬徹,所以法爾如是,這個謂之真如實相,如實之相就是真如實相,這個理論一切能夠含藏宇宙萬法一切,法爾!一切法都是我們的真如實相的理體,所以真如就是理體,實相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明照,貫徹一切謂之實相,所以一絲都不溜掉,一絲都不漏。
這個實相學呢!是我們這個一切都是我們這個經典來流露的,所以這字經的方面呢!就是說攝串一切的真理,貫徹一切的真心,這個就是理論來找我們這個真心,没真實的理論不能貫徹我們的真心,這個就是必定要行的路徑。
約事的方面來講,這個人生倘没這個經,不能正行,是怎麼講呢?我們妄迷執著,對外迷執造業,這都是我們的迷失自己,侮弄我們自己,所以一切的罪惡,都是我們自己不明白自己,侮弄自己,所以凡夫呢!深入這個經典,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就是正行,倘没這個大法輪的話,不能攝持我們的真心,對事理不能圓通,都去對外取著,迷執外塵造業,你有這些大法輪,能夠常住不變,永遠的道心,所以永遠都不能使其失去。
所以學者呢!自利要能夠再利他,能夠常住這個道理,理論能夠圓徹,永遠都常住這個理論,所以事事能夠無礙,道理圓徹,這個就是我們的一切法都是我們的真心來分別出來的,而我們的真心要分別,倘没這個理論圓徹的經卷,哪裡能夠解脫我們的生死呢?要怎麼能夠找到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都能夠理事圓徹,圓徹貫穿我們的心理,事事能夠無礙,理事無礙,才能夠正行真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有這個聖德悲智圓融,這個就是這個這樣,才永遠常住這樣。
華嚴經云:「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所以一微塵是什麼呢?我們的心論大無外,論小無內,萬法唯我們的心的貫通,千經萬卷都是我們的真心來圓徹這個理論,所以經義倘没通達,不能夠找到我們的真心,所以雖是我們的真心連一微塵都不入,無處看,所以說空,本來面目要從哪裡看?你說無嘛!明明照照,你要說有嘛!一物都無可看,無一項東西,我們前有講過,既不是紅的,也不是白的,也不是黑的,什麼都不能來講,我們的真心呢!無一物,本來無一物,你說無嘛!圓滿周遍,宇宙人生萬徹能夠明照宇宙。
所以剖一微塵出大千經卷,所以雖是我們一顆心無一物,這個心連一項都無,不過無是雖無,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一切就都能夠攝取來,所以對這個經義能夠廣博,能夠了達,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的真心能攝取一切萬法,這是没有錯這樣。
我們這裡以上所說的,都是說這個經的意思,經者徑也,所以這個經的理論呢!就是說圓徹這個真理,就是按這個佛所說的一代言教,能夠綜合三藏十二部的經典,都是由這個經、律、論來圓通這個事實,而現在所有的經典都謂之經,所以就是藏經,經就是藏也,所有的佛典呢!都是我們貫攝起來、來綜攝、來審察真實,而這個理論圓徹,藏這個一切的理論,所以萬緣不變,所以隨我們的因緣,一切都常住,所以佛的一代言教就是經,而這個經有三藏∼經、律、論,所以這個經藏、律藏、論藏,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經藏所屬的,一切都是佛所說的。
所以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呢!就是都這些貫攝三藏十二部的經典,雖是說二百六十字很少,不過這個心,都攝取在這個心,而這個心才又分配,理論圓徹,所以三藏十二部的經典講不出這部心經這樣。
@本文:【附釋】按「修多羅」,正譯為線。 四九頁 04行
..........不過為習慣上所分別耳。 四九頁 10行
現在我們把這部經,這個經字,這是通題,每一部都要有叫做經,像彌陀經、金剛經、楞嚴經種種,底下都要有一字經,經是通題,印度呢!叫做修多羅,也叫做修姤路,這個是解釋我們這邊的話呢!叫做線。
為什麼印度古代我們一切都得要用這個線?没這個線的話,不能夠貫穿這個牒文,我們印度古時都用這個樹葉去記錄佛的語言,這樣有這個樹葉來寫才能夠留存,所以因為這個印度的這個牒文就是我們的經典,用這個樹葉去貫穿,用線來穿來貫,連貫這樣才不會散失。
像說我們古時,我們中國呢!都用這個竹簡,所以用這個竹,削一片一片才來寫字,所以才又用線再來貫起來,做成冊,所以我們古人說叫做學富五車,這個就是說,喔!讀三車五車的冊,這個不得了,可是古時三車五車呢!不夠我們現在三本五本,而現在呢!用我們這個紙在寫很利便,所以因為古時都用這個編做冊,所以才不會使其散失,才能夠流傳這個後代。
所以因為這樣,佛所說的一切的這個言教呢!倘没這樣來結集,所以因為有阿難來聞經第一,祂的一切都由他再宣說,才附帶一切大家來公認,所以我們種種的經典,前面都有一個如是我聞,一時在什麼地方、幾個人來做證,把這部經才顯露出來,他所說的大家互相才再來契合,看看,印證看有對没對,有這麼多人印證,所以才有事實,這個就是說,佛所傳說的這個言教,都由這個阿難來結集,所以大家互相互協,用這個牒文才一直寫,寫一寫才來貫穿,這樣才能夠流通到現在不會滅。
所以我們有這個機會,今日有這些經典,就是依然古時印度的牒文來貫穿,這樣來連帶成就到現在,才我們能夠翻譯過來這邊,來有這些經典這樣。
所以這個線呢!也可以說貫珠,貫成整串,像我們叫做女人在掛的這個珠,就像這個珍珠依然用這樣鑽孔,才來貫穿,才不會散去,這樣貫成整串這樣,就是這樣,才能夠成一串珠這樣。
所以我們中國的習慣上,古時都是用這個線來串竹板,所以竹簡來做冊,這樣才不會使其散失了,所以譬如說,我們叫做中國呢!依然有一些聖人,像孔子、孟子、或是老子所說的,依然也叫做經,而我們順這個習慣上,一般心理狀態,所了解的叫做經,這樣我們現在才又依然再加一字經字。
其實呢!這個經叫做經緯,這個貫穿的意思呢!就是說,也可以稱說,直線叫做經,橫線叫做緯,叫做經緯,這個線的貫穿就是經,而我們現在就是用這個經字,這樣來將其利用,所以這個經就是用線的性質來形容這個貫穿的意思,這樣才能夠成就一本經,所以這個是都我們的習慣上,没去分別,所以用這個依然叫做經。
我們這個經是印度話,叫做修多羅,也叫做修姤路,這個是印度的語言,不過我們這邊呢!譯做經,印度的修多羅就是說,修多羅就是線,而我們這邊的經呢!就是依然是用古時這些聖者所造來的語言,依然也叫做經,所以我們一般的心理都是謂這個經,這樣來稱呼。
所以這個習氣上都是叫做經,他老子也是說他的道德經、清淨經,而孔子四書五經種種,這都叫做經,經是線的貫穿,這個我們現在這裡,依然習氣上,依然叫做經,所以這個修多羅,我們這邊依然叫做經這樣,所以這個心經,我們現在這本叫做心經這樣,所以這個都是習慣上所分別的這個意思。
所以這叫做通題,通!通別一切的經典都叫做經,這樣。
@本文:茲再將「般若波羅密多心」與「經」.。 四九頁 11行
...........;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四九頁 16行
我們現在把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八字呢!連帶來講,所以這個經題呢!有四種的真義。
所以第一,這部心經呢!可以說依這個般若來修行,般若二字是貫通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所說的都是般若二字這樣,所以依這個般若來修行的話,可以出生,出這個生死苦海到達彼岸,就是說把這部心經來修持的話,能夠解脫生死,能夠到達彼岸就是說,離這個苦海的當中,能夠上這個快樂的岸,能夠到親證到這個真心的一部求證真實本來面目的這部經這樣。
第二呢!這部心經呢!能夠修成真實的妙智慧,能夠究竟,能夠貫徹這個宇宙人生萬徹的真心,本來面目的一部經。
第三呢!這部心經可以說全部般若的經中,最為有究竟的中心重要的經,因為這部心經呢!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所不能攝的經,所以可以說佛的中心思想,最為重要的基本教義的重要的經這樣,所以三藏十二部的經典所說的依然是唯這字心,所以這個千藏萬典的這個中心位置的經典這樣,可以說最重要的心經,所以三藏十二部的經典說不出這字心字,所以就是說這個中心,三藏十二部的當中最為重要的中心,這部經這樣。
第四呢!這部經可以說,諸佛菩薩倘没依照這部心經,不能達到究竟,到究竟的涅槃的話,就是說能夠通宇宙人生萬徹的一部經。
所以我們這部心經後面有云:「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能夠實在達取到究竟的涅槃,什麼究竟呢?三世諸佛,依這個般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佛、再現在要成的佛、未來要做的佛,倘没依這部心經的這個般若妙慧的話,不能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呢!就是無上;三藐呢!就是正等;三菩提呢!就是正覺,所以一切佛倘没依照這部心經,不能成就做佛這樣,所以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所以這部心經呢!倘無這個般若不能成就,所以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倘没依這個般若,免談!所以這部心經是佛的基本教義,也可以說佛的基本思想,也可以說佛的本來的,清淨的真實,了悟的真經,倘没這部心經不能夠親證到真實那個究竟。
所以這部心經化用呢!後面這個四聖諦會化無量四聖諦,三藏十二部的經典呢!說不出這個四聖諦∼苦、集、滅、道這個這樣,所以我們後面會講這樣。
@本文:總之,依照「般若」修行可以得到。 五○頁 01行
......(以上是由經字解釋上去)。 五○頁 07行
現在,我們依照這個般若二字,這個般若呢!這個含義極廣,可以說般若含藏十二部的經典,都是二字般若而已,所以照這個般若能修到這個究竟的涅槃。
因為般若是本來的,俱足的,本俱的性德,所以你若依照這個本俱的性德,能夠修持達到這個究竟的涅槃,所以這個是我們的真心的顯露,實證才能夠達取到這個般若二字。
般若是譯我們這邊叫做微妙的智慧,不可思議,講不到的妙智慧,所以這個妙不可說,所以有這個般若才能夠修成究竟安樂,解脫生死,這樣,所以才叫做般若。
因為般若底下呢!又有四字的波羅密多,這四字呢!就是說有這個妙智慧才能夠得到這個究竟安樂的涅槃,能夠究竟涅槃就是說,能夠達到究竟不生不滅,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所以能夠達取到這個不生不滅,親證真心,親證這個真心呢!是本來面目,所以才叫做波羅密多。
所以波羅密多的底下呢!有這字心,究竟就是依這個般若才能夠修持達到究竟涅槃,親證這個真心,就是我們的這個心,所以波羅密多的底下呢!這字心就是親證我們的真心。
有這個,依這個所修的,就是依這部經、這個經,依這個經中所說的道理,種種的理論能夠圓徹,能夠去修證,所以才能夠親證到究竟的般若。
般若就是波羅密多心的應用,所以般若就是妙智慧,波羅密多就是登彼岸,所以達到這個登彼岸的真心,這個很妙,所以這個般若的妙法不可說。
所以這部經呢!就是說有這字經字以上,由這個般若二字呢!能夠解釋回來。
所以依照這個經,倘將這個經中這些理論圓徹,去親證這個真心,所以才能夠達取到這個明心見性,這個見性就是說,就是本來面目,所以經中就是說,這部經總要就是在講這字心,所以以上呢!上面這裡這字心,就是要明心見性。
所以這個明心見性呢!這字心字以上,上面呢!要親證這個真心,倘無這個波羅密多,就是說能夠了脫這個生死到涅槃,不生不滅的彼岸,就是這個心的上面這個波羅密多這四字,所以登彼岸,波羅密多就是登彼岸,所以有這個真心才能夠登這個彼岸究竟的涅槃。
所以要達取到這個登彼岸的涅槃的話,所以倘没種種的智慧,不能夠成立,所以波羅密多上面才再加二字般若,所以般若的功用呢!才能夠真實達到這個波羅密多的…。
(第07卷完)
---第08講---